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药物作用机制

合集下载

《药理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药理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药理学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第三章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 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

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2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2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二、构效关系
化学结构决定药物的效应,化学结构是药物特 异性的物质基础。 拟似药、拮抗药 光学异构体 左旋体 右旋体 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基本骨架结构 取代基团越大内在活性越弱(激动剂>部分激 动剂>拮抗剂)
乙烯雌酚与雌二醇比较
萘普生对映体
抗炎作用强
奎尼丁(右旋),左旋抗疟;氯霉素,左旋抗菌
达到同等效应(通常 采用50%效应量) 所需的剂量
反映药物对受体的亲 和力
效价大时临床用量较 小
作 用
常用量
0
无最 效小 量有
效 量
极最 最 量小 小
中致 毒死 量量
剂量与药物作用的关系示意图
剂量
极量 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称极量,或安全用药的 最大限度。
最小中毒量(minimal toxic dose) 出现中毒症状的 最小剂量
安全范围 药物作用机制 作用于受体 ……
小结
受体药理学 作用于受体药物分类
激动药(完全激动药、部分激动药) 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非竞争性拮抗药) 信号转导系统 接受系统 信号转导
效能(efficacy)指药物的最大效应(Y轴的最高 点),比较效应的差别
强度(potency),或称效价强度,引起等效反应的 相对浓度或剂量。值越小,效价强度越大(1/剂 量)
药物评价重要指标
效能
效价
概念
意义 应用
或称最大效应,为药物 的药理效应的最大值
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再增加剂量,效应不会 增加,反会产生或加 重不良反应
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100

Emax

50
(%)
KD 0 2 4 6 8 10 12 0 3 10 30 100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二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二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天星医考之《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二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药物化学内容)药物进入体内后和人体相互作用就会产生一定的生物活性一一药效和毒性。

不同结构的药物具有不同的活性,与肌体的作用不同。

药物一口服一与胃肠道黏膜接触一从一侧透过胃肠道上皮细胞膜一于另一侧从细胞中释放一进入附近毛细血管/滥巴管一血液循环一分布到各组织器官一发挥疗夔第一节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与活性有关的药物的理化性质主要有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解离度。

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对渗透性会产生影响,直接影响药效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在体内水相和有机相要有一定的溶解度,即要有适宜的亲水性和亲脂性,才能透过生物膜,顺利到达作用部位。

脂水分配系数:用于评价药物亲水性或亲脂性大小的标准。

C。

rg--表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的浓度Cw.-表示药物在水中的浓度常用其对数lgP来表示,反映了药物的在两相中溶解情况。

lgp值越大,则药物的脂溶性越高。

药物的体内过程是在水相和脂相间经多次分配实现的,因此要求药物既具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

即药物要有“适当”的分配系数,也就是有“适度”的亲脂性和亲水性,才能较好发挥药效。

(重要)“适当”或“适度”而不是“越大”或“越小”。

结构非特异性药物,活性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脂水分配系数有关(考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应具有较大的脂溶性,才能透过血脑屏障,属于结构非特异性药物,如全身麻醉药,最适lgP在2左右,是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即C。

rg/Cw=100)。

影响药物脂水分配系数的因素——药物分子结构1.分子中引入.OH、-C=O、-NH-、COOH、-S03极性增加,水溶性增大;2.分子中引入烃基、卤素原子、脂环、苯环等非极性基团,脂溶性增大。

二、药物的酸碱陛、解离度和pKa对药效的影响通常药物以非解离(游离状态分子)的形式被吸收,通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后,在膜内的水介质中成解离形式而起作用。

执业西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二章 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执业西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二章 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第二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第一节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大纲要求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 1.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2.药物溶解性、渗透性及生物药剂学分类3.药物活性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关系二、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pKa对药效的影响1.药物解离常数(pKa)、体液介质pH与药物在胃和肠道中的吸收关系2.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与中枢作用◆药物需要一定的亲水性药物的转运扩散决定药物需要一定的亲水性。

◆药物需要一定的亲脂性药物在通过各种生物膜决定药物需要一定的亲脂性。

总结: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是水相和脂相间多次分配实现的,因此任何药物都应该具有一定的亲脂性和亲水性,换句话就是要有适当的脂水分配系数。

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一)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1.药物脂水分配系数:药物在生物非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与在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用P来表示。

C org表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或正辛醇中的浓度C w表示药物在水中的浓度P值越大,脂溶性越大,常用其对数lgP来表示2.影响药物脂水分配系数的因素(1)引入极性较大的官能团,亲水性增大。

