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咏侠诗中的“马”意象
杜甫诗中马的意象内蕴探赏

杜甫诗中马的意象内蕴探赏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中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担忧。
在他的诗歌中,马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承载着丰富的内蕴和象征意义。
一、马与战争在杜甫的诗歌中,马常常与战争联系在一起。
作为战争的重要工具,马在战场上奔驰、嘶鸣,成为战争和动荡的象征。
例如,《兵车行》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通过描绘马和战车的声响,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即将爆发的紧张气氛。
二、马与英雄马在杜甫的诗歌中也常常与英雄形象相伴出现。
英雄骑在马背上,挥鞭策马,展现出威武、豪迈的气质。
例如,《前出塞九首·其六》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通过描绘英雄骑马射箭的场景,展现了英雄的威武和英勇。
三、马与漂泊杜甫的一生充满了漂泊和流离,而马则成为他表达这种漂泊感的重要意象。
在《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通过描绘马在广阔天地间的漂泊,表达自己身世的孤苦无依和内心的苍凉。
四、马与时光流逝在杜甫的诗歌中,马还常常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奔腾的马蹄象征着时间的飞速流转,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哀叹。
例如,《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通过描绘马奔腾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伤。
五、马与忠诚马在杜甫的诗歌中还象征着忠诚和坚贞。
在古代社会,马是忠诚的象征,它们对主人忠心耿耿,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危险都不会背叛主人。
杜甫通过描绘马的这种品质,表达了自己对忠诚和坚贞的赞美和追求。
例如,《病马》中,“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通过对病马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和奉献精神的赞美。
综上所述,杜甫诗歌中的马意象具有丰富的内蕴和象征意义。
论盛唐边塞诗中的马意象

论盛唐边塞诗 中的马意象
倪 燕 娜
( 西藏 民族 学院文学院 陕西成 阳 7 1 2 0 8 2 )
摘
要: 本文对盛唐边塞诗 中频繁 出现的马意象进行了论述。 探讨 了马意象在盛唐边塞诗 中多样化的
表现形式 , 对马意象在边塞诗 中的具体涵义进行 了概括, 简析 了马意象在盛唐边塞诗 中频繁 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 : 盛唐 ; 边塞诗 ; 马意象
策马 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高适 《 蓟中
成熟的主要有“ 关” 、 “ 月” 、 “ 塞” 、“ 胡乐 ” 、 “ 征衣 ” 作》 等。 其实“ 马” 作为极具西北边地特色的诗歌意象 , 古城 莽苍 饶 荆榛 , 驱 马 荒城 愁 煞人 。 —— 高
出现在盛唐边塞诗 中的频率也非常高。据笔者粗 适《 古大梁行》 略统计 , 在《 全唐诗》 的一千多首盛唐边塞诗 中, 单
马” 、 “ 征马” 、 “ 枥马” 等等。 边塞诗 中马意象 出现的重要形式 。来看下面一组
观制约 , 由于诗歌讲究平仄韵律 , 所以有时需要将 再者 ,盛唐边塞诗中还常常以马的局部或与
第3 4卷 第 3期
Vo 1 . 3 4 N o . 3
西藏民族 学院学报( 哲 学社会科 学版)
