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PICC患者带管舒适度及护理工作量的对比研究
PDCA护理管理应用于PICC置管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PDCA护理管理应用于PICC置管护理中的效果评价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护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有效缓解患者长期治疗需要静脉输入的难题。
PICC置管护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感染风险、导管堵塞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护理管理中,PDCA(Plan-Do-Check-Act,计划-执行-检查-反馈)循环是一种经典的质量管理方法,通过不断循环执行、检查和改进,以达到持续提升质量的目的。
在PICC置管护理中,引入PDCA护理管理,可以帮助护士规范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研究旨在评价PDCA护理管理应用于PICC置管护理中的效果,探讨其对护理质量的提升和患者治疗效果的改善,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护理管理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期望能为推动护理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做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评价PDCA护理管理在PICC置管护理中的实际效果,探讨其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
通过分析PDCA循环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深入了解其在具体护理场景下的具体效果与实施步骤。
通过对PICC置管护理中PDCA循环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客观地评价PDCA护理管理在护理实践中的实际效果,并为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
借此研究也可以凸显PDCA护理管理在提高护理质量方面的优势,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强调PDCA护理管理对PICC置管护理的重要性,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护理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2. 正文2.1 PDCA循环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PDCA(Plan-Do-Check-Act)循环是一种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医疗护理管理。
探讨患者携带PICC导管出院指导的对策

探讨患者携带PICC导管出院指导的对策解放军第251医院河南焦作 454150【摘要】探讨化疗间歇期PICC 带管出院患者指导对策。
目前PICC 患者带管回家导管维护与指导成为很突出的问题,原因与医院和护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健康教育手段简单粗糙等有关,本文通过对置管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的探讨,增强院外患者导管依存性,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导管使用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探讨;PICC;出院指导【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722-02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1]。
由于它不限制患者日常活动、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安全、并发症少、能够安全输注刺激性药物、留置时间长,保护患者血管,避免了因治疗需要而进行的反复静脉穿刺,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护理工作量等优点,成为肿瘤化疗及长期大量输液患者首选建立静脉通道的方法[2]。
随着置管患者的日益增多,因治疗间隙期(带管出院)患者期间所发生不同程度并发症,直接影响PICC的使用寿命及患者治疗效果[3],加强患者化疗间歇期PICC 带管出院指导已成为很突出的问题,可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导管使用率,现探讨如下:1 PICC 置管患者出院带管常见并发症1.1穿刺点渗血因化疗药物毒副作用致骨髓功能抑制,致血小板低下;穿刺部位于肘正中,肢体活动过频致穿刺点活动过度;患者出现频繁咳嗽。
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可见少量或间断出血。
