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青龙河流域经济林发展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辽西青龙河流域旅游资源的可比优势与保护利用措施

辽西青龙河流域旅游资源的可比优势与保护利用措施

辽西青龙河流域旅游资源的可比优势与保护利用措施白光远(凌源市林业和草原局,辽宁朝阳122500)[摘要]辽西青龙河流域位于辽宁省最西部,该区域山势陡峭雄伟、沟谷纵横,遍布原始天然次生林。

流域内具有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动物资源和湿地资源等众多优势资源。

本文主要探讨青龙河流域的优势资源,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以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优势;旅游资源;辽西青龙河流域[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16-111-21辽西青龙河流域概况辽西青龙河流域地处辽宁、河北两省交汇处,位于燕山山脉东段,为冀辽中低山区,山势陡峭雄伟,遍布原始天然次生林。

域内青龙河干支流贯穿纵横,人为活动较少。

青龙河湿地与各处多样的自然地貌相互补充,构成了丰富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

青龙河流域内大面积分布的各类乔灌木森林植被、栖息于此的各类动物种群、各色山石峡谷等地文景观、水鸟河谷等湿地景观及厚重的传奇历史与人文资源底蕴等,勾绘出青龙河流域独特的旅游资源底色。

辽西青龙河流域总面积15.04万hm2,有林地面积9.67万hm2,其中天然林面积5.23万hm2,森林覆盖率64.3%。

2辽西青龙河流域旅游资源特点辽西青龙河流域与辽西北部地区因受地域分布、自然降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地貌和地表植被类型上具有明显差异。

青龙河流域呈现出明显的山地特征,山水相依,分布着大面积茂密的植被,构成了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

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各类动物种群丰富多样,湿地景观、山石峡谷等众多的自然景观,还有悠久的历史、非物质文化习俗、遗产等人文旅游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均是该区域特色旅游资源。

3辽西青龙河流域旅游资源的可比优势3.1区位优势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清新环境外,青龙河流域还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

辽西青龙河流域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范围内,可被纳入北京市、沈阳市等中心城市的两小时经济圈,是大都市工作群体短期休闲的首选地。

