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_以四川省示范点为例

合集下载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化 利 用 的 重要 手 段 。 村 居 民点 用 地 整 理 对 改善 农 村 生 态环 境 , 高农 民 生 活质 量 , 解 用 地 矛 盾 , 农 提 缓 实现 耕 地 占补 平 衡 , 展 农 村 经 济 , 进 城 镇 化 , 发 促 缩 小 城 乡差距 , 决 “ 农 ” 解 三 问题 具 有 重 大的 现 实意 义 。 好 农 村 建 设 用地 整理 既 是 贯 彻 落 实 国 务 院 关 于严 格 土地 管 理 决 定 的要 求 , 抓 又是 当前 和 今 后
实践 ・ 思考
21 0 0年 第 5期
民 科技 营
论新 农村建设 中农村 居 民点土地整 理
潘 亮
( 宁 省抚 顺 市勘 察 测 绘 院 , 宁 抚 顺 13 0 ) 辽 辽 10 8
摘 要: 新农村建设 中农村居 民点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 中农村土地 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 , 是促 进农村土地有序、 合理与科学

个 时 期缓 解 建 设 用 工作 , 能 有 效 地 利 用 国 土 资 源 , 能促 进 和 改 善 农 村 环境 , 时还 可 以缓 解 用 地 矛盾 。 做 既 又 同 拟
就 农 村 居 民 点整 理 含 义 、 点 、 特 问题 、 式 及 主 要 措 施进 行 探 讨 。 模 关 键 词 : 农 村 建设 ; 民 l 理 ; 新 居 点整 问题 ; 式 ; 施 模 措 1 农 村 居 民 点用 地 的 特 点
城镇 建设 用地 置换指 标要做 到 与复垦耕 地 的数量 、质量 “ 挂 双 钩” 。应建立并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耕 地质量评价 系统 ,合理 运作 、科学评价 ,做 到建设 用地指标与 复垦耕 地的数量 、质量 “ 双挂 钩” 。地方政府应 该对复垦后的质量进行评估 ,对于高于平 均水平或 复 垦耕地质量很 高的,可 以给予奖励或赋予 “ 质量 系数” ,即置换 比复垦 面积更大的建设用地使用指标 。 43 以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促 进 土地 可持 续 利 用 . 土地 的 可 持 续 利 用 不 仅 仅 是 个 经 济 问 题 ,也 是 涉 及 生 态 、环 境 以 及人文精神的问题 。在农村 居民点整理的过程 中,要 十分注重保护耕 地质量 和农村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应该注意 以下几点 : 1 )注重土壤的改 良。土地作 为 自然 的产物 ,其质量 的提高必须遵 循 自然生态规律 ,必须充分考 虑土地生态系统 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的特点 ,考虑 系统内各生态 因素 间的相互平衡 以及 土地 生态系统与其 他各相关环境系统间的相互关 系; 2 )注重农村生态环境 的改善 ,对于不适合作物耕种的土地 ,要做 好 退 耕 还 林 还 湖 工作 ,维护 农 村 生 态 系统 ; 3 )按照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环境容纳能力的原则实施各项土地整 理 的生物和工程技术措 施。在农村居 民点 整理的过程 的同时要 有人文 精神 ,要注意有选择 地保留 民族 、民俗 等文化遗产和建筑 ,做 到土地 整 理 与 文 化 建设 相统 一 。 农村居 民点整理 是一个长期 、动态 的过程 ,一方面 ,我们 要学习 些典型模式 的经验 ;另一方面 ,也要 因地制宜 ,适时创新 和探索一 些新的模式 。农村居 民点用地整理工作 的核心是土地 的集约 利用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应 该 要 切 实 保 障 农 民 的 权 益 , 不 能 靠 侵 害 农 民 的权 益 来 发 展经济 ,农村建设用地 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 指标挂钩 以后 ,应充分 抓 住这个机会 ,把农 民的权益和经济建设有 效结 合起来 ,以科学 发展 观 为 指 导 ,走 土地 可持 续 利 用 之 路 。

