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李约瑟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约瑟难题

1 “李约瑟难题”之问及研究意义

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技史》中提出注明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朋友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像伽利略、牛顿这样一些伟大的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呢······为什么中世纪中国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机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关于中国文明中是否曾出现过作用巨大的“科学技术”,又或者中国是否曾在某一阶段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于欧洲,这在学界有着很大争论。这些争论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不在于是否能够提出此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而在与提示我们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李约瑟难题其实包含两个问题:1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出现在中国?2 为什么中国在近代发展进程中会整体落后与西方?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求解李约瑟难题过程的实质是研究科学技术自身发展逻辑规律与启示政府重视科技发展内外影响因素的问题。

2 政治经济制度影响

科学技术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而这与社会制度也有很大关系。传统观点认为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发展历程都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社会形态。我们潜意识里都会认为东西方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建制”是相同的。

2.1 经济制度

旧社会中国的农民是自由农民,他们从皇帝那里领到土地维持家用,同时对以皇帝为首的政府提供赋税,并受统一的法律制约和保护;中央政府从农民那里

取得赋税来维持军队,而军队的士兵也来自农民。这样中央政府有很大的权利、很大的力量建立强大军队,可以随时铲除任何挑战中央集权的豪强,呈现两头强、中间弱的局势,是高度中央集权形式。在这样的土地制度下,小农经济使得人们能够自给自足,拥有土地便可维持生活所需,所以贵族阶级甚至全社会都对土地有着强烈的渴望和占有欲,从而便产生了强烈的重农轻商,对经商致富以鄙夷的态度,于是,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受到了限制,生产力上也没有对科学有进一步的要求。

欧洲土地制度非常不同。在欧洲封建的制度是庄园制。贵族名义上是从国王那里领到土地,但贵族是庄园土地的真正拥有者,于是贵族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军事力量都非常强。农奴靠耕作他们领土的土地而养家糊口,国王在把土地封给贵族的同时,贵族需要提供一定的军备和粮食,国王的资源来自贵族,于是国王不具备压制贵族的能力。中世纪的庄园制:贵族拥有土地、农奴为领主劳动以谋生存,这呈现出两头弱、中间强的局势。于是,中间阶层的贵族拥有更多的势力和自由,贵族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利益,变得更为强大,对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技有更强烈的欲望。直到中世纪的默契,即开始商业革命、工业革命时,很多领主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就把土地用于养羊,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过程。

2.2 政治制度

贵族阶层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的社会建制决定统治阶层的权力依靠于贵族的支持,所以贵族会比较长时间的保持自己的贵族身份,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和研究自然科学问题。没落贵族为了追求社会地位提高,要求思想的解放和探索精神。而中国的封建社会里,贵族靠在朝廷垄断高级职位,以此作为他们世代冠冕的保障。他们的身份依赖于王族的庇护,一旦这个特权和庇护失去,贵族拥有的一切都会化为乌有。于是,中国的读书人便以“学优则仕”的准则来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启示意义

当代社会,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还落后与西方,除了经济水平和科研起点外还有其他原因吗?从“李约瑟难题“中,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现代科学的创建得益于贵族的自由探索精神,整日为名利和生存而劳累催生不了现代科学,也不利于科学的实质进步。科研工作需要“贵族式”的自由探索精神,科研工作者不应该为“名利和生存”而工作,科研考核体制也应该给科研工作者更多自由和空间、减少或避免急功近利式的科研考评体制。

3 民族文化思维影响

3.1 保守主义与经验主义影响

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中国北面是无际沙漠,西面是苍茫雪山,南面是绿郁葱葱的树林,东面是大海,泱泱大国,纵横千里,这在当时的环境里可谓封闭而富足,中国各朝统治者都追求天下统一,追求永恒不变的稳定昌盛。在这样的世界中,人们无须思考也不需探索,祖辈的言传身教足以维持生活基本需求,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多使得人们不思进取、虚幻轮生的惰性心态,这剥夺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于是这样的社会必然缺乏创新性。

欧洲国家都是小国,在历史上有着频繁剧烈变化和动荡,同时之间的贸易、交流也很多,这样的经历教会他们冒险探索和创新发展的精神,教会他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应该适时改变,这是有利于现代发展的。

3.2 功利主义与直觉主义影响

在文明发展上,在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和农奴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楚,是不可逾越的。他们强调上帝的旨意,一个人身为农奴或身为贵族是上帝的旨意,不可更改的。中世纪后,基督教信仰的影响开始衰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

动、法国革命等等造成了基督教影响的衰落,以及人本主义的复活。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开始成为主导。

在中国,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还有一定的流动,通过科举考试,农家子弟有机会加入统治阶层。但在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发展中,封建制度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选择儒家思想,独尊儒术强调文学修为和道德修养,大多讲的是做人道理,君尊臣卑的信念,科学技术被认为是“淫技奇巧”。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便一心只读圣贤书,在这样长久的熏陶下,很难有兴趣和机会对科学产生多大的兴趣。“道成而上,艺成而下”成了社会主流观念。

在古代中国功利主义文化背景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只局限于四书五经的学者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娴熟技术,却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工匠之间有着天然的屏障,这道屏障亦是巨大的社会地位差距,隔绝了两者的交流和促进。实践上升、形成不了理论,理论肤浅与感官。这就使得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始终以经验概括、归纳为主,擅长整体综合、不懂逐步深入;只满足与对表象的认识,而不探索表象产生的本质原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擅长对事物进行定性描述,忽视定律分析。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用直觉思辨和臆测代替实证分析,而科学一旦失去实证分析方法,就会陷入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这正是约束与误导科学技术进步的方法因素。中国在对自然经验的获取上先与欧洲,但对所获取经验的深入认知却止步于满足于现实生活的使用上。

3.3 科学态度与技术应用差异

中国传统科学偏重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西方科学则热衷于探索寻找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热衷于用原因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比如,用引力假说解释苹果为什么总落到地上,而飞不到天上;用电场假说解释电荷和磁体不相互接触也能相互作用的现象。用原因解释现象,不满足或深圳鄙视经验知识,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既是西方科学的本质,也是西方科学的核心。这种差异导致西方的理论、概念经常被证实或伪证,从而推动西方科学的不断进步;而中国科学的理论,“概念”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伪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