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斯的明和纳洛酮用于全麻患者术后催醒的临床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处理

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处理

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处理随着腹腔镜应用领域的扩大及其手术操作方式日趋复杂,在临床上不仅用于疾病的检查诊断,也可用于外科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中良好的麻醉处理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本文将对腹腔镜手术过程中机体的病理生理功能改变、腹腔镜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以及术中术后监测等方面进行综述。

1 腹腔镜手术过程对机体的影响[1]1.1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方式、气腹建立时体内CO2水平以及增高的腹内压、体位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麻醉药物能直接抑制心肌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造成血管扩张、血容量相对不足,平均动脉压、外周血管阻力、每搏量、心指数等均下降,心率维持不变或轻微增加。

不同的麻醉方式对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程度不一,据此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有助于建立稳定的机体血液循环,减少术中不适和发生麻醉意外的风险,提高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

当气腹压力<1.33 kPa时可压迫腹腔脏器使贮存血液经静脉回流,造成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随着腹内压进一步升高使下腔静脉受压,则静脉回流受阻,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每搏指数和心脏指数明显降低。

当气腹压力达2 kPa时外周血管阻力增高,使左室后负荷增加,并引起心肌耗氧量增高,有产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心衰的潜在危险。

腹内压升高还可以引起迷走神经发射使心率减慢,引起心率失常,包括房室分离、窦性心动过缓和心脏停跳等。

这种现象可能与刺激腹膜牵张感受器兴奋迷走反射有关。

气腹时高浓度CO2入血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增加交感活性,导致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和升高血压。

而血液中CO2浓度增高的直接结果是末梢小动脉扩张、心肌功能受抑,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心跳骤停。

气腹前,病人头低位或头高位对心输出量和每搏量影响不大,气腹后心输出量在两种体位时均有明显下降,头高位时则可出现明显的低血压。

1.2呼吸功能的影响充入腹腔的CO2经腹膜吸收入血,其吸收率在30分钟内可达到70 ml/min,而30~75分钟达90 ml/min。

纳洛酮(NX)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

纳洛酮(NX)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纳洛酮(NX)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纳洛酮(NX)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盐酸纳洛酮是一种特异性的阿片受体拮抗剂。

国外1961年人工合成,1963年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阿片类麻醉药的拮抗苏醒。

近年来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就纳洛酮(NX)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1.纳洛酮(NX)的药理作用与药代动力学1.1 纳洛酮(NX)药理作用纳洛酮(Naloxone,NX)又名烯丙羟吗啡酮,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化学结构与吗啡极为相似,与阿片体产生特异性结合,其亲和力大于吗啡和脑啡肽,是阿片受体的纯拮抗剂,临床常规剂量为1.2 纳洛酮(NX)药代动力学纳洛酮脂溶性高,并可迅速分布全身,尤以脑、心、肺、肾为高,透过血脑屏障的速度为吗啡的16倍。

约50%的纳洛酮与血浆蛋白结合,作用时间维持45~90分钟,注射后48~72小时约65%从尿中排出,人血浆半衰期为90分钟。

2.纳洛酮(NX)的临床运用2.1 纳洛酮(NX)在急性中毒急救的应用2.1.1 阿片类药物中毒常见的阿片类药物有海洛因、盐酸二氢埃托啡、吗啡、美沙酮等。

中毒机制:抑制大脑皮层及延髓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呼吸高度抑制和脑、肺水肿。

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对吗啡、吗啡衍生物等的中毒具有特异的拮抗作用,能快速缓解其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产生躁动的相关促发因素有哪些

