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渔药用药误区及正确使用方法

渔药用药误区及正确使用方法农村水产养殖多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他们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思想意识上存在着种种误区。
这些误区使得很多养殖户的养殖效益低甚至亏本。
这就直接影响了养殖的增产增收,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现简单介绍—下在用药方面存在的常见误区及正确用药方法。
常见误区1.轻视预防。
不能正确认识预防的重要性,片面追求降低成本,认为预防是一种浪费,轻视预防工作,结果给疾病的暴发流行埋下隐患。
2.心存侥幸,延误病情。
水产养殖不同于陆上养殖,当你看到一尾鱼患病时,可能这口池塘的病情已经蔓延了。
3.长期盲目用药或随意加大剂量。
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致使病原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
或因病原体已产生抗药性,便随意加大剂量,结果就会造成药物中毒或产生其他不良反应。
4.不对症用药,滥用药物。
只凭经验而不科学诊断,不认真详细检查、化验,便盲目用药。
很多种疾病表面上看症状都很相似,很容易造成误诊。
5.频繁换药或用药疗程不足。
急于将鱼病治好,在用药一二天后发现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就认为这药没用,马上换药,如此反复。
有的见病情有所好转,认为病情治愈,就马上停药,结果造成治疗不彻底,疾病容易复发。
6.长期使用单—药物,病原体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或难以治愈其他并发症。
7.不注意混药禁忌。
不知道药物的性质,将几种药胡乱混在一起使用。
8.不知道水产动物对药物敏感性。
如虾蟹对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敌百虫、敌敌畏)敏感:鳜对敌百虫等有机磷农药敏感等。
9.用药方法不当。
内服药当外用药使用;拌料不匀;用药顺序、用药时间、用药次数不当;水面测算不准,用药量计算不准等。
10.盲目使用国家明文规定的禁用药,如孔雀石绿、呋喃唑酮、五氯酚钠等。
正确用药方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用药前应先了解药物的性质,科学配药,了解水产动物的习性和疾病流行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时机,适时用药,正确用药,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1.适时清塘,选用适合的清塘药:适时换水或用水质调节剂进行水质调节,保持池水“肥、活、嫩、爽”。
水产用药十大问题

水产用药十大问题:1 盲目加大药量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对于池塘环境来讲,无论是杀虫药物还是杀菌药物都会杀死养殖水体内的浮游生物,使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增加,溶解氧含量下降,容易造成缺氧泛塘或是亚硝酸盐、氨态氮含量上升,鱼类不摄食甚至中毒死亡。
一些渔民在鱼病发生初期不够重视,认为随便泼一些药就行了,到了鱼病暴发大规模死鱼时慌了神,以为加大药量就能把病菌杀死得更快。
还有一些渔民觉得今天用药不见好转明天就应加大份量,此外还有一些渔民认为一次性加大份量下足够的药物来一个疾病一扫清。
当然这些办法有时能凑效,有时疾病消除了可是鱼也死光了,有时根本就没有效果。
笔者长期在水产技术服务部工作,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
盲目加大用药量除了给渔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外,同时也折射出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药物本身的安全性问题。
比如说一种标明治疗量为10~12亩杀虫药结果按5亩使用才有效,另外一种标明治疗量为5~7亩的杀虫药结果按1亩水面使用还不一定有效,对于这些药物的疗效不得不引起大家的质疑。
总的来说,盲目加大用药量,首先不管它有效还是无效,这个用药成本首先是增加了。
2 什么是协同与拮抗作用在前来求诊的渔民当中常有人问:为什么我用生石灰加硫酸铜泼洒没有问题而用生石灰加敌百虫就出现死鱼呢?要想知道为什么,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药物的协同与拮抗作用。
简单地说协同作用就是当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其疗效会比它们单独使用时加强;拮抗作用就是当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会发生某些物理化学反应使得疗效降低或是完全无效,还有可能是毒性增加了。
比如硫酸铜加硫酸亚铁合用发生协同作用其杀虫效果会更明显,但是硫酸铜与生石灰合用就会发生拮抗作用,因为生石灰是碱性物质,而硫酸铜偏酸性,当它们合用时就会发生中和反应,疗效降低甚至无效。
