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8自学考试公共政策复习
00318公共政策自考知识点汇总

00318公共政策自考知识点汇总公共政策-目录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2.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3.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4.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概念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7.古代中国政策研究8.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条件、标志和过程9.公共政策学的引进10.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和发展方向11.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12.公共政策的概念涵13.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14.公共政策的功能15.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16.公共政策与法的异同17.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1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9.政策工具20.政策工具的类型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2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22.政策系统与政策客体和环境的关系23.政策系统的运行及步调24.政策支持系统25.政策反馈系统26.政策系统的普通情况27.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28.当局本领29.公共决策体制30.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1.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2.政府能力、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3.公共利益34.作为政策客体和主体的百姓35.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6.公共决策权力及其归属37.决策权力的配置38.公共决策体系体例的类型39.非当局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40.公共决策的规则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41.政策过程模型的认识论意义42.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43.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44.理性主义模型的含义45.渐进主义模型的含义46.规范最适模型(德洛尔)47.混合扫描模型(埃齐奥尼)48.政治系统模型49.机构-制度模型50.集团模型51.精英模型52.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的详细运用53.揭示认识论素养的政策过程模型有54.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55.“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含义56.构建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的原因57.“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是包容性和开放性58.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59.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60.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寄义61.政策过程的民主化的含义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62.政策问题的概念63.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64.政策问题的分类65.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66.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67.政策网络的含义68.问题认定的寄义69.问题认定的方法70.问题认定的步骤71.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72.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73.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74.三源流模型的寄义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75.政策方针76.政策目标特征77.公共政策方针的分类与基本方针78.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79.确定政策方针的准绳80.政策规划的含义81.政策设计的含义82.政策规划的主体83.公共政策的决定主体84.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85.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86.预测性评估87.可行性评估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88.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作用89.基于中国经历的政策执行“上来下去”模型90.基于西方经历的政策执行的实际模型91.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92.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93.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方法94.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概念95.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身分96.政策本身关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7.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98.政策主体关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9.政策对象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00.政策环境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身分101.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102.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103.政策执行偏差的施展阐发方式104.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05.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06.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07.政策失灵的概念108.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109.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110.政策无效执行的概念111.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112.公共政策评估的寄义113.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114.政策评估的主体115.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16.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17.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118.政策评估的过程119.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尺度、技术标准、价值标准的含义120.公共政策评估事实标准的内容121.公共政策评估技术标准的内容122.公共政策评估价值标准的内容123.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124.政策指标的含义12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26.实验法评估127.政策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128.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129.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130.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131.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132.公共政策监控机制133.公共政策监控的功用134.内部政策监控机制135.内部政策监控机制136.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137.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138.政策变动的含义139.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140.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141.政策稳定的意义142.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143.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144.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145.公共政策调整的含义146.公共政策接续的含义147.公共政策调解的方式和程序148.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149.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150.公共政策调解的作用151.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152.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153.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154.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155.公共政策终结的停滞156.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7.知识的寄义和特征158.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9.政策分析的含义、要素、原则和过程160.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161.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含义163.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定位164.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165.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阐发师的职业伦理166.政策阐发师的素养要求167.政策研究的寄义及类型168.中国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169.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类型170.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评估和调解的影响171.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17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