产生躁动的相关促发因素有哪些

. 产生躁动的相关促发因素有哪些 【术语与解答】 临床上造成全麻术后躁动的促发因素较多,各种不适感或不良刺激因素均可引起,以下较详细地予以阐述。

【麻醉与实践】 全麻术毕机体内麻醉性药物大多已代谢、消除,甚至给予拮抗药予以逆转,故患者意识逐渐清醒,机体各种感觉开始恢复或已经恢复,躯体相关的不适感则可显现出来,当机体不能耐受时,即刻产生对应性反应,而躁动则是该反应的一种强烈形式。临床将躁动的促发因素归纳、集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手术创口疼痛 ①全麻术后麻醉性镇痛药基本已代谢、排泄,其少量残余作用已达不到有效的镇痛,尤其使用纳洛酮拮抗麻醉性镇痛药后,易引起开胸或开腹以及四肢手术患者切口处疼痛难忍而发生躁动(如开胸、开腹手术患者主要受呼吸动度影响可加重伤口疼痛),但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镇痛后,患者多能平静安定;②睡眠性上呼吸道梗阻-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鼾症)术后咽腔疼痛明显,特别吞咽时加重,以及上呼吸道术后水肿通气不畅,疼痛与不适感常是诱发鼾症患者躁动的原因之一;③临床上由术后切口处疼痛导致躁动者大多集中在开胸或开腹以及关节手术的患者,一般情况下手术切口疼痛刺激越强,其躁动发生率也相对越高。 2. 机体不适感(难受) 人体对各种不适感的耐受程度不同,当某一种不适感超过其自身的耐受程度时,则必然产生反应(如躁动则是其中之一),包括有意识或无意识反应。临床上由不适感引起躁动者较为多见,甚至较严重,因有些或有的不适感比一般性疼痛更难忍受,如:①呼吸道不良刺激:手术完毕后体内全麻药基本代谢消除,此时给予气管内及鼻咽腔吸痰,往往可反射性引起患者难受性躁动;②气管插管(带管)刺激:采用气管插管全麻的患者通常术前只清楚被给予全身麻醉和大致手术部位,并不知道还需经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导管。当手术结束后患者神志恢复(苏醒)初期,一旦感觉咽喉处有气管内插管的存在而不能发音(讲话)时,则易产生焦虑与恐惧感以及难受感,有的患者做出的第一反应则是强行将气管内插管拔除,尤其气管导管气囊充气过多压迫气管内壁时,患者感觉“憋气”明显,故出现挣扎反抗或自行拔管;③双侧鼻腔堵塞:实施鼻腔手术患者,其术毕必须将消炎纱布条或膨胀止血海绵填塞双侧鼻腔内,以达到压迫止血目的,但通常人体已习惯于鼻腔呼吸,当全麻术毕患者恢复至苏醒初期且拔管后,患者突然感觉经鼻腔“喘气”费力,只能通过口腔张口呼吸,此现象往往很难适应,自我感觉明显“呼吸困难”,其“喘气”不适感常可引发躁动(如患者手指不断触及鼻部,总想把鼻腔阻塞物移开)。

