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2015高一下学期期中测验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合集下载

2014—2015海淀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答案

2014—2015海淀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答案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参考答案文化积累与运用一、文学名著阅读(一)第一组《大卫·科波菲尔》1.A(与大卫共同养育三个儿女的是阿格尼丝)2.咬了继父(冒犯了继父)童工(答“工人”、“小工”皆视为不正确)第二组《家》1.D(不让巫师进门的是觉慧)2.避血光之灾(高)觉新第三组《巴黎圣母院》1. B (爱斯米拉达被诬陷刺杀了近卫弓箭队队长弗比斯,大理院和王室宗教法庭判处她绞刑)2. 弗比斯(译本不同,音对即可)外形丑陋、内心丑恶第四组《红楼梦》1.C (贾雨村未做过和尚。

在葫芦庙里做过沙弥的是贾雨村断案时给他护官符的门子)2.原应叹息甄士隐第五组《高老头》1. D (“拉斯蒂涅决心先向高老头的女儿女婿挑战”错误。

“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 是表示他决心向社会挑战)2.表姐(表姊)伏脱冷(二)1.① 收留了从默德斯东与格林伯公司逃跑投奔自己的大卫,使大卫再次感受到家的温暖。

② 把大卫送到一所好学校(坎特布雷斯特朗博士的学校),使大卫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③ 大卫毕业后,为大卫在一家律师行(斯本罗律师事务所)谋得见习生的位置,使大卫自力更生。

④ 教导大卫“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并在破产时故意隐瞒了两千英镑的财产,让大卫学会适应困境,战胜困难,承担生活的重任(将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做一些抄写工作以增加收入),使大卫的人格逐渐完善。

⑤ 在大卫遇到多拉后,与多拉融洽相处,并教导婚后的大卫包容(胆小、依赖心强且不善家务的)多拉,使大卫拥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

⑥ 在大卫思考对自己深爱的阿格尼丝是否表白时,故意采用激将法(说阿格尼丝要结婚了),促使大卫向阿格尼丝求爱并与之结婚,使大卫获得美满婚姻。

(写出任意二点即可;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2.① 觉新与青梅竹马的表妹钱梅芬相恋,向往美好的婚姻,却尊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接受了家里“抓阄”给他定下的亲事,使得梅嫁给别人(嫁到赵家后,青年孀居),抑郁而逝。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答案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答案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学校班级姓名成绩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4题。

(8分)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既体现了家风对中国人的无声滋润和深刻影响,也反映了人们对家风传统日渐甲的无奈和感慨。

家风又指门风,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标准和乙方法。

中国古人的家风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留下了不少“家风联”如“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绵世泽莫如行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养性却是扶”等,都成为“言传”和“身教”的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齐家重要的一点便是正家风。

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文化,只关德行。

好的家风,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美德,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精神力量。

家风正,自会人才..辈出....。

因此,古..,涌现国之脊.梁;家风不正,则多出纨绔.子弟,不孝子孙之名门旺族....无不重视家风建设。

清代名臣曾国藩治家教子有方,不管天下风云变换....,曾家始终保持着谨严的家风,对子孙后代熏陶渐.染。

因此,曾氏家族造就了庞大的人才群体,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成果。

1.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脊.梁(jǐ) 人才辈出B. 纨绔.(kù)不孝子孙C. 渐.染(jiàn)名门旺族D.承载(zài)风云变换2.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 流失处世准则B. 流失处事法则C. 流逝处事法则D. 流逝处世准则3.填入文中①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感同身受B. 感慨万千C. 耳濡目染D. 耳闻目睹4.在文中②处填入对联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换门不改旧家风B.宗功显世树家风C.出闺宜守我家风D.修身只为正家风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他提出的“王道”,是指儒家“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北京市海淀区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北京版

北京市海淀区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北京版

北京市海淀区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答案语文一、(20分)1.B2.D3.D4.C(A项“病例”与“救治”搭配不妥,“提高”的宾语“能力”残缺;B项不合逻辑,“切忌”与“不走过场”矛盾;D项“增进”与“教学”搭配不妥,“各领域两国”语序不妥,应为“两国各领域”)5.B(“古诗文运动”应为“古文运动”)6.(10分)每题1分,每题错1字该小题不得分。

