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小肠病辨证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症(1)心血虚症定义:指血液亏虚,心失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为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定义:指阴液亏虚,心失滋养,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定义: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精神疲倦,或有自汗,动则诸症加剧,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4)心阳虚证定义: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闷痛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或心胸疼痛,自汗,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暗紫,苔白滑,脉弱或结代(5)心阳虚脱证定义: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冷汗肢厥、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症。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
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定义:指心火内炽,上炎下移,扰神迫血,以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赤,苔黄脉数。
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吐血,衄血;或小便短赤,灼热涩痛。
(7)心脉痹阻证定义: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血瘀证,又称为心血(脉)瘀阻证。
【临床表现】本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逐渐发展而成。
常因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诱发,故其性质为本虚实标。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瘀阻心脉】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痰阻心脉】或以心胸闷痛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寒凝心脉】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气滞心脉】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脏腑辨证及施护

治法:补脾摄血 方药:归脾汤
脾虚气陷证
概念:是指脾气虚、主升的功能失常所表现的 证候。
病因: 脾气虚 久泄久痢 劳倦伤脾
心与小肠病护理
▪ 3.饮食护理
▪ 心系疾病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 养;忌肥甘、辛辣、煎炸、咖啡、浓茶等 刺激性食物;禁烟戒酒。饮食应定时定量, 避免过饱过饥。
▪ 3.1心阴或心血不足者,宜补益心脾,如食 山药、红枣、桂圆等,忌食动火劫阴之品。
▪ 3.2心气不足者,宜补益心气,如食人参、 党参、桂圆等。
失于宣降——咳嗽,呼吸气促,鼻翼煽动,
痰热壅肺
痰黄稠 痰热阻滞肺络——胸痛
血败肉腐化脓——咯吐血腥臭痰
热邪内郁 灼伤津液——发热,口渴,
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泻肺热,化痰平喘 方药:千金苇茎汤,麻杏石甘汤
寒痰阻肺证
概念:是指痰湿阻滞于肺而表现的证候。 病因:
久咳伤肺 脾气虚 感受寒邪 证候:咳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胸部满闷,
也可常食用山药,扁豆等健脾之品
肺与大肠病护理
▪ 4.用药护理
▪ 4.1肺病患者服用汤液不宜立即饮水。
▪ 4.2风寒犯肺者汤液宜温热服,服后应加盖 衣被取汗,汗后及时擦干,并更换汗湿的 衣服。
肺与大肠病护理
▪ 4.情志护理
▪ 保持开朗平和,对病势绵绵,病程长的患 者,可采取安慰,诱导,暗示,转移等方 法加强情志护理
风热犯肺证
概念:是指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风热之邪侵犯肺卫 证候:咳嗽,咯吐黄稠痰不爽,口渴,
咽喉痛,头痛,恶风发热,舌边尖红, 苔薄黄,脉浮数。
风热犯肺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于外。
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虚实。
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瘀滞等引起。
心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失常及精神意识思维改变等方面,如心悸,心痛,心烦,失眠,神昏,精神错乱,脉结代或促等症常是心的病变。
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清浊不分,转输障碍等方面,如小便失常,赤涩灼痛,尿血等。
一、心气虚证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先天不足、脏器缺损,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导致。
心气虚弱,鼓动无力,故见心悸、胸闷;气虚卫外不固,故自汗;机能活动衰减,故气短、神疲;动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后诸症加剧;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足,血失充荣,故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辨证要点】以心悸、神疲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成药】养心定悸胶囊、生脉饮、芪冬颐心颗粒、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通脉养心丸二、心阳虚证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鼓动无力,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㿠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证候分析】本证常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或由其他脏腑病证波及心阳而成。
心阳虚衰则推运无力,阳失温煦则虚寒内生。