土地集约节约评价报告模板

土地集约节约评价报告模板

土地集约节约评价报告模板概述本报告旨在针对土地的集约利用与节约使用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背景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的利用与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土地集约利用和节约使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土地集约节约的紧迫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管理与利用政策,并制定了一系列目标与标准进行指导和考核。

本报告将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地的集约利用与节约使用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贡献。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衡量土地集约利用和节约使用的重要工具,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估土地的利用效果,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是评价土地集约利用与节约使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够反映土地利用效果以及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情况。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指的是单位土地资源投入所能产生的产出。

通过评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了解土地使用者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3.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反映单位土地面积所创造的产出,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进程度。

4. 土地资源节约使用程度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程度是评价土地利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土地使用者的财务成本以及生态和环境收益等因素。

评价结果经过对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估,本报告得出以下评价结果:1. 土地利用率所评估土地区域的土地利用率为XX%,与其他地区相比,此结果表明本区域对土地的利用率较高。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本区域所投入的土地资源每亩产出的产值为XX元,相比其他地区,本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高。

3.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本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为XX,相比其他地区,本地区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土地大规模闲置和浪费现象较少。

4. 土地资源节约使用程度本区域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程度为XX,相比其他地区,本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且土地资源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居民点整理

居民点整理
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 是进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关键环节
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
• 政策驱动力: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一项保护耕地的重要制度,是保证耕地保有量不 减少的一项有效措施。
*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异地调剂政策
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折抵建设用地指标,是指经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验收确 认的土地整理项目新增有效耕地面积,按60%比例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农 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 经济因素 较易量化,故国内学者大多从经济因素人手分 析和评价。
总结
• 国内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驱动力、潜力、模式、 效果评价等微观技术层面。
• 此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能够从细节上指导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工作。
• 对宏观政策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参与 主体的确定及宏观规划的现实指导作用研究不足,在制定农村 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
• 是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 条件约束下的潜力。
• 主要来源是农村宅基地用地量的降低、建筑容积率的 提高、闲散土地再利用、自然村向中心村迁并以及村 内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配套和完善。
• 分为有效土地面积潜力、农村聚落优化潜力、改善生 态环境潜力、土地增值潜力。
• 缺乏公众参与的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不能够完全反映各方利益, 尤其是农民的利益。
• 下一步的研究应重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规划的公众参与研究, 促进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
• 对经济发达城市的郊区及城中村,一般宜采用 城镇化的土地整理模式。
• 对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偏远村庄,宜采 用整体搬迁模式。
• 对自然村缩并、平原地区分布零星散乱的自然 村落,可以实施建设中心村的模式。