o u r n a l Of T i b e t Na t i o n a l i t i e s I n s t i t u t e f P h i l o s o o h v a n d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s
驹 ”、 “ 紫骝” 等马的种称或别称。
驰马赴军幕 , 慷慨携干将。 —— 韦元甫《 木
纯 的“ 马” 字 总计 出现 了 4 6 2 次, 其 中还 不包 括 “ 龙 兰歌 》
李贺诗中马的意象

李贺诗中马的意象李贺诗中马的意象李贺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如《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马诗二十三首》等。
在李贺所创作的这些诗文中,他刻画了众多独特的意象,其中有月、竹、马等。
在这些众多的意象中,“马”的意象尤为独特,并且在李贺的诗中最具代表性。
意象有观念意象及高级审美意象之分,而文学艺术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
在中国古诗人的笔下,马的意象就是“至情”、“至理”的高级艺术形象,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早在《诗经》时代,马意象就出现在了诗文中,到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中,马的意象频繁出现,并且马的意象在李贺的诗中具有不同的精神内蕴,如“瘦马”的怀才不遇,但仍刚劲执着;“肥马”的平庸无能但仍长期受用;以及“骏马”境况凄凉但仍显豪壮之情.一、李贺诗中“马”的意象与杜甫诗中“马”的意象的异同在唐代咏马的诗人中,李贺和杜甫是最具代表性的。
据记载,“在李贺的诗中,咏马的特多,径题马诗及句中谈到马的竟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杜甫的咏马诗虽不算多,可查阅的整篇为咏马且有代表性的咏马诗有12首,但是他的咏马诗不但史料价值高,而且艺术价值也很高。
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咏马诗,却表达出不完全相同的寓意,且诗歌的表达形式也不完全相同。
这是由诗人个性的差别和诗歌创作背景的不同造成的。
但是同样强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不平的仕途又使二人的马诗传达出一些相同的信息。
下面就二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论述。
(一)不同的吟咏主题与不同的审美取向1、不同的吟咏主题首先,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马诗”,乐观的态度和对仕途的无限向往,表现在马诗上,集中在这首著名的《房兵曹胡马》,他写到: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一般认为是作于开元十八年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之际,所以语词矫健豪纵,充满着天地任我闯的睥睨之势。
诗歌中骑乘意象

诗歌中的骑乘意象是一种特殊的象征和表达方式,它往往代表着诗人的某种情感、愿望或思考。
这种意象通过将人与动物,特别是那些具有强大、自由或神秘特质的动物相结合,来创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情感效果。
骑乘意象的常见形式包括“骑乘动物”和“被动物骑乘”。
前者如“骑马”、“骑鹤”等,通常象征着勇敢、冒险、追求自由或超越凡俗的愿望。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里的“五花马”即是一种骑乘意象,象征着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后者如“乘鱼”、“乘鸟”等,则往往带有一种神秘、超自然的色彩,象征着诗人的某种特殊体验或心境。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这里的“霓为衣兮风为马”就是一种被动物骑乘的意象,象征着诗人梦幻般的超自然体验。
