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1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分析1

(一)、宾语前置(可以这样理解: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具体如下: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必修一至五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课文宾语前置句整理:必修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劝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必修二: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六国论》必修三: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离骚》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五人墓碑记》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曰:“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必修四: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秋声赋》必修五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报任安书》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书》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宾语前置句判断口诀

宾语前置句判断口诀宾语前置句判断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屈原《离骚》)(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如:①王问:“何以知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句型结构解析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寂寥而莫我知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介词宾语前置:宾语+介词+谓语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
也”? 奚以知其然也? 何由知吾可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君何以知燕王? 不然,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句
1 谓宾前置:宾语+谓语
2 “之”子型宾前:宾语+之+谓语 3 否定句宾前:否定词+宾语+谓语 4 介词宾语前置:宾语+介词+谓语 5 固定结构的宾前:唯---是---
6 成语式宾前:
奇文共赏
时不我待
谓宾前置:宾语+谓语
洞庭君安在哉? 无情郎安在? 大王来何操? 彼且奚适也? 牛何之? 彼且恶乎待哉? 之二虫又何知?
固定结构的宾前:唯---是-- 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唯利是图 惟命是从 唯马首是瞻
“之”子型宾前:宾语+之+谓语
夫晋,何厌之有? 何后之有?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其李将军之谓也。 是何可否之谓乎?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
君》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否定句宾前:否定词+宾语+谓语
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 君子痛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2008全国卷)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 ,故罪人斯戮【。译文】近日之事,祸害将要酿成,幸亏陛 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2008天津卷)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 为行故也 【译文】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 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2005重庆卷)唯巫言是用。【译文】只听从巫师的话 (2002全国卷)其李将军之谓也
(2011天津卷) 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知也。 【译文】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2011四川卷) 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 立门下,人弗之顾。 【译文】一天,(吕徽之)带上 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 ,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
(2010年天津卷)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 【译文】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 不再怀疑她了。 (2008江西卷)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大 亦愈知治矣。【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 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2007辽宁卷)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 旦之用也。【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他(的原因), 是因为他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2004福建卷)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译文】(你)
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004广东卷)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
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 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2013山东卷)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 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译文】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 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 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高考例题】(2013山东卷)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 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 以自见者。 【译文】章三益具 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 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 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 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宾语前置和倒装句的区别_概述及解释说明

