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第2课时 三角形的外角
145.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5 第2课时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7.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及其证明.【过程与方法】体会几何中不等关系的简单证明过程,引导学生从内和外、相等和不相等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做更全面的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及其证明.【教学难点】灵活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解决简单的问题.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用到了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这个角叫做什么角呢?下面我们就给这种角命名,并且来研究它的性质.活动目的:引出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事项:教师应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意见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外角的角度进行思考.第二环节:探索新知活动内容:①三角形的外角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结合图形指明外角的特征有三:(1)顶点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2)一条边是三角形的一边.(3)另一条边是三角形某条边的延长线.②两个推论及其应用由学生探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问题1:如图,△ABC中,∠A=70°,∠B=6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能由∠A、∠B 求出∠ACD吗?如果能,∠ACD与∠A、∠B有什么关系?问题2:任意一个△ABC的一个外角∠ACD与∠A、∠B的大小会有什么关系呢?由学生归纳得出: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例1、已知:∠BAF,∠CBD,∠ACE是△ABC的三个外角.求证:∠BAF+∠CBD+∠ACE=360°分析:把每个外角表示为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即得证.证明:(略).例2、已知: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CD相交于F,∠A=62°,∠ACD=35°,∠ABE=20°.求:(1)∠BDC度数;(2)∠BFD度数.解:(略).活动目的: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三角形外角的两个推论,引导学生从内和外、相等和不等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作更全面的思考.注意事项:新的定理的推导过程应建立在学生的充分思考和论证的基础之上,教师切勿越俎代庖.第三环节:课堂练习活动内容:①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D平分外角∠EAC,∠B=∠C.求证:AD∥BC分析:要证明AD∥BC,只需证明“同位角相等”,即需证明∠DAE=∠B.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B=∠EAC(等式的性质)∵AD平分∠EAC(已知)∴∠DAE=∠EAC(角平分线的定义)∴∠DAE=∠B(等量代换)2121BACDE∴A D ∥B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呢?这个题还可以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 =∠B +∠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B =∠C (已知)∴∠C =∠EAC (等式的性质) ∵AD 平分∠EAC (已知)∴∠DAC =∠EAC (角平分线的定义)∴∠DAC =∠C (等量代换)∴AD ∥B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还可以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 =∠B +∠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B =∠C (已知)∴∠C =∠EAC (等式的性质)∵AD 平分∠EAC (已知)∴∠DAC =∠EAC∴∠DAC =∠C (等量代换) ∵∠B +∠BAC +∠C =180° ∴∠B +∠BAC +∠DAC =180° 即:∠B +∠DAB =180°∴AD ∥B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② 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1是它的一个外角,E 为边AC 上一点,延长BC 到D ,连接DE .求证:∠1>∠2.证明:∵∠1是△ABC 的一个外角(已知)∴∠1>∠ACB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ACB 是△CDE 的一个外角(已知)∴∠ACB>∠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2(不等式的性质) ③.如图,求证:(1)∠BDC >∠A .(2)∠BDC =∠B +∠C +∠A .如果点D 在线段BC 的另一侧,结论会怎样?[分析]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辅助线的作法及重要性,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21212121ABC D E 1 F2证法一:(1)连接AD,并延长AD,如图,则∠1是△ABD的一个外角,∠2是△ACD 的一个外角.∴∠1>∠3.∠2>∠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1+∠2>∠3+∠4(不等式的性质)即:∠BDC>∠BAC.(2)连结AD,并延长AD,如图.则∠1是△ABD的一个外角,∠2是△ACD的一个外角.∴∠1=∠3+∠B∠2=∠4+∠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3+∠4+∠B+∠C(等式的性质)即:∠BDC=∠B+∠C+∠BAC证法二:(1)延长BD交AC于E(或延长CD交AB于E),如图.则∠BDC是△CDE的一个外角.∴∠BD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DEC是△ABE的一个外角(已作)∴∠DE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BDC>∠A(不等式的性质)(2)延长BD交AC于E,则∠BDC是△DCE的一个外角.∴∠BDC=∠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DEC是△ABE的一个外角∴∠DEC=∠A+∠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DC=∠B+∠C+∠BAC(等量代换)活动目的: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几何证明题,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证明思路,特别是不等关系的证明题,因为学生接触较少,因此更需要加强练习.注意事项:学生对于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关系的证明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在证明第2小题中,要引导学生找到一个过渡角∠ACB,由∠1>∠ACB,∠ACB>∠2,再由不等关系的传递性得出∠1>∠2.第四环节:课堂反思与小结活动内容:由学生自行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活动目的: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理清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注意事项:学生对于三角形外角的两个推论以及它们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课后练习:课本第244页的随堂练习第1题,习题6.7题第1,2,3题.