心阳虚衰,鼓动、温运无力,心动失常,故轻则见心悸,重则为怔忡;心阳虚弱,宗气衰少,胸阳不展,故心胸憋闷,气短;温运血行无力,心脉痹阻不通,则见心胸疼痛;阳虚而阴寒内生,温煦失职,故见畏寒肢冷;阳虚卫外不固,则可见自汗;温运乏力,血脉失充,寒凝而血行不畅,故见面色㿠白或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脉或结或代而弱;舌质淡胖,苔白滑,为阳虚寒盛,水湿不化之象。
中医辩证理论

虚实
3.阴虚证 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其滋润、濡养、宁静的 功能减退所出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两颧红赤,咽 干口燥,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 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证 由于体内阳气虚衰,其温煦、推动、蒸腾和气
常见症状:由于致病邪气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 同,实证的表现亦不一致,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发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胸闷,呼吸气粗, 痰涎壅盛,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利,里 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 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证、实证鉴别表
病程 体质 形态 疼痛 二便 舌象 脉象
虚证 久病 实证 新病
塞流清涕,兼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咳喘,痰液清稀,加风寒表 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剂】麻黄汤之类。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四)风热袭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咯黄稠痰而不爽,兼
恶风发热,口渴,咽干而痛,目赤头痛, 鼻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咳嗽,痰黄,加风热表证。 【治法】辛凉宣肺,止咳化痰。 【方剂】桑菊饮之类。
【临床表现】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 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 红苔黄而干,脉滑数等。
【辨证要点】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 脉滑数。
寒证、热证鉴别表
面色 四肢 寒热 口渴 大便 小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苍白 热证 红赤
不温 灼热
怕冷 不渴 稀溏 清长 舌淡 迟
或饮
苔白
不多
润
发热 口渴 秘结 短赤 舌红 数
喜冷
苔黄
饮
心与小肠病辨证-PPT课件

【鉴别诊断】 本证可由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 素引起,但相互兼夹而致病亦很常见,如气 滞血瘀、气郁痰凝以及气滞血瘀痰阻、寒凝 气滞血瘀等,尤以痰瘀互结更为多见,故必 须根据不同病因的证候特点,进行全面分析 作出正确诊断。
七、心火亢盛证
【基本概念】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炽盛,热扰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一、心气虚证
【基本概念】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乏力所 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诸 症加剧,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病因病机】久病体虚 暴病伤正 先天禀赋不足 年老脏气虚衰
【证候分析】 心气不足,鼓动乏力 —— 心悸、怔忡 心居胸中,心气亏虚,胸中宗气运转无力——胸闷气短 心神失养 —— 神疲乏力 动则气耗 —— 活动劳累之后诸症加剧 汗为心液,心气虚,肌表不固 —— 自汗 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充 ——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 脉弱。 【辨证要点】 以心悸与气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外感病以高热、痰盛、神昏;内伤病以心烦、失眠、 神志狂乱为辨证要点。
脏腑辨证 是指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的基础上,将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的病因、 病机、病位、病性等,从而为临床诊 治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和病机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意 义及运用范围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4、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的知识对临床 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证候分析】 外感热病: 邪热内炽 —— 发热气粗,面红目赤,便秘尿黄 痰火扰乱心神 —— 躁狂谵语 邪热灼津,痰阻气道 —— 胸闷,痰黄稠,喉间痰鸣 内伤杂病: 痰火内扰心神,轻则心烦失眠,重则出现神志狂乱 —— 胡言乱语,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等痰火蒙闭心神之症 火属阳,阳主动 —— 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火内盛之征
中医护理第六章 辩证施护

辨证要点
(二)阳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三)亡阴证和亡阳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护理 3.情志护理 4.饮食护理: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不 能进食者或给予鼻饲。
【思考与训练】 1.虚证的临床表现。 2.亡阴证和亡阳证的辨证要点。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学习目标】
熟悉脏腑辨证各证型的辨证要点与护理措施
。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预习案例】
