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外感疾病的传变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好,同学们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病位的传变,讲到外感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讲授了六经传变和卫气营血传变以及三焦传变,那么内伤疾病按照什么传变规律传变呢?下面我们讲内伤杂病的传变。

中医学把内伤疾病与外感病相对,称为杂病,简称内伤和外感,内伤疾病又称为杂病。

那么内伤疾病的传变规律,由于脏腑和经络,讲十二经脉的时候讲属腑络脏,属脏络腑,那就是说脏腑系统和经络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所以内伤疾病传变主要是指脏腑经络的传变。

一、用经络学说来说,叫做经络传变。

是指按照经络学说看,某一经发生的病变,又传给另一经。

一般来说,按照表里的关系,属脏络腑的关系,属腑络脏的关系进行传变。

比如,手太阴肺经有病,或者足厥阴肝经有病,在经络循行过程中发生的病变,那么它又会出现另一经的病变。

把这种经络之间的传变,比如,肝经有病,再见到肝的经脉循行部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症状,可是足厥阴肝经最后它要注入肺,手太阴肺经,复注于手太阴肺经以后,除了从手太阴肺经出来,进入第二个循环的循行,因此又会出现肺经的病变,由肝经入肺经。

这就叫什么呢?经络相传。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十二经的病候的时候,学习《针灸学》讲十二经病候,讲经络的病机,再进一步来理解经络和经络之间,因为它们之间是相通的,所以这经有病可以传到另一经去。

按照经络气血流注的次序和经络之间的表里关系来传变叫经络相传。

前面我们讲心移热于小肠时候是从脏腑之间的关系来讲的,心和小肠怎样构成表里关系?其中有一个学说就是经络互属,经络相连,靠经络把它联系到一起的。

所以心经有病,舌质红,舌碎痛,可以表现为小肠病变,心移热于小肠,表现为小便尿赤、尿痛、尿急,把心经的病变传到小肠经去了。

就是心经和小肠经两经都有病。

讲脏火,心火下移小肠,用经络学说来讲,心经的病变传移到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发生病理改变。

二、是经络与脏腑之间的传变。

它有两种形式,(一)先经脉有病,然后传至内属的脏腑;或者先脏腑有病传给经络。

病因——外感病因

病因——外感病因

病因——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疾病的发生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

外感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如感冒、流感、肺炎等。

2. 季节变化:气候、温度、湿度等因素的改变会影响人体机能,容易导致感冒、疟疾、流感等疾病的发生。

3. 环境污染:空气、水、土壤污染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

4. 饮食不卫生:食物中的细菌、病毒等可引起食物中毒和消化系统感染。

1
5. 接触传播:与患病人员接触或接触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物品,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6. 病虫害:蚊子、跳蚤、苍蝇等害虫的叮咬或污染人体周围环境,可引起传染病。

7. 免疫功能下降:长期处于不良环境、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等因素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疾病。

针对外感病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改善室内外环境,保持空气清新,尽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

2
3. 饮食要均衡,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4. 减少与患病人员接触,避免使用他人的个人用品。

5. 注意预防病虫害,使用防蚊虫、灭鼠灭虫等措施。

6.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7. 及时接种疫苗,遵循医生的预防接种计划。

请注意,以上是一般的预防措施,具体预防措施还需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环境因素来确定。

如果有身体不适或疑似感染,请及时就医并遵从医生的建议。

3。

中医观察(151)伤寒等外感病的传变规律

中医观察(151)伤寒等外感病的传变规律

中医观察(151)伤寒等外感病的传变规律《黄帝内经-素问》第31篇热论篇(三)伤寒等外感病的传变规律太阳为阳中之阳,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诸阳经,其经脉多血少气,连于督脉风府穴,覆于头背表皮,主诸阳之气分,即决定了诸阳经的能量活动水平。

如果患者仅是太阳经伤于寒,则为热病,即使发高烧也会自愈;如果患者因太阳、少阴表里两经俱感于寒而生病,病情就会恶化。

黄帝说:希望听听伤寒病的传变规律。

岐伯回答:人体经络循行规律为: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邪气通常会首先攻破人体皮肤的防御,让腠理打开,腠里开则邪气就可以入注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

太阳为开,居三阳之表。

人体受寒邪所伤的第1日,分布于皮肤表面的太阳经先受邪,邪气沿皮肤、腠理、络脉、经脉的顺序进入太阳经中。

手太阳小肠经沿手背上行至头部,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汇,然后沿背脊下行至足。

因此患者会出现头顶部疼痛,腰脊部强滞不适等症状。

阳明为合,居三阳之中。

第2日,邪气随人体气血循环深入,阳明经受邪。

阳明经多气多血,主肌肉,分布于皮下肌肉之中。

手阳明大肠经,沿手背上行至头部,在鼻翼两旁与足阳明胃经交汇,并了络于目,与足太阳经相交,沿鼻入上齿中,环绕口唇,沿人迎、喉咙、腹部、膝膑下行至足。

由于阳明经能量活跃(多气),与邪气对抗最剧烈,因此患者会出现身体发热、目疼、鼻干、失眠等症状。

少阳为枢,连接阴阳,为半表半里之经。

第3日,邪气进一步深入到少阳经。

少阳主胆,少血多气,是胆功能的表征。

手少阳三焦经,沿手上行至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交汇,络于耳,循胁及腿外侧,下行至足。

