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试题2
法律职业资格卷二(刑法总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职业资格卷二(刑法总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15周岁的甲非法侵入某尖端科技研究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18周岁的乙对此知情,仍应甲的要求为其编写侵入程序。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5年卷二第7题)A.如认为责任年龄、责任能力不是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则甲、乙成立共犯B.如认为甲、乙成立共犯,则乙成立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从犯C.不管甲、乙是否成立共犯,都不能认为乙成立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间接正犯D.由于甲不负刑事责任,对乙应按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片面共犯论处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两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犯罪概念可以阶层化理解。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概念,应当如此理解:两人具有符合客观阶层要件的共同行为,可以视为一种暂时的共同的“犯罪”;如果既符合客观阶层要件,又符合主观阶层要件,那就是最终的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这种犯罪现象,是一种客观违法阶层的特殊样态。
认定两人构成共同犯罪,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客观违法阶层,两人共同制造了法益侵害事实,在制造法益侵害事实上,两人具有连带性。
至于在主观责任阶层,谁应受谴责,可以分别判断。
即所谓“违法是连带的,责任是个别的”。
传统四要件体系认为,共同犯罪的犯罪主体必须具备年龄、责任能力。
如此的话,本题的甲乙就不构成共同犯罪,这样就无法追究乙的责任。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正确的分析是,甲乙在客观阶层构成共同犯罪,甲是实行犯,乙是帮助犯也是从犯;在主观责任阶层,甲因为夫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负刑事责任,乙应负刑事责任,乙对甲没有支配力,不成立间接正犯。
片面正犯是指双方的意思联络是单向性的,而非相互的。
而题中甲乙具有相互的意思联络。
本题答案是D。
知识模块:刑法总论2.甲、乙、丙共同故意伤害丁,丁死亡。
刑法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总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罪刑相适应原则C. 无罪推定原则D. 罪责自负原则答案:A2.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刑法的适用范围?A. 地域管辖B. 属人管辖C. 属地管辖D. 属事管辖答案:D3.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什么?A. 违反刑法的行为B. 违反民法的行为C. 违反行政法的行为D. 违反宪法的行为答案:A4. 刑法中规定的“刑罚”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罚款B. 拘留C. 有期徒刑D. 以上都是答案:D5.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刑罚的种类?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罚款答案:D6.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预备”是指什么?A. 犯罪的准备行为B. 犯罪的实施行为C. 犯罪的完成行为D. 犯罪的中止行为答案:A7.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未遂”是指什么?A. 犯罪的准备行为B. 犯罪的实施行为C. 犯罪的完成行为D. 犯罪的中止行为答案:B8.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既遂”是指什么?A. 犯罪的准备行为B. 犯罪的实施行为C. 犯罪的完成行为D. 犯罪的中止行为答案:C9.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中止”是指什么?A. 犯罪的准备行为B. 犯罪的实施行为C. 犯罪的完成行为D. 犯罪的中止行为答案:D10.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集团”是指什么?A. 犯罪的个人B. 犯罪的组织C. 犯罪的团伙D. 犯罪的集体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盗窃C. 贪污D. 诈骗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作为犯罪的免责事由?A. 正当防卫B. 紧急避险C. 精神病人D. 未成年人答案:ABC3. 以下哪些刑罚可以适用于未成年人?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无期徒刑答案:A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刑法规定,犯罪行为必须有主观过错才能构成犯罪。
刑法试题及答案二

刑法试题及答案二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动机D. 犯罪结果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刑罚的种类?A. 管制B. 拘役C. 罚金D. 赔偿答案:D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哪项属于故意犯罪?A. 过失致人死亡B.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C. 意外伤害他人身体D. 过失损坏公私财物答案:B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哪项属于犯罪的主观方面?A. 犯罪目的B. 犯罪手段C. 犯罪结果D. 犯罪对象答案:A5. 下列哪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刑罚执行方式?A. 缓刑B. 假释C. 减刑D. 免刑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犯罪的定罪?A. 犯罪的性质B. 犯罪的情节C. 犯罪的动机D. 犯罪的结果答案:ABCD2. 下列哪些行为可能构成犯罪?A. 盗窃他人财物B.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C.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D. 非法持有毒品答案:ABCD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情形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刑事责任?A. 犯罪未遂B. 自首C. 立功D. 犯罪中止答案:BCD4. 下列哪些情形属于刑罚的执行?A. 缓刑B. 假释C. 减刑D. 免刑答案:ABC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情形可以构成共同犯罪?A. 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B. 两人以上共同策划犯罪C. 两人以上共同预谋犯罪D. 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并有共同犯罪故意答案: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