浅谈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浅谈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地整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 析 ! 提出 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模式 ! 并进一 步探讨了我国开展农村居民点土 地整理 的主要对策 " 关 键 词! 土 地 整 理 模式 & 农村居 民点土 地利用 现状 及存在 的
问题 !"!
来 !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由于农村 集体 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 ! 村镇建设 缺乏科 学规划或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 以 及对农 村宅基地审批不严格等原因总体 上来说 比较粗放 ! 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 农村 居民点用地总量偏大 ! 人均占地超标 # " 居民点内部土地浪费 $闲置 及其严重 # 在 一些村庄内 !一是 倒塌的祠庙 $旧房 基地 荒芜 !房 屋四周边 角地空置 %二是农 房之 间夹 杂一些 & 势 力户 ’ 控制的 空地 ( 或 菜 地 ) $ 宗族业地 $& 祖传 ’ 宅基地 ( 或菜 地 ) 和争议地 % 三是村边建新房 ! 村 中弃旧 房 ! 旧房 或用来 堆放杂物 $禾 草 ! 或关 养 猪牛 ! 或完 全闲置不 用 # 所有这些 ! 造成 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多 ! 土地利用率低 ! 土 地浪费严重 # # 村庄用地规模偏小 ! 居民 点数 量多 ! 布局 分散 $ 集约化 程度低 ! 内 部用地结构不合理 # 由于村落自 然形成 过程中旧观念的影响 ! 加之以村 民小组 为基础的制度局限 ! 长期以来 !农 村居住 分散 的问题 一直没有 得到有 效解决 ! 沿 路建房的观念已然沿袭至今 # 这 样不仅 影响了农村景观 ! 而且也影响了 土地得 到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 # $ 缺少 科学的总体规划 # 农村建房没有 统一的 规划 $统 一的设计 $统一的标准 !坐落东 $ 南 $ 西 $北都有 !占 地盘为己有 ! 任意扩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利用 , 使农 村建设逐步集 中集 约, 高农 整理工作 , 方式上 , 些地区大多采取 分 乡镇政府 财力有限 ,经济 发展水平 不 提 在 这 村居 民点土地利用强度 , 促进土地利用有 了村 庄 内 部 整 理 、 村庄 合 并 、 民 社 区 及 高 , 农 存在于乡镇 的企业 数量少 , 绝大多数 序化 、 合理化 、 学化 , 科 并且改 善农 民生 城镇化、 向中心村集 中以及就 地安置等 的 村庄也没有
口文 / 王传 明 乔国华
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可 以 政策的真空 ;在涉 及到 旧城镇 的改造方 提 要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是 源极其稀缺, 不仅有助于实现农村 面, 虽然国家 已出台了一些关于小城镇建 提 高农村居 民点用地效率和 集约化程度 , 增加农村耕地面积, 土地 的集约 利用 ,还有助于改善农 村生 设和城镇改造的文件 , 由于 旧村镇改造 但 促进土地有序 、 合理与科 学4 J e 用的重要  ̄, 生活和环境条件 。 目前, 我国各地在居 中审批复杂、 收费项 目繁 多, 目前 的政策 手段. 本文从我 国农村居 民点整理现状和 产 、 民点 用地 整 理 方 面 已取 得 了一 些 成 就 。 无法涵盖。另外 , 从用地整理的现状可以 存在的问题入手 , 拟就有效管理农村居 民
村居 民点用 地进行整理 可以在一定程度 设用地 , 保护 了耕地 ; 而且流转使农 民 自 和区位理论等都将在整理工作中体现。 而 上 解 决 这一 矛 盾 。 村 居 民 点用 地 整 理 工 身及 农村集 体土地所有权的经济价 值得 在土地整理 中, 农 关于这些方 面, 没有一 还 作是提 高农村 居 民点用地效率 和集约化 到体现。另外 , 二三产业的引进使农民的 个综合的理论体系 ,导致 在实际工作 中, 程 度 , 进 土 地 有 序 、 理 与 科 学 化 利 用 就 业 问题 得 以解 决 , 促 合 收入 有 所 增 加 。 往 往侧重于某一方面 , 顾此 失彼 , 不利 于 的重要手段 。目前, 各地的整 理工作 已取 江苏在土地整理方面, 大力推行集约 农村整理工作 的开展。另外 , 我国东西部 得一些成就, 但在现实中农村居 民点整理 用地 , 并进行大规模 的并村运动及由国土 农村的经济状况存在巨大差异 , 发达地 区 工作依然存在着诸 多问题。 本文将从农村 资源部主导进行 的村庄整理 与城镇用地 的农村居 民点整理模式在 中西部地区 并 居 民点 用 地整 理 的现 状 出 发 , 讨 在 推进 挂钩 试 点 工作 。 过 对 项 目区 内村庄 撤 并 不 适用 。 探 通 农村居 民点整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 问题 , 和对不合理、 不充分和废弃 闲置 的农村建 ( ) 三 资金 的缺 乏阻碍着农村居 民点 最终对加 强农村居 民点整 理管理提 出相 设 用 地进 行 调 整 利用 , 增加 了建 设 占用 耕 整理工作的进程 . 厚的资金支持是农村 雄 应 的 政策 建 议 。 地面积, 推动 了农 村 居 民 点和 城 镇 的 进 一 居 民点整理顺利进行 的保 障 ,农村 再建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问题与对策研究——谈XXX村为例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问题与对策研究——谈XXX村为例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问题与对策研究——谈XXX村为例发布时间:2021-10-14T09:09:27.343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5月15期作者:王怡[导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规划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实际问题。

