发光的物体

合集下载

湘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3单元 光 知识点

湘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3单元 光 知识点

湘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3单元光知识点第三单元光第1课光源1、像太阳、燃烧的蜡烛、点亮的小灯泡这样,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发光的萤火虫等是天然光源;燃烧的纸张、发光的手电筒等是人造光源。

3、以前,人们只能利用天然光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制造出多种多样的光源,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1、电光源的发展与应用18世纪末,人们开始进行电光源的研究。

最初,是从碳(tn)极弧光灯开始的。

1879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碳丝白炽(ch)灯并且不断改进,他先后申请了一千多项与电灯相关的专利。

从此白炽灯取代了传统的火焰光源,开创了人类电光源照明的新时代。

1907年,人们采用拉制的钨(wu)丝作为灯丝。

1938年,人们研制出荧光灯并开始销售,其发光效率和寿命均为白炽灯的3倍以上。

1974年,人们又成功研制出高效节能的荧光灯。

1962年,人们研制出发光二极管(LED),LED灯更加节能。

2000年以来,其应用范围正在扩大。

第2课光的传播1、早在战国时期,人们此认识到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现象,其最好的证明就是“小孔成像”。

《墨经)里对这个现象有详细的记载,来自室外人体的光,通过小孔在暗室内成的像,人的下部在高处,人的上部在低处。

2、制作小孔成像盒(1)找一个带盖小纸盒。

在纸盒盖的中心开一个直径约1毫米的圆孔。

2.将纸盒的底去掉,蒙上一张半透明纸作屏幕。

(2)如图将纸盒盖与纸盒套装好。

将小孔对准外面的景物,然后调节屏与小孔的距离,在屏上能看到景物的缩小、倒立的像。

(3)如图将纸盒盖与纸盒套装好。

将小孔对准外面的景物,然后调节屏与小孔的距离,在屏上能看到景物的缩小、倒立的像。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3课光的反射1、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现象非常多,我们还能再举一些例子吗?汽车反光镜医用额镜交通反光标牌波光潋(lian) 滟(yian) 的湖面照哈哈镜自行车反光尾灯3、潜望镜是指从海中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kui)探海面或地面上活动的装置。

初中物理光现象知识点

初中物理光现象知识点

初中物理光现象知识点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①为了清晰地观察到光束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下进行。

②显示光路的方法:在空气中喷水雾、点燃蚊香,在液体中滴入几滴牛奶等。

③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3、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举例:小孔成像(倒立实像,实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4、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光年是天文学上的长度单位。

1光年表示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二、光的反射1、光遇到水面、桌面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2、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1)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实验中,将光屏折转一定角度,是为了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本实验是一个归纳性实验,做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分析数据归纳得出结论,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4)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作图步骤:根据两条或多条反射光线作出入射光线,则入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发光点。

作图时的注意事项:(1)法线一定要画虚线,光线一定要画实线。

(2)当画好光线后,一定不要忘记用箭头标出光线的方向。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②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③强烈太阳光照射到玻璃幕墙、磨光的大理石这些光滑表面时,会产生镜面反射,造成“光污染”。

中班科学活动发光的物体(自然科学现象)

中班科学活动发光的物体(自然科学现象)

中班科学活动发光的物体(自然科学现象)中班科学活动:发光的物体(自然科学现象)自然科学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幼儿园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中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有趣的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发光的物体,让他们了解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中班幼儿的发光物体的科学活动。

1. 星光闪烁材料:小灯泡、电池、导线、纸板、铁钉、薄塑料杯活动过程: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夜晚的星空。

通过和幼儿交流,引发他们对星星的好奇心和疑问。

接下来,带领幼儿制作一个简易的星空模型,将小灯泡与电池、导线等电路连接好,插入纸板上,形成星星的样子。

然后,将薄塑料杯固定在纸板上,使灯泡仅露出一部分,幼儿可以将其演示在一个漆暗的房间内。

当灯泡通电时,它会发光,模拟出闪烁的星星。

学习目标:通过该活动,幼儿将学会通过制作发光的星星来模拟和理解星空中闪烁的自然现象。

同时,这也培养了幼儿手眼协调、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水果变灯材料:柠檬、铜制的镍、导线、灯泡活动过程:首先,给幼儿一些新鲜的柠檬,并引导他们对柠檬的形状、颜色、味道进行观察和描述。