(对)2. 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
(对)3. 犯罪主体必须是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错)4. 犯罪客体是指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
(对)5.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实施,但未达到犯罪目的。
刑法习题

B.继续犯
C.连续犯
D.牵连犯
14、赵某意图窃取他人财物,看见手提包一只,将其拿走,回家后打开才发现内有人民币2500元,手枪一支,均占为已有。刑法规定了盗窃罪、盗窃枪支罪和非法持用枪支罪,如果赵某在盗窃时明知包内有枪支,则其构成盗窃枪支罪。则对于此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该案中涉案人员施某是外国政府职员,依照国际法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而因本案不适用我国刑法
C.依照地域管辖原则,如果施某实施伤害行为时,该飞机正在中国领空,则本案应适用我国刑法,若在他国上空则适用他国法律
D.施某杀人行为发生在中国的飞机内,是在中国刑法规定的领域效力范围内触犯中国刑法,应依照中国刑法论处
D.孙某,因盗窃罪而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1995年5月刑满释放,1999年5月孙某又因抢夺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但法院对孙某是否构成累犯产生了争议。1997年10月1日生效之前的79年刑法规定累犯是刑罚执行完毕三年之内又犯新罪;而新刑法规定累犯是五年之内又犯新罪。鉴于依新刑法认定孙某不构成累犯有利于孙某本人,处刑较轻,法院遂依轻法认定孙某不构成累犯
4、胡某,27岁,非常喜欢邻居家4岁的男孩小强。一日,胡某带小强到一座桥上玩,胡某提着小强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处,开玩笑说要把他扔到河里去,小强边喊“害怕”边挣扎,胡某手一滑,小强掉入河中,胡某急忙去救。小强已溺水而死。从刑法理论上看,胡某对小涛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A.间接故意
B.李某,1995年至1996年多次盗窃多人普通财物,数额特别巨大,1997年2月被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李某上诉,3月1日二审维持原判。10月1日新刑法生效,规定普通盗窃罪不再适用死刑。李某于10月5日提出再审,要求依新刑法减轻其处罚。再审法院以从轻法为由将其减为无期徒刑
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

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 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 无罪推定原则D. 刑罚加重原则答案:D2.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答案:C3. 刑法中的“犯罪”是指:A. 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B. 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C. 违反刑法规定,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D. 违反民事法律的行为答案:C二、判断题1.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答案:正确2.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错误(犯罪预备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构成犯罪预备罪)3. 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适用死刑。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是什么?答案: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罪处刑。
这一原则的核心是禁止类推适用,确保公民的法律预期性,防止司法擅断。
2. 什么是“犯罪的客观方面”?答案: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外在表现,包括犯罪行为的方式、手段、结果等,它是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之一,用以确定行为是否符合某一犯罪类型的法律特征。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张某因与邻居李某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将李某打成轻伤。
请分析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说明理由。
答案: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构成故意伤害罪。
张某因争执而故意对李某实施了暴力行为,并造成了李某轻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张某)、犯罪客体(李某的身体权)、犯罪客观方面(实施了伤害行为并造成轻伤结果)以及犯罪主观方面(故意)。
因此,张某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论述题论述刑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答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在刑法的适用上,所有公民都应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种族或其他个人特征,都不得享有特权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2

课程刑法总论专业年级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8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 )。
A.犯罪的同类客体B.危害行为的形式C.犯罪对象的特点D.行为人的主观心态2.以下是所有犯罪均需要的构成要件(D)A故意 B犯罪目的C精神智力完全正常 D主观具有罪过3.在下列说明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中,属于所有犯罪构成必要要件的是( A ) 。
A.危害行为B.危害结果C.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D.危害行为和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4.甲在15周岁时盗窃他人2万元人民币,但在其17周岁时案件被侦破,对甲应( D )。
A按盗窃罪从轻处罚B按盗窃罪减轻处罚C构成盗窃罪但免除处罚D不负刑事责任5、对于单位犯罪,我国刑法规定( A )。
A以双罚制为主,以单罚制为辅B以单罚制为主,双罚制为辅C一律实行双罚制D一律实行单罚制6、.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故意杀人的,( D )。