1.2导管堵塞导管扭曲打折变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封管不正确,不及时导致血液出现返流。
1.3静脉炎导管型号与血管不适宜;患者精神紧张,造成血缩致痉挛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带管期间穿刺部位活动频繁,导致肌肉挤压穿刺血管,发生摩擦,血管内膜受损;局部受压,血流慢,形成血栓[4]。
不同材质PICC导管对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的对比分析

P I C C导 管置管期 间的导管相 关性血 流感染( C L A B S I ) 、 穿刺点渗血 、 皮 炎、 导管滑 出或 移住 、 回血堵 管、 导 管脱 出, 及 导管漏液 等 比
较 无统计学差异( P< 0 . 0 5 ) ; 巴德 管患者的静脉 炎显著低 于美德 康导 管组( P<0 . 0 5 ) ; 巴德导 管组非 计划拔 管率显 著低 于美德 康 导 管组( P= 0 . 0 1 0 ) 。 结论 巴德导 管是 长期 留置 P I C C导管静脉 治疗 的安 全有 效方式。 关键 词 : 经外周静 脉置入 中心静脉导 管; 导管材质 ; 非计划拔管
第3 9卷 2 0 1 5年 第 1 O期
黑
龙
江
医
学
Vo 1 . 3 9, N o . 1 0
HE I L ONG J I ANG ME DI C AL J OURN AL
O c t . 2 0 1 5
1 1 7 3
不 同材 质 P I C C导 管 对 并发 症 及 非 计 划拔 管 的对 比分 析
的血管通路器材 , 它可 以减少药 物对 外周 静脉 的刺激 , 保 护血 管, 减少渗漏 , 减少频繁穿刺 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 提高抢 救成功
率, 降低护 理工 作量 ” J 。P I C C置 管适 用于 长期 静 脉输 液患
德康导 管组 采用 配套 的一 次性 P I C C穿刺 包进行 置管 操作 , 导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5 7 7 5 . 2 0 1 5 . 1 0 . 0 3 2 学 科 分 类 代 码 :3 2 0 . 7 1 中 图 分 类 号 :R 4 7 3 文献 标 识码 :B
picc置管评估

细胞外液不同渗透压下的细胞状态
渗透压与静脉炎的关系
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越大
高度危险 >600 中度危险 400-600 低度危险 <400
渗透压
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 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临床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药物 阿霉素 5-FU 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3%氯化钠 TPN 甘露醇 5%碳酸氢钠 50%葡萄糖 渗透压 280 650 352 610 1030 1400 1098 1190 2526
PICC适应症及禁忌症
PICC的禁忌症
双上臂已知有血栓形成、梗阻、畸形者 患者有明显上腔静脉压迫症者 有严重的出血及全身感染(败血症、菌血症) 预置管血管有放疗史、骨折史、血管外科手术史者 近期患侧乳腺患者切除术后,上臂肿胀者 已知或怀疑患者对导管材料或消毒剂过敏 肘部外周静脉血管走向不清或血管未触及者(无超声技术辅 助时) 病人的顺应性差
PICC适应症及禁忌症
PICC的适应症
需要长期静脉输液 (连续输液7天上)的患者 缺乏外周静脉通路倾向的患者 有锁骨下或颈内静脉插管禁忌症的患者 需要输注高渗或高浓度药液 (如TPN、脂肪乳、氨基酸 等) 需要输注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物等患者 20-30周的早产儿 (极低体重儿<1.5kg)营养支持治疗 需反复输血或血制品,或反复采血的患者 家庭病床的患者
选择最适合的导管
维护环境
当地较大的中心(人民)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
有独立的PICC维护室或维护门诊
经济条件
知情同意
医院谁来签署知情同意书
管床医生 病区护士长 责任护士 置管护士
知情同意书 获得主任和医生的理解和支持
长期静脉输液患者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

差异( 0 0 ) P< .5 。结论
通过 对 2组的置管接 受率 , 成功率及 1个月内的并发症比率的比较 , 认为对临床 上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 , 2
组之阍成功率无差异 , 虽然 PC IC纽在渗血和堵管方面明显高于 C C, 经过 适 当的临床 处理后均可 以得 到很好 的控 制 , 管可以 V 但 导
态及有出血倾 向的患者 。分 为 2组 ( IC组与 C C组) 其 中 PC V ,
PC I C组 7 8例 , 3 男 8例 , 4 女 O例 , 平均 年 龄 7 . 23岁 。C C组 8 V 9
针。一般选用右锁骨 中 13与外 13交界处 , / / 锁骨下缘 1~ c 2m
处 , 由锁 骨中点附 近进行穿 刺。穿刺部位 严格常规 皮肤消 也可
・
12・ 5
TODAY NURS , E Aug t201 No 8 us , 1, .
