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林海雪原》简析

合集下载

阅读备课《林海雪原》知识归纳

阅读备课《林海雪原》知识归纳

阅读备课(12):《林海雪原》知识归纳1.《林海雪原》是作家曲波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

书里所写的是有关于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

着重描写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

一句话概括:该小说描述了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故事。

2.梗概: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

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解放军后方。

小分队在向威虎山匪窠开进途中,白鸽救了一个被杀伤的女人,并跟踪敌人发现了神河庙老道士,实际上是威虎山匪帮的情报员。

小分队设下埋伏,抓获了座山雕手下的情报副官一撮毛,缴获了敌匪的地下先遣军联络图。

天近黄昏,“百鸡宴”即将开始,从火车上乘机逃跑的小炉匠,逃回了威虎山。

杨子荣震惊之余,决心随机应变,先发制人。

于是,当着座山雕和“八大金刚”的面,杨子荣利用小炉匠不敢说出自己被俘经过的弱点,嘻笑怒骂,逼得小炉匠前言不搭后语,黔驴技穷。

小炉匠气急败坏喊道:“你不是胡彪,你是共军”。

杨子荣很想一枪打死他,与敌人同归于尽,那样他就前功尽弃了。

他仍继续镇定自若地与小炉匠舌战,直追问得小炉匠破绽百出,引起了座山雕的怀疑,最终座山雕开枪处决了小炉匠。

杨子荣在“百鸡宴”上八面威风,巧施安排,匪徒们个个喝得烂醉如泥,东倒西歪。

小分队及时赶到,杨子荣和战友们,一举全歼威虎山的这伙顽匪,战斗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3.人物简介少剑波:菊县长弟弟,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分区独立二团团参谋长,代号203,剿匪小分队队长。

杨子荣:原名杨大贵,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炊事员,剿匪小分队队员。

白茹:绰号小白鸽,土改工作队通讯员,剿匪小分队卫生员。

孙达得:剿匪小分队队员,绰号长腿。

传奇与真情:一部独特的战争小说《林海雪原》-论文

传奇与真情:一部独特的战争小说《林海雪原》-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传奇与真情:一部独特的战争小说《林海雪原》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1)一、《林海雪原》的神奇性 (4)1、环境的险恶之奇 (4)2、情节的巧合之奇 (5)3、理想人物的传奇塑造 (6)(1)、理想的青年指挥官—少剑波 (7)(2)、理想的打匪英雄——杨子荣 (8)(3)、理想的“白衣天使”——白茹 (9)(4)、理想的革命英雄能手群体 (9)二、真情的自然流露 (10)1、对匪徒的憎恨与对人民的热爱的情感交织 (11)2、革命恋情 (12)3、战友深情 (13)注释 (23)参考文献 (23)英文摘要、关键词 (25)传奇与真情:一部独特的战争小说《林海雪原》摘要:曲波的《林海雪原》充满激情的讲述了少剑波带领小分队在茫茫无际的林海雪原剿灭许大马棒等土匪的传奇故事。

从全文看,作品充满了传奇色彩,艰难险恶的环境,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见证了小分队的神奇与勇猛。

不仅如此,与其他革命传奇小说相比,《林海雪原》的字里行间真切的体现出人间真情,这里不仅有小分队对人民的热爱,战友之间的阶级情谊,还有战火之中燃烧的那份真挚的爱情。

整部作品以“奇”与“情”贯穿其间,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优秀的战争小说。

关键词:《林海雪原》传奇真情导语:作为十七年小说的经典之作,曲波的《林海雪原》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语言特色及其浓厚的传奇色彩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它是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演绎的一部震撼人心的林海雪原剿匪英雄传奇。

作者曲波在作品中富有激情的讲述了团参谋长少剑波奉命率领三十六人的小分队在严寒的冬季奔赴茫茫林海、皑皑雪原剿灭许大马棒、座山雕、九彪、马希山等顽匪的英雄传奇故事。

作品生动的展现了我人民解放军战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创造的一系列神奇的战术以及他们不畏艰苦、勇于奋斗、敢于拼搏、乐观向上的革命心态。