A构成故意犯罪但应当从轻处罚B构成过失犯罪C不构成犯罪D构成犯罪,与普通人犯罪一样处罚7.甲带邻居家5岁的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小孩遇到危险,甲(会游泳)怕连累自己未救,致使乙在河里溺水死亡。
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
甲不作为犯罪中的义务来源是( D )。
A.法律的直接规定B.职业上或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D.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8、.按《刑法》规定,以下不属于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D )。
A.犯罪的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 B.犯罪的预备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C.犯罪实行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 D.行驶在外国的我国国际列车上的犯罪9.以下判断正确的是(c )A《刑法》第14、15条规定的结果是物质实害结果B故意犯罪均要有结果才是既遂C司法实践需认定危害行为与结果是否有因果关系的结果指物质性结果D过失犯罪的结果均是物质实害结果10、周某14岁生日那天,邀集几个朋友到一饭馆吃饭庆贺生日。
[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总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doc
![[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总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doc](https://img.taocdn.com/s3/m/d5e607167e21af45b207a81a.png)
[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总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 下列哪一犯罪属抽象危险犯?(2015年卷二第14题)(A)污染环境罪(B)投放危险物质罪(C)破坏电力设备罪(D)生产、销售假药罪2 关于结果加重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卷二第8题)(A)故意杀人包含了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实际上是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B)强奸罪、强制猥亵妇女罪的犯罪客体相同,强奸、强制猥亵行为致妇女重伤的,均成立结果加重犯(C)甲将乙拘禁在宾馆20楼,声称只要乙还债就放人。
乙无力还债,深夜跳楼身亡。
甲的行为不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D)甲以胁迫手段抢劫乙时,发现仇人丙路过,于是立即杀害丙。
甲在抢劫过程中杀害他人,因抢劫致人死亡包括故意致人死亡,故甲成立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3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卷二第3题)(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
甲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
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
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
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4 甲与素不相识的崔某发生口角,推了他肩部一下,踢了他屁股一脚。
崔某忽觉胸部不适继而倒地,在医院就医时死亡。
经鉴定,崔某因患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2年卷二第6题)(A)甲成立故意伤害罪,属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B)甲的行为既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也不能认定为意外事件(C)甲的行为与崔某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客观事实(D)甲主观上对崔某死亡具有预见可能性,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5 关于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4年卷二第6题)(A)甲伤害乙后,警察赶到。
刑法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总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平等原则C.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 刑罚预防原则答案:D2. 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正当防卫?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B. 为了保护他人合法权益C. 为了保护个人财产D. 为了报复他人答案:D3.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客观方面D. 犯罪动机答案:D4. 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非法占有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因疏忽大意造成重大事故答案:C5. 以下哪种情形属于犯罪的既遂?A. 犯罪行为已经开始,但尚未完成B.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C.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并且造成了严重后果D.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但犯罪人尚未被抓获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作为量刑的从轻或减轻情节?A. 自首B. 立功C. 犯罪未遂D. 犯罪中止答案:ABCD7. 以下哪些属于刑法中的犯罪类型?A. 故意犯罪B. 过失犯罪C. 经济犯罪D.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答案:AB8.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共同犯罪?A. 两人以上共同预谋犯罪B. 一人教唆他人犯罪C. 一人帮助他人实施犯罪D. 一人犯罪后,另一人为其隐瞒犯罪事实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9.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答案:√10. 刑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答案:√1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12.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实施,但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并且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答案:√13.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开始,但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