宾语前置和倒装句的区别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宾语前置和倒装句是语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区别。
宾语前置指的是将句子中的宾语移到主语之前,用于强调或改变句子的语气;倒装句则是指将谓语动词与主语调换位置,常用于问句、否定句或特殊条件下。
本文将就这两个概念进行全面解释,并比较其联系与区别。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章节来讲解宾语前置和倒装句的区别与应用。
首先在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文章内容及目录结构,在第二章中详细阐述了宾语前置和倒装句的定义与特点,包括其概念和使用方法以及联系与区别。
接着在第三章中给出了具体例证并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宾语前置和倒装句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与效果。
第四章则通过实际应用场景来探究不同类型文章中宾语前置和倒装句的运用、效果以及独特氛围创建等方面的解析。
最后,在第五章中对于宾语前置和倒装句的区别及影响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宾语前置和倒装句的概念、特点和应用进行全面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两种语法结构。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宾语前置和倒装句在不同类型文章中使用的效果,探讨其创造独特氛围和加强表达的作用。
最终,希望读者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宾语前置和倒装句在汉语写作中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学习、阅读与写作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2. 宾语前置和倒装句的定义与特点2.1 宾语前置的概念和用法宾语前置是一种句式结构,即将名词性宾语放在主语之前进行表达。
这种语法结构常见于英语中。
宾语前置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或突出宾语,在修辞上起到加强语气、提升表达效果的作用。
在宾语前置中,动词通常采用代词形式,而不是原本应该在后面跟着动词的形式。
这样做可以使原本位于动词后面的副词或状语提前,进一步增强修辞效果。
例如:- Original sentence: I bought a new car.- Sentence with object fronting: A new car, I bought.2.2 倒装句的概念和用法倒装句指主谓语序反转,即把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构成倒装结构。
古汉语宾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宾语无条件前置的情况较少。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有四种,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1)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的基本情况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何”、“胡”、“奚”、“曷”、“安”、“焉”、“恶”、“孰”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必须前置,要求很严,很少例外。
例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欺”是动词,“谁”作宾语时前置,名词“天”作宾语时不前置)《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敬”是动词,宾语“谁”前置,“兄”不前置)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论语·子路》:“既富矣,又何加焉?”贾谊《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胡”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庄子·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缚者曷为者也?”《韩非子·难一》:“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孟子·离娄上》:“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荀子·劝学》:“学恶乎始?恶乎终?”(“乎”是介词,作用同“于”) 《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与”是介词)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即助动词),那么疑问代词宾语要放到能愿动词前面。
例如:《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2) 常见的有疑问代词的凝固结构① 何如,如何。
“何如”中的“如”是动词,“何”是前置宾语。
但“何如”不是“像什么”的意思,而是“怎样”、“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意思,是个凝固结构。
古代汉语语法之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当宾语(分为动宾,介宾结构),宾语常前置。
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人)何、胡、奚、曷(指事)安、焉、恶(表处所)”例子: 1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动宾2沛公安在?司马迁《史记》介宾3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彼且待恶哉?恶:什么句子翻译: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须凭借什么呢?)⑵否定句中,代词当宾语,宾语常前置。
否定词有“不、弗、未、否、勿、毋、无、非、莫(没有人)”例子:1古之人不余欺。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隆中对》(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件事)3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屈原《离骚》4闻道百,以为莫已若。
庄子《秋水》⑶复指,宾语用代词“之”或“是”复指(“之”、“是”作为提宾标志。
)(少见的还有“斯”、“焉”复指)例子: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不知句读,宾语“句读”用代词“之”复指。
“之”为提宾标志)2惟兄嫂是依。
韩愈《祭十二郎文》3鸡鸣而驾,塞井夷灶,sāi jǐng yí zào唯余马首是瞻。
左丘明《左传》(句子翻译:明天早晨。
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
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
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士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4我国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依晋郑)5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诗经》(飨朋酒,享用两樽酒)⑷介词的宾语前置常见的介词有“以、乎、于、为、与、从、自、向”例子: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2敢问夫子恶乎长(长恶,擅长什么)《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常用句式--------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这种形式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其一是宾语是代词;其二是否定句。
所谓的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否、非、毋”等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就叫否定句。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如:
(1)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2)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两句中各有否定词(1)“不”,(2)“未”,且各有代词(1)为“自”,(2)为“之”。
因此,这两句用现代汉语的语序理解应为:
(1)忌不信自。
(2)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二、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在疑问句中,往往用“何……之……”格式表示。
我们所熟悉的有“何罪之有、何功之有、何陋之有”等等。
如:
(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句中“有”为动词,作谓语。
“何厌”作“有”的宾语,“之”为助词,可不译,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陈述句中,用“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句中宾语“句读”、“惑”分别位于动词“不知”、“不解”之前,“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三、用助词“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在陈述句中,往往用“惟……是……”格式表示。
我们熟悉的有“惟才是举、惟你是问、惟利是图”等等。
(5)惟利是图
现代汉语应理解为“惟图利”,“是”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疑问句中,用“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
(6)求!无乃尔是过与?
句中,“无乃……与”为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
这句话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求!无乃过尔与?”,所以本句应翻译为“这恐怕要责备你吧?”“尔”充当“过”的宾语,“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四、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有“何、谁、恶、安、胡、奚、孰、焉”等等,它们作宾语往往放在动词前面。
如:
(7)沛公安在?《鸿门宴》
(8)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两句中,宾语各是疑问代词“安”、“焉”,所以都前置于动词“在”、“求”之前。
还原之后应为:
沛公在安?
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焉?
五、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放在介词之前。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从、自、向”等等,疑问代词充当这些介词的宾语时,一般都放在介词之前。
如:
(9)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10)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两句中,介词“与”、“以”的宾语各是疑问代词“何”、“谁”,因此,二者皆前置。
六、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些特殊情况:
1,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
(11)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应理解为“余以是记之”。
2,方位词、时间词作介词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
(1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宾语前置专项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 初未之信
B 未之有多见也
C 向之有者安在
D 皆昔未尝有2.下列句式与“君不之爱乎?”不同的一项是()
A 大王来何操
B 故不我若也
C 覆之以掌
D 一言以蔽之3.下列句式与“何以能田猎也?”相同的一项是()
A 甚矣,汝之不惠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 子何恃而往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用波浪线划出下列各句前置的宾语。
A.时不我待
B.其往欲何之
C.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
D.城中之人皆不之觉
E.古之人不余欺也
F.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G.卿欲何言
H.莫我肯顾
I.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也
J.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K.耶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L.惟命是从
M.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参考答案:D、C、C、我;何;何;之;余;谁;何;我;是;自;何功;命;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