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第七讲 中国科学传统与李约瑟难题

3、封建自然经济不能提供科技发展所需要 的强大动力
在古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 一种简单再生产的封闭式自循环生产体系,没有进步 的经济基础,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衰落的重要原因。
讨论:
1. 中国近现代科技为何会落后于西方? 2.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何在?
二、“李约瑟难题”: 中国科技为什 么会落后?
中国古代科技从秦汉经隋唐到宋元的一千多年 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李约瑟: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技发 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希腊奇迹”的传奇人 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 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 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2、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科技传统与近代科学精神 相冲突
中国之所以未能首先产生近代科学,与中国古代实用理性的 学术传统有关。实用传统像一种过滤器,它对科学研究内容进行 筛选,这就淘汰了许多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与实用传统相联系 的另一个传统是忽视理论,农民在生产中对凡是能提高产量的措 施就加以采用,从不去追究什么原因,工匠只知师承手艺,从不 去追问从中道理,大家都是知其然,不想知其所以然,这种实用 传统就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费正清认为:科学未能发展同中国没有订出一个更完善的系 统有关。中国人不会应用逻辑方法以一种思想来考验另一种思想, 用一种说法系统地印证另一种说法。 爱因斯坦:“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 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 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 步。”
3. 重技术、轻理论的实用性价值诉求
简论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论文.doc

简论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论文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科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A摘要:中国科学史家,英国人李约瑟博士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试图解决这个难题。
然而,这么长时间过去了,难题似乎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但对这个理由的探讨却能带来人们对推动科技发展的因素的深思,这个理由也被称为一只“会下金蛋的鹅”。
本文试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这一理由给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科学;技术;解释力;符号化一、理由的提出英国科学家,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们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像伽利略、脱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中国直到中世纪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种转变呢?”①理由提出后,引起了无数的争论。
各种试图回答的策略层出不穷。
李约瑟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在《中国在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一文中回答认为欧洲在近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大超越中国史因为与中国相比欧洲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欧洲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欧洲封建社会的形式、欧洲重商主义和工业的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等。
虽然他给出了回答。
但他自己也觉得这个回答不能说明理由。
其他的回答也很多。
从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进行过分析。
甚至有观点认为李约瑟难题根本就是一个伪理由,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世界领先根本不是事实,而是中国人最近的那种类似于阿Q那种“老子先前比你们阔多了”的心理。
那么在分析和解决李约瑟难题之前首先要确定这一理由的存在性,即中国是否在从古代直到17世纪在科学技术方面世界领先。
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所谓“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中国有史以来就是地大物博的国家,早期思想先进,各个学派百家争鸣,文化百花齐放,实用的科学技术为中国古代创建了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甚至一度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但我们都有经验,一旦一件事发展到高峰必然会物极必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到高峰后,极大的封建思想阻碍了古代中国的扩展。
并在逐步政教分离等多项原因中衰退。
使十七世纪左右,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经过研究之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进入到观点深化,见解深化的阶段。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李约瑟难题研究实际上大体呈现出了两种趋势。
一种是分科研究的趋势占据主导,即注重从某一学科和某一方面入手探寻解决方案。
认为近代科学未能发生于中国,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社会为自然知识的演化提供一种被组织环境,没有形成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系统。
另一种趋势是反思自省问题本身的研究路向得以拓展。
这样就使得对李约瑟难题本身的种种致疑和再认识成为可能,进而使这一问题趋于本土化,并产生了若干修正问题。
了解这些之后使我明白了:首先,我们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经世致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实用主义基调,由于这种实用主义过于狭隘,致使中国古代科学呈现出逻辑性和系统性差、理论结构松散等弱点,未与古代科技建立良好的匹配和互动关系,丧失了一个强大的动力源。
从“李约瑟难题”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从“李约瑟难题”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影响深远,要想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就需要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有哪些影响。
本文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界定,论述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并探讨了这些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影响科学文化在近代西方首先确立,史家称其近代科学革命。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过一个问题: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这段时间里,中国人,在自然知识用于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超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在中国没有发生呢?①许多人都有过这种困惑。
