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幼儿园中班语言《岸边的柳树》故事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岸边的柳树》故事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岸边的柳树》故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故事》,具体内容为《岸边的柳树》故事。

故事讲述了春天来临,柳树在岸边发芽、生长,与孩子们一起快乐地度过春天的美好时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柳树的生长过程,感受春天的美好。

2. 学会使用简单的词汇描述柳树和春天的景象。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柳树生长过程的描述,春天的景象描绘。

教学重点:词汇的运用,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柳树枝条、图片、PPT、故事挂图。

2. 学具:画纸、彩笔、画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窗外的春天景象,引导幼儿关注柳树的变化。

2. 讲解故事(10分钟)教师用PPT和故事挂图展示《岸边的柳树》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柳树生长过程和春天的景象。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挑选故事中的典型句子,引导幼儿学习词汇和句子结构。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运用所学词汇描述柳树和春天的景象。

5. 创作环节(15分钟)幼儿分组,用画纸和彩笔描绘柳树和春天的景象。

6. 展示与评价(5分钟)每组选出代表展示作品,教师和幼儿共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故事《岸边的柳树》2. 重点词汇:发芽、生长、春天、柳树、快乐3. 简笔画:柳树、春天的景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柳树和春天景象。

2. 答案:幼儿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实地观察柳树和春天的景象,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柳树生长过程的描述,春天的景象描绘。

2. 例题讲解:教师挑选故事中的典型句子,引导幼儿学习词汇和句子结构。

3. 作业设计:画出你心中的柳树和春天景象。

幼儿园中班语言《岸边的柳树》故事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岸边的柳树》故事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岸边的柳树》故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故事》,详细内容为《岸边的柳树》故事。

通过讲述柳树与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互动,让幼儿感受四季变化和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1. 能认真聆听故事,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角色特点。

2. 通过故事学习,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关爱环境的情感。

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柳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故事中柳树与四季的关系,用语言描述柳树的变化。

重点:培养幼儿聆听、表达、思考和观察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柳树枝条、四季变化的图片、故事课件。

2. 学具:画笔、画纸、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幼儿到户外观察柳树,让幼儿亲身感受柳树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讲述《岸边的柳树》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柳树与四季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a. 教师提问,检验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b. 幼儿用彩泥和画笔表现柳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4. 分组讨论(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柳树四季变化的认识。

a.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贴上四季变化的柳树图片,标注相应季节。

2. 用大字写出故事《岸边的柳树》。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柳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2.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画出柳树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反思本次教学中幼儿的参与程度、教学效果等方面,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教师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观察其他植物在四季中的变化,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过程3. 例题讲解的方法4. 分组讨论的组织5. 作业设计的内容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难点:理解故事中柳树与四季的关系,用语言描述柳树的变化。

中班《岸边的柳树》语言优质教案

中班《岸边的柳树》语言优质教案

中班《岸边的柳树》语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美丽的自然》,详细内容为《岸边的柳树》。

通过描述柳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相关故事,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柳树的名称、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观察、表达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柳树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及故事情节的理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表达、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柳树枝条、图片、视频、PPT。

学具:画笔、画纸、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柳树枝条、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柳树,激发学生对柳树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展示PPT,讲解柳树的名称、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讲述与柳树相关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柳树的文化内涵。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柳树的形态特征。

(2)分组讨论:你见过的柳树生长在哪些环境中?4. 小组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利用画笔、彩泥等学具,创作一幅柳树画作。

5. 成果展示与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岸边的柳树》2. 内容:柳树的名称、形态特征柳树的生活环境柳树的故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画一幅柳树画作,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柳树的美丽。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柳树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和欣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施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

河畔的柳树》教案

河畔的柳树》教案

河畔的柳树》教案河畔的柳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悉并理解诗歌《河畔的柳树》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欣赏、鉴赏诗歌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歌《河畔的柳树》的整体理解和解读。

2.学生对诗中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3.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传达。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柳树的图片或实际观察柳树,激发学生对柳树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入诗歌《河畔的柳树》的话题。

步骤二:整体理解1.让学生先默读整首诗歌,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歌的大致意思。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强调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步骤三:诗歌解读1.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诗歌的具体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并理解诗歌中使用的词语、修辞手法和意象。

步骤四:意象感知1.指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中所描述的柳树的意象,并通过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柳树所代表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描述他们对柳树意象的感知和理解,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步骤五:情感传达1.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对柳树和诗歌的情感和联想。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诗歌来传达他们对诗歌情感的表达。