接下来,告诉幼儿柠檬中含有柠檬酸,可以通过柠檬酸和铜产生化学反应,进而驱动电流。

然后,引导幼儿将铜制的镍置于柠檬的两侧,然后将导线与铜制镍相连接,并将另一端与灯泡相连。

当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灯泡将会亮起,幼儿会惊叹于柠檬的神奇力量。

学习目标:通过这个活动,幼儿将学习到柠檬中的化学物质与金属产生反应并产生电流,从而点亮灯泡。

通过实践,他们将了解到自然界中一些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3. 小夜灯材料:透明杯子、荧光笔、水活动过程:首先,给幼儿提供透明杯子和荧光笔,引导他们观察荧光笔的外观和发光效果。

然后,教导幼儿将透明杯子中倒入一些水,再用荧光笔在杯子外壁上涂画。

观察时,水杯将会呈现出明亮的发光效果。

接下来,可以将房间灯光调暗,幼儿可以欣赏到荧光杯的发光效果。

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
板 书 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
熊熊烈火 燃烧的蜡烛
可爱的萤火虫
美丽的水母
返回
板 书 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
激 光
太阳光
返回
板 书 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 • 自然光源:太阳、莹火虫、 恒星、斧头鱼、水母、电鳗 等 • 人造光源:开着的灯、点燃 的蜡烛、汞灯、钠灯、柴火 等

• • • • • • • •
影子的形成
皮影、手影 小孔成像 日食、月食 埋电线杆 木匠眯眼看工件是否平整 立竿见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 光速: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快 C=3X108m/s
三、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 • • • •
激光准直; 用激光检验隧道是否挖直; 种树看齐 射击射箭打靶描准 排队看齐
• 光速:
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两英里的 时间。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快 C=3X108m/s
结论:由于光速传播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但伽利略的实验揭 开了人类历史上对光速进行研究的序幕。 伽利略认为光速无穷大。
返回
1972年,埃文森测得目前真空中光速的最 佳数值:299792457.4±0.1米/秒
光 线
光线:用于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的带有箭头的直线
返回
板 书 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光速度的测定
一、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 • 自然光源:太阳、莹火虫、恒星、 斧头鱼、水母等 • 人造光源:日光灯、蜡烛、汞灯、 钠灯、柴火等 二、光的传播: • 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光的传播 伽利略的方法是,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一 英里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个灯,第一个人 可以不需要介质 • 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 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的灯时立 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 播的;

自然界会发光的东西

自然界会发光的东西

自然界会发光的东西
1、地面上的星星——萤火虫
萤火虫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萤光,故名为萤火虫。

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约有近2000种,我国常见的有黑萤、姬红萤、窗胸萤等几种。

萤火虫的发光器内有一种发光细胞,发光细胞内有一种含鳞的化学物质,称为萤光素。

当萤火素遇到氧气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光芒。

不同的萤火虫光芒持续的时间不同,有的不到一秒,有的可以维持几分钟。

2、大海调色师——萤火鱿
萤火鱿的主要发光器长在触手尖端,它们用这些明暗闪烁的光来吸引猎物,然后用强有力的触手抓住猎物。

不仅如此,萤火鱿还能用整个身体演一场精彩的“灯光秀”,它的身体覆盖着许多微小的发光器,可以协调一致地发光,萤火鱿这些发光生物的共同点是发出微弱的蓝色和绿色的光线。

3、会发光的浮游生物——磷虾
一些发光的浮游生物比如磷虾,有明显的集群习性,它们是形成深海散射层的主要动物之一。

磷虾主要生活在距南极大陆不远的海洋中,在某些海域十分密集。

它的全身很多处都分布着球状发光器,磷光就从这里发出。

磷虾集体洄游时相当壮观,形成长宽数百米的队伍,每立方米水中可达3万多只,这些高密度的发光体,不但令白天的海面呈现一片浅褐色,也让夜间的海面荧光一片。

4、森林路灯——发光蘑菇
在雨季,有一种能在黑暗中发光的蘑菇在生长发芽,它生长在伐倒的栗树上,在其生长过程中涉及发光天然色素就会产生化学反应,使这种蘑菇变成绿色。

