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统计整理

合集下载

数据、模型与决策(03)第3章 数据的整理与显示讲解

数据、模型与决策(03)第3章  数据的整理与显示讲解

1. 下限(low limit) :一个组的最小值 2. 上限(upper limit) :一个组的最大值 3. 组距(class width) :上限与下限之差 4. 组中值(class midpoint) :下限与上限之
间的中点值
组中值 = 下限值+上限值 2
3 - 38
统计学
(第二版)
【例】某电脑 公司2002年前 四个月各天的 销售量数据(单 位:台)。试对 数据进行分组 。
。右边就是记录的原始数 据
3 - 20
绿色
健康饮品
用Excel制作频数分布表
统计学 分类数据的图示—条形图
(第二版)
(bar Chart)
1. 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 各类别数据的图形
2. 有单式条形图、复式条形图等形式
3. 主要用于反映分类数据的频数分布
4. 绘制时,各类别可以放在纵轴,称为条 形图,也可以放在横轴,称为柱形图
2. 不等距分组
各组频数的分布受组距大小不同的影响
各组绝对频数的多少不能反映频数分布的实际 状况
需要用频数密度(频数密度=频数/组距)反映 频数分布的实际状况
K 1 lg( n) lg( 2)
2. 确定组距:组距(Class Width)是一个组的上限与下 限之差,可根据全部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所分 的组数来确定,即
组距=( 最大值 - 最小值)÷ 组数 3. 统计出各组的频数并整理成频数分布表
3 - 37
统计学
(第二版)
组距分组
(几个概念)
一般
78 26.0 198 66.0 180 60.0
满意
64 21.3 262 87.3 102 34.0

统计学原理第03章第三、四节

统计学原理第03章第三、四节

从形式上看:统计表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
标题、指标数值构成。
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主词和宾词两部
分构成。 主词 说明总体或总体的分组。 宾词 用哪些指标数值来说明总体或总体 的分组。

第四节 统计数据的显示
一、统计表
(三)统计表的分类
作用
主词 分组
(1)简单表 (2)简单分组表
第三节 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的和种类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
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个标志分成若干组,列出各组的总体
单位数或各组单位数在总体单位数中所占的比重,这样
形成的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简称分布数列或次数分
布。
分布在各组的数据个数叫做次数或频数。 各组数据个数在全部个数中所占的比重为频率。
2、3„
有计量单位
表中不允许有空格:若不需要此资料则
用“-”;暂缺某资料则用“„„”

第四节 统计资料的显示
二、统计图
(一)统计图的概念
统计图就是以散点、直线、折线、曲线、面积、 形状等具体的形象来表示统计数据的形式。

第四节 统计资料的显示
二、统计图
2
3
4
5
• 表中数字影填写整齐,对准位数等
• 统计表中必须注明数字资料的计量单位 • 必要时统计表应该加注说明或者解释

6
7
第四节 统计数据的显示
(五) 统计表的编制原则 1. 总标题须简明扼要表达出全表的内容; 2. 各标题要确切反映表的内容,且表格安排合理; 3. 指标数值要位数对齐,合计或总计一般放在表的
宾词
设计
(1)调查表 (2)汇总表或整
(1)简单设计 (2)复合设计

统计学计算题

统计学计算题

第三章统计整理例 1、某厂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单位:公斤)162 158 158 163 156 157 160 162 168 160164 152 159 159 168 159 154 157 160 159163 160 158 154 156 156 156 169 163 167试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并计算出频率。

解: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

152158 159154 154 156 156 156 156 157 157 158 158 159 159 159 159 160 160 160 162 162 163 163 163 164 167168 168 169最大数=169,最小数=152,全距=169-152=17n=30, 分为 6 组例 2、某企业 50 个职工的月工资资料如下:113 125 78 115 84 135 97 105 110 130105 85 88 102 101 103 107 118 103 87116 67 106 63 115 85 121 97 117 10794 115 105 145 103 97 120 130 125 127122 88 98 131 112 94 96 115 145 143试根据上述资料,将50 个职工的工资编制成等距数列,列出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

解: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

63 97 117 118工人按日产量分组(公斤)152-154155-157158-160161-163164-166 工人数(人)361151比率(频率)(%)10.0020.0036.6016.7067 78 84 85 85 87 88 88 94 94 96 97 97 98 101 102 103 103 103 105 105 105 107 110 112 113 115 115 115 115 116 118 120 121 122 125 125 127 130 130 131 135 143 145 145按工资额分组(元)60-70 70-80 80-90频数216工人数频率( %)4212频数239向上累计频率( %)4618频数504847向下累计频率(%)1009694例 3、有 27 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如下:5 4 2 4 3 4 3 4 4 2 4 3 4 3 26 4 4 2 2 3 4 5 3 2 4 3试编制分布数列。

