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部分:知识点一、有机物(1)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比较(3)有机物的种类和其代表物二、有机反应(1)有机反应的种类(2)特殊有机反应——环烷消去反应(3)有机反应的特点三、有机物和无机物混合物(1)有机溶剂(2)有机和无机溶剂混合溶剂第二部分:文章有机物是一类特定的化学物质,它们在化学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元素的原子的独特的组合。

有机物的定义是从有机化学的角度出发的,以碳原子含量和附属原子组成的特殊结构为主要特征。

有机物的特点是具有活性的碳偶联键,形成一些重要的生物分子,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机物和无机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学物质,他们在原子组成上有很大的差异。

有机物以碳原子含量和附属原子组成的特殊结构为主要特征,特别是具有活性的碳偶联键,形成一些重要的生物分子,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对而言,无机物主要由无机元素的原子组成,它不包含碳原子,即便包含碳原子,也不会形成碳偶联键,不具有活性。

有机物种类丰富,它们可以分为有机酸、有机碱、有机醇、有机酯等。

而有机反应是指以有机物为原料发生的一类反应,它是由有机物内部活性碳键原子间互换而发生的,它是由有机物形成新的有机物,这种特殊的有机反应叫做环烷消去反应。

有机物与无机物结合形成混合物,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有机溶剂具有优异的溶解性能,它能溶解的大部分有机物并且与无机溶剂形成混合溶剂,这种混合溶剂有利于工业制造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混合、调和和成膜作用。

总之,有机物及其反应、混合物等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工业制造和日常生活中有深远的影响。

2022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资料整理

2022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资料整理

2022年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姓名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蜡烛的变化1.活动:做一支蜡烛所需材料:蜡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皿、试管夹、蜡烛模子、棉芯等。

制作方法:①将蜡块切成碎屑。

②加热蜡屑成蜡油。

③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将蜡油倒入模子里。

④等蜡油凝固,蜡烛就制成了。

活动结论:蜡烛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经历了由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的形态变化。

但蜡烛这种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蜡烛。

2.实验一:点燃蜡烛,观察燃烧后的现象所需材料:烧杯、抹布、蜡烛、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白瓷碗等。

实验方法:①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情况。

②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③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观察它的底部有什么。

实验现象: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会有水雾出现。

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上会有一层白色固体出现。

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白瓷碗的底部会被熏黑了,用手抹一抹,是一层黑灰。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会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分别是水、二氧化碳、炭黑等。

3.实验二:点燃一小张纸,观察纸的变化实验要求:点燃一小张纸,看看纸点燃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验现象:这张纸在燃烧前是白色固体,片状。

燃烧时出现红色的火光和黑色的烟雾,白色固体片状慢慢转化为黑色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燃烧后就全部转化成黑色粉末状固体。

实验结论:纸在燃烧后变成了不一样的物质,同时还发出了大量的光和热。

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纸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植物纤维燃烧不充分,会产生炭黑,剩下的灰烬大多是植物纤维中的无机盐。

4.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具有质量、体积和可观察的特征。

-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大小、质地、透明度等,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

- 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本质,如溶解、熔化等;化学变化改变物质的本质,如燃烧、腐烂等。

二、质量和重量-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数量大小,用单位克(g)或千克(kg)表示。

质量不随物体所处的地方、环境和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而改变。

- 重量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用单位牛顿(N)表示。

重量随物体所处的地方、环境和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而改变。

三、声的传播- 声是物质振动的结果,需要有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声的传播需要声源、介质和接收器三要素,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 声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性质有关,固体的传播速度大于液体,液体的传播速度大于气体。

四、力和工具-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形状改变或速度改变。

- 常见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可以通过试验测量力的大小。

- 使用不同工具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如杠杆、滑轮等。

五、能量与能量转化- 能量是物体运动、变化或发生作用的能力,存在多种形式,如动能、势能、热能等。

- 能量可以转化,如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等。

-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总能量保持不变。

六、地球与地理- 地球是一颗由岩石、气体和液体组成的行星,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 地球有大气层、水圈和陆地,这些构成了地球的地理环境。

- 地球上有常见的自然现象,如地壳运动、天气、地形等,需要进行认识和探索。

6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苏教版]--[季克洪整理]

6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苏教版]--[季克洪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水滴里的生物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2、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的制造者是列文虎克,第一个发现微生物,揭开生物秘密的是列文虎克。

胡克最早发现细胞。

3、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4、利用显微镜观察“小水塘”里的一滴水,发现水中会有鼓藻、草履虫、水蚤、轮虫、钓钟虫等微生物。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牛奶中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

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7、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8、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如:果酒、泡菜、酱、酸奶。

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细菌的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9、可以减少致命病菌传播的方法:捂住口鼻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

10、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有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11、大多数细胞极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12、食物通常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13、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青霉素是由弗莱明首先发现的14、食物的腐败变质是霉菌引起的。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

防止发霉的条件是干燥、低温。

15、怎样防止食物和其它物品发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冰霜存食物)、太阳曝晒衣服16、请举说明霉菌的功与过?答:人们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它物品的变质。

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植物的病变。

17、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身体由一种叫做细胞的微小结构组成。

18、伤口化“脓”就是死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19、生命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汇总(最新直接打印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汇总(最新直接打印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汇总(最新直接打印版)1.水滴中存在着许多微小的生物,如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和轮虫等。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需要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微生物分布广泛,存在于空气、水、泥土、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各种环境中。

细菌、霉菌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而变形虫、酵母菌和硅藻也是微生物之一。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

