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光和影》第二节《会发光的物体》。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各种发光物体,了解光源的概念,探索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培养幼儿对光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并理解光源的概念,能够分辨各种发光物体。
2.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培养幼儿对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的探究能力。
3. 激发幼儿对光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光源,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难点:区分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镜子、反光纸、透明塑料板、各种发光物体(如灯泡、荧光棒等)。
2. 学具:手电筒、镜子、反光纸、透明塑料板、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请幼儿观察教室内的灯光,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灯光为什么能发光吗?”(2)请幼儿分享生活中见过的发光物体,引导幼儿关注光源。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各种发光物体,引导幼儿观察、分类。
(2)讲解光源的概念,让幼儿了解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3. 随堂练习(5分钟)(1)请幼儿用镜子、反光纸、透明塑料板进行光的反射实验。
(2)请幼儿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光的传播路径。
(2)提出问题:“除了我们课堂上认识的这些光源,你们还知道哪些光源?它们有什么特点?”5.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会发光的物体》2. 板书内容:(1)光源的概念(2)天然光源与人造光源(3)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列举生活中的发光物体,并说明它们是天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
答案示例:天然光源:太阳、萤火虫、闪电等。
人造光源:电灯、手电筒、荧光棒等。
2. 作业要求: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实验环节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光源和光的传播、反射现象的理解程度。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优质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优质教案《会发光物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第三章《光与影》中第二节《会发光物体》。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生活中常见发光现象展开,如太阳、灯泡、萤火虫等,通过观察、实践,让幼儿解光源概念,认识不同类型发光物体。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光源定义,知道常见发光物体及其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光源概念,掌握不同发光物体特点。
2.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观察,让幼儿认识光源,解生活中常见发光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太阳卡片、萤火虫模型、发光玩具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出示一个手电筒,邀请一名幼儿上台打开手电筒,让其他幼儿观察光亮。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手电筒会发光?还有哪些物体也会发光?2. 例题讲解:讲解光源定义,展示太阳、灯泡、萤火虫等发光物体,让幼儿解不同类型发光现象。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幼儿列举生活中发光物体,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4. 动手操作:发放画纸、彩笔等材料,让幼儿画出自己心目中发光物体。
6. 情境体验: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发光物体,如太阳、萤火虫等,增强他们对光源认识。
六、板书设计1. 《会发光物体》2. 内容:(1)光源定义(2)常见发光物体:太阳、灯泡、萤火虫等(3)发光物体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发光物体,并简单描述它特点。
2. 答案示例:我画一个小灯泡,它是一个光源,可以照亮黑暗地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幼儿解光源和发光物体概念。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科学现象,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探索活动,让幼儿寻找更多生活中发光物体,培养他们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和影》,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自然界中会发光的物体,探索光的来源,认识光与影的关系,以及动手制作简单的发光装置。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自然界中会发光的物体,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 帮助幼儿理解光的来源和光与影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的来源和光与影的关系。
重点:认识自然界中会发光的物体,动手制作简单的发光装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电线、胶带、各种发光物体(如萤火虫、发光玩具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手电筒、电池、小灯泡、电线、胶带,以及各种发光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黑暗的教室内寻找发光的物体,如萤火虫、发光玩具等,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这些物体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手电筒,讲解手电筒的构造和发光原理,引导幼儿了解光的来源。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每组尝试组装一个手电筒,并观察手电筒发光的现象。
4. 讲解光与影的关系(1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观察光照射在不同物体上产生的影子,引导幼儿了解光与影的关系。
5. 动手制作发光装置(15分钟)教师指导幼儿利用电池、小灯泡、电线等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发光装置。
每组展示自己的发光装置,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和学到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自然界中会发光的物体:萤火虫、发光玩具等。
2. 光的来源:手电筒、电池、小灯泡等。
3. 光与影的关系: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影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一找家里的会发光的物体,记录下来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答案示例:台灯,使用电能发光,可以照亮房间。