大多数消毒药偏酸性,所以都不宜与生石灰合用,如二氧化氯、强氯精、漂白粉、高锰酸钾等。
生石灰特别不能与敌百虫合用,因为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生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非常容易引起中毒死亡。
影响鱼类药物作用的几种因素

药物是没有的。对病原体的正确分离和鉴定是进行对症治
疗和选好药物的基础。当对病原体的鉴定出现错误时,就可
能会造成选用药物的失准,治疗无效或失败,因此,应重新
分离和鉴定病原体。 #"对病原体的鉴定正确而治疗失败 $!%由耐药性致病菌引起的疾病 从患病的水产养殖动物体中分离出的病原菌,并进行
不同鱼年龄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差别很大。幼龄鱼类一般 对药物比较敏感。这除体重因素外& 还由于幼龄鱼体内的 活性酶较低或肝、肾功能发育不健全& 对药物转化能力比 较弱& 因而易引起毒性反应。
'" 病理因素 各种病理因素都能改变药物在健康机体 内的正常运转和转化& 影响血药浓度& 从而影响药物效应。 如喹乙醇既是一种杀菌剂& 又是一种促生长剂& 但草鱼发 生出血病时仍大量使用喹乙醇& 则会加重病情。
时,按照注射个体的重量计算出给药的剂量。 #"给药时间和次数 许多药物在适当的时间应用& 可以
提高药效& 如投药前停饲 * 个小时后再投药& 可确保药饵 的完全采食。用药的次数取决于病 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
质。为达到治疗的目的,通常需要反复用药一段时间,反复 用药主要在于维持血中药物的有效浓度& 以彻底地治疗疾 病。在长期用药和反复用药中& 易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抗 药性& 使鱼体耐受性增加& 实践中需注意药物的轮换。提倡 按照防疫程序的要求交替用药。
的呼吸机能,在缺氧的状态下,其毒性作用更大。 *"盐度 喹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磺胺类药物
均不同程度的受海水或半咸水盐度的影响,其中环丙沙星
水产养殖用药的特性_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向阿新

在水产养殖中,为了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改善养殖水体质量,养殖者常常会加入一些渔药,同时,这样做还能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
就当前的情况来讲,关于水产养殖过程中的规范用药,虽然相比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仍存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1分类根据当前渔药的使用情况来看到,根据目的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以实现养殖水域环境为目的所使用的药物,被称为环境改良剂,包括底质改良剂、水改良剂和生态条件改良剂。
以杀灭水体中的微生物(包括原生动物)为目的所使用的药物称消毒剂,如氧化剂、双链季铵盐、有机碘等。
在水产养殖中,有时候还会采用一些抗微生物药。
可通过内服、浸浴或注射,杀灭或抑制体内微生物繁殖、生长的药物,包括抗病毒药、抗细菌药、抗真菌药等。
为了保持鱼类等水产品的健康,还应用了一些抗寄生虫药。
主要是指通过药浴或内服,杀死或驱除体外或体内寄生虫以及杀灭水体中有害无脊椎动物的寄生虫的渔药,包括诸如抗原虫药、抗蠕虫药和抗甲壳动物药等。
2特性药物按照其应用的范围一般分为人用药物、兽药及农药。
渔药是与渔业生产及水生生物如观赏鱼类有关的药物,又称水产药,可另列一类。
尽管在多数情况下渔药被包括在兽药之内,但是渔药有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应用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两方面。
其应用对象主要是水生动物,其次是水生植物以及水环境。
用于水生动物的药物与兽药以及人用药物的关系较密切,而用于水生植物的药物则多与农药有关。
当然,在渔药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水生动物药物,国内外对渔药的研发及应用主要也集中于此。
渔药可直接用于鱼体,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施放在水中,因此其药效受水环境的诸多因素如水质、水温等影响,这是与人用药物及兽药的较大差别之一。
以上从渔药的定义谈起,渔药的分类因对其药理作用研究尚不够充分,远不如兽药分类那么完备;渔药的特性也决定了非常有必要理顺渔药与兽药在管理工作上的关系,克服重复管理、管理上的盲点等现象。
3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对于水产品的消费数量也得到了迅猛的增长。
使用鱼药八大误区

鳖对水的酸碱度适应范围较广, 但在酸 调、饵料变质等均可成为发病因素。
性水中, 鳖的摄食强度减弱, 消化力下降, 生
4 、自 身 因 素
!!!!!!!!!!!!!!!!!!!!!!!!!!!!!!
