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区发展

合集下载

关于城市都市区融合发展的建议

关于城市都市区融合发展的建议

关于城市都市区融合发展的建议一、加强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城市都市区融合发展需要各个城市之间加强合作与协同,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可以通过建立区域合作组织、共享信息资源、制定统一的规划政策等方式来实现。

二、优化交通网络建设加强城市之间的交通联通,完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可以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等,缩短城市之间的距离,便利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三、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通过合理布局产业资源,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提高城市都市区的经济竞争力。

可以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式来实现。

四、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合理控制城市扩张速度,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可以通过制定规范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监管和管理。

五、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可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推动垃圾分类与处理,提高空气和水质量,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六、加强教育与人才培养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可以建设大学科技园区、合作办学项目等,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流动,培养高素质人才。

七、推动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推动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提高城市都市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可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

八、保护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保护城市都市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可以修缮历史建筑、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等,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

九、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可以加强政府机构改革,推动政务公开,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十、加强宣传与推广加强对城市都市区融合发展的宣传与推广,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可以通过媒体宣传、举办展览会、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宣传城市都市区的发展成果和优势。

《2024年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异与情景模拟——以北京为例》范文

《2024年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异与情景模拟——以北京为例》范文

《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异与情景模拟——以北京为例》篇一一、引言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正在面临快速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异与情景模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本文以北京为例,对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进行探讨,并对不同情景进行模拟分析,以期为北京乃至其他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异1. 绿色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模式是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北京在绿色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绿化水平等。

这种模式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发展模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人性化。

北京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

这种模式通过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

3.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等方式,推动大都市区的经济发展。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

这种模式通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三、北京可持续发展情景模拟1. 情景设定根据北京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设定三种情景:绿色发展情景、智慧城市发展情景和创新驱动发展情景。

每种情景下,分别分析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挑战和机遇。

2. 绿色发展情景模拟在绿色发展情景下,北京将继续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绿化水平等措施。

通过模拟分析,预测该情景下北京的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将更加绿色、健康和可持续。

3. 智慧城市发展情景模拟在智慧城市发展情景下,北京将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人性化。

通过模拟分析,预测该情景下北京的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将得到提高,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深度融入主城都市区,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深度融入主城都市区,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深度融入主城都市区,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庆市委对标对表发挥“三个作用”要求,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深入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部署,对重庆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推进主城都市区发展,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更好带动“两群”发展、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既给我们带来重大机遇,也赋予我们更大责任。

北碚区位于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具备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自由贸易区“三区叠加”的独特优势,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大有可为。

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在国家战略、全市大局中找准定位、明确方位,强化“一盘棋”思想、贯彻“一体化”理念,抢抓机遇、精准用力,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着力打造“四地一枢纽”,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中展现大担当、实现新作为。

着力推进互联互通,打造南下东进、西拓北联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

北碚地处重庆主城向北向西发展交汇的主战场、成渝“双核”相向发展的对接带,要抢抓主城都市区统筹建设“1小时通勤圈”等机遇,加快建设内畅外联、快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增强引领辐射带动能力。

四向发力拓展大通道。

南向通过科学大道、蔡家大桥、水土大桥、渝武高速扩能改造、轨道7号线、轨道6号线支线等,构建多通道融汇格局;东向通过快速路一横线、快速路五联络线、三环高速、铁路枢纽东环线等,强化与两江悦来片区、渝北区无缝联接;西向通过渝遂高速扩能、合璧津高速连接道、成渝中线高铁等,联动渝西片区,畅达第二机场;北向通过渝西高铁、兰渝铁路、渝广高速等,密切与四川广安、南充等地的交通联系。

立足主城西北部门户优势,争取在东阳街道高起点规划建设集铁路、轨道交通、高速路网、客运站场、货物物流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站。

