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与决策:神经经济学观点
认知心理学对经济决策的影响研究

认知心理学对经济决策的影响研究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强调了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所面临的认知偏差和心理效应。
这些研究为经济决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并对经济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挑战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设人类是理性经济人,即在做出决策时能够全面理性地评估信息并做出最优选择。
然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了许多违背理性的行为现象,这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
例如,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决策时存在着系统性的认知偏差,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和概率错误估计等。
这些认知偏差导致人们在决策时经常做出与理性预期不符的选择,进而影响经济市场的运作。
二、情感与决策除了认知偏差外,情感也对经济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情感状态会影响他们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例如,人们在情绪低落时更容易冒险,而在情绪高涨时更加保守。
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心理账户”理论的研究也证实了情感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按照不同的账户分类来处理金钱。
这种分类会影响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人们更愿意放弃小额损失以避免损害某个特定账户的余额。
三、群体行为和决策群体行为在经济决策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对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会有自身的认知偏见,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
群体思维是指人们在群体中采取的决策方式。
例如,当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做出某种决策时,其他成员也倾向于采取相似的行动。
这种群体思维可能导致市场中的群体性错误,如经济泡沫和崩盘。
四、应用认知心理学于经济决策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的经济决策中。
他们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来设计更有效的政策和市场机制。
例如,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提出了“选择结构”理论,认为调整决策的环境设计可以影响人们的选择。
神经经济学——经济学领域的“新大陆”

神经经济学——经济学领域的“新大陆”神经经济学——经济学领域的“新大陆”1. 神经经济学概述2. 神经科学对经济学的启示3. 行为经济学在神经经济学中的应用4. 神经经济学在营销中的应用5. 神经经济学在决策中的应用神经经济学概述神经经济学是指将神经科学和经济学相结合,探讨人类在经济决策过程中的行为和大脑机制。
神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所有影响人类决策的神经学变量上,包括感官刺激、认知、情绪、学习和社会影响等。
神经经济学为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和分析经济人行为的工具,能够使用影像学、电生理学和基因表达等方法来更全面地研究消费者和决策者的认知和行为过程。
神经科学对经济学的启示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神经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经济决策行为。
例如,神经科学家已经确定大脑中某些区域与决策和认知相关,这些信息有助于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经济决策行为。
同时,神经科学家还可以为经济学家提供关于大脑如何感知、处理和评估市场信息的有用信息,并能指导政策制定。
行为经济学在神经经济学中的应用行为经济学的核心是人们面临的决策和选择如何影响这些选择。
神经经济学可以提供实际证据来支持人们在面对不同选择时的偏好和选择。
例如,研究者使用电生理学和成像技术来衡量大脑中的反应,并确定经济决策的行为和模式。
这种数据提供了定量的策略建议,例如决策顺序、信号传递和激励机制。
神经经济学在营销中的应用神经经济学的应用在营销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当消费者接收到特定产品或服务的不同信息时,其大脑做出的反应会对购买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达到营销效果和调整营销策略的目的。
神经经济学家使用成像技术和电生理学来研究大脑对不同类型的广告刺激的反应,从而更好地理解广告效应,并帮助公司在创新策略、产品公关方面更好地营销。
神经经济学在决策中的应用神经经济学在决策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神经经济学家可以使用影像学来研究决策者的偏好和主观期望,从而在决策方面提供更多定量建议,从而导致更好的经济结果。
行为经济学决策与心理因素影响

行为经济学决策与心理因素影响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个体在做出决策时所存在的心理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行为经济学决策与心理因素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
一、认知偏差与决策1. 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人们在评估自己能力时存在的一种倾向。
例如,人们常常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导致过度交易和错误的投资决策。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投资损失和决策错误,需要我们在决策过程中保持客观理性。
