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又呈吴郎课件

合集下载

《又呈吴郎》课件

《又呈吴郎》课件
探讨《又呈吴郎》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PPT制作步骤
详细介绍PPT制作过程和设计技巧
PPT演示技能
讲述PPT演示的技能要点,展示实际演示技巧的例子
总结
总结PPT课件的内容,强调PP
《又呈吴郎》PPT课件
PPT课件介绍《又呈吴郎》的背景、吴郎简介、古代文人的创作方法、《又呈 吴郎》的文学及历史价值、PPT制作步骤和演示技巧。
导言
PPT课件的背景介绍和重要性
吴郎简介
吴郎是一位杰出的中国文人,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古代文人的创作方法
揭示古代文人的创作过程和艺术表现形式
《又呈吴郎》的文学价值

广东省惠来县第一中学粤教版选修1杜甫诗三首《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课件(共55张PPT)

广东省惠来县第一中学粤教版选修1杜甫诗三首《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课件(共55张PPT)

《蜀相》前四句写武侯祠,后四句先 概括诸葛亮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 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 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
二、理解诗意,累积诗歌知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 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 2.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 3.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 仰的地方 4.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 之情,并因人而及物,
背景解说: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结束了 为时四年的寓居泰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 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浣花 溪畔。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定。在这期间杜甫 仍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在当时 安史之乱还未曾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 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 杜甫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 仰慕,倍加敬重。定居后第二年春天,他探 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 古绝唱。
三吏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三吏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天地终无情”说明前半篇的主题思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又呈吴郎课件1沪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又呈吴郎课件1沪教版五四制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首句的“任”解为任由。当年自己任由生活凄苦的老妇到 堂前打枣,以解饥馑之苦。杜甫摆明自己的态度是想启发 吴郎要同情老妇人,用行动帮助老妇人。
第二句交代老妇打枣的原因:既无儿女奉养,又饱受饥饿 之苦。让吴郎明白她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使他能同情她的 悲惨遭遇。
颔联开导吴郎,老妇扑枣时心怀恐惧,所以我们不应干涉, 反而更应显得和善些,让她安心打枣才对。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 诗题作《又呈吴郎》。
“唐朝诗圣有杜甫, 能知百姓苦中苦。”
——陕西民歌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郎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宁:岂,怎么。代老妇人打枣这件事。 ( 8)只缘:正因为。 (9)转须亲:反而更应对她亲善。亲:亲善。 (10)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1)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2)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又呈吴郎登岳阳楼ppt

又呈吴郎登岳阳楼ppt
执教:高琨
无食无儿一妇人
交代西邻
无衣无食、无依无靠 (生存状况糟糕)的老寡妇。
析: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 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 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执教:高琨
不为困穷宁有此? • 那个词承上第二句? • “困穷” • “此”指代什么?
反问语气
• 扑枣一事。 •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 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
译 文
执教:高琨
探究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今昔心情对照 强调登临喜悦
青年开元盛世 昔闻: 渴望向往已久 暮年 山河残破 今上: 如愿以偿甚喜
执教:高琨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
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 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即横征暴敛)
• 2、连年的战乱
由近及远 由小到大
执教:高琨

由西邻扑枣的小事,杜甫联想到整个国 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 一方面,点醒开导吴郎。 望其站得高看得远些,不要为几颗枣子 斤斤计较。 • 一方面,表现诗人热爱祖国及对平民的 同情和关爱
执教:高琨
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象“不 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 “即”、“便”、“虽”、“却”等,
执教:高琨
诗人故意委屈自己,说出与身份不 相称的“呈”字。含谦卑恭敬的意思。 目 的
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人的劝告。
执教:高琨
堂前扑枣任西邻 • •
” 而用这个短促沉着的 “扑”, 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 为什么要放任呢?
执教:高琨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又呈吴郎 课件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又呈吴郎 课件
背景简介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 ,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 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 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 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 上篱笆,禁止打枣,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 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 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 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 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 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现身说法,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
用自己的眼泪感动对方,话说得入情入理,用意恳切真诚,因而感人
至深,催人泪下 。
二、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语言平易质朴。
如又“呈”吴郎而不用又“简”吴郎,“即防”两句。诗中既为老妇 人打
现出关心祖国命运以至泪满衣巾的炽情。从而折射出
诗中高度的人民性。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相关评论
子美于君亲兄弟,友朋黎民,无刻不关其念。( 清·吴乔《围炉诗话》卷四)
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 ,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 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清·卢德水《读杜私言》 )。

