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一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正气歌》:作者:文天祥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 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 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 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 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 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故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 ——《论语·学而》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一.单选题1.“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是()提出的。

【标准答案】--D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2.“与天地参”的学说出自《易经》,表现了人和主义的理念。

【标准答案】--BA.对B.错3.1996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经过数年的调查、积累、撰写和修改,推出了题为“我们的创造的多样性”的报告,深入论述了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标准答案】--BA.对B.错4.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中,修身是做人的关键。

【标准答案】--AA.对B.错5.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基因是()。

【标准答案】--AA.文化基因B.道德基因C.经济基因D.政治基因二.多选题1.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特标识包括()【标准答案】--ABCDE EA.修齐治平B.尊时守位C.开物成务D.知常达变E.建功立业2.根据本课程,修身的具体做法包括()【标准答案】--ABCDEA.博学之B.审问之C.慎思之D.明辨之E.笃行之3.根据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标准答案】--ABCDE EA.讲仁义B.重民本C.守诚信D.求大同E.崇正义4.根据本课程,习总书记在墨西哥访问时,引用了()经典语句。

【标准答案】--ABCE EA.“宾至如归”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D.“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E.“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5.根据本课程,中国文化最早的代表是()。

【标准答案】--CEA.《中庸》B.《国语》C.《尚书》D.《论语》E.《诗经》市场、政府、社会信任危机应对研究试卷一.单选题1.在信任差序格局理论中,不属于中度信任的群体的是()。

【标准答案】--BA.熟人B.同事C.同学D.同乡2.根据本课程,广义的社会资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会为了一个组织的相互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

【标准答案】--AA.对B.错3.根据本课程,我国目前的信任水平较高。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美德。

2、“自然”精神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衡的卓越思想。

3、“奇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从“无音”、“五色”“五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2015年新疆继续教育公共课试题及答案

2015年新疆继续教育公共课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一.单选题1.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要前提、必然要求和必达目标。

(分数:6分)标准答案:A学员答案:AA.对B.错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外在动力。

(分数:6分)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A.对B.错3.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出明确表述的著作是()。

(分数:6分)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A.《国语》B.《易经》C.《尚书》D.《诗经》4.“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是()提出的。

(分数:6分)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A.孔子B.桓宽C.孟子D.袁宏5.1996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经过数年的调查、积累、撰写和修改,推出了题为“我们的创造的多样性”的报告,深入论述了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分数:6分) 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A.对B.错6.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分数:6分)标准答案:A学员答案:AA.对B.错7.孔子将( )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

(分数:6分)标准答案:C学员答案:CA.爱B.和C.仁D.义8.1998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

(分数:6分)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A.对B.错9.“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出自()(分数:6分)标准答案:C学员答案:CA.《尚书》B.《诗经》C.《老子》D.《易经》10.根据本课程,()强调我们应坚持开放包容,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分数:6分)标准答案:D学员答案:DA.“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位卑未敢忘忧国”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11.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谐自然观,政通人和的政治观,和为贵、和气生财的商业准则,贵和尚中的社会哲学观,亲仁爱人的人道观,协和万邦,善邻怀远的国际关系观念等都是对西方文化理念的挑战与补充,构成了“中国梦”重要的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料一: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和合的字源和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

其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

有人指出,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基本特征(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如儒家对“和”、道家对“妙”、佛禅对“圆”的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和逻辑延伸。

这表明,中国诗性智慧和审美意识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和性和关联性。

“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3)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思想体系的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的修养和德行的培养。

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中庸”和“天人合一”。

二、道德伦理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这些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也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三、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观念深入人心。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强调亲情、和睦相处和代代相传。

四、人际关系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注重维护社会和家庭间的和谐关系。

五、礼仪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礼仪文化体现在社交礼仪、宴会礼仪和节日习俗等方面。

六、兼容并蓄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吸纳并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例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信仰体系。

七、艺术形式的丰富性:中国传统文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包括绘画、音乐、戏曲、舞蹈、剪纸、立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八、文字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字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字的发明和运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和发展。

文字在文化传承、文学创作、历史记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节日和习俗的丰富多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和习俗丰富多样。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意义。