辽宁省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辽宁省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9年5月防 护 林 科 技M a y,2019第5期(总188期)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N o .5(S u m N o .188)文章编号:1005-5215(2019)05-0074-02收稿日期:2019-01-30作者简介:魏金杰(1970-),男,辽宁凌源人,大专,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辽宁省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魏金杰(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宁朝阳122528)摘 要 文章在分析辽宁省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开展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基地建设,提高产品管理水平;打造品牌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林业科研水平等策略,为辽宁省经济林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㊂关键词 经济林产业;辽宁省;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S 727.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i s s n .1005-5215.2019.05.026 经济林是我国商品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投资期短㊁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㊂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部,连接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东西两侧为丘陵山地,中部为下降的辽河平原,地形地貌差异明显,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合经济林产业的发展㊂在辽宁省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的基础上,2014年,辽宁省启动了千万亩经济林工程,工程完成后将带动辽宁省超过100万的农户从事经济林生产㊂目前来看,成效显著,经济林已经成为辽宁省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有效调整了林业产业结构[1,2]㊂1 发展现状目前,辽宁省的经济林产业主要以水果㊁干果类为主,其中以核桃㊁板栗㊁榛子㊁苹果等为主的优质经济林基地建设发展良好,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在逐步的提高和扩大㊂2013年底,全省经济林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62.67万h m 2,经济林产品总产量达到965.8万t㊂朝阳地区是大枣㊁山杏的主产区,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通过科技推广先进的丰产技术,建设科技示范园,带动了周边地区传统经济林产业的再发展,朝阳地区的大枣种植面积超过90万h m 2,年产量达到5.36万t ,年产值超过12亿元㊂丹东是板栗的主产区,种植历史悠久,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扶持下,通过推广先进的丰产技术,建设优质的科技示范园,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板栗产业,目前,丹东地区板栗的种植面积13万h m 2,总产值达到32亿元㊂铁岭是榛子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60%㊂铁岭市政府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通过科研技术改良原有栽培品种,积极引进国外优良新品种㊂建设现代化产业基地,延长榛子产业链,通过深加工,将附加值低的产品转变为高端产品,充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效益优势,2014年,全市的榛子产值超过50亿元,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㊂涌现了一批集约化管理㊁专业化生产的典型企业,增加了当地农户的收入,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㊂2 存在的问题2.1 经济林产业结构不合理辽宁省近年来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对经济林结构进行了逐步的调整,成效比较明显,产业结构逐步向多元化趋势发展,经济林产品种类趋于多样性,产品供应越来越丰富㊂但是从整体的经济林产业结构来看,个别地区经济林发展没有科学的规划做指导,存在盲目扩张现象㊂辽宁省曾经出现过盲目扩张种植山楂,导致产能过剩,严重滞销,不得不砍伐山楂树的现象,浪费了很大的物力和财力㊂2014年,辽宁种植了大面积的蓝莓㊁榛子,如果产品上市以后出现供大于求,必然会导致产品价格下跌,甚至滞销,就会影响林农的经济效益,挫伤林农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㊂2.2 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不强辽宁省经济林产业集约化㊁专业化程度低,规模效应不大㊂全省的经济林产品多数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对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不足㊂经济林企业没有在产品的深加工上做文章,产品的产业链短,横向发展不足,多数经济林企业各自为战,处于分散发展的状态㊂一些水果加工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建立水果从生产到加工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只能集中对某个生产环节发力,造成经济林产品的生产㊁加工环节不能很好地与市场需求对接,供大于求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产业的经济效益,阻碍经济林产业稳定有序发展㊂2.3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市场占有率低品牌意识不强是限制辽宁省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15年,全省获得经济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达到14项,比如丹东的板栗㊁朝阳的大枣㊁铁岭的榛子㊁建昌的核桃等经济林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在推向市场时,由于对产品包装重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产品特点不明确,产品市场份额占比小㊂同时,由于品牌市场定位不合理,销售渠道不完善,对于市场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经济林产品流通不畅,经济林产品销售市场亟待开拓㊂2.4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林业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辽宁省经济林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而且非专业人员占比较大,在专业的技术