如:-OH、-COOH、-NH等(2)引入非极性官能团,亲脂性增大。

如:较大的烃基、卤素原子、脂环等(3)官能团形成氢键的能力和官能团的离子化程度较大时,药物的水溶性会增大。

(二)药物溶解性、渗透性及生物药剂学分类依据:药物溶解性和肠壁渗透性的不同组合1.第Ⅰ类是高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两亲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取决于胃排空速率,如普萘洛尔、依那普利、地尔硫(艹卓)等。

2.第Ⅱ类是低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亲脂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取决于溶解速率,如双氯芬酸、卡马西平、匹罗昔康等。

3.第Ⅲ类是高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水溶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受渗透效率影响,如雷尼替丁、纳多洛尔、阿替洛尔等。

4.第IV类是低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疏水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比较困难,如特非那定、酮洛芬、呋塞米等。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与毒物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因此药 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是其本身固有的两 重性作用。
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 (drug induced diseases) 。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变态剂反量应(过al大ler或gic体re内ac蓄tio积n)过
二、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1.药物和受体的结合: 药物和受体的结合形式取决于药物的化
学结构和由此产生的对受体的亲和力 (affinity),即药物和受体相结合的能力。
亲和力常数 pD2
pD2 = - logKD • pD2: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激动剂的摩
尔浓度的负对数(EC50的负对数)。与亲和 力成正比。
变态反应 ③③反应一严般重不程度严与重剂;量 成④比例难。以避免。
*特异质反应
反应停所致 海豹儿
畸胎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量效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和药 理 效应成比例。
一、剂量
二、量效曲线
1.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理化反应
参与/干扰细胞代谢 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影响酶的活性 作用与离子通道 影响免疫机制 非特异性作用
◆ 补改充变:pH如值铁、、
◆ ◆ ◆ ◆
锌改、变钙渗、透V压it等 影干响扰如N:新a+斯-K的+、明、 N钠a奥5+通--美H氟道+拉尿交阻唑嘧换滞、啶药卡、 钙钾环托酶通通孢普等道道素利阻开、、滞 放 雷尿药 药 公激、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 学
2019/6/6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简称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 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机理-药效学

药物作用机理-药效学

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生理、生化、病理等) (生药、药化、药剂、制药等)
基础医学
药剂学
医学
临床医学
(内、外、儿、妇科等)
药理学
药学
治疗学
(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等)
药物与机体的作用:
机体
致病力
治疗作用
抵抗力
不良反应
体内过程
耐药性
病原体
药物
治疗作用
二、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 效学) :指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研究药物对机 体产生的生理、生化效应,引起药物效应的机制 ,以及药效强度与剂量之间的关系,以阐明药物 作用。包括受体、酶、离子通道等作用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 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 理,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3、药物的不良反应种类
例:历史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1877年—氯仿麻醉意外致死
1937美国使用乙二醇作磺胺药的溶剂造成100多人死亡
1959年—反应停事件
1960年—氯碘喹所致的亚急性脊髓视N炎(SMON事件)
我国于1989年正式成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 订了相应法规,如新药药理、毒理研究指南等。
1. 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如 P-G治疗脑膜炎。
2. 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疾病症 状,如吗啡镇痛,阿斯匹林解热。
C、从药物作用先后分: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
原发(直接)作用:指药物被吸收后对机体 首先产生的作用。 继发(间接)作用:通过神经反射或体液调 节机制引起远隔器官功能改变。

第二章 第二节 药物作用机制

第二章  第二节  药物作用机制

第二节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或原理(mechanism of action;principle of action),指药物在何处起作用及如何起作用。

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对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及开发新药等都有重要意义。

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分为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和非受体机制。

图2-5 各种药物作用机制的分布示意图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受体:(receptor)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与相应配体结合,传递信息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分)。

受点(receptor-site)受体上与配体立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配体:(ligand)内源性配体:神经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外源性配体:药物D + R ===== DR →••••••→E【受体类型】根据分布部位1.细胞膜受体2.胞浆受体3.胞核受体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息转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1.含离子通道的受体2.G蛋白偶联受体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4.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受体命名】药物受体和受体亚型,目前兼用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命名方法。

【受体学说】(一)占领学说(二)备用受体学说(三)速率学说(四)变构学说(五)能动受体学说【药物与受体结合作用的特点】1)高度特异性(specificity)2)高度敏感性(sensitivity)这需要包括第二信使在内的信号转导系统的参与。

3)受体占领的饱和性(saturality)4)可逆性(reversibility)复合物解离出药物原形。

5)变异性(multiple-variation)分布、效应、亚型6)亲和力与内在活性(1)亲和力(affinity,亲合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是效价强度的决定因素。

(2)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效应力,efficacy)是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激动受体产生效应的能力。