这些节日和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息。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思想体系的独特性、道德伦理的重视、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重视、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兼容并蓄的特点、艺术形式的丰富性、文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节日和习俗的丰富多样。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
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
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 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 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 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化社会 十二、中国文化是兵文化(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
国的兵》) 十三、中国文化是孝文化(钱穆、谢幼伟) 十四、中国文化是隐士文化(蒋星煜《中国隐士与
中国文化》)
梁济(1858年—1918年),名济,字巨川,以字行。 广西临桂人。 祖先系蒙古族,巨川八岁时随母从山西返回北京,
嫡母刘氏寒灯授业。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清 末任内阁中书(四品)官职,十余年不迁。1906年 调京师巡警厅任教养局总办委员。民国之后,曾在 民政部供职。1918年9月27日,写《敬告世人书》, 11月8日,60岁生日前夕投积水潭(北京静业湖) 自尽,有遗书万余言。死后溥仪谥其号贞端。
徐志摩评述道:“梁济的自杀是一种特殊价 值,梁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随你叫它什 么吧:天理、义、理想或是康德的范畴—— 也就是孟子所说甚于生的那一点’而献出自 己的生命,因此这一行为具有不可磨灭的精 神价值。”
梁漱溟兄弟编印遗著《桂林梁先生遗书》六 种。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 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 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 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 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基本观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征是什么?第一部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色,学界见仁见智。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主要是由儒家奠定和陶冶的。

就整部中国历史来说,中国社会是四民(士农工商)社会,士为四民之首。

士的变动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变动。

士代表、弘扬、实践、坚守了中国人的人文理想,担当着中国社会教育与政治之双重责任。

钱穆先生说:“此士之一流品,唯中国社会独有之,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皆不见有所谓士。

士流品之兴起,当始于孔子儒家,而大盛于战国,诸子百家皆士也。

汉以后,遂有士人政府之建立,以直迄于近代。

”他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很特殊的表现,就是不需要教堂牧师和法堂律师,而形成一种绵延长久、扩展广大的社会。

这靠什么呢?主要靠中国的人与人之道,靠“人”“人心”“人道”等观念,靠士在四民社会中的作用及士之一流品的精神影响。

“孔子之伟大,就因他是中国此下四民社会中坚的一流品之创始人。

”中国古代社会,从乡村到城市乃至政府都有士。

“中国的历史指导精神寄在士的一流品。

而中国的士则由周公、孔、孟而形成。

我们即由他们对于历史的影响,可知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精神之所在。

”指导中国不断向前的精神被钱穆称为“历史的指导精神”。

他通过详考历史、对比中外,肯定地指出,士是中国社会的领导中心,一部中国历史的指导精神寄托在士的一流品,一部中国历史主要是由儒家精神——周公、孔子、孟子培育的传统维系下来的。

第二部分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

周公把远古宗教转移到了人生实务,主要是政治运用上;孔子进而完成了一种重人文的学术思想体系,并把周公的那一套政治和教育思想颠倒过来,根据理想的教育来建立理想的政治。

经周、孔的改造,“五经”成为中国政教之本。

经学精神偏重在人文实务,同时保留了古代相传的宗教信仰之最高一层,即关于天和上帝的信仰。

中国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一.单选题
1.“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是()提出的。

【标准答案】--D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2.“与天地参”的学说出自《易经》,表现了人和主义的理念。

【标准答案】--B
A.对
B.错
3.1996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经过数年的调查、积累、撰写和修改,推出了题为“我们的创造的多样性”的报告,深入论述了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标准答案】--B
A.对
B.错
4.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中,修身是做人的关键。

【标准答案】--A
A.对
B.错
5.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基因是()。

【标准答案】--A
A.文化基因
B.道德基因
C.经济基因
D.政治基因
二.多选题
1.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特标识包括()【标准答案】--ABCDE E
A.修齐治平
B.尊时守位
C.开物成务
D.知常达变
E.建功立业
2.根据本课程,修身的具体做法包括()【标准答案】--ABCDE
A.博学之
B.审问之
C.慎思之
D.明辨之
E.笃行之
3.根据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标准答案】--ABCDE E
A.讲仁义
B.重民本
C.守诚信
D.求大同
E.崇正义
4.根据本课程,习总书记在墨西哥访问时,引用了()经典语句。

【标准答案】--ABCE E
A.“宾至如归”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E.“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根据本课程,中国文化最早的代表是()。

【标准答案】--CE
A.《中庸》
B.《国语》
C.《尚书》
D.《论语》
E.《诗经》市场、政府、社会信任危机应对研究试卷
一.单选题
1.在信任差序格局理论中,不属于中度信任的群体的是()。

【标准答案】--B
A.熟人
B.同事
C.同学
D.同乡
2.根据本课程,广义的社会资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会为了一个组织的相互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

【标准答案】--A
A.对
B.错
3.根据本课程,我国目前的信任水平较高。

【标准答案】--B
A.对
B.错
4.根据本课程,中国人在信任问题上具有内在规范力量。

【标准答案】--B
A.对
B.错
5.事件发展与常规状态没有差异,从表面上看毫无危机征兆的阶段是危机()。

【标准答案】--A
A.潜伏期
B.爆发期
C.解决期
D.传递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