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地域民俗文化的未来(当代文化建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1潮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文昌盛,有自己的语言、音乐、戏剧、菜系、茶道、工艺、民情风俗和文化心态,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
作为一种地域民俗文化,潮汕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不同的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素质、生活习俗、生产水平等诸种因素形成有不同艺术魅力的不同文化,文化的地域性告诉了我们——对待文化要展现开放与宽容的文化精神与文化胸怀,增强文化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一、存在的即合理的——正待民俗文化从地理和历史文化传统上说,潮汕地灵人杰,山川秀美,风光如画,沃野千里,物阜民丰,历来人文鼎盛,英才辈出,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之称。
从潮汕人性格上说,文化古城有潮州,开放城市有汕头,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此地民性勤劳、智慧、乐观、潮汕人的性格特点,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宗族、家乡观念浓重,凝聚力强默诙谐,二)勇于开拓和冒险三)精巧灵活,竞争意识强。
曾有这样记载:“其风气近闽,习尚随之,不独言语相类矣。
潮阳强悍负气,大类齐俗。
士大夫有豪宕好义之风。
惜多富不好礼。
揭阳尚浮华,颇急公,间有健讼者。
三饶逼慓悍嗜利,民颇愿朴畏法。
惠来士知礼,其民内黠而外儒。
大蒲贫而朴,家好读书,虽妇人女子,有晓文墨者。
澄海之士秀而文,糖蔗鱼盐之利,甲于其邑,但有力者皆可觅食,然多悍戾难驯。
普宁颇类潮阳,然质实务本。
丰顺野而愿,其细已甚,犹号易治(《金志》)。
”(见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汕民俗文化是中原文化、本土文化、舶来文化三者的融合物,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重教兴学(二)亲宗团体多如牛毛(三)娱神活动五花八门四)赛会多攀比风盛(五)精明务实,工趋淫巧潮汕文化至今烙刻在潮汕人与非潮汕人心里,潮汕文化的完整版也许已不复存在,但潮汕文化的精神主脉死而不僵,再不朽中一代一代传承。
虽不能成为大众文化,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潮汕人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达到高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还吸收了外来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得以进一步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中国与亚洲、欧洲等地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同时也带回了西方的艺术、宗教、科学等文化。
这些文化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和工艺品制作,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例如,外来的数学、天文学知识对中国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外来文化的汇入与融合明清时期,中国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使之融入本国文化体系。
西方宗教在中国传播,包括基督教、天主教等,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中国创造性地吸收了外来文化,发展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明清独特的文化风貌。
四、宫廷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明清时期的宫廷文化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方面。
作为文化的重要中心,宫廷成为了各个文化流派的交汇点。
文人官员、艺术家、学者等来到宫廷,与皇室文化相互交流,互相影响。
同时,皇室也向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使得外国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国,并融入彼此的文化之中。
五、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不仅在宫廷中存在着文化交流与融合,民间文化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间文化不受官方控制,更加自由地进行文化交流与融合。
例如,明代的戏曲艺术发展迅速,吸收了外来的音乐、舞蹈等元素,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乡村的民间传统文化也在文化交流中发生变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六、文化融合带来的社会变革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仅带来了文化上的丰富多样,也引发了社会的变革。
新的知识和观念的传入,使得社会思想发生了转变,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融合的历史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融合的历史启示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灵魂,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有“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三个命题,并引出“普遍和谐”、“内在超越”、“内圣外王”三个核心理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汲取西方文化中的进步内容。
关键词: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交流融合近代以来,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尽是糟粕,特别是中国传统伦理和道德没有什么可保留的东西,已成为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消极因素,应该“彻底打碎”,实行“全盘西化”。
另一种是“民族主义”倾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的“天人合一”、“人道精神”,只有它才能引领中国的现代化,而且这种中国文化还可以拯救西方“天人对立”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认为只有中国文化才可以纠正西方文化的偏失。
其实,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对的,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上来明确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有经验、也有教训,但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无法割断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已深入到这个民族的心中,溶于这个民族的血液里,它是中华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之“根”和精神支柱。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儒、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争鸣和相互撞击中不断发展的。