总的来说,诗歌中的骑乘意象是一种丰富而多样的表达方式,它不仅能够增强诗歌的视觉效果和感染力,还能够深入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论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天性浪漫纯真的李 白崇 尚侠客精神 ,渴望像侠 客一样 行侠仗义 ,打 抱不平 。并 曾有过 “ 少任侠 ,尝手刃数人 ” 的骇人 经历。李 白有很多 写 马的诗 。在他 的诗 中,提到过 “ 白马 、飞龙 马、斑 马 、五花 马” 等。 通过读这些诗 ,可 以发现李 白写马 的诗 歌大 多与 “ 游侠 ” 题材 紧密联 系。在 《 侠客行》 中他写到 “ 银鞍 照 白马,飒 沓如流 星” ,表 现 自己 对纵 马狂 奔 、 驰骋江湖 的向往 ;在歌 咏少年游侠 之情的 《 少年 行》 中 , 他 写到 “ 五陵年少金市 东,银 鞍 白马度 春风 ” 借写长安 少年游 侠游 于 当时最 富庶繁华之地——金市之东 ,驾银鞍 ,骑 白马 ,意气飞扬 ,驰骋 于春风 之中的情状 ,以言 自身之追求 。在这些诗 中 ,“ 马” 作为一种 意 象寄托 了李白的游侠情 节。另外 ,李 白也 常常 借 “ 马 ”来 表现 人生 苦 短 ,需及 时行乐 的追求 。在这类诗歌 中,“ 马 ”作为一种 意象 ,常常 与 酒联系在一起 。如 “ 千 金骏 马换 少妾 ,醉卧 雕鞍 歌 《 落 梅》 ” ;又 如 “ 五花 马 ,千金裘 ,忽儿将 出换 美酒 ,与 尔同销万 古愁 ” 。在 这些诗 歌 中 ,马换少妾 ,且饮且 歌;抑或 马换美酒 ,开怀畅饮。虽然诗歌展 现的 情感有些消极 ,但也同样体 现了诗人本真 , 自我 的一面。 通过对李 白诗歌中动物意象的分析 ,我们进一步 了解 了李 白。李 白 有一颗赤子之心 ,笃 信道教 ,天性浪漫纯真 。因此 ,无论是他笔 下游走 于青崖碧壑间的 白鹿 ,翱翔于九天之外的大鹏 ,还是驰骋 于茫茫 大道上 的 白马都是诗人情感的化身 ,表达了诗人 的人生追求与志趣所在。 ( 作者单住 :西南大学) 参考 文献 [ 1 ]王瑶 ・李白 [ M] ・ 上海 市:上海人民 出版社 ,1 9 7 9 [ 2 ] 李白 ( 唐) ・ 国学经典丛书 李 白诗 文选 [ M] ・ 郑州 市:中
盛唐咏侠诗意象研究

盛唐咏侠诗意象研究作者:唐安民导师:莫道才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方向:唐宋方向年级:2007级中文摘要咏侠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股强音,而盛唐又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
所以,盛唐咏侠诗应是一类值得关注的诗歌类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咏侠诗尤其是唐代咏侠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咏侠诗的历史文化层面,而对其文学本体的关注却远远不够,对诗歌文学本体的核心——意象的关注更是欠缺,而一种诗歌类型独特艺术风貌的形成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惯用的意象。
鉴于此,本文特选取盛唐咏侠诗的意象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咏侠诗尤其是盛唐咏侠诗已有的研究状况,指出前人在此领域取得的成就和不足;第一章对侠、咏侠诗、意象等论题进行了界定,奠定了本文论述的基础;第二章分析了盛唐咏侠诗的源流、分类及兴盛原因,对研究本体的来龙去脉、存在状况和原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第三章论述盛唐咏侠诗的常用意象群体和重要个体意象。
盛唐咏侠诗有五大惯用意象群体:游侠意象群体、兵器意象群体、敌对意象群体、时空意象群体和自然景观意象群体,它们是组建盛唐咏侠诗的基本材料和承载盛唐咏侠诗精神的重要载体。