3.分享学生的情感表达,激发其他同学的情感共鸣。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能力和诗歌表达的自信。

2.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柳树的短文,描述他们的感受和理解。

五、拓展延伸1.建议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柳树的诗歌和文章,并进行比较和交流。

2.探讨柳树在中西方文学中的象征意义,进行跨文化学习和比较。

幼儿园中班语言《岸边的柳树》故事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岸边的柳树》故事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岸边的柳树》故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教材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声音》,具体章节为《岸边的柳树》。

内容主要包括:通过故事《岸边的柳树》让幼儿了解柳树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学习故事中的生词和句子,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柳树的外形特征和生长环境,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用完整的句子描述柳树的样子。

3. 通过故事学习,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注意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故事中生词和句子的表达,学会描述柳树的特点。

难点:培养幼儿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柳树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柳树枝、故事课件。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柳树的外形,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它长什么样子?”2. 讲解:讲述故事《岸边的柳树》,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生词和句子,讲解柳树的特点。

3. 实践:发放柳树枝,让幼儿观察、触摸,用自己的话描述柳树的特征。

4. 例题讲解:用故事中的句子作为例题,引导幼儿模仿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彩笔、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柳树的画作,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作品。

六、板书设计1. 《岸边的柳树》2. 内容:柳树的特点、故事中生词和句子、幼儿作品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柳树的样子,并画出来。

2. 答案:描述柳树的样子(例:柳树的枝条长长的,像女生的辫子;柳树的叶子绿绿的,像小船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他们对柳树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去户外观察柳树,让他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引导幼儿关注其他植物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让幼儿掌握故事中生词和句子的表达,学会描述柳树的特点。

中班《岸边的柳树》语言教案

中班《岸边的柳树》语言教案

中班《岸边的柳树》语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美丽的自然》,详细内容为《岸边的柳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柳树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柳树的外貌特征,了解柳树的生长环境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和想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柳树的生长环境和作用。

2. 教学重点:柳树的外貌特征,学生观察、表达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柳树枝条、图片、视频。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柳树枝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例题讲解(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柳树的外貌特征、生长环境和作用。

(2)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柳树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描述柳树的特点。

(2)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柳树的特点和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岸边的柳树》2. 内容:(1)柳树的外貌特征:细长的枝条、绿色的叶子、柔软的枝条。

(2)柳树的生长环境:河边、湖边、湿润的土地。

(3)柳树的作用: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提供栖息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柳树的画,并描述柳树的特点。

2. 答案示例:(1)画面:画出一棵柳树,枝条细长、叶子绿色。

(2)描述:柳树的枝条长长的,像小女孩的辫子。

柳树的叶子绿绿的,像一把把小扇子。

柳树生长在河边,让我们的环境更美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柳树的特点和作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柳树,加深对柳树的认识。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岸边的柳树》教学设计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岸边的柳树》教学设计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岸边的柳树》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用基本连贯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2、感知主人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初步树立环保意识。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能用基本连贯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难点:初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活动准备:柳条帽,多媒体课件、挂图。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出示柳条帽,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是用什么做的?
出示幼儿用书,相互说说画面上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岸边的柳树》。

二)基本部分1、欣赏故事《岸边的柳树》,理解故事内容。

播放多媒体课件,讲述故事,要求幼儿认真倾听,讲完后提问:
故事里有谁?
小鱼看见小猴戴着柳条帽,对小猴说什么?小猴又是怎么做的?
老乌龟看到一片碧绿的小柳条帽飘过来,他是怎么做的?
2、出示挂图,让幼儿随意抽取,并尝试讲述。

指名幼儿抽取,并讲述。

其他幼儿可做补充。

指名幼儿上台整理挂图顺序,进一步理清故事脉络。

2、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复述故事。

3、讨论:
1)你喜欢谁?为什么?
2)乌龟为什么要把一个个小柳条帽拆开种在岸边呢?小柳条长成树了吗?青青的柳树让小河变得怎样了?
3)把柳树枝折下做成帽子对不对?为什么?我们这顶柳条帽该怎么办?
三)结束部分。

我们一起拆开帽子,把柳枝种在园地里吧!。

《岸边的柳树》语言教案营造自然美丽的课堂环境

《岸边的柳树》语言教案营造自然美丽的课堂环境

作为一名语言教师,要从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和能力。

其中,课堂环境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般来说,一个舒适、自然、美丽的课堂环境将会使得学生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使得课堂效果得到更好的展现。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营造一个自然美丽的课堂环境,并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