2018年10月自考00318公共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公共政策试卷(课程代码0031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始点通常是(A)A.经验观察B.程序设计C.理论归纳D.研究层次2.采用委员会制行使国家最高决策权的是(B)A.英国B.瑞士C.法国D.俄罗斯3.任何一项具体政策都必须预设重点,它体现的是(C)A.政府的独立性B.政府的公共性C.政府的偏好性D.政府的权威性4.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属于(A)A.战略B.策略C.战术D.技术5.针对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称为(C)A.元政策B.基本政策C.部门政策D.总政策6.政策系统的核心是(C)A.公共组织B.公共舆论C.公共权力D.公共问题7.通过举行信息发布会、发布文件或白皮书等方式正式向公众予以政策宣示的是(B)A.政策监控B.政策发布C.政策执行D.政策评估8.决策者正式同意采用某一政策方案来解决列在政策议程中的特定问题是(B)A.政策论证B.政策采纳C.政策审议D.政策评估9.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听证制度体现了(B)A.决策理性化B.决策民主化C.决策地域化D.决策专业化10.基于中国自身经验和理论资源总结出来的政策过程模型是(D)A.有限理性主义模型B.规范最适模型C.集团模型D.“上下来去”模型11.将政策问题划分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结构不良三种类型的学者是(A)A.威廉·邓恩B.哈蒙·齐格勒C.托马斯·戴伊D.詹姆斯•布坎南12.既非例行活动,又不是经常重复出现的,而是一次性的非例行的决策活动是(D)A.常规决策B.程序性决策C.确定性决策D.危机决策13.政策移植中对政策文本直接的完全的转移是(A)A.复制B.效法C.混合D.启发14.将服务于共同政策目标的两项或多项政策被一项服务于同样目标的新政策所取代是(B)A.线性接续B.政策合并C.政策分解D.非线性接续15.政策执行机关最主要、最核心的特性是(B)A.服务性B.执行性C.透明性D.法制性16.以时间为标准划分的政策失灵是(D)A.突变失灵B.渐变失灵C.间歇失灵D.早期失灵17.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是(B)A.政策规划B.政策评估C.政策论证D.问题认定18.对政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调整过程的操作状况进行评估的是(C)A.政策需求评估B.政策效益评估C.政策过程评估D.政策价值评估19.对一项以上的政策同时进行评估的评估方法是(D)A.单一政策评估B.多重结果评估C.多角度评估D.复合政策评估20.从政策研究组织的角度来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属于(B)A.行政型政策研究组织B.事业单位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C.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D.产业型政策研究组织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主观题汇总】公共政策00318

2.公共政策这门学科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的主要成就。0504
(1)方法论的多样化。(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3)对政策过程中
1
节
第一节 公共政策 的含义、 类型与功
能
知识点 名称
什么是 公共政 策
★★
政策类 型:从 形式特 征上划
分 ★★
公共政 策的基 本功能 ★★★
政策内 容特征 的其他 分类方
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 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
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 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
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 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佔,以期改进政策系统、
诸因 素之间 的因 果联 提高政策质景的过程。
系
目的或目标:
目的或目标:
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 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主观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内涵。0907、0707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 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这个定义所揭示的公共政策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 对策、政策的一般特征。第二,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 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第三,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 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第四,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 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第六,公 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1.行政决策的定义与当代中国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1904、0304、1504、1910 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按一定程序和方法做出 的决定,包含以下形式: ①行政法规; ②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③部门规章。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0407、1307、1104 (1)管制功能(2)引导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 2.简述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1004 (1)公共政策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2)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 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或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好的乃至 最佳的分配?(3)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 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许遍获益的社会多数 者。 3.简述公共政策基本功能中的管制功能。1710、1304 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 愿见的行为,就是公共政策的管制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政策条文规定表现出来 的。通常采用两种办法来设定政策的管制功能:(1)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 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2)条文规定使政 策对象发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 1.简述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2008 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是以政策主体在制定一项政策时有无现成的规范和 原则可遵循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 程序性政策也叫做“例行政策”、“常规政策”、“重复性政策”,指的是在大政方 针确定之后,政策主体在既有的规范和原则的指导下制定的政策;
自考00318公共政策-章节精讲课件复习资料

本书考试情况概述:150 60考试题型及分值:题型题量分值总分单选20120多选521045202102021530重点第二章次重点第三章重点难点第四章重点难点第五章重点难点第六章重点第七章重点第八章重点第九章次重点第十章一般本章内容分析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P119)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1.2.3.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1.6月30 8000元/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2.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2.++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3.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1.2.3.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1.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1951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2.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2.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1.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2.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3.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1.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2.知识点1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2.1956知识点2 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行政决策学和立法学的区别1.知识点2 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行政决策学和立法学的区别2.3.知识点3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123知识点3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1知识点3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2知识点3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3知识点4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123知识点4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1.2.输入-输出-知识点4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2.(1(2(3(4知识点4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2.(1(2知识点4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2.(3(4知识点4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2.(1(2(3(4知识点4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3.知识点4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3.知识点5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1.2.3.4.5.6.知识点5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1.2.知识点5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1.12知识点5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1.34知识点5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2.1知识点5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2.23知识点6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1(2知识点6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3知识点6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4知识点6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5知识点6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6。