统计学原理(第七版)第三章统计整理

统计学原理(第七版)第三章统计整理

比重(%) 6
10 17 28 22 17 100
二 变量数列的种类
(二)组距变量数列
当变量值较多,变量值变动的范围也比较大时,编制单项变量数列会使 分组数过多,总体单位过于分散,不便于分析问题,这时应当采用组距 变量数列。
组距变量数列是按照数量标志分组后,用变量值变动的一定范围(即组 距)代表一个组所形成的数列(见表3-4)。
审核
(四) 编制统计表或绘
制统计图
(一) 设计和编制统计
资料整理方案
(三) 对原始资料进行统 计分组和统计汇总
02 PART TWO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 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分组是根据所研究事物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某一标志将统计 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统计总体的这些组成部分称为 “组”。通过统计分组,使同一组内的各单位性质更加相同,不同组的各单 位性质更加相异。能够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是由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差异 性”特点决定的。统计总体中的各个单位,一方面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标志上 具有相同的性质,可以结合在同一性质的总体中;另一方面,又在其他一些 标志上具有彼此相异的性质,从而又可以被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个组成部 分。例如,在工业企业这个总体中,我们可以按照企业的生产规模将工业企 业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四个组。每一组内各 企业的生产规模相近,组与组之间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差异较大。
统计学 原理
(第七版)
01 第一章 总论
02 第二章 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
03 第三章 统计整理
04
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05
第五章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
06
第六章 动态数列

《统计基础与方法》习题03

《统计基础与方法》习题03

第三章统计整理一、本章重点1.统计整理的意义。

统计整理既是统计调查工作的继续和深化,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

统计整理的步骤大体上可以分为:设计整理方案;审核原始资料;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汇总和计算;审核汇总资料;编制统计图表;进行统计资料的汇编等步骤。

统计资料审核的重点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包括汇总前的审核和汇总后的审核。

2.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核心问题。

其意义在于划分现象的类型;解释现象内部结构;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统计分组的种类有:品质标志分组与数量标志分组;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平行分组体系与复合分组体系等。

在统计分组时要根据目的性原则、本质性原则、具体条件原则等选择分组标志。

3.分布数列。

分布数列有品质标志分布数列与数量标志分布数列之分。

数量标志分布数列又可以分为:单项式数列与组距式数列。

组距数列又可分为:等距式数列与不等距式数列;开口式数列与封闭式数列等。

分布数列的编制大体上分为以下六个步骤:确定全距、组数、组距、组限、分配各组的次数和计算组中值等。

4.统计汇总。

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有:逐级汇总、集中汇总和综合汇总。

汇总的方法有手工汇总和计算机汇总。

常用的汇总软件有SPSS、EXCEL等。

计算机汇总是今后统计汇总的主流。

5.统计表和统计图是表述统计资料的主要形式。

广义的统计表包括统计调查表,狭义的统计表仅侧重于统计整理阶段使用的统计表。

统计表从构成形式上看是由总标题、横栏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组成;从内容上看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构成。

