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教案
《西地平线上》教案

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个性化教学
4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
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
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
展需求。
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2
查找相关资料,拓宽知识
面,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
课堂互动
3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游戏等方式,增强课堂 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 与度。
Part
04
教学过程
导入
深入
问题探究
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如“作者如何描绘西地平线上的景色?”“这种描绘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对比阅读
引入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西部文学作品,让学生对比阅读,培养他们的文学 鉴赏能力。
小结
内容回顾
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人物、情节和主题,帮助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
情感升华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 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让 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和价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西地平线上教 案
汇报人: 2024-01-01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教师自我反思
目录
Part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01
掌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 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02
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 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西地平线上的教案设计

西地平线上的教案设计第一章:了解西地平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的概念和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
教学内容:1. 西地平线的定义:西地平线是指地球上观测者所在位置正西方的无限远处。
2. 西地平线的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理参考线之一,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密切相关。
3.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运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升起和落下,让学生感受到西地平线的重要性。
2. 通过地球仪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西地平线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作业:1. 绘制一幅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标注出西地平线的位置。
2. 写一篇短文,描述西地平线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探索西地平线的自然景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附近的自然景观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西地平线附近的自然景观:沙漠、草原、山脉等。
2. 自然景观的特点:地貌、气候、生物等。
3. 自然景观的保护意义: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西地平线附近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描述。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亲身体验西地平线附近的自然景观。
3. 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自然景观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作业:1. 绘制一幅西地平线附近自然景观的示意图,标注出各种景观的特点。
2. 写一篇短文,描述西地平线附近的自然景观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第三章:探索西地平线的文化遗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附近的文化遗产。
2.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西地平线附近的文化遗产:古代文明遗址、古建筑、艺术品等。
2. 文化遗产的价值:历史、艺术、科学等。
3. 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西地平线附近的文化遗产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描述。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西地平线上》是一本关于自然科学的教材,通过介绍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天文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1.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规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2.1 教学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2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实验,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3 教学步骤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进行实验,验证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意义。
第三章:太阳的运动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2 教学方法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通过实验,探究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3 教学步骤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进行实验,验证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运动的意义。
第四章:月亮的运动4.1 教学内容月亮的相位变化;月亮的运动规律。
4.2 教学方法观察月亮的相位变化;通过实验,探究月亮的运动规律。
4.3 教学步骤观察月亮的相位变化;进行实验,验证月亮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思考月亮运动的意义。
第五章:地球、太阳、月亮的关系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日食、月食的成因。
5.2 教学方法观察日食、月食的现象;通过实验,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
5.3 教学步骤观察日食、月食的现象;进行实验,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季节的变化6.1 教学内容季节变化的原因不同季节的地理特征季节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6.2 教学方法使用图表和图像展示季节变化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季节的活动讨论和小组活动来探究季节变化的影响6.3 教学步骤展示季节变化的图表和图像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季节的活动分组讨论季节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享各组的发现和结论第七章:地球的气候带7.1 教学内容热带、温带、寒带的特点气候带的分布和形成原因气候带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7.2 教学方法使用地球仪和地图展示气候带的分布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不同气候带的特色小组研究不同气候带的生物和人类适应策略7.3 教学步骤展示地球仪和地图,指出气候带的分布观看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不同气候带的特色分组研究并报告不同气候带的生物和人类适应策略综合讨论气候带的生态和人文意义第八章:时间的测量8.1 教学内容日、月、年周期的测量历法的起源和发展现代时间测量工具和系统8.2 教学方法观察和记录日、月、年的自然周期介绍不同文化和历史中的历法使用计时工具进行时间测量实验8.3 教学步骤观察并记录日、月、年的自然周期介绍历法的起源和发展,展示不同文化中的历法使用计时工具进行时间测量实验,了解现代时间系统讨论时间测量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第九章:星空的探索9.1 教学内容天文观测技术和工具天体和星座的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9.2 教学方法望远镜观察星空星图和星座的学习视频资料展示人类宇宙探索的成就9.3 教学步骤使用望远镜进行星空观察,记录所见天体学习星图和星座,识别主要星座观看视频资料,了解人类宇宙探索的历史和成就讨论宇宙探索的意义和对未来的启示第十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0.1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认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10.2 教学方法环境问题案例分析可再生能源技术介绍可持续发展角色扮演和讨论10.3 教学步骤分析环境问题案例,讨论其成因和影响介绍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等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探索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总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个人和社会的责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季节的变化季节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倾斜角度造成的,这影响了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和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介绍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和背景。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修辞手法。