因此,患者会出现胸胁痛、耳聋、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等症状。

至此,与六腑相连的三阳经均受邪而发病,但邪气尚未进入与五脏相连的三阴经。

因此,可以采用发汗的方法将邪气排出体外。

如果邪气不除,就会进一步深入传变,由阳分进入阴分。

根据人体经络循行规律,足三阳经循足三阴经后直接入脏,再由脏到手三阴经。

外感热病的六经主证及传变规律

外感热病的六经主证及传变规律

外感热病的六经主证及传变规律外感热病的六经主证,传变规律【原⽂】帝⽈:愿闻其状。

岐伯⽈:伤寒⼀⽇(1),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受之,阳明主⾁,其脉侠⿐络于⽬,故⾝热(2)⽬痛⽽⿐⼲,不得卧(3)也。

三⽇,少阳受之,少阳主胆(4),其脉循胁络于⽿,故胸胁痛⽽⽿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未⼊于脏者,故可汗⽽已(5)。

四⽇,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6),故腹满⽽嗌⼲。

五⽇,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本,故⼝燥⾆⼲⽽渴。

六⽇,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囊缩(7)。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巨阳病衰,头痛少愈;⼋⽇,阳明病衰,⾝热少愈;九⽇,少阳病衰,⽿聋微闻;⼗⽇,太阴病衰,腹减如故(8),则思饮⾷;⼗⼀⽇,少阴病衰,渴⽌不满,⾆⼲已⽽嚏;⼗⼆⽇,厥阴病衰,囊纵(9),少腹微下,⼤⽓(10)皆去,病⽇已矣。

帝⽈:治之奈何?岐伯⽈:治之各通其脏脉(11),病⽇衰已矣。

其未满三⽇者,可汗⽽已;其满三⽇者,可泄⽽已。

帝⽈:热病已愈,时有所遗(12)者,何也?岐伯⽈:诸遗者,热甚⽽强⾷之(13),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热有所藏,因其⾕⽓相薄(14),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善。

治遗奈何?岐伯⽈:视其虚实,调其逆从(15),可使必已矣。

帝⽈:病热当何禁之?岐伯⽈:病热少愈,⾷⾁则复,多⾷则遗(16),此其禁也。

【注释】(1)⼀⽇:⼀⽇与下⽂⼆⽇、三⽇、四⽇、五⽇、六⽇,都是指外感热病传变的次序及发展的阶段,不必理解为具体的⽇数。

(2)⾝热:指⾝体发热,按之烫⼿,愈按愈热。

(3)不得卧:阳明受邪,经⽓壅滞,影响到腑,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不得卧。

(4)少阳主胆:胆,《甲⼄经》、《太素》均作“⾻”。

少阳胆与厥阴肝相表⾥,⽽肝主筋,筋会于⾻,所以少阳主⾻。

(5)未⼊于脏者,故可汗⽽已:⼈体的经脉,阳经连腑,阴经连脏。

未⼊于脏,说明邪⽓未及于三阴,乃在肌表,故可汗⽽已。

五脏病:有的因感冒引起,它有传变丶变移过程

五脏病:有的因感冒引起,它有传变丶变移过程

五脏病:有的因感冒引起,它有传变丶变移过程
一.风寒外邪侵入肌表皮肤传变丶变移过程
据 <>叙述:'皮部,是人体显现在外表易见到的部位,是接触它物丶感觉最灵的部位,是阻挡外邪侵袭体内的第一道防线,是视得见內脏疾病反应在外表的窗口,也是机体新陈代谢后排泄汗液的通道'.当'风寒的邪气侵入人体,就会使人的毫毛都可以立起来,皮肤闭塞而內里发热'.
1.不及时治疗,有的会岀现麻痹不仁丶肿痛症状.
2.如在不治疗,病邪就会从肌表皮毛传进肺脏,岀现上气丶咳嗽等症状.诊断;二部脉法,天脉比寸口脉大三倍而躁.(如在肺部留止不去,会发展为肺炎丶肺结核丶气管炎等)
3.在不及时治疗,邪气就会传移到肝脏內,岀现饮食不欲丶胁部疼痛症状.诊断;二部脉法,天脉比寸口脉大一倍.(在肝脏留而不去,会发生乙肝)
4.假如在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对症,邪气就传移到脾脏,岀现腹中热丶烦心丶小便黄.诊断;二部脉法,天脉比寸口脉大三倍.(在脾脏留止不去,会岀现肺积水.寸口脉诊断;心脉和肺脉......,这与X光和B超诊断相同).
5.如仍不治疗,或治疗不当,病邪就传移到肾脏,岀现少腹热而痛丶小便白浊症状.诊断;二部脉法,天脉比寸口脉大两倍.6.如果在不治疗延误下去,病气就传移到心脏,岀现筋脉拘挛等.诊断;二部脉法,天脉比寸口脉大两倍而躁.(如果在没有治好,或由心脏在反传移到肺脏,是无法救治了.)
以上就是受外界的自然空气,风寒邪气侵袭机体而感冒,由肌表皮肤入进内脏的传变丶变移的全过程.供人参考.
二. 六经受外感伤寒的传变丶变移过程
三. 五脏疾病的逆行传变丶变移过程。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风、寒、暑、湿、燥、热(火),本是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因素,合称为"六气"。