除了这些意象群之外,盛唐咏侠诗中还有许多重要的个体意象,笔者在本章中只选取了出现频率最高的“马”意象作为具象意象的代表,选取极具特色的“气”意象作为抽象意象的代表,探讨了它们在盛唐咏侠诗中大量出现的原因及特殊意义;第四章探讨盛唐咏侠诗意象的复合问题,咏侠诗常用意象在与中一些重要词类搭配后,会生成一些内涵更为丰富的复合意象:盛唐咏侠诗常用意象与动词复合后,其复合意象则呈现出极强的动态和刚性,与数量词复合后则会对意象所表达的情感起到凝聚和扩散的作用,从而使之更为强烈,更有波澜;结语部分则总结了本文在盛唐咏侠诗意象这一研究领域上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本文通过对盛唐咏侠诗常用意象群体、重要意象个体和意象复合方式的研究,力图从文学本体角度探求盛唐咏侠诗构思、创作以及表情达意规律性,从而有利于读者或研究者能更进一步地从诗歌本质上把握盛唐咏侠诗乃至整个咏侠诗这一富含浩然之气、独具艺术魅力的诗歌类型。
关于浅论唐代诗文中“马”意象的嬗变

关于浅论唐代诗文中“马”意象的嬗变马是相对较早进文人眼中的动物,也是中国统文化中一个很重的文化意象。
马在外形给人一种阳刚、健美的感觉,而且格诚实、忠厚,所以很早就成为人自喻的动物。
在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咏马的诗就占了50多篇,或展示威,或寄予人们对生命对繁的渴望,或表现英的情怀。
随着时代的迁,至唐代,国力空前繁盛,文们也意气风发、积极进,而马就成为了体现这种社会风貌意象载体。
以《全唐诗》为,据统计,在题中和句有“马”的是899条;题中和句中有“骐骥”的31条。
可以说,咏物的作在唐代进入了发展的巅,大量诗人开始写咏物类的作。
《咏物诗提要》里到:“昔屈原作《橘颂》,况赋蚕,咏物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赋家流耳。
汉武之《天马,班固之《白雉》、《宝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于刻一物。
其托物寄怀见于诗篇者,蔡《咏庭前石榴》其始见也。
沿六朝,此风渐盛。
王融、谢至以唱和相高,而大致主于隶事。
唐宋两朝,则作者起,不可以屈指计亦其特出者,杜甫之比兴深……中间如雍鹭鸶、崔鸳、郑鹧鸪各以摹写之工得名世。
”而到了唐代,“马”意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这时的“马”意象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宝马、骏马、千里;一类是病马、老马、马。
而这两类意象的划分也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宝马、骏、千里马”多出现在初和盛唐;“病马、老、瘦马”多出现在中唐和晚唐。
以全唐诗》为例,其中宝马和老马这个意象在初、盛唐和中晚唐文人笔运用的数量表格从图表我们可以看到在初唐和盛时期中,写到宝马的有25首写到老马的有2首;而在中唐和唐时期中,写到宝马的有6首,写到老马的有12首。
一、唐爱马、咏马的原因(一)匹的广泛用途唐代是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的时期,并且也已经有了“驿传这一完备的交通通讯体系,而马匹是交通通讯体系中重的组成部分。
“驿传”的马匹称之为“驿马”,承担着公传送、运送官吏家眷及行李等务。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连接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重要纽带,而马匹也成为运货物的重要工具,为丝绸之的繁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浅论唐代诗文中“马”意象的嬗变(2)

浅论唐代诗文中“马”意象的嬗变(2)三、中唐、晚唐的“马”意象天宝14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帝国从极盛的巅峰猛地跌落,这一社会背景的变化,使得许多文人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动荡不安的现实社会中感到迷茫与不安。