()答案:√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4. 简述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每小题1分,共20分)1. 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D )。
A.可以从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 客观上不可能完成的某种犯罪,犯罪分子却自认为能够完成而自动停止犯罪的,(D A.应认为是犯罪未遂 B.也应以犯罪未遂论C.不认为是犯罪中止 D.应认为是犯罪中止3. 犯罪分子实施的下列行为中,属于重大立功的是( B )A. 协助司法机关捕获其他犯罪嫌疑人的B. 提供重要线索,得以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C. 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D. 揭发他人犯罪,查证属实的4. 审判时怀孕的妇女,无论犯了多么严重的罪,最高可以判处(C )。
A.死刑立即执行 B.死刑缓期二年执行C.无期徒刑 D.有期徒刑15年5. 缓刑的适用对象只限于( D )A.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 B.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C.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D.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6. 在追诉期间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重新计算。
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C )A.时效继续 B.时效中止C.时效中断 D.时效延长7. 行为人在实施背叛国家罪的过程中,其行为方法或行为结果又触犯了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其犯罪形态属于( C )A. 想象竞合犯B. 结合犯C. 牵连犯D. 吸收犯8. 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 C )A.只能附加适用 B.只能独立适用C.可以独立适用 D.不能独立适用9. 疏忽大意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致人死亡相区别的关键是( D )A.犯罪的主体不同 B.侵犯的客体不同C.行为的方式不同D.对他人死亡的结果能否预见不同10. 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及刑法规定的是(D)A. 所有不作为均是过失犯罪B. 有因果关系就要承担刑事责任C. 对单位犯罪一律采用双罚制处罚D. 对想像竞合犯按一重罪处罚11. 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A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C.有的有影响有的无影响 D.一般的影响是从宽处理12. 我国刑法对被判处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采取和数罪并罚原则是( A ) A.吸收原则 B.并科原则C.估堆原则 D.限制加重原则13.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C )A.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B.犯罪原因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C.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D.犯罪行为与犯罪对象之间的联系14. 下列行为中,属于共同犯罪的是( C )A. 甲乙互不相识,共同在一仓库内行窃B. 甲在境外购毒品,乙在境外购淫秽物品,二人共谋共雇一走私船回国,后被查获。
C. 甲乙共谋共同杀丙,但最终乙因病未去犯罪地,甲一人杀死丙。
D. 甲乙同时基于过失构成犯罪15. 我国刑法规定,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的处罚原则是( C )A.按照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 B.按照其所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C.按照犯罪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D.从重处罚16.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在我国领域内犯罪”是指(C )。
A.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B.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内C.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17.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这一规定表明我国刑法在空间适用范围问题上采用(C )原则。
A.属地管辖保护管辖属人管辖普遍管辖18.我国通常采用的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B )A.犯罪行为的次数B行为符合犯罪构成的个数B.行为人主观上的罪过的个数D犯罪结果的个数19.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和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 A )。
A.不负刑事责任B可以从轻、减轻刑事责任C应当负刑事责任D应当从轻、减轻刑事责任20.甲欲杀妻另娶,某日在其妻子乙饭碗里投放毒药,他知道通常乙会喂3岁的女儿食物,但由于杀妻心切不顾孩子的死活,则甲对其女儿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B ) A.直接故意间B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
每小题2分,共20分)1.刑法的“避险不适时”是指( )A.事先避险 B.事中避险C.事后避险 D.假想避险 E.避险过当2. 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包括()A.犯罪对象B.犯罪客体C.犯罪主观方面D.犯罪主体E.犯罪客观方面3.刑法理论上说的处断的一罪是指( )。
A.想象竞合犯 B.牵连犯C.继续犯 D.吸收犯E. 连续犯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只要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的,就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B.对普通中国公民在领域外犯罪的,对一些轻微罪行,可不予追究。
C.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D.我国刑法不在香港、澳门地区适用。
E.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公民犯罪,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的,适用本法。