基本上,本文从农村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XXX村农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王怡烟台市蓬莱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省烟台市 265600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规划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实际问题。

基本上,本文从农村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村农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经验提出了改进村农村规划的步骤和对策,以促进村农村管理的规范化,促进经济和农村社区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规划;计划管理;农村建设引言2015年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实施后,整个城区的农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利用率有了很大提高。

同时,在一般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再开发区的研究往往脱离再开发的内容,空间规划也具有指导性的科学意义。

村作为新领域建设的试点,建设成效显著。

然而,在这一时期的调查实践中,以及在这一时期对村的观察和调查中,发现了一些小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农村发展政策的重要性,为我国新农村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本文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各种方法。

1 村基本土地利用状况1.1自然状况概括全村位于资江河中,四周环水,桃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水乡”。

该区域地势平坦,从微观地形来看,东北部地势较高,西南部地势较低。

属亚热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冬热夏冷,春季寒冷多雨,7月普遍低潮多雨。

总体而言,土壤肥力状况良好。

作为该地区新农田建设试点村,总体土壤肥力条件较好。

作为该地区新田建设试点村,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备,新田建设成效显著。

村里有八个小组。

1.2土地利用概括农村土地状况。

到2020年底,农业用地总面积将达到5.37平方公里,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44.01%。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途径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途径

143458 农村研究论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途径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及土地产权调整,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和现代乡村社区的必然选择。

1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1.1 农村居民点占地规模大,空置、闲置多。

武义县农村居民点面积按户籍计算人均用地面积达116.63平方米,按从事职业计算人均用地面积达155.6平方米,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大大地超过了的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标准:自然村、中心村、集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分别控制在60、80、90平方米以内。

居民点内部土地浪费、闲置及其严重。

1.2 农村居民点建设缺少科学的规划,“空心村”现象普遍。

农村建房没有统一的规划、统一的设计、统一的标准,坐落东、南、西、北都有,占据地盘为己有,任意扩大房前屋后圈围墙,用地见缝插针,既影响交通和群众生活,又不利于集约用地。

使得“新房年年有,村容旧貌不曾变”的现象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

与此同时,乱搭乱建引起的宅基地纠纷在农村也十分常见,造成邻里不和,直接影响了村庄和社会的安定。

现阶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镇规划通常只考虑城镇建成区范围内的用地,而对村镇规划很少提及甚至不提,即使已经编制了村镇规划的村庄,其落实规划的措施力度也不够,致使村庄、民房选址随意性大,且大都在村外沿道路而建。

村中旧宅基地用来储存杂物或饲养家禽或闲置不用,农村居民点这种外延式扩展,忽视了对原有居民点内部用地潜力的挖潜,导致“空心村”现象较为普遍。

1.3 农村居民点利用效率低,基础设施不完善。

武义县农村居民住宅绝大多数以低层建筑为主,尤其以独居小院为主,占地面积大,建筑容积率低,农村住宅仍然沿袭着“有天有地,单门独户”的模式,村内基础设施用地比例少,服务功能低。