着力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大数据智能化引领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北碚工业基础较好,全市39个工业门类中,北碚有24个,近年来又集聚了大数据及云计算服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 中 心 县 , 即 中 心 市 所 在 县 的 其 余 部 分 ,并 且 该 县 的 人 口 至 少 有 ’"+以上是在城市化地区里。
)* 外 围 县 , 指 与 中 心 县 连 接 并 满足以下条件的县:(%)至少有,’+ 的 劳 动 力 从 事 非 农 业 活 动 ;(!)县 里被雇佣的非农业劳动力至少是 中 心 县(市 )所 雇 佣 的 非 农 业 劳 动 力的%"+或至少为%""""人,或者县 里居住的非农业劳动力至少是中 心 县(市 )居 住 的 非 农 业 劳 动 力 的 %"+或至少定居有%""""人,或者这
准 用 于 国 情 调 查 ,称 为 标 准 大 都 市 区 。%&’& 年 改 称 标 准 大 都 市 统 计 区 ,一 直 用 到 %&(" 年 。 这 以 后 开 始 实行新标准,改称为大都市统计 区,它的组成部分包括)个:
%*中心市,指一个’万人以上的 中心城市或两个城市有相邻的边 界 ,其 中 一 个 城 市 至 少 有 ’ 万 人 口 , 另一个城市人口不少于%$’万。如果 两个邻近城市均达到或超过’万人 口 ,并 且 城 市 之 间 的 距 离 不 超 过 !" 英 里 ,这 两 个 城 市 将 被 划 入 同 一 个 大 都 市 区 ,除 非 这 两 个 城 市 之 间 没 有明显的社会经济联系。
己 的 国 情 特 点 增 加 或 减 少 一 些 界 也 是!’世 纪 世 界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主
定指标。
导趋势。大都市区是城市规模发展
日本参照英美的经验,于’*%# 到一定程度之后,聚集于城市的非

都市圈发展调研报告

都市圈发展调研报告

都市圈发展调研报告都市圈发展调研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圈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都市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调研中,我们发现,都市圈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都市圈的人口规模逐年增加。

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都市圈中居住和工作,导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其次,都市圈的城市间交通日益便利。

通过高铁、地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都市圈中的城市之间的交通被大大改善,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

第三,都市圈的经济发展迅猛。

大量的人口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都市圈中的企业提供了便利,吸引了许多大型企业落户,并且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都市圈的交通拥堵问题突出。

虽然交通设施的建设带来了便利,但由于人口规模的增加,道路交通压力加大,交通拥堵的问题非常严重。

其次,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虽然都市圈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和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

此外,环境污染问题也亟待解决。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圈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在交通方面,应加大对交通设施的投入,并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如优化道路规划、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率等。

其次,在城乡发展方面,应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等措施,缩小城乡差距。

最后,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减少污染排放,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总之,都市圈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都市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生活。

何为都市圈——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

何为都市圈——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

立足都市圈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都市圈是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小时通 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近20年来,都市圈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作 为大为加强,聚集能力急速提高,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不 断强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都市圈建设发展的最有利时期。

2019年以来,国家已陆 续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 发展规划纲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主要都 市圈协调联动发展的总体规划安排。

随着国内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路网不断完善,以深莞惠、沪宁杭等为代表的城市区域已积累了宝贵经验,部分东部沿海地区 出现了同城化雏形,奠定了对标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产业基础。

面对都市圈的蓬勃发展,工行已在区域战略方面明确了“资源富集区域优先”策略,将战略性区域作为资产业务竞争发展的主战场,加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落地实施的营销组织和系统推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 布局,不断巩固并扩大同业领先优势,发挥好国有大行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 展的主力军作用。

对于工行而言,要进一步抢抓都市圈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还需要立足都 市圈视角,在区域管理上打破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传统思路,逐步建立起完整 的区域信贷一体化经营管理框架,完善区域信贷协同发展政策,形成针对不同 都市圈的识别分类和分区域施策,真正做强、做深、做细区域战略。

*观I专题5WHAT IS A METROPOLITAN AREA?何为都市圈?•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工商银彳亏授信审批部课题组CONNO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编者按2019年被称为都市圈元年。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都市圈的内涵,明确了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以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以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都市圈与城市发展

都市圈与城市发展

都市圈与城市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市圈的概念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都市圈是指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空间上一体化的城市群。

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都市圈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城市化进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1. 都市圈与城市发展的概念都市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指的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城市群。