4.制作酸奶的步骤包括:将鲜牛奶加入适量的白糖,煮开几分钟;当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将混合物倒入消过毒的保温杯中,盖上盖子;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制作完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含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乳酸菌属于杆菌。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7.细菌也需要食物,有些细菌会利用阳光自行制造食物,而有些细菌则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繁殖速度非常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细菌的繁殖方法是分裂繁殖。

细菌的功用包括利用细菌生产腐殖质,生产新的食物,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等,但也有些细菌会致病。

10.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包括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和勤用肥皂洗手。

11.馒头发霉对比实验表明,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防止发霉的方法包括真空包装、放置干燥剂、低温保存和太阳暴晒。

12.英国的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

13.英国的胡克发现了细胞,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微小,需要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但也有少数细胞非常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草履虫、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4.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而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全册知识要点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全册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 水滴里的世界1、水里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很小很小的生命体,它产被称为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人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水、泥土里,动植物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5、水滴中的那很多个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6、海洋中的硅藻也是一种微生物。

7、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瓜果上的毒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发霉变馊的食物……这些都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

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方法:虽然不能直接看到它们,但是可以发现物体上的毒斑慢慢扩大,皮肤逐渐发炎馈烂,病毒感染的人群起来越多,病情越来越重,食物变质逐渐腐烂等。

2 做酸奶1、自己动手做酸奶的过程:(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2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2、自制酸奶要注意的事项:(1)自制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放太久。

(2)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3、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1)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2)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4、认识细菌(细菌的特点):(1)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2)有三种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3)细菌也要吃食物。

有的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4)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5、细菌的功与过:功(好处。

对人类或大自然有用的):(1)生产腐殖质(苹果从树上掉下、腐烂、细菌分解、变成腐殖质)(2)生产新食物(果酒、泡菜)(3)生产药品(4)生产塑料餐具过(害处。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知识点归纳整理复习大全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知识点归纳整理复习大全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知识点归纳整理复习大全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水滴里的生物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2、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的制造者是列文虎克,第一个发现微生物,揭开生物秘密的是列文虎克。

胡克最早发现细胞。

3、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4、利用显微镜观察“小水塘”里的一滴水,发现水中会有鼓藻、草履虫、水蚤、轮虫、钓钟虫等微生物。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牛奶中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

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7、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8、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如:果酒、泡菜、酱、酸奶。

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细菌的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9、可以减少致命病菌传播的方法:捂住口鼻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

10、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有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11、大多数细胞极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12、食物通常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13、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青霉素是由弗莱明首先发现的14、食物的腐败变质是霉菌引起的。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

防止发霉的条件是干燥、低温。

15、怎样防止食物和其它物品发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冰霜存食物)、太阳曝晒衣服16、请举说明霉菌的功与过?答:人们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它物品的变质。

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植物的病变。

17、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身体由一种叫做细胞的微小结构组成。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一、填空:1、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2、(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4、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

5、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6、常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

二、问答: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在大自然里的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地方都可以找到微生物。

可以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生物,也可通过肉眼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

2、做酸奶一、填空:1、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细菌有三种根本形状(杆菌、球菌、螺旋菌),细菌有的本人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速率很快)。

3、利用霉菌可以(出产腐殖质、加工食品、净化环境、出产药品和生物塑料)等;但有的霉菌会危害人的健康。

2、问答:用哪些办法可以削减致病细菌的传播?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2)用热水冲洗筷子,(3)勤用肥皂洗手。

3、馒头发霉了一、填空: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枯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2、英国细菌学家(XXX)首先发现青霉菌排泄出的某种物资能杀死细菌,他把这种物资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属于抗生素。

3、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办法有(真空包装、放枯燥剂、低温储存、太阳暴晒)。

2、问答:霉的功与过有哪些?功: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和出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过:霉菌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

三、实验:设想馒头发霉的实验。

(1)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温暖、枯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
4、自制酸奶的步骤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那么粗,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10、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1、青梅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12、胡克发现了细胞。

13、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3、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4、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5、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

6、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7、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候风地动仪。

8、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湿地、峡谷、沙漠、海洋和岛屿。

9、七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

10、四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1、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12、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家是麦哲伦
13、你的家乡的主要地形地貌是平原
14、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达到的最深深度是14千米
15、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用。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是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
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4、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5、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

6、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有:擦去水分、喷漆、覆盖搪瓷、电镀、涂沥青、制成不锈钢。

7、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酸性物质。

8、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称为碱性物质。

9、你剧烈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酸性物质。

10、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
11、要使食用的小苏打或碱块起泡,需加入橘子
12、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13、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能使火焰熄灭。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

2、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27.3天。

3、人们把星空分成88个区域,称为星座。

4、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

5、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

6、北极星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恒星。

7、当太阳的直射点照在斜向太阳的半球时,该半球是夏季,另外半球就是冬季。

8、九大行星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地球、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冥王星。

9、银河是由许许多恒星构成的。

10、像太阳一样的星体还有很多,它们都是炽热的、巨大的发光气体球,我们把它们称为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着太阳运行的天体叫行星;像月亮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着地球运行的天体叫做卫星。

11、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杨利伟。

12、中国“神舟6号”航天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13、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的英雄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14、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
1、好奇心总是驱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找出答案。

2、假设是根据已有经验先对答案做出的猜想。

3、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4、实验是制造条件,收集事物变化证据的方法。

5、假设一般用(如果……那么……)来表达。

6、很多重要的结论都是从提出假设开始的
7、同一个假设可以被多次验证
8、做科学实验,要学会控制变量
9、做科学实验时,应注意什么?答:做科学的实验,要学会控制。

一要注意每次都在公平的或均等条件下进行;二要注意每次只能选择一个变化的因素;三要注意确定变化时需要观察的项目。

10、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