当年,诱使这位已经在生物学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毅然改变学术方向、走向专治中国科技史道路的主要契机,就是这个问题至今无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于是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这个问题原因很多,有政治、经济、科技的原因等等,但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也与中国两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教育有很大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巴比伦、玛雅、古希腊、古罗马等等不是湮灭了,就是转移了,只有中华文化浩浩荡荡绵延几千年而不绝,这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么怎么界定中国传统文化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
从字面含义上说,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
②我所理解的传统文化既是历史性的文化也是民族性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经过千百年积淀起来的长期流传的观念形态的文化。
从时间跨度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与冲击下,放生了解体与蜕变。
中国人只是在西方的枪炮恐惧下,口服而心不服地、不得已地学习西方文化,尽管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深有浅,但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始终潜伏在中国人的心坎里,而形成不易抹去的阴影。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金 玲Ξ摘 要:李约瑟难题,学界对其从社会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等许多方面加以探讨过,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入手,认为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保守主义与经验主义、功利主义与直觉主义这三个基本特征构成了阻碍与束缚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传统文化 基本特征 李约瑟难题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07)03-0095-0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为何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却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这就是引起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李约瑟难题”。
学界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其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
本文仅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谈李约瑟难题。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往往受许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并非没有科学技术,只因深受中国政治伦理型文化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不再适应近代科学产生之所需养分,进而由曾经的积极走向消极,由曾经的辉煌走向衰落。
一、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特征11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群体本位,这与构成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核心的理性主义文化的个体本位成鲜明的对比。
工业文明或现代化实质就是个体化和理性化进程。
个体本位与个体自由正是成为现代人本质性生存方式。
在群体本位文化中,人的生存缺乏个体意识与个体自由,人与人之间基于先天身份和地位,家庭出身,家庭关系构成等级关系、血缘关系、宗法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每个人首先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其次才被看作是一个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自由、独立性。
这样,自我奋斗就成为这种观念的必然的逻辑。
不受压抑的个体的个性不断得到解放和张扬,有才干能创新的人就获得财富、地位和尊重。
从而创新与探索,对自然的质疑,就成了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进而科学技术化成为近代西方人带有全题性的思想倾向。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班级:机制1206961学号: ***********: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那就是: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也就是说,一句话,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
天文方面,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中的《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我国古代对日月食、恒星、太阳黑子的记录均早于欧洲。
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水运浑象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他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之外地震发生的方向。
唐代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元代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他还主持了全国的天文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的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及其精确,受到世界天文学界推崇,他编成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然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对李约瑟难题的多种解答

李约瑟传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3解答一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李约瑟研究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
一、资源因素。
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
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
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
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本观点的辩论:本观点的重点在于认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一在于小农经济导致的社会分工的不足,二在于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
但我们知道:首先,西方历史是从西欧庄园制经济发展过来的,而西欧庄园制经济是一个更封闭、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一个庄园内各种物品生产几乎无所不包,自给自足的程度达到极致,这也是西欧中世纪自罗马帝国后具有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功能的城市极端没落的根本原因,但这也没有影响西欧最终走向科学技术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 金 玲Ξ
摘 要:李约瑟难题,学界对其从社会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等许多方面加以探讨过,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入手,认为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保守主义与经验主义、功利主义与直觉主义这三个基本特征构成了阻碍与束缚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传统文化 基本特征 李约瑟难题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07)03-0095-0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为何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却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这就是引起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李约瑟难题”。