四川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基于德尔菲法

四川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基于德尔菲法

其他省土地资源可 持续利用综合评 价标准 。 对 四川 I 省 的 土 地 的
可 持 续 利 用 进 行 判 断 ,得 出 目前 四 川 I 省土地 可持续利用状 况 ,
关信息 , 熟悉评估过程 , 具 有 丰 富 的实 践 经 验 。 本 研 究 选 取 了 8 位专 家进行意 见征询 . 来 源为 : 四川 农 业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土
可行性 、 社 会 可 接 受 性 。 再 分 别 从 四川 省 2 0 0 7 — 2 0 1 1 年 统 计 年 鉴 和 社会 经 济 数 据 中 确 定 对 应 的 指 标 层 和 具 体 数 据 。
积4 8 . 8 9万 k m 2 , 其 中耕 地 占 1 3 . 0 8 %, 林地 占 3 8 . 3 4 %, 牧 草地 占
本文采用德尔菲法 , 对 影 响 四 川 省 土地 可 持 续 发展 的 因 素
进行分析 , 计 算 各 层 级 的权 重 , 再得 出各层级 的指标水平 , 结 合
方 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 因此 得 到 的结 论 是具 有 可 信 度 的 。
专 家 的 选 择 标 准是 : 了解 四川 I 省 土 地 可 持 续 发 展 利 用 的 相
的问题。
3 四川 省土地 可 持续 利用水 平 评价
3 . 1 研 究 方 法概 述
本文研究 采用德尔菲法 . 即 通 过 多 轮 次 调 查 专 家 对 问 卷 所 提 问题 的看法 , 反 复征询 、 归纳 、 修改, 最 后 汇 总 成 专 家 基 本 一 致 的看法 , 作 为 预 测 的 结 果 。其 理 论 基 础 是 回 归 分 析 和 交 叉 影 响的分析 , 在对专家 反馈意 见进行 处理 时 , 运 用 定 量 统 计 分 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矩阵与权重
Judgment matrix and weight value A4 7 6 5 1 2 1 /3 A5 6 5 4 1 /2 1 1 /2 A6 9 8 7 3 2 1 A i 指标和 Aiindex sum 28 . 00 22 . 50 17 . 83 5 . 01 5 . 62 2 . 21 W 0 . 34 0 . 28 0 . 22 0 . 06 0 . 07 0 . 03
( 3) 一致性检验。 ① 计算判断矩阵 A 最大特征值 λmax
* [6 ]
若 CR < 0. 1, 则认为排序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 若未能通 。 过一致性检验, 则需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直到通过检验。 1. 3. 3 数据标准处理
[8 ]
A11 Am1

M1 = … … Amn Wn Mn
[9 ]
5; 若 A 强烈重要于 B, 则 A 量化值为 7; 若 A 极端重要于 B, 则 A 量化值为 9; 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为 2, 4, 6, 8[4]。 ( 2) 采用规范列平均法( 和法) 计算各项指标权重( W ) 。 先计算判断矩阵 A 各个指标 Ai 的和, 将各指标的和进行归 该向量即为所求权重向量, 其中 i 代表指标个数。 一化处理, 具体计算数据如表 2 所示。
。初步确定
2 了居民点密度( A1 , 居民点数量 / 土地总面积, 个 / km ) 、 居住
作者简介 卢梦霖( 1988 - ) , 女, 四川眉山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土 地资源管理。 0613 收稿日期 2011-
16936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年
析法是将决策问题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 再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各元素 的层次结构, 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 的权重,
[5 ]
km2 , 总人口 8 750 万, 其中农村人口约占 67% 。选取 8 个没 有经过土地整理、 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的村庄。根据地区经济 地形地貌特征, 分别在平原区选取彭州市葛仙山 发展程度、 镇玉河村、 郫县唐昌镇战旗村和都江堰市崇义镇吴塘村 3 个 井研县集义乡赛 村庄; 丘陵区选取大英县玉峰镇家兴钩村、 功村和彭州市葛仙山镇熙林村 3 个村庄; 山地区选取宜宾县 高场镇同乐村和巴州区梓桐庙乡朝阳洞村 2 个村庄 1. 2 数据来源
*

