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学第七章卓越绩效模式

质量管理学–第七章 卓越绩效模式
2002 2003
SSM Health Care Baptist Hospital, Inc.Pensacola, FL Saint Luke’s Hospital of Kansas City Community Consolidated School District #15, Palatine, IL
质量管理学–第七章 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内容
组织简介:环境、关系与挑战
2战略 1领导 3顾客 与市场
5资源 7经营结果 6过程管理
4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
质量管理学–第七章 卓越绩效模式
领导
1.1 组织的领导 a.高层领导的导向 b.组织的治理 c.组织绩效评审 1.2 社会责任 a.公共责任 b.合乎道德 c.对关键社会共同体的支持
司可以获奖
波多里奇奖得主(2001~2003)
年份
2001 2002
制造业
Clarke American Checks, Inc Motorola, Inc. Commercial, Government and Industrial Solutions Sector Medrad Inc.
小企业
质量管理学–第七章 卓越绩效模式
质量管理学–第七章 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核心价值观
GJB第七章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 7.3.3设计和开发输出(GJB9001B)
增加:
-编制关键件(特性)重要件(特性)项目明 细表,并在产品设计文件和工艺文件上作相 应的标识;
-规定产品正常使用时必须的保障方案和保障 资源要求;
-根据设计和开发的策划要求,给出六性 (可 靠性、维修性和测试性分析、试验和评价等 报告,安全性分析报告、 环境适应性)设计 及试验与评价等报告。
- 7.3.3设计和开发输出(TS16949)
➢ 删除产品设计输出(本公司)。 ➢ 制造过程设计和开发输出:必须根据制造过程设计和开发输入
的要求,进行验证和确认的方式来表示。制造过程设计和开发 输出包括: ➢ a)技术规范与图纸; ➢ b)制造过程流程图、场地平面布置图; ➢ c)PFMEA、生产控制计划; ➢ d)工艺流程图与作业指导书; ➢ e)过程能力的接收标准; ➢ f)产品的接收准则; ➢ g)有关质量、可靠性、可维修性及可测量性数据; ➢ h)适当防错活动的结果; ➢ i)产品/制造过程不合格的及时发现和反馈方法。
- 7.3.2设计和开发输入
➢ 设计输入包括:
-产品设计输入:功能和性能要求、顾客的要求、法 律法规要求、信息利用、产品各项设计目标(质量、 寿命、可靠性、可维修性、时间性和成本等)
-制造过程设计输入:产品设计输出数据、生产率、 初始过程能力及产品成本的目标,顾客的特殊要求, 以前类似设计的信息
-特殊特性(顾客规定):对控制计划、FMEAs、作业 指导书等进行标识。 -工艺要求(GJB)
- 7.3.5设计和开发验证
项目小组负责人为确保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满足输入 要求,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常用验证的方式有:
a)变换方法进行计算、验算; b)与已证实的类似设计进行比较验证,即把新的设 计与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类似设计进行比较; c)设计文件发布前组织专家进行内部或外部的设计 评审; d)采用样件或小批试制验证试验和演示; e)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试验。
精益生产实务 第2版 第七章 精益质量管理

二、精益质量管理目标与实施要点
1.管理目标
1 从源头控制质量,为用户提供超预期产品,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贯穿于产品设计、采购、加工和
2 服务全过程,特别是严格控制生产过程,杜绝不合格品出现、
消除各种浪费
现场分析质量管理当前状态,制定预期实现目标,结合精益生
3 产特点制定相应策略,质量管理成为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重要
精益生产实务
第七章 精益质量管理
第一节 精益质量管理概述
1 精益质量管理含义 2 精益质量管理目标与实施要点 3 精益质量管理支持要素
一、精益质量管理含义
1.精益质量管理含义
精益生产与六西格 玛关于作业系统相
关理方法
质量
效率
精益质 量管理
成本
其他作业系统改善 理论和方法
一、精益质量管理含义
1.精益质量管理含义
6
生产线上应用自动防错装置,降低对成品质量检验的 依赖度
7 加强过程控制,通过方法和步骤管理解决质量问题
8
分析生产过程找出潜在的问题点,把质量问题尽可能 消除在源头
9
生产质量显著改善,一次合格品率不断提高、生产周 期不断缩短,取得的经验能在企业普遍分享
3.精益质量管理工作程序(PDCA)
1.计划阶段
2.实施阶段
(1)分析现状
(5)执行计划
(2)分析原因
(3)找出主要原因
(4)制定计划
3.检查阶段 (6)调查效果
4.总结、再优化阶段 (7)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8)遗留问题转入下一循环
三、精益质量管理支持要素
1.质量计划
在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和 销售等各个环节把控质量,从源头上 控制质量问题。包括:领导重视、质 量管理标准化、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管理学第七章 质量控制

四、产品流通过程的质量控制
(3)如果价值较高的产品在物流运输、装卸、储存等过程中, 因各种原因造成了破损,特别是外包装的破损,应及时进 行现场破损检验,并提供客观的检验报告。
(4)为保证货物在适当的环境顺利完成装柜,应进行入柜监 装。
(5)物流仓库库存盘点则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库存量、商品 摆放位置、整体环境以及物流仓库的管理水平等信息。
14
一、质量波动与变异
(一)质量波动的性质
质量波动是不可能完全消灭 的,但却是可以减少的,在 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在特 定范围内的。
客观存 在性
生产过程受到各类因素影响,
必然会产生质量波动。
可控性
性质
随机性
产生质量波动是一个正常的 现象,而如果没有质量波动 反倒是不真实的。.