①慨当以慷何以解忧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③丛菊两开改日泪④唯见江心秋月白⑤望帝春心托杜鹃⑥申之以孝悌之义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⑧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⑨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⑩凌万顷之茫然二、(40分)7.(4分)每一个词语1分。

①然:如此。

②就:接近,靠近。

③乎:相当于“于”,关于。

④疾:强,那个地址指声音宏大。

8.(2分)借助于船和桨的人,(尽管)不擅长游泳,可是能够横渡江河。

9.(4分)每一个词语1分。

①负:依仗。

②之:往,到。

③穷:困窘的处境。

④见:被。

10.(2分)每一个词语1分。

①以,②而。

11.(4分)(他以为贾谊)因为“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因此,虽为“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自用者实难”也可)。

因、果各2分。

12.(5分)评分要点:①结合诗句,刻画景象(2分),②结合关键词,把握景象特点(2分),③明确景情关系(1分)。

(意思对即可)例如:诗人刻画了黄昏时分,乌云聚集,低沉地压向地面;急雪在旋风中狂舞的景象(2分),“乱”“低”“薄”表现云的厚重、天的灰暗,“急”“舞”“回”写出风大雪急,营造出昏暗、凄冷的意境(2分),诗人借阴冷的画面转达出无穷愁绪(1分)。

13.(6分)评分要点:①诗人孤独衰老,生活困窘(2分):②亲友离散,消息断绝(2分);③战乱未平,百姓伤亡(2分)(意思对即可,抄写诗歌原句酌情扣分)例如:无数家庭亲友离散、亲人亡故(2分),自己也正孤苦无依、饥寒交迫(2分),年老的诗人在薄暮乱云、回风急雪的情景中,生发了对亲友和国运的深切忧虑、无从着力的孤独愁苦之情(2分)。

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解析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答案[答案解析]1.【答案】“清明节”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整体把握。

【解析】材料一前面讲的是“清明节”在地理学上的“节气”,后面讲到它的节日内涵。

2.【答案】“清明”吸纳融合了寒食、上巳二节的习俗,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本中的引用的作用【解析】文本中引用文史资料是为了论证观点的。

这个观点就是上文(第4段)。

【易错警示】不要照抄原文,要概括性摘抄,否则无法得全分。

3.【答案】立春立夏秋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解析】要记住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4.【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把握。

【解析】A写的是夏天的暴雨;B写的是秋雨;D虽然写的是春雨,但没有“清明雨”的悲意。

5.【答案】第一问:清明时节,我国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往来频繁、相持交锋,因此多雨,北方也有降雨概率。

第二问:①从生理层面看,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故清明雨令人忧郁不悦。

②从心理层面看,心怀悲戚的人会赋予清明细雨悲凉之意,清明冷雨又加剧悲凉的心理体验【命题立意】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大意并筛选、整合信息。

【解析】第一问的答案在材料的第3段,第二问的答案在材料的第4段。

分点作答,结合文章结构很容易看出答案的对应位置。

6.【答案】清明时节,古人有亲近自然、游艺踏青的习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解析】三个诗文片段都反映了清明时节人们“踏青”的情景。

7.【答案】要点:清明节踏青、修禊等习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和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清明节祭奠祖先先贤的活动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以及人们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追求生命清明的理想;人们对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君圣臣贤(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的渴求。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最新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最新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测试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 页;第Ⅱ卷第5 页至第8 页,答题纸第9 页至第12页。

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在答题纸第9 页和第11页左侧密封线内书写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的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2分)一.(每题2分,共2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模.样(mú)按捺.(nà)渣滓.(zǐ) 白雪皑.皑(ái)B。

哄.笑(hōng)提供.(gòng)威吓.(hè) 喁.喁私语(yú)C。

参与.(yù) 温煦.(xù)藤蔓.(wàn)忠诚不渝.(yù)D。

呼吁.(yù) 撩.起(liáo)黝.黑(yǒu)浅尝辄.止(zhé)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爆竹炸响之后留下来的烟霭笼罩了天空,四处飘零五载有余的我在蒙胧中蹙缩了眉头,又莫名其妙地生出许多惆怅。

