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附例文)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三单元写作指导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三单元写作指导

• 我看得入神,竟然差点忘了自己是来吃面的。 “帅哥,吃啥子?”那如低音炮般的方言,震得 我半晌没恍过神来。“噢……啊……一碗小面,加点 那个!”我指了指旁边的那盆酸辣肉丝。胖哥手 一挥,舀了满满一勺肉丝,眼看要倒进碗里了, 又重重一闪,倒回去了一大半。他粗粗的手指在 刷卡机上一戳:“九块!”“不是七块吗?”我 问。双方尴尬地对视了一秒,胖哥猛地把面碗抢 了过去,将一个早上卖剩的咸蛋,狠狠地放在面 上:“搞错了。加个咸蛋行了不?帅哥。”那语 气,没有一点儿商量的余地。
• “下一位……”后面的人一拥而上。
• 端着面条,我难堪地站在人潮里。
【点评】
• 作文重视细节雕琢,如这位厨师,确实是位“新 手”,要不然他不会“舀了满满一勺”;可他又 很老练,厨师一“闪”一“倒”的动作,竟然也 运用得如此自如。文章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形象 出彩。写人物外形,或说其“脖子短得几乎看不 见”,或说其“像极了孕妇”;写人物衣着,或 说其背心上“沾满汗水”,或说其“大半个胸部 裸在了外面”,语言幽默形象。如此,人物便栩 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 读书入神时的动作:“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一个 可爱的“宿儒”形象跃然纸上。
• 四、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生动有形。 • 描写细节时,要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
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 无形为有形,使细节更生动。例如:“那愁苦的 脸就像树皮一样枯干”不仅写活了人物,还反映 出了人物苦难的生活,更推动了情节,让读者找 到了愁苦的根源。 • 五、巧解道具,烘托渲染,形神兼备。 • 这里所说的道具,不是指“舞台道具”,而是指 能烘托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细 小的景或物。如: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写作指导课件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写作指导课件 新人教版

④爸爸的语言虽然简短 ( jiǎnduǎn),但表现了爸爸 爱看书、爱看有益的电视节 目的原因。
第十四页,共17页。
他把职业当作事业做。每天都早出晚归,一
周很少在家吃晚饭。他写稿子时能从上午一直写
到傍晚。那天上完补习班,老爸接我到他单位,看
着一摞摞的稿件像小山(xiǎo shān)似的堆在桌
子上,我惊呆了。⑤老爸对写的每一篇稿件都很 重视,他总会先拟好思路,再提笔写作,之后便完 全沉浸在工作之中。周六、周日他也不休息,总
第五页,共17页。
3.写法(xiěfǎ)
第六页,共17页。
【名家睿语】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gōngzuò)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 如果你走进了自己喜欢的、自己有能力的、刚刚开始发展以后会有
很大发展的领域,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杨振宁
我爱中国固因她是我的祖国,而尤因她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 家。 ——闻一多
绘“二迷”像,非恶意也。出乎善心,旨在刺邪;幽他一默,诫 我学子。课余餐间,解颐喷饭;轻松一刻,乐中寓教。捧腹之后,勿 复“追星”;奉劝诸生,莫效此状。 ——句式整齐
第十页,共17页。
【精妙结尾】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欢有悲,这就是追星的感受。
——总结式结尾 虽是虚构(xūgòu)人物,但柯南的观察力、联想力和他的条理
第三页,共17页。
2.选材 (1)抓人物特征。思考“为什么成为你的偶像”的问题。写你心目中的 “偶像”,写他们的丰功伟绩,逸闻趣事。要找出他最独特的那些(nàxiē)特 征,也许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往往能以小见大,表现出大哲理来。 通过这些微不足道的细微观察就能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事件的深刻含 意,从而展现出他们身上最大的“亮点”。

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指导课件新人教版

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指导课件新人教版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做到,只要把握 方法。下面,我们就来探寻肖像描写的 诀窍。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 屋子很简陋……门铃一响,他……总是亲自去 开门……。 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 夫。……屠格涅夫对他有一种很强烈并且很深 厚的爱。……
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 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 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 极大的趣味。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 朋友这张白晳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 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 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他们的谈 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 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 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一。对人物做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肖像描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貌描写,它 类似于绘画中的素描等艺术手法,是对人物的身 材、相貌、表情、服饰等静态外部特征进行描述。 大家仔细体会,这个描写是“全方位”的,且是 静态为主的,关于“外部特征”的人物描写。其 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或传达作者的爱憎,以加深读者对人物的感知。 鲁迅的肖像(例1):头发约莫一寸长,显
表达人物和作者感情的需要而定,一般突出的特 征或情感,会在首(第一印象)或尾(最近印象) 两个点加以强调。 2.画人要画“神”。画皮画骨,不如画神。这个 “神”,指的是人物的主要特征透露出的性格特 点,也就是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我们常常 爱这样写人物: 她中等身材,有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双水灵 灵的大眼睛,嘴唇红红的,脸蛋粉粉的。笑起来 非常迷人。 他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
(很有意思,特写两人的声调。声调也显性 格——屠格涅夫平静谨慎,福楼拜激情昂扬。)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 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 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 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 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 很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 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抓住细节》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 (1)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抓住细节》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 (1)