为了营造自然美丽的课堂环境,我们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

教材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而且应该具有可塑性和适应性。

相信大家都知道学生在听叙述性内容的时候容易产生疲劳感,而且容易忘记所学的知识点。

我们就可以选用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或者音视频素材来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

其中,《岸边的柳树》这篇优美的小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自然、美丽的环境氛围。

在布置教室时,可以利用绿化植物、布置壁画等手段为学生们献上一片亲切宜人的环境。

还可以在学生桌面上放置一些小型的摆设物,如卡通动物、花朵、珠玉等,以此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保持思维活跃,充满激情地介绍教材,在激情澎湃的语言风格下,将学生带入到语言学习的世界中,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

例如,让学生进行情境的模拟,让他们间接地参与到故事情节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大量的图像、声音和视频素材来让学生加深对语言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在教学所用材料方面,教师也要合理加以利用,注意材料的多样性、生动性和综合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断地精进自己的语言学习。

营造自然美丽的课堂环境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要从选材、氛围的营造、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

相信通过合理的营造,我们将会培养出更具语言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学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上柳》教学设计一、教学预想2014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节选了《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部分内容,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当时考生作答情况以及最后的得分却是不容乐观的。

于是从新一年的学期开始各地涌现了很多节选自名家作品的现代文阅读,例如《主教工作》《玉殇》等。

于是各地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如火如荼地开展对名家作品的阅读,花费的时间是巨大的,获得的效果是甚微的。

所以我想我们能不能以一个名家专题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某一作家及其某一类作品的特点。

例如我们可以从熟悉的《祁茂顺》《职业》《子孙万代》三篇小说来了解下汪曾祺小说的共同点。

所以我在解析《河上柳》时,先让学生去关注作家废名,再进行对文本的解读,对人物、情节、主题的把握。

二、关注废名三、废名的禅学废名禅学思想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比较明显的两个阶段。

从20年代中期受胡适影响开始接触禅宗到30年代初可以视作第一阶段。

废名的好友兼同乡程鹤西在回忆他1928 年北大退学后在成达——孔德中学任教的情景时说:“在成达时我记得他曾请冯至同志把施耐庵的《水浒传》序写成一个横幅挂起,这也是我喜欢《水浒传》序的开始,后来读庾信的诗赋和维摩诘经也是受他的影响”(注:鹤西:《怀废名》。

)。

从这里至少可以见出,其时废名是很喜欢《维摩诘经》的。

《维摩诘经》是由汉魏时期高僧支谦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它对于大乘禅学特别是中国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曾起过很重要的作用,它与《楞伽经》、《圆觉经》一起有“禅门三经”之称。

《维摩诘经》强调,要达到解脱,关键在于主观修养,净化心地。

后来另一位高僧鸠摩罗会重译此经将其思想表述得更其明白:“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废名对《维摩诘经》的喜爱,恐怕是被其“净心”一论所倾倒。

前面提到的《水浒传·序》中“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剪雪,谈笑看吴钩”以及庾信的“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均与“净心”论交相辉映,怪不得为废名所钟爱了。

作为黄梅之子,在接近禅学之初废名不可能不接触四祖、五祖之禅学思想,特别是对于废名来说,是先有四祖、五祖才有禅宗的(尽管六祖在黄梅承衣受法,但他旋即到南方讲学,加上六祖系广东人,因此,在黄梅一带,人们更多地是谈论四祖尤其是五祖)。

废名曾在许多文章中提到五祖、五祖寺,而五祖弘忍依《楞伽经》发挥而成的《最上乘论》正是强调“守本真心”、“守心住境”、“息妄修心”,这一思想与前述《维摩诘经》“净心”思想是一致的。

后来被弘忍大师视为教授并引为上座的弟子神秀所作一偈可视作是对四祖、五祖等楞伽禅观的形象性概括,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总之,此一阶段废名的禅意主要表现为对观心看净,超越世俗的虚静境界的凝视与憧憬。

30年代起一直到整个40年代,可以视作废名禅宗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事实上废名思想上的转变在30年代前的二三年早就已开始。

1927年冬张作霖解散北大,周作人被辞退,作为学生的废名忿然退学。

这一选择使他顿时成为了流浪汉,经常是吃了中饭,晚饭尚无着落。

他被迫卜居西山。

这时的废名一面继续看书,一面却不得不从“观心看净”的梦中醒来直面现实人生,梦破以后又将在何处找寻自己的心灵归宿?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思想上的痛苦与“凌乱”,废名于1929年结束了学生生涯,做了北京大学国文系讲师。