学界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其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
本文仅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谈李约瑟难题。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往往受许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并非没有科学技术,只因深受中国政治伦理型文化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不再适应近代科学产生之所需养分,进而由曾经的积极走向消极,由曾经的辉煌走向衰落。
一、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特征
11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群体本位,这与构成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核心的理性主义文化的个体本位成鲜明的对比。
工业文明或现代化实质就是个体化和理性化进程。
个体本位与个体自由正是成为现代人本质性生存方式。
在群体本位文化中,人的生存缺乏个体意识与个体自由,人与人之间基于先天身份和地位,家庭出身,家庭关系构成等级关系、血缘关系、宗法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每个人首先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其次才被看作是一个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自由、独立性。
这样,自我奋斗就成为这种观念的必然的逻辑。
不受压抑的个体的个性不断得到解放和张扬,有才干能创新的人就获得财富、地位和尊重。
从而创新与探索,对自然的质疑,就成了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进而科学技术化成为近代西方人带有全题性的思想倾向。
而这种思想倾向的缺乏,构成了阻挡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继续向前阔步的客观因素。
21与群体本位对应的实质是整体主义,也是一种特定的自然主义。
中国传统哲学如儒家、道家、墨家等都主张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主张要尊重自然,对自然寄予深切的同情,不要去试图探究自然的本性,改造自然。
于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应运而生,并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与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主体客体合一的立场截然相反,西方文化则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物,它们不存在善恶美丑,更不带有感情色彩,人类应超越自然之上,支配自然,利用自然来满
59
Ξ作者:金玲 中共中央党校2005级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硕士研究生 100091
○金玲: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足人类自身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人们去从事科学活动,这就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动因。
并且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实质是以“天”论“人”,从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中寻找政治伦理规范的本体论依据,继而为统治秩序,伦理规范提供合理性永恒性解释。
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能孕育出近代科学的主观因素。
二、保守主义与经验主义特征
11坐落在东亚大陆板块上的中国,由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陆海分立,大陆封闭,易攻难守),使其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在这里,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几千年来人们被闭锁在封闭的和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们安于现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每年每代都是机械地重复。
人们无须思考也不必探索,家风家教,祖辈言传身教足以把维持生活所必须的基本要素潜移默化地融合进一代又一代的日常生活主体的血脉中,于是养成了按部就班,不思进取,循环轮回的惰性心态。
当一个社会整体都处于这种半梦半醒,混沌无知,周而复始的沉重状态时,这个社会必然缺乏创新的活力,因为这种社会状态无法产生内在驱动力,超越不了那种庞大而厚重的习惯使然,进而集体失去创造冲动,科学技术也必然因缺乏探索主题和张扬的活力而走向萧索。
久而久之就构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社会因素。
21在中国古代这种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异常强大的农业文明社会里,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都在“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等伦理纲常的教化下被扼杀殆尽。
每个人都给纳入到一种既定的、自在的、自然的关联中,所有的一切人类活动,不管是日常生计活动,还是政治管理活动,科学探索活动,艺术创作活动,都被一种给定的程式,机械的格律所束缚。
世代相袭,不可抗拒,不可违背的祖训定律,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活动图式制约着人们的决策与行为,久而久之,学习,教育,创作都成了一种遵循固定归类模式的机械创造,这正是阻碍与束缚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创新的内在因素。
31世界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后,中国统治者和守旧的文人还紧闭双眼,拒绝了解和接受西方先进文化,把西方看作是文化荒漠的“化外蛮夷之邦”。
即使偶因好奇或新鲜引入某种先进,也局限于皇宫戏耍玩弄。
这种经验所导致的文化保守倾向使常年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古人难以集体转过弯来跟上世界的潮流。
这就是阻碍与束缚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外在因素。
三、功利主义与直觉主义特征
11章太炎曾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从而可以看出,古人崇尚实用,对纯理论的研究不感兴趣,对无法立刻看到效果的技艺发明不加推崇。
同时,在中国古代高度集权的封建政治体制中,统治者为了把人们的思想,言行纳入封建正统思想轨道,独尊儒术,而被认为无利稳定,动摇民心的所谓“淫技奇巧”的科学技术,倍受排挤。
“道成而上,艺成而下”成了主流社会观念。
而这正是阻碍与束缚科学技术传播与发展的心理因素。
21在古代中国功利主义文化背景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使得古代受过良好教育,却只局限于四书五经里的学者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娴熟技术,却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工匠之间有一道天然屏障,这道屏障妨碍了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实践形成不了抽象理论,理论肤浅于感官。
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始终以经验概括、归纳为主,擅长整体综合,不懂逐步深入;只满足于对表象的认识,而不探索表象产生的本质原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擅长对事物进行定性描述,忽视定量分析。
这种思维方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用直觉思辨和臆测代替实证分析,而科学一旦失去实证分析方法,就会陷入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
这正是约束与误导科学技术进步的方法因素。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封建集权体制的浸润下,发挥过其独有的进步作用,她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她却裹紧了前进的步伐,再加之没有强劲的外来文化的硬性介入,在惯性与默然中,她不自觉地成为了束缚与制约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今天,阻碍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也已被逐步消除,我们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必定会重放异彩,在东西方文化的互补、融合、升华中,弃其糟粕,展其精华。
(责任编辑:郑祖泉)
69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