公共政策学00318复习资料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既是政治学(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公共管理学(纯操作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在众多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中是一门“显学”。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科名称很多,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学科名称是用于不同的话语表达同一概念,就像同一个人可以有多个名字一样。
1、政策研究政策研究:主要是由学术群所发动,其目的是希望了解公共政策过程与公共政策本身,最终目标则是建构政策理论,呈现出政策的描述性与诠释性倾向。
政策研究的内涵:①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②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课题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多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③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2、政策分析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林德布罗姆于 1956 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政策分析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多学科交叉、多架构研究方法,涉及众多的研究领域等特征。
这是推动这门学科兴起的时代需求的特点造成的:P60政策分析的内涵:①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②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③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要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00318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识记:(以简答题或填空题形式出现)1.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及其内涵公共政策学是指尽可能以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其内涵包括:①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②具有准科学特征。
公共政策学遵循理性的原则,在方法上强调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强调尽可能运用类似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证分析。
③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跨学科或我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④具有鲜明的功利性。
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动作相结合。
它十分着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的。
2.公共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研究对象的第二个基本方面,是一个由若干政策要素组成的整体及其与政策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政治系统,它包括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和反馈系统。
政策过程是公共政策研究对象的第三个方面,是一个从政策问题的认定到政策目标的达成的动态过程,其逻辑顺序是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反馈。
3.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
具体构成请见书本P85.4.公共政策概念、类型及其功能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类型:①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可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②按时间效力分:即时的、短期的、中期的、长期的政策;③按空间效力分:全局的、避部的政策;④综合时间和空间右分为:战略、策略和战术⑤按内容分: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政策⑥其它分类:见P128-132公共政策的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分配5.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是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
自考00318公共政策 考点汇总复习资料

考试分析一、课程学习要求1.2.3.二、学习目标1.识记2.领会3.应用(1150(2(310060参考样卷:20120分)5210分)4520分)21020分)21530分)考试题型举例•易20%•较易30%•较难42%•难8%考试题型举例201704】1.)A. B.C.韦伯D.西蒙【正确答案:A】考试题型举例201804】)A. B.C. D.E.【正确答案:ABC】考试题型举例201804】【答案】(1(2(3(4考试题型举例201804【答案】(1(2考试题型举例201804】1998考试题型举例2002年4月3日,考试题型举例(1(2【答案】(1考试题型举例(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2谢谢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本章考点分析20考点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1956年考点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考点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考点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考点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政策的学问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公共组织考点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非政府组织指的是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种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考点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1.2.考点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3.4.考点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12考点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3考点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二)政策系统1234考点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考点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考点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123456考点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1(1(2考点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2考点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1234考点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5••••考点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678考点四、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考点四、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123考点五、古代中国政策的研究20考点五、古代中国政策的研究考点六、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发展与中国化考点六、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发展与中国化考点六、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发展与中国化考点七、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考点七、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2020世纪50考点七、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1(1234234考点八、学科的诞生与发展1951。
00318公共政策自考知识点汇总

00318公共政策-目录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2.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3.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4.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概念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7.古代中国政策研究8.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条件、标志和过程9.公共政策学的引进10.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和发展方向11.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12.公共政策的概念涵13.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14.公共政策的功能15.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16.公共政策与法的异同17.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1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9.政策工具20.政策工具的类型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2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22.政策系统与政策客体和环境的关系23.政策系统的运行及步骤24.政策支持系统25.政策反馈系统26.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27.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28.政府能力29.公共决策体制30.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1.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2.政府能力、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3.公共利益34.作为政策客体和主体的公民35.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6.公共决策权力及其归属37.决策权力的配置38.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39.非政府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40.公共决策的规则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41.政策过程模型的认识论意义42.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43.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44.理性主义模型的含义45.渐进主义模型的含义46.规范最适模型(德洛尔)47.混合扫描模型(埃齐奥尼)48.政治系统模型49.机构 -制度模型50.