它的顶部直径可生长至2厘米,但由于它倾向于脱水反应,在雨季停后只能存活几天时间。

5、深海起舞——果冻水母
水晶果冻水母是一种发光水螅虫类水母,也可以称为是水螅水母,它主要生存于北美洲西海域。

《会发光的物体》课件

《会发光的物体》课件
发光的原理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光的反射
当光遇到物体表面时,会 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 这是我们看到物体颜色的 原因。
光的折射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 种介质时,会因为速度的 改变而发生方向的变化。
光的散射
光在通过气体或液体时, 由于微小颗粒的存在而向 各个方向传播。
光的吸收、发射和传
光的吸收
物体吸收光的能力取决于其颜色 和温度。深色物体更容易吸收光
OLED显示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具有自发 光的特性,能够实现更好的色彩表现 和更高的对比度。
生物成像和医疗诊断
荧光成像
利用荧光物质标记生物分子,通过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激发荧光物质,实现生物分子的可视化,有助于医疗诊断和 治疗。
核医学成像
利用放射性物质标记生物分子,通过发光物体捕捉放射性信号,实现生物分子的可视化,有助于医疗诊断和治疗 。
《会发光的物体》 ppt课件
目录
• 什么是发光物体? • 发光的原理 • 会发光的物体的种类 • 发光的实际应用 • 发光的未来发展
01
CATALOGUE什么是发光物?发光物体的定义01
发光物体是指能够自身发出光线 的物体,这种光线可以是可见光 、不可见光(如红外线、紫外线 )或两者都有。
02
发光器件的改进与创新
高亮度LED
高亮度LED的研发与应用,使得发光器件在照明、显示等领域的 应用更加广泛,提高了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
OLED技术
OLED技术以其自发光的特性,在显示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 有望在高端显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新型照明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照明技术如柔性照明、透明照明等不断涌现 ,为照明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1.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光的概念•能够区分哪些物体可以发光•能够了解人工发光和自然发光的区别2. 教学准备•会发光的物体:荧光笔、LED灯、荧光石、夜光贴纸等•白纸•黑暗的房间或黑布遮盖房间的窗户•课件或教学展板3. 教学步骤3.1 热身环节•让学生接触具有光感的物品,如荧光笔、LED灯、荧光石、夜光贴纸等,并让他们发表一些想法和疑问。

3.2 导入•通过课件或教学展板向学生介绍光的概念和特性,并展示具有光感的物品。

3.3 实验环节•让学生在一个黑暗的房间或遮盖的房间里,用荧光笔和夜光贴纸画图或写字,让学生观察其发光的特点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让学生感受LED灯的光线,并让学生连续按动LED灯开关观察LED灯的亮度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利用荧光石展示较高能级跃迁松弛所产生的荧光现象,并让学生观察其发光的特点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4 总结•让学生回顾实验环节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通过课件或教学展板,介绍人工发光和自然发光的区别。

4. 讲评与评价•教师针对学生在实验环节中观察到的结果与总结表现进行讲评和评价。

•鼓励学生提出关于科学的疑问和想法。

5. 参考资料•《小学自然科学》•新华字典6. 教学反思本次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通过实验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增进了学生对光的概念的理解。

在实验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多角度思考,以便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光的本质。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进行现场调整和改进,使得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年级第二单元《光》知识点

五年级第二单元《光》知识点

五年级第二单元《光》知识点1.像电灯一样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生物发光的代表是萤火,自然发光:太阳,闪电,星星,人造光源:蜡烛,灯泡,激光,篝火。

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2.形成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方向与光源的位置相反,总在背光一面。

3.影子的特点:(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以及遮挡物的距离改变而改变)一. 影子的长短与光照射的位置、角度有关。

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斜射的程度越大,影子越长。

二.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三.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不同侧面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5.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7.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8.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有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约8分钟。

9.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背光面,形成了一个黑暗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大部分的物体都有反射光的能力,只是不同物体发射光的能力不一样。

12.平行光线射到玻璃上后,反射光会平行射出,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

光线在物体上发生了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全部都进入我们的眼睛。

如光滑的镜面,墙面。

平行光线射到石头上后,反射光线会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光线在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只有一部分进入我们的眼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