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演“梁山伯”人物浅析

合集下载

黄梅调电影中的古典美——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浅析

黄梅调电影中的古典美——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浅析

黄梅调电影中的古典美——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浅析一、黄梅调电影的起源与发展黄梅戏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市。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与电影结合后,黄梅调电影就成了我国戏曲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5年大陆导演石挥的《天仙配》应该是我国最早的黄梅调电影。

1958年,李翰祥正是在黄梅调电影《天仙配》的启发下说服邵氏公司投资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黄梅调电影《貂蝉》。

因为《貂蝉》的成功,李翰祥才接连拍摄了更多部黄梅调电影。

需要注意的是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都是国语配音,这样才保证了黄梅調唱腔的原汁原味。

另外,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里的唱腔是经过改造过的。

它柔和了京剧、昆曲、山歌民谣、越剧、西洋音乐等曲调唱腔。

另外,石挥导演的黄梅调电影《天仙配》是在“将影就戏”的原则下拍摄的,也正因为如此它并没有摆脱舞台戏曲的一些弊病。

而李翰祥的拍摄理念乃是“将戏就影”,即以电影为“主体”,黄梅调唱腔只是点缀而已,正好与石挥导演相反。

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李翰祥会对黄梅调唱腔做出适当改良,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打造一部古装片应有的“古典美”。

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学特色(一)在黄梅调唱腔的应用上前面提到了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里的黄梅调唱腔是经过改良过的,它柔和了很多新的元素。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夫子给学生们上课一场戏,老师每次提问和学生每次回答完都会有京剧里的鼓点作为过渡。

此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黄梅调唱腔在此片是从头唱到尾的,而且它在几乎每一场戏都作为主要的叙事手段进行展现的。

得益于黄梅调以抒情见长的特点,这就使得影片在以黄梅调唱腔为手段进行叙事的同时,更加富有感情。

另外,除了片中人物的黄梅调唱腔以外,影片还添加了诸多的“黄梅调群声伴唱”作为旁白来推进叙事。

这实在是李翰祥富有想象力的一个创举,如此饱含深情的过渡转场让观众眼前一亮。

浅谈京剧《柳荫记》——梁山伯的人物塑造(上)

浅谈京剧《柳荫记》——梁山伯的人物塑造(上)

2014年10月总第331期浅谈京剧《柳荫记》———梁山伯的人物塑造(上)孙大鹏萧逍(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山东济南250300)文化教育京剧小生剧目《柳荫记》是一出典型的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色彩,又具有浓郁的东方特色的爱情故事。

剧情讲的是祝家庄员外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出外求学,路遇梁山伯,两人互相产生感情,梁山伯并未发现祝英台是女扮男装。

但最终梁山伯知晓祝英台为女儿身的时候,祝英台的父母已然将其许配给了马文才,梁山伯后悔不已、悲痛万分,最终在无奈之下郁郁而死,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思念之情不改,最后也为之殉情,两人死后双双化为蝴蝶结伴飞去,造就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凄美爱情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被国外称之为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部爱情故事在艺术舞台上的载体繁多,有歌剧、舞剧、音乐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何占豪老师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但戏曲的表现方式和表演方式更具有丰富性和震撼性,戏曲将整个故事的精华部分进行提炼,再由演员进行最后的加工,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是一出以唱、念、表演、音乐为主导的表现模式,既叙述了故事情节,又体现了人物情感。

这出戏最大的特色在于,不再单一地突出演员的唱和念白,而是将故事情节与人物情感更好地展现给观众。

《柳荫记》这出戏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叶盛兰先生的著名代表剧目之一。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剧目并不是京剧中的传统剧目,它最初的素材是出自于我国家喻户晓的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唐代就已有记载,在民间广泛流传,特别深受民众喜爱,后来到了元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被戏剧家及民间艺人进行改编与整理,成为了一种民间经典或大众化的文化。

由此,具有了我国文化经典特质和艺术精神特征,被真正地尊重、欣赏、演绎和延续着。

京剧《柳荫记》是马彦祥先生1953年根据川剧《柳荫记》改编的,由王瑶卿先生创腔,中国京剧院杜近芳、叶盛兰首演此剧。

剧目中不管在音乐、唱腔、舞蹈、表演、舞美、场次等多方面都有创新和改革,其中唱腔部分就是王瑶卿先生设计改编而成的,后来的剧本都是根据1953年12月中国京剧团的实况录音整理而来的。