统计表可以分为: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等。

常用的统计图有直方图、柱形图、条形图、饼行图、折线图、曲线图等。

二、难点释疑1.不能把统计整理简单地理解为就是统计资料的汇总,统计整理比统计汇总包括的范围要广泛的多,除了包括原始资料的整理外,还包括次级统计资料的整理。

2.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核心。

统计分组的中心问题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的界限。

CH03

CH03
A. a 0 + a1 + ... + a n
n +1
B. n +1 a 0 a1 a n D.
n
an C. a 0
n
an 1 a0
E.
n
an a n 1
某部队夏季拉练,发生中暑21 21例 5. 某部队夏季拉练,发生中暑21例,其中北方籍战士为南方籍战士的 2.5倍 2.5倍,则结论为 C . A. 北方籍战士容易发生中暑 B. 南方籍战士容易发生中暑 C. 尚不能得出结论 D. 北方,南方籍战士都容易发生中暑 E. 北方籍战士中暑频率比南方籍战士高 6. 定基比与环比指标是 E . A. 构成比 B.平均数 C. 频率 D.绝对数 E. 相对比
二,描述人口学特征的常用指标
常 用 指 标 人 口 总 数
第二节
医学人口统计常用指标
意 义
根 据 资 料 整 理 的 特 点 , 人 口 总 数 分 为 时 点 人 口 数 : 指 一 个 国 家 或 地 区 在 某 一 特 定 时 间 的 人 口 数 ; 时 期 人 口 数 : 指 某 一 时 期 (或 某 一 年 )的 平 均 人 口 数 . 平 均 人 口 数 常 用 作 计 算 出 生 率 , 死 亡 率 , 发 病 率 等 指 标 的 分 母 . 是 将 人 口 的 性 别 和 年 龄 资 料 结 合 起 来 , 以 图 形 的 方 式 表 达 人 口 的 性 别 和 年 龄 构 成 . 它 以 年 龄 为 纵 轴 , 人 口 构 成 作 为 横 轴 , 左 侧 为 男 , 右 侧 为 女 而 人 口 金 字 塔 绘 制 的 两 个 相 对 应 的 直 方 图 . 人 口 金 字 塔 形 象 直 观 地 反 映 了 现 有 男 女 性 别 人 口 的 年 龄 构 成 , 而 且 也 可 以 分 析 过 去 人 口 的 出 生 死 亡 情 况 以 及 今 后 人 口 的 发 展 趋 势 . 指 老 年 人 口 系 数 及 老 化 的 程 度 . 可 作 为 划 分 人 口 类 型 的 尺 度 . 指 14 岁 及 以 下 少 年 儿 童 人 口 占 总 人 口 的 比 重 , 从 另 一 侧 面 反 映 人 口 老 化 程 少 年 儿 童 人 口 系 数 度 的 指 标 . 其 大 小 主 要 受 生 育 水 平 的 影 响 . 指 每 负 担 系 数 100 名 劳 动 年 龄 人 口 所 负 担 的 非 劳 动 年 龄 人 口 数 , 反 映 了 劳 动 年 龄 人 1 5 -6 4 岁 者 为 劳 动 人 口 , 0 -1 4 岁 65 岁 ( 或 60 岁 ) 及 以 上 人 口 占 总 人 口 的 比 重 , 用 于 反 映 人 口 是 否 老 化

统计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统计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统计学习题目录第一章绪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章统计表与统计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四章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五章参数估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六章假设检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七章方差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八章非参数检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九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十章多元统计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第十一章时间序列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第十二章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第十三章统计决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第十四章统计质量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第一章绪论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推断统计学研究(D)。

A.统计数据收集的方法B.数据加工处理的方法C.统计数据显示的方法D.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2。

三章节统计整理

三章节统计整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本章首页
第三章统计整理
17
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分”(分为 范围更小的总体),而对总体单位而言 是“合”(合为性质相同的组);对分 组标志而言是“分”(按分组标志划分 总体成为标志表现不同的许多组),而 对其它标志来说又是“合”(其它标志 表现的差异不考虑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本章首页
50~60
2
5.0
60~70
7
17.5
70~80
11
27.5
80~90
12
30.0
90~100
8
20.0
合计
40
100.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本章首页
第三章统计整理
25
表3-9 某地区人口分布状况
人口按年龄分组
人口数(万人)
1岁以下(婴儿组)
1
1~7岁(幼儿组)
6
7~17岁(学龄儿童组)
12
18~55岁(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组)
函数是其中的一个。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本节首页
第三章统计整理
37
频数分布函数 (FREQUENCY) 可以对一列垂直数组返回某个区域中数据的频数分布。
频数分布函数 (FREQUENCY)的语法形式为: FREQUENCY(data_array,bins_array)
其中:Data_array为用来编制频数分布的数据,Bins_array 为频数或次数的接收区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本章首页
第三章统计整理
20
➢ ㈡按数量标志分组 单项式分组 见表3-6
表3-6 某厂第二季度工人平均日产量
工人日产量(件)
工人数
绝对数 比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统计整理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概念和作用一、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整理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所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成为能够反映事物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统计整理一般指初级资料整理,广义的统计整理也包括次级资料的再整理。

手工整理统计整理一般是为了某项统计研究或统计任务的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由于受计算手段的限制,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是汇总、分组、再加工,整理后的资料主要存储在纸介质上,然后按既定的目的使用。

计算机整理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把这些宝贵的资料加以有序的排列,储存在磁介质上,然后可以根据多方面、多层次随时发生的需要,多次使用于不同的目的,从而实现统计数据的一源多用,信息共享。

☆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统计整理,不仅可以加快计算速度,扩大计算规模,提高计算准确性,而且可以大大增加统计信息的利用率。

下面示意图显示计算机整理与手工整理获得信息量的比较。

在电子计算机整理条件下,统计整理的概念可以概括如下:统计整理指根据研究的需要,将统计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或已加工的综合资料进行科学的处理和管理,包括对统计资料的分组、汇总、加工、传输、存储、更新,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反映事物的总体特征,并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达到一源多用。