人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打交道"。

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各种自然气候的变化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自然气候有序的变化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关系被打破,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疾病。

此时,六气相对于人体就成为致病的因素,中医学把这类致病因素叫做"六淫"。

六淫可以是气候的反常变化,也可以是正常的气候因素。

当气候发生反常变化时,人群中多数人不能适应,所以会有较多的人感受外邪而生病,只有体质特别强健的人才可以避免。

但是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一部分人感受外邪而生病,是因为这部分人体质较弱,或因为某种原因降低了他们对正常环境的适应能力,于是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相互兼挟侵入人体而使人发病。

如风邪可兼寒、湿、燥、热等邪,而形成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证。

(3) 六淫所致疾病的性质可以与其原始性质一致,也可以因个体的体质因素及其反应性的差异而发生转化。

如感受寒邪,可以入里化热,湿邪蕴积日久也可以化热。

感受各种邪气,还可以因其体质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疾病,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从化"。

如素体阳盛或阴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热化;素体阴盛或阳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素体湿盛或脾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湿化等。

(4)六淫邪气往往从外感受而发病,或从皮肤侵入肌表,或从口鼻侵入肺卫。

因此,外感六淫早期多先出现表证,然后逐步向里传变。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感受六淫外邪,而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热(火)的病理变化,中医学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气"等,如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之类。

外感疾病传变过程的寒热变化规律探讨

外感疾病传变过程的寒热变化规律探讨

临床研究与经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JVT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第21#第1期外感疾病传变过程的寒热变化规律探讨Study on cold and heat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xogenous diseases王洁楠(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00)摘要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而疾病则是由不同阶段的不同的证组成的,若单纯靠辨证论治,是无法预判疾病的发展变化的,这就表明单纯靠辨证论治是存在局限的。

而外感疾病的寒热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临床上外感疾病寒热并存的情况纷繁复杂,判断方法也不明确,寻找恰当的应用方法亟待解决。

同时应关注外感疾病的发展变化速度,应用现代医学来判断预后,对于临床诊疗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感疾病;寒热属性;曹颖甫;疾病变化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 D01:10.19763/ki.2096-7403.2020.01.14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写道“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乎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⑴,可见中医在治疗外感病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其中外感疾病的寒热发展变化对于辨证论治是有重要价值的。

1明晰外感疾病的寒热属性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过程中,对于风寒表证、风热表证等证型描述,是在中,现寒与热的症状,导致的确。

中医对其的述。

在寒论病论•辨病证并治上确了外感疾病的寒与热的要,“病人热,,热在,寒在f 寒,,寒在,热在。

’‘,是寒,医颖甫所著寒发2对。

1.1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寒之病,外热,,在,,。

有热,中,发,要如水浇灌,为病之真相,甚者如井水中。

胸腹之间,绝无疾苦,即病未入里之验,谓标热本寒。

时方麻黄汤原方,当可一汗愈。

惟麻黄剂量,万可轻,轻则无济……设汗后胃中干,可用调胃承气汤以和之,下便无余事矣。

中医陈明主讲外感病

中医陈明主讲外感病

【陈明主讲外感病】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

——《素问•热论》外感发热之病,包括疫疠(传染病),都属于“伤寒”范畴。

疫疠: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病。

感邪途径:皮毛、口鼻肌表是人体的藩篱,外感六淫包括疫疠之邪,一般都先出现表证《伤寒论》称为“太阳病”。

太阳病分类:中风、伤寒、温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解表祛邪: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六经辩证:表里为纲、寒热为目,虚实为本——发热篇——一:太阳伤寒1、发热,恶寒,无汗,头身肌肉骨节酸痛,苔薄白微腻,脉浮或浮紧麻黄汤或麻黄加术汤(夹湿邪):生麻黄6-9g,桂枝9g,杏仁9g,炙甘草3g,苍术9g,羌活9g,防风9g(尽量麻黄先煮5分钟,去上沫。

