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封面、封2、封三、封底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图册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图册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图册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机械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3.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绘图工具和软件,制作和解读机械原理图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力学计算和运动分析;3.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和解决机械原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3.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敢于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图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本课程面向初中生,学生对机械原理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学要求:1. 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 注重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第三章 常见机械设备的构造与工作原理;第四章 机械原理的应用与实践。

- 第二章:力、运动、能量等基本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第三章:分析内燃机、齿轮、杠杆等常见机械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第四章: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回顾机械原理基本概念,进行力学计算和运动分析的练习;- 第二周:学习内燃机、齿轮、杠杆等机械设备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第三周:开展小组合作,分析实际机械原理应用案例,进行问题讨论;- 第四周:制作机械原理设计图册,展示学习成果。

3. 教学内容列举:- 力、运动、能量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内燃机、齿轮、杠杆等机械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机械原理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分析;- 机械原理图的绘制方法与技巧;- 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和解决机械原理问题。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本打包机设计教材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本打包机设计教材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书本打包机设计专业:船机修造班级:2班学生姓名: 丁帅学号:学生姓名: 郭哲睿学号:指导教师:毕艳丽书本打包机设计一、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书本打包机的用途是要把一摞书(如五本一包)用牛皮纸包成一包,并在两端贴好封签(图1)。

包、封的工艺顺序如图2所示,各工位的布臵(俯视)如图3所示。

其工艺过程如下所述(各工序标号与图2、3中标号一致)。

1.横向送书(送一摞书)。

2.纵向推书前进(推一摞书)到工位a,使它与工位b~g上的六摞书贴紧。

3.书推到工位a前,包装纸已先送到位。

包装纸原为整卷筒纸,由上向下送够长度后进行裁切。

图1 书本打包机的功用图2 包、封工艺顺序图图3 打包过程各工位布臵④继续推书前进一摞书的位臵到工位b,由于在工位b的书摞上下方设臵有挡板,以挡住书摞上下方的包装纸,所以书摞推到b时实现包三面,这个工序中推书机构共推动a~g的七摞书。

⑤推书机构回程时,折纸机构动作,先折侧边(将纸卷包成筒状),再折两端上、下边。

⑥继续折前角。

⑦上步动作完成后,推书机构已进到下一循环的工序④,此时将工位b上的书推到工位c。

在此过程中,利用工位c两端设臵的挡板实现折后角。

⑧推书机构又一次循环到工序④时,将工位c的书摞推至工位d,此位臵是两端涂浆糊的位臵。

⑨涂浆糊。

⑩在工位e贴封签。

在工位f、g用电热器把浆糊烘干。

在工位h时,用人工将包封好的书摞取下。

因此书本打包机中的主要机构包括:纵向推书机构、送纸机构及裁纸机构。

二、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图4表示由总体设计规定的各部分的相对位臵及有关尺寸。

其中轴o为机器主轴的位臵。

图4 机构布臵图(1) 机构的尺寸范围及其它数据机器中机构的最大允许长度A和高度B:A≈2000mm,B≈1600mm。

≈400mm。

工作台面高度:距地面y≈700mm;距主轴y主轴水平位臵:x≈100~1100mm。

为了保证工作安全、台面整洁,推书机构最好放在台面以下。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封面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封面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封面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理解各种机械元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3.分析简单的机械系统,并能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各种机械元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3.简单的机械系统分析;4.机械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机械原理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机械元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机械原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机械原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考试:安排一次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机械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5.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章节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2.教学时间:安排每次课的时长,确保充足的时间进行讲授、讨论和实验操作;3.教学地点:选择适合进行机械原理教学的教室和实验室,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和设备;4.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制定每次课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封面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封面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封面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理解各种机械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功能;3.分析简单的机械系统,并能够进行设计和优化;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各种机械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功能;3.机械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4.机械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机械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功能;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在现实中的运用;4.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原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机械原理知识;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机械原理;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项目任务,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3.考试:进行章节测试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机械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本章节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章节安排,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时间;2.教学时间:在上课时间内,合理安排讲解、讨论、实验等教学活动;3.教学地点:选择合适的教室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机械课程设计书封面要求

机械课程设计书封面要求

机械课程设计书封面要求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力学、动力学、运动学的基本原理和公式;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机械原理分析实际问题,能够运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力学、动力学、运动学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介绍机械原理的定义、作用和意义。

2.力学:介绍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效果,以及牛顿三定律。

3.动力学:介绍动能、势能、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动力学的应用。

4.运动学:介绍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运动学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力学、动力学、运动学的基本原理和公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机械原理的魅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如《机械原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动画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如滑轮组、杠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原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能够在本节课中学到扎实的机械原理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封面-16页word资料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封面-16页word资料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9年月日设计题目:平压模切机设计1、功能要求及工作原理⑴总功能要求实现对各种规格的白纸板,厚度在4mm以下的瓦楞纸板,以及各种高级精细的印刷品进行压痕、切线、压凹凸,沿着压出的压痕可折叠成各种纸盒、纸箱或制造凹凸的商标。

⑵工作原理平压模切机的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分解如图1.1所示,压制纸板的工艺过程分“走纸”和“模切”两部分。

