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现在学校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你被选到澳大利亚进行学习交流,去之前你要做哪些准地球的公转产生四季、五带的不同,那么
小组总结由小组一名同学进行交流展示
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

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学生转动地球仪观察思考,完成学案的交流展
昼夜平分
学以致用:完成学。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精品教案

《地球的运动》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昼夜更替、时差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等基础地理知识;2、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3、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动画演示与实验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并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地球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现象背后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懂得只有人们掌握规律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道理;2、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1、多媒体课件;2、地球仪若干;3、手电筒若干。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出示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送瘟神》。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师:本节课一共有3个内容,分别讲的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和地球的2种旋转——自转和地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第一个内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

板书:一、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师: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

七年级地理上册《1.2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2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2 地球的运动[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讲授新课]设问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

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活动1 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

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

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季节变化活动1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

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

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地球公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内容要点说明【地球的公转】1.教材图1.21是地球公转的示意。

它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和与太阳相对位置等。

第二,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同一纬度地带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图中显示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时地球所处的位置与日期。

其中,夏至日的日期在2010—2050年这段时间里多数为6月21日,因此教材上夏至日的日期写的是“6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季节就不断更替。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由于季节变换的情况在中纬度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人们的生活也随着季节变换而变化,教材图1.22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贴近的场景作为对话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还有哪些影响。

其中,在农业方面常见的影响有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时间;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影响有不同季节的穿衣变化、出行游玩的季节安排等。

3.教材图1.23是地球上的五带,此图便于学生认识五带的范围,以及每个温度带的特点。

地球公转,以及相关的季节变换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问题都比较复杂,往往要涉及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等一系列内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能力,尽可能做到在符合逻辑关系的前提下,简化内容,重现象描述,轻原理解析。

4.此标题下的“思与学”栏目围绕地球仪上的回归线和极圈展开,说明回归线和极圈的特殊性、它们是如何被命名的和具有的特殊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边演示边观察:结合课本,说出地球公转的特征。
进一步解释地球公转运动。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发现,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于是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教师播放动画,演示当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季节变化。学生初步理解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
(2)一年中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3)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什么季节?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什么季节?
观察:北半球某一点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情况。
观 察:归纳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观察:归纳昼夜长短的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简单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卡的抢答和选人回答功能哦!)
课中作业
课后作业设计:
读图“3月21日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影长示意图”,完成以下3题 。
1.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A.40°N B.赤道
C.北回归线D.南回归线
2.这一天的节气是()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
3.此时,地球上昼夜情况是()
A.全部昼长夜短B.全部昼短夜长
C.全部昼夜平分D.各地长短不一
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以下2题。
4.国庆节期间,地球位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①
5.直射点向北移时,地球可能位于()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①D.④—①—②
(修改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提问:假设地球直立着自转和公转,这样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
任务2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知识点二: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1.五带划分的依据:人们根据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2.五带的名称:①、②、③、④⑤。

3.看P14图1.9识记五带的分界线及X围:
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4.各带的气候特征:热带:;寒带:;温带:。

5.各带产生的现象:
热带:;寒带:;温带:既无
又无。

(二)合作探究
22日,是北半球一年中昼长时间最的一天。

6.当太阳直射在赤道上的春、秋分日时,全球任何地方都是12小时昼,12小时夜,即平分。

7.每年12月22日前后至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到了6
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的一天;
8.每年6月22日前后至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到了
12月22日,是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的一天。

活动四:读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完成:
(1)写出ABCDE所代表的五带名称:
A、
B、
C、
D、
E、
(2)在图中纬线上填出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并给对应的
纬度加上正确的纬度符号。

(3)在图上()中填上“有”或“无”,以表示该带有或无该种现象。

(三)我的收获(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四)巩固提升
1.同学们的衣柜里存放着春、夏、秋、冬四季服装,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
2.下列节日中,某某地区黑夜最长的是()
A.六一国际儿童节。

新版2019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新版2019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内容,分析五带产生的原因及不同温度带的区别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
解,并做好记录
阅读教材p13,按照教
师的问题进行阅读,
并做好记录,对于
存在困惑的地方可以
寻求同组同学或教师
进行解惑。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p13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并
完成教师的提问。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阅读教材p14图1.19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
课题
地球的运动
课型
主导型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导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地 球公转的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划分和五带的产生的原因。
重点
地球公转的规律和意义。
难点
利用地球公转规律理解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产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任务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策略
复习
地球 自转的规律和地理意义
地球上,教师要详细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便于以后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相对于比较容易掌握,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来进行学习
精习
知识梳理:
知识运 用:知识应用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落实知识,总结提升
梳理知识,形成知 识结构。结对互考,进一步落实知识。
二分二至点分别处于什么时间?太阳直射点是如何运动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五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划分的五带?原因是什么?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3,按照教师的问题进行阅读教材,并对知识点进行记录
太 阳高度的计算是难点,教师要精讲,并加强训练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朝辉夕照,日月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第一课时(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1.托勒密与“地心说”2.哥白尼与“日心说”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1.读图1.4 昼与夜(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和地图
边演示边观察:结合课本,说出地球公转的特征。

进一步解释地球公转运动。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发现,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于是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教师播放动画,演示当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季节变化。

学生初步理解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
观察:归纳昼夜长短的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