生活的挫折,对社会的了解的加深,特别是出于讲课的需要,他开始重新大量地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大学阶段废名学的是英文),《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都成为他寻找思想扩大认识的依据,再加上这一时期他更加潜心学佛,“转入神秘不可解的一路去了”,这一切,促使了废名思想上的新的变化。

废名曾经在他的自传体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谈到莫须有先生的思想:他的道理只要一句话够了,一句话无所不包。

这个能“一言以尽之”的道理是什么呢?他说:“心如一棵树,果便是树上结出来的道理,道理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六祖惠能那首著名的偈中的后两句,原偈前面还有两句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从这里可以见出,作为废名自己化身的莫须有先生对于惠能是心有所会了。

周作人《〈谈新诗〉序》曾提到废名道法的高超并提及其读书的情况:“随后他又读《论语》、《庄子》,以及佛经,特别是佩服《涅槃经》。

”而据《曹溪大师别传》与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载,惠能在弘忍之前曾有过一段学佛的经历,特别是曾听无尽藏尼诵《涅槃经》并为之释之,由此而初步形成了自己对佛性问题的见解。

惠能在论《涅槃经》时引入了庄子无物无情无待与忘物忘己忘适的接近般若中道的思想,他把庄子的思想注入自己的血液,化成禅学的有机体而形成了自己融般若与涅槃为一体的非有非无的南宗禅思想体系。

废名喜读《庄子》又佩服《涅槃经》不正可以视作与惠能禅接近的极好旁证?四、后人对废名的解读一个寂寞的黄梅人丁良卓读过那么多中外作家的经典作品,后来读到汪曾祺老先生的《谈风格》,汪氏直言其风格受到废名的影响。

汪曾祺先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以前只是感觉到汪曾祺先生作品深受南朝《世说新语》的影响,现在突然出来废名这么个人来,我先是吃惊和好奇,接着便是满怀惭愧。

原来废名是上个世纪初叶中国文坛的旷世怪才,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

我从书城买回一本废名的作品,才发现废名竟是我的湖北同乡,是黄梅人。

读过废名的短篇小说《柚子》、《半年》、《枣》、《桃园》、《竹林的故事》、《菱荡》、《阿妹》,感觉文本确是怪怪的不同寻常,其作品写的几乎都是乡下的小人物的生活趣事,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的鲜明主旨和思想深度。

和汪曾祺的小说一样,废名的小说写得都像散文;与汪氏不同的是,废名的散文又写得像小说。

读到汪氏的《受戒》、《詹大胖子》中的汉语文字,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母语的缱绻之爱,感觉语言被净化了,字里行间诗象疏朗清逸。

废名的字句带给我们的却是浓得化不开的莫名的情愫。

当我们奔波在现当代作家的文本之中,深感审美疲劳的时候,读到废名的一段段文字,犹如一个孕妇吃到了心仪的酸李,那种愉悦感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

废名写他熟虑的生活,写生活的欢乐和辛苦、寂寞和沉郁,在这些人物的生活场景里,他灌满自然而然的诗绪。

《柚子》里的柚子、《桃园》里的王老大和阿毛、《半年》中的新婚妻子芹等人物,个个写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没有一丝粉饰。

文中的人物哀乐,一草一萼,天然妥帖,真似走进了意蕴其中、韵流弦外之妙境。

这种“天然”既不同于我们感受到的日常现实生活里的事实碎片,也别于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

他文中的世界是从他心中自然流淌出的别有洞天的秘密,《菱荡》中的人物与天籁之间简直到了相呼应的境地,整个篇章就似天青色的树叶一样纯静天然。

我们阅读经验中的故事逻辑在废名的小说中是缺席的,所以,我们读完他的一篇小说,视野的尽头都没有“故事”的影子。

无怪乎当时的评论文章说他的小说:“读者从本书所得的印象,有时像读一首诗,有时像看一幅画,很少觉得是在讲‘故事’。

”读他的《桥》时,读者还可以走进作品里,而读到《莫须有先生传》时,就明显感到文字的佶屈聱牙,表现形式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是那么的隐晦深奥,生涩得难于前行,耐着性子读完一段,有些不知所云了。