指导上面存在不足㊂另外,发展经济林产业需要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优化产品的加工工艺,提高经济效益㊂但由于科研经费的缺乏,导致林业科研的连续性较差,科研创新能力低,缺乏具有自主产权的优良新品种,林业专利技术少,科技支撑不足㊂3发展对策3.1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经济林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㊁资金支持,政策的扶持,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因此,要协调好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加强对经济林产业建设的指导,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辽宁省应该在国家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全省经济林发展规划,为经济林发展的区域布局㊁结构调整㊁产品加工㊁市场供应等提供指导意见,引导辽宁省经济林产业有序的发展㊂辽东地区可大力发展板栗㊁平榛和核桃㊁刺五加等经济林产业,建设规模化产业基地,打造具有辽东山区特色的经济林产业带㊂辽中南发展苹果㊁梨㊁葡萄㊁樱桃㊁树莓等水果类经济林产业,将水果类经济林产业逐步规模化㊂辽西北地区可在传统经济林产业的基础上,建设平榛㊁核桃㊁ 两杏一枣 ㊁树莓㊁沙棘等经济林示范基地,辐射周边地区,构建辽西北低山丘陵特色的经济林产业带㊂3.2开展深加工,提高经济林产品的附加值逐步转变经济林初级产品低价销售的局面,提高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延展产业链条,形成品牌优势,整合资源,逐步向产业化转变㊂深入调研市场,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技术,注重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经济林产品的附加值,挖掘经济林产品粗加工后废弃物的潜在价值,变废为宝,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3]㊂3.3加强基地建设,提高产品的管理水平在巩固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扩大产业经营,逐步打造一批规模大㊁产量高㊁品质优良㊁经济支撑能力强的经济林产业基地,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品㊂要提高辽宁省经济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要规范经济林产业的管理,完善经济林行业质量标准,完善产品的检测和认证体系㊂对经济林产品,尤其是水果类㊁干果类产品的质量检验实行全程监督,防止出现药物残留超标,引起产品滞销[4]㊂3.4打造品牌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对于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打造经济林产品品牌可以很好地开发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㊂政府要通过财政贴息㊁信贷支持和税收减免等利好政策对经济林开发企业进行扶持,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㊁辐射面广㊁带动力强,外部连接国际市场,内部连接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㊂将经济林产品的种植㊁加工㊁销售与市场需求有机对接,以产品的深加工为主,促进经济林产业化发展㊂加强对经济林产品的宣传力度,用驰名商标或名牌去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㊂3.5加大人才储备,做好技术创新与推广工作积极引进经济林种植㊁产品加工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优化当前林业产业从业人员结构㊂同时,加大对技术人员以及林农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㊂与省内外高等林业院校㊁研究机构合作,成立经济林工程研究中心,对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林品种的研发力度要加大,为经济林发展提供高产㊁抗逆性强的品种㊂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将新技术㊁新成果积极推广,做好土壤改良㊁整形修剪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做到栽培与管理并重,产量与质量并重,提高经济林品种的高效栽培技术,为辽宁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㊂参考文献:[1]曾凡顺,姚荣升,蒙超航,等.辽宁省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㊁存在问题及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15(2):50-53[2]韩友志,孙绍鹏,王猛.浅述我国经济林发展现状和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4(5):53-54[3]王亚林.辽宁省青山工程经济林产业带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16):159-161[4]高鹤.辽宁经济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防护林科技, 2015(8):102-10457第5期魏金杰辽宁省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辽西北部地区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辽西北部地区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j i J l 、 强化 服 务 、 加强领导 , 使 林下经济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 。
关键词 : 林下经济 ; 存 在 问题 ; 推 进 对 策 中 图分 类 号 : ¥ 7 5 9 . 8 文献标识码 : A
众 所周 知 , 现代 林 业 已经将 林 下 经 济 直 接 列入 林 业产 业范 畴 。林 下 经 济 的定 义 是 , 充 分 利 用 现有
1 . 2 发 展 模 式 单 一
水 平较低 。市场 化 程 度 低 。因 缺乏 行 业 协会 组 织 , 没 有形 成订 单农 业 , 各 农 户单 兵 作 战 、 自产 自销 , 市 场 竞争 力不 强 ; 三是管 理技术 水平 不高 , 产 出水平 较 低, 经 济效 益不 高 。
养长、 长 短协 调 的 良性循 环 的必然 选择 。随着“ 现 代 林业” 、 “ 低 碳 经济 ” 等 新 概 念 的提 出 , 辽西 北 部 地 区
森林 具 有涵 养水 源 、 保持水土、 生 态绿 化 、 环 境
美化、 景 观旅 游多 方 位 、 多 功 能 的特 点 , 林 业 用地 多
数 为边 远 、 瘠 薄 的坡 地 , 原 有 基础 设 施 不 配套 , 水 电
路 等基 础设 施配套 尚属 空 白 , 发 展林 下 经 济 又 需要
是退 耕还 林 的主要 地 区 , 随着 退 耕 还 林 和 生态 建 设 工程 的不 断 推进 , 发 展林 下 经 济 已成 为 辽 宁西 北 部 地 区林业 经 济 、 林 业产 业发 展壮 大 的新 渠道 。但 是 , 在林 下 经济 发展 的进 程 中 , 还 存 在 着 许 多 亟待 解 决
文章编号 : 1 0 0 5 —5 2 1 5 ( 2 0 1 3 ) I I 一0 0 4 9 —0 1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与研究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与研究