顾某,女,42岁。
胸胁胀痛,善太息,胸闷,纳呆,腹胀,便溏不
爽,肠鸣矢气,苔白腻,脉弦。
思考
1.试用脏腑辨证分析判断其证型。 2.如何护理该病人?
• 答案: 1.是指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 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属肝脾不调证 。 2. 保持心情舒畅,忌思虑过度,慎防郁怒伤肝,横犯脾胃。
【护理措施】
1.生活起居护理 2.饮食护理 3.其他:根据具体证候,配合针灸、推拿 等调护方法以增强疗效。
三、虚实辨证与护理 (二)实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护理措施
三、虚实辨证与护理
(二)实证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用药及饮食护理
三、虚实辨证与护理 (二)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一)脾气虚 (二)脾阳虚 (三)胃火炽盛 (四)食滞胃脘 (五)护理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三、脾与胃病辨证与护理 (一)脾气虚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二)脾阳虚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三、脾与胃病辨证与护理 (三)胃火炽盛 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ppt)

突然出现冷汗淋漓,四肢 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 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 或昏迷。舌质淡紫青滑, 脉微细欲绝
病例分析
男,68岁,干部。
阵发心悸、气短年余,加重1周。1年前因 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感体力不如以前, 逢劳作后出现短阵心悸、气短、汗出、乏力, 休息后可缓解。近1周因搬家劳累,上述诸证加 重,自感倦怠,精神疲惫,懒言,语声低微, 食少,查:面白、舌淡、脉缓无力。试用脏腑 辨证分析之。
实火-面赤口渴,身热,便秘溲赤, 苔黄,脉数,迫血妄行、吐血
心-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口 舌生疮,或舌尖红赤生芒剌
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
[辨证要点] 心烦、口舌生疮、尿赤+实热证
病例分析
王某,女,51岁,干部。反复发作性舌疮 伴心烦、便秘10余年,加重1周。近10年来, 每逢工作紧张、或加班睡眠不足时,即发舌疮, 少时1~2个,多则5~6处,疮面可达1cm2大小, 舌红,舌疼,影响吃饭和说话,伴心烦,手足 心热,便秘,尿赤,喜冷饮。查:舌尖红,舌 尖、舌边有3处烂疮面,苔薄微黄,脉数稍弦。 试述: 心的生理、病理
1 主血脉 2 主神明 3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病特征性表现(定位):
心居胸中---胸闷、胸痛 手少阴心经循上臂内侧---痛引肩臂内侧 心主血脉---心悸、怔仲、心痛 心主神志---失眠、多梦、健忘、神昏
谵语、神乱(癫、狂、痫)
(二)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七福饮
1、心血虚 概念:是心血不足,心失濡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伤阴血
劳神过度,心血暗耗
临床表现:血虚证 + 心失濡养
心与小肠功能及辨证(包括脏腑间关系)

目录
• 心与小肠的生理功能 • 心与小肠的病理变化 • 脏腑间关系 • 心与小肠辨证论治
01
心与小肠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总结词
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详细描述
心主血脉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心气的作用,心气充沛则血脉运行通畅,血液才能 在脉管中循环往复,营养全身。心主血脉的功能对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心主神志,脾主思虑。二者共 同调节人体的情志活动。
相互影响
心脾病变可相互影响,如心血 不足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 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影响心血
充盈。
04
心与小肠辨证论治
实证治疗
实证治疗原则
实证治疗注意事项
针对实证,治疗原则为疏导气血、通 泻实热。
实证治疗时需注意控制药量,避免过 度攻伐导致正气受损。
心主神志
总结词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
详细描述
心主神志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中。心气充沛则精神饱满 、思维清晰、意识敏锐。心主神志的功能对于维持正常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具 有重要意义。
小肠主液
总结词
小肠主液是指小肠具有吸收水谷精微和分泌清浊液的功能。
实证治疗方法
采用泻心汤、导赤散等方剂,以清热 解毒、利尿通淋,达到疏导气血、通 泻实热的目的。
虚证治疗
虚证治疗原则
针对虚证,治疗原则为补益心气、 养心安神。
虚证治疗方法
采用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等方 剂,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达到 补益心气、养心安神的目的。
虚证治疗注意事项
虚证治疗时需注意药量适中,避免 过度滋补导致邪气滞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 --- 心阳不振,鼓动无力 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 --- 气滞血瘀
若:
刺痛,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 瘀 闷痛,体倦肢重,舌苔白腻,脉沉滑 --- 痰 剧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紧 --- 寒 胀痛,与精神因素有关,脉弦 --- 气(郁)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心胸闷痛,痛引肩背时作
实热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痰喘 + 实热见症
30
7、燥邪犯肺证
概念 燥邪犯肺证是燥邪犯肺,失于清润之证
机制
外感燥邪
肺
津伤失润
31
表现·分析
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 -- 燥伤肺津, 清肃失职 或痰中带血 -- 燥伤肺络