它们通过人口流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功能区域。

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依赖关系,共同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

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空间、经济、社会等方面不断发展壮大和提升的过程。

城市发展不仅仅是单一的城市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城市内部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和发展。

城市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人口、产业、城市规划和环境等各个因素的关系。

2. 都市圈与城市发展的关系(1)推动城市间的合作与互补都市圈的形成使得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城市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等方面可以相互合作与互补。

城市间的合作与互补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2)优化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都市圈内的城市在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上可以实现优化和协调。

比如可以通过交通网络的建设,实现各城市之间的便捷通行和资源共享;同时可以通过产业布局的协调,实现各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互补和协同。

(3)形成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都市圈的形成会形成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即通过核心城市的发展和影响,促使周边地区的经济、人口和产业等发展壮大。

这种辐射带动效应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和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4)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功能提升都市圈的形成对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功能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都市圈的影响下,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得以迅速发展,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024年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异与情景模拟——以北京为例》范文

《2024年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异与情景模拟——以北京为例》范文

《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异与情景模拟——以北京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都市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挑战。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以北京为例,探讨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异与情景模拟,旨在为其他类似城市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异1. 传统发展模式与绿色发展模式传统发展模式往往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

而绿色发展模式则更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北京在发展过程中,两种模式并存,并逐渐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

2. 城市内外部发展模式差异北京城市内部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存在差异。

同时,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这种分异体现在产业布局、交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三、北京可持续发展情景模拟1. 情景设定根据北京的实际情况,设定几种可能的可持续发展情景,包括绿色发展情景、低碳发展情景、智慧城市发展情景等。

每种情景都考虑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2. 模拟过程(1)绿色发展情景模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低碳发展情景模拟:通过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低碳技术等措施,降低碳排放强度,实现低碳发展。

(3)智慧城市发展情景模拟: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高效化,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3. 模拟结果分析通过对不同情景的模拟,发现绿色发展情景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低碳发展情景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环境污染;智慧城市发展情景则能够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各种情景各有优劣,需要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优化。