2. 相关知识:(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社会现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引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简介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
3. 分析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评价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现实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西地平线上》。
2. 相关知识资料:科学知识、社会现象、哲学思考、人文关怀等。
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作业本等。
六、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学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学风格。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西地平线上》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暗示手法,阐述作者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赏析与拓展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运用。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七、教学调整1. 对于参与度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讨论问题的难度,激发他们的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
西地平线上的教案设计

西地平线上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西地平线的地理探索1.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掌握基本的地图阅读技巧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1.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的定义和地理位置西地平线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地图阅读技巧的介绍和实践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互动法:小组讨论西地平线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实践法:地图阅读技巧的实际操作和练习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地图阅读练习评估第二章:西地平线的文化交流2.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文化交流历史和现状掌握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培养对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和理解力2.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文化交流的概念和作用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和理解力的培养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交流案例小组讨论法: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和理解力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文化交流案例分析评估第三章:西地平线的经济发展3.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掌握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政策培养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3.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政策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经济发展案例小组讨论法:讨论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经济发展案例分析评估第四章:西地平线的环境保护4.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环境保护状况和问题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培养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和行动能力4.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环境保护状况和问题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和行动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环境保护状况和问题互动法:小组讨论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措施实践法:环境保护问题的实际操作和实践4.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环境保护问题实践评估第五章:西地平线的未来发展5.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掌握未来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策略培养对未来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创新能力5.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未来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策略未来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创新方法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未来发展趋势案例小组讨论法:讨论未来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未来发展案例分析评估第六章:西地平线的社会结构6.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社会结构特点和组成掌握社会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对社会结构变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6.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社会结构的特点和组成社会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西地平线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社会结构的特点和组成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社会结构案例小组讨论法:讨论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和影响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社会结构案例分析评估第七章:西地平线的宗教信仰7.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宗教信仰多样性和特点掌握宗教信仰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培养对宗教信仰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7.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特点宗教信仰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宗教信仰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特点互动法:小组讨论宗教信仰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小组讨论法:讨论宗教信仰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宗教信仰对社会和文化影响案例分析评估第八章:西地平线的艺术表达8.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艺术表达形式和特点掌握艺术表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对艺术表达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8.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艺术表达的形式和特点艺术表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西地平线地区艺术表达的创造力和创新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艺术表达的形式和特点实践法:艺术表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实际操作小组讨论法:讨论西地平线地区艺术表达的创造力和创新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艺术表达实践评估第九章:西地平线的传统习俗9.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传统习俗和特点掌握传统习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传承意识9.