正是在这种互相影响和牵制力量的推动下,思想文化蓬勃发展,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题是追求一种人生境界,而非自然知识的体系化。
1983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上,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提出了中国文化由三个基本命题所构成的三个基本理论:真——“天人合一”(普遍和谐的宇宙人生论);善——“知行合一”(内在超越的境界修养论);美——“情景合一”(内圣外王的政治教化论)。
宋元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宋元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这一时期的发展,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文化方面不断开放,逐步与其他文明国家进行交流,从而从这些国家中吸取了一些对其发展有所帮助的因素。
在这一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交流的形式不尽相同。
本文分析了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一、外国传播的文化宋元时期,许多外国传播的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佛教。
佛教的传播影响极广,造就了许多文化瑰宝,如南岳普陀、五台山、峨眉山等。
佛教的传播,除了增强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开放程度,也有助于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
佛教的文化发展推动了中国禅宗和净宗的形成,发挥了很大的推动文化发展和文化融合的作用。
二、中外文化的融合体现在建筑、绘画和雕塑方面在建筑方面,佛教的传统使得佛教寺庙在建筑风格和造型方面有一系列独特的创新。
在绘画方面,文人画在宋元时期盛行,并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文艺活动。
在雕塑方面,明朝时期,瓷器的生产和制造技术已经高度发展,花瓶、罐、壶、盘等的造型和设计变得越来越独特。
在这个过程中,大批外来的文化和艺术积累和融合,使得文化和艺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促进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三、中外文化交流对古代交通和商业的促进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交通和商业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
这个时代因为交通和商业的发展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开放的社会形态,促进了中外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在这个时代,交通和商业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不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交通,各种交通工具都得到了提高。
同时,商业社会的形成使得各种各样的商品得以流通,繁荣的商品流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融合。
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总的来说,文化交流和融合是社会进步和精神文化发展的不可少的要素。
在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内涵。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化不仅实现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还通过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形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一、传承与创新:古代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人心怀对古文化的敬仰和热爱,努力将古代文化的精髓传承下来。
《尚书》、《礼记》等经典著作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这些经典著作中囊括了古代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古代文人学士在中国文化传承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文人学士通过对经史哲学的研究和解读,将古代文化的真谛传承下来,并通过撰写诗词、文论等文学作品,将古代文化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诗经、论语等作品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和崇敬。
二、外来文化的融合:古代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中国古代文化在传承中不仅仅是对自身文化的维护和延续,更是通过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和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融合的重要载体之一。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欧亚大陆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外文化在这条交通线上进行了广泛的融合。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佛教艺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发展,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造型和风格。
此外,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古代文化也借鉴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成果,使自身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例如,元代时期的胡朝文化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唐宋时期的浙江江南文化吸收了南方各地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水乡文化的独特风情。
三、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古代文化的现代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仍然是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仿制,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交汇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融合

文化交汇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融合文化交汇: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融合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语言、题材和艺术形式三个方面,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融合。
一、语言: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语言。
在古代,随着商路的开通,西域、中亚等地区的文化开始涌入中国,这些外来文化带来了相应的语言影响。
例如,汉代以后佛教的传入,使得梵语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语言。
在佛经的翻译和写作过程中,梵语与汉语进行了广泛的融合,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语言元素。