越剧梁祝观后感

越剧梁祝观后感

越剧《梁祝》观后感前言越剧《梁祝》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以其动人的故事情节、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优美的音乐旋律,深受观众的喜爱。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越剧《梁祝》演出。

下面,我将就这次观后感与大家分享。

舞台布景和服装整个剧场的舞台设计和布景非常精致,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充满古典韵味的氛围。

舞台上的装饰物和道具都选用了精美的古代家具和器物,使人仿佛沉浸在古代的故事情境中。

演员们的服装更是亮眼,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

男主角梁山伯服装上的金丝绣和繁复的花纹,展现了他高贵的身份和出身。

而女主角祝英台的服装则更加绚丽多彩,以金黄色为主,配以细致的刺绣。

整体来看,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都非常考究,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享受。

演员表演和声音效果演员们的表演技艺令人惊叹。

他们通过精准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将角色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尤其是女主角祝英台的演员,在表现她的喜怒哀乐时,真实地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引人入胜。

另外,演员们的声音也是越剧演出的一大特色。

他们用悦耳的嗓音唱出了剧中的歌曲,歌曲中深情款款的旋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员们的歌唱技巧和音域变化也非常出色,令人难以忘怀。

与此同时,演出的声音效果也非常出色。

背景音乐用来衬托情节,增加气氛。

每一个音效的使用都非常恰到好处,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剧情中去。

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梁祝》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位青年的爱情悲剧。

剧中表现了他们艰难的爱情历程和无奈的结局。

通过这个故事,观众不仅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坚贞,也思考了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剧中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和制约。

祝英台明明深爱梁山伯,却因为封建的礼教和规矩无法与他结合。

而梁山伯则在亲情和命运的压力下,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内心。

这些冲突和矛盾让观众深思社会道德规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同时,剧中也暗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较量。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深情厮守和牺牲,与祝家的冷漠与勾结形成强烈的对比。

观众们在剧中看到了爱情、亲情和欺凌的对比,体味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梁山伯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人物

梁山伯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人物

梁山伯《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人物梁山伯《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人物:
梁山伯何润东饰演演技评分: 7.4
梁山伯饱读诗书,儒雅多情,对英台痴情一片。

在尼山书院,经常受同学马文才的欺负,反倒是祝英台爱打抱不平,为他出头。

最后旧疾复发,郁郁而终。

祝英台实现承诺,与其同死。

梁山伯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中的男主角。

历史上考证确为真人,梁曾出任过地方官,历代史书可以寻找到相关记载和资料。

传说梁知祝为女人后,提娶不成而终。

祝感其挚情,过墓而入,合而为一,是为传说大概,今人多有考证。

据史载,梁山伯东晋会稽人(今浙江绍兴人),时任会稽下辖鄮县(今宁波)县令。

位于市区西郊5公里处的梁山伯庙、梁祝合穴冢及夫妻桥、寝宫等文化遗址,被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专家确认为梁祝故事的正宗发源地。

梁山伯庙是国内唯一的纪念梁祝“爱情神”的庙宇。

梁山伯庙位于宁波城西5公里处的高桥镇邵家渡,内塑有梁山伯坐像,祝英台凤冠霞帔坐右侧,后殿为梁祝寝宫,内置朱木床。

宫后为梁祝坟墓。

1。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江南民间传说为基础,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该剧的演出,深受其感动和启发。

以下是我对该剧的观后感。

首先,该剧的演员表现出色,技艺高超,让人印象深刻。

主演扮演的梁山伯和祝英台非常出色,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梁祝的爱情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整个剧中,演员们的台词、唱腔和动作都非常流畅自然,将剧中人物的感情完美地传达给观众。

尤其是其中的悲情场景,演员们表情、动作的细微变化让人动容,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剧中人物的痛苦和悲伤。

其次,该剧的舞美设计也非常出色。

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的设计精细考究,营造了一个真实而唯美的江南风情世界。

无论是浦阳江边的苏堤,还是黄梅小镇的烟雨濛濛,每一个场景都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而演员们身上的华丽戏服更是给整个剧增加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使得整个舞台更加动人。

此外,剧中巧妙运用的音效和灯光设计,则让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生动有趣,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观赏享受。

不仅如此,《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也通过精妙的剧本和编排,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例如,剧中穿插了一些现代元素,比如手机和微信等,让这个千百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这种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不仅让剧目更富有现代感,也让观众更容易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它的精湛表演、精美舞美设计以及富有现代元素的编排,都让观众流连忘返。