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传统习俗的特点和意义传统习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传统习俗的特点和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习俗案例小组讨论法:讨论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发展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传统习俗案例分析评估第十章:西地平线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未来展望和挑战掌握未来展望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培养对未来展望的思考和创新能力10.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未来展望的机会和挑战未来展望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未来展望的思考和创新方法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未来展望的机会和挑战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未来展望案例小组讨论法:讨论对未来展望的解决方案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未来展望案例分析评估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至第五章的“教学内容”部分,涉及到西地平线的地理位置、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未来发展等基础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了对该地区全面认识的基础。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上》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2)通过分析作品,培养学生对现代主义美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3)运用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审美情趣;(2)通过作品欣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人文素养;(3)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激发学生创作潜能。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西地平线上》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的一幅油画作品,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
2. 作品特点分析:(1)画面构图简洁,线条流畅;(2)色彩以黑、白、灰为主,富有层次感;(3)画面中的物体形象抽象,具有立体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西地平线上》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形式。
2. 作品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分析作品的特点,探讨作品的艺术价值。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作品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以及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运用立体主义风格创作作品。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及相关资料,提高教学效果;3. 创设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和创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品《西地平线上》的认识和欣赏能力;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运用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技巧;3. 学生对艺术的态度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地平线上》作品及相关资料、PPT、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2. 学生准备:了解现代主义美术基本概念,搜集相关作品图片,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西地平线上》是一本关于自然科学的教材,通过介绍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科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的基本概念。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理解日、月、年的形成原因。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1.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月亮的盈亏等。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意义。
日、月、年的形成原因。
2.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数学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月亮的盈亏现象及成因。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日、月、年的形成原因等知识点。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月亮盈亏的成因,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的图像,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教学模型:使用地球仪等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太阳和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日、月、年的形成原因等知识点。
讨论:分组讨论月亮盈亏的成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地平线上教案
李秋月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信息和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1、明确文章三次落日所体现出的“世间有大美”
2、引导学生认识作者三次联想的原因及深刻内涵
【课程类型、教学模式】文本研习
【教学用具、媒体】ppt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讲到西部,大家会想到什么?(经济上的、地理上的、文学上的)西部文学也是中国文学这张广袤地图上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学的西部,是充满原始、野性、神奇、奇风异俗之地。
说起“西部”,我们会想起南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起丝绸之路上洒落的串串驼铃;王维的《使至塞上》中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的西部究竟还隐藏着多少神秘?
2、作者介绍:
高建群,陕西西安临潼人,是中国西部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被誉为“陕北史诗”,其亦因此自号“长安匈奴”,高建群被认为是浪漫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的最后的骑士”。
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
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在西地平线上体验到了些什么。
二、整体把握
1、明确文章结构——总分总
第一段,“世间有大美”,究竟什么是“大美”,我们最后再来解决。
作者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这里雄伟的风景指的就是三次落日,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三次落日体现了什么样的大美,又是如何让作者体会到这大美的?
2、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了,我们先来完成这样一个表格(搜集信息的能力、概括
三、文本研习
第一次落日地点:定西平原
1、文章是怎样写出落日之大、之红的?
勒勒车、红纸的比喻(配合ppt展示)
2、老师:日落的过程在第几段中描述?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落日的什么特征?(跳跃、颤抖、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落日定要落下,却不愿就此离去,还要一跳一抖一跃,竭力使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属于落日的那份活力,表现了落日对这一切的依恋、贪恋,也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
第二次落日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1、地点:罗布淖尔荒原(对罗布泊平原我们可能不是很了解,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体会那里的环境:凶险,无人区,死亡之海,没有任何生命的存在,荒凉如同月球表面,大地天空混沌一片。
罗布泊平原的补充介绍:一个世纪前还是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干涸的盐泽,黄沙漫漫,环境极为恶劣,罗布泊平原也因此充满了神秘感,很多中外学者都对此充满了探究的兴趣。
)瑞典人斯文赫定曾在这里留下过探索的足印,他发现这里以前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楼兰古城的所在地。
上海的彭加木(中国沙漠研究专家)却在对此的探索中因帮大家找水源被黄沙吞噬,他曾说希望他的尸骨能为西部的土地多增加点有机质,余纯顺(探险家余纯顺:魂丧罗布泊的行走者)也是在探索中魂归大漠了。
2、作者在罗布泊是否一开始就看到血红的落日了?——比较前后时段落日的不同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大地、天空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血红的落日、停滞——我们震撼了;脸上泛着红光——像在画中
3、第二次作者想写出落日什么样的美?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次落日的,他是不是仅仅在写景?
——联想:《泰坦尼克号》萨克斯音乐、约翰·克里斯朵夫
4、作者前后两次提到《泰坦尼克号》的音乐,分别有何作用?
