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二首
部编版 语文二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学古诗要求六:感悟情理
站得高,看得远。 高瞻远瞩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相反的:
坐井观天 鼠目寸光
学古诗要求七:背诵默写
白 日 /依 山 /尽 , 黄 河 /入 海 /流 。 欲 穷 /千 里 /目 , 更 上 /一 层 /楼 。
有一天,唐代的大诗人_王_之涣_登 上了_鹳雀_楼_,他抬头远望,只见太阳 快_要_落_山了,黄河_奔_流_向_海_。看着眼 前壮丽的美景,他想:要想_看_得_远, 就得_站_得高_。于是他吟诵道: 白_日_依_山_尽_黄,河_入_海_流_。 欲_穷_千_里目,更上一层楼 。 这就是著名的古诗《_登_鹳_雀楼》。
瀑布:就是一条河流翻 过一个悬崖峭壁,就形 成了一个瀑布。
学古诗要求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望庐山瀑布
望
日照香炉/生紫烟,
庐
遥看瀑布/挂前川。
山
飞流直下/三千尺,
瀑
疑是银河/落九天。
布
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串珠问题: 1.《望庐山瀑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2.《望庐山瀑布》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
学古诗要求六:背诵默写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1世纪教育网
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 ① )
①依傍 ②同意 ③按照 (2)黄河入.海流( ② )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 ②进来或进去 ③收入 (3)欲穷千.里目( ③ )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尺:夸张的写法,尺是一种 长度单位。(3尺等于1米) 疑:怀疑。 银河:天气晴朗的夜晚,在 天空中出现的一条白色光带。 九天:古人以为天有九层, 最高一层称九天。
杜甫《绝句两首》古诗原文

杜甫《绝句》古诗原文杜甫《绝句两首》古诗原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绝句两首》古诗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绝句》古诗原文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迟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③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赏析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
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
此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
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
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
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古诗二首的意思

古诗二首的意思
古诗二首的意思:
1、夜宿山寺
李白〔唐代〕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意思: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2)注释:
宿:住,过夜。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语:说话。
恐:唯恐,害怕。
惊:惊动。
2、敕勒歌、
乐府诗集〔南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古诗意思: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2)注释:
《敕勒歌》: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
苍,青。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同“现”,显露。
二年级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诗意

二年级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诗意登鹳雀楼的诗意: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内容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⑤欲:想要。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诗二首》王梵志唐诗全诗赏析

《诗二首》王梵志唐诗全诗赏析《诗二首》王梵志唐诗全诗赏析《诗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梵志所写的诗词,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二首》王梵志唐诗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诗二首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赏析】王梵志诗多无题,这两首诗的内容都是肯定生命的短暂,死亡的必然。
既可以解释为否定长生的观念,即对世事加以讥笑,又很具“黑色幽默”特色,即面对死亡不可避免的事实,诗人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城外土馒头”,以土馒头这样的大白话来喻坟墓,虽不免残酷,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土馒头”弃之城外,可见世人身死之后的孤寂,而生时的荣华富贵显见得是没有意义的了。
“馅草在城里”,坟墓既然是土馒头,坟中的人便是馒头中的肉馅了,这一比喻,几乎令人哭笑不得了,成为肉馅的显然是死人,却“在城里”,可见生死乃必然,倏忽间两个世界,“一人吃一个”这样的大白话,竟然也可入诗,只有王梵志这样彻悟的人才敢为了。
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不可多得,不论你爱不爱吃这个“土馒头”,都得吃一个,而且只能吃一个。
死后在城外的孤寂生活自然不能与城里的`繁花似锦相比,可是,纵然“土馒头”内的生活没滋没味,却由不得你选,不如老老实实“莫嫌没滋味”!在这首诗中诗人坦然面对生死,语调轻松幽默,但又并非视生死如儿戏般的不负责任的轻松,也并非强作欢颜的故作轻松,而是在正视自然规律彻悟生死后,对世人的讽诫。
第二首的幽默感似乎少了些,而冷嘲热讽却激烈了许多,“世无百年人”意思是凡人,皆不可能长生不老,这其实是每个正常人都知道的,但是偏偏有许多人不愿正视这一点,而是在活的时候,广置田产或遍求仙求,作着妄图长生不死的幻想,此即“强作千年调”。
据传王羲之的后人陈僧智永善书,名重一时,求书者多至踏穿门槛(“ 门限”),于是不得不裹以铁叶,取其经久耐磨。
诗中就用“打铁作门限”这一故事,形象表现凡人是怎样追求器用的坚牢,作好长远打算的。
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

yáo kàn pù bù ɡuà qián chuān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fēi liú zhí xià sān qiān
飞chǐ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
yí shì yín hé luò jiǔ tiān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耸峙 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瀑 布飞泻。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 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这“挂” 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 赞颂。
诗词赏析
望庐山瀑布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瀑布是庐山的一大奇观。庐山 瀑布是由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 石门涧瀑布、黄龙潭和秀峰瀑布、 王家坡双瀑和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 庐山瀑布群。被誉为中国最秀丽的 十大瀑布之一。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 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 暠九世孙。李白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 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 。曾经 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 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 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 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 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著有《李 太白集》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 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 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 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 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 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 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
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9.《诗二首(黄河落日)》教参

九诗二首黄河落日课文分析李瑛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杰出的军旅诗人。
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写的《黄河落日》,是组诗《黄土地情思》中的第二首。
诗中描写的落日在黄河的波浪中洗去旧日的创伤和尘垢,以光辉的形象再一次升起于东方,寓意深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虽然历史的“爝火”已熄,然而“一个英雄民族的史诗和传说”所凝结的民族之精魂,则永驻亘古奔流的浩浩黄河。
文化在情思中浸润,哲理在意象中闪烁,我们可以从诗歌中领悟到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沉入滚滚的浊波”),叙述中华民族的崛起。
“这庄严的一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是历史性的时刻。
这时,不仅是黄土高原,而且整个华夏大地都被染红了,而深重的苦难沉入到了滚滚的浊流中。
开篇恢宏大气,作者选取的独特视角使诗歌具有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立体感,突出地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和苍茫感。
第二部分(从“淡了,帆影”到“竟如此惊心动魄”),展示黄河的美,衬托中华大地的欢腾景象。
黄河上的帆影、远去的渔船、沉默的大地以及凝思的树、严肃的鹰、陡峭的土壁、充满气息的蒿艾、枯黄的草、绛红的狂涛等意象,动静对比,色彩纷呈。
“九万面旌旗”在中华大地上翻卷,“九万面鼙鼓云锣”在中华大地响彻,场面描写雄浑壮阔,以惊心动魄的力量撼动着大地。
第三部分(从“醉了,洪波”到“一个英雄民族史诗和传说”),着力描绘太阳。
“太阳”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和丰功伟绩,历史已成废墟,新的时代已经开始。
在回忆中,美丽的草滩是跋涉途中的所见,闪耀的爝火象征着希望和力量,峥嵘的山如同中华民族的骨气。
一个民族的史诗和传说,在沉积的黄土层上,“固执地裸露着筋骨和骨骼”。
诗人运用大开大合的泼墨手法,在对黄河落日的精彩描绘中表现出了独特的绘画美,呈现着复杂斑斓的具有浓郁色彩的苍茫与沉重。
“太阳”的拟人化的回忆,寄托着诗人的沉思。
第四部分(从“远了,马鸣”到结尾),展示和平时代的来临。
诗人通过马鸣的远去,长戈的断裂,暗示战火硝烟的时代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