纳洛酮

纳洛酮

1.对类阿片药物有躯体依赖性者或已经接受大剂量类阿片药物者必须慎用,因可激发急性戒断综合征。 2.也可能对依赖类阿片的母亲生下的新生婴儿激发戒断综合征。 3.心脏病患者或正在接受具有心脏毒性药物的患者应慎用纳洛酮。 4.有时类阿片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会超过纳洛酮的作用持续时间,在给药后应注意观察,是否还应补充纳洛 酮的剂量。。在逆转吗啡麻醉过度时可出现震颤、出汗、过度换气、血压升高、室性心动过 速及心室颤动等心律不齐。
2.偶有咳嗽、呼吸困难、咯泡沫痰等肺水肿表现。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出血现象。
3.对阿片类药物成瘾者用本药可引发吗啡戒断症状。
治疗
纳洛酮中毒的治疗要点为:
1.中毒反应者立即停药。有戒断症状者应减慢滴注速度或停药。
药物说明
01
药理学
02
药代动力学
04
用法用量
06
禁忌症
03
适应症
05
不良反应
1
注意事项
2
药物的相互作 用
3
专家点评
4
中毒
5
制剂
纳洛酮结构类似吗啡,为一特异性类阿片拮抗剂。纳洛酮是一种有效的类阿片拮抗剂,通过竞争阿片受体 (依次为μ,κ,δ)而起作用;同时伴有激动作用,即激动-拮抗的结合作用。能解除类阿片药物过量中毒和术 后持续的呼吸抑制,还可对吸毒者进行鉴别诊断。
注射液:1mL:0.4mg、1mL:1mg、2mL:2mg;注射用无菌粉末:0.4mg、1.0mg、2.0mg
盐酸注射液
通用名: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英文名:Naloxo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本品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为:17-烯丙基-4,5a-环氧基-3,14-二羟基吗啡喃-6-酮盐酸盐二水合物。 化学式:C19H21NO4·HCl·2H2O 分子量: 399.87 【性状】 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 本品为纯粹的阿片受体拮抗药,本身无内在活性。但能竞争性拮抗各类阿片受体,对μ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 纳洛酮生效迅速,拮抗作用强。纳洛酮同时逆转阿片激动剂所有作用,包括镇痛。另外其还具有与拮抗阿片受体 不相关的回苏作用。可迅速逆转阿片镇痛药引起的呼吸抑制,可引起高度兴奋,使心血管功能亢进。本品尚有抗 休克作用。不产生吗啡样的依赖性、戒断症状和呼吸抑制。

纳洛酮的临床应用论文

纳洛酮的临床应用论文

纳洛酮的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14-01纳洛酮(naloxone,nlx)是阿片类受体拮抗药,对休克、心肺复苏、吗啡类药物及酒精急性中毒疗效肯定。

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理研究的深入,该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且疗效满意。

1 临床应用1.1治疗休克 nlx治疗感染性休克12例,给予nlx0.8mg加入5%gs中静推,10min后血压恢复正常。

1.2治疗急性酒精中毒人体在酒精中毒时,常伴有β-内啡呔(β-ep)释放增加。

而nlx能有效拮抗β-ep对机体的不良影响,这可能是nlx治疗酒精中毒取得良好效果的机制。

1.3治疗镇静催眠药中毒 33例地西泮急性中毒患者在常规疗法基础上,nlx0.4mg-2.0mg静推,必要时2h后重复给药,对照组41例,仅作常规处理,结果:nlx组清醒时间、住院天数(p?0.01)和转归(p?0.05)等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1.4治疗和预防呼吸抑制 72例芬太尼静脉全麻术后处于麻醉状态下的患者,用nlx催醒,均起显著效果。

1.5治疗新生儿窒息 40例产后重度窒息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于出生后脐静脉注射nlx和碳酸氢钠,10min后2组重复给药,结果:nlx组迅速逆转新生儿无呼吸状态。

1.6治疗眩晕眩晕是各个系统发生病变时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一般认为脑缺血、缺氧后,脑内β-ep浓度升高导致眩晕,nlx 可有效拮抗β-ep而显效。

1.7治疗乙型脑炎乙型脑炎患者极期血浆和脑脊液中内源性阿片肽明显升高,并已证实中枢性发热、昏迷、呼吸衰竭与这种升高有关。

试用nlx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1.8治疗耳鸣耳外伤后耳蜗缺血、缺氧,β-ep浓度升高而损害前庭及耳蜗,表现听力下降和耳鸣,nlx可拮抗β-ep使耳鸣减轻。

2 作用机制1975年阿片受体发现后,相继在脑内和外周组织中发现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脑啡呔、内啡呔),β-ep在调节神经、精神、内分泌、活动睡眠觉醒以及呼吸、心血管等生理功能活动中有重要作用。