2. 作业题目: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发光装置。
答案示例:使用电池、小灯泡、电线等材料,制作一个发光的小灯笼。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三课时《会发光的物体》。
本节课将引导幼儿认识和探索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了解其发光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能够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发光原理。
2.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发光物体的原理。
2.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发光物体,能够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发光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电线、磁铁、铁钉、蜡烛、火柴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手电筒、电池、小灯泡、电线,以及其他发光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手电筒、蜡烛等发光物体,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会发光?激发幼儿对发光物体产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以手电筒为例,讲解其发光原理。
(2)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电池、小灯泡、电线组成电路时,灯泡发光的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分组,每组利用提供的材料组成电路,使灯泡发光。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2)讨论:除了课堂上所学的发光物体,生活中还有哪些发光物体?它们是如何发光的?六、板书设计1. 板书《会发光的物体》2. 内容:(1)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手电筒、蜡烛、电灯、萤火虫等。
(2)发光原理:电流通过导体,使导体发热发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列举出生活中的发光物体,并尝试说明其发光原理。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发光物体的原理,但部分幼儿对电路的组成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发光现象,如晚上的霓虹灯、节日里的烟花等,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会发光的物体》教案精选

幼儿园大班科学《会发光的物体》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神奇的光》,详细内容为“会发光的物体”。
通过本章学习,使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现象,培养幼儿对光的认知和探索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了解它们的发光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品质,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不同发光物体的发光原理。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电线、开关、发光玩具、图片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透明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手电筒,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发光现象。
(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发光物体。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展示发光物体(如电池、小灯泡、电线、开关等),讲解它们的发光原理。
(2)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如太阳、月亮、萤火虫、发光玩具等。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让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这些物体的发光原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画纸、彩笔等材料,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发光物体。
(2)幼儿互相展示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
4. 小组讨论(5分钟)(1)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会发光的物体。
(1)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幼儿将所学知识延伸到家庭和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会发光的物体2. 内容:(1)发光物体:太阳、月亮、萤火虫、发光玩具等。
(2)发光原理:电池、小灯泡、电线、开关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发光物体请幼儿在课后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发光物体,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它们的发光原理。
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发光体•掌握如何制作简单的发光物品•加深理解光的性质和特征•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学准备•电池、LED灯•小铜线、手电筒•纸板、颜料、配料等•课堂展示台和播放器教学步骤1. 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发光的物体,询问学生对发光的看法和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发光体?2. 知识普及老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光的性质和特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发光体的概念和原理。
3. 制作发光物品老师和学生分成小组,利用电池、LED灯、铜线等简单材料,制作简单的发光物品。
步骤如下:1.使用电池和LED灯制作一个小型的电路;2.将铜线与LED灯焊接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电路;3.使用手电提供能量,使LED灯点亮。
4. 设计发光扑克牌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设计发光扑克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发光世界。
步骤如下:1.学生自主创意,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动物或者形状;2.利用纸板和颜料等材料进行制作,并且在内部放置LED灯等电子材料以达到闪烁的效果。