254 2018, V ol.38, No.06农业与技术※交流园地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与研究徐明智(国有凌源市北炉林场,辽宁 凌源 122516)摘 要: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西部,总面积12045hm2。

青龙河,是燕山山脉和松岭山系(丘陵)的地理分界线,也是滦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其干流总长246 km,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台头山乡,流经河北辽宁2省,沿途百川汇聚,最终于滦县汇流滦河入渤海。

青龙河是“引滦入津”工程的重要水源补给。

将保护区内的资源摸清,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调查与研究;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 D O I:10.11974/n y y j s.201803332231野生植物资源根据青龙河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及野外调查结果,青龙河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不包括农作物)774种,隶属于111科,384属。

其中蕨类植物14科16属21种,裸子植物3科7属9种,被子植物94科361属744种。

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3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11种。

经调查,在保护区内生长的药用植物有五味子、防风、黄芩、柴胡、远志、黄檗、白首乌、白鲜、蛇床、景天三七等240种以上;园林绿化观赏植物有卷柏、侧柏、迎红杜鹃、照白杜鹃、锦带花、各种绣线菊、小叶白蜡树、京山梅花、元宝槭等100余种;饲用植物有山野豌豆、披碱草、山熏豆、隐子草、早熟禾等60余种;野菜植物有蕨菜、马齿苋、车前、藜等近70种;野生水果、干果植物有毛榛、山楂、山荆子、山楂叶悬钩子、山葡萄、狗枣猕猴桃等约30余种。

2植被类型按照《中国植被》(1980)的分类系统,将青龙河保护区植物群落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40个群系。

森林植被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

2.1 侧柏林主要分布在三道河子至前进乡,海拔400~600m的石灰岩组成的山地阳坡上,3km宽40km长的1条带,面积约330多hm2。

凌源青龙河流域植物资源优势与应用技术

凌源青龙河流域植物资源优势与应用技术
,
水 平低
,

流 域 内植 物 资 源 优 势 1 天 然林 流域 内 以 天然 林 为 主
,

,
巨 大的 水 源 涵 养 和水 质
, ,
净 化 作 用 保 证 了 青 龙 河 稳 定 的 清 洁 水 源 为 当 地 和 青龙 河 下 游 创 造 了 生 产 和 生 活 的基 本 条 件 也 可 以 说 青 龙 河 流 域
1
,

,
能 实 现退 耕 还 林 一 些 林 业 用 地 郁 闭 度较 低 或 为 疏 林 不 ; 能 有 效 发 挥 生 态 作 用 部分 地 段 群 众 无 序采 挖 自然 生 长 的 中 药 材 对 环 境造 成 一定 影 响 等
,

;
,
,
带 青龙 河贯 穿全 境 平 均 降 雨 量 4 6 8 5 年均 蒸 发 量 1 7 4 3 9 森 林覆 盖 率 6 9 6 % 流域 内总 面积 1 3 3 0 k耐 8 6 万 行政管辖为 刀 尔登等 耕地面积 1 3 万 h 耐 人 口 1
成 稳 定 的 乔 灌 草 群落 人 工 措 施能 够减 少 地 表原 有 结构 破 坏 最大 限 度 发 挥保 留 木的 总 体 生态效 益 保障 生态效 益 最大 化
,

,

n l a
z ll 飞 刃卫
s i
R即
r
.

.
.


e s h (F i c ) B朋 g ] 等 5 种 a 玩, 石 《 辽 宁 省 珍 稀 濒 危 植 物 名 录》 收 录 的 植 物 有 苦 树 任 m s 口 ,S o n n 口r r l2 g a D D B 口 刀 t i u i ( d ( ) 即 ] 丹 参 牌 v s i l m a z 1 a Bge ) 等 1 3 种

凌源青龙河流域生态建设研究

凌源青龙河流域生态建设研究

凌源青龙河流域生态建设研究凌源青龙河流域是中国辽宁省朝阳市境内的一个重要河流,流域面积约为6000平方公里,是辽东平原上的一条主要支流。

由于该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青龙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一直都相对较好。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流域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水质下降,水体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针对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探讨如何进行生态建设,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本文将针对凌源青龙河流域的生态建设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凌源青龙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1.水质下降:由于工业、农业、生活用水等活动的持续增加,导致青龙河流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有害物质,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林地退化: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大片的自然林地被砍伐或转为农田,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3.生态系统失衡: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全性遭受严重破坏,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凌源青龙河流域生态建设对策建议1.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当地居民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减少工业排放和农业化肥的使用,保护青龙河流域的水质。