整部作品充满了传奇色彩,可以说是十七年革命英雄传奇的代表之作。

而且作品中最值得读者回味的还是文中流露出的对人民、对战友、恋人的真情实意,这一点是作品胜于其他革命传奇小说的最根本所在。

林海雪原内容概括500字

林海雪原内容概括500字

林海雪原内容概括
《林海雪原》是一部反映中国解放军在东北地区执行剿匪任务的小说。

它是由著名作家曲波创作的。

该书的主要故事发生于1946年冬季,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的一个侦查小分队进入深山老林的林海雪原执行任务。

他们面临的敌人是一群极其凶悍、狡猾的土匪,如“座山雕”,“马匪”,“关东军”等。

小分队在少剑波的指挥下,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其中侦察英雄杨子荣化妆成土匪胡彪,只身打入威虎山匪穴,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

他们成功的摧毁了敌方的力量,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部小说展现了解放军指战员们的智慧和勇敢,以及他们为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

同时,书中也描述了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中,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却依然坚持下去,展现出了他们的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

《林海雪原》以其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纷呈的战斗场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

总的来说,小说以丰富的战斗场面和惊险的情节,展现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智慧和勇敢,以及他们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同时,《林海雪原》也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展示了普通人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的选择与挣扎,体现了人性的伟大。

1。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
2019年9月23日,《林海雪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内容简介
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 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解放军后方。小分队在向威虎山匪窠开进途中,白鸽救了一个被杀伤的女人,并跟 踪敌人发现了神河庙老道士,实际上是威虎山匪帮的情报员。小分队设下埋伏,抓获了座山雕手下的情报副官一 撮毛,缴获了敌匪的地下先遣军联络图。
《林海雪原》经反复提审一撮毛和小炉匠,初步了解到威虎山座山雕匪帮的情况,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 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少剑波召集会议反复推敲了杨 子荣的设想,迅速据此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杨子荣化装成已被消灭的另一伙土匪许大马棒的饲马副官胡彪,只身来到威虎山。在威虎山上,巧妙地应答 了座山雕及手下“八大金刚”的多方盘问,并利用座山雕急于扩大实力、扩展地盘的心理,献上了缴获的敌匪地 下先遣军联络图。初步得到了座山雕的信任,并被封为威虎山上的“老九”上校团副。
作品影响
1958年6月,《林海雪原》以《奇袭虎狼窝》为名,被译成俄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 亚非作家会议时,该文是带去的文学作品之一。《林海雪原》曾先后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蒙古文、朝鲜文、 越南文、挪威文、阿拉伯文等多种外文在国外出版,并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京剧等上映上演,特别是根 据小说改编而成的京剧《智取威虎山》,以及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资深导演刘沛然根据小说和随部队在东北战斗过 的经验拍摄而成的电影《林海雪原》,在全国影响巨大,而小说中“智取威虎山”的情节被改编成京剧以后,更 是成为“文革”中颇受欢迎的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林海雪原》从一个崭新的领域(小分队的剿匪战斗)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斗争史,塑造了一批 英勇机智的人民英雄形象,讴歌了他们所从事的正义事业,即为了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中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并 鞭挞了那群逆历史潮流而动,残酷屠杀人民又负隅顽抗的丑类的罪恶行径。

简要分析《林海雪原》的传奇性

简要分析《林海雪原》的传奇性

分析《林海雪原》的传奇性《林海雪原》,曲波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它以传奇小说形式写革命军事题材,继承《水浒传》的传统选取小战斗作小型化的挖掘,进行“连环式”的描绘。

全书的传奇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奇的情节结构全书以解放军36人小分队的剿匪历程为经,以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绥纷草甸大周旋和大战四方台为纬。

这是一场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战斗。

解放军所面临的敌人,不是国民党“官军”也不是散兵游勇,而是一伙具有东北“胡子”习性,惯于长途奔袭和流窜而且像豺狼虎豹一样在深山老林中行动自如的有大小头目统领组织严密的惯匪。