2. 成本沉没成本沉没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考虑已经投入的成本,即使这些成本是不可回收的。
在经济决策中,过度关注已经投入的成本可能导致不理性决策。
我们需要在决策中将注意力放在未来成本和收益上,以避免成本沉没的影响。
3. 瞬时满足瞬时满足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倾向于追求即时的满足而忽视长期利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购物时,人们往往更容易选择即时享受而不是考虑物品的长期价值。
我们需要意识到瞬时满足的风险,并在决策时思考长期利益。
二、决策场景与情绪影响1. 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同等数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这种心理现象可能导致人们在做决策时过于谨慎,宁愿避免损失而不愿承担风险。
我们需要理性分析风险和回报的关系,避免因损失厌恶而错失机会。
2. 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过分依赖第一个获得的信息,而忽视其他可能性。
例如,当人们看到商品打折前的原价,可能会觉得打折是一个好的交易,而忽视实际的商品价值。
我们需要注意避免被锚定效应所影响,多角度考虑问题和信息。
3.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追随主流观点或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这可能导致人们不理性地做出决策,盲目跟风。
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理性思考,从而避免被羊群效应所左右。
三、行为经济学的应用1. 政策制定行为经济学的应用不仅仅限于个人决策,政府和机构也可以利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
心理学视角下的决策过程和行为

心理学视角下的决策过程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不断做出各种决策,有些决策似乎毫无难度,而有些决策则让我们犹豫不决。
这些决策的过程和结果究竟受到了哪些心理因素的影响呢?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决策的过程和行为,揭示其中的奥秘。
一、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决策过程决策的过程并非只是简单的选择,它包含了一系列的认知步骤。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分支学科,它将注意力、记忆、推理和问题解决等相关概念应用到决策过程中。
在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下,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问题定义:在决策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决策的目标和问题的定义。
这个阶段涉及到对问题的认知和界定,以及对决策的意义和影响的评估。
2.信息搜索:在确定问题后,我们会主动或被动地寻找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信息搜索是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决策的选项和可能的结果,从而提供更充分的信息基础。
3.信息加工:获取到信息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加工和整合。
这个过程包括信息的筛选、分类、比较和印象的形成。
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偏见往往会对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4.决策选择:决策选择是决策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它涉及到从各种可能的选项中选择最佳的一个。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权衡标准来评估和比较各个选项,并最终做出选择。
5.决策实施和评估:做出决策后,我们需要将其付诸行动并评估其结果。
这一阶段涉及到将决策付诸实践,观察和评估决策的结果,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修正。
二、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决策行为行为经济学是以行为和实验为基础,研究个体和集体经济决策行为的学科。
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更加注重个体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动机对决策的影响。
下面是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一些经典概念:1.心理账户:行为经济学中的心理账户概念指的是人们将资金和资源进行划分和分配的心理过程。
人们往往会将资金和资源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例如消费账户、储蓄账户和投资账户等。
2022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

2022年河北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解读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实施起始时间是(C)。
A.2016年12月25日B.2017年1月1日C.2017年7月1日D.2018年1月1日2.根据《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卫生计生委令第15号),连续跟师学习满(C),方可申请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核A.一年B.三年C.五年D.十年3.负责中医诊所备案的行政管理部门是(A)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B.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D.广告监察部门4.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未依照本法规定备案,或者未按照备案材料载明的要求配制中药制剂的,按(C)给予处罚。