思考题:课本245页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教学反思教学中,帮助学生找三角形的外角是难点,特别是当一个角是某个三角形的内角,同时又是另一个三角形的外角时,困难就更大,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讲清定义,分析图形,变换位置,理清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具有以下几个特色: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主题;②从特殊到一般,从不完全归纳到合情推理,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③在整个教学中尽可能的避免教学的单调性,因此编排了一题多解的训练,为发散性思维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初中数学公式大全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1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3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4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5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26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27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8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9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0菱形面积= 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 (a×b )÷231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32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33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34正方形性质定理2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5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36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7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38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课时《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

《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黄永光,来自江西省上高中学。
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就《三角形的外角》一课向各位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外角》是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七章第2节第二课时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分五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并将教学评价与反思渗透其中。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内容是:与外角有关的计算。
它是三角形知识的延伸部分,在以后学习与角有关的计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有关图形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外角和及其说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合包角的解剖,感受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和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关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前序曲《找朋友》及自编诗《说外角》的欣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三角形内外角的特点编成赠言给学生欣赏,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力争上游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①、由于三角形的外角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新课程中又特别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参与活动,探索、发现、归纳出三角形外角的特征及应用。
②、课程标准中强调:既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习惯和能力,而后者是初中学生(尤其初一学生)所不足或缺乏的,因此,学生探索出的外角特征的说理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③关键:充分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拓展,引申出有关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
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的欲望。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三、教法分析1、本节课我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发现”的探究性教学模式。
我采用这种教学法的原因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而且我觉得有时过程比结论更重要。
三角形的外角及常见结论的证明复习课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4、如图,已知△ABC中,∠A沿着EF翻折到∠A’,
解:因为∠ADC是△ABD的外角. 说出下列图形中∠1和∠2的度数:
A
所以∠ADC=∠B+∠BAD=80°.
(1)位置关系:相邻和不相邻.
外角大于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所以∠ADC=∠B+∠BAD=8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探究1: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解:因为∠ADC是△ABD的外角. 如图,求证:∠BDC= ∠B+ ∠C+ ∠BAC
__36_0°_.
B
A
C
1
P
N3
2M
F
D
E
2 .如图,D 是△ABC 的BC边上一点,∠B =∠BAD, ∠ADC =80°, ∠BAC =70°,求:(1)∠B 的度数;(2)∠C 的度数.
解:因为∠ADC是△ABD的外角.
所以∠ADC=∠B+∠BAD=80°.
又因为∠B=∠BAD,
所以B 80 1 40, 在△ABC中: 2
.
80 ° ∠ACD = ∠A +∠B.
∠C=180º-40º-70º=70°. 1、如图,试求出∠A+∠B+∠C+∠D+∠E+∠F =____.
6、如图所示,已知△ABC ,∠CBD和∠BCE的角平分
60 ° 1 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证明该结论!
如图,求证:∠BDC= ∠B+ ∠C+ ∠BAC ∠1+ ∠2+ ∠3=?
∠B+∠BAC+∠C=180°, ∠C=180º-40º-70º=70°.