燥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干咳或痰少而粘、口鼻咽干 + 表证见症
32
8、大肠湿热证
或自汗,畏风,易感冒 -- 肺气虚卫外不固
气虚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喘无力、痰清稀 + 气虚见症
20
2、肺阴虚证
概念 肺阴虚证是肺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
机理
久 咳
温病后期 情志化火
伤 肺
21
表现·分析
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 --- 肺阴亏,清肃不利 或痰中带血 --- 虚火灼伤肺络
音哑 --- 肺阴虚咽喉失养
15
7、小肠实热证
概 念
小肠热盛,泌别清浊失常之证
机 制 心火下移小肠
16
表现·分析
心烦 --- 热扰心神
口舌生疮 --- 心火上炎,灼伤舌体
口渴 --- 热盛津伤 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 心火下移,灼伤肠络 舌红苔黄,脉数 --- 里热
辨证要点
小便赤涩灼痛 + 心火内盛见症
17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阴虚证: 症、舌、脉 辨证要点 干咳,或痰少而粘+ 阴虚见症
22
3、风寒束肺证
概念 风寒束肺证风寒犯肺,宣降不利之证
机制
外感风寒
肺 失宣
23
表现·分析
本症: 咳嗽,痰清稀,鼻塞流清涕
-- 风寒袭肺,肺失宣降
表寒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嗽 + 表寒见症
24
4、风热犯肺证
概念 机制
风热犯肺证是风热袭肺,清肃不利之证
下痢脓血或暴泻 + 湿热见症
34
9、大肠液亏证
概念 大肠液亏证是大肠津液不足,传导迟滞之证
机制 温病后期 产后失血 素体阴亏
35
表现·分析
大便干燥,难以排出,数日一行 --- 肠道液亏,
传导不利
口燥咽干 --- 津亏口腔失润
或口臭,头晕 --- 腑气不通,浊气上犯 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 燥热津亏
脾胃
肾 化源 心血 耗血
机 制
失血 久病
忧思
8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 --- 心神失养
血虚证:头晕,面色淡白无华,
或萎黄,口唇色淡,
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 + 血虚见症
9
4、心阴虚证
概 念 心阴不足,虚热内生之证
心血亏 机 制 心阴虚证
忧 思
外感热病后期
10
面赤口渴,便秘尿赤 --- 热津伤盛
或口舌生疮,舌尖碎痛 --- 热灼舌体 或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 心火下移伤络 或狂躁谵妄 --- 热盛扰心,神不守舍 舌尖红苔黄脉数 --- 心 火
辨证要点
神志症状 + 舌、脉象
13
6、心脉痹阻证
概 念 机 制
情志不遂 久病体弱
饮食不节 感受外邪
心脏脉络阻痹不通之证
概念 大肠湿热证是湿热蕴结大肠,传导不利之证
机制
外感 饮食 不洁 湿热 大肠 传导失常
33
表现·分析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 湿热蕴结大肠,气滞
血瘀,肉腐成脓
或暴注下泻,色深黄如糜,肛门灼热 -- 湿热下迫
兼:身热口渴,小便短赤 -- 湿热内结,气化不利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 湿热
辨证要点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 --- 心神失养
心烦,失眠多梦 --- 虚热内扰
阴虚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 + 阴虚见症
11
5、心火亢盛证
概 念 心火内炽,扰心、炎上之证
机制
情志失调 心火亢盛证 外感热邪 饮食不节 Nhomakorabea12
表现·分析
心烦失眠 --- 热扰心神
3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生理病理
心 --- 血脉 神明 心痛,脉结代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健忘,心烦,狂躁,昏谵
汗液
面 舌
汗出异常
面色异常 口舌生疮 尿短赤涩痛,尿血
4
小肠 --- 泌别清浊
1、心气虚证
概 念
机 制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之证
先天禀赋
年高体弱
久病或暴病
5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 --- 心气虚鼓动无力
生 理
肺 -- 宣发、肃降,调水道;鼻;主音
大肠 -- 吸收水分,传导糟粕
病 理
肺 -- 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 大肠
---
便秘,泄泻,里急后重等
18
1、肺气虚证
概念 肺气虚证是肺气不足,功能减退之证 机制 久咳伤肺 或 脾胃虚弱
19
表现·分析
咳喘无力,少气声低 动则尤甚 -- 劳则耗气 痰液清稀 -- 肺气虚津液不布,聚而为痰 -- 肺气虚主气、宣降不利
风热
肺
失于清肃
25
表现·分析
本症: 咳嗽,痰黄稠,鼻塞流浊涕
-- 风热犯肺,清肃失职
表热证: 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嗽 + 表热见症
26
5、痰湿阻肺证
概念 痰湿阻肺证是痰湿阻滞于肺,肺失宣降之证 机制
外感寒邪
痰湿
脾气不足
肺
失宣
27
表现·分析
咳嗽,痰多色白质粘,易咯出 – 痰湿阻肺而失宣
胸闷,甚则气喘痰鸣 -- 痰阻气逆,呼吸不利
舌淡苔白腻,脉滑 -- 痰湿
辨证要点
咳嗽,痰多色白质粘,易咯出
28
6、热邪壅肺证
概念 热邪壅肺证是邪热内壅于肺,肺失清肃之证
机制
外感热邪
风寒入里化热
29
表现·分析
咳嗽息粗,痰黄稠 --- 邪热犯肺,肺失清肃 甚则鼻煽 --- 热壅于肺,宣降不利
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 --- 肺热壅盛,灼伤
胸络,血败肉腐
气短胸闷 --- 宗气不振 气 虚 证:神疲乏力,面色淡白, 自汗,动则尤甚 舌淡苔白,脉弱 --- 气虚 辨证要点 心悸 + 气虚症状
6
2、心阳虚证 概 念 心阳不足,鼓动、温煦无力之证
心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参“心气虚证”
机 制
表现
心气虚证 + 虚寒证
7
3、心血虚证
概 念 心血不足,濡养失职之证
1
目的要求
1、 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2、 熟悉各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课
时
8 学时
2
概 念
运用脏腑学说理论,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 行辨别、分析,从而确定疾病所在脏腑,病因、 病性以及邪正盛衰等的一种辨证方法。
适用范围 内伤杂病
分 类
① 脏病辨证 ② 腑病辨证 ③ 脏腑兼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