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对易水之学的继承与发展_朱祥麟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第