乏必要的应急措施, 就会发生本不该发生的
八、管理不当, 引起鱼病高发。有些养殖
重大生产事故。因此, 用药前应做好增氧、冲 户一口鱼塘发病后, 首先想到的是能省则省,
当鳖体受到外界或自身因素的影响引起 硫化氢能造成鳖的组织缺氧而麻痹窒息死
新陈代谢失控, 从而扰乱了鳖的正常生命活 亡。水体中的氨氮在碱性环境和低溶氧条件
动时, 就会引起鳖病的发生。
下, 其毒性特别强。鳖对氨氮的忍耐能力较
1 、水 体 理 化 因 素
低, 被氨氮污染的鳖池池水大多老化, 鳖容易
( 1) 水温
七 、用 药 后 麻 痹 大 意 不 认 真 观 察 。不 少 养 殖户认为用药后鱼类就平安无事了, 殊不知 天 气 、水 质 、鱼 情 等 因 素 都 是 在 不 断 变 化 的 , 用药前很难全面考虑到, 一旦人不在场或缺
- 60 -
渔业致富指南 2008—5
科 病合研 害缘园 防专地 治栏
长受到抑制。同时, 酸性水使藻类的生长、繁殖
误 区
生病后往往不如陆生动物生病 时那样容易被发现, 一般在发 现时已有部分鱼死亡。因为他
渔药残留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处理与检测方法原则探讨

渔药残留产生的原因1.渔药的不规范使用⑴不遵守休药期各种渔药对不同的水生动物都有不同的休药期。
在休药期内,渔药通过代谢和排泄,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残留可降低至最高残留限量以下,以至在食用前可基本保证其安全。
但目前水产养殖者的“休药期”意识还比较薄弱,有时为了掩饰水产品上市前的临床症状,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上市前使用药物;或将休药期尚未结束的水产动物起捕上市;此外我国较多的渔药还缺乏休药期的规定,这也导致了人们对休药期的忽视。
⑵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等不符规定在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等方面不符合用药规定,从而造成药物在体内的残留。
如在水体中泼洒抗生素,在污染水体的同时也会使抗生素通过其它生物蓄积后被水生动物摄食,造成药物在水生动物体内的残留。
又如药物的超剂量使用,就会使药物代谢、消除的时间延长,若按原休药期的规定操作,引起残留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⑶饲料加工、运送或使用过程中受到药物的污染当将盛过药物的容器用于贮藏饲料,或盛过药物的贮藏器没有充分清洗干净就用于拌和饲料,都会造成饲料加工或使用过程中药物的污染。
⑷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为了获得有效的治愈率和花费较少的成本,有的养殖者使用对人体有危害甚至明令禁止的渔药,或使用无休药期规定的渔药,或使用渔用原料药等。
由于这些药物或是容易蓄积,较微量的残留就会造成安全隐患,或是因为它们在水产动物体内的代谢情况尚不清楚,没有休药期的规定,若使用这些药物,极易造成残留,或是非制剂的原料药,容易导致水产动物吸收不完全,容易出现混和不匀的现象,导致残留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⑸未做用药记录。
不做用药记录,往往是造成用药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会导致使用过渔药的水产品未满休药期就上市。
⑹养殖用水中含有药物。
使用这种被污染的水,极易引起药物残留。
2.管理不完善渔药的生产、使用和销售须受药事法制约。
如果审批或对上市后渔药监管不严格,就会出现诸如产品不标明主要成分,夸大用途,用法与用量不准确,一药多名和一名多药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商品渔药甚至没有批准文号等等,造成了假劣渔药的使用。
渔药失效的原因分析

与 生石 灰 等碱 性 物 质 混 用
三 水 质 过肥 有 些 药 物 按 常 规 用
在6 0%。 0 10