2.加强林地保护和恢复:采取适当的措施,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和恢复流域内的林地,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地退化。

3.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激励措施,促进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4.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青龙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监管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5.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引入绿色生产技术和环保产业,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精准脱贫——对凌源市青龙河流域发展特色休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精准脱贫——对凌源市青龙河流域发展特色休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2016年第2期作者简介:沙志云(1960、8-),男,民族:回,籍贯:辽宁凌源,职称:讲师,工作单位:中共凌源市委党校。

□沙志云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精准脱贫摘要:本文围绕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对精准脱贫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青龙和自然保护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特色农业;休闲旅游;对策措施文章编号:1004-7026(2016)02-0066-02中国图书分类号:S-1文献标志码:A(中共凌源市委党校辽宁凌源122500)———对凌源市青龙河流域发展特色休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1凌源青龙河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1.1青龙河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青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凌源市西南部青龙河上游,总面积为699.12km 2,是辽宁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1.1.1地理环境独具特色。

青龙河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属于燕山山脉的东延部分,区内海拔1000m 以上的山峰6座,沟深林密,溪谷纵横。

青龙河是滦河的重要支流,其干流总长246km ,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台头山乡,青龙河从河北由西北向东南辽宁省凌源市流经保护区,向南流入河北省青龙县,最终于滦县汇流滦河入渤海。

自然保护区处于中温带亚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8.0℃。

雨热同季,年平均降水量550mm 。

无霜期150d 左右。

1.1.2自然资源保护完好。

青龙河自然保护区有林面积61588.7hm 2,其中天然林46191.5hm 2,人工林15397.2hm 2,森林覆盖率62.6%,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林之一。

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有:人工油松林、天然侧柏疏林、蒙古栎林、核桃楸林、河滩人工杨柳林等;主要灌木有:三裂绣线菊、土庄绣线菊、照白杜鹃、紫丁香等。

其中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核桃楸、水曲柳、紫椴、野大豆、黄芪等9种;国家珍贵树大黄菠萝和蒙古栎2种。

丰富的植物资源,被誉为是辽西原生型森林植被保存比绞完整的地方,是镶嵌在辽西大地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及“天然氧吧”。

凌源青龙河流域生态建设研究

凌源青龙河流域生态建设研究

凌源青龙河流域生态建设研究凌源青龙河流域地处辽东高原西北部,境内河流众多,生态环境条件复杂多变。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凌源青龙河流域生态建设工作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

本文旨在对凌源青龙河流域生态建设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参考。

1、区域概况凌源市地处辽宁省北部边陲,位于辽宁省北部边缘地带,西面距离沈阳市仅160公里,是鞍山市所辖县级市。

凌源市辖区总面积2,480平方公里,是辽宁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之一。

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汤河、红岗河、青龙河等。

2、生态环境现状凌源青龙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严峻,河道水质污染、林地退化、湿地丧失等问题十分突出。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水污染、河道淤积、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1、推进防沙治沙凌源青龙河流域的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控制土地沙漠化过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治。

针对该问题,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强土地管理和植被恢复,加强科技投入,探索实施可持续开发模式,改善沙漠化导致的环境问题,同时增加土地的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品质。

2、保护水源资源凌源青龙河流域的水源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水资源的污染、过度开采,水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凌源青龙河流域的水源环境,应该开展水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开展岸线绿化和淤泥清理工作,确保凌源青龙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处于较好的状态。

3、促进湿地保护湿地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凌源青龙河流域的湿地面积缩小,湿地类型减少,生态系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应加大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力度,加强湿地的监管和管理,遏制湿地资源的损失,消除除环境破坏因素,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和利用制度,重视湿地生态环境问题,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4、立足地方实际,综合治理凌源青龙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多元化、复杂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认真落实生态文化建设规划,通过科学评估和评价,制定出合理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措施,全力做好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环境公益宣传等工作,为凌源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ANGCUN KEJI 2018年7月(上)77
辽西青龙河流域经济林发展模式研究
刘国杰
(凌源市农产品加工园区管理委员会,辽宁凌源122500)
[摘要]辽西青龙河流域位于辽宁省最西部,处于华北植物区系向长白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过
渡地带,自然植被种类丰富,具备发展经济林的诸多优越条件。