普遍性
产生质量波动的影响因素是 随机发生的,是不可预测的。
17
二、过程质量控制的原理
• (一)过程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3.过 程维 护与 改进
•过程控制通过对过程的分析、监控和评价等手段,消除 其存在的异常因素,维护其稳定性,并使其标准化
过程
监控 与评 价 过程
•针对过程中工艺的不同特点和影响质量的不同因素,需要选 取合适的方法对过程进行监控,如首件检验、巡回检验、检查 并记录工艺参数等。
8
四、产品流通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物流过程质量控制
物流过程质量控制涉及到搬运、储藏、运输安全等方 面,诸如下述的一些较为关键的环节:
(1)在物流仓库集中检验,对成本和产品交付周期进行了有 效控制,确保了交付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2)在出货目的地发生变更或出现质量问题时,可以通过物 流过程中的返工和筛选进行快速响应,以满足出货计划的 要求。
质量管理学7-9章答案

第七章质量改进试题选择:1.在质量改进阻力中,克服习惯和惰性阻力的最重要措施是A.沟通 B.激励 C.组织 D.控制2.6个西格玛的质量水平对应着的百万机会缺陷数是A.3.4 B.27 C.233 D.62103.在六西格玛管理中,主要责任是推动和领导六西格玛活动在关键业务领域开展的人员是A.倡导者 B.大黑带 C.黑带 D.绿带4.克服来自于习惯和惰性阻力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协调 B.激励C.沟通 D.控制5.提出质量改进的14步程序的专家是A.克劳斯比 B.朱兰 C.费根堡姆 D.休哈特6.发动质量改进的第一步是A.质量改进的制度化 B.高层管理者的参与C.克服质量改进的阻力D.建立质量委员会7.在所有过程改进活动中最具挑战性的变革主题的源头是A.工作流程 B.人员和组织 C.技术 D.基础架构8.更关注激励和行为改变的质量改进方法是A.戴明环B.过程能力分析方法C.朱兰质量改进程序D.克劳斯比质量改进程序9.通过“排除故障”或采取“纠正行动”使过程恢复到原有的水平,这样的行为是A.质量策划 B.质量保证 C.质量控制 D.质量改进10.古典的符合性质量的经济模型认为A.质量越高质量成本越高 B.质量越高质量成本越低C.最优符合性质量是100%D.质量与质量成本之间没有联系11.古典的符合性质量的经济模型假定产品的A.质量是稳定的 B.销售是稳定的C.生产过程是稳定的 D.结构是稳定的12.六西格玛管理的循环称为A.DPMO循环 B.PDCA循环C.MAIC循环D.PDSA循环13.众多企业质量改进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证明,对于实现持续高速的质量改进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是A.作业人员B.基层管理者C.中层管理者D.高层管理者14.最初开展质量改进的领域是A.制造领域B.服务领域C.产品销售领域D.产品开发设计领域15.摩托罗拉确立的质量改进目标,就是要将百万机会缺陷数降至A.233 B.150 C.68 D.3.416.在质量改进方法中,提出“突破次序”的专家是A.克劳斯比B.朱兰 C.泰罗D.费根堡姆17.实施六西格玛活动的支持性工具包括A.基础统计工具 B.高级统计工具 C.测量D.过程控制 E.过程改进名词解释:1.质量改进2.MAIC循环简答:1.成功实施六西格玛需要遵循哪些关键原则?2.简述质量改进的特点。
《质量管理》(第四版) 新同步测试 7章

第七章质量检验【同步测试】一、单项选择1.对一批产品的每一个产品、每一个过程或每一项效劳都进行检验属于〔〕。
A 全数检验B 抽样检验C 工序检验D 固定检验2.生产批量大、自动化程度高、质量比拟稳定的产品或工序适合采用〔〕。
A 全数检验B 抽样检验C 工序检验D 固定检验2.抽样检验中如果样本不合格品数d小于等于合格判定数Ac,那么认为该批产品〔〕。
A 不符合要求B 符合要求C 重新检验D 没有任何质量问题4.对于一个理想的抽检方案,当p≤p。
时〔〕。
A 批接收概率L(p)=1,即该批产品应以100%的概率接收;B 批接收概率L(p)=0,即该批产品应以100%的概率拒收;C 批接收概率L(p)=1,即该批产品应以100%的概率拒收;D 批接收概率L(p)=0,即该批产品应以100%的概率接收;5.企业对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及通过首检的供方以后提供的批产品进行的相应检验属于〔〕。
A 首批进货检验B 批量进货检验C 工序检验D 供给质量检验二、多项选择——请确认原来下面选项后面是否有标点,如有应去掉1.质量检验功能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包括〔〕。
A 满足实际要求的检测人员B 先进、可靠的检测手段C 明确、有效的检验标准D 科学、严格的检验管理制度2.计数调整型抽样方案检查水平要求〔〕。
A 如无特殊要求,采用一般检查水平ⅡB 但检查费用较高或允许降低抽样的鉴别能力时,可采用一般检查水平ⅢC 当检查费用较低或需要提高抽样的鉴别能力时,可采用一般检查水平ⅠD 特殊检查水平一般用与破坏性检查,或产品及检验费用高的情况3.在进行正常检验时,〔〕条件同时得到满足,那么从下一批开始执行放宽检验。
A 连续20批初次检验合格B 在初检合格的连续10批或多于10批中,不合格总数小于或等于放宽检验的界限数表所列的界限数C 生产正常稳定D 负责部门(一般指质量部门)同意4.工序检验包括〔〕A 关键工序的质量检验B 首件检验C 完工检验D 巡回检验三、判断题1.质量检查的目的是看生产出的产品是否合格。
精品2014年管理咨询师考试名词解释:第七章

2014年管理咨询师考试名词解释:第七章第七章企业质量管理咨询名词解释1、质量:表征事物满足特定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