他们久居深山老林,行踪诡秘,及时暴露也极易躲藏、易守难攻。

作者在小说中吧小分队置身于这样的困难之下,通过四大故事充分展示了解放军以神奇的智慧和超凡的胆识创造出来的使人惊叹不已的战斗奇迹,给整部小说以充分的传奇性色彩。

四个大故事既各有首尾相互独立,有彼此联系构成完整的整体,而且在大故事中又穿插许多独立成篇的小故事,使得作品的情节结构错综复杂又和谐统一,跌宕多姿又脉络分明,这样的结构布局,使作品环环相扣,奇峰迭起,又与它的传奇性内容相得益彰。

二、传奇的人物形象在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中,必然少不了传奇性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有:机智勇敢、多谋善段的指挥员少剑波;乐观幽默善于攀登的栾超家;耐力过人、长于跋涉的孙达得等。

但最具传奇性色彩的当属侦查英超杨子荣,他是小说中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

他凭借自身超乎常人的机智,乔装成匪徒胡彪,只身打入虎穴,过五关斩六将,不仅取得了匪首的信任,巧妙地干掉曾被他俘获审讯过的土匪栾平,而且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智取威虎山,端掉座山雕,全歼匪徒。

这一切都充分展示了传奇性人物形象在任何艰险复杂的环境中的忠诚三、传奇的自然景物《林海雪原》在自然景物的描绘方面上也充分展示了它的传奇性色彩。

如:巍峨险峻的九龙山;怪石倒悬的鹰嘴山无一不充满奇异色彩;威虎山的阴森恐怖,河神外的内静外阴无一不让人毛骨悚然;还有四方台的冰锋陡截;绥纷草甸的迷茫死寂,外加能凝固人血液的酷寒等。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
争小说的传奇性:《林海雪原》 与吴强创作《红日》一样,长篇小说《林海雪原》5 也是作家根 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作家曲波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团指挥 员,指挥过解放军的一个小分队在东北牡丹江地区的林海雪原的剿匪 战斗。《林海雪原》反映了作家的这段生活经历,即描写一支由36位 侦察兵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长白山林区和绥芬草原追剿国民 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的故事,在叙事上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传奇 性。书中以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大战四方台等剿匪战斗为主要 线索,穿插各种出人意料、趣味横生的小故事,产生了曲里有曲,险 中有险的阅读效果。所以,它一出版就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 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成为当时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流行读物。50 年代以后,原来盘据在通俗文学领域的言情、武侠、鬼怪等小说均被 取缔,真正能填补这一阅读空间的,正是《林海雪原》一类读物。它 的一些情节和片断被改编成电影、京剧以及其它戏曲后,杨子荣、少 剑波、座山雕等艺术形象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继《铁道游击队》以后,《林海雪原》同样是一部利用传统的民 间文化因素来表现战争的成功之作。这当然不是说,它已经摆脱、或 者突破了当时战争小说的一般审美模式,相反,它正是以塑造出一批 流传广泛的英雄人物形象为成功标志,以截然分明的“两军对阵”的 思维模式来构造布局,以宣扬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为创作基调。 这也不是说,它在利用传统的民间文化因素方面获得了完全成功,相 反,小说有许多缺点都与它的民间叙事特点与生俱来,比如过于夸张 和煽情的描写,过于陈旧的表现英雄人物的模式,特别是对小分队的 指挥员少剑波的描写,作家浪漫得过了头,竟按照旧小说的“儒将” 形象来刻画:少剑波不仅会指挥打仗,还会写浪漫主义的诗歌,而且 在诗歌里自称“少帅”,为了成全“英雄美人”的传统理想模式,作 家还特地配置了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卫生员。故事当然很好看,但从 “五四”新文学发展而来的现代审美理想来衡量,缺陷也是相当明显 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林海雪原》仍然给普通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阅 读快感,它在浪漫传奇的审美趣味上统一了战争小说的一般艺术特点, 使原来比较刻板、僵硬的创作模式融化在民间的趣味下。