5.下列行为应当认定为犯罪未遂的是( )。
A.张三持刀前往李四家杀人,走到半路因身体不适而返回B.甲欲前往乙处行窃,甲不知乙已将保险箱中的钱款存入了银行。
甲在撬窃保险箱过程中因良心发现而罢手C.丙欲杀丁,连击数枪而未击中,因子弹用光,只得悻悻回家D.王五正在赵六家行窃,忽闻屋外有人说话,便慌忙逃离6.刑法的解释按其效力可分为()A. 论理解释B. 文理解释C. 司法解释D. 立法解释E. 学理解释7、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A. 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B. 个人所有财产的全部C. 家属所有的财产D. 家属应有的财产8.刑法因()而消灭。
A.缓刑考验期届满 B. 刑罚执行完C.超过诉讼时效 D. 犯罪人死亡9.下列人员中,不适用假释的有( )。
A.累犯 B.盗窃惯犯C.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D.因杀人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10.具有下列哪些情形,人民法院可以对犯罪人免除处罚()A.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B. 由于不能预见或不能抗拒的原因造成损害结果C.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D. 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三、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5分)广义刑法,,防卫过当,,,数罪并罚,,,犯罪过失,,减刑四、问答题。
(每小题5分,共15分)1成立不作为在客观方面需具备什么条件? 2简述犯罪中止的特征简述我国刑罚的目的。
五、论述题。
(共15分)试述自首的概念、成立的条件及其处罚原则。
六、案例分析(共15分)甲素知乙家有钱,且每天白天只有一老妇看家,遂起抢劫意念。
为使抢劫顺利,甲先盗窃军用手枪一支,子弹十发。
一切准备就绪后,将枪弹藏于身上,来到乙家。
时逢老妇偶然外出,甲撬门入室,发现室内无人,于是窃得现金及其他财物总价值一万余元。
正准备逃离时,老妇回来,甲遂开枪致老妇重伤后,逃离现场。
请回答以下问题:(1)甲的行为属于罪数形态中何种犯罪形态?(2)该犯罪形态的处断原则是什么?附:刑法学试题总则B答案要点一、DDBCD CCCDD BACCC DCBAB二、1.AC 2.BCDE 3.BDE 4.ACD 5.AD 6.CDE 7.AB8.ABCD 9.AD 10.AD三、1.广义刑法是指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切形式的法律规范,其中包括刑法典,同时还包括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的形式。
2.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
3.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
我国刑法中的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4.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5.减刑,是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行的犯罪分子,因其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四、1.不作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
这种义务是根据以下几方面确定:一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二是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三是由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所产生的责任。
(2)行为人有可能履行这种特定的义务。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而引起危害社会的结果。
2.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1)必须是在犯罪预备或者犯罪实行过程中放弃犯罪是前提条件。
(2)必须是自动放弃是实质性条件。
自动放弃是指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了自认为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
(3)必须是彻底放弃犯罪。
是指行为人彻底放弃实施自认为可以继续实施并完成的犯罪行为。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其特征是一为必须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完毕、犯罪结果出现以前的过程。
二为放弃犯罪的自动性和彻底性。
三为具有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有效性。
3.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对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我国刑罚的目的是在于预防犯罪。
预防犯罪包括两个方面:(1)特殊预防,即预防犯罪分子再次犯罪。
并说明如何达此目的。
(2)一般预防,即通过国家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以警戒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并说明如何达此目的。
两种预防的关系,是互有联系相辅相成的,不能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否则就不可能全面达到刑罚目的。
五、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一般自首成立条件:1.自动投案。
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归案之前,出于本人的意志而向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并自愿置于有关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并最终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的行为。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也是说不能翻供。
六、甲的行为属于罪数形态中的牵连犯。
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牵连犯必须基于一个最终犯罪目的。
本案中,甲是基于盗窃目的实施了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如盗窃军用手枪一支,子弹十发;窃得现金及其他财物总价值一万余元。
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公民的财产权,人身权,触犯不同的罪名。
而且这些危害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
由此,其罪数形态属于牵连犯。
牵连犯的处断原则是凡刑法分则条款对特定犯罪的牵连犯明确规定了相应处断原则的,无论其所规定的是何种处断原则,均按刑法分则处罚。
除此之外,对于刑法分则未能明确的,应当适用从一重处断原则定罪处罚。
不实行数罪并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