产品质量:就是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征总和。
P2412、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指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这些活动通常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
3、产品质量战略:产品质量战略是企业为了设计和生产出顾客所需要的质量特性,达到顾客所要求的质量水平,满足其需要所作出的长远性谋划和方略。
产品质量战略是企业战略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的职能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战略重点之一,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4、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综合的管理方式或管理理念,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使顾客满意来实现组织的长期成功并增进组织全体成员及全社会的利益。
5、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P2346、质量环:产品质量本身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个阶段,我们将之称为"质量环"。
7、符合性质量战略:指企业设计和生产的产品质量,符合国际技术标准,或符合国际标准。
这种战略适宜那些技术相对稳定,在一定时期内质量标准要求变化较小的产品。
8、竞争性质量战略:指按照高于同类型产品生产厂家的质量标准,进行设计和生产的战略。
这是根据市场营销中竞争激烈、质量水平成为竞争焦点而采取的一种质量竞争战略。
9、适用性质量战略:是指根据顾客需求变化的特点,按照顾客所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设计和生产的战略。
10、质理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指企业为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转而进行的建立基本的秩序和准则、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和基本的技术手段、建立畅通的信息流通等一系列前期性工作。
11、质量信息工作:是指反映企业产品质量及其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工作中的有关质量的基本数据、原始记录等情报资料。
六西格玛管理-第七章

7.1.1六西格玛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
l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GE总裁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
在全公司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并取得辉煌业绩,从而使这一 管理模式真正名声大振。(受其好友—联合信号公司总裁 博西迪的影响。)
l 在GE,六西格玛管理被作为公司战略的一部分来实施,被
pU P(X u 4.5)
1(4.5) 3.4ppm
7.1.2六西格玛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l 以上假定过程无偏移(数据分布中心与规格中心重
合)。可能性比较小。一般考虑偏移1.5σ。
7.1.2六西格玛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两 个 中 心 偏 移
的 情 况
1.5σ
7.1.2六西格玛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6 5σ 4 3 2 1 1 2 3 4 5 6
LSL
USL
PL
PU
产品特性不合格品率 p pL pU
其中pL为X低于格格下线的概率, pu为X高于规格上线的概率
pL
P(X
LSL)
LSL
,
pU
Pr( 2 X 2 ) Pr(2 Y 2) 95.45%
Pr( 3 X 3 ) Pr(3 Y 3) 99.73%
Pr( 4 X 4 ) Pr(4 Y 4) 99.9937%
标值、允许波动的范围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是对过程满 足顾客要求能力的一种度量。 (思考过程能力分析)
l σ水平越高,过程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就越强;σ水平
越低,过程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就越低;六西格玛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 质量改善活动及其常用工具
柏拉多图
缺 陷 数 200 150 100 50 100% 75% 50% 25% 累 计 数
灰 尘
碰 撞
漆 太 薄
流 漆
斑 点
其 他
§7-4 质量改善活动及其常用工具
特性要因图 ( 鱼骨图 )
材料 设备 质量问 题描述 人员 方法
§7-5 验收抽样检验 验收抽样检验
(2)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 作业过程和相关资源的分配,以实现质量目标. 作业过程和相关资源的分配,以实现质量目标.