集团模型51.精英模型52.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的具体运用53.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有54.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55.“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含义56.构建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的原因57.“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是容纳性和开放性58.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59.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60.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含义61.政策过程的民主化的含义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62.政策问题的概念63.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64.政策问题的分类65.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66.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67.政策网络的含义68.问题认定的含义69.问题认定的方法70.问题认定的步骤71.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72.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73.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74.三源流模型的含义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75.政策目标76.政策目标特征77.公共政策目标的分类与基本目标78.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79.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80.政策规划的含义81.政策设计的含义82.政策规划的主体83.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84.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85.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86.预测性评估87.可行性评估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88.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作用89.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来下去”模型90.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91.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92.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93.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方法94.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概念95.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96.政策本身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7.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98.政策主体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9.政策对象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00.政策环境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01.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102.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103.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104.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105.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06.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07.政策失灵的概念108.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109.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110.政策无效执行的概念111.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112.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113.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114.政策评估的主体115.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16.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17.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118.政策评估的过程119.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技术标准、价值标准的含义120.公共政策评估事实标准的内容121.公共政策评估技术标准的内容122.公共政策评估价值标准的内容123.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124.政策指标的含义12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26.实验法评估127.政策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128.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129.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130.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131.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132.公共政策监控机制133.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134.内部政策监控机制135.外部政策监控机制136.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137.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138.政策变动的含义139.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140.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141.政策稳定的意义142.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143.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144.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145.公共政策调整的含义146.公共政策接续的含义147.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和程序148.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149.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150.公共政策调整的作用151.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152.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153.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154.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155.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156.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7.知识的含义和特征158.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9.政策分析的含义、要素、原则和过程160.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161.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含义163.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定位164.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165.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分析师的职业伦理166.政策分析师的素质要求167.政策学习的含义及类型168.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169.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类型170.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评估和调整的影响171.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17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公共决策制度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的概念、内涵以及三者的关系1、政策研究与政策分析的比较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认为两者是同一概念,在学科发展的现阶段,主流认识认为两者在内涵上有明显的差异:----研究主体不同。
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者;政策分析的主体是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政策研究人员。
----研究重点或范围不同。
政策研究的重点或范围是政策过程、政策系统、政策影响等;政策分析的重点或范围是政策制定。
----研究目的或目标不同。
政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构政策理论,推动学科发展;政策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不同。
政策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得到学界同仁的认同;政策分析的成果是得到相关决策层的采纳。
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及内涵定义: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政策内容、政策系统、政策过程,探索公共政策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运用到政策实践,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内涵:---学科对象是公共政策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政策系统、政策过程;---学科方法论具有准科学特征,表现在理性与非理性思考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学科性质:跨学科性。
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目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和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的关系公共政策学是政策研究与政策分析的总和。