此时马的意象也必定发生了变化,诗人不再是以骥骥良马自比,而是每每以驽劣的“慢马”自谓;即使不否认是良马,也呈现出病态老迈的状态。
那些瘦马、老马、病马似乎就是他们的化身。
如韩愈《入关咏马》中的老马,刘长卿《疲马》中的疲马,杜甫《瘦马行》、《病马》中的瘦马和病马。
老马、病马虽然不甘心平庸但是却无力回天;瘦马、病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自身命运的思考。
《诗话总龟》中引有这样的概括:“《杜集》及马与鹰甚多……盖以壮心,未甘伏枥;嫉恶刚肠,尤思排击。
”杜甫笔下的马不但有宝马、骏马等,还有老马、瘦马,而这些不同的“马”意象也有着鲜明的时期区分。
杜甫在38岁之前,唐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这时杜甫笔下的马苍劲有力、“万里可横行”。
而之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落,杜甫笔下的马也发生了转变。
如《瘦马行》:东郊瘦马使我伤, 骨骼硉兀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 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 众道三军遗路旁。
皮干剥落杂泥滓, 毛暗萧条连雪霜。
去岁奔波逐馀寇, 骅骝不惯不得将。
士卒多骑内厩马, 惆怅恐是病乘黄。
当时历块误一蹶, 委弃非汝能周防。
见人惨澹若苦诉, 失主错莫无晶光。
天寒远放雁为伴, 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 更试明年春草长。
作者通过对马外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令人同情、孤立无援的瘦马形象。
此时,杜甫的“马”意象不但在外形上而且在主题上都发生了变化,由快马、宝马变成了老马、瘦马;由壮志豪情变成了骐骥不遇。
正如宇文所安所说:“他(杜甫)最后变形于老马,作为自我精神的象征,而不再留连于景色之中。
这里他依然是被放逐的,是超群的。
这匹老马的处境对普通老马而言是不相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
中 的 “ " 意 象 马
唐 安 民
( 西 师 范 大 学 文学 院 , 西 桂 林 广 广 5 10 ) 4 0 4
盛 唐 咏 侠 诗
摘 要 : 唐咏 侠 诗 是 咏 侠 诗 发 展 的 集 大成 阶段 , 马 ” 盛 “ 是 盛唐 咏 侠 诗 中 出现 频 率 最 高 的 意 象。 盛 唐 ” 念 为 后 世 诗 论 家 所 普 遍 接 受 , 后 的 诗 论 家 对 意 象 意 概 此 的 理 解 都 以 此 为 基 础 。 如 唐 司空 图 《 十 四诗 品 》 :意 象 欲 二 云 “ 出 , 化 已奇 。 这 里 的“ 象 ” 的也 是 “ 中 之 象 ” 何 景 明 造 ” 意 指 意 。 《 李 空 同论 诗 书 》 :意 象 应 日 合 , 象 离 日乖 。 ” l 里 意 与 云 “ 意 5 这 象 指 的 是 意 象 的 融 合 。 管 各 家 对 意 象 内涵 理 解 不 尽 相 同 , 尽 但 对 意 象 包含 “ ” “ ” 个 方 面 的认 识 上 却 是 一 致 的 。 “ ” 意 与 象 两 意 即 诗人 主 观 的情 感 、 向 、 复 , 象 ” 志 报 “ 即物 象 。 基 于 此 , 行 霈 袁 先 生认 为 : 意 象 是 融 入 主 观 感 情 的客 观 物 象 ,或 者 是 借 助 客 “ 观 物 象 表 现 出来 的 主 观 情 意 。 ” 马 是 游 侠 的 亲 密 伴 侣 ,游 侠 无论 是 在 都 邑 间游 乐 还 是 赴 边 塞 征 战 , 离 不 开 马 , 以乐 府 诗 中说 :健 儿 须 快 马 , 马 都 所 “ 快
我 就 “ ” 象 在 盛 唐 咏侠 诗 中 的作 用 和 意 义加 以探 讨 。 马 意
须 健 儿 。 ” 《 府 诗 集 》 二 十 五 《 杨 柳 歌 辞 》 曲其 五 ) (乐 卷 折 五 。