《抓住细节》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习作指导:一、题目分析:“抓住细节”这个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敏锐地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这些细节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细节是构成文章的重要元素,它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感、生动性和感染力,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抓住”的含义:这里的“抓住”意味着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有意识地选择并突出那些能够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或营造氛围的细节。

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并捕捉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瞬间。

“细节”的重要性:细节是文章的血肉,是构成文章的基础。

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故事的情节发展。

同时,细节描写还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让读者产生共鸣。

如何“抓住细节”:首先,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及时发现那些具有表现力的细节。

其次,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推敲、精心选择,确保所选的细节能够突出文章的主题和人物特点。

最后,学生还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细节,使其更加鲜活、立体。

二、习作指导1. 观察生活:细节来源于生活,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

可以通过多角度观察、细致观察等方法,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2. 筛选细节:在众多细节中,选择与主题相关、最能表现人物或事物特点的细节进行描写。

避免堆砌细节,使文章冗长杂乱。

3. 描写细致: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将细节生动地展现出来。

同时,要注意用词准确,避免过于笼统或模糊的描述。

4. 突出重点:在描写细节时,要有主次之分,突出重点。

可以通过对重点细节的详细描写,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融入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细节描写中,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让细节不仅具有客观性,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6. 多角度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细节进行描写,如可以描写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使细节更加丰富和立体。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习作指导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习作指导

单元写作指导【文题呈现】回忆一个自己难忘时刻,并以《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分析文题】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全,如惭愧的那一刻、尴尬的那一刻等。

这个作文应采用第一人称,题目难度不大。

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

在写作时,要善于调动积累,注重细节描写。

成长的路上,许多点点滴滴足可感人心怀,就选材而言,可写的事例自然很多。

重要的是,把握好两个原则:首先,去矫饰,少卖弄,必须是事情真实地回放,是性情真实地流露;其次,所选事例要富有感染力、表现力,力求引起读者共鸣。

【写作指导】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细微神态动作,生活中的细微小事等细小枝末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典型的细节描写,能够给人具体、生动、传神的印象。

细节描写主要分为生活细节和情态细节两大类,精彩的细节描写是构成文章佳作的血肉。

运用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

细节必须来源于生活,如实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唯有真实的细节才能逼真,才能传神,才能感人。

二要注意细节的典型性。

生活中的细节,往往单独存在,作者发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还需要由此及彼地推测,进而选择,再进行巧妙的组合、杂糅,使之升华,揭示生活的本质。

三要注意细节的情感性。

细节描写不但应凸现出人物的神韵和文章的旨趣,还应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意向和认知态度,反映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基本看法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

精彩感人的细节往往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用心品味。

细节运用得当,可以收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但细节的运用不能像韩信用兵那样多多益善,而是要看是否必要,一定要选对、选准,与全文在风格上协调一致。

如果一味地追求细节,细节就会游离于文章之外,让人有画蛇添足之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范文及点评内疚的那一刻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过节。

我心想,在城里工作的妈妈今年能否陪我度过这个中秋节呢?想到这里,我的心有点酸酸的,望着窗外的行人,有的一家人一起玩,有的几个好朋友嬉戏着,他们很开心,有些手上还拎着一袋袋月饼。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写作 抓住细节(完美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写作  抓住细节(完美版)
片段一: 上课了,语文老师把试卷发下来了。在拿到试卷之前,
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拿到试卷后,我一看及格 了,高兴极了。
整体感知
片段二: 上课了,语文试卷要发下来了。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
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看电视了,再也不打游戏了。哎,都怪我自 己老想打游戏,考试前一天晚上还避开宿舍管理员在宿舍偷偷打游戏呢。 老师啊,发发慈悲吧,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 不及格啊!”试卷反躺在桌上,我屏住呼吸,闭上一只眼,用颤抖的手慢 慢掀开试卷,用另一只眼瞥一下试卷的分数栏。呀!“105”三个鲜红的阿 拉伯数字精神抖擞地屹立在试卷上。我不敢相信一只眼看到的,睁开双眼 看看了姓名,还真是我的。我疯了似的,抱着同桌的肩膀抖了三抖。
写作目标
1.懂得什么是细节描写,了解细节描写在作文中的作用。 2.掌握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鲜活 的人物,努力提高写作水平。(重、难点) 3.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 从而激发写作兴趣,学会热爱生活。(素养)
整体感知
写作指导
1.什么是细节? 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
整体感知
片段一: 上课铃声一响,同学们的目光一起投向教室门口,只见一位身穿黄花
裙子的女老师走进教室。
片段二: 铃声一响,全班42双黑眼睛一齐望向教室门口。须臾,一个方头大耳
、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 眨眼工夫就站到了讲台上。
可是,一分钟过去了,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 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 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
母亲先是一愣,接着回答:“心愿 很多,跟你说没用。”“您就说说看, 这对我很重要。”翠翠执拗地说。