如对英雄人 物的塑造是《林海雪原》的一大特色,但与一般的战争小说相比,虽 然作家在表现剿匪小分队战士的英雄特征时也注意到了所谓“阶级本 质”等程式,但在人物性格配置上又受到了民间传统小说的“五虎将” 模式这一隐形结构的支配。自从传统小说《三国演义》首设“五虎将” 模式6 以后,五种性格构成的主要英雄人物常常是古典武侠小说的基 本人物模式,《林海雪原》也不自觉地套用了这“五虎将”的结构。 “五虎”之首当然是忠诚(政治方面)勇毅(个性方面)双全的少剑 波;依次是骁勇威猛、谋略不足的刘勋苍,胆识过人、百战百胜的杨 子荣,身怀绝技、粗俗诙谐的栾超家,忠厚老实、刻苦耐劳的“长腿” 孙达得。“五虎将”当然都是英雄人物,每个人物身上突出一种主要 性格,有的是忠,有的是勇,有的是谋,有的是技(才),有的是德, 等等,有主有次,互为衬照。那时还没有流行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 的所谓“三突出”创作原则,“五虎将”模式往往使每个人物都有独 立的经历和故事。如刘勋苍猛擒刁占一,袭击虎狼窝,活捉许大马棒 等一系列故事,突出了他的“勇猛”;杨子荣从智捉小炉匠到化装土 匪里应外合智取威虎山,突出了他的“智勇”;而栾超家作为攀山能 手,则在飞越绝壁,出奇制胜上突出了“绝技”……英雄个个性格鲜 明,传奇经历也不重复,以致读者读罢掩卷,脑子里留下了个个鲜活 的印象。因为是明显借鉴了民间小说的传奇手法,所以读者也不会在 真实性上过于苛求,完全能够接受这样的艺术处理。 在结构布局上,《林海雪 原》也带有比较明显的“两军 对阵”的思维模式,而且在传 奇的意义上更加夸张了所谓“ 好人特别的好,坏人特别的坏” 的模式,恰如小说里漂亮多情 的女卫生员白茹与丑陋淫乱的 女土匪蝴蝶迷的对照。但由于 传奇作品本身所追求情节的曲 折生动与故事的浪漫夸张的传 统,正反两方的强烈对比反而 强化了这种艺术效果。如围绕 着奇袭奶头山的战斗一波三折: 作品一开始通过渲染土匪许大 马棒血洗杉岚站的悲剧,使作品沉浸在压抑悲痛的气氛之中。紧接着 杨子荣智捉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虽给急于报仇的小分队带来 了希人出身的栾超家的攀援本领,使故事情节急转 直下,小分队犹如从天而降的天兵,战斗激烈而痛快。围绕着智取威 虎山的战斗,情节发展则更加扑朔迷离:从刘勋苍活捉“一撮毛”, 杨子荣冒充许大马棒的饲马副官,以缴获的联络图为见面礼,单枪匹 马闯进威虎山,到少剑波率领小分队在夹皮沟发动群众,一切都有惊 无险。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火车遭到伏击,小炉匠乘乱逃走,情况 万分危急。杨子荣却临危不惧,处惊不变,巧施离间计,终于化险为 夷。作品这种节外生枝,险象环生的故事处理方法,与民间说书艺术 有异曲同工之妙,使故事大起大落,情节大开大阖,人物大忠大奸, 情绪大悲大喜,把艺术各种要素都推向极致,反而产生了引人入胜的 魅力。 《林海雪原》虽然也暴露了土匪极其残忍的本性和描写了解放军 战士的英勇牺牲精神,但在描写主要英雄人物时始终洋溢着英雄主义 和乐观主义的基调。作家所运用的手法也相当有意思。如小说中的主 要英雄人物杨子荣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同名英雄为原型的,真 实生活中的杨子荣牺牲与一次剿匪战斗。作家自己也说过,他写这部 小说是为了“让杨子荣等同志的事迹永垂不朽,传给劳动人民,传给 子孙万代。”7 在小说里,杨子荣是智勇双全的英雄,是理想人物。 按当时文学创作标准,这样的英雄人物是不能有任何“缺点”或不符 合“理想”的私人癖好,所以杨子荣不能在战斗中误中敌人的无声手 枪子弹而死,更不能写他在乔装土匪时本身具有的草莽习气。但在小 说里杨子荣几度化装匪徒深入敌巢,又必须沾染一定的匪气和流气, 不具备这些特点就无法取信于土匪。作家除了描写杨子荣在外形上和 行为上故意作土匪状以外,不可能写他性格本身的草莽气,于是在杨 子荣身边,就出现了栾超家,在艺术结构上这个人物与杨子荣形成一 种补充和合一的关系。栾超家身上带有更多的农民旧习气,粗俗鲁莽、 素质不雅、说话爱开玩笑,有时喜在女人面前说一些与性有关的口头 禅等等,这种来自民间的粗放性格与他作为一个山里攀登能手的身份 相符合。栾超家之所以是杨子荣的性格补充,是因为这些性格本来同 样为杨子荣所有,但杨子荣苦于在作品中担当了理想人物,从而不能 更丰富地表现其性格,于是作者只能转借了栾超家的形象来完成,因 此栾超家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杨子荣性格的外延。甚至在最后一次 战斗中,作家让栾超家冒失轻敌误中敌人子弹,在一旁的杨子荣替他 击毙匪酋。很显然,栾超家挨的这颗子弹,正是真实生活里的杨子荣 的不幸结局。所以,如果没有栾超家的存在,杨子荣也就变得不真实。 由于栾超家的存在,有人曾批评《林海雪原》带有农民文学的色彩8. 但正是这种“农民文学的色彩”,使这些人物形象具有了感人的力