A.生产劣药B.生产假药C.伪劣产品D.无证生产5.下列不属于中药医疗机构备案范围的是(D)A.由中药饮片经粉碎,或仅经水或油提取制成的固体传统剂型(如丸剂、散剂、丹剂、锭剂)B.由中药饮片经水提取制成的颗粒剂C.由中药饮片用传统方法提取制成的酒剂、酊剂D.由中药饮片经水提取后制成的胶囊剂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中医药法所称“中医药”包括(ABCD)A.汉医药B.民族医药C.传统中医药D.现代中医药2.中医药法规定,下列应采取备案管理的情形有(CD)A.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注册B.医疗机构配制仅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品种C.委托配制中药制剂D.在本医疗机构内炮制、使用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3.道地中药材的特征包括(ABD)A.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B.产在特定地域内C.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D.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4.中医药法规定,下列医疗机构应当设置中医药科室(AB)。
A.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B.政府举办妇幼保健机构C.民营门诊部D.个人诊所5.下列可以取得中医医师资格的情形有(BC)A.中医临床专业本科毕业且在临床工作满一年的甲某B.经出师考核合格,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的乙某C.确有专长考核合格,取得《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的丙某D.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临床工作满二年,具有中专学历的丁某二、执业药师职业道德建设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神经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决策行为研究

些 偏好 的表 现形 式 之 间同义 反复 的嫌 疑 。再 如 ,对 很好 地预 测行 为 。然而 ,这 门新兴 学科 并 没有 严 格
序 数 效用论 的偏好假 设 ,是 以一 个偏 好 的公 理 系统
偏 好 在经 济学 理 论 中 占有 重 要 地 位 , 因为 它 可 身 。另外有 一 部分研究 对偏 好 的传 递性 公 理提 出挑 以影 响决 策 行 为 。 经 济 学 范 式 下 的 消 费 者 行 为 研 战 , 中以反偏 好 问题 最 为 出 名 。从 神 经 经 济 学 视 其 究 , 常从 效用 和偏 好人 手 , 通 由此形 成 基数 效 用论 和 是 不管 是直 接使 用 效用 还 是 偏 好 , 乎 都 存 在 公 理 似 性 的先 人 为主 的嫌疑 。而 从神 经经 济 学角 度研 究偏 角来 看 , 能 的解 释 就是 商 品之 间 的交 换 本 身 也 能 可 理 性 和人类 决 策 机 制 有关 系 , 因此 理性 的定 义 给经 济学家 带 来 许 多 问题 。首 先 , 么 叫理 性 ?其 什 序 数效 用论 , 由它 们 解 释 消 费 者 的 最 优决 策 。但 产生 效用 。 并
好的特点在于 , 在可 以观测 到的与行为相关 的神经 次, 理性程度因人而异 , 并非对所有的个人而言都是 活动的过程中来刻画偏好。这样 的方式可以将不同 一样 的理性。如果 多数人而不是所 有人都是 理性
行动 类 型和不 同偏 好 联 系起 来 , 后 得 出结 论 。其 然 的, 政策 制定者 和法 官应 该作 出怎 样 的推 定 。 因此 ,
决策与行为经济学

决策与行为经济学决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需要在各种情况下做出决策。
但是,人们的决策方式却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是行为经济学关注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介绍决策与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并探讨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决策的类型决策可以分为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两种类型。
在经济学中,理性决策是指个体根据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在有限的信息和资源条件下进行有效决策的过程。
然而,研究表明,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受到心理和行为偏差的影响,导致非理性决策的出现。
二、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行为经济学是对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在做决策时存在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失常,试图揭示经济主体的真实行为和决策方式。
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的经济学相比,更加注重对人类行为进行细致而全面的研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三、认知偏差与决策1. 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个体对自身的能力和预测的结果过于乐观,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判断的准确性。
这种偏差常常导致冒险行为的出现,如股票投资中的过度交易和高风险投资。
2. 选择偏差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容易受到选择框架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比如,当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时,人们的选择会发生变化。
这种选择偏差对市场的运行和政策制定都有重要影响。
四、行为失常与决策1. 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远远大于对同等金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这种行为失常导致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变化,更容易为了避免损失而做出保守的决策。
2. 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受到群体或他人的行为和观点的影响,从而与他人的决策趋势保持一致。
这种行为失常在金融市场和消费领域中比较常见,容易导致市场的非理性波动。