A
70°
40°
80°
B
D
C
课堂 小结
八年级数学上册7.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7.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数学上册7.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和定理。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能够运用三角形的外角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角的性质,以及一些基本的几何证明方法。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和定理,可能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让学生熟练运用外角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能够运用三角形的外角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证明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和美感,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外角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证明,三角形外角定理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和定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角的性质,引出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软件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3.证明: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证明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应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熟练运用三角形的外角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定理。
7.5 第2课时 三角形的外角1

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1.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重点)2.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利用这两个推论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难点)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用到了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这个角叫做什么角呢?下面我们就给这种角命名,并且来研究它的性质.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类型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如图,如果∠1=100°,∠2=145°,那么∠3等于( )A.110°B.160°C.137°D.115°解析:∠1=100°∠2=145°∠BAC=80°∠ABC=35°∠3=∠BAC+∠ABC=115°方法总结: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而不是等于任意两个内角的和.【类型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的规律探究如图,在△ABC中,∠A=m,∠ABC和∠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得∠A1;∠A1BC和∠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得∠A2;…;∠A2015BC和∠A2015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016,则∠A2016=________.解析:因为BA1平分∠ABC,CA1平分∠ACD,所以∠A1BC=12∠ABC,∠A1CD=12∠ACD,因为∠A1CD=∠A1+∠A1BC,即12∠ACD=∠A1+12∠ABC,所以∠A1=12(∠ACD-∠ABC)=12∠A,所以∠A1=12m.同理∠A2=12∠A1=122∠A=m22.依此类推,∠A2016=122016∠A=m22016,故填错误!.方法总结:解题用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从图形中找规律,首先要得到前几项,然后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猜想得出一般结论.探究点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2如图,P是△ABC内的一点,求证:∠BPC>∠A.解析:由题意无法直接得出∠BPC>∠A,延长BP交AC于D,就能得到∠BPC>∠PDC,∠PDC>∠A.即可得证.证明:延长BP交AC于D,∵∠BPC是△AB C的外角(外角定义),∴∠BPC>∠PD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同理可证:∠PDC>∠A,∴∠BPC>∠A.方法总结:利用推论2证明角的大小时,两个角应是同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若不是,就需借助中间量转化求证.三、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外角错误!力,从而做到强化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2022人教版数学《三角形的外角》配套教案(精选)

