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 金 玲Ξ

摘 要:李约瑟难题,学界对其从社会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等许多方面加以探讨过,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入手,认为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保守主义与经验主义、功利主义与直觉主义这三个基本特征构成了阻碍与束缚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传统文化 基本特征 李约瑟难题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07)03-0095-0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为何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却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这就是引起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李约瑟难题”。学界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其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本文仅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谈李约瑟难题。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往往受许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并非没有科学技术,只因深受中国政治伦理型文化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不再适应近代科学产生之所需养分,进而由曾经的积极走向消极,由曾经的辉煌走向衰落。

一、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特征

11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群体本位,这与构成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核心的理性主义文化的个体本位成鲜明的对比。工业文明或现代化实质就是个体化和理性化进程。个体本位与个体自由正是成为现代人本质性生存方式。在群体本位文化中,人的生存缺乏个体意识与个体自由,人与人之间基于先天身份和地位,家庭出身,家庭关系构成等级关系、血缘关系、宗法关系。而在西方文化中,每个人首先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其次才被看作是一个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自由、独立性。这样,自我奋斗就成为这种观念的必然的逻辑。不受压抑的个体的个性不断得到解放和张扬,有才干能创新的人就获得财富、地位和尊重。从而创新与探索,对自然的质疑,就成了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进而科学技术化成为近代西方人带有全题性的思想倾向。而这种思想倾向的缺乏,构成了阻挡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继续向前阔步的客观因素。

21与群体本位对应的实质是整体主义,也是一种特定的自然主义。中国传统哲学如儒家、道家、墨家等都主张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主张要尊重自然,对自然寄予深切的同情,不要去试图探究自然的本性,改造自然。于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应运而生,并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与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主体客体合一的立场截然相反,西方文化则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物,它们不存在善恶美丑,更不带有感情色彩,人类应超越自然之上,支配自然,利用自然来满

59

Ξ作者:金玲 中共中央党校2005级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硕士研究生 100091

○金玲: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足人类自身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人们去从事科学活动,这就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动因。并且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实质是以“天”论“人”,从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中寻找政治伦理规范的本体论依据,继而为统治秩序,伦理规范提供合理性永恒性解释。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能孕育出近代科学的主观因素。

二、保守主义与经验主义特征

11坐落在东亚大陆板块上的中国,由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陆海分立,大陆封闭,易攻难守),使其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在这里,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几千年来人们被闭锁在封闭的和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们安于现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每年每代都是机械地重复。人们无须思考也不必探索,家风家教,祖辈言传身教足以把维持生活所必须的基本要素潜移默化地融合进一代又一代的日常生活主体的血脉中,于是养成了按部就班,不思进取,循环轮回的惰性心态。当一个社会整体都处于这种半梦半醒,混沌无知,周而复始的沉重状态时,这个社会必然缺乏创新的活力,因为这种社会状态无法产生内在驱动力,超越不了那种庞大而厚重的习惯使然,进而集体失去创造冲动,科学技术也必然因缺乏探索主题和张扬的活力而走向萧索。久而久之就构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社会因素。

21在中国古代这种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异常强大的农业文明社会里,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都在“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等伦理纲常的教化下被扼杀殆尽。每个人都给纳入到一种既定的、自在的、自然的关联中,所有的一切人类活动,不管是日常生计活动,还是政治管理活动,科学探索活动,艺术创作活动,都被一种给定的程式,机械的格律所束缚。世代相袭,不可抗拒,不可违背的祖训定律,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活动图式制约着人们的决策与行为,久而久之,学习,教育,创作都成了一种遵循固定归类模式的机械创造,这正是阻碍与束缚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创新的内在因素。

31世界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后,中国统治者和守旧的文人还紧闭双眼,拒绝了解和接受西方先进文化,把西方看作是文化荒漠的“化外蛮夷之邦”。即使偶因好奇或新鲜引入某种先进,也局限于皇宫戏耍玩弄。这种经验所导致的文化保守倾向使常年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古人难以集体转过弯来跟上世界的潮流。这就是阻碍与束缚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外在因素。

三、功利主义与直觉主义特征

11章太炎曾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从而可以看出,古人崇尚实用,对纯理论的研究不感兴趣,对无法立刻看到效果的技艺发明不加推崇。同时,在中国古代高度集权的封建政治体制中,统治者为了把人们的思想,言行纳入封建正统思想轨道,独尊儒术,而被认为无利稳定,动摇民心的所谓“淫技奇巧”的科学技术,倍受排挤。“道成而上,艺成而下”成了主流社会观念。而这正是阻碍与束缚科学技术传播与发展的心理因素。

21在古代中国功利主义文化背景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使得古代受过良好教育,却只局限于四书五经里的学者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娴熟技术,却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工匠之间有一道天然屏障,这道屏障妨碍了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践形成不了抽象理论,理论肤浅于感官。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始终以经验概括、归纳为主,擅长整体综合,不懂逐步深入;只满足于对表象的认识,而不探索表象产生的本质原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擅长对事物进行定性描述,忽视定量分析。这种思维方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用直觉思辨和臆测代替实证分析,而科学一旦失去实证分析方法,就会陷入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这正是约束与误导科学技术进步的方法因素。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封建集权体制的浸润下,发挥过其独有的进步作用,她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她却裹紧了前进的步伐,再加之没有强劲的外来文化的硬性介入,在惯性与默然中,她不自觉地成为了束缚与制约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天,阻碍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也已被逐步消除,我们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必定会重放异彩,在东西方文化的互补、融合、升华中,弃其糟粕,展其精华。

(责任编辑:郑祖泉)

69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