四、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1. 政策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国外都市圈规 划的借鉴与思考
规划理念? 学术研究方向的启示?
规划共同点 a.最大共同点: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都是为诸如空间低效、交通拥堵、土地开发不合 理、发展的空间失衡等城市现存问题提供解决方 案 b.注重低密度中心城区的再开发,抑制城市低密度 蔓延 c.都特别强调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地的保护 d.依托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力量实施规划 e.长期大量的专家研讨和公民的广泛讨论
主要内容
日本国土开发概况 东京都市圈规划
首都圈的行政区划及概况
日本首都圈从狭义上来 讲,包括东京、神奈川、 千叶和埼玉一都三县 (即通常所说的东京 圈),从广义上来讲, 应进一步包括群马、枥 木、茨城和山梨四县, 整个圈域面积36,884平 方公里,占日本国土总 面积的9.8%。
东京首都圈建设与规划
圈域协作
日本首都圈区域空间结构现状
人口的一极集中 产业的一极集中 东京都中心部一极指向的通学、通勤 城市职能的一极集中 日本首都圈内部差异明显
“环状大城市群结构的意义(一)
a.加强首都圈大城市群的交通、信息网络特别是 环状方向网络建设,实现活跃密切的交流; b.将业务、居住、产业、物流、文化等多种功能 有各地区和各核心分别担当,通过广域协作实 现“环状大城市群”整个圈内一体化功能的充 分发挥; c.为实现与环境共生的目标,在首都圈大城市群 内外形成水与绿色环抱的基本构架;
首都圈城市群的再生
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都地位的确定
圈域建设战略
(维持首都功能、 发挥 集聚优势)
首都圈大城市群构想出台的背景与思路
该构想勾勒的21世纪的首都远景或对首都的定位如 下: a.3300万所支撑的世界最大的首都; b.具有与一个国家(GDP与英国相当)相匹敌的经 济活力、引领世界新潮的大都市; c.引领亚洲新文明的生活都市; d.具有400年历史的、美丽的文化都市; e.与山、海、河流等丰富自然环境共生的环境都市; f.能够克服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防灾都市。
“环状大城市群结构的意义(二)
d.以承担首都圈大城市群活跃的都市活动重任的 “核心”和城市轴为骨架,进一步发挥聚集优势; e.东西南北中5个核心将起到发挥首都圈大城市群 活力和魅力的先导作用; f.核城市协作城市轴与东京湾滨水区城市轴相连接, 使首都圈大城市群的人、财、物、信息交流更加 顺畅,形成高效率的环状城市轴。 g.环状城市轴在加强环状方向的写作的同时,还要 与中心“核心”紧密相连,以实现首都圈大城市 群总体的高效率功能协作。
《首都圈大城市群构想—— 21世纪的首都远景与圈域建设战略》
基本认识
21 世纪的首都面貌
地球的危机 臭氧层的破坏 沙漠化 异常气象 日本的危机 国家主体性的丧失 政治危机 经济危机 文化危机 首都圈大城市群的危机 国际竞争力下降 大气污染、水质污染 图 2-8 恶性犯罪增加 ④发挥全球化的魅力 ③形成适宜长期居住的环 境 广域协作战略的 展开 ②经济活力的再生 (加强国 际竞争力,牵引整个日本) 环状城市群结构 的构筑
圈域协作&广域协作
广域协作战略的具体内容包括: 交通协作、加强机场功能、东京湾综合整治、广 域防灾协作、提高首都功能(国家的中枢功能)、 改善东京湾水质、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协作、 非旧物再生利用以及废弃物处理方面的协作、首 都圈大城市群信息网络建设、培养21世纪人才、 构筑光与产业政策网络、促进广域行政等13项内 容。
东京首都圈建设与规划
第二次首都圈规划(1968-1975) 第一次规划实施效果不好,未能形成环城 绿带,城市用地持续外延 提出将东京作为全国管理中枢
第三次首都圈整治规划 1976年11月制定,以 1985年为目标年 。 具体的整治方向是:在东 京大城市圈(大体包括 东京都、埼玉县、千叶 县、神奈川县和茨城县 南部),逐渐扭转向东 京中心区一极化的趋势。 通过东京周边地区次中 心城市的建设形成多极 结构的广域城市复合体。
专题三:都市区发展
-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
neighbourhood
village
town
suburb
city
metropolis
国外大都市区规划案例
大伦敦战略规划 东京都市圈规划 其它城市
主要内容
日本国土开发概况 东京都市圈规划
日本总人口1.28亿人 (2005年10月1日)
国土总面积37.8万 平方公里 可居住土地面积的 人口密度22450人/ 平方公里
共性问题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人口的集中相关联,几乎 都存在过产业过度集中的问题。 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各城市都呈现出第一产业 不断下降,最后降至微乎其微的程度,而第二产 业也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不断上升的共同规律。 产业结构不断软化,制造业的比重总体降低,转 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绝大多数国际城市 的第三产业比例都在80%以上。
空间集聚格局:四、三、二、一
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
日本国土规划
1950年《日本国土综合开发法》 1962年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 1998年第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
历次“全国国土开发综合规划”的 目标