三角形的外角【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2.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三个重要定理.【过程与方法】先通过画图学习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再用上一节学过的证明技术证明“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再由上面的结论直接推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通过对教材例2的学习,引导学生得出一个重要定理:三角形外角的和等于360°.【情感态度】经历由已知定理推出新定理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推陈出新”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外角定义及性质.【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有关问题.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画一个三角形,延长三角形的一边,就得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请根据图形探究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问题 2 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怎样的关系?你能发现并证明吗?问题3 如图,∠BAE,∠CBF,∠ACD是△ABC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教学说明】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成果,对问题2要求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再写出证明过程.这里要重点指导,必要时板书示范.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 1.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外角?2.三角形的外角有哪些性质.【归纳结论】1.定义: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2.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它们是对顶角.为了方便,在每一个顶点处只取一个外角,所以一个三角形共有三个外角.(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注意:这里的不相邻三个字特别重要,不可缺少).(3)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四个图形中,能判断∠1>∠2的是()2.如图,∠AOB的两边OA,OB均为平面反光镜,∠AOB=35°,在OB上有一点E,从E点射出一束光线经OA上的点D反射后,反射光线DC恰好与OB平行,则∠DEB的度数是()A.35°B.70°C.110°D.120°3.如图,∠1,∠2,∠3是△ABC的三个外角,∠1∶∠2∶∠3=2∶3∶4,求∠1,∠2,∠3的度数.4.五角星ABCDE中,∠A+∠B+∠C+∠D+∠E等于多少度.5.如图,证明∠1>∠A.6.如图,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构成∠PAC,∠APB,∠PBD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3)当动点P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教学说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讲解.【答案】1~5略.6.解:(1)解法一:如图(甲),延长BP交直线AC于点E.∵AC∥BD,∴∠PEA=∠PBD,∵∠APB=∠PAE+∠PEA,∴∠APB=∠PAC+∠PBD.解法二:如图(乙),过点P作FP∥AC,∴∠PAC=∠APF.∵AC∥BD,∴FP∥BD.∴∠FPB=∠PBD.∴∠APB=∠APF+∠FPB=∠PAC+∠PBD.解法三:如图(丙),∵AC∥BD,∴∠CAB+∠ABD=180°.即∠PAC+∠PAB+∠PBA+∠PBD=180°.又∠APB+∠PBA+∠PAB=180°,∴∠APB=∠PAC+∠PBD.(2)不成立.(3)(a)当动点P在射线BA的右侧时,结论是∠PBD=∠PAC+∠APB.(b)当动点P在射线BA上时,结论是∠PBD=∠PAC+∠APB.或∠PAC=∠PBD+∠APB或∠APB=0°,∠PAC=∠PBD(任写一个即可).(c)当动点P在射线BA的左侧时,结论是∠PAC=∠APB+∠PBD.选择(a)证明:如图(丁),连接PA,连接PB交于AC于M.∵AC∥BD,∴∠PMC=∠PBD.又∵∠PMC=∠PAM+∠APM,∴∠PBD=∠PAC+∠APB.选择(b)证明:如图(戊),∵点P在射线BA上,∴∠APB=0°.∵AC∥BD,∴∠PBD=∠PAC.∴∠PBD=∠PAC+∠APB或∠PAC=∠PBD+∠APB或∠APB=0°,∠PAC=∠PBD.选择(c)证明:如图(巳),连接PA,连接PB交AC于F∵AC∥BD,∴∠PFA=∠PBD.∵∠PAC=∠APF+∠PFA,∴∠PAC=∠APB+∠PBD.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两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教学应突出学生主体性原则,即通过探究学习,指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得到结果,再让学生相互交流,或上台展示自己的发现,或表述个人的体验,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后,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第3课时 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图象和性质1.会用描点法画出y =a (x -h )2+k 的图象.2.掌握形如y =a (x -h )2+k 的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并会应用.3.理解二次函数y =a (x -h )2+k 与y =ax 2之间的联系.一、情境导入对于二次函数y =(x -1)2+2的图象,你能说出它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吗?你能再说出一个和这个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一致的二次函数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图象和性质【类型一】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图象求二次函数y =x 2-2x -1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及其最值.解析:把二次函数y =x 2-2x -1化为y =a (x -h )2+k (a ≠0)的形式,就会很快求出二次函数y =x 2-2x -1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解:y =x 2-2x -1=x 2-2x +1-2=(x -1)2-2,∴顶点坐标为(1,-2),对称轴是直线xx =1时,y 最小值=-2.