曲波的《林海雪原..

曲波的《林海雪原..

• 同时又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判定了匪徒的罪行,使小分队的 剿匪活动不再是一次共产党军队对国民党残余力量的搜捕, 而更像是正义力量对邪恶行为的彻底纠正;更为引人注意 的是,这种“报仇”行为也是对大多数人个体生命中存在 的精神补偿机制的一次完善。 • 三 • 这部当代革命小说具有武侠性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即 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形象塑造。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评述道:“《林海雪原》的‘独创性’,批评家大体上 指出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手法方面的‘民族特色’,即借 鉴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三国’、‘说岳’等的结 构和叙事方式。另一是夸张、神奇化赋予的故事、人物的 ‘传奇性’,这包括人物活动的环境(深山密林、莽莽雪 原)的特征,故事情节上的偶然性,以及人物性格的‘浪 漫’色彩。”
• 但是作者的笔触似乎并不止于此,他所设计的类似于“武 松”的杨子荣的形象更具有强于武松的智谋,在威虎山上 面对敌人的多方盘问,杨子荣临危不惧,谨慎应对,在取 得敌人信任的基础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样的人物很难 说不是来源于生活却远远高于生活的传奇人物。就连小说 的作者都坦言:“子荣同志又是一个具有十分完美的共产 主义道德品质的人。” • 另外,一些次要人物也时时染上了传奇般的色彩。如在 攻打奶头山的过程中,小分队又幸运地结识了对于奶头山 地形有着十分深入了解的蘑菇老人,为他们攻打奶头山做 了指路的明灯,这不能不令我们想到武侠小说中的故事情 节:当代表正义力量的一方受挫时就会有一个解决矛盾的 神奇人物出现,帮助他们铲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还 有教会小分队滑雪的李勇奇,导跳绝壁岩的姜青山,奇谈 四方台的棒槌公公,等等。这些都是在小分队困难时出现, 为他们排忧解难的人。他们无疑都和蘑菇老人一样给了我 们一种传奇式的巧合效果,为这个艰难的剿匪过程增加了 一抹神奇而瑰丽的神侠色彩,也为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延续 增加了可能。 •