通过观看这部戏剧,我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妙与魅力。

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观看到这样优秀的演出,让我们的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尽管这只是一篇观后感,却无法完全表达我内心对该剧的感动。

希望黄梅戏这样的传统艺术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保护,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也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经典之作。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人物特点和主要内容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人物特点和主要内容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人物特点和主要内容哎呀呀,咱今天就来讲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呀!梁山伯,那可是个心地善良又有点憨憨的小伙子。

就好比咱身边那种特别实诚,对人一心一意的朋友。

他去读书的时候,咋就没发现祝英台是个女扮男装的呢?嘿,你说他傻不傻!但这也正是他可爱的地方呀,单纯得让人忍不住想笑。

再说说祝英台,那绝对是个勇敢又有主见的女子。

就像咱现代那些敢想敢做的女孩子一样,她为了读书,竟敢女扮男装去学堂。

她聪明伶俐,和梁山伯相处得那叫一个好。

这两人在一起读书的日子,那可真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他们一起讨论学问,一起玩耍,哎呀,想想都觉得美好。

后来呀,祝英台要回家了,梁山伯那个不舍呀,就跟咱舍不得好朋友离开一样。

祝英台呢,多次暗示梁山伯自己是女子,可梁山伯这个呆子就是没明白!这像不像有时候咱跟别人说话,说了半天人家都没懂咱意思呀!等到梁山伯终于知道祝英台是女子,去她家提亲的时候,却得知她已经许配给了别人。

这打击,可真是够大的呀!梁山伯从此一病不起,最后就这么去世了。

祝英台呢,在被迫出嫁的路上,经过梁山伯的坟墓,那哭得叫一个伤心啊。

最后竟然跳进坟墓,和梁山伯化成了蝴蝶。

这得多深的感情呀,咱普通人能做到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那真的是感天动地。

他们的爱情,就像那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心。

难道不是吗?他们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这种勇气,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他们的故事流传了这么多年,不就是因为大家都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吗?我觉得呀,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无比珍贵的,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难,也不能轻易放弃。

这就是我对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看法,你们呢?是不是也这么认为呀?。

饰演琼剧《忆十八》中的梁山伯有感

饰演琼剧《忆十八》中的梁山伯有感

饰演琼剧《忆十八》中的梁山伯有感作者:叶建宏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戏曲舞台艺术它的多元化形式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的基础都在于剧本之中,通过导演的二度创作调度,在舞台上演“活”剧中人物,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观众以审美享受。

因此,戏曲发展数百年来,如何演“活”角色成为了一辈又一辈演员孜孜以求的目标。

本文将通过过《忆十八》的舞台实践,就饰演“梁山伯”这一角色谈些肤浅的认识和表演体会。

关键词:琼剧;出处与梗概;唱与演的艺术探索;内在的艺术形式中图分类号:K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15-0121-02一、《忆十八》的出处与梗概“忆十八”是传统戏《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中的一个故事情节,它不是从剧中节选的折子戏,而是由京剧厉家班成员朱福侠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根据《梁祝》一剧编演出的新戏。

说到《梁祝》,观众朋友们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它讲述这么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祝英台女扮男装往杭城求学,路遇梁山伯结为兄弟,同窗三载,情谊深厚。

祝父催女归家,英台行前向师母吐露真情,托媒许婚山伯,又在送别时,假托为妹作媒,嘱山伯早去迎娶。

山伯赶往祝家,不料祝父已将英台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两人在楼台相叙,见姻缘无望,不胜悲愤。

山伯归家病故,英台闻耗,誓以身殉,马家迎娶之日,英台花轿绕道至山伯坟前祭奠,霎时风雷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纵身跃入,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蝴蝶,双双飞舞。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戏曲剧种都有搬演该剧,并且是久演不衰。

而《忆十八》以十八相送为对应点,说的便是梁山伯相送女扮男装的学友祝英台之后,朝思暮想,乃着意访祝,在路上面对旧景,回忆往事,勃然动情,如痴如醉的一个桥段。

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将其移植而来,由琼剧作曲家张拔山老师作曲,作为小生教学的剧目课内容之一。

二、《忆十八》中唱与演的艺术探索《忆十八》是唱做并重,属于梁山伯的一出重头戏,一整场表演下来将近十三分钟,一个演员要在台上独自表演这么长时间,且还是一段与传统《梁祝》中“思祝下乡”完全不一样的“新”戏,必将会引来广大新老观众盼‘挑剔”的眼光。

