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教学反思7则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教案及教学反思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教案及教学反思三维目标: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3.了解可闻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4.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5.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6.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情的艺术构思。

7.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体会诗的辞色和音韵上的美,领会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自读点拨法。

为学生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通过点拨和练笔,扩展学生的阅读体会,培养创造性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歌曲教学资料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点拨研习,理解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比较延伸,体会纪伯伦天籁自鸣散文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步骤一、导入(多媒体显示)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同学们,知道这句格言出自谁手吗?生答,教师引入:对。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详细认识的西亚诗人兼画家纪伯伦。

正如这句格言所浸透的对母亲的赞美一样,纪伯伦一生的创作就是以爱和美为主旋律。

二、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请一生来读读看,师生共同评点。

炽热(chì) 祷词(daǒ) 执拗(niù) 俊俏(qiào)衷情(zhōng)馈赠(kuì) 憔悴(cuì) 真谛(dì)天穹(qióng) 璀璨(cuǐ càn) 镶嵌(xiāng qiàn)翱翔(áo) 长吁短叹(xū) 千山万壑(hè)2.生齐读字词一遍,掌握基本词汇及解释。

组歌教学反思_1

组歌教学反思_1

组歌教学反思组歌教学反思1《哪吒闹海》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了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大闹东海,制服东海龙王父子,使人民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本篇神话故事是学生众所周知的,特感兴趣的__,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我将重点放在了训练学生的能力上面。

__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我采用了以指导朗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1、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紧紧抓住一个"闹"字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题目是__的灵魂,在板书课题之后,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通过齐读解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将问题总结为三个:哪吒为什么要闹海?哪吒是怎样闹海的?哪吒闹海的结果怎样?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东海龙王父子的可恶,也会体会到哪吒为民着想,敢于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标出重点词;“称霸一方”、“作恶多端”、“兴风作浪”、“治一治”、“出一口气”,通过观看动画让学生理解“称霸一方”、“兴风作浪”,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要求学生边读边感悟,引导学生可以用语气,也可以用手势来加强朗读表现力,但一定要让听的人感受到龙王父子的“恶”和小哪吒的“勇”。

通过朗读,学生不难感悟出“闹”的原因,最后让学生归纳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则是水到渠成。

通过朗读,学生已经了解到了“闹”的原因,于是,我有设置悬念;小哪吒又是怎样闹的呢?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边读边思考。

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放手让学生充分自渎,圈画出关键词语,弄清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哪吒闹了几次?每次又是怎样闹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由学生自己评说。

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描写哪吒机敏、果断的一系列词语要读出气势来。

这样安排,不但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感悟。

同时,总结出学习方法。

让学生运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同桌学习第三自然段,自学第五自然段。

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胡作非为”这个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弄清哪吒闹海是为了整治恶人,让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进一步感悟哪吒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组歌的教学反思

组歌的教学反思

组歌的教学反思组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音乐表演形式。

它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音乐感知能力、提升自信心等。

然而,在进行组歌教学时,我们也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

下面我将对我进行组歌教学的反思进行总结,以期能够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启示。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更加明确。

在组歌教学中,我们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等。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对这些目标的设定可能不够明确,导致教学过程中目标不够明晰,使学生难以进行有效的学习。

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使其更加明确和具体。

其次,教学内容的安排需要更加合理。

组歌教学中的内容涉及到歌曲的选择、歌曲的分声部安排、音乐表演的编排等方面。

在进行组歌教学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合理选择适合学生的歌曲,并对歌曲进行分声部安排和音乐表演编排。

然而,在我进行组歌教学时,可能存在着一些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的情况,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使之更加合理和适合学生。

再次,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更加科学。

组歌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教学、合作学习、问答学习等。

然而,在我进行组歌教学时,我可能过于依赖某一种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合理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之更加科学和有效。

最后,教学评价的方式需要更加全面。

组歌教学的评价方式可以从多个方面考虑,如音乐表演的协同性、音乐表达的准确性、舞台形象的展示等。

然而,在我进行组歌教学评价时,可能过度关注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评价,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和客观。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全面地考虑各个方面的评价内容,使之更加全面和客观。

组歌的教学反思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通过对组歌教学反思的总结,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这使我更加明确了今后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组歌教学反思_3

组歌教学反思_3

组歌教学反思组歌教学反思1《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佳作,作者纪伯伦。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预设一个课时讲完。

我最初对这篇__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稍作点拨,点到为止。

__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作者在抒情的同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在《浪之歌》的教学中,我预想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尽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主人。

但最大的感受还是感觉设计课的时候想达到的效果和真正通过上课达到的效果的差距比较大。

分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自己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不够充分,另一个原因自己对各个教学环节设计不够科学,__的美感没有通过入情的朗读体现出来。

《雨之歌》是纪伯伦先生具有代表性的诗,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对诗歌意象的重点讲解。

预设问题时,也没能本着循序渐进的手法,让学生一步步领悟出“雨”的形象。

在通读几遍课文后,考虑课堂时间分配问题,就匆匆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雨”的形象,问题的难度比较大,却没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行文用句方面有何不理解的地方。