二、统计整理的作用1.统计整理是承前启后的环节统计调查搜集到的统计资料是个别的、分散的,不能反映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达不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目的。

因此在统计调查之后,统计分析之前,需要把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使其能够反映事物总体特征。

2.统计整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认识过程来看,社会经济统计是一种从个体的实际表现到总体的综合数量表现的认识过程,也是从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现象的规律性认识。

3.统计整理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工作统计整理的目的,是为统计分析准备系统化、条理化的综合资料。

统计分析是要找出事物数量关系的规律性,得到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系统的、深刻的认识。

统计整理可以从原始数据中获得大量新的信息,以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

三、统计整理的内容(一)统计数据处理1.分组统计分组的目的在于将同质总体中具有不同特点的单位按一定标准区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从而更深入地研究总体的特征,这是完成从个体数据向总体数据转化的关键一步。

2.汇总确定统计分组后,还需要将原始数据按分组标志进行综合,这一过程称为统计汇总,在不需要分组时,统计汇总是指直接对各调查单位的数据进行综合的过程。

汇总的结果为各种总量指标,包括标志总量和总体总量。

3.制表统计资料经过分组、汇总形成了说明总体情况的统计资料。

这些资料还需要用一定的形式来表现,统计表是最常用的表现形式。

统计表能有条理地排列统计资料,科学地组织统计资料、系统地积累统计资料,使人们在利用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和了解情况时十分方便。

(二)统计数据管理1.传输传输是指统计数据在不同单位之间的传递、输送。

统计数据传输经历过人工护送、邮寄报表、电话、传真和寄送软盘、磁带等几种方式,现在用计算机联网、远程通讯传输。

2.存储存储是指如何保存统计数据。

传统的保存数据方式是存储在纸介质上,或者报表、或者资料本,这使得查阅资料很麻烦新的存储方式主要存放在磁介质或微缩胶片上。

统计数据库的建立,是统计资料的存储和管理的核心,也是统计数据-源多用的关键。

3.更新由于统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反映一定内容的统计资料在-段时间以后就会失效,这就要不断补充新的统计资料,代替己失效的资料,这就是统计资料的更新。

4.输出输出是指统计资料整理结果的表达。

数据处理阶段的制表是一种输出方式,还可以以计算机屏幕显示、打印数字、制图等不同的方式输出。

第二节统计整理的组织与技术一、统计整理的步骤统计整理首先都做以下两步工作:1.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整理方案,确定整理工作的具体规划和要求,这是整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审核它们是否准确、完整,如果发现问题,要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整、纠正,这是统计整理的前提。

◇在手工整理条件下,统计整理的步骤可用下图表示。

◇二、统计整理的组织形式(一)逐级整理按照一定的统计管理体制对原始资料自下而上,逐级地汇总整理。

我国现行统计报表较多是采用这种整理方式,专门调查的资料也有不少是采用这种整理形式。

这种整理形式的优点是可以就地在较小范围内对数字资料进行及时检查和核对,资料也能及时提供给各级领导;缺点是汇总层次多,反复转录,易出现差错。

(二)集中整理把全部原始资料集中在一个机关直接进行整理,对于十分重要的或要求时效性极高的调查,往往采取这种整理形式。

优点是便于采用计算机整理,能够提高资料的准确性和利用率;缺是对原始资料的差错不易及时发现和改正,整理结果不能及时满足本地区、本部门的需要。

(三)逐级整理与集中整理相结合兼有二者的优点。

三、统计整理的技术1、手工整理技术(1)划记法用点、线或其它符号计算各组和总体单位数的方法,常用的符号有“正”字或“册”等,划记法简便易行,但容易出现漏错,只适用于总体单位不太多的情况。

(2)过录法将分散的原始资料过录到预先设计好的整理表上,并计算出各种合计数,然后再填到综合统计表上去。

过录法汇总的内容比较全面,但工作量比较大。

(3)折叠法将所有的调查表需要汇总的项目及其数值全部折在边上,一张接一张地叠在一起直接加总。

这个方法简单易行,报表汇总常用此法,但汇总时必须细致。

(4)卡片法一个调查单位用一张卡片,将这个单位的有关资料全部摘录在卡片上,利用卡片作为分组计数的工具,加总总体单位数和标志值。

这个方法比较准确可靠,但比较费工费时。

2、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组织技术(1)选择计算机软件包或自编程序为一般用户着想软件包中大部分具有数据处理功能,例如SPSS、LOTUS、SAS、TSP、MINITAB等。