B.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地震。

灾难诚然可怕,但面对灾难人们刚诀别亲人就投入救援的果敢与执着令人肃然起敬。

C.见到首长,他先是寒暄,接着就是缄默,好像很安份。

老张知道,他这是故伎重演,希望首长会宽宏大量,原谅自己。

D。

凌辰,离最后通牒时间只有1小时了。

在长时间的面面相觑之后他和爸爸已是昏昏欲睡,却仍然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1)到杭州西湖去的人,总要到岳王坟前____________一番.(2)我最近总是出错,妈妈生气地把我____________了一顿。

(3)我们正要出发,____________狂风大作,紧接着下起了大雨。

A。

悼念奚落猝然ﻩﻩB. 凭吊数落忽然C。

北京市重点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重点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资料概述与简介 北京市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 一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分,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喧敛气屏声(bǐng) B.()? 悚然(sǒng)?沸反盈天(f) C.()?()()) D.(x) ? 理睬 罄竹难书() ?2. A. 訾:毁谤? B.C.? 骛:追求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B.C.。

D.。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B.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祝福》《药》就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C. D.。

? .下列各句所含修辞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个核桃。

B. C.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D.?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B. C.? D. 二、阅读下面的课内和课外的文言文,完成7-10题(每小题2分,共8分) (一)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海淀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海淀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海淀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镌刻(juān)炽热(zhì)体恤(xù)气喘吁吁(chuǎn)B . 粗犷(guǎng)解剖(pōu)庇护(bì)扣人心弦(xuán)C . 下载(zài)绯红(fēi)木讷(nà)博闻强识(zhì)D . 酝酿(niàng)倾轧(yà)纸屑(xiè)叱咤风云(zhà)2. (2分) (2017高二下·天津期中) 下列词语的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 . 痉挛修葺积腋成裘胹熊蟠B . 脉博弑君风乎舞虞名信片C . 潢潦异爨骀有神护扣门扉D . 赡顾舛露跚跚可爱飞羽殇3. (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那些作家们在一暗黄的灯影里的时候,他们不会预先知道,在时光的另一岸,肘边这叠稿纸将成为人们精神上永恒的珍藏。

在那一岸,许多的日子已经逝去,许多的歌声已经喑哑,有前辈们如丰碑一般永不改色的著作依然鲜亮如初,令人们恒久感动。

A . 晕奋笔疾书或许惟B . 抹笔耕不辍兴许却C . 片埋头苦干也许更D . 缕舞文弄墨可能只4. (2分)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 . 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有“雨巷诗人”之称,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诗集有《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B .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起于宋代,词牌名是填词用的曲调名称,与内容无多大关系。

C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战国策》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共33编。

D .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一语文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一语文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高一语文试卷第Ⅰ卷(50分)一、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1~10题。

(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凌侮.(rǔ) 檄.文(xí) 埋.怨(mán) 慰藉.(jí)B.尸骸.(hài) 脊.髓(jí) 忸怩.(nì) 碾.米(niǎn)C.冰屑.(xiāo) 庇.护(bì) 纶.巾(1ún) 青苔.(tái)D.纤.细(xiān) 霹.雳(pī) 追溯.(sù) 雾霭.(ǎi)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干霖水藻荆棘誓死如归B.树阴班澜皎洁雄姿英发C.保姆漂泊咳嗽以德报怨D.堤防商贾扭扣夙兴夜寐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1)作为新学徒,他学得慢,不得不看师傅的脸色,在______声里挨着日子。

(2)大家都不要争执,________斗胆说一句话:王大人身经百战,让我们听听他的________。

(3)他做事高调,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可总给人一种格外__________的印象。

A.叱骂不才拙见招摇 B.叱骂不才高见招摇C.咒骂足下高见招眼 D.咒骂足下拙见招眼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位缺乏涵养的女演员,即便有沉鱼落雁....之容貌,其演艺之路也不会走得太远。

B.为人要有正气、有骨气,像你这样摧眉折腰....,完全不讲原则,人家也瞧不起你。

C.学生遇到问题而又解决不了时,教师要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

D.他当机立断....,决定马上就去拿回自己的辞职信,打算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也许》一诗渗透着深沉的悲痛,也充满了爱的温馨,正合乎前人对这类作品的要求,有一种哀而不伤的意味。