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波斯、印度等地的文化也相继传入中国,波斯文、梵文等语言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题材: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题材的扩展上。
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范围逐渐扩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例如,汉代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民间故事中开始出现西方神话的元素,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龙女故事,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题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鲜活气息。
在唐宋时期,由于长期的交流互动,中国文学吸收了印度、日本等地的文化题材,如《西游记》中的印度故事,以及《源氏物语》的翻译和改编等,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更加国际化。
三、艺术形式: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还产生了深远的艺术形式上的影响。
比如,诗的形式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诗人追求“雅俗共赏”,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美学观念。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即借鉴了波斯诗歌的形式和风格创作了《琵琶行》,将外来文化完美融合于中国古代诗歌中。
此外,元曲是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它汲取了波斯、蒙古等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与融合作用。
语言、题材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交流受益于外来文化的渗透,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中国古代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古代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化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而闻名于世。
同时,中国古代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既丰富了中国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为外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古代的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古代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古代的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
这是一个连接东方和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通道,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交通网络,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融合在一起。
在古代,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以及中国的文化和科学知识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等地。
与此同时,外国的贵重商品、文化、宗教和科学知识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些交流与融合,中国的古代文化逐渐与外国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二、佛教的传入与融合古代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佛教的传入与融合。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信仰和哲学体系,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宗教领域。
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制度的发展。
佛教的思想与中华文化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传入也推动了中国雕刻艺术、壁画艺术以及文学和音乐等领域的发展,为中国艺术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除了交流与融合,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伴随着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古代文化吸纳了大量外国文化的元素,这些元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中国通过与外国的宗教、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的交流,吸收了外国的文化成果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发展中。
比如,罗马法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希腊哲学的传入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繁荣;东晋时期佛教文化的繁盛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素材。
大航海时代的人文交流与文化融合

大航海时代的人文交流与文化融合在西方历史上,大航海时代被视为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标志着欧洲国家开始扩张到全球各个角落。
在这个时期,很多东西被发现并带回欧洲,其中包括斑斓多姿的丝绸、香料、金银宝石甚至奇异的生物。
同时,西方文化也随着卡洛斯王子和其船队抵达印度洋,由此开始了一段时光。
在这个时期,文化交流和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让我们看看大航海时代的人文交流和文化融合。
一、互相影响的文化大航海时代中,最显著的人文交流和文化融合就是发生在欧洲和其他地方之间的交流。
首先看到的便是欧洲和亚非之间的交流。
在15世纪和16世纪,欧洲人开始与非洲、亚洲和美洲进行贸易和往来。
从非洲带回的问题是什么?看看我们的咖啡、可可和香料。
亚洲也带回了很多物品,包括茶、香料、绸缎和瓷器。
这些物品无疑改变了欧洲的风味和风情,也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交流中,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互相影响。
举个例子,拜占庭艺术和文化是在东罗马帝国时期随着基督教传入科英特城的。
这时,欧洲的很多士人和学者都跑到了科英特城,学习拜占庭的文化和艺术。
这个时期西方流行的文学和艺术都带有拜占庭的影响,而在建筑和装饰领域,也有许多显著的拜占庭元素。
同样,欧洲人的文化也被带到了非洲、亚洲和美洲,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和艺术。
二、宗教信仰的扩散大航海时代的文化交流还包括宗教信仰的扩散。
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带着基督教信仰到海外的宣传。
举个例子,天主教在哥伦布和他的追随者在美洲登陆之后就到达了美洲。
基督教影响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的文化、艺术和文学。
在十六世纪,天主教的改革开始了,产生了路德教、加尔文派和清教等教派。