全麻患者53例术后恢复期躁动反应分析

全麻患者53例术后恢复期躁动反应分析
讨 论
血 管活性药物 。 氯 胺 酮 引 发 的 躁 动 反 应 可 合 用 安 定 或 咪 唑 安 定 , 可 减 轻 或 消 除 此 种 不 良反 则 应 。 对 于 氨 氟 醚 引 发 的 躁 动 可 酌 情 用 杜 冷丁2 5~lO g 脉 推 注 。全 麻 以 吸 人 Om 静 为 主 , 用 少 量 静 脉 镇 痛 药 的 病 人 , 手 仅 且 术结束 前未给予阿片类药镇痛 , 病人在麻 醉恢 复 期 出 现 烦 躁 表 现 的 。可 给 予 少 量 阿片类 药镇痛药或异丙酚镇静处理 。 单 纯 性 烦 躁 可 用 速 效 且 作 用 时 间 较 短 的镇 静 剂 , 咪 唑 安 定 0 0 — . m / 如 .5 0 1 g k 或异丙 酚 0 5 g k g . m / g静脉 注射 , 同时注 意 呼吸循环情况 。 全麻术后躁 动反应 会导 致手 术切 口 渗 血 增 加 , 料 移 位 , 体 外 渗 、 动 厉 害 敷 液 躁 时 的体 动挣 扎会 危 及 缝 合 线 、 响 整 形 固 影 定、 引流 管 、 管 导 管 、 种 血管 内导 管 气 各 等 , 致 创 口裂 开 、 血 、 息 、 压 增 高 、 导 出 窒 血 脑血管 破裂 、 导管 脱落 、 骨折 移位 等严 重 并 发 症 。所 以在 麻 醉 恢 复 期 内应 该 认 真 观察患 者的意识 、 命体征 , 测指标等 , 生 监 及 时分 析 , 到 早 期 预 防 , 确 处 理 , 可 做 正 则 显著 降 低 严 重 并 发 症 的 发 生 。本 组 病 例 的 总结 不 足 以涵 盖 所 有 的 躁 动 反 应 , 因 原 分析也 不一定全面 , 尚有 待 完 善 。
参 考 文 献
1 张之南. 血液 病诊 断及 疗效 标准. 2版. 第

纳洛酮对右美托咪定麻醉小鼠催醒作用的研究

纳洛酮对右美托咪定麻醉小鼠催醒作用的研究

纳洛酮对右美托咪定麻醉小鼠催醒作用的研究李翠;余剑波;周汾;陈慧荣;王曼;宫丽荣;穆蕊;董树安【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右美托咪定麻醉小鼠有无催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30只清洁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纳洛酮组(NAL组)、阿替美唑组(ATI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3组(n=10)。

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1 mg/kg,给药后90 min,各组分别腹腔注射纳洛酮2 mg/kg、阿替美唑2 mg/kg与生理盐水10 mL/kg,于右美托咪定给药前及给药后5、15、30、60、90、95、105、120、180 min评估镇静、镇痛水平,并观察小鼠苏醒时间(以翻正反射恢复为标准)。

结果各组在右美托咪定给药5 min后即表现明显的镇静、镇痛效应,约在60 min时达到峰效应和在180 min恢复;阿替美唑和纳洛酮均可降低右美托咪定的镇静、镇痛效应。