B.“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一种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6页,分为A、B、C卷。

A卷为课内题,三道大题(共50分);B卷为课外题,三道大题(共50分);C卷为作文题,一道题(共50分)。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在试卷密封线内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学号。

A卷【模块考查】满分50分一、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1~10题。

(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慰藉.(jiè)癖.好(pì)不啻.(dì)面面相觑.(qù)B.瘦削.(xiāo)虔.诚(qián)翌.日(yì)卓.有成效(zhuō)C.模.糊(mó)桅.樯(wéi)形骸.(hái)应.运而生(yìng)D.参与.(yǔ)缄默(jiān)匀称.(chèng)卷帙.浩繁(zhì)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通牒鞭挞闻名遐迩高山仰止B.竟相嘻戏流连忘返喋喋不休C.经典膨胀唾手可得文韬武略D.训诫竹竿惊世骇俗沸反盈天3.依次填在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②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著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③这篇讲话,叙述、说明、抒情、分析、议论、讽刺,无不明快,深刻隽永。

A.坦然灌注简捷B.泰然灌注简洁C.坦然贯注简洁D.泰然贯注简捷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到底扶持起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

B.他做起事来十分麻利,讲究效率,无论做什么都倚马可待....。

C.教室里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认真,课堂气氛沸反盈天....,十分活跃。

D.尽管“三个代表”深入人心,可有些干部还是下车伊始....,没有了解情况就胡乱发号施令。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它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B.我们深刻地感到,一张报纸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

C.凡•高在死了很多年之后,评论家们才像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新星那样仰望他,赞叹他。

D.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和加速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

6.下列各句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莎士比亚,英国著名大戏剧家、诗人。

在莎士比亚的手中,起源于意大利的十四行诗——这种中世纪民间流行的短小诗体得到了发展。

B.《祝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作者以祥林嫂的命运为主线,以批判腐朽的传统文化观为主旨,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的社会痼疾。

C.巴尔扎克,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的系列小说《人间喜剧》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D.普希金是19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

7.下列对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

(比喻)B.我们将在陆地上同他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上同他作战,我们将在天空中同他作战。

(排比)C.醋和盐酸里何曾有这伊犁河谷的葱郁与辽阔?(反问)D.有的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

(通感)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A.君侯制作..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侔神明,德行动天地B.是故事C.靡敝中国,甘心..匈奴D.三日来,心怔忡..无停息9.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B.庶不见凌于雄鬼C.泉下人既不见信于老母D.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诸侯春.振旅,秋.治兵B.蚕.食天下,并吞战国C.夫匈奴,兽.聚而鸟.散D.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二、阅读下列节选的课内文段,完成11~14题。

(13分)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②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11.对上面第①段文意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不同以往的发现B.马克思发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规律C.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同进化论一样具有划时代意义D.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新发现推翻了过去错误的理论12.第②段中加点的代词分别指代的是(4分)(1)此:(2)这里:13.下面是一句有关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你认为这一描写的主要目的是(3分)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4.对文中有关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无聊赖的”、“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等词语反映出祥林嫂遭遇的悲惨和社会的无情。

B.“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指祥林嫂曾向“我”探讨过人死之后灵魂有无的问题,“我”以为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意义。

C.“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意思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D.“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只是“我”的愤激之语,其实心里充满着对祥林嫂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三、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7分,每空1分)15.(见答题纸)B卷【学段综合】满分50分四、古诗文阅读(共22分)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7分)闻邻船吹笛杨基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注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注】分:料,料想。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写景,手法与作用有何不同?(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题。

(15分)周处改过自新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

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自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17.实词解释(每个1分,共3分)患:具:彰:18.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为:为乡里所患日渐稔,亲爱如己出,竟忘其为鬼B.而: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C.相:闻里人相庆宁欲观之,慨出相视D.以:具以情告宁趋为礼,且告以意19.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①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②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20.用“/”为下面文言文断句。

(5分)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5题。

(18分)魔盒(英)大卫•洛契佛特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

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

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

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

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

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

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

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

“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

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

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

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

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

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

“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

真的!”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