《梁祝》主要人物性格分析之梁山伯

《梁祝》主要人物性格分析之梁山伯

《梁祝》主要⼈物性格分析之梁⼭伯《梁祝》主要⼈物性格分析之梁⼭伯如果按阶级成分分析,梁⼭伯应该属于当时知识分⼦中的弱势群体,在“上品⽆寒门,下品⽆⼠族”的晋朝,门第观念之重远甚于其他任何朝代。

在这样⼀个社会⾥,衡量地位的标尺是出⾝,⽽⾮官阶和财富。

所以,出⾝寒门的读书⼈地位⼗分低下,他们要跻⾝仕途,唯⼀的⽅法便是参加科考,但读书⼈通过科考这种⽅式取得的权利是⾮常有限的,即使是名登⾦榜的状元郎,最多也不过是做到县令的职位,还总是被那些世家和名门的⼦弟看不起。

梁⼭伯便是其中的⼀员,他既没有显赫的出⾝,也没有富裕的家境,⽽且少年丧⽗,平⽇⾥⽣活惨淡,受⼈欺凌。

⽣长在这样的环境⾥,他的性格中固然会多⼏分宽柔懦弱,但多年来所受的儒家思想教育也将他培养成了⼀个有志于“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为青年,他说:“圣⼈⾔⽂应安邦,武要定国,作为读书⼈,应以教化世⼈忠君爱民为⼰任,将来为国家为百姓做⼀番事业,即使不能够施展报负,也应该发奋学习⽂韬武略,提⾼⾃⾝的学识修养,这也就是所谓的‘穷能独善其⾝,达则兼济天下。

’” 他善良真诚,宽厚淳朴,也很有责任感。

书院初遇时,祝英台受到马⽂才等⼈的嘲笑,素不相识的梁⼭伯却仗义声援她,我们可以想见,此时祝英台眼⾥的梁⼭伯定然是位热⼼助⼈,⽓度不凡的儒雅书⽣,⾃然会对他⼼⽣好感,⽽梁⼭伯眼中的祝英台,却不过是个未经世事还需要别⼈照顾的贵族少年罢了。

但由于梁⼭伯⽣性宽厚,与⼈为善,⼜很欣赏祝英台个性爽直,学问不俗,两⼈便义结⾦兰,成了异姓兄弟。

在那个时代,两⼈结下这样的情谊是相当不易的,毕竟从本质上说,两⼈之间有着⼀道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

他们能成为朋友,⼀⽅⾯是由于梁⼭伯的善良热⼼,祝英台的热情主动,另⼀⽅⾯也是因为两⼈有共同的志趣和爱好,能够惺惺相惜。

后来,两⼈⼜恰好住同⼀间房,朝⼣相对,感情⾃然⽇益加深,其间发⽣的种种波折⼜使两⼈的感情升华,最终将这种朋友之爱转化成了男⼥之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之家》2019年第26期 总第326期
17
戏剧研讨
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爱恋的凄美故事,在我国流传久远。

大剧种也好,地方戏曲剧种也好,舞台艺术作品版本甚多。

不乏有众多表演艺术大家和演员都成功地塑造了梁山伯在舞台上的艺术形象。

折子戏《楼台会》由我团国家一级编剧俞畅识老师根据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而成。

在第十二届湖北省“牡丹花”演员评审中,《楼台会》是我参评剧目之一,我就如何饰演梁山伯这个人物浅析如下。

戏曲演员塑造角色要面对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对人物的理解,认知和剧情的透彻分析,是演员能否成功塑造人物角色的关键。

《楼台会》中梁山伯这个人物形象,通过编剧精心塑造和深入开掘,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和人物个性。

在导演编排上,对梁山伯人物表演做了巧妙设计,使梁山伯有了一个更完美的“痴”情书生形象。

两个人朝夕相处同窗了整整三年,梁山伯对祝英台是女儿身竟全然不知。

梁山伯的“痴”,我俗解亦有“傻”。

体会其一是在身份上,他是一个痴学的书生,脑海中的祝英台只是贤弟,从无其他。

因此我在第一时间所唱的北腔起板转散板,“那一日送贤弟到两河岸上”完全是不经意的对学弟思念的启动。

继而唱了三句平板转吊板再转落板:“蒙贤弟临别赠言情谊深长,他叫我百日之内把友访”到“叫四九出门备马丝缰,你随我到越州访友祝家庄”,完成了一个书生兄长对书生贤弟的思念回忆和探访目的。