方法总结:把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化成y =a (x -h )2+k (a ≠0)形式常用的方法是配方法和公式法.【类型二】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性质如图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图象的一部分,x =-1是对称轴,有下列判断:①b -2a =0;②4a -2b +c <0;③a -b +c =-9a ;④若(-3,y 1),(32,y 2)是抛物线上两点,则y 1>y 2.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解析:∵-b2a =-1,∴b =2a ,即b -2a =0,∴①正确;∵当x =-2时点在x 轴的上方,即4a -2b +c >0,②不正确;∵4a +2b +c =0,∴c =-4a -2b ,∵b =2a ,∴a -b +c =a -b -4a -2b =-3a -3b =-9a ,∴③正确;∵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点(-3,y 1)到对称轴x =-1的距离小于点(32,y 2)到对称轴的距离,即y 1>y 2,∴④正确.综上所述,选B.方法总结:抛物线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由a 、b 、c 的符号确定:抛物线开口方向决定了a 的符号,当开口向上时,a >0,当开口向下时,a <0;抛物线的对称轴是x =-b2a ;当x =2时,二次函数的函数值为y =4a +2b +c ;函数的图象在x 轴上方时,y >0,函数的图象在x 轴下方时,y <0.【类型三】利用平移确定y =a (x -h )2+k 的解析式将抛物线y =13x 2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是( )A .y =13(x -2)2-1B .y =13(x -2)2+1C .y =13(x +2)2+1D .y =13(x +2)2-1解析:由“上加下减”的平移规律可知,将抛物线y =13x 2向下平移1个单位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13x 2-1;由“左加右减”的平移规律可知,将抛物线y =13x 2-1向右平移2个单位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13(x -2)2-1,故选A.探究点二: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应用【类型一】y =a (x -h )2+k 的图象与几何图形的综合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在第二象限,以A 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原点,与x 轴负半轴交于点B ,对称轴为直线x =-2,点C 在抛物线上,且位于点A 、B 之间(C 不与A 、B 重合).若△ABC 的周长为a ,则四边形AOBC 的周长为________.(用含a 的式子表示)解析:如图,∵对称轴为直线x =-2,抛物线经过原点,与x 轴负半轴交于点B ,∴OB =4,∵由抛物线的对称性知AB =AO ,∴四边形AOBC 的周长为AO +AC +BC +OB =△ABC 的周长+OB=a+4.故答案是:a+4.方法总结: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轴对称,本题利用抛物线的这一性质,将四边形的周长转化到已知的线段上去,在这里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类型二】二次函数y=a(x-h)2+k的实际应用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分钟)之间满足函数y=-110(x-13)2+59.9(0≤x≤30),y值越大,表示接受能力越强.(1)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2)第10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多少?(3)第几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解:(1)0≤x≤13时,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13≤x≤30时,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2)当x=10时,y=-110(10-13)2+59.9=59.故第10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59.(3)当x=13时,y值最大,,故第13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操作中探究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与性质,体会数学建模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第1课时单项式与单项式、多项式相乘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有一块长方形的大型画布,它的长为5×103cm,宽为3×102cm,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画布的面积是(5×103)×(3×102)cm2,你能计算出它的结果是多少吗?2.学习目标:(1)能叙述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2)灵活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和化简.3.学习重、难点:重点:单项式乘单项式及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应用.难点:单项式乘单项式及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的应用.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探究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采用“计算、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获取结论.(4)自学参考提纲:①怎样计算(5×103)×(3×102)?计算过程中用到哪些运算律及运算性质?(5×103)×(3×102)=5×3×103×102运用了乘法交换律.=(5×3)×(103×102)运用了乘法结合律.=15×105=1.5×106.运用了乘法的运算.②如果将上式中不是指数的数字改为字母,能得到怎样的算式,写出试试看.