心脏病人慎用生麻黄)《伤寒论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张仲景的太阳病包括皮毛,肺的症状)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舌苔发腻)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改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发,甘草一两炙,杏仁70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可加羌活等祛湿2、发热、恶寒、无汗,头项背痛,恶心欲呕,大便溏泄,便稀无恶臭及肛门灼热。

苔薄白微腻,脉象浮或浮紧。

(相当于胃肠感冒)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葛根30g,生麻黄6g,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3g,生姜9g,大枣6枚,姜半夏9g,藿香9g(尽量麻黄先煮5分钟,去上沫,心脏病人慎用麻黄)《伤寒论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二、太阳中风(发热)发热(一般37-38℃之间),汗出,恶风,头痛,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外感疾病的传变
1.六经传变:关于六经传变规律,《素问。

热论》仅指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阳,厥阴受之,以示为之次第。

故曰: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者,犹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

大要譬如计程,如此立个前程的期式约摸耳,非计日以限病之谓(《伤寒论条辨》)。

汉。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完整的六经传变理论。

本节所说的六经传变就是指此而言。

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六经之中,三阳主表,三阴主里。

三阳之中,太阳为一身之藩篱,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之中,太阴居表,以次为少阴、厥阴。

外邪循六经传变,由表人里,渐次深入。

即太阳一阳明大于少阳大于太阴一少阴)厥阴。

如风寒初客于表,出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为太阳病。

若邪气人里,出现但热不寒,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汗出,甚而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神昏谵语等则为阳明病。

若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则为少阳病。

三阳经病以热证实证为主,邪气虽盛,正气未衰。

若正气已衰,抗邪无力,则病人三阴:如脾虚湿胜而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者,称之为太阴病。

如病及心肾而现脉微细,但欲寐者,称之为少阴病。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少阴病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分。

寒化证为少阴虚寒本证,除上述主证外,尚有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恶寒蜷卧等;热化证则尚有心烦不得卧等。

病人厥阴,及于肝、胆、心包、
三焦,以寒热错杂为其病机特点,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等。

这种传变规律反映了疾病由表人里,由阳人阴,由轻而重的发展趋势。

六经传变的特殊规律:六经传变不完全按着六经次序循经相传,还有一些特殊的传变形式。

①越经传:越经传是不按六经次序而传变。

如由太阳而传至太阴。

②表里传:表里传是表里两经相传。

如由太阴而传至阳明。

③直中:凡病邪不经三阳经传人,而直接出现三阴经症候者,称直中。

如直中太阴或少阴,以直中太阴为多。

因素体脾胃阳虚,所以发病即现太阴症状,称之为直中太阴。

④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因而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三阳合病等。

⑤并病:一经症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症候者,称为并病。

与合病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经症候还在,而后一经症候又具备的条件下,两经交并为病,而有先后次第之分。

2.卫气营血传变:温病学中关于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有顺逆之分。

(1)顺传:在卫气营血传变中,顺传是指病邪由卫传气,由气传营,由营传血。

这种传变规律,反映了温热病由表入里,由外而内,由浅人深,由轻而重的疾病演变过程,揭示了病变的不同程度和阶段。

一般来说,病在卫分为病势较轻浅,病位在皮毛和肺,以发热恶寒为其临床特点。

病在气分为邪已传里,病势较重,病位在肺、胸膈、胆、胃肠、脾,以但热不恶寒为其临床特点。

病在营分为邪已深入,病势更重,病位在心和心包,以舌质红绛、心烦不寐为其临床特点。

病在血分为邪更深入一层,最为严重,病位在心、肝、肾,以舌质红绛及耗血、动血、阴伤、动风为其
临床特点。

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不同,温病在传变过程中,亦有不出现卫气营血全程传变者:有初起邪在卫分,治后即愈,不复传里的;有起病不从卫分而直中气分或营血的;还有卫气同病、营卫合邪、气血两燔的;更有病邪先人营血,后传出气分,但未得清解,又复人营血等。

如春温、暑温、伏暑等,卫气营血传变过程的阶段性表现很不明显。

至于湿温,湿多热多,化热化燥,传变无定。

(2)逆传:在卫气营血传变中,肺卫病邪,邪不外解,不传气分,由肺而径自内陷心包,称为逆传。

其病剧变,病势凶险。

3.三焦传变:在温病学中,三焦病变的传变规律,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由此而传人中焦为顺传,如由肺而传人心包则为逆传。

中焦病不愈,多传人下焦肝肾。

故温病由口鼻而人,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

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胃。

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肾。

始于上焦,终于下焦。

这是一般的规律,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传变过程中,有上焦证未罢而又见中焦证的,亦有中焦证未除又出现下焦证的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