NAL组在给药后95、105、120、180 min镇静评分均低于NS组,在95、105、120 min镇静评分均高于ATI组;NAL组在给药后95、105、120 min镇痛评分均低于NS组(均P<0.05),与ATI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ATI组、NAL组小鼠的苏醒时间短于NS组[min:(3.0±1.9) vs (5.0±2.5) vs (91.0±5.7);F=1793.368,P<0.05],NAL组与AT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纳洛酮对右美托咪定麻醉小鼠具有一定的催醒作用。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waken effect of naloxon on dexmedetomidine anesthetized mice and its mechanism. Methods Thirty Kunming mice of clean grad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which included NAL group (Naloxon group), ATI group(Atipamezole group)and NS group (Normal Saline group). All groups were given dexme⁃detomidine 1 mg·kg-1intraperit oneally. Naloxon 2 mg·kg-1, atipamezole 2 mg·kg-1 and normal saline 10 mL·kg-1 were ran⁃domly given intraperitoneally to the NAL, ATIand NS group respectively 90 minutes after dexmedetomidine administration. At timepoints prior to dexmedetomidine administration and 5, 15, 30, 60, 90, 95, 105, 120, 180 minutes after it, the sedative and analgesic effects besides recovery time (based on restore of righting reflex loss) were assessed. Results Sedation and analgesia effects became apparent within 5 minutes, and peaked at approximately 60 minutes then spontaneously recovered at 180 minutes after injection of dexmedetomidine. The sedative and analgesic effects were reduced in both ATI and NAL groups. Compared with ATI group, the sedation scores were higher at 95, 105 and 120 minutes after dexmedetomidineadmin⁃istration than those in NAL group (P<0.05) but the scor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180 minutes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Compared with NS group, the sedation scores were lower at time points of 95, 105, 120 and 180 minutes than those in NAL group (P>0.05). The analgesic scor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time points of 95, 105, 120 and 180 min⁃utes between NAL group and ATI group, but they were lower in NAL group compared with NS group at timepoints of 95, 105 and 120 minutes (P>0.05). The recovery time in ATI and NAL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at in NS group (F=1 793.368, P<0.05), but it show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ATI group and NAL group (P>0.05). Conclusion Naloxone had a certain awaken effect on dexmedetomidine anesthetized mice.【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3页(P1183-1185)【关键词】麻醉;纳洛酮;右美托咪啶;镇痛;阿替美唑;催醒作用;苏醒时间【作者】李翠;余剑波;周汾;陈慧荣;王曼;宫丽荣;穆蕊;董树安【作者单位】天津市南开医院麻醉科邮编300100;天津市南开医院麻醉科邮编300100;天津市南开医院麻醉科邮编300100;天津市南开医院麻醉科邮编300100;天津市南开医院麻醉科邮编300100;天津市南开医院麻醉科邮编300100;天津市南开医院麻醉科邮编300100;天津市南开医院麻醉科邮编30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2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以产生剂量依赖性的镇静、镇痛和抗焦虑作用,还可改善手术期间的心血管稳定性和提供器官保护作用[1],在诸多领域的临床实践中显示出优越性和应用价值,但应用右美托咪定长时间镇静及全麻术后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较长。

全肺灌洗术麻醉处理知多少

全肺灌洗术麻醉处理知多少

全肺灌洗术主要应用于患有尘封病的人群,尘肺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工人健康的职业病。

工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吸入游离的二氧化硅粉尘,造成了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尘肺病的主要表现是患者肺组织硬化、石化,无法正常呼吸,丧失行动力,很多患者是死于呼吸困难。