( 1) 对两两因素指标进行重要程度判断, 建立判断矩阵 A* 。若 A、 B 两因素同等重要, 则 A 量化值为 1; 若 A 稍微重 则 A 量化值为 3; 若 A 较强重要于 B, 则 A 量化值为 要于 B,
表2 Table 2 指标 Index A1 A2 A3 A4 A5 A6 A1 1 1 /2 1 /3 1 /7 1 /6 1 /9 A2 2 1 1 /2 1 /6 1 /5 1 /8 A3 3 2 1 1 /5 1 /4 1 /7
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1 , 39 ( 27 ) : 16935 - 16937 安徽农业科学,
责任编辑
俞洁
责任校对
傅真治
— —以四川省示范点为例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卢梦霖
(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成都 610021 )
摘要 以四川省 8 个示范点的农村居民点为例, 根据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系统地建立了一套适合该地区的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 和加权综合评分法分别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各个示范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情况的综合评分, 分析了不同地形上农村居民点的土地 集约利用情况以及四川省农村居民点土地的大致利用情况, 并针对该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层次分析法; 农村居民点 中图分类号 F 301. 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 6611( 2011) 27 - 16935 - 03 Evaluation on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LU Menglin ( School of Economic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21 ) Abstract With the case study of eight demonstration sites in Sichuan Province,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was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ed for this area. Then the AHP and weighted composite score method were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the composite score of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each demonstration site,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statu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in different terrain and in whole Sichuan Province was analyzed; 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we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of this area. Key words Evaluation of intensive land utiliz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层次、 多目标的系统, 其是否集约利用体现的是资源系统、 环
[1 ]
示范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数据
Table 1 示范村村名 Name of demonstration villages 平原区 Plain area 丘陵区 Hilly area 山地区 Mountainous area
Data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for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the demonstration villages 居民点密度 Density of residential sites∥个 / km2 居住用地建筑密度 居民点平均占地规模 建设用地比例 Average area Building density Proportion of of residential of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2 land∥% land∥% sites∥hm / 个 23. 58 11. 90 36. 03 22. 19 28. 89 26. 39 26. 53 40. 41 0. 16 0. 29 0. 71 0. 35 0. 19 0. 35 0. 13 0. 10 4. 76 16. 13 26. 25 11. 39 3. 41 11. 67 4. 56 4. 07 人均居民点面积 Per capita residential area∥m2 / 人 210. 19 196. 59 305. 41 143. 76 181. 58 192. 15 143. 30 129. 34 路网密度 Road network density km / km2 0. 98 1. 99 4. 23 0. 24 2. 36 0. 48 0. 73 0. 34
数据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后结果
②计算并判断 CR。 CI = ( λ max - n) / ( n - 1) = 0. 06, 由一致性指标 RI 标准值 得出 RI = 1. 25。 表, CR = CI / RI, CR = 0. 05 < 0. 1。 带入数据得,
表3 Table 3 示范村村名 Name of demonstration villages 平原区 Plain area 丘陵区 Hilly area 山地区 Mountainous are 玉河村 吴塘村 战旗村 兴钩村 熙林村 赛功村 同乐村 朝阳洞村 居民点密度 Density of residential sites∥个 / km2 0. 69 0. 00 0. 49 0. 61 1. 00 0. 60 0. 57 0. 42
根据 λ max = ∑ i=n
Mi 1 · , 得到 λ max = 6. 31 Wi n
X ij ' 式中, 表示第 i 个地区第 j 个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后 的分值; X ij 表示第 i 个地区第 j 个评价指标的原始值; X jmin 表 示第 j 个评价指标中的最小原始值; X jmax 表示第 j 个评价指标 2, 3 … …n ; j = 1 , 2, 3… …n。处理后结 中的最大原始值; i = 1, 果如表 3 所示。
n

A1n W1
。由于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 为使
对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 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
' 正向指标用公式 X ij = ( X ij - X jmin ) / ( X jmax - X jmin ) 计算; ' 负向指标用公式 X ij = ( X ij - X jmax ) / ( X jmin - X jmax ) 计算。
玉河村 吴塘村 战旗村 兴钩村 熙林村 赛功村 同乐村 朝阳洞村
29. 58 55. 30 37. 05 32. 69 18. 16 33. 15 34. 07 39. 60
境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多系统的均衡。遵循指标构建原则, 从 规划与建筑、 资源禀赋、 社会经济、 人本角度、 制度等方面建 立乡镇层面与行政村层面的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 标体系, 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