七 、泼 洒 不 均 匀 防 治 鱼 病 药 物遍 量 使 用 时 .会 与水 质 中 的 丰 富有 机 物 或 洒 要 均 匀 .尤 其 是 边 角 容 易 被 疏 忽 . 造 矿 物 质 等 发 生 反 应 而被 消耗 .降 低 防 治 成 这 些 区 域 杀 菌 、 虫 不 彻 底 . 鱼 病 杀 使
轮换 用 药 是解 决 抗 药 性 简 单 而 又 有 效 的 甚 至 还 会 起 副 作 用
办法。
九、 用药 疗 程 不 足 有 的 鱼 病 1 疗 个 计 算 水 体 体 积 不 程 并 不 一 定 能 达 到 满 意 的 效果 .而 要 使 准 和 称药 量 不 够 这 种 现 象 全 池 泼 洒 时 用 2 个或 3 甚 至 更 多 疗 程 .这 要 看 病 情 个
五 、 用药 量 不 足
常 出现 . 为 药 量 不 足 . 水 达 不 到 一 定 的 严 重 性 和 长 短 。 果 疗 程 不 足 . 灭 病 因 池 如 杀 药 物 浓 度 , 治效 果不 佳 。 以不 规 则 渔 虫 害 不 彻 底 .就 会 出 现 治愈 率低 或 该 病 防 所 池体 积测 量 计 算 一 定 要 准 确 再 复 发 的现 象 六 、 药物 溶解 不 完 全 泼 洒 药 物 前 十、 用药 过 量 与 用 药 不 足 药 盲 目投 药 而 不 物 的 袭 击 产生 抗 药 反 应 .尤 其 是 同一 种 对 症 下 药 是 防治 鱼 病 的 大 忌 这样 既 达
四 、 抗药 性 鱼类 病 虫 害 对 长 期 药
药物如果反 复使用 . 抗药性增强更明显。 不 到 防治 病 害 的 目的 . 又造 成 经 济 浪 费 .
水产养殖用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9月末出池、 出栏。由于是生态养殖, 生产的是无公害绿色产品, 中秋节时, 鲢鳙鱼、 肉鹅以 1 0元/g k 的价格被几个单位购买, 供不应求, 德国镜鲤以76 k 的价格售给鱼贩。 . 元/g 鱼产量: 亩水面, 3 5 共产鱼 8 8.k, 225g鲢鳙鱼20g镜鲤 4.k) 75g单产 4.k( 4 0k, 25g。鲢鳙鱼 平均规格 25g尾, 12k/ .k/ 镜鲤 .5 ̄尾。 鹅产量 : 0只, 1 0 平均每只毛重 4g k。 经济效益 : 总收入 8 0 元 ( 5 5 鲢鳙鱼7 0 元 , 1 35 鹅 400元) 3 0 0 鲤 1 0 元, 0 0 。 总支出2 85 ( 7 4 . 元 鱼种 1 3 85 , 3 0 元 , 3 6 4 . 元 人工 0 柴油 1 0 元 , 0 0 生石灰 70 , 5 0 元 细稻糠 2 0 元, 0 鹅成本 3 0 8 0元)亩成本 657 , 0 , 9 . 元 公斤鱼成本 28 元。 . 7 盈利 5 5. 元( 7 65 养鱼亩利润 1 2. 元, 9 73 公斤鱼利润67 元, 6 .1 养鹅每只盈利 1 元) 0 。
目 前虽然农业部颁布了禁用渔药 目录, 但还不是十分完善 , 缺乏相关的条例规章, 、 监督 督 促、 处罚等措施无力 。存在夸大渔药作用和范围, 主要成分不标 明, 用法和用量含糊不清, 审批 标准不统一和产品质量检验难等问题。 2 对水产养殖用药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21 . 加大渔药研究、 开发和推广力度 加强渔药基础理论的研究 , 丰富渔药应用理论和推动新药的开发。建立和完善渔药研究的
创造了较好的生态环境。 5 饲养管理
每日 早晚投喂细稻糠作为鲢鳙鱼的补充饵料, 共投喂细稻糠 45 (0 T ; .T 60 )镜鲤主要靠 摄食底栖动物、 水生昆虫及鹅粪中部分未消化的有机质和碎屑。 饲养肉鹅 10 每天喂3 饲料主要是玉米面、 0 只, 次, 青草和菜叶等, 注意适龄防疫。 每日 巡塘, 注意鱼、 鹅的吃食和活动情况及水质变化情况, 做好防逃、 防盗、 防敌害工作。 由于是稀放、 稀养, 管理得当, 整个饲养期间鱼、 鹅没有发生病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在饲料厂家逐渐进入强者恒强的水产行当,渔药企业却似乎有点无动于衷。
2004年,新的《兽药管理条例》实施,2005年地标升国标,渔药市场得到了一定的规范。
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以及渔药市场尚未形成品牌,渔药的生产、销售都极不合理。
从上至下,渔药仿佛成为了行业无关痛痒的存在。