§7-2 质量管理内涵及组织
(3)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包括设计控制,过程控制, 质量控制包括设计控制,过程控制, 包 装贮存和搬运以及售后服务等的控制. 装贮存和搬运以及售后服务等的控制.
一. 验收抽样概念
(1)抽样检验的必要性 (2)抽样检验的种类 单次抽样( sampling) 单次抽样(single sampling) 双次抽样( 双次抽样(double sampling) 多次抽样( 多次抽样(multiple sampling)
§7-5 抽样检验
二. 单次抽样检验
该检验的操作方法为: 该检验的操作方法为: 设产品批量为N 设产品批量为N,从N中随机取n件,得不 中随机取n 合格品数量为d 合格品数量为d,c为买卖双方共同制定的 抽样计划规定的判定数. 抽样计划规定的判定数. 若d≤c 则接收 若d>c 则拒收
应用统计学的方法, 分析样本数据, 应用统计学的方法 , 分析样本数据 , 以此判 断制造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在必要时, 断制造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 在必要时 , 调整过程参数,以降低产品性能参数的偏离. 调整过程参数,以降低产品性能参数的偏离.
§7-3 统计过程质量控制
二. 过程控制的程序
§7-4 质量改善活动及其常用工具
直方图
尺寸 分 布a 分 布b 39.99 40.01 39 11 40.01 40.03 19
8
从 至
39.89 39.91 1 4 40.03
40.05 7
39.91 39.93 1 11
39.93 39.95 3 11 40.05 40.07
2
39.95 39.97 6 13 40.07 40.09 1 4
39.97 39.99 20 18 40.09 40.11
1
8
4
6
§7-4 质量改善活动及其常用工 具
40 20 30
15
20
10
10
5
0
0
(1)可以看出质量参数的分布 (2)研究离散或偏离的原因 可知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占的比例. (3)可知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占的比例. (4)比较质量改进措施前后质量水平的变化
§7-2 质量管理内涵及组织
五. 质量成本
(1) 预防成本 (2) 检验成本 (3) 内部损坏成本 (4) 外部损坏成本
§7-2 质量管理内涵及组织
质量成本图
质 量 成 本
预防和检 验成本 总质量成本
内外部损 失成本
0
质量水平
100%
§7-3 统计过程质量控制
一. 定义
统计过程控制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SPC)
A B C C B A 有一点落在A区之外( 有一点落在A区之外(即落大界外 ) A B C C B A A B C C B A
连续5点中有4点落在B区或B 连续5点中有4点落在B区或B区之外 A B C C B A
§7-3 统计过程及质量控制
连串测试图 连串测试图
(1) 连续7点落在中心线的一侧 连续7 (2) 连续11点有10点落在中心线一侧 连续11点有10点落在中心线一侧 点有10 (3) 连续14点有12点落在中心线一侧 连续14点有12点落在中心线一侧 点有12 (4) 连续17点有14点落在中心线一侧 连续17点有14点落在中心线一侧 点有14 (5) 连续20点有16点落在中心线一侧 连续20点有16点落在中心线一侧 点有16
§7-2 质量管理内涵及组织
三.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的原则包括: 质量管理的原则包括
(1)以顾客为中心 (2)重视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管理 (5)持续改进 (6)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7)互利的供求关系
§7-2 质量管理内涵及组织
ISO9000 推荐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质量管接受概率曲线和卖方,买方风险 接受概率曲线和卖方,
第7章 质量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工程系
2002 2002年10月
主要内容
§7 ― 1 §7 ― 2 §7 ― 3 §7 ― 4 §7 ― 5 §7 ― 6 §7 ― 7 §7 ― 8 质量的定义及意义 质量管理内涵及组织 统计过程质量管理 质量改善活动 抽样检验 设计的质量保证 顾客满意度 质量标准和质量奖
输入 原料,设备, (原料,设备, 方法和人员) 方法和人员) 制造过程 环 境 输出
实施
收集质量数据
决策
诊断(找出问题) 诊断(找出问题)
分析数据
§7-3 统计过程及质量控制
三. 过程变异 从性质特征看, 从性质特征看,变异有两类
(1) 可归属的原因产生的变异 (2) 随机原因造成的变异
§7-3统计过程及质量控制
§7-4 质量改善活动及其常用工具
二. 质量改善工具
(1)质量控制图 (2)散布图 (3)直方图 (4)柏拉多图 (5)特性要因图 (6)统计分析法 (7)数据分层法