俗 谚 也 称 : 月下 看美 人 , 上 看 壮 士 。” “ 马 盛 唐 咏侠 诗 中 的 “ ” 大 多 数 是 快 马 、 马 , 们 的 风 马 绝 骏 它 神 、 度 、 度 、 韵 、 际 等 都 和 诗 中 的 游 侠 游 侠 形 象 相 得 益 气 速 神 遭 彰 。 侠 诗 中 的 “ ” 象 , 其 对 表现 游 侠 形 象 的作 用 可 分 以 咏 马 意 按
盛 唐 咏 侠 诗 中 常 以 “ ” 神 骏 不 凡 、 驰 腾 跃 、 气 马 的 疾 骄 富 贵等 来烘 托 游 侠 的 勇武 气 度 及 其 骄 横 意气 。 游 侠 的 勇武 气 度 常 体 现 在 擅 长 骑 马 、 于射 猎 上 , 些 游 精 这
一
、
五 、 语 结
周 济 的 “ 化 ” 是 其 品 评 词 作 的 最 高 标 准 , 达 到 这 一 浑 说 要 标 准 . 先 必 须 在 词 境 上 达 到 “ 托 出 入 ” 再 则 以不 直 接 说 破 首 寄 , 的手 法 、 节 上 的 雕 琢 来 表 现 “ 细 浑化 ” 他力 求 从 前 人 的 “ 畦 ” 。 町 中解 脱 出 来 并 自辟 町 畦 。 结 出 了 关 于 “ 词 途 径 ” 具 体 论 总 学 的 述 和对 历 代 词 人 的 风 格 辨 析 .这 是 对 继 承 和 创 新 很 深 刻 的认 识 和艰 辛 的实 践 。 虽 然 周 济 这 一 系列 理 论 建 设 对 创 作 实 践 来 说 作 用 不 如 指 导 批 评 那 样 切 实 可 用 ,但他 辛 勤 探 讨 而 得 出 的 许 多精 辟 见 解 , 留予 后 人 足 资 “ 者 见 仁 、 者 见 智 ” 仍 仁 智 的参 考 。
咏侠诗即是“ 以游 侠 为 对 象 , 咏或 表 现 其 侠 行 、 气 、 歌 侠 侠 情 、 节 等 内 容 的 作 品 , 以侠 、 义 精 神 为 意 象 , 过 咏 史 、 侠 或 侠 通 怀 古 、 别 等 来 言 志 抒 怀 的 作 品” …盛 唐 是 咏侠 诗 发 展 的集 赠 。
大成 阶段 , 一 阶 段 , 与 咏 侠 诗 创 作 的 诗 人 最 多 , 侠 诗 创 这 参 咏 作 的数 量 最 多 , 咏侠 诗 的 总 体 质 量 也 高 于 其 他 时 期 , 咏侠 诗 的 艺 术 风 貌 也 趋 于 成 熟稳 定 。 我 从 《 唐 诗 》 在 全 中挑 出的 14 6 首盛 唐 咏 侠 诗 中 ,马 ” “ 出现 了 1 1 , 出 现 频 率 最 高 的 意 象 , 远 0次 是 远 高 于 “ ”6 次 )“ ”4 剑 ( 1 、酒 (4次 ) 其 它 咏 侠 常 用 的 意 象 。下 面 等
可烘 托 游 侠 的 勇 武 气度 及 骄 横 意 气 . 可抒 发 侠 客 建功 立 业 的 还 豪情 壮 志 和 功 名 不 成 的 悲愤 之 情 。是 盛 唐 咏 侠 诗 的 用 来展 现 游侠 行 为和 情 感 的 重 要 意 象。 关键字 : 唐 盛 咏侠 诗 “ ” 象 马 意 作 用和 意 义
下 三类 。
意 象 是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概 念 , 早 将 意 象 用 最 于 文 学 批 评 的 是南 朝 刘 勰 , 在 《 心 雕 龙 ・ 思 》 说 :独 照 他 文 神 中 “ 之 匠 . 意 象 而 运 斤 。” _ 里 的 “ 象 ” “ 中 之 象 ” 是 “ 窥 | 2 这 意 指 意 , 构 思 过 程 中客 观 事 物 在作 者 头 脑 中 形成 的形 象 ” 勰 提 出 的 。口 刘 铺叙艺术就是利用多方位 、 角度的叙述 , 步一步地 引 多 一 领 读 者 渐 渐进 入作 品 中 的境 界 。 词 往 往 将 顺 叙 、 叙 和 插 叙 周 倒 错 + 结 合 ,时空 结 构 上 体 现 为 跳 跃 性 的 回环 往 复 式 结 构 , 综 依 据心灵情感 的流动过程 , 开有 合 , 有 回环 往 复 , 法 严 密 而 结 章 构 繁 复 多 变 。 其 名 作 《 陵王 ・ 》 虽 题 目是 咏 柳 , 则 借 柳 如 兰 柳 , 实 赋 别 . 离 情 。 一 叠 由 咏柳 起 头 , 直 而 实 曲 , 因柳 而 及 一 写 第 似 为 般 的 别情 开拓 局 面 。 二 叠起 开 始 转 入 自己 当前 情 事 , 当筵 第 写 观感 , 由追 想 之 幻 回到 眼 前 之 真 。 “ 一 箭 风 快 , 篙 波 暖 , 愁 半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