计算ac5·bc2=ab·c7; 3a2b·2ab3=6a3b4.③通过刚才的尝试,能归纳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吗?④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第2题.2.自学:学生结合自学参考提纲进行自主探究.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抽查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学生完成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②差异指导:引导学困生复习回顾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积的乘方法则及运算律.(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帮助解决疑难问题.4.强化:(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2)计算:(1)2c5·5c2;(2)(-5a2b3)·(-4b2c).解:(1)10c7;(2)20a2b5c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98页例4.(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认真观察例4解题的过程,注意符号变化和运算顺序.(4)自学参考提纲:①请你回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法则.②计算(2x)3·(-5xy2)时,先算(2x)3,再与(-5xy2)相乘.为什么?因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为:①先算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②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③如有括号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③计算:3x2·5x3=15x5;2ab·5ab2·3a2b=30a4b4;4y·(-2xy2)=-8xy3;(a3b)2·(a2b)3=a12b5.2.自学:结合自学指导,研读课本例题.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抽查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情况,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②差异指导:对理解运算顺序的确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帮助.4.强化:交流与总结:①运算顺序;②运算符号.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99页到教材第100页例5上面.(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认真看书,重要的内容打上记号,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4)自学参考提纲:①等式p(a+b+c)=pa+pb+pc,是根据矩形的面积关系得出来的,你能根据分配律得到这个等式吗?②等式p(a+b+c)=pa+pb+pc提供了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方法,你是如何理解的?③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应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律?乘法分配律.④试标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中的关键字词.⑤试一试:-2x(x+y)=-2x2-2xy;3ab(a+b)=3a2b+3ab2;-(m-n+2)=-m+n-2.2.自学:学生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采取交谈、抽查方式了解自学进度及存在的问题.②差异指导:强调法则要点:“乘多项式的每一项”,“把所得的积相加”,并注意符号法则.(2)生助生:生生互相交流帮助解决疑难.4.强化:(1)运算法则:①文字表达: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②式子表达:p(a+b+c)=pa+pb+pc.(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不要漏掉任何一项,并要注意符号的确定,合并同类项之前的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3)计算:(-2a2)·(3ab2-5ab3).=-6a3b2+10a3b3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00页例5.(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认真观察例5的计算过程的依据,要注意去括号后的符号变化.(4)自学参考提纲:①标出例5题目中的单项式和多项式.②通过例5尝试归纳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计算步骤.③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就是把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问题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问题.④思考:结合例5,你能说说当式子中含有负号时的简化方法吗?2.自学:结合自学参考提纲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是否领会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方法和依据.②差异指导:重点对第(1)、(2)小题符号问题进行指导.(2)生助生:学生之间互助交流解决疑难.4.强化:(1)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乘法,将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2)计算:①(-2a)·(2a+1) ②2x2(3x2-5y) ③3a(5a-2b)=-4a2-2a =6x4-10x2y =15a2-6ab(3)根据提示填空:计算:(12ab2-13a2b-6ab)·(-6ab)方法一:原式=12ab2·(-6ab)+(-13a2b)·(-6ab)+(-6ab)·(-6ab)=-3a2b3+2a3b2+36a2b2方法二:原式=12ab2·(-6ab)-13a2b·(-6ab)-6ab·(-6ab).