《药理学》教学课件第2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学》教学课件第2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药物的非受体作用机制
(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1.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 如:吸附,络合作用,酸碱中和,改变渗透压
(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1.影响酶的活性:酶促或酶抑制剂 2.参与或干扰细胞物质代谢,抗代谢和促代谢药 3.影响物质转运:干扰离子激素等转运 4.作用于受体
2.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范围) 局部作用: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全身作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机体相 关部位发挥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进入机体以后,只对某组织、器官产生明显 作用,而对另一些组织、器官则作用很弱甚至无 作用,这种在作用性质和作用强度方面的差异, 即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LOGO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 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
1.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大分子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药物作用引起机体的反应 举例:肾上腺素 兴奋:使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提高(肾上腺素) 抑制:使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降低(氯丙嗪)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1.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方式) 直接作用:原发作用 间接作用:继发作用,由直接作用引起
强心苷
毛果 芸香碱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1.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1)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素(抗菌药) (2)对症治疗:治标:改善疾病症状(发热的治疗)
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导致患者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治疗剂量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2)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积蓄过多(三致) (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 残存的药理效应
药物的受体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药物作用机制
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非特异性药物的作用与化学结构无关,而与药物理化性质有关。

如:1.渗透压作用硫酸镁的导泻作用,甘露醇的脱水作用
2.脂溶作用全麻药对CNS的麻醉作用
3.影响pH 抗酸药治疗溃疡(弱碱性化合物,中和胃酸)4.络合作用络合剂解除金属、类金属的中毒
5.沉淀蛋白醇、酚、醛、酸可致细菌蛋白变性、沉淀而杀菌
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特异性药物的作用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如:
1.干扰或参与代谢过程
影响酶的活性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碘解磷定复活胆碱酯酶。

2.影响生物膜的功能
抗心律失常药影响Na+、Ca2+或K+的转运而发挥作用。

多粘菌素损伤细菌的胞浆膜,使膜通透性增加而产生抗菌作用。

3.影响体内活性物质
乙酰水杨酸抑制体内PG的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4.影响递质释放或激素分泌
麻黄碱既直接激动Ad受体,又促NE能神经末梢释放递质。

格列齐特可促进胰岛素分泌而使血糖降低。

5.影响受体功能
受体:(receptor)
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与相应配体结合,传递信息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分)。

受点(receptor-site)
受体上与配体立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配体:(ligand)
内源性配体:神经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
外源性配体:药物
D + R ===== DR →••••••→E
【受体类型】
根据分布部位
1.细胞膜受体
2.胞浆受体
3.胞核受体
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息转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
1.含离子通道的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
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4.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
【受体命名】
药物受体和受体亚型,目前兼用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命名方法。

【受体学说】
(一)占领学说
(二)备用受体学说
(三)速率学说
(四)变构学说
(五)能动受体学说
【药物与受体结合作用的特点】
1)高度特异性(specificity)
2)高度敏感性(sensitivity)
这需要包括第二信使在内的信号转导系统的参与。

3)受体占领的饱和性(saturality)
4)可逆性(reversibility)
复合物解离出药物原形。

5)变异性(multiple-variation)
分布、效应、亚型
6)亲和力与内在活性(效应力)
(1)亲和力(affinity,亲合力)
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是效价强度的决定因素。

(2)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效应力,efficacy)是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激动受体产生效应的能力。

是药物最大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

单独存在时(假设)
激动药,有较强的激动受体效应;
部分激动药,有较弱的激动受体效应。

该效应与内源性配体激动同一受体的效应性质相同。

拮抗药,无受体激动效应。

共存时(与临床应用相符)
激动药与内源性配体
激动药增强效应。

部分激动药与激动药/内源性配体
部分激动药表现为两重性:小剂量激动,大剂量拮抗。

拮抗药与激动药/内源性配体
拮抗药阻断或削弱激动药/内源性配体的效应。

广义的受体激动剂包括外源性的受体激动药和内源性配体;
受体拮抗剂一般为外源性的受体拮抗药。

效应比较(假设等剂量,相同亲和力)
激动剂>激动剂+部分激动剂>拮抗剂+激动剂/部分激动剂>拮抗剂
【受体调节】
1.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
指长期使用激动药,或受体周围的某种生物活性物质浓度高,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如脱敏只涉及受体密度的下降,称之为受体的下调(down- regulation)。

临床意义:出现耐受。

2.受体增敏(receptor hypersensitization)
指长期使用拮抗药,或受体周围的生物活性物质浓度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升高的现象。

如增敏只涉及受体密度的增高,称之为受体的上调(up-regulation)。

临床意义:停药反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