初一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作文例文整理

初一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作文例文整理

初一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作文例文整理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精神这样的人让我敬佩那一树鹅白色的槐花,一嘟噜一嘟噜的,从高处泼洒下来。

那个让我敬佩的人,依然在被树枝遮蔽的小小槐花饼店忙碌着。

她穿着肥大的红色布围裙,看起来年龄并不大,可那双皱裂而粗糙的手却让她失去了在这个年龄段应有的模样。

槐花一片片在空中旋转着,落在她的头上、肩上。

她热得满脸通红,却顾不上用手擦拭。

排队的人很多,等了许久才轮到我。

一走近,槐花独有的清香混着热气扑面而来。

她熟练的把槐花饼翻了个遍,装好后仰着头递给我,眼睛里含着笑。

我伸手接过,准备付钱。

身上大大小小的口袋被我摸了个遍,却始终没有发现钱包的踪影。

细汗布满了我的额头,身后的人们都在不停探头向前探望。

我尴尬地朝女人笑了笑,准备开口道歉,把槐花饼递回女人。

女人却突然看着我笑了,扶住我把槐花饼递给她的手,轻柔的声音伴着风拂过我的心弦:“不要紧,钱等下次再给吧!”女人的笑格外美好,一股温暖流淌起来。

回家路上,遇到邻居张奶奶。

她见我手中提着槐花饼,就立刻向我夸赞卖槐花饼女人的好。

原来,张奶奶家的小孙子很喜欢吃槐花饼。

每次小孙子放学回家路过那儿,便馋得不走,趴在门边看。

这时女人就总会送给他槐花饼吃。

阳光铺散下来,一如槐花的香气弥漫,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等我回去送钱时,太阳已渐渐落到山顶,女人准备收摊回去了。

她用尼龙绳把东西满满当当地收拾到一个破旧的三轮车上,缠绕成圈。

又骑上车开始返航。

她向前弓着腰,踩一下脚蹬就探一下身子,像在对着前方无形的圣人作揖。

路上很挤,车子几次因道路上过多的车而被迫停下,女人并不恼,总先让着其他人。

每当风扫过时,车子就颤巍巍地摇晃几下。

我知道,是她没有了力气,是辛辣的汗水模糊了双眼,分了她的神。

好在女人继续把住车把,歪歪扭扭地向前走,像一个黑点消失在路的远方。

我站在原地,又闻到槐花的香。

抬头望着那一树槐花。

那盛开的槐花,被黄昏的暖光渲染上橘黄的颜色,团团簇簇,像洁白的风铃随风舞动,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作文教学设计:第3单元《抓住细节》附范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作文教学设计:第3单元《抓住细节》附范文

《抓住细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抓住细节”,这一单元的写作目的是指导学生抓住细节,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教材中首先指出什么是细节描写;接着列举《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然后通过回忆学过的课文内容,简短记录记忆深刻的细节的方式,更好的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最后提示学生细节描写要注意的问题:要学会抓住真实、典型、生动的细节进行描写,才能更好地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写作类型主要以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为主,他们虽然有小学六年写作经验的积累,但是缺少对人物、生活细致的观察。

记叙事件不具体,很笼统,描写人物和写景状物时,不会抓住细微处具体刻画,造成文章空洞,缺少细节,不能很好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因此,对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指导与训练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1.了解细节描写及常见类型,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捕捉生活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

3.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重点掌握几种细节描写的方法并会运用。

五、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典型、生动的细节来表达真情实感。

六、教学准备学案:人物描写分析材料七、教学时数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对比句子——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导语:请同学们读两个句子,帮助老师判断哪一句更好。