(2)编码统计调查表中有两种信息,一种是数字信息,如某人18周岁,某企业某月总产值为120万元;另一种是文字信息,如某人为男性,朝鲜族,高中毕业。

前者可以直接录入计算;后者必须根据统计分组编码的规定,将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如男性编码为1,朝鲜族为10,高中毕业为03。

(3)数据录入编码之后的调查表只有数字符号,采用手工录入或光电录入。

(4)数据编辑让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自动检查或修改,或者由计算机打印错误清单,由人工进行检查更正。

(5)计算与制表根据事先编好的程序,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制表,得出所需要的各种分组汇总表或各种排序表。

第三节统计分组一、概念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和现象的特点,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总体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每一部分称为组。

就总体而言为“分”,就个体而言为“组”;以分组标志为准,“同者归类,异者区分”二、作用1、划分社会现象的不同类型,称为类型分组;2、反映社会现象的内部结构,称为结构分组;3、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称为分析分组。

三、方法1、分组标志的选择反映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标志2、分组界限的确定相邻组间的性质界限或数量界限品质标志分组属性差别(类型、结构,标准目录)数量标志分组数量差异(分析、质变界限,成绩、计划) 四、统计分组体系对同一总体进行多种分组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系统,称为分组体系。

1、简单分组和平行分组体系。

2、复合分组和复合分组体系。

简单分组和平行分组体系•复合分组和复合分组体系•第四节次数分布和统计表-、次数分布的概念次数分布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形成总体单位数在各组的分布,叫做次数分布,也称为分布数列,或称分配数列。

频数与频率各组单位的次数,又称频数;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称为频率。

分类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布数列可以分为品质分布数列和变量分布数列两种。

按品质标志分组所编制的分布数列叫做品质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所编制的分布数列叫做变量数列。

意义次数分布是统计整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表明总体的分布特征、结构情况,并据以研究总体某一标志的平均水平及其变动的规律性。

第四节次数分布和统计表-、次数分布的概念次数分布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形成总体单位数在各组的分布,叫做次数分布,也称为分布数列,或称分配数列。

频数与频率各组单位的次数,又称频数;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称为频率。

分类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布数列可以分为品质分布数列和变量分布数列两种。

按品质标志分组所编制的分布数列叫做品质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所编制的分布数列叫做变量数列。

意义次数分布是统计整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表明总体的分布特征、结构情况,并据以研究总体某一标志的平均水平及其变动的规律性。

★开口组的组距组中值按照相邻组计算品质数列单项数列等距数列异距数列二、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一)列表法用统计表来表示次数分布,称为列表法。

学生考试成绩组距数列表频数是分布在各组的学生数,频率是各组学生数与学生总数之比,又叫比重。

累计次数把各组次数累计起来叫做累计次数分布,可据以研究在一定组限值以上或以下的次数总和。

累计次数又分向上累计和向下累计两种。

向上累计用小于各组上限的次数累计计算,即从分组资料小值一端开始累计;向下累计用大于各组下限的次数累计计算,即从分组资料大值一端开始累计,累计次数到总次数止。

密度次数密度次数=组次数/组距。

它与比重次数的关系是:在等距数列中两者作用相同,但在异距数列中两者作用不同,在异距数列中的密度次数,可使不可比的次数变为可比,用可比次数作图或分析计算才有意义。

由于异距数列的密度次数不同于原次数,用这两种次数计算结果也不同,当以密度次数为准。

(二)图示法直观地显示次数分布的特征,可用统计图来表示次数分布,这一方法称为图示法。

常用的表示次数分布的图形有直方图、折线图和曲线图。

1.直方图即用直方形的宽度和高度来表示次数分布的图形。

例:直方图的各直方形的宽度相等,都是等组距10分,高度是各组学生人数(次数)、各直方形的高低表示各组次数的多少。

2.折线图用连续的折线来表示次数分布的图形。

例如,用分组资料的组中值作横轴尺度,学生人数(次数)作纵轴尺度,然后用组中值x和组次数f画出坐标点,将各坐标点连接起来,就是折线图。

也可把各直方形顶边的中点用直线连接而成。

用折线图还可以表示累计次数的分布,由于累计次数分为向上累计和向下累计,也可以画出向上累计次数分布折线图和向下累计次数分布折线图。

图中向上累计折线图用各组上限与累计次数画坐标点,向下累计折线图用下限画坐标点,把两条累计线画在一个图上,两线有一个交点,在累计次数尺度上是总次数的一半(本例为= 20人),在分数尺度上为74.6分,这是本数列的中位数Me,在此分数上下各有20人。

3.曲线图即用曲线来表示次数分布的图形。

变量数列所表达的次数分布,有经验分布与理论分布之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