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580万字,是原书的10倍。是目前材料最详尽,
最便于阅读的《史记》注本。
16
(四)司马迁的其它作品
今存《悲士不遇赋》是晚年的作品, 是一
篇骚体赋, 抒发作者受腐刑的悲愤的心情。另有
散文《报任安书》, 是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 司
马迁主要在信中叙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 抒发心
中的痛苦, 以及受辱而坚韧不屈的顽强意志, 司马
司马迁和《史记》
1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著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 前87),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 西韩城。汉代京畿 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 右扶风,各相当于 一个郡)人。
14
(二)、《史记》的名称及其流传 史记,司马迁原名为《太史公书》——后变为《太史公 记》——再变为《太史记》——《史记》,时为魏晋之间。 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并未公布于世。到汉武帝,昭帝、宣帝 他的外孙杨恽公布此书,才得以流传,但流传不久,就缺了十 篇,(景帝纪、武帝纪等)。后来褚少孙补足其中的四篇,都
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原为
单行本,北宋时会编在一起。
2、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对史记的考察、校
订,花二十年时间而成,或云可为《史记》第
四家注。
3、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资料
丰富,是《史记》三家注后最好《史记》注释。
4.韩兆琦《史记笺证》。韩先生批阅十三年
撰成此书。吸收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全书
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封了海西侯。) 汉武帝给司马迁治罪其它原因: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 帝怒削而去之,后坐李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可能指的是《报任安书》), 下狱死。”(引自卫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的死,两千年来一直是个谜。刘向、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司马迁《鸿门宴》译文与赏析

司马迁《鸿门宴》译文与赏析一、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 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附:秦汉之际大事记(表中按当时以10月为岁首记事)前209年7月陈涉起义。
9月项羽、刘邦起事。
前208年12月陈涉死。
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
司马迁其人其事和《史记》

司马迁其人其事和《史记》导读:【总览文本】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多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
然而对于大多数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的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的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
因为《太史公自序》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该选修教材的总起,是我们整体上认识司马迁了解《史记》的开始。
然而,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
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
作为自序,作者阐述了创作《史记》的背景、目的,交代了创造《史记》的经过,介绍了《史记》的主要内容,并对《史记》作出了评价。
《史记》创作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是司马迁少年“诵古文”和青年壮游的经历,为其创作打下了基础;二是父亲临终前嘱托,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时代的召唤,继任太史令后的机遇与责任。
司马迁又通过与壶遂的对话,阐述了创作《史记》的目的:效法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为天下仪表”,借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
创作《史记》的前期经过在阐述创作背景时作了交代: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继任太史令后开始“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缀集资料。
真正的创作是遭李陵祸后忍辱写《史记》,这在司马迁《报任安书》(见苏教版必修)中也作了深情叙述。
《史记》的内容,即《史记》的规模与体例,在自序的最后两段作了具体的说明。
司马迁在说明创作《史记》的目的时,以自信的口吻表示,要以论载史实的方式“绍明世”“继《春秋》”,同时又高度评价《春秋》一书,实际上是对《史记》所作的自我评价,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可以说,读懂了“序”,也就基本上了解了《史记》一书。
其实,司马迁是按照“传”的体例来写“自序”的。
从“传”的角度去读“自序”,便可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司马迁其人。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二、史记的创作背景史记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图强,历经艰辛创作而成的一部历史巨著。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自黄帝时代开始,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的历史。
三、史记的内容与特点史记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书则着重描述各种制度、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世家记载诸侯国家的发展史,列传则是对一些杰出人物进行的传记式描写。
史记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文学性的结合。
司马迁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如描绘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对话等,使得史记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文字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史记的历史价值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于后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之作。
它为后世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启示,影响了后世的史学、文学、哲学发展。
五、司马迁的精神品质面对宫刑的屈辱,司马迁没有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
他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担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史记的影响与传承史记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
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同时,史记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史记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司马迁与《史记》

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第二节 《史记》的内容
一、《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 传体的通史,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有 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由五个部分组成。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 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 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五节
作品选讲
廉颇蔺相如传
四、善于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 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如《项羽本纪》项羽从起兵到灭亡事情很多, 然而本纪中主要写三件事:钜鹿之战、鸿门 宴、垓下之围。作者抓住三件事,既刻画了 项羽的人物性格,也把历史事件叙述清楚。 又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之灌夫使酒骂座和 东朝廷辩论。
五、精粹的语言。 《史记》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雕塑感。如刘邦和项羽都 曾见过秦始皇出巡,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 “大丈夫当如是也!”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 不胜其歆羡矣。” 善于运用民间的口语、谚语: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军列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王剪列 传》、“当判不判,反受起乱”《春申君列传》、“一尺布, 尚可缝,一斗粟,尚可 ,兄弟二人不相容”《淮难衡山列 传》,讽刺汉武帝兄弟之间不能和睦相处。 苏辙《栾城集》:“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 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 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见乎其文,而 不自知也。” 朱熹《朱子语类》:“司马迁文雄健,意思不帖帖,有战国文 气象。”
司马迁与史记

成一家之言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历代诸侯之外名 官名人的事迹
各个历史时期的 简要大事记
记载典章制度、 天文地理
三、简介《项羽本纪》
四、《鸿门宴》背景介绍
的意义
鸿门宴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 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 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 的序幕。
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刘项矛盾的 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 的性格特点,预示了斗争双方的 必然结局。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是作பைடு நூலகம்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鲁迅赞誉它为:
一、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 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 家。
司马迁与《史记》
家庭——子承父愿 漫游——奠定基础 灾祸——发愤著书
司马迁与《史记》:子承父愿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 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与《史记》:漫游积淀
司马迁与《史记》:发愤著书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 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 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
李陵事件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 尼厄而作《春秋》,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左 丘失明,厥有《国语》 ——(《报任安书》)
二、《史记》 究天人之际
创作目的 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之一。
他的巨著《史记》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史记》的写作背景以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司马迁,字子长,汉族,河南温县人,出生于公元前145年,逝世于公元前86年。
他出身于一个学者世家,家族世代都以记述历史为己任。
司马迁自幼聪颖好学,对史书情有独钟。
然而,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司马迁的父亲因被树立为反面典型而被判处酷刑,进而自杀身亡。
司马迁为了维护父亲的名誉,以及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决心要将真实的历史呈现给后世。
为了完成心愿,司马迁先后游历各地,搜罗史书,查阅史料。
他收集到了大量的历史典籍,并亲自访问了许多资深的老者和精通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
通过这些调查和研究,司马迁最终完成了他的巨著《史记》。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为后世的史学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首先,《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形式,以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迁。
同时,《史记》还特别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尽可能呈现历史真相。
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坚持笔记精神,亲自采访当事人和目击者,以确保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尽可能真实可信。
其次,《史记》在内容编排和分类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司马迁将历史按照帝王纪、列传、世本、表等四个部分进行划分,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编年体框架。
这种分类方式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便利,使得读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查阅和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
《史记》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还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思想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思想启示。
司马迁在《史记》中同时关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和见解,为后来的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
导读:重点: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4、《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
5、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史记》的五部分
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4、《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
5、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史记》的五部分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的。
7、“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
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8、《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9、《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
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高中寒假告示以及新的工作也在筹备,小编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关的文章供读者阅读。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