语文:1.3.4《又呈吴郎》课件(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语文:1.3.4《又呈吴郎》课件(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鉴赏
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 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 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
委婉劝吴郎 民苦的根源
思想
普通的打枣小事 人民的水深火热 老泪纵横
说明: 这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
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 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 渡难关!
杜甫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题解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 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 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 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 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 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 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 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 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 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 “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 让吴郎易于接受。
藏族人喜欢白黄红绿四色,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信仰深入他们的灵魂。
从山脚无字石碑起,经曲折石铺斜坡路,直至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并由此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隧道进入大殿。然后,你就可以 看到无数的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宝。
你对藏传佛教文化很了解。 算不上了解,只是会习惯查阅即将游览的地方,是为了不错过。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 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 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 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 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 “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 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 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又呈吴郎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又呈吴郎
注释:
⑶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 实被遣。扑:打。任:放任,不拘束。西 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⑷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艰难窘迫。 《易·系辞下》:“困穷而通”。宁有此: 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 怎么,难道。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 件事。 ⑸只缘:正因为。恐惧:害怕。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背景: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 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 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 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 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鉴赏: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 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 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 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 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 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 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 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鉴赏: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 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 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 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 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 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 太不体贴人。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鉴赏: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 像“不为”、“只缘”、“已诉”、“正 思”,以及“即”、“便”、“虽”、 “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 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 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 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 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 又回护吴郎。

又呈吴郎ppt3 粤教版

又呈吴郎ppt3 粤教版

杜甫 李白 高适 塑像
创作经历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 ,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 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
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
重视。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
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
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祖父杜审言是 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 天县令。 杜甫从小好学,七岁开始吟诗作文。他读书非 常刻苦,“群书万卷常暗诵”。从二十岁起,结束了 书斋的生活,开始了十几年的壮游生活。他南游吴越, 北游齐赵,先后与高适、李白等人一起追鹰逐猎,登 高骋怀,饮酒赋诗 ,并与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这期间,杜甫接触到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饱览了祖 国壮丽的河山,从而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 期的创作带来了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时期 的创作以《望岳》为代表。
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 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 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 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
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举家东迁,途中
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 而卒。杜甫死后,按其遗愿,和其祖父同归葬 在洛阳市东约23公里的偃师县杜楼村。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是晋代大将军杜
预的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曾祖父杜依
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 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 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 北、山东一带。后来在洛阳遇见了见李白,两人
共同谈论诗,结下深厚的友谊。三十五岁以前读
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 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尾联
译文: 译文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由 此联想到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 襟。 赏析: 赏析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 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 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最后一句诗,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 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 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 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 的态度。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 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 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 “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 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 扬顿挫,耐人寻味。
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颈联
译文: 译文 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就防着您虽属多心,但您来了 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 赏析: 赏析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 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 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 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 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 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 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又呈吴郎
杜甫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体会诗歌含蓄委婉的艺术手法。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人称杜少 陵,杜工部,杜审言之孙。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 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 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 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 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杜甫历 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 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 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谢谢观看
创作背景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 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 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 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 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 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首联
译文: 译文 任由那个邻居来我们家草堂打枣,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子女 的一位寡妇。 赏析: 赏析 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 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 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 第二句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 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颔联
译文: 译文 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反过来正因为怕她恐 惧却要显得可亲。 赏析: 赏析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 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 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 一气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