尘肺病还会引起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其他的病变。

全肺灌洗术可有效清除患者肺泡腔和细支气管内的粉尘,并且去除肺泡巨噬细胞及其产生的致炎因子。

帮助患者从病因出发,改善呼吸功能,缓解病痛。

一、全肺灌洗术的对象为了达到比较好的医治效果,在前期使用全肺灌洗术时,就要进行患者筛选。

1.患者已经呈现肺泡蛋白沉积症,并且尘肺病的症状处于早期I期阶段。

2.患者的病症属于慢性非局限性支气管扩张症,或者是慢性以痰栓阻塞为主的感染性支气管炎。

3.年龄在65岁以下,没有其他严重慢性病的患者,肺功能及肝肾功能都比较正常的吸入性肺炎患者。

4.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气管支气管畸形的表现,是不建议做全肺灌洗术。

还包括有活动性肺结核、重度肺气肿、重度肺功能低下的患者都不适用于这个方案。

5.患者在手术前要进行详细的肺功能测定,还有各种身体检查。

主要是通过胸部X光片、CT成像等手段了解患者的胸部情况,例如主气管和支气管的径值,左右肺叶的开口位置,是否存在气道狭窄、外压等变形问题。

二、全肺灌洗术的麻醉现在大多数的全肺灌洗术都会使用静吸复合麻醉剂,进行快诱导双腔支气管插管的手术方案。

1.常有的复合麻醉剂有:咪达唑仑4-5 mg、舒芬太尼、3ug/kg地塞米松5 mg、丙泊酚1.5-2 mg/Kg、罗库溴铵1.5~2 mg/kg。

2.手术过程:术前阿托品静脉推注0.2mg,可以使患者平稳进入麻醉效果,避免出现心血管反应。

然后进行麻醉剂吸入后,观察患者意识全部消失,并且出现规定的肌肉松弛度后,就可在左侧双腔插入导管,进行主导囊和左套囊充气。

3.使用听诊法进行导管初步定位,然后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准确定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斯的明和纳洛酮用于全麻患者术后催醒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熊富有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3期
摘要: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术毕用新斯的明、纳洛酮催醒和不用任何药物自行苏醒的时间长短对比。

方法选取我院行手术且采取全身麻醉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的方式将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联合应用新斯的明、纳洛酮进行催醒处理;而对照组20例患者则不采取措施,等待自然苏醒。

分析记录术毕苏醒拔管时间。

结果Ⅰ组(试验组)19例在30min内自主呼吸恢复,清醒拔管;而Ⅱ组(对照组)18例在30~60min才清醒拔管,Ⅰ组明显优于Ⅱ组。

但是试验组患者术后出现疼痛与心血管反应的例数多,发生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气管插管患者全麻;新斯的明;纳洛酮苏醒时间
根据临床资料统计,手术全麻患者早期苏醒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临床中多应用氨茶碱、纳洛酮、沙普仑以及新斯的明进行全麻催醒,不同的药物随性效果差异较小,在严格控制常用量的情况下产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较小[2]。

本文中对40例全麻手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12月来我院行ASAⅠ或Ⅱ级择期手术气管插管全麻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在术前未用任何麻醉性镇痛药,年龄50~70岁,体重60~80kg。

试验组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为19~57岁,平均为(37.86±9.31)岁,体重为55.3~79.6kg,平均体重为(64.3±3.2)kg;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为18~59岁,平均为(8.21±9.42)岁,体重为55.6~81.7kg,平均体重为
(64.8±3.8)kg。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麻醉方式:对全部患者行气管插管静脉负荷全身麻醉处理,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100mg和阿托品0.5mg,麻醉诱导用
2.5%硫喷妥钠2.5~
3.0mg/kg、芬太尼4~
5ug/kg、琥珀胆碱1~1.5mg/kg静脉注射。

诱导后快速气管插管控制呼吸14次/min,吸入1%~1.5%异氟醚维持麻醉,间断静注万可松0.1mg/kg维持肌松,根据手术时间长短每30~45min给芬太尼0.1mg。

肌松剂在手术结束之前15~20min左右停止使用,两组患者的镇静药物种类相同,且用量差异较小。

麻醉监护:手术过程中应用全能麻醉剂对患者进行辅助呼吸,应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脉搏等临床指征进行检测,手术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与表情变化。

患者的催醒指征:手术结束后恢复自主呼吸之后10min仍然没有清醒、对患者进行气管吸痰没有明显刺激反应、呼唤没有回应以及按压眶上神经无反应。

满足上述指征的患者予以催醒处理。

催醒方式:Ⅰ组(试验组)于术毕静注新斯的明0.04~0.05mg/kg、纳洛酮0.4mg加入到生理盐水中稀释,然后分次实施静脉注射,直到患者完全清醒。

Ⅱ组(对照组)不予处理,自行苏醒,两组进行对照试验。

观察指标:记录术后苏醒拔管时间。

两组均在开始缝皮时关闭异氟醚,术毕前30min停用各种麻醉药。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采用χ2值对结果进行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平均苏醒时间对比Ⅰ组平均术毕苏醒时间为16min,Ⅱ组为42min。