这是完整体现出来的规中规矩的身份。

二是在性格善良憨厚,对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毫无警觉。

男北腔是阳新采茶戏小生行当的主腔,接下来的一段北腔清板深刻体现了小生梁山伯的“憨”,唱的都是针对的九弟,从“下了走兽……看一看九弟和他的门楼。

”然后启清板:“左青松,右翠柏树高叶茂……这一看弟
的故乡真是美不胜收。

”这在唱词上借鉴了李雅樵老师的经典格局,十分适合于男北腔清板的应用与拓展,使梁山伯这种憨厚的性格美美地停留在对九弟的向往和赞美之上。

这一段板式上虽然全是阳新采茶戏的清板,但对于字和腔的安排则是错落有致,使得梁山伯在唱的运用上发生了一些巧妙的变化,促进了表演方式上的活力。

如“品行坊”三个字突然展开,用一句行板伸展到句腹句尾“三个大字悬挂在九弟的门楼”。

这十二个字完成原北腔句腹句尾的六、七个字丝毫没有阻滞,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体现了见面之前的兴奋愉快。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梁山伯“痴”的突出人物性格。

同时也反映了梁山伯是一个憨厚、专心性情中人。

山伯之悲,在于他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始终是以一个“痴”情的书生形象出现。

从同学三年的“同窗情”,到后来祝英台真情相告的“爱恋情”,再到后来得知英台许配他人后的“悲愤情”,直到三杯酒的“离别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个大悲剧。

由“痴”到“悲”的转折深刻体现在一段三十二句的传统联弹上,唱词中两个人物的对比特别鲜明。

祝英台已然沉于“悲”中,而梁山伯却是浸于“苦”中,毫不体会祝英台的暗点机玄。

梁山伯听“生”音(即同窗三载的贤弟之声)见女影(即期待中的九妹)浑然不知二者合一的震撼即将来临,还在高兴的“兄弟同窗三年整,不知贤弟是钗裙。

堪笑山伯脑太笨,为何当初不说明?”当祝英台告诉他是怕他学习分心,送友时不是诉了终身吗?可他还在兴奋不已,“贤弟多情兄太幸,愿做同衾共枕人,天下唯我有福分,得与英台结为婚。

”哑谜打了十几句,他方才认清恶梦已临。

“贤弟说话太离奇,倒叫山伯费猜疑。

莫非其中有别意?快将情由向我提。

”尔后一段悲愤,仍是以情为纲的“晴天打下霹雳震,山伯胆碎又心惊。

拆散我鸳鸯好狠的心,
【摘 要】戏曲演员塑造角色要面对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对人物的理解,认知和剧情的透彻分析,是演员能否成功塑造人物角色的关键。

折子戏《楼台会》由我团国家一级编剧俞畅识老师根据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而成。

在第十二届湖北省“牡丹花”演员评审中,《楼台会》是我参评剧目之一,本文就我如何饰演梁山伯这个人物进行浅析。

【关键词】《楼台会》;梁山伯;戏曲演员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6-0017-02
饰演“梁山伯”人物浅析
柯金华
(黄石市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 湖北 黄石 435000)
18柯金华:饰演“梁山伯”人物浅析
我满怀愤怒似火焚。

”他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要与自己生死与共的英台即将成为他人妇的事实。

对三年同窗无限眷恋,这又是一段追忆情,情悲意切。

从“魂断心灰好梦碎”到“四九把马带”的唱段共三十七句。

在这段震撼人心的唱段中首先用了以抒情见长的六句“慢四平”散板转平板。

接下来为了加强震撼力,启用了阳新采茶戏以愁见长的叹腔马锣,长抒学友同窗的八句叹腔。

再转五度转调的北腔清板八句,到吊板转散,似向却不是质问。

继而怒从心起唱了四句火工,“马文才,马文才,马家娶亲山伯来,东路来了马公子,西路来我梁秀才。

”尔后四句自由式散板,将气愤化为自嘲。

当祝英台狠狠自责之际,梁山伯又快速以变异叹腔散板。

“千怪万怪把我自己怪,只怪我梁山伯是个穷秀才”深深的自责,但是这能自责吗?此时梁山伯死意已决,离别之际,他又以一段连板“倘若是归家命还在,我命四九送信来。

倘若不测有好歹,南山道旁把骨埋。

”此时的凄凉哀怨又陡然唤起他愤世之情。

以火工起,落板落,散板带转锁板收腔。

“九弟若往马家去,香纸蜡烛怀中揣。

下得轿来你要多拜几拜,也不枉我们在尼山同过学来。

四九把马带,弟兄们要相会转世再来。

”最终为情而死的梁山伯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情可叹、其境可悲、其痴可敬、其人可爱,这一切都是源于梁山伯痴情的书生形象所致。