第一次:(通过PPT及音乐营造氛围,辅助理解)电影背景介绍,当年泰坦尼克号沉
没时,随船一同沉入大海的是上千条人命。
破碎的甲板、冻僵的尸体漂浮在大西洋的死寂的海面上,低沉婉转的萨克斯声久久回荡不肯离去,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电影的死亡气息与这死亡之罗布泊相互照应,表现出苍凉死寂的气氛,更显悲凉。
(萨克斯风特点:低沉缠绵、婉转悠扬,能调动人情绪)
第二次:结合剧情,杰克用自己的死换来所爱之人的生,这其实是一种为爱自我牺牲的神圣庄严的精神。
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
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看到这种落日时再配这样的音乐更增添了落日悲壮的色彩。
他思考着生死,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这句话的理解,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
5、约翰·克里斯朵夫形象的理解。
(简要介绍《约翰·克里斯朵夫》情节)
是因为东地平线上的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作者是因为西地平线上的日落,感受到死亡的庄严。
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
(结合问题“约翰与太阳的共同点是什么?”)
约翰是作者看到太阳喷薄而出时才构思成功的,因此他必然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是个真诚勇敢的人。
”同时约翰又是个悲剧式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弥留之际心理安慰时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
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
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这里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的顽强和生生不息,就像太阳的东升西落日日轮回。
因此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而日落对应的又是下一次日出,从落日想到罗曼罗兰对约翰的构思很是顺理成章。
第二次日落体现的是生命庄严顽强之美。
第三次落日地点: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惊骇
1、第三次重点写的是“火烧云”,作者是怎样写这次日落的?
写法上一反前面的沉重,变得热烈高昂。
“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是落日载运的背后挥舞着魔杖。
”写“火烧云”,其实仍在写得是落日的力量。
“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三个修饰连用,显出了一种气势。
而“魔杖”的比喻,更写出了落日的力量。
正是这种力量,让作者联想到了古代这块大地上的英雄,联想到了成吉思汗,进而发出了感慨“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展示给我。
”
2、作者为何会发出“我多么卑微啊”的感慨?
(1)同学们知不知道匈奴有何特点,成吉思汗又有何特点?(学生发言、教师介绍、结合ppt)所以这块被地理学家成为小亚细亚的地方,才会被历史学家称为欧
亚大平原。
(2)教师总结第三次日落,作者由火烧云映照的地方想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突然领悟到自己脚下普通平凡的土地曾经的惊世骇俗,在厚重的历史面前,顿觉自己的卑微与平庸。
想到匈奴铁骑早晨或黄昏时向西地平线绝尘而去,想到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横扫欧洲大陆,直至多瑙河,如入无人之境,二者给人都是一种雄壮的、阔大的感觉,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显得分外雄壮,历史的幻想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美学蕴涵也得到了最大程度表现。
(这些马背上的民族,骁勇善战,甚至可以把军队开到欧洲、非洲,他们靠的是什么?激情和雄心,力量和决心,不屈、执着的追求,坚信生是永恒的,哪怕都要逝去。
这正好和灿烂热烈,激情万丈,光芒四射的火烧云有着相似点,因此作者由火烧云看到了曾经发生在这块环境恶劣的土地上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作者顿觉得自己是很卑微平庸的。
人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创造出辉煌,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伟大!)
老师: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本文只是单纯的描写三次落日的景象,而去除这些联想内容会怎样?
——只是单纯的描写景物,文章就会显得比较单调,作者的情感抒发就缺少了基础,文章就不会有这样的“震撼”的力量了。
这些联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也告诉我们,联想是向读者传承内心世界的桥梁。
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
老师:第二十四段作者进行了总结,照应开头,并借大师之口对“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进行了说明,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怎么理解世间有大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壮烈奔放、崇高庄严、历史沧桑的壮美。
真正美的东西,一方面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精神,体现思想。
落日固然美丽,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美丽的眼睛,它便失去了光辉,如果没有了人类的文化,它便不再让人感动。
作者在文中三次落日的描写中穿插自己的联想,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
板书:
地点反应联想特点
定西高原惊呆了左公柳壮烈奔放
罗布淖尔荒原掉下泪水罗曼罗兰崇高庄严
阿勒泰草原惊骇匈奴民族成吉思汗历史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