1962年: “一全综”旨在通过建立开发基地实现 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60年代“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太平洋沿岸带状产业布局构想” 1967年:追求高福利社会,创造以人为本的宽裕 环境 一全综实施成效不明显,“过密”与“过疏” 1977年:建设使人安心健康型的、文化型的、具 有人文情怀的综合环境 “环境公害事件” “定居圈” “技术聚集城市”
33
经验: 构建都市区的本质在于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 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 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协调城镇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基础 设施的共建共享; 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 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的可持 续发展。
思考与讨论
自拟一个研究方案,反映我国大城市“以人为本” 发展状况? 如何构建统一的国土及城乡空间管理框架?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 “空间管制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共性问题
解决交通问题的共同手法
交通问题特别是市内交通堵塞问题是困扰国 际大都市的共同问题。从伦敦、纽约、东京、 巴黎、莫斯科和墨西哥城的情况来看,市内 交通拥挤问题也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也仍 然很拥挤。 这些城市解决交通的手法多种多样,但其中 一个最突出特点是发展地铁及城市轨道交通。 伦敦在1863年就修建了世界第一条地铁, 此后其他世界大城市也陆续修建地铁。
“五全综”三个部分
第二部分为各领域政策实施的基本方向(五章) 第一章 国土的保全和管理 第二章 文化的创造 第三章 地区建设和国民生活环境 第四章 产业振兴 第五章 交通信息通讯体系建设
“五全综”三个部分
第三部分为各区域建设的基本方向 将全国分为北海道地区、东北地区、关东地区等 十一个地区以及暴风雪严寒地区、孤岛地区、半 岛地区等自然条件特殊地区,分别规定各区域建 设的基本方向。
“迁都”与“展都”
图 2-6 迁都候选地区分布
集中 到 分散网络结构
到197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国际大都市的 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出现从市内多中心结构 向分散网结构的转变。
共性问题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与疏散
人口过度集中问题曾经是国外主要国际大都市发 展的共性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如纽约集中了 美国总人口的1/20,东京集中了日本总人口的 1/10,巴黎集中了法国人口的1/7,伦敦集中了英 国总人口的1/6,莫斯科集中了俄罗斯总人口的 1/10,而墨西哥城更集中了墨西哥总人口的1/6。
第一次首都圈基本规划 制定于1958年7月,目标年为1975年。该规划将首 都圈整个区域分为现有城市地区、近郊地带及周 边地带三个地区。具体整治方针为:第一,仿照 1944年大伦敦规划,在东京市区周围设立幅宽约 为10公里的“绿化带(green belt)”(近郊地 带),抑制市区的膨胀;第二,在东京周围开发 一定数量的工业城市(卫星城),以吸收增加的 人口和产业。
共性问题
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
世界大多数国际大城市基本都是走了一条先发展, 造成污染以后,再进行治理的道路,其中伦敦最 为典型。18世纪以来,由于大规模发展工业,使 伦敦成为世界著名的“雾都”。20世纪40年代开 始在伦敦周边建设绿色隔离带,并将污染企业迁 出城区。 东京也是如此,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高速增 长时期,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质污浊、 “光化学烟雾”等曾长期困扰着东京市民。此后 经过10几年的治理,得到改善。 墨西哥城在环境方面也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 道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且污染问题到 现在还未得到彻底治理。
东京首都圈建设与规划 第四次首都圈基本规划 1986年6月制定,规划目标年为2000年 。 区域整治的基本方向是纠正东京大城市圈和 东京市区一极化的结构,以核心城市为中心 形成自立城市圈,重新构筑“多核多圈型” 区域结构。
东京首都圈建设与规划
第五次首都圈基本规划 改造日本首都圈一极依存的地域构造,在 日本首都圈内形成自立、互补、相互联系 的“分散型网络结构” 。
③东京湾滨水城市轴(临 空、临海城市轴) ①“中心核”地区 ②水域与绿色创生环地区 从横须贺到木更津的东京 ④核心城市提携城市轴 湾沿岸地区。包括天王洲、 范围基本在规划中的“首 这一区域是杉并区、世田谷 这是东京圈周边业务核心 都高速中央环路”内, 区、中野区和多摩地区等 台场、丰洲、晴海地区, 城市和核心城市构成的 包括都心、副都心,在 通勤者的居住区,基本在 羽田机场也在这一地区, 政治和经济功能方面是 规划中的“东京外侧环路” 城市群。沿着提携轴促 是日本推进国际化的具有 东京都,也是东京圈的 与“首都高速中央环路” 战略意义的地区。现在羽 进核心城市的合作与交 中心区域。大手町、丸 之间的环状区域。位于这 田机场的国际化、向海面 流,实现东京圈的整体 一区域的7号环路、8号环 之内、有乐町地区和八 的扩大、与各种交通工具 平衡。 重洲以及6个副都心、汐 路的沿线正在进行绿化, 的连接工程,与成田国际 留地区、秋叶原地区正 木制结构的住宅集中地区 机场的连接交通设施(铁 在进行再开发。 正在加强防灾对策。 路、高速公路)工程正在 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