5. 报告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完成的发光物品,并通过自己的制作过程向大家分享自己学会的经验和技巧,让同学们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巧。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是以构建知识群体为中心的,利用生动有趣的制作方式,将基础科技知识进行生动的演示和现实,以启发学生对科技的热爱,并加深对光学原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发光体的原理和特点,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但是本讲义的设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电子基础,可以通过在前置讲义中教授一些基础的电子线路相关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一、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会发光的物体,了解其发光的原因。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常见的会发光的物体,如电灯、太阳、萤火虫等。
理解物体发光的不同原因,如电能转化为光能、自身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等。
2、难点区分自然发光和人工发光的物体。
初步了解一些不常见的发光现象,如深海生物的发光。
三、教学准备1、收集各种会发光的物体的图片或实物,如电灯、手电筒、蜡烛、萤火虫标本、荧光棒等。
2、制作相关的 PPT 课件,展示不同发光物体的图片和介绍。
3、准备实验材料,如电池、灯泡、导线等,用于简单的电路实验。
四、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教师关闭教室的灯光,拿出一个手电筒,打开手电筒,让一束光照射在墙上,引起幼儿的注意。
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束光呢?”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会发光的物体。
2、认识常见的发光物体(10 分钟)教师打开 PPT,展示各种常见的发光物体的图片,如电灯、太阳、蜡烛、萤火虫等。
依次介绍这些物体,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特点,并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会发光呢?”引导幼儿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区分自然发光和人工发光的物体(10 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发光物体的图片,包括自然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萤火虫)和人工发光的物体(如电灯、手电筒)。
让幼儿讨论并分类,将自然发光的物体放在一起,人工发光的物体放在一起。
请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分类结果,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自然发光和人工发光的概念。
4、探索物体发光的原因(15 分钟)教师进行简单的电路实验,将电池、灯泡、导线连接起来,让灯泡发光。
边操作边向幼儿讲解:“灯泡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电池提供了电能,通过导线传到灯泡里,使灯泡亮了起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一、教学目标1.了解“发光”概念,感知光线和光源。
2.了解光源的种类,学习区分光源和非光源物体。
3.学习剪纸制作发光物品的方法。
4.通过实践体验探究发光物体的特性和原理,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会发光的物体》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光源的概念,学习区分光源和非光源物体;学习剪纸制作发光物品的方法。
2.难点:通过实践体验探究发光物体的特性和原理。
四、教学准备1.课件、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2.剪纸、彩色纸、小手电筒、黑色纸张等材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各种发光物品,如灯泡、小手电筒、火炬等,引导孩子发表感受和认知发光的概念。
2.带领孩子探讨“什么是发光”,引导孩子提出相关问题,即“发光的物品是如何发光的”“发光物品的种类有哪些”等。
(二)讲解1.引导孩子观察灯泡、火炬等发光物品,了解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亮着,能发出光。
2.通过对几种常见的发光物品的观察,引导孩子认识常见的光源。
3.讲解光源和非光源物品的定义和区别。
(三)实践体验1.提供剪纸和彩色纸,教孩子们制作一个发光的物品。
2.提供小手电筒和黑色胶纸,让孩子们体验黑暗中的发光物品。
(四)总结1.引导孩子回顾今天学到的“光源”和“发光”的概念,并了解了光源的种类,还制作了一个发光物品。
2.引导孩子回顾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异议和质疑。
(五)巩固练习1.请孩子在回家后观察家中的发光物品,并将观察结果带回学校,与小伙伴分享。
2.请孩子在学校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品,拍照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本次幼儿园大班科学课的主要内容是“会发光的物体”,经过采用导入、讲解、实践体验和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既帮助了孩子们了解了发光的概念,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光源和非光源物体,还通过制作发光物品和黑暗中的亲身体验让孩子们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了“发光”的原理和过程。
同时,本课程注重了本体验与回顾学习的有效对接,不仅使得孩子们乐在其中,更是为他们日后更深入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范本
【幼儿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物体能发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自己制定标准并根据标准对各种光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课件-制作光的种类手册
2、提供手电筒、电池、玩具娃娃、电动玩具、积木、塑料玩具等若干,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萤火虫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光源。
1、介绍材料
教师:这里有许多材料,请你们自己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2、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二、幼儿讨论,扩展对光的认识。
1、教师:你发现了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
(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述,教师用图示记录幼儿的发现。
)
2、教师:除了这些东西,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会发光,它们又是怎样发光的?
(教师继续用图示记录。
)
三、引导幼儿对光进行分类。
1、教师:这么多的东西都能发光,这些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原来每种光都互不相同,那我们怎样将它们分类呢?可以怎样分呢?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讲演指定标准进行分类,如自身发光、需要电力等。
)
四、师生共同讨论光的用途。
1、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会发光的物体,光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光的作用。
例如:光能照明,光能传递信息,光是一种信号标志。
(绿灯-前进、红灯-停止)
光能帮助人们切割和焊接、光能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
3、进一步感知体验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