这些新教派在欧洲和殖民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思考到东亚的日本等国家。
三、语言及书写系统的传播和演变在文化交流中,语言也被传播、演变和转化。
欧洲人学会了不同地区的语言,还发明了一些新字母,包括领航员的码头语和南美洲的昆查语。
很多语言都演变成不同的方言,并成为欧洲的新语言,包括印度尼西亚语、贵格斯语和马达加斯加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舶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作者:张皓然
来源:《祖国》2018年第24期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国家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如何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吸纳外来文化,又保持自己的特色,推动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嘻哈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融合为例,探究如何既吸收舶来文化的精华元素又行成中国特色的音乐形式,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舶来文化传统文化融合碰撞
这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国家的开放,越来越多外国的文化进入我们的国家,一时,有不少人认为舶来文化的流行让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与威胁。
但实际上,这些文化不仅没有给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大范围的威胁,还使我国文化以它们为载体,焕发了新的生机。
舶来文化,就是指国外传进来的文化,它并不只是指外国那些“高大上”的高端文化,还有如流行文化、体育文化等,是一个多元的概念。
而传统文化也不只是《论语》、《山海经》这一类国学经典,更有如传统的音乐文化等元素。
两者有机的融合、碰撞已经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让人们对这两种文化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嘻哈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Hip Hop起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源自于美国街头的一种黑人文化,也泛指rap(说唱乐),最早提出的Hiphop四大元素为DJ(打碟)、MC(饶舌/说唱)、Graffiti(涂鸦)、B Boying(街舞中的一种),亦衍生出嘻哈时装、嘻哈俗语等次文化,中文译为嘻哈文化。
嘻哈受到中国年轻音乐爱好者的青睐。
在中国的各大高等院校中,活跃着一大批热爱音乐的年轻人。
他们对清新的校园、易逝的青春和发展的社会等等,都有着带着性格符号的见地,而音乐成了他们的发声渠道,并以此完成相同爱好者的聚集。
这是一种亦步亦趋,它更会因为年轻人渴望美好而发散出更多的艺术亮点。
如“杭电嘻哈”,从身边贴切的事物来作为创作的灵感,最终获得校园乃至于网络的认同。
而嘻哈这种音乐载体,与本土校园文化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嘻哈文化的特有形式,有利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
二、说唱与中国元素的碰撞
(一)说唱方式与中国语言的结合
在近两年大火的《中国有嘻哈》,普及给了人们一种舶来文化——说唱,这种新潮、炫酷的音乐形式迅速在年轻人群体中普及开来,一时间“你有freestyle(即兴说唱)吗”成为了新的流行语,一些人在见面时也会“battle(对决)”,说唱从以前的地下音乐走到了大众的面前。
说唱是以大量语言文字为基础的音乐形式,而语言的多样性同时造就了嘻哈的多样性,嘻哈的活力也可以让语言散发出新的魅力,如《中国有嘻哈》中,重庆的歌手GAI就有不少歌是用重庆方言进行创作、演唱的。
《中国新说唱》上,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歌手那吾克热在自己的《飘Ⅱ》中,使用了自己民族的语言——维吾尔族语,进行了演唱,这对自己的母语无疑是有宣传作用的,有积极意义的。
嘻哈的活力激发了中国语言的魅力。
(二)说唱与中国传统乐器的融合
说唱歌手GAI(本名周延)坚持中国风,不但歌词中有不少古风的韵味,在选择自己歌曲配乐的乐器时,也选择过如唢呐这样的中国传统乐器,如他在自己的作品《苦行僧》中的最后一段副歌中,用了声调高昂的唢呐,让不少人感叹:唢呐“绝杀”,因为唢呐突然地加入让整首歌的气势上了一层楼。
相较于唢呐等乐器的传统形式的演奏,将它们融入更能被年轻人所接受的说唱中,更能让年轻的一辈主动去接受这个传统文化。
而我自己也正是通过说唱了解了“曾经一个人只用吹唢呐就在气势上压倒了整个乐队”的典故,而见到、听到这些古典乐器的频率也远超从前。
三、电子音乐与中国古典乐器的结合
国外电子音乐风靡多年后,我国的电子音乐也在近些年得到了发展,而我国的电子音乐并不是单一的模仿国外,而是注入了自己的血液。
徐梦圆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徐梦圆的电音中,专门有一个系列名叫CHINA(中国),就是在国外电子音乐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大量的中国乐器,比如,他的作品China-X中,就加入了琵琶和古筝这两个中国古典的乐器,而他的China-P中,则加入了琵琶和笛子,除此之外,他還做了很多将古典乐器融入电音的尝试,并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中国乐器独特的悠远与极具节奏感的电音融合起来,在有活力的同时又多了一份淡雅。
这不仅仅可以让国人感到自己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更可以反哺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文化传播到国外,成为他们的“舶来文化”。
四、街舞与中国功夫的结合
街舞(Street Dance或 Street dancing)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基于不同的街头文化或音乐风格而产生的多个不同种类的舞蹈的统称,是美国黑人城市贫民的舞蹈,到了七十年代它被归纳为嘻哈文化(Hip-Hop Culture)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参与性和竞争性。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闻名世界,一代代传承,是中国一大独特的文化。
“街舞文化进入中国之后,社会自然会对外来文化产生一个反应。
街舞与中国武术的碰撞更好的体现了“中国街舞”的独特风格。
“街舞中国风鼻祖”王奇,将中国最具有文化特色的元素“中国功夫”与街舞揉合为一,开辟了全新舞种“中国风街舞”。
在融合创意这块,他是掐在中间的,度拿捏的很准,抓住文化的本质,把将两者结合做到精致。
五、结语
我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极其优秀,极富生命力,而传统文化与舶来文化碰撞是每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都需要经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之中,一定会有两种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并存,而我们不能因为冲突而片面地认为所有的舶来文化都是有害的,而应该理性看待,看到文化之间融合给我们带来的全新的体验、惊喜,适当保护,尽力兼容,让传统文化在兼容并济的环境中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更应发挥我国传统文化本身极强的包容性,不断发掘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作出顺应时代的适当改变,才是这个文化开放的时代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治华.嘻哈文化对中国当下社会流行的影响[J].艺术品鉴,2017,(15).
[2]陆嘉瑜.浅析嘻哈文化的发展[J].黄河之声,2018,(10).
(作者简介:张皓然,学历:高中,单位: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高2019级;研究方向:中西方文化及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