五、决策与社会决策与行为经济学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个人在做决策时,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失常,可以更加理性地做出决策。
而对于社会来说,了解人们的决策方式和行为特点,可以更好地制定政策和规划,提升社会效益。
货币幻觉是如何产生的

贝尔经济学奖 (很不幸,特韦尔斯基那时已经过世,不然他肯定也会获奖)。他们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提出了货币幻觉和其他心理特点,比如损失1,000美元给我们带来的沮丧程度大于得到1,000美元时的快乐程度。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逐渐采纳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早在总统竞选期间,一组权威行为科学家就提供了一系列方法,有效地引导了选民和竞选资助人。由宪法学者卡斯
·桑斯坦(Cass Sunstein)撰写的《轻推一把》(Nudge)得到广泛好评,据称奥巴马也曾读过该书。桑斯坦被任命为信息与监查事务办公室主任,该办公室负责审查美国联邦法规。现在的白宫官员中,有相当多的行为经济学家或者该学科的支持者。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是产生“货币幻觉”(经济学家语)的中心部位。人们在购物时,常常会忽视那些明显已经被通货膨胀扭曲的信息,冲动地把心理价位抬高到实际价位之上,这就是货币幻觉。货币幻觉可能使潜在买家相信房价会一直上涨,从而认为房地产是不错的投资选择。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J·席勒(Robert J. Shiller)认为,正是货币幻觉导致的错误逻辑催生了房地产泡沫,“人们大都只记得几年前买房时的房价,却常常忘记了其他商品的价格,错误地认为房价比其他物价涨幅更大,从而夸大房地产的投资潜力”。
2009年3月,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学会年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美国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科学家理查德·冈萨雷斯(Richard Gonzalez)的研究生朱莉·L·霍尔(Julie L. Hall)介绍了他们的实验。结果显示,人们冒险赚钱的意愿甚至会受细微情绪暗示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是对坚定而冷酷的投资者传说(即理性经济人假说)的又一个反证。共有24名自愿者参加了这个实验,男女各占一半。在实验中,他们分别观看了人们在快乐、生气和平静时的照片。在观看了快乐表情照片之后,参加实验的“投资者”的伏隔核(大脑的奖赏中枢)更加活跃,相应地更倾向于投资风险较高的股票,而不是相对安全的债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640-648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4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4.44086Anxiety and Decision-Making:A Neuroeconomic ViewZhenliang Liu, Shoukuan Mu*, Tiantian Liu, Jiahui Han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Email: *msk1967@Received: Jun. 23rd, 2014; revised: Jun. 30th, 2014; accepted: Jul. 8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Although the everyday decision-making of clinically anxious individuals is easily influenced by their excessive panic and f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decision-making remains still getting no answer in neuroeconomic studie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anxiety in de-cision-making with a neuroeconomic approach. The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neural systems me-diating fear and anxiety, which overlap with a network of brain regions associated with decision- making. Cognitive effects of anxiety have the potential impact on the decision making. After that, the paper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decision-making from uncertainty, framing effect and loss aversion. Finally, we briefly comment and summarize the paper.KeywordsAnxiety, Decision-Making, Neuroeconomic, Cognitive Effects焦虑与决策:神经经济学观点刘振亮,沐守宽*,刘田田,韩佳慧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漳州Email: *msk1967@收稿日期:2014年6月23日;修回日期:2014年6月30日;录用日期:2014年7月8日*通讯作者。
摘要具有焦虑症状的人,每天的决策都很容易受到他过度的恐慌与担忧的影响。
但在神经经济学的研究中,焦虑与决策的关系仍然没有得到解答。
文章试图用神经经济学的观点来探讨焦虑在决策中的作用。
文章回顾了同恐惧与焦虑有关的神经基础,发现它们重叠的区域与决策有关。
焦虑所具有的认知效应对决策存在着潜在影响。
焦虑与决策的关系分别从不确定性、框架效应以及损失反感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文章最后进行了简要的述评与总结。
关键词焦虑,决策,神经经济学,认知效应1. 引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时刻,如求职、面试、考试等。
但具有焦虑倾向的人更多是与其个人特质有关(Spielberger, 1972),这也表明,他们具有稳定的潜在神经基础。