养殖户觉得什么药都差不多,深谙买来加倍用的章法;经销商不追名只逐利,一间药店代理几百种产品已是见惯不惯;渔药企业试图变革销售渠道,还是在无法形成"品牌垄断"之后,乖乖融入了"百花齐放"的渔药乱象。
《农财宝典》一直关注渔药行业动态,无论是渔药企业的营销模式革新,或者养殖终端所出现的假冒伪劣,还是相关重大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无处没有《农财宝典》的身影。
但愈关注愈颓唐,这也如同渔药行业一样,源头研发能力薄弱导致的无序竞争,结果几无强有力的竞争存在,全部沦陷于一团,无法做大做强。
作为行业媒体,作为行业人,是否应该问一句:渔药,问题到底出在哪?
无资质生产、代加工现象严重 2005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兽药生产GMP 标准的强制实施以及随后执行的产品国家标准,各地原有药厂及新建厂如雨后春笋,迅速涌现。
在整个过程中,出现产能过剩,生产线重复建设严重的行业现象,进而导致众多兽药企业生产成本过大,利润率降低,后来更是发展到很多企业过GMP仅仅是为了拿个证书以及产品批号,而真正在运营过程中,产品却并未在自有厂房生产,而是由其他厂家代加工,或是选择小作坊或地下工厂加工。
《农财宝典》记者在查询连续七年的农业部兽药质量监督抽检情况通报后发现,虽然从数据上来看,渔药合格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有意制假、非法企业生产假冒产品等问题依然突出,这是造成经营使用环节兽药质量合格率明显低于生产环节的主要原因。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无外乎是投资逐利的本能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毕竟GMP厂房一旦投产运营,从厂房机器折旧、原料采购、检测、生产、工艺、化验乃至工人工资等都会形成固定的成本支出和生产支出。
《农财宝典》曾经在2012年4月以专题的形式报道广东地区渔药乱象,调
查中发现,无批准文号的产品明目张胆在市面上销售。
以氟苯尼考为例,某江苏厂家所生产的鳃口洁产品,虽然包装上标有明确的生产许可证号及批准文号,但是经查验后发现,该批准文号早在数年前就已经被当地主管部门撤销,且厂家的GMP生产资质都一并被吊销。
2011年6月,广东珠海同样查出一起特大假冒制售兽药案件。
在2010年初至2012年5月期间,珠海市国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产动物无公害试验养殖基地负责人蓝某原(台湾人)在没有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疫苗生产许可证、疫苗生产批文的情况下,竟私下组织员工林某华、潘某、曹某华、王某龙、肖某云等人大量生产假冒意大利LZO品牌、荷兰英特威品牌、德国L0HMANN等多个国际知名兽药品牌的四十多种疫苗,并以假充真销往北京、广州、郑州等全国各地。
执法部门查获的该公司尚未销售伪劣产品货值高达600余万元,而根据窝点留有记录,冷柜内曾冻藏有多达19万支疫苗。
没有批文就套用批文,没有资质照样销售的行为,在渔药行业屡见不鲜。
从源头上来说,是行业研发原动力的缺乏,从实际中分析,是各大企业追求"短平快"效益的体现。
从目前渔药企业高额的利润率来看,短期确实赚到了快钱,但是从长期来看,失去的确是整个行业。
从另外一方面来分析,是主管部门只出政策不出"棒槌"的监管失职。
在行业混乱不堪的当下,乱象比比皆是,仿佛无从下手,此时主管部门更应该避免陷入管理一团雾水的境地,采取"以儆效尤"的强力措施,用政策的威慑力来达到规范的效果。
含量不足大肆添加隐性成分另外一个显著的现象,则是渔药中和标称普遍不相称的实际含量。
这也是连续多年抽查中,主管部门所发现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
《农财宝典》曾专门购买在各产区销售较好的产品进行含量检测,结果实际含量与标称含量相去甚远,有些甚至含量为零。
《农财宝典》记者在过往的采访中,多次和行业人士进行相关交流,对于有效成分的问题,他们大多心知肚明。
"水产药品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的问题太普遍了。