如此看来,废名确实是寂寞的,他的文本究竟想说什么或者欲把他的读者引入到哪里去呢?我虽然困惑,但那奇特的字句之间生长的意境却是久久难忘。

我因着阅读的惰性,逼近他的文本已感到太困难了,他的“顾影自怜”(鲁迅评语)难道真像是一座“孤绝的海岛”?停留在合肥,一种想去看看废名的愿望疯狂地催促着我。

驱车几百公里,终于来到湖北黄梅他的孤独的坟墓前,没有绿荫匝地的诗意,没有喈喈的鸟叫,也没有晚风悠扬的浅吟或低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就像走进“林茂无鸟声”的虚空里,有的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的闲静和伤感。

你生前寂寞,死后也寂寞,但我们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你的生命之水在汩汩地流淌。

你为了学术上的分歧和朋友熊十力论争得扭打在一处,第二天,又和熊十力坐在昨天扭打的老地方继续辩论;你在北大跟你的学生上课,直指鲁迅作品之间的优劣……这些可贵的学风令现代人汗颜。

你在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潜心儒释道研究,你的小说里充满着静寂的意境,这种特殊的小说美学特征是你留给后人的一座富矿。

你把冯文炳这个真名废了,废了名字就叫“废名”,你的名字却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你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将是我们永远崇敬的。

你留下来的文字是鲜活的汉文化元素,是留给岁月的珍贵遗言。

在历史的无限的河流里,你永远也不会寂寞的。

五、解读《河上柳》河上柳废名陈老爹向来是最热闹没有的,逢着人便从盘古说到如今,然而这半年,老是蹲在柳树脚下,朝对面的青山望,仿佛船家探望天气一般。

问他,“老爹,不舒服了吧?”他又连忙点头,笑着对你打招呼。

这原因很容易明白,就是,衙门口的禁令,连木头戏也在禁止之列了,他老爹再没有法子赚钱买酒,而酒店里的陈欠,又一天一天的催。

清早起来,太阳仿佛是一盏红灯,射到桥这边一棵围抱不住的杨柳,同时惹得你看见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退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这就是陈老爹的茅棚。

这红纸自然是一年一换了;而那字,当年亏了卖存联的王茂才特地替老爹选定——老爹得意极了,于照例四十文大钱加成一条绳串,另外还同上“会贤馆”,席上则茂才公满口的“古之贤人也”。

陈老爹也想到典卖他全副的彩衣同锣鼓,免得酒店的小家伙来捣麻烦,然而天下终当有太平之日——老爹又哼哼的踱出茅棚了。

“真正反变!连木头戏——”太阳正射屋顶,水上柳荫,随波荡漾。

初夏天气,河清而浅,老爹直看到沙里去了,但看不出什么来,然而这才听见鸦鹊噪了,树枝倒映,一层层分外浓深。

老爹用了平素的声调昂头唱:“八十三岁遇——”劲太大了,本是蹲着的,跌坐下去,而刚才的心事同声音一路斩截的失掉了。

那鸦鹊正笔直的瞥见,绿叶育天,使得眉毛不住的起皱,渐渐的不能耐了,拱着腰,双手抱定膝头。

“三天没有酒,我要斫掉我的杨柳——”说到这里,老爹又昂一昂头:“不,你跟我活到九十九,箱子里我还有木头。

”接着是平常的夏午,除了潺潺水流,都消灭在老爹的一双闭眼。

老爹的心里渐渐又滋长起杨柳来了,然而并非是这屏着声息蓬蓬立在上面蔽荫老爹的杨柳——到现在有了许多许多的岁月。

漆黑的夜里,老爹背着锣鼓回来,一走一窜的唱:驼子妈妈不等我上床了,桥头上一柱灯笼,驼子妈妈给我照亮了。

灯笼就挂在柳树上,是老爹有一回险些跌到桥底下去了,驼子妈妈乃于逢朔的这趟生意,早办一枝烛,忖着时分,点起来朝枝头上挂。

从此老爹更尽量的喝,驼子妈妈手植的杨柳,也不再只是受怨——这以前,一月两遭生意,缺欠不得,否则是黑老鸹清早不该叫,“不是你的杨柳,老鸹哪里会来呢?”杨柳一年茂盛一年——那灯笼,老爹不是常说,可怜的妈妈最后还要嘱咐,带去而又记得点回吗?清明时节,家家插柳,住在镇上的,傍晚都走来攀折,老爹坐在门槛:“密叶就好,不伤那大——”人散夜静,老爹自己也折一枝下来,明天早起,把桌子抹得干净,一枝劈成两份,挨着妈妈的灵屋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