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宾语前置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语法现象。
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对于准确解读文言文、深入理解古人的表达意图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正常情况下,宾语应该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和语法规则下,宾语会被提到前面。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里较为常见。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当句子是疑问句,且宾语是疑问代词时,宾语要前置。
比如“大王来何操?”,“何”是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意思是“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再如“沛公安在?”,“安”是疑问代词,作“在”的宾语,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意思是“沛公在哪里”。
这种情况下,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疑问的重点。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里,如果宾语是代词,那么这个宾语就要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代词,作“欺”的宾语,正常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意思是“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又如“莫我肯顾”,正常语序应为“莫肯顾我”,意思是“没有人肯顾念我”。
否定词常见的有“不”“未”“无”“莫”等。
用“之”“是”作为提宾标志。
比如“夫晋,何厌之有?”,“之”起到了把宾语“厌”提前的作用,正常语序是“夫晋,有何厌”,意思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意思是“不懂得断句,不能解决疑惑”。
再看“唯利是图”,“是”把宾语“利”提前,正常语序是“唯图利”,意思是“只贪图利益”。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宾语前置情况,那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会前置。
例如“亚父南向坐”,“南”是方位词,作“向”的宾语,正常语序是“亚父向南方坐”。
了解文言文宾语前置的现象,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果不明白宾语前置的规则,在阅读时就可能会产生误解,无法准确把握句子的意思。
比如《鸿门宴》中的“不然,籍何以至此?”,如果不知道这是宾语前置,可能就会理解为“不然,籍因为什么到这里?”而实际上,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不然,籍以何至此?”,意思是“不是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地步?”再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去理解,就会觉得很别扭,而知道这是宾语前置,就能够明白其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王义翔语文学习室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一、押物前置类:押物前置类的意思是将押物放置在定语或作宾语前面,用以提高强调效果。
它通常应用于叙述史实或神话故事、神话传说中,以体现某种神圣著作中有关物品的象征意义。
例如《后汉书》中提到:“帝御,以车七乘,轻轩戎装,以五旗驰。
”其中“车”和“五旗”就是押物前置类。
物主前置类可以将物主名称前置用作宾语,而不是限定词后置,以此作为表达的重点。
例如:“后主谓部落将士曰:‘余乃西域女子,何故与丹青民聚居?’”其中“后主”就是指物主前置类。
三、先置类:先置类的意思是前置用作宾语的词语,其特点就是表面上使文章看起来有一定的开头效果,这种先置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使用的。
举例来说:“日渐助,亥时,未老先衰者于衡山之巅”,其中“日渐助”就是该句所使用的先置前置类。
押声前置类的意思是在宾语前面使用押声词。
它的特征就是它的押声词位于宾语前面,以表达词义之间的呼应,而将宾语作为一种强调。
举例来说:“沉冤有报,雪耻于舆”。
其中“沉冤有报”就是该句中所使用的押声前置类。
五、宾语呼语前置类:宾语呼语前置类的意思是在宾语前使用呼语语气,这样做就可以表达出尊重和客气的语气。
举例来说:“唐使,君辞让尔归西”。
其中“唐使”就是该句中使用的勒语前置类。
复合宾语前置类的意思是将复合宾语放置在定语或作宾语前,以此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举例来说:“此夕何夕,见诸侯”。
在本句中,“此夕何夕”就是作宾语前置类。
指代前置类的意思是前置一个代词来指代宾语,而不是直接择格宾语,这也是用来表达更加强烈的语感。
举例来说:“每宵飞,娱诸行”,其中“每宵”就是使用的指代前置类。
修辞前置类的意思是将某个副词前置用作宾语,来表达主语的感情色彩。
例如:“希望恒固,苦辛辛苦,不惧死”。
其中“希望恒固”就是该句中所使用的修辞前置类。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文言宾语前置句 (含答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笔记区】宾语前置句类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曷、焉、谁、胡、恶、安、奚”等。
格式:主语十疑问代词宾语十谓语动词+✖✖✖例句:1.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 问女何所思?3.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勿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格式:主语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十代词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十谓语动词例句:1. 秦人不暇自哀2. 然不自意先入关而破秦3. 恐年岁之不吾与【3】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格式:(主语)十宾语十之(是)十谓语动词例句:1. 唯弈秋之为听。
2. 唯马首是瞻。
3. 唯利是图。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句:1. 微斯人,吾谁与归?2. 何以战?3.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5】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句:1. 亚父南向坐。
2.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例题一】1.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同的宾语前置的句子()A. “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姜氏何厌之有2. 下面的句子用法不相同的是()A. 不然,籍何以至此?B.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 奚以知其然也?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例题二】1.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不然,籍何以至此。
2. 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 陈利兵而谁何。
B. 古之圣王,唯此之慎。
文言文宾语前置

又如: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我无尔诈,尔无我诈。
文言文中表示否定的词有:未、非、否、 莫、无、毋、(忽)等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提前 这种倒装句式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是个疑问句,而且是疑问代词做宾语。 有了这个先决条件,疑问代词宾语就得提到动词前面去。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沛公安在?(《鸿门宴》) (3)客何为者?(《鸿门宴》)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5)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6)吾谁欺?欺天乎? 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都是“何”,这个“何”就提到了动词前 面。(1)是“操何”(带来了什么),(2)是“在安”(在哪儿),(3) 是“为何”(做什么),(4)是“有何”(有什么),(5)是“至何”(到 哪儿)。(6)是“我欺骗谁?欺骗天吗? 文言文中还有许多疑问代词:谁、孰、何、安、奚、曷、胡、焉、恶、等。
4、介词宾语前置句
(1)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2)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 (3) 问:"何以战?"(《曹刿》)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 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动词前面。在文言文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 规律的,大约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时宾语要提前 这样的句子必须是否定句,而且宾语是代词,宾语就可以提到动词之前。 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用助词“是”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加重语气。 在陈述句中,往往用“惟……是……”格式表示。我们 熟悉的有“惟才是举、惟你是问、惟利是图”等等。 (5)惟利是图 现代汉语应理解为“惟图利”,“是”为助词,宾语前 置的标志。 疑问句中,用“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直接把宾语放 在动词前。如: (6)求!无乃尔是过欤? 《季氏将伐颛臾》 句中,“无乃……与”为固定结构,译为“恐怕…… 吧”。这句话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求!无乃过尔与?”, 所以本句应翻译为“这恐怕要责备你吧?”“尔”充当 “过”的宾语,“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帮助把宾语提前。 这种句式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有意把宾语提前。 (1)宋何罪之有?(《公输》)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
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一)介宾前置。
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3.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
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
如:1.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58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
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
如: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
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一)介宾前置。
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3.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
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
如:1.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58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
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
如: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松柏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一、动词后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
“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3.“之”为提宾标志
“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
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