“走纸”部分由图中所示的1、2、3组成,“模切”部分由5、6组成,4为工作台面。

工作时,工作台面下方的控制机构操纵7向上运动,推动与双列链1固联的走纸横块上的夹紧装置,使夹紧片张开,操作者可将纸板8喂入。

夹紧后,1、2开始运动,将纸板送到具有上模5(装调后固定不动)和下模6的位置后,1、2停歇,此时,在工作台面下部的主传动系统中的执行构件——滑块6和下模为一体向上移动,实现纸板的压痕,切线,完成模切。

此后链条再次运行,当夹有纸板的横块走到某一位置,受另一机构(图中未表示)作用,使夹紧片张开,纸板落到收纸台上,此时,后一个走纸模块进入第二个运动循环,连续不断地完成上述的动作。

2、原始数据和设计要求⑴每小时压制纸板3000张。

⑵传动机构所用电机转速n=1450r/min,滑块推动下模向上运动时所受生产阻力如图1.2所示,图中Pc=2×106N,回程时不受力,回程的平均速度为工作行程速度的1.3倍,下模移动的行程长度H=50±0.5mm。

下模与滑块的质量约120kg。

⑶工作台面离地面的距离约1200mm。

⑷所设计机构的性能要良好,结构简单紧凑,节省动力,寿命长,便于制造。

3、要求完成的设计工作量⑴根据功能要求,确定工作原理和绘制系统功能图。

⑵按工艺动作过程拟定运动循环图。

⑶根据系统功能图绘制功能矩阵表。

⑷构思系统运动方案(至少五个以上),进行方案评价,选出较优方案。

⑸用解析法对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进行运动尺寸设计,或在尺寸给定的条件下进行运动与动力分析。

机械原理第三版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第三版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第三版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机械原理是机械设计中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机械原理的知识是其职业生涯的基础。

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机械原理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掌握机械原理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实验一:机械传动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机械传动原理及其应用,以及了解不同传动方式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实验二:运动学研究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掌握运动学分析方法,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和分析。

实验三:力学分析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机械力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和分析。

三、实验器材1.机械传动实验:齿轮传动组、平面滑动轨道组、链传动组、同步带传动组等。

2.运动学研究实验:运动平台、滚子轮座组、直线导轨组等。

3.力学分析实验:万能试验机、测力计、测角仪等。

四、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实验一:机械传动实验1.使用齿轮传动组进行实验,掌握其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并进行验证。

2.使用平面滑动轨道组进行实验,了解滑动原理和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3.使用链传动组进行实验,了解链传动的特点,掌握其应用范围。

4.使用同步带传动组进行实验,了解传动带的应用特点。

实验二:运动学研究实验1.使用运动平台进行实验,进行直线和曲线运动的研究,掌握其运动规律和参数计算方法。

2.使用滚子轮座组进行实验,进行圆周运动的研究,了解轮座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使用直线导轨组进行实验,进行直线运动的研究,了解直线导轨的应用范围和特点。

实验三:力学分析实验1.使用万能试验机进行实验,进行拉压力测试和弯曲测试,掌握试验机的操作方法和参数计算方法。

2.使用测力计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和方向,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3.使用测角仪进行实验,进行角度测量和转动轴的位置测量,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结果将会根据不同实验进行分别汇报和分析,其中实验结果会针对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进行记录和分析,以便学生掌握实验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常见简单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如杠杆、滑轮、齿轮等。

3. 帮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其分析实际机械系统的效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机械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能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创新设计。

3. 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队协作的意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初中物理机械原理部分,以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阶段,对机械原理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原理:介绍杠杆、滑轮、斜面等基本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机械效率: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机械效率,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3. 动力与阻力:阐述动力、阻力的概念,分析二者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4. 能量转化与守恒:介绍能量在简单机械中的转化过程,强调能量守恒定律。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四节内容。

5. 创新设计:结合所学简单机械原理,指导学生进行简单机械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关联课本第二章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简单机械原理(1)第二课时:简单机械原理(2)第三课时:机械效率第四课时:动力与阻力第五课时:能量转化与守恒第六课时: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简单机械原理(1)、(2)第二周:机械效率、动力与阻力第三周:能量转化与守恒、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章节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1.设计题目 (3)
2. 牛头刨床机构简介 (3)
3.机构简介与设计数据 (4)
4. 设计内容 (5)
5. 体会心得 (15)
6. 参考资料 (16)
附图1: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与动态静力分析
附图2:摆动从计动件凸轮机构的设计
附图3:牛头刨床飞轮转动惯量的确定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考核报告单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
选课课号:(2013-2014-2)-2005301-01084-1 批阅日期:年月

美丽的花朵必须要通过辛勤的汗水浇灌.有开花才有结果,有付出才有收获.
通过几天日日夜夜的奋斗,在老师亲切地指导下,在同学们的密切配合下,当然也有自己的努力和辛酸,这份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心里无比的高兴,因为这是我们努力的结晶.
在这几天中,我有很多的体验,同时也有我也找到许多的毛病,仅就计算机辅助绘图而言,操作的就远远不够熟练,专业知识也不能熟练应用。

但是通过这次实践设计,我觉得我有了很打的提高。

其次,通过这次设计我学会了查找一些相关的工具书,并初步掌握了一些设计数据的计算方法;
再次,自己的计算机绘图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并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当然,作为自己的第一次设计,其中肯定有太多的不足,希望在今后的设计中,能够得到改正,使自己日益臻于成熟,专业知识日益深厚。

我在这次设计中感到了合作的力量,增强了自己的团队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