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课教案模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0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
教材通过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优越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对邓小平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意义以及优越性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建设以及伟大成就,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优越性。
3.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及其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和成果。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4.学习任务单、小组评价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邓小平南巡谈话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回顾邓小平理论的提出,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十课,主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从此,我国开始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和探索过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
同时,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问题较为关注,本课内容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掌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主要成就。
2.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进而引出本课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意义以及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意义及其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意义及其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丰富的图文资料,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涵盖图文资料、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课件。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意义及其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发展历程,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和主要成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背景、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认识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背景、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点,以及我国在各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
2.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3.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研究教材,梳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清楚中共当代几次重大的党代会的内容过程与方法:运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带论”地形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这个历史概念;利用领导人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他们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志者应该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确立起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材料分析、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就深刻地描绘出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
1979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1980年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诞生了,欧风美雨徐徐而来,中国开始和世界经济接轨。
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从此神州大地荡起了滚滚春潮,处处呈现出一片万紫千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
(二)、新课讲授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图片展示:江泽民总书记在深圳莲花山顶为邓小平塑像揭幕2、我们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2)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主要成就和宝贵经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案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和成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主要成就和宝贵经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主要成就和宝贵经验。
2.难点: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讲授法:教师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传授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辅助材料:相关图片、视频、案例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图片,如南巡讲话、加入世贸等,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这些事件中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主要成就和宝贵经验,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特点、发展历程和优越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政策方针的理解和记忆可能存在模糊之处,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澄清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特点、发展历程和优越性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政策方针,培养学生解读史料、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特点、发展历程和优越性。
2.教学难点: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政策方针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政策方针,进行分析解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优越性。
4.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部编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对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取得的成绩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意义以及制度优越性等方面的理解尚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教材第3单元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
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评
学
巩
固
,全面ຫໍສະໝຸດ 竣达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2年1月至2月间,87岁高龄的邓小平毅然到南方视察,分别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邓小平多次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
2.中国共产党第三大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3.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针对( )
A.资产阶级自由化B.姓资姓无的问题
C.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D.姓资姓社的问题
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学习过程
研
学
交
流
,
互
助
共
达
任务一:
邓小平南方讲话
背景:
南巡内容:
意义:
任务二: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四大:
十五大:
课题课型
课题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习目标
“四项基本原则”内容、邓小平理论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确立的过程
十二大、十三大、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
(2)为了实现材料二中小平同志的愿望,我们必须依靠党在新时期的哪一伟大决策?这一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
(3)材料二中领导人对国家富强的期望给你什么启示?
课堂笔记
改革开
放的总
设计师
邓小平
邓小平
理论指
导地位
的确立
建设
有中
国特
色的
社会
主义
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材料二“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
(1)邓小平南方视察的背景是什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习
过程
激趣导入
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变欣赏“邓小平在广东谈改革开放问题”的图片
自
学
感知
,
定
向
自
达
1、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2、十二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3、十三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习过程
启
学
作
结
,
点
拨
促
达
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