在楼台会表演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一个“痴”字,做到“痴”友情、“痴”有形、“痴”有声。

在舞台上充分突出一个“痴”字来塑造梁山伯这个人物形象。

在表演过程中,根据剧情所需和导演要求,我发挥地方戏道白和表演特色。

在采茶戏旋律丰富的基础上,我更多发挥自己的优势,尤其是英台在唱腔“三杯酒”的表述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处理唱腔和道白,英台如泣如诉的悲情表白,唱得山伯撕心裂肺。

由此,体现了山伯与英台的生离死别之意。

音乐唱腔饱尝悲愤、愁肠满怀、相恋难舍。

后来,山伯与英台在大放悲声中依依惜别……至此将山伯与英台的内心苦楚情感,深刻而完美地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我1995年从湖北艺术学校毕业,同年参加阳新采茶剧团工作至今。

在艺校我本学丑行,由于剧团三位小生因各自不同原因离团而去,在阳新采茶戏剧团面临没有人顶缺的窘境中,我服从剧团业务安排,从小丑正式改行为小生行当。

隔行如隔山,戏曲对行当的划分非常严格严谨。

我在无奈中接受服从,虚心向前辈求教,对饰演梁山伯这个人物肯定存在很多不足,认识也较为肤浅,饰演谈不上成功,但为了地方戏我将负重前行。

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倍努力,勤学苦练,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台上的时空,并从中得到“美”与“情”的审美体验。

话剧《北京法源寺》的舞台极其简洁,十几把富有象征意味的椅子,好似这“众生”都在这高耸的人间庙堂之下入座,来说一说缘由、辩一辩真像。

舞台背景呈现出的“法海真原”的匾额、“大清版图”等都对故事场景进行了高度概括,“摄其神,拟其形”,删去了除必要的表演支点外其余的写实性舞台设置,实现了舞台上的留白与写意,符合中国戏曲美学中的“超脱之需,意境之美”。

不光如此,在该剧当中,舞台场景跟随演员的表演与讲述,时而是法源寺内,时而是清宫里,或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在舞台上放一支话筒,让角色站在故事之上为自己发声。

田沁鑫导演在处理这样庞大且繁杂的故事结构时,借鉴戏曲中写意性的艺术手法,让该剧在获得了表现时空上的张力与自由的同时,也给观众创造了诗意的联想与意境之美。

四、结语
话剧《北京法源寺》的成功无疑激励着戏剧人更加大胆地进行戏剧探索,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话剧对戏曲艺术的借鉴不是简单的手法翻新,也不是创作出所谓的“戏曲式话剧”,更不是对戏曲表现手法的直接借用,而是要充分挖掘其手法背后的美学原则,充分发挥戏曲优势中时空的综合性、自由的叙述性、高度的简洁性与假定性。

该剧从戏曲美学中汲取其形式、技巧、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精华,以及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思考及禅意性的追求,创造出具有强烈探索意味的创新性舞台语汇,在一定意义上也践行着中国戏剧的民族化。

参考文献:
[1]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J].文艺研究,2001(03).
[2]高行建.要什么样的戏剧[J].文艺研究,1986(04).
[3]王晓鹰.东西方戏剧的碰撞与交流[J].中国艺术报,2016-11-09.
[4]余秋雨.中国戏剧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5]程光炜,赵黎波.先锋戏剧研究资料(中国当代文学史后三十年)[C].百花洲文艺,2018.
[6]田沁鑫.导演的话[J].戏剧文学,2016(03).
[7]蓝凡.拉线.找点.设悬.排律——中西戏剧导演的剧本结构分析[J].上海戏剧,1989(01).
[8][14]宋小杰.中西方戏剧艺术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9][11][12]田沁鑫.北京法源寺[Z].2015.
[10]宋小杰.中西方戏剧艺术比较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03-01
[13]唐品.道德经全集[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
(上接第1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