现在想想,将教学的环节相对调,让学生们在美读中品味情感,领悟意象,效果应该会比这节课好很多。

反复地美读课文,学生们会逐步体会出,作者笔下的事物,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

这样就能感受到“浪”的一个博爱形象,一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守护者的形象;和“雨”的一个奉献者形象,一个传递爱的使者形象。

更能深知作者是一个有着大爱的人,如此课文的主题便突显出来,情感自然就能不期而至。

组歌教学反思2这是一篇很适合朗读的__,用纪伯伦自己的话说“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

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因此纪伯伦的__特别能带给人一种特有的美感。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八年级语文下《组歌(节选)》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组歌(节选)》教学反思

《组歌(节选)》教学反思在《组歌(节选)》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首先,我注重朗读教学。

通过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逐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在朗读过程中,我特别强调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到海浪和雨的形象,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我注重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意义。

例如,我问学生:“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此外,我还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让他们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和帮助,共同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意义。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我认为《组歌(节选)》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和回答问题,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有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加强,需要更多的训练和实践。

另外,由于时间有限,课堂上无法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有些学生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例如,我会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每个学生,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指导,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最后,我认为《组歌(节选)》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诗,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教学这篇课文,我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语文知识,更让他们在情感和思想上得到了升华和提高。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听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听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听后反思
 今天是学校录像课孟祥海执教的《组歌》。

听后受益匪浅。

 孟老师的课是在学校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四段六部并且开学校录像课的先河。

虽然不是自己上课但是能感受到了孟老师的课践行了县“126策略”、学校“四段六部教学模式”结合了语文科的特点、充分展示了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这些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孟老师环节间的过渡、课堂激励性的语言更是激起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热情。

 之后我们有幸听取了语文组同仁和曹校长的精彩点评。

对在新形势下做课改先锋,践行学校四段六部教学法做了深入剖析。

特别是曹校长说让所有的老师在团队的带领下,在学校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创设自己的教学模式,做一个快乐的老师、幸福的老师。

 成就学生,发展自己。

这就是曹校长的提出课改的根本目的。

把现在的课堂由“闷”变成“福”,最具体的可操作的就是“四段六部”的具体实施。

听了这些也就对课改豁然明了,也坚定了今后在课堂教学中的路。

 开学已经两周了,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不太好。

一方面可能寒假太放松,还没调整过来,一方面可能是教师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课,定目标。

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一课要学什幺?”学生七嘴八舌。

一班提到外貌、精神、经历、成就、写作手法、结构、句子理解。

二班提到长相、精神、事迹、句子赏析、写作手法、结构,开始有点信口胡诌的味道。

然后我一问他们是怎幺得出这些目标的,引导学生得出:学习目标的确定依据有课前提示、文章内容、课后练习、旧知。

二补充一个:夸张修辞及作。

组歌教学反思

组歌教学反思

组歌教学反思引言:本文旨在对我参与的一次组歌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与总结。

这次教学活动是我作为音乐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旨在帮助学生们合作演唱一首经典的组歌。

通过这次反思,我希望能够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今后的组歌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设定在进行任何一项教学活动之前,明确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这次组歌教学活动中,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并能够正确地演唱。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技能。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舞台表演能力。

通过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我能够更好地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也能够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1.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组歌教学中,我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示范演唱、反复练习和角色扮演等。

通过示范演唱,我让学生对歌曲的整体效果有了直观的感受,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反复练习,我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歌词和旋律,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演唱。

通过角色扮演,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点和才艺,增强了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

2.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技能组歌教学是一个涉及多人合作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我鼓励学生相互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歌曲演唱和舞台表演的任务。

我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排练等方式,帮助学生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特点和才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特点和才艺,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我鼓励学生们在演唱和舞台表演中展现自己的特点,比如通过独唱或舞蹈等形式进行个人表演。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既能够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潜力,也能够让整体演出更加丰富多样。

组歌的教学反思(精选26篇)

组歌的教学反思(精选26篇)

组歌的教学反思(精选26篇)组歌的教学反思篇1《长征组歌》是一组歌词,也是自读课文。

在学习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的基础上,我决定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学习课文。

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先放了一遍课前下载的朗诵,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没想到,本来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们好像一下子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个个跃跃欲试。

如《四渡赤水出奇兵》一文,有的说后半部分要读得快点,因为打了胜仗,心情高兴;还有的说后半部分句子的前面要读的稍微慢一点而后句要快,因为有动词,也说明行军神速。

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一点,调子要高,才能强调毛主席的用兵如神,还有的说开头写环境的四句应读得特别慢,并指出重音在“断”和“难”上。

让学生说的同时我也让他们示范去读,他们俨然一位小老师,读得有板有眼。

随后,我又趁热打铁,要他们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的含义及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目标。

如:从“横断山,路难行。

敌重兵,压黔境。

”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细细体会“长征难”和“红军将士不怕难”,感受诗歌语言的简练和形象。