Ⅰ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且清醒拔管早的病例明显高于Ⅱ组。

见表1。

2.2两组患者完全清醒之后的镇痛效果对比试验组20例患者在完全催醒之后感到刀口疼痛的有3例,占15%;表现为躁动不安的患者有2例,占10%;呼吸频率明显加快的患者有2例,占10%;出血心血管反应的患者3例,占15%。

对照组20例患者完全清醒之后伤口明显疼痛的患者有1例,占5%;出现情绪躁动的患者有0例,占0%;呼吸频率上升的患者有1例,占5%,出现心血管反应的患者1例,占5%。

应用新斯的明与纳洛酮进行催醒处理的试验组患者清醒后出现刀口疼痛、和心血管反应患者例数多,对比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尽早清醒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对于促进康复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提高医患对于安全方面的认识,是麻醉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之一。

新斯的明在临床中通常用于非去极化类肌松药物造成的神经肌肉接头传导阻滞拮抗,是一种可逆性的胆碱酯酶抑制剂[3]。

应用与机体中能够促进神经末梢对乙酰胆碱的释放,进而增加神经肌肉接头位置的乙酰胆碱含量,从而于厚膜受体位置将肌松药物分子取代,产生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效果,对于全麻患者的催醒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但是由于乙酰胆碱在体内过多可能引发心动过缓、血压降低、或是子气管痉挛等作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造成心搏骤停,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应用新斯的明的同时都会加用阿托品预防不良反应。

纳洛酮则是人工合成羟二氢吗啡酮衍生物[4],属于阿片受体竞争性拮抗剂,通过静脉注射能够快速起效,通过血脑屏障对阿片类或是
合成的阿片类镇静药物产生拮抗作用,也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芬太尼拮抗催醒药物。

纳洛酮的半衰期较短,对大量芬太尼产生作用是仅能够维持30min的要效,因此单纯应用纳洛酮的催醒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且患者容易出现切口疼痛、躁动以及心血管副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药联合应用于全麻插管患者术后催醒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由于本组中患者年龄大、体型较胖[5],其肝脏功能的降低、肝微粒体酶活性的下降及肝血流的减少均可导致硫喷妥钠和芬太尼的有效作用时间延长。

同时由于芬太尼的多次间断注射,有一部分蓄积在肌肉和脂肪组织,在一定时候在体内形成再分布,使患者长时间处于睡眠状态。

而纳洛酮亲脂性很强,静脉注射后脑内药物浓度可达血浆中4.6倍,起效快,拮抗麻醉性镇痛药作用强,因此能起到迅速催醒之目的。

但此药消除半衰期为30~78min,在脑内浓度下降快,药效维持时间短,一旦作用消失,可再度陷入昏睡和呼吸抑制。

所以本文中选择先静注0.3~0.4mg,15min后再肌注0.6mg的方式,以达到更好的催醒效果。

新斯的明是抗胆碱脂酶类的非去极化肌松药之拮抗药,对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有很好的拮抗效果。

当患者年纪大时,药物的代谢、消除就会减慢,我们应掌握好各种麻醉药的用量和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力求使全麻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安全地苏醒。

参考文献:
[1]宋杰,张靖,陈美娟,等.纳洛酮全麻催醒对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4(4):425-426.
[2]黄选刁,张永发,刘怀萍,等.氟马西尼用于小儿全麻催醒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6):67-68.
[3]张卫,张伟,李新锋,等.纳洛酮不同注药方法用于全麻催醒时副作用比较[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36(2):200-201.
[4]杨吉军,谢礼,王德明,等.小剂量纳洛酮用于腹腔镜全麻术后催醒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6(22):13-14.
[5]狄伟文,顾天玉.纳洛酮催醒对全麻术后镇痛药芬太尼用量的影响[C].全国第八次临床麻醉知识更新学术研讨会.2005:102-103.
编辑/周芸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