长 期 静 脉 输 液 患 者 PC IC与 锁 骨 下 静 脉 置 管 的 对 比研 究
唐林艳
摘要 目的
Hale Waihona Puke 胡竹 芳 选 取 本 科 20 0 7年 6月 ~ 0 0年 6月住 院 患者 中需 21
研 究长 期 输 液 患 者 PC IC与锁 骨 下静 脉 置 管 ( V 的优 劣 。 方法 C C)
12 2 1 PC ... IC置 管 方法 : 用法 国美 德 医用 导 管 研 制集 团生 产 选
的末端开放式 导管 , 格 P 0 m×13 m, 规 U6 c .m 首先 比较 两手臂静
脉 、 合适 的静 脉 , 量 置 管长 度 (从 预 穿 刺点 沿静 脉 走 向至 选择 测
继 续使 用 , P C 且 I C易 于被 患 者接 受 , 以作 为 锁 骨 下 静脉 置 管的 替 代 输液 方 法 。 可
我院开设PICC专科护理门诊工作模式的探讨

我院开设PICC专科护理门诊工作模式的探讨作者:彭红梅叶政君雷光峰黄琼谌科霞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28-01【摘要】目的探讨开设PICC专科护理门诊工作模式的规范性。
方法于2011年3月开设PICC专科护理门诊,每周固定一人半天时间开展专科护理,其余7人机动坐诊。
结果专科护理门诊开设6月以来,完成出院PICC带管患者导管维护218例,PICC疑难置管15例,成功处理导管堵管4例,及时控制导管局部感染12例,到期拔管3例,院内疑难问题会诊10余次,开展PICC置管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500余人次。
结论开展PICC专科门诊满足了出院患者延续护理服务的需求,提升了专科护理质量,推动护理学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PICC;专科护理门诊;工作模式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er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r,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或聚氨酯等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以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技术[1]。
PICC技术的首次使用是1929年德国的Forssman医生,至今应用于临床已有80余年历史[2]。
我国从1997年开始引进PICC技术,通过临床实践证明,该技术极大程度地减轻了长期输液患者反复穿刺外周静脉的痛苦,保证了药物、营养的及时输入和化疗的顺利进行,国内各大型医院现已广泛使用于临床。
目前置管患者逐年增多,出院带管患者的日常维护及健康宣教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
为了满足这一护理服务需求,提升专科护理水平,我院于2011年3月开设PICC专科护理门诊,经过6个月的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为了将PICC技术进一步规范化管理,现在就我院PICC专科护理门诊工作模式进行探讨。
改良病员服在PICC患者中的应用

改良病员服在PICC患者中的应用引言: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经皮周围插入导管,通过上臂的血管将导管推至靠近心脏的中央静脉部位。
PICC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临床科室,为患者提供静脉输液、抗感染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案。
PICC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传统的病员服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容易移位、收缩不良、不舒适等。
本文将介绍一种改良病员服的设计,以提高PICC患者的穿着体验和生活质量。
一、病员服的改良设计1. 材料的选择传统病员服多采用棉质面料,虽然柔软舒适,但容易收缩,不利于穿戴。
改良病员服可以采用弹力材料,如聚酯纤维和氨纶等,具有较好的弹性和透气性,能更好地贴合患者的身体曲线,提高穿着舒适度。
2. 结构设计(1)前襟设计:传统病员服的前襟设计是开襟的,不利于穿脱和固定PICC导管。
改良设计中,前襟可以采用带有拉链或粘扣的设计,方便患者穿脱和护理人员进行PICC导管的更换和固定。
(2)袖口设计:改良病员服的袖口可以采用松紧带的设计,不仅方便患者进行手臂活动,还可以避免PICC导管被牵拉和摩擦,减少发生意外的风险。
(3)胸口口袋设计:改良病员服的胸口可以设计一个适合存放PICC导管的口袋,避免导管外露,减少感染的风险。
(4)背部开口设计:改良病员服的背部可以设计开口,方便PICC患者进行日常清洗和伤口护理。
1. 提高穿着舒适度改良病员服采用弹力材料,能够更好地贴合患者的身体曲线,减少穿着时的束缚感和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穿着舒适度。
2. 方便穿脱改良病员服的前襟设计采用拉链或粘扣,方便患者进行穿脱操作,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穿着的便利性。
3. 安全可靠改良病员服的袖口设计采用松紧带,有效避免PICC导管被牵拉和摩擦,减少了导管移位和脱落的风险,保证了导管的安全使用。
4. 方便护理改良病员服的设计考虑到了PICC导管的固定和日常护理需要,提供了胸口口袋和背部开口,方便护理人员进行导管的更换和护理操作,减少了护理过程中的痛苦和风险。
两种不同材料导尿管留置患者舒适度的比较

芯, 3 用 M透 明贴 膜 固定 。 1 . 收集 资 料 .6 2 2 病 例 分 别 设 登 记本 ,记 录 每 例 孕 产 妇 的一 组
用 直 式 留置 针 置 管 。 而操 作 护 士 良好 的心 理 素 质 与 静 脉 穿 刺成 功
成 正 相 关 l l J 。
般 临床 资 料 及 置 管 情况 , 括 有 无 发 生 针 刺伤 、 液 污染 , 否 一 包 血 是
数 均 低 于 直 式 留置 针 , 少 了 护 士 职 业 暴 露 的风 险 。 用 头 皮 式 减 应