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构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概念体系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政策群、政策链;政策一般---政策系统---政策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程序的设计:拟定选题—确定假设—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对策—撰写报告---资料收集法: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收集方法---研究视角和路径:系统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制度分析法;价值分析法概念体系---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线性结构,职能结构,线性——参谋结构,矩阵结构3、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时间、标志、创立者及其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学科诞生标志:《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勒纳、拉斯韦尓;1951年)(2)学科创立者:拉斯韦尓拉斯韦尓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学科产生发展前提必然以民主的政治体制为前提;---学科研究方法主张逻辑实证;---学科性质具有跨学科性;---学科研究主体:学者和政府---学科研究对象:公共政策、社会变迁、社会发展拉斯韦尓认为政策过程依次为:信息—建议—制定—执行—运用—评价—终止公共政策学的发展(1)公共政策学产生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2)公共政策学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半期(3)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
---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在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成就:方法论多样(公共选择方法、博弈论、个案研究等);研究重点由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开始对政策从价值和伦理视角去研究;开始采用比较研究。
(4)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阶段所取得的进展:---课题选择的伦理、管理、政府改革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取向;(80年起)---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成立以及学术刊物面世(70);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70兰德研究学院);大学专业以及课程设置(704、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含义(1)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2)吸收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3)考察、总结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等进行重构和创新。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1、公共政策概念的定义及内涵(1)著名学者对公共政策概念的不同界定---艾斯顿: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戴伊:公共政策是一个政府选择要做的任何事或者它选择不去做的事情;---安德森:由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所制定的政策;---拉斯维尔: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伊斯顿:公共政策是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2)公共政策概念的定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而经过政治过程制定、选择的方案。
(3)公共政策的涵义---公共政策是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公共政策是由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因此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公共政策是经过政治过程而拟定方案、优化方案、最后选择方案的结果;---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是: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对价值进行的权威性的分配;---公共政策有积极形式和消极形式。
2、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
---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提醒:注意“公共政策产生的三要素”与“公共政策的三要素”的区分。
3、公共政策的本质(1)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就是公共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
体现在:---理论是政策的指导思想,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理论的内容影响或决定政策的内容,理论内容不同可能导致政策不同;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
---政策是实践经验的提升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2)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所谓一定目标是自利性、阶级性和公共性的混合物;社会资源的配置是指政策主体为实现一定政策目标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调配;所谓社会价值的分配是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权力、财富等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分布,一般情况下,政府倾向于把社会价值分配给与其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为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
---公共政策的偏好性是指政策过程,即政策问题认定、政策方案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以及政策调整与终结等每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均是政策主体基于一定偏好而做出的选择。
这种基于偏好的选择要受到政策主体价值观、自利以及不同利益诉求者力量大小的影响。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体现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推动。
4、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1)管制功能所谓管制就是政策主体通过制定政策使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来达到政策目的。
管制有积极性管制和消极性管制之分:积极性管制就是通过政策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敢做政策主体不愿意发生的行为;消极性管制就是对政策对象做出的行为进行处罚,使其以后不再发生。
(2)引导功能引导功能就是通过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观念、行为以及事物发展进行引导。
其作用结果有正向引导和负向引导,如果政策根据事物发展规律进行引导,就会收到正向引导之效,反之就会是负向功能。
(3)调控功能运用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
(4)分配功能公共政策的实质就是对社会价值和资源进行权威性的分配,一般来讲社会价值和资源分配易倾向于那些与政策主体偏好一致的政策对象。
5、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公共政策具有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2)公共政策是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公共政策是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公共政策是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6、元政策、基本政策与部门政策之间的关系。
7、公共政策的形式划分类型。
8、政策工具的定义、类型及其划分意义。
政策工具:为实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机制、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资源等手段。
政策工具的类型(1)加拿大学者郝赖特和腊梅什依据政策工具的强制性程度划分为: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强制性工具(2)艾尔莫尔把政策工具划分为:命令性、激励性、能力构建、系统变迁。
政策工具类型划分的意义意义:政策工具的分类政策工具比较选择、配置的基础,科学的划分有助于政策主体准确地把握各种政策工具的特性,对政策工具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合理的配置,进而有效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
9、公共政策与法之间的关系。
政策与法的相同点---在法治国家,公共政策要具有合法性,必须程序合法和内容合法。
---法和政策都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准则、标准;---在法治国家,法和政策的制定可以具有相同的程序政策与法的不同---获得法的形态的公共政策与法的不同(1)侧重不同:政策侧重按照一定规则进行价值分配和资源配置;法侧重纠察、校正价值分配和资源配置中有关方违背既定规则的行为;(2)执行的主动性不同:政策执行具有主动性;除了刑事诉讼和违宪审查,司法一般实行“不告不理”原则;(3)对权利、义务的统一性不同:法对其对象一般是规定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而政策对政策对象的权利与义务有时并不对称;(4)对实质与形式的要求不同:法的适用要求形式与实质的统一;而政策执行强调实质重于形式;(5)强制性程度不同:法的强制性重于政策的强制性;(6)对稳定性程度的要求不同:法的稳定性要强于政策;(7)干预范围不同:政策的干预范围更大。
---未获得法的形态的公共政策与法的不同未获得法的形态的公共政策具有获得法的形态的公共政策的全部特质,但其文本不具有法的特质和规定。
关系:政策是法的来源与动力,对法的制定和执行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法为政策提供制定和执行保障,转化为法律的政策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1、政策系统的构成(1)定义:是由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和政策反馈系统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2)政策系统的子系统构成---主体系统:政策制定系统:在政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支持系统:信息传播系统:政策系统的神经,政策咨询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反馈系统:多层次、多网络是政策反馈系统的特点2、政策系统的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1)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又称生态环境)---定义: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
---构成:①地理自然环境:对政策系统和政策内容有着巨大、持久的影响。
②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③政治法治环境:④社会文化环境:⑤国际环境:(2)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又称主体认知环境)定义:指政策系统在制定和实施某项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直接地对政策系统运行产生影响的政策环境。
3、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政府权力就是政府行使的公共权力;---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必须履行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政治统治具有阶级性,社会管理具有社会性;---政府行使权力就是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和执行公共政策来履行政府职能;---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