有焦虑症状的人,其过高的焦虑会妨碍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如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
对于这些具有不同焦虑的个体,他们在决策当中会展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和神经反应(Wu, Luo, Broster, Gu, & Luo, 2013)。
但对于焦虑与决策的关系来说,仍需要一个更加全面而细致的理解。
新兴的神经经济学为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文章基于行为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来探讨焦虑对决策的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恐惧和焦虑有关的神经系统以及它们与决策的关系,接着探讨了认知偏差在决策中的作用以及焦虑与决策的关系。
最后,进行了简要的述评与展望。
2. 恐惧与焦虑的神经基础虽然焦虑与恐惧存在许多相通之处,但他们也存在着明显不同(Sylvers, Lilienfeld, & LaPrairie, 2011)。
恐惧的反应通常由具体的刺激所引起,持续时间较短,且随着威胁的消失其也会随之降低。
焦虑并不没有具体的刺激,并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尽管如此,焦虑仍然被视为是持续恐惧的一种状态。
2.1. 恐惧的神经基础恐惧的神经基础的研究强调存在一个大脑区域,它能使个体在面对潜在威胁时表达出恐惧以及安全时表现出抑制。
已有学者在动物身上研究发现,在条件化恐惧范式中,一个先前的中性刺激(例如铃声)与一个本身能引起反感的刺激(例如电击)相匹配,引起一个自动的非条件化的恐惧反应(Davis, 2000)。
在多次条件匹配之后,铃声单独呈现也会有效地引起一个恐惧的条件化反应。
一旦联结习得,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来消退条件化恐惧。
在消退过程中,铃声重复出现但不呈现电击,将会导致条件性恐惧反应逐渐降低。
有证据显示,在经过成功消退训练的一段时间之后,恐惧会自动恢复(Bouton, 2004)。
这种情况表明,最初的恐惧记忆并没有被消除而是受到了抑制。
在人类研究中发现,注意的认知策略包括情绪抑制、注意调节、对刺激的重新认知与评估都会有效地降低恐惧(Hartley & Phelps, 2010)。
对支持条件化恐惧的神经基础的研究发现,在恐惧习得、储存以及表达的过程中,杏仁核(amygdale)发挥着重要的作用(Davis, Walker, Miles, & Grillon, 2009)。
杏仁核被认为是简单线索的条件化恐惧联结与储存的地方,它会进一步投射到调节恐惧表达的脑干(brainstem)、下丘脑(hypothalamus)以及与恐惧有关的腹侧纹状体(ventromedial striatum)。
同时,下丘脑在情境恐惧的调节方面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用于情境恐惧的习得与表达。
此外,脑岛(insula)和背侧前扣带回皮层(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在恐惧习得中起着调节作用。
对于条件化恐惧的消退与抑止需要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vmPFC)的参与。
在消退过程中,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到杏仁核的中间抑制神经元消除了恐惧的表达。
在消退之后,情境信息调整了最初恐惧记忆与最新消退记忆的冲突(Bouton, 2004)。
下丘脑到腹内侧前额叶皮层以及杏仁核的回路会调节这种消退记忆的情境依赖。
在对恐惧或负面的影响进行有意识的认知调节时,杏仁核活动在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的调节下会明显的降低。
反过来,腹内侧前额叶皮层与杏仁核的抑制通路会调节消退的自然恢复(Ochsner & Gross, 2005)。
总之,杏仁核,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和下丘脑对恐惧的习得、消退、储存、恢复以及情境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这些区域的具体作用还不能被清楚的界定,但可以确定,条件化恐惧有着复杂的神经生理基础。
2.2. 神经基础的重叠虽然焦虑能够在许多重要的方面从恐惧中区别开来,但许多理论认为,焦虑与恐惧的神经基础存在着诸多的重叠。
神经成像的研究发现,与条件化恐惧有关的神经回路在特质性焦虑以及焦虑症状群体中都会发生改变(Cisler & Koster, 2010)。
高强度的杏仁核活动在提高恐惧表达的同时,也与特质性焦虑存在关联。
此外,与有意识的认知策略调节情绪反应一样,焦虑也会损害恐惧的消退学习与保持。
这些损害似乎源于前额叶(prefrontal)与杏仁核回路的损害,这也说明了它们在调节恐惧表达中的作用。
焦虑个体在恐惧消退之前或当中会展现出前额叶活动减少的现象,同时,通过认知评估所激活的高强度前额叶回路的活动能成功地减少负性情绪。
解剖学的研究发现,杏仁核的前额叶抑制主要是通过从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到杏仁核的抑制性神经细胞来实现的(Sehlmeyer et al., 2011)。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到杏仁核的通路与特质性焦虑存在着反向关系,这也表明,在焦虑中,这一通路的抑制性功能会加强情绪反应与损害情绪调节。
最后,临床焦虑患者的下丘脑萎缩表明,恐惧的情境调节或许在焦虑中也会发生改变。
与这一假设相一致,伴有焦虑症状的人会展现出对相似刺激更多的条件化恐惧(Lissek et al., 2010)。
额外的脑区或许有助于区分与焦虑有关的情绪状态。
虽然杏仁核调节着威胁刺激所诱发的恐惧性反应,但被视为杏仁核扩展的终纹床核(bed nucleus of stria terminalis, BST),似乎与焦虑个体更加持久的觉醒和警觉状态有关(Somerville, Whalen, & Kelley, 2010)。
焦虑与高度的生理躯体感觉以及内感知觉有关,这或许增强了对威胁的反感反应。
脑岛在内感性信息的表达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脑岛调节着焦虑个体所增加的内感意识,这有助于焦虑的维持(Paulus & Stein, 2010)。
恐惧与焦虑的神经回路提供了理解焦虑怎样影响决策的神经基础。
决策的神经经学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大脑区域的作用,如纹状体、杏仁核、腹内侧前额叶皮层、脑岛以及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它们与恐惧的表达与控制有关(Rangel, Camerer, & Montague, 2008)。
虽然还不清楚这些共享的大脑区域是怎样联结起来影响焦虑与决策的,但这些重叠的脑区表明,调节恐惧与焦虑的大脑系统是与决策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