1 . 评价指标 比较2 .7 2 组一次穿刺成功率 ,护士发生针刺伤和
血 液 污染 率 。
2 结 果
留置 针 一次 穿 刺 成 功 率高 于直 式 留 置针 , 提高 工 作 效 率 的 同时 在 减 少 孕产 妇 痛苦 。
忽 略 了尿 管 材 料 的 细节 问题 , 者 对 尿 管 不适 的 反 馈 增 加 l 为 减 患 1 J ,
气压 弹道 碎 石 术术 后 患 者 随 机分 为 实 验 组 6 例 ,常 规 组 6 例 , 0 o 男 8例 , 3 例 ; 龄 2 -6 , 均 4岁 ; 尿 管 上 段 结 石 7 例 , 8 女 2 年 15岁 平 3 输 6 输
( 任编辑 : 责 高
婧)
・
1 0・ 2
・ 、 :
T ODAY NURS Ma , 0 1 No5 E, y 2 1 , .
药 物不 良反 应 引发护 患 纠纷 干 预 效 果 分 析
许 雪松 王 瑞 文
摘 要 目的
分析 门诊 输 液发 生 药物 不 良反 应 引发 纠 纷 的 因素 , 立预 防机 制 , 低 纠 纷 发 生率 。 法 建 降 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不同部位PICC患者带管舒适度及护理工作量的对比研究张含凤黄凤翔江格非秦英何碧君【摘要】目的探讨传统肘下PICC置管与超声引导下肘上置管在患者带管舒适度及护理工作量的差异,为正确选择置管方式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法,将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进行PICC置管的1116例患者分成2组,采用常规肘下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肘上置管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在导管留置期间患者舒适度、护理人员使用和维护PICC所需工作量上的差异,了解肘上、肘下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脱管发生率为1.9%(7/3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2/751)(χ2=8.37,P=0.007)。
2组患者的带管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3,P=0.082)。
观察组护理人员在冬季使用和维护PICC的工作时间分别为(1.87±0.31)min和(9.16±1.07)min,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85±0.16)min和(7.22±2.13)min(t=4.39,P=0.022;t=3.44,P=0.041),2组护理人员在夏季使用和维护PICC的工作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护理人员在冬季使用和维护肘上PICC需要的工作量高于肘下PICC,而肘上、肘下PICC在夏季需要的护理工作量及患者带管满意度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导管插入术,外周;超声检查;舒适度;工作量基金项目:四川省卫生厅课题(130227)Comparative study of patient comfort and nursing workload in different PICC catheter sites ZhangHanfeng,Huang Fengxiang,Jiang Gefei,Qin Ying*,He Bijun.*Department of Head-Neck and AbdominalInternal Medicine,Sichuan Cancer Hospital,Chengdu61004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Qin Ying,Email:qinying1965@[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patient comfort and nursing workload betweenultrasound guidance on upper arm placement of PICC and traditional placement of PICC,and to provide areference for correct selection of catheter way.Methods Using a 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a totalof1116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patients with traditionalplacement of PICC were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patients with upper arm placement of PICC werenam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patient comfort and workload of use and maintenance of PICC bynurs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sliding out of PICC in theobservation group was1.9%(7/365),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which was0.3%(2/751),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χ2=8.37,P=0.007).The patient comfort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two groups(t=2.13,P=0.082).The workload of use and maintenance of