如何评价小说《林海雪原》

如何评价小说《林海雪原》

如何评价⼩说《林海雪原》如何评价⼩说《林海雪原》?⼀部《林海雪原》,现在已成经典。

它即是⼀部⼩说⼜是⼀部传记。

说它是⼩说,是因为《林海雪原》中有许多虚构成份,如⼩说中讲,⼀座威虎⼭,⼋⼤⾦刚各怀绝技,⼟匪喽喽成百上千,九群⼆⼗七地堡易守难攻。

⽽真实情况却是,座⼭雕这股⼟匪并没多少⼈,有说25个的,有说13个的; 说它是传记,是因为这件事是真的,是作者亲历的,杨⼦荣真名实姓,座⼭雕确有其⼈。

先说作者曲波,即《林海雪原》少剑波原型,当时曾任东北我军某部队团的副政委,后奉命组成⼀只精⼲的⼩分队执⾏剿匪任务。

《林海雪原》作者,少剑波原型曲波,怎么样,够得上英俊吧?再说那深⼊虎⽳,智擒悍匪座⼭雕的侦察英雄杨⼦荣,当时是曲波⼩分队的⼀名排长。

给这位解放军排长穿上⼀⾝⼭⾥⼈⾏头,再加上⼀⼝⼟匪⿊话,混进⼟匪窝也不是很难的事哈。

座⼭雕,名号不是⽩来的,他家三代为匪,⾝负三绝,枪准、眼利、腿快,⽽且轻功了得,七⼗来岁了还能飞檐⾛壁。

没找到座⼭雕张乐⼭的真实照⽚,这张是梁家辉饰演的座⼭雕,神形兼备,把⼭匪的阴狠狡诈演绝了。

杨⼦荣为什么能冒充⼟匪捉了座⼭雕,是因为当时⼭⾥情况复杂,⼟匪并不是只有座⼭雕⼀家,你是这股他是那股,我这股让共军打散了,谁认得路给领个道我想投三爷,当时杨⼦荣就是这样混进⼀间伐⽊⼯⼈的⼯棚⼦,假装⾃⼰是被打散的⼟匪,加上杨⼦荣参军前曾长期在⼭⾥⽣活,接触了很多三教九流,切⼝⿊话张⼝就来,很容易赢得了⼀个⼟匪的信任,把杨⼦荣带上⼭去了。

具体经过,《中国共产党新闻⽹》是如此记载的:1947年1⽉26⽇,农历正⽉初五,杨⼦荣⼀⾏6⼈接到命令后,⽴即出发,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处开拔。

他们在深⼭⽼林⾥⼀连转了好⼏天,才在⼀个叫蛤蟆塘的地⽅,找到⼀座⼯棚。

⼯棚⾥住着⼗⼏个⼈,样⼦像是伐⽊⼯⼈。

杨⼦荣先是⽤⼟匪⼿势和⿊话试探,意思是⾃⼰遇了难,⾛投⽆路,想请⼈帮忙牵线,投奔个⼭头。

开始没⼈搭理,后来,⼀个⾃称姓孟的⼯头搭了腔,答应领他们去⼀个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波《林海雪原》简析
“革命通俗小说”盛行于1950年代中期前后,主要有《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年)、《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烈火金刚》(刘流,1958年)等。

用传统手法表现“革命”主题,语言通俗,情节惊险曲折,故事性强。

新文学运动中受批判的传统通俗小说,在新时代纷纷穿上“革命”的外衣登场。

《林海雪原》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一)“英雄”的“传奇”
1.背景:
在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报恩与复仇是表达得最为集中的伦理观念。

在中国这样的血缘宗法制社会里,报恩复仇的观念通过小说和戏曲的不断传播,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即使新派武侠小说中的争斗,大部分理由是为报家族门派之仇,孝道为其提供道义支持。