我想:有时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会胜过老师的讲解,书读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文章就理解了。

组歌的教学反思篇2过前后两次的授课实践,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但其中仍出现了不少问题。

经过师傅和组内各位老师的指导,我又习得了些经验体会。

首先,问题还在于课堂不够形象、生动。

正如张老师所说,导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让生长在海边的学生调动最大的生活经验,进入与海浪、海岸的沟通,但由于我没有给学生以视觉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声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远离学生的课堂学习。

而在问题设计上,教师的语言尤欠生动,过于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其次,对文本主题的探究还不够全面。

第一次授课时,我在引导学生挖掘这首诗的第二个层面的主题时,对作者纪伯伦做过相关的简介,但没能结合他的身世和经历,从诗人与祖国的情感方面来探究。

虽然这点在第二次授课期间得到了补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层面主题与第二层面主题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歌教学反思7则
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作者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尽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主人。

当然,最大的感受还是感觉设计课的时候想达到的效果和真正通过上课达到的效果的差距还比较大一些。

分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学生准备不够充分。

另一个原因感觉自己对教学环节不够熟悉,对词语的推敲不够到位等。

这是两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

我抓住这一特点,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安排教学环节:听读感知——品读欣赏——美读体验——模仿创造,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学习创造。

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享受到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

教者“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去自主地品读探究,然后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智慧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老师要有一条河流,学生才会有一桶水。

优美的散文诗需要优美的语言去讲述。

我今后,要加强自我语言的修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课堂调控的问题。

这篇文章还要在阅读上多占用一些时间,让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

通过前后两次的授课实践,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但其中仍出现了不少问题。

经过师傅和组内各位老师的指导,我又习得了些经验体会。

首先,问题还在于课堂不够形象、生动。

正如张老师所说,导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让生长在海边的学生调动最大的生活经验,进入与海浪、海岸的沟通,但由于我没有给学生以视觉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声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远离学生的课堂学习。

而在问题设计上,教师的语言尤欠生动,过于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其次,对文本主题的探究还不够全面。

第一次授课时,我在引导学生挖掘这首散文诗的第二个层面的主题时,对作者纪伯伦做过相关的简介,但没能结合他的身世和经历,从诗人与祖国的情感方面来探究。

虽然这点在第二次授课期间得到了补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层面主题与第二层面主题之间。

但从课堂的总体架构来看,这部分内容的加入破坏了课堂设计的整体性,有点“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感觉。

而这个爱国主题又不得不说,因此左右为难。

后来,还是叶老师帮忙解决了这个难题。

那就是将爱国主题放在最后——由诗人出
生地环境与文中的海的环境做一联系,再用创作背景的相关说明做一个巧妙的过渡并出示诗人流亡海外,为祖国的独立而奔走呼告的经历,那么让学生理解文中所表现的那份对国土的思恋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还要学会对课文相关资料与课文内容的结合与转化运用。

而有时一个巧妙的过渡就能让左右为难的事变成两全齐美。

这也是师傅经常向我强调的。

最后,就是朗读问题。

总所周知,语文学科的朗读非常重要,更何况是这样优美的散文诗。

陈老师不止一次给我们年轻教师指出,教师的朗读能够带动学生的品读,调动学生的情感。

但是,在我们自己做学生时,默读、速读已经成为习惯,对于高声朗读确乎十分陌生。

然而我还是相信“勤能补拙”这句话,反复的练习定能够提高我们现有的朗读水平。

课堂中,自主学习进行的有条不紊落实到位,但仍然有一点是缺憾,那就是,模仿这种写法仿写一篇散文诗。

在这一点上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落实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欠信任,只是提醒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譬如小草小花秋风冬雪梅花菊花泥土等等来写几句话,句数不限。

现在想想,应该让基础好的学生小试牛刀,不能觉得能力不怎么够就让他们失去操练的机会。

有句话说的有道理,什么都不是天生的,是锤炼出来的。

教学教研同样如此。

课堂是双向的交流,责任在双方:一方在我,一方在学
生。

有问题,我应该先反思。

首先:我认为这个课堂设计还是比较好的,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发挥。

问题不多,但比较紧扣。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是很必要的,不必因为课程任务而赶,读得不好,随时停下来进行指导。

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体会的过程。

再次:对于后进生千万不要气馁、更不要放弃。

其实他们知道老师对他们的苦心的。

这是一篇很适合朗读的文章,用纪伯伦自己的话说“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

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因此纪伯伦的文章特别能带给人一种特有的美感。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这篇文章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以读为主:听读想象,默读思考,朗读悟情,品读欣赏。

在读中学生去寻找“浪”和“雨”的形象,在读中学生去寻找人生的启迪。

最后引入《花之歌》、《美之歌》,让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美美地读上一番。

这篇文章在理解上并不是很难,但一节课要读完两篇文章以及拓展的内容又感觉时间比较仓促。

今后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仍需精心安排,把握
课堂的节奏,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