=-3a2b3+2a3b2+36a2b2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各小组组长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总结经验、收获和不足.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收效及不足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应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如乘法分配律法则等)自主推导出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充分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再结合具体问题的解答,由学生间互相交流,体会法则计算的本质,以便灵活应用于解题之中.一、基础巩固(第1题25分,第2题20分,第3题15分,共60分)1.细心填一填.(1)(-2a2b3)(-3ab)=6a3b4;(2)(4×105)·(5×104)=2×1010;(3)(-2ab2)2·(-a2b)3=-4a8b7;(4)(x2-2y)·(-xy)=-x3y+2xy2;(5)(-a2)·(ab+abc)=-a3b-a3bc.2.认真选一选.(1)化简x(2x-1)-x2(2-x)的结果是(B)A.-x3-x 3-x C.-x2-1 3-1(2)化简a(b-c)-b(c-a)+c(a-b)的结果是(B)A.2ab+2bc+2acB.2ab-2bc D.-2bc(3)如图是L形钢条截面,它的面积为(B)A.ac+bcB.ac+(b-c)cC.(a-c)c+(b-c)cD.a+b+2c+(a-c)+(b-c) (4)下列各式中计算错误的是(C)A.2x·(2x3+3x-1)=4x4+6x2-2xB.b(b2-b+1)=b3-b2+bC.-12x(2x2-2)=-x3-xD.23x(32x3-3x+1)=x4-2x2+23x3.计算:(3x2+12y-23y2)·(-12xy)3解:原式=(3x2+12y-23y2)·(-18x3y3)=-38x5y3-116x3y4+112x3y5.二、综合应用(每题10分,共20分)4.某地有一块梯形实验田,它的上底为m (m),下底为n (m),高是h (m).(1)用m、n、h表示这块梯形的面积S;(2)当m=8m,n=14m,h=7m时,求S.解:(1)S=12(m+n)h(2)S=12×(8+14)×7=77(m2)5.某商家为了给新产品做宣传,向全社会征集广告用语及商标图案,结果下图商标中标,求此商标图案阴影部分的面积.解:S阴影=14πa2+2a·a-12·3a·a=1 4πa2+12a2三、拓展延伸(每题10分,共20分)6.已知:单项式M、N满足2x(M+3x)=6x2y2+N,求M、N. 解:2x(M+3x)=6x2y2+N,2x·M+6x2=6x2y2+N∴N=6x22x·M=6x2y2M=3xy27.若(a m+1b n+2)·(a2n-1b2m)=a5b3,求m+n的值.解:(a m+1b n+2)(a2n-1b2m)=a5b3a m+2n b2m+n+2=a5b3m+2n=52m+n=3-2∴3m+3n=6∴m+n=2.。
八年级数学上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7.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三角形的外角授课课北师大

感悟新知
1 如图,射线AD,BE,CF构成∠1,∠2,∠3,则
∠1+∠2+∠3等于( B )
A.180°
B.360°
知3-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度数之比为2∶3∶4,则
与之对应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 B )
A.4∶3∶2
B.5∶3∶1
C.3∶2∶4
D.3∶1∶5
课堂小结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C= 1EAC (等式的性质) . 2
∵AD平分∠EAC(已知),
∴∠DAC= 1EAC ( 角 平 分 线 的 定 义 ) . 2
∴∠DAC=∠C (等量代换).
∴AD// B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感悟新知
1 如图,在△ABC中,∠B=40°,∠C= 30°,
延长BA至点D,则∠CAD的大小为( C )
证明:∵∠1+∠BAC=180°,
∠2+∠BCA=180°,
∠3+∠ABC=180°,
∴∠1+∠2+∠3+(∠BAC+∠BCA+∠ABC)=540°(等
式性质).
∵∠BAC+∠BCA+∠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2+∠3=360°.
感悟新知
例3
如图,△CEF的外角为_∠__A_F_C__,__∠__B_E_F___.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第2课时 三角形的外角定理
学习目标
1 课时讲解
三角形外角的定义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三角形的外角和
2 课时流程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数学:《三角形的外角》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下)

C
P
1 2
N
∴∠A+∠B+∠C+∠D+
3
M
F
∠E+∠F=∠1+∠2+∠3
∵∠1+∠2+∠3=360°
∴∠A+∠B+∠C+∠D+
D
E
∠E+∠F= 360°
谢 谢
光 临
; / vip视频解析 ; 2019年01月17日20:13:25 ;
至此,米哈伊尔也知晓了那丫头的过往,不禁为其身世感觉惋惜.(未完待续.) ------------ 第一百九十四章 深夜炮击 仅仅是狙击手的潜行,并不能给予德军更大规模困扰.( 无弹窗广告)并不是所有狙击小组都拥有娜塔莎那样的狙击手,何况他们的武器只是莫辛纳甘. 狙击战还是取得了 很大效果,比起打死打伤人员,制造出来的恐怖才是实实在在的. 大雪之后,德军的巡逻要继续进行.古斯塔夫命令自己的兵:"你们必须按照原来的计划,如果害怕狙击手它你们还配做士兵?你们的作用就是巡查城镇周边,如果你们不能发现潜在的游击队大部队,我们所有人都完蛋了!" 士兵 没有办法,他们只得硬着头皮继续上. 只要德军士兵还在巡逻,就总能听到子弹划破空气的嗖嗖声,亦有士兵被子弹击中,血洒雪地一片殷虹. 娜塔莎小组继续行动,他们设置了多个狙击阵地,以便随时转移避免暴露. 那个时代千米狙杀非常考验运气,因为枪管的生产,拉膛线的工艺中膛线总不 是完美的.因为好的狙击枪枪管完全是通过穷举手段获得,在一万支莫辛纳甘中总有一支的精确度最高. 娜塔莎的那一把SVT30也是经过繁复的校准验证,李小克认定次枪可以作为狙击枪.不过千米狙杀那种事,李小克并不相信娜塔莎,除非那个姑娘的脑子能如同智能电脑进行复杂又精准的火 控计算,做到那一点,需要天赋更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