2.伦理意义上的复仇主题
《林海雪原》类似侠义公案小说,在忠奸、善恶、正邪等道德冲突上确立政治原则。

作品一开始就将“剿匪”的政治任务与个人“复仇”的自身伦理要求并置起来,“剿匪”也是“复仇”。

作为叙事起点,此后陆续出场的所有正面人物几乎都有亲人被杀害的痛苦经历,为亲人复仇成为他们最内在的要求,也成为小说叙事的动力和方向。

3.人物刻画的类型特征
“英雄传奇”的重心是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一类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一类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粗豪英雄敬奉儒将若神明。

少剑波“个人英雄主义”得到渲染:智慧惊人、果断坚决、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与“党的领导”、“集体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形成对立。

(二)英雄也有“儿女情”
1.背景:
明清之前中国小说中男性侠客的共同特征是无“情”无“性”。

明朝末年掀起了一个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代表的写“情”文学的高潮:“莽汉”变“书生”,英雄成风流公子。

清代以后,产生了调和“英雄”“儿女”、统一“侠”“情”关系的“侠情小
说”,如《好逑传》、《儿女英雄传》。

自此,武侠与言情的合流成为通俗文学的方向。

“刚柔并济”、“侠骨柔肠”、“剑胆琴心”的“双面英雄”成为新派武侠主角。

2.“书生”气质
《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儒将”的另一面是文人气的软弱与感伤,这体现在对姐姐无限深情的怀念中。

此时,是“雌化”的男人。

3.英雄美人模式
少剑波与女护士白茹。

年轻、纯洁、美丽的白茹,使剿匪行动多了浪漫而温柔的诗意。

二者实际上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的翻版。

万马军中一小丫,
颜似露润月季花。

体灵比鸟鸟亦笨,
歌声赛琴琴声哑。

双目神动似能语,
垂髫散涌瀑布发。

她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她是晨曦仙女散彩霞。

……
这类似才子佳人小说中的“香艳诗”。

少剑波冒着越下越大的雪朵,走来这里,一进门,看见白茹正在酣睡,屋子暖暖的,白茹的脸是那样地红,闭阖着的眼缝下,睫毛显得格外长。

两手抱着剑波的皮包,深怕被人拿去似的。

她自己的药包搁在脸旁的滑雪具上,枕着座山雕老婆子的一个大枕头,上面蒙着她自己的白毛巾。

头上的红色绒线衬帽已离开了她那散乱的头发,只有两条长长兼作小围巾的帽扇挂在她的脖子上。

她那美丽的脸腮更加润细,偶尔吮一吮红红的小嘴唇,腮上的酒窝微动中更加美丽。

她在睡中也是满面笑容,她睡得是那样的幸福和安静。

两只净白如棉的细嫩的小脚伸在炕沿上。

少剑波的心忽地一热,马上退了出来,脑子里的思欲顿时被这个美丽的小女兵所占领。

少剑波偷窥白茹睡觉的场景,带有传统小说中特有的世俗气息。

这一“穆尔维式凝视”,是常现于中国通俗小说中的场景,是男性主人公、作者与读者共同欲望的表达。

女英雄还是装饰品?
(三)妖魔化的反面形象
《林海雪原》采用“神魔小说”的策略,把正邪对立转化为神与魔的对立。

“剿匪”体现的是共产党与国民党两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却被转述为纯粹的道德冲突,成为“神化”的解放军战士与“妖魔化”的国民党土匪之间的“神魔”较量。

有游戏的心态。

1.野兽化反面人物的肖像
许大马棒、座山雕、蝴蝶迷等。

2.以“万恶淫为首”的道德等级制兽化反面人物
蝴蝶迷的出身、淫荡的行为等。

3.反面形象极端化
死亡的描写也散发不同的道德气息。

受《水浒传》影响。

(四)旧形式与新内容
旧的叙事形式削弱了新的内容的表达。

“要将这新的现实装进旧瓶里去,一装进去就炸了。

”(老舍)“旧形式在尽量地限制着、改造着和压杀着新的内容。

”(冯雪峰)
《林海雪原》以传统通俗小说的“英雄”、“儿女”、“鬼神”等文学元素,造成了对严肃的革命的“嬉戏玩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