句子1:烈日当空,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热极了。

句子2:烈日当空,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道路两旁的庄稼热得低下头,弯下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出示任务:1.你认为哪一个句子好?为什么?2.第2句比第1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增补了哪些内容?3.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

小结:根据表现内容,细节可以大致分为肖像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家之所以认为第二个句子好,正是因为与第一个句子相比较,第二句对周边景物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描写,更好表现了天气的炎热。

因此,要想更好表情达意,抓住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附例文)【写作讲坛】
续写故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需要同学们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大胆融入对情节的想象,创作出一篇想象丰富、内容鲜活的文章。

那么,如何续写好作文呢?在此,老师给同学们支出几招:
一、忠于原文。

原文故事情节是我们写作的起点,也是我们开展写作的基础。

要想写好文本续写,必须对文本的内容,特别是故事情节进行认真梳理,找到写作的起点,然后设计好故事可能发展的脉络。

例如《蟋蟀在时报广场》一文流浪歌手蟋蟀切斯特因为一次偷吃,不小心流浪到城市,它收获到真挚的友情,也萌发了对自由乡村生活的向往,这是它逃离的根源,那么回去之后会发生什么呢?这需要同学认真构思可能的故事情节。

值得提醒大家的是文章中有一处暗示它会找到家,那就是头顶上的“星星”。

二、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续写作文必然要求我们进行合理的想象,以推动情节发展。

例如蟋蟀切斯特逃离时报广场时,是如何与这些朋友们一一告别的?它是如何历经千难回到属于自己的乡村的?在回到乡村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设计情节上,进行大胆想象。

三、符合常态。

“常态”就是文章中出现的场景、人物、性格、语言等诸多信息,要与原文保持一致,不可以另立一套,也不可以标新立异而脱离主题。

例如在《蟋蟀在时报广场》一文中作家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有正直的蟋蟀,精明的老鼠,宽厚的猫儿,无不形象鲜明、生动可爱。

那么,我们在创作中也要能够用童话般的手法展现生活的美好。

【习作选登】
蟋蟀还乡
蟋蟀切斯特回到家乡的第二天。

土拨鼠、野鸡、鸭子和兔子们早早地阻在了切斯特家的门口,不让他出去。

他们知道,切斯特昨晚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自荐去乡村小学做教师。

“你疯了吗?那群孩子会把你扔进河里的。

”朋友们好心地劝道。

那群孩子实在太可恶了。

在切斯特离乡的日子,乡村小学里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升到了二年级。

他们不仅长高了个子,胆子似乎也大了许多。

放学后,孩子们的游戏简直成了小动物的噩梦:他们把溪水引到土拨鼠的家里,把野鸡、野鸭们赶到森林的深处去,甚至提着兔子耳朵看兔子跳空中舞蹈……
切斯特推开大家,坚定地向乡村小学走去。

他绝不能眼看着自己的朋友们再受欺负。

第一次上课,切斯特跃到了讲桌上,旁若无人地奏响了乐曲。

孩子们正在下面打闹着,起初只有一两个孩子在听。

渐渐地,教室里的喧闹声停止了。

整首曲子奏完时,孩子们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动不动地仔细聆听着。

“真好听呀。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打破了安静的气氛。

“再来一首吧。

”“你就是新来的音乐老师吧。

”“你能教我们唱歌
吗?”……孩子们轻声说着。

切斯特说:“那就再奏一首吧,一会儿我教大家唱歌。

”……
从此,切斯特成了孩子们的朋友,教会了孩子们唱歌。

在歌声中,孩子们学会了友爱,懂得了尊重,他们再也不去欺负小动物了。

每当听着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歌唱,切斯特都会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幸福感,他觉得比在纽约的万人音乐厅里演奏还要快乐。

【同窗视点】
续写中的蟋蟀切斯特,延续了原作中正直、重友情、有音乐天赋的特点。

回到家乡后,切斯特已经不再是那个成名后陷入个人忧伤的音乐家,他用音乐感召了一群顽皮的孩子,还帮助了在困境中的朋友们。

他在快乐的付出中体会到了幸福感。

【教师点评】
这篇续写突出了原文中切斯特富有音乐才华这一特点。

回乡的切斯特做了乡村小学音乐教师,用音乐改造了顽劣的儿童,教育孩子学会了友爱和尊重,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不是纽约音乐厅中鲜花和掌声所能比的。

这个结局合乎情理,也是切斯特选择回乡的价值体现。

切无论是主题的表现还是对切斯特性格的突显,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这篇续写都展示了它的成功。

在我们为切斯特找到完美归宿而欣悦时,也不禁为小作者的写作水平而赞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