PICC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1.87±0.31)min and(9.16±1.07)min,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0.85±0.16)min and(7.22±2.13)min]in winter(t=4.39,P=0.022;t=3.44,P=0.041),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between two groups in summer(P>0.05).Conclusions The workload of use and maintenance of PICC onupper arm placement was higher than traditional placement of PICC in winter,but the obvious differences ofpatient comfort and nursing workload in summer between the two PICC groups were not been found.[Key words]Catheterization,peripheral;Ultrasonography;Comfort;WorkloadFound program:Scientific Research of Sichuan Province Health Department(130227)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6.10.004作者单位:610041 成都,四川省肿瘤医院食管腹部放疗病区(张含凤、黄凤翔、江格非),头颈腹盆肿瘤内科(秦英、何碧君)通信作者:秦英,Email:qinying1965@PICC以其置管操作简单、穿刺痛苦小、留置时间长、保护外周血管的优势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1-2 ]。
传统肘下PICC 穿刺技术针对静脉条件良好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置管效果,但是对肥胖或局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存在耗时长、局部组织损伤大等局限性[ 1 ]。
超声引导下肘上置管能够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从而降低治疗成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3-7 ]。
鉴于这2种置管技术在临床应用广泛,很多国内学者探讨了2种PICC留置舒适度的差异[ 8-11 ],但大多数研究存在调查样本量小,测评工具随意性大,无公认的测评工具等问题,其研究结果还难以推广。
另外,国内尚未有不同部位PICC留置与护理工作量的相关探讨。
本研究旨在比较常规肘下置管与超声导引下肘上置管两者在患者带管舒适度、护理人员使用和维护PICC所需工作量上的差异,以了解2种不同PICC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1 345例患者。
入组标准:(1)PICC留置时间≥3个月;(2)患者置管后的导管维护均在本院进行;(3)进行充分沟通告知后自愿参加本调查者;(4)患者有读写能力,能独立完成调查问卷。
排除标准:(1)病情不稳定者;(2)有精神疾病史或不能配合调查者。
剔除标准:因病情或者导管原因,导管置入后3个月内拔除者。
符合入组标准共计1 116例患者,观察组为超声引导下肘上置管的患者365例,对照组为常规肘下置管的患者751例。
观察组男244例,女121例;年龄(53.51±14.18)岁;PICC穿刺史:无穿刺史者362例占99.2%,有穿刺史者3例占0.8%;疾病史:肺癌88例占24.1%,食管癌77例占21.1%,淋巴瘤75例占20.5%,宫颈癌76例占20.8%,结直肠癌24例占6.8%,乳腺癌14例占3.8%,肝癌5例占1.3%,胃癌6例占1.6%;置入血管部位:贵要静脉311例占85.21%,肘正中静脉49例占13.42%,头静脉5例占1.37%;导管留置长度为(49.1±3.2)cm。
对照组男502例,女249例;年龄(54.47±13.34)岁;PICC穿刺史:无穿刺史者748例占99.6%,有穿刺史者3例占0.4%;疾病史:肺癌189例占25.2%,食管癌160例占21.3%,淋巴瘤151例占20.1%,宫颈癌155例占20.6%,结直肠癌50例占6.7%,乳腺癌25例占3.3%,肝癌10例占1.3%,胃癌11例占1.5%;置入血管部位:贵要静脉623例占82.96%,肘正中静脉114例占15.18%,头静脉14例占1.86%;导管留置长度为(48.2±2.5)cm。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PICC穿刺史、疾病种类、置入部位、置入长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方法。
(1)穿刺材料。
均采用美国BD公司的PICC穿刺套装,观察组另备赛丁格穿刺套件和美国GE公司生产的彩色超声血管诊断仪。
其中,观察组超声引导针型号为22 G,对照组采用型号为14~16 G 的穿刺针。
(2)置管方法。
2组患者均由我院中心静脉导管室的PICC专科护士完成置管。
观察组让患者平卧或半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从预穿刺点测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为穿刺长度。
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裁剪导管,扎止血带,在B超探头直视下行血管穿刺,抽吸回血,冲管,检查颈内静脉有无导管,若有则调整导管,若无则接肝素帽正压封管,穿刺处予无菌纱布覆盖及3 M透明敷贴固定,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拍X线胸片检查导管尖端位置。
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肘下置管术,在肉眼直视下穿刺放置导管。
3. 观察指标。
(1)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