§7-4 质量改善活动及其常用工具
散布图及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正相关
负相关
不相关
(1)判断质量问题与某些因素有无关系 (2)判断是否有异常状况 (3)散布图有时表明一种趋势关系
产品和服务 Juran 说 :"我们生活在质量堤坝的后面" 我们生活在质量堤坝的后面" 我们生活在质量堤坝的后面
(1)质量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 (2)质量是消费者权益的保障 (3)质量是振兴民族产业的战略因素
§7-2 质量管理内涵及组织
一. 质量管理的内涵
按 ISO9000 的定义, " 质量管理是指导和控制一 ISO9000的定义 , 个组织的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个组织的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这些活 动包括: 质量方针 质量控制 持续改进 质量策划 质量保证
(4)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致力于对达到质量要求提供信任, 质量保证致力于对达到质量要求提供信任,目 标在于达到满足顾客要求的目的. 标在于达到满足顾客要求的目的.
(5)持续改进
质量的持续改进的关键在于要有纠正和预防措 以保证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并符合内部( 施 , 以保证管理体系持续有效 , 并符合内部 ( 如 质量计划和目标)和外部(ISO9000)要求. 质量计划和目标)和外部(ISO9000)要求.
§7-1 质量定义及意义
一. 质量定义
Crosby—— 质量是符合要求和规格 Juran —— 质量就是适用性 (fitness for use)
田口 —— 质量是指产品出厂后对社会造成的
损失大小, 损失大小 , 包括由于产品技能变 异对顾客造成的损失以及对社会 造成的损害
§7-1 质量定义及意义
管理职责 相 要 关 方 求 输入 资源管理 测量,分 测量, 析改进 产品实现 输出 满 相 关 方
产品
意
§7-2 质量管理内涵及组织
四. 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
质量经理
质量规划经理
质量信息管理经理
过程管理经理
质量检验实验室经理
原材料检验
工序检测
最终检验
设备维修
§7-2 质量管理内涵及组织
其它质量管理机构: 其它质量管理机构: (1) 质量管理委员会(quality council) 质量管理委员会( (2) 质量改善团队 (quality improvement team) (3) QC小组 QC小组
§7-4 质量改善活动及其常用工具
PDCA图 PDCA图
A C P A D C P D
§7-4 质量改善活动及其常用工具
四个阶段
(1)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质量目标. 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质量目标. ( 2 ) 实施阶段要进行教育和培训 , 让员工熟 实施阶段要进行教育和培训, 悉新的标准和方法并检查在过程中员工是否 按标准操作. 按标准操作. (3)检查阶段主要是进行产品特性的测量. 检查阶段主要是进行产品特性的测量. ( 4 ) 处理阶段主要是深入研究造成差异的原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差异原因的再发生. 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差异原因的再发生.
§7-2 质量管理内涵及组织
(1)质量方针
根据ISO8402的定义 根据 ISO8402 的定义 , 质量方针是指 " 由组 的定义, 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的质量宗旨和 质量方向.……质量方针是企业总方针的一个组 质量方向.……质量方针是企业总方针的一个组 成部份,由最高管理者批准" 成部份,由最高管理者批准".
Deming —— 质量是低成本下的可预测的吻合 度和可靠性并符合市场需求 ISO9000的2000版 产品, 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具有满足顾客和其他 相关方要求能力的固有特性
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顾客满意度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7-1 质量定义及意义
质量的内涵包括如下一些内容: 质量的内涵包括如下一些内容:
§7-2 质量管理内涵及组织
二. 质量管理的历史发展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 (Feigenbaum) 将质量管理的历史发展分为5 将质量管理的历史发展分为5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