本文通过对流域内现有经济林生产模式的分析,总结一般经济林发展模式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高效经济林发展模式,以期对当地及相似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经济林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经济林;发展模式;辽西青龙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8)19-77-2
1气候特点辽西青龙河流域处于暖温带向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8.3℃,流域内大于10.0℃的有效积温为3324.5℃,无霜期140d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40.6mm ,7—9月降水量占到全年的60%以上,年平均蒸发量为1974.3mm 。

2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辽西青龙河流域总人口14.1万人,总面积1504km 2。

天然林面积占到2/3,耕地面积为14134hm 2,流域总森林覆被率为62.3%。

地方经济以农民外出打工、农业、畜牧业和林果业为主。

林果业以山杏、苹果、大枣为主,收入约占25%。

流域内的人均收入约为3889元,属辽宁省欠发达地区。

3一般经济林发展模式3.1干果类栽植本区域传统干果类经济林以粗放经营为主,立地条件相对较差,以荒山荒坡和退耕坡地栽植面积较大,品种主要包括山杏、大扁杏、山枣、大枣、文冠果、核桃、板栗和榛子等。

近年来,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坡耕地栽植山杏、大扁杏、核桃、板栗等纯林面积较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初植密度、后期修剪、管理措施等不尽理想,导致产出与效益差异较大。

3.2鲜果类栽植以传统经营的纯林为主,品种主要有苹果、梨、葡萄、桃、李等。

由于修剪、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和果品贮存等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果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

4一般经济林发展方向总体来看,一般经济林发展面积较大,生产经营方式传统落后,单位面积产出相对较低。

政府相关业务部门应正确引导,从以下方面入手来提高产量及效益。

首先,应用嫁接技术,改接山杏、山枣为大扁杏、大枣,进一步优
化经济林品种结构,并加强技术管理,加大施肥、灌水、修枝、修树盘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力度,进行集约化经营,提高产量及产值。

其次,借助青龙河流域无工业企业的
先天优越条件,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培育经济林产品深加
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如生产
“开口杏核”、大扁杏“精选杏仁”、“杏仁露”、山楂卷、果脯和罐头等,带动扩大经济林生产规模。

再次,加强业务部门技术推广指导,进行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
等技术培训,凭借先进技术提高经济林产出的质量和产量。

最后,发挥专业合作社等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葡萄等鲜果冷库贮存设施等,达到鲜果反季节销售,增加产品
附加值。

5高效经济林发展模式
5.1技术路线
以辽西青龙河流域原生经济作物为主,利用各种植物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基于植物光照、根系发育、生长特性和培育目的等的不同,对主要栽培品种进行优化配置、高效集约经营,实现经济林有机生产或不同品种的间作栽培,减小经营管理等支出,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一是对苹果、葡萄等进行高标准有机生产,包括苹果套袋、防雹
网搭建、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应用,达到果品无公害有机生产目的,并结合开发旅游资源,建设生态采摘园。

二是科学设计经济树种栽植密度,如根据薄皮核桃生长特性和当地立地条件,栽植株行距以4m×4m 为佳,667m 2
栽植42株;板栗栽植株行距以2m×4m 为佳,667m 2栽植
83株;苹果栽植株行距一般为3m×5m ;大扁杏栽植株行
距为2m×3m 。

这些经济树种栽植后三四年,主要培育作者简介:刘国杰(1973—),男,大专,工程师,研究方向:辽西地区育苗、
森林生态保护等。

村乡科技
XIANGCUN KEJI 78XIANGCUN KEJI 2018年7月(上)树冠,在林间空地上栽植或种植中性及耐阴的灌木、草本,其有效利用散射光能良好地生长。

三是根据树种根系分布情况,合理优化配置不同品种。

乔木类经济树种根系分布深,而灌木或草本经济作物根系一般分布在20~30cm 的表土层,可以结合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来达到培育目的。