"华中某大型药厂水产事业部总监曾表示,偷减含量后,为了保证效果,很多厂家会在里面添加诸如三甲氧苄氨嘧啶(TMP)成分,甚至有厂家为了加强效果,添加违禁成分氯霉素。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药品含量不足,还非常有效的原因。
"而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则是来自原材料价格的差异。
以氟苯尼考为例,TMP 和氯霉素的售价分别只有每公斤几十元及200-300元,远远低于氟苯尼考原粉价格,但是效果却相差无几,即使涉及到违禁成分,一样有人选择铤而走险。
和氟苯尼考类似,水产常用药二氧化氯也屡次出现含量问题。
《农财宝典》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尽管二氧化氯已经作为常规消毒剂被养殖户广泛使用,但不同产品价格相差甚远,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也经常被指出质量不稳定而存在诸多隐患。
除此之外,添加隐性成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
某厂家负责人曾就向《农财宝典》透露,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排除有些人钻了这种检测不科学的空子,在二氧化氯原粉产品中掺杂像二氯异氰尿酸钠或三氯异氰尿酸
(即强氯精),甚至是漂白粉,从而造成检测到的二氧化氯含量虚高。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看到一些标示含量高的二氧化氯产品,售价却比含量低的产品便宜得多的原因。
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当下,水产养殖药物隐性成分的使用,越来越受到诟病。
关于避孕药养鱼、致癌药治鱼病等等传言,已经将行业的"家事",推向了社会的前台诸如出口甲鱼检出土霉素超标、内销黄颡因使用孔雀石绿被禁售等等,已经给水产行业带来了物质与声誉的双重打击。
企业无序竞争研发动力缺失尽管渔药行业似乎不乏新产品,有的企业在每个季度都会推出新的东西,但几乎都逃脱不了搞概念模仿、包装模仿、组方模仿的范畴,真正的技术革新类产品,几乎没有。
究其原因,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国内企业相关产品技术含量低、因此导致靠技术定价能力弱,让产品陷入了恶性同质化竞争的漩涡里,利润变薄,企业持续赢利能力弱,缺乏真正的和更多的资金投入。
二是研发理念未能创新。
目前不规范的渔药市场,致使模仿跟风策略显得更行之有效,且成本低廉,很多企业领导人不愿意在产品创新上做长线投资。
三是企业本来技术基础薄弱,又缺少真正切合市场懂研发的人才,导致研发力不从心,很容易产生投资不见回报的结果,也让不少企业望"研发"而却步。
以消毒剂为例,据《农财宝典》记者了解,2009年,全国近二千家GMP动保企业中,建有消毒剂生产车间的约有800家左右。
大部分厂家都是作为一个辅助产品进行生产,而专业生产消毒剂企业的仅有10多家。
有厂家负责人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兽药整体产能过剩,供求失衡,兽药企业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
地标升国标、GMP与GSP的实施等给消毒剂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一个行业、一个企业要发展,市场竞争无法避免。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渔药行业正处在混乱的微利时期,无论是消毒剂也好,或者是其他类型产品,都应该支持积极的竞争。
比如北京渔经公布了部分产品出厂价的做法,从行业发展的大方向来看,是值得肯定的。
在如今急需解决的病害无特效药的前提下,结合自身产品做好病害预防工作,在质量保证的情况下,将产品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是赢得客户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