四是根据经济作物生长周期的不同,合理优化间作,乔木类一般到达初果期时间较长,而小灌木或草本一般生产周期相对较短,间作后可达到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兼顾,以短养长,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林经营效益的稳定性。

5.2技术要点5.2.1生态采摘园应用技术。

苹果、葡萄等无公害有机生产需掌握如下环节。

一是筛选栽植优良品种,如寒富苹果以及夏黑、提子、巨峰等葡萄。

二是施农家肥。

农家肥有许多优势,如施肥挖沟后使部分根系断根,次年在断根处更容易萌发出大量不定根,造成植物便于吸收养分、水肥等,植物生长量增大;更利于下一年形成更多花芽,促进结实;便于改良土壤结构,增加腐殖质含量,提高土壤持水性,增加植物抗旱和抗逆性,提高结实效果。

三是因本地常年干旱,且降雨量不均衡,使用清洁的水源,安装微喷灌设施,可节省水量,使作物灌溉均匀,提高灌溉效率,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四是在病虫害防治上,使用高效低毒的天然除虫菊、波尔多液等有机农药,采取物理措施趋避、覆盖、杀除有害生物,保证产品有机、无公害。

五是搭建防雹网,使用引诱剂诱杀害虫,整合地域性旅游资源,建设生态采摘园、生态康养景观园等,对采摘园建设发挥不同的作用。

5.2.2间作栽培技术。

新植经济林初果期以前,科学利用林间光照、水肥状况、植物根系分布等的不同进行立体多层次栽培,达到最大干物质生长量,如进行林药间作、林草间作,可提高产出效益70%~80%。

通常,可采取经济树种(落叶乔木或灌木)+草本或灌木间作栽培模
式。

例如,薄皮核桃栽植四五年后才有初果,大扁杏栽植
后三四年间林间均可利用;大枣、桃等栽植后2a 内林间可间作经济作物。

间作品种可选择如防风、穿山薯蓣、藿香、柴胡、桔梗、黄耆、苦参、党参、刺五加、金银花和紫花苜蓿等多种药用植物,其中豆科植物具有固氮功能,可改良土壤结构。

间作作物的选择主要考虑其生长周期,如紫花苜蓿、藿香生长周期为1a 或更长,柴胡、桔梗等为两三年,刺五加为灌木,可多年利用,也可以作为主要经济树种栽培。

另外,有些作物不耐涝,应避免积水,特别是在雨季7—9月,主要树种的浇灌需参考天气预报,避免连雨天加人工灌溉对植物造成伤害。

黄斑星天牛的传播特点与虫情调查
张玉良
(肃北县林业工作站,甘肃肃北736300)
[摘要]在黄斑星天牛虫情调查中,可以通过概查、普查、详查等多种方式,结合当地天牛寄主树种的
分布和气流、水流、人流、物流的运动规律以及活动频率制订调查方案、路线,确定调查因子,为制订防治方案
获取详实的调查数据。

[关键词]黄斑星天牛;传播;调查
[中图分类号]S7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8)19-78-2
为明确防治对象、预测防治时期、确定防治指标和方法,可以通过虫情调查获取害虫的群落结构、分布、发生时期、发生数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以及寄主的受害程度等数据,从而制订切实可行、有效的防治方案。

1黄斑星天牛的传播特点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 )属鞘翅目天牛科,主要为害杨、柳、榆、槐、戚等阔叶树种,是我国西北地区防护林的毁灭性蛀干害虫。

生活场所隐蔽、生殖能力强、种群存活率高、增殖稳定且迅速是钻蛀性害虫的共性与特点。

生物的生存繁衍需要以空间、食物和觅偶为条件进行扩散,这种扩散包括主动(自力)扩散和被动(借外力)扩散。


斑星天牛的传播方式主要有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2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会带来分布区域、种群数量等多方面的变化。

自然传播是昆虫依靠自身的运动能力,借助外部环境如气流、流水等动力不断扩大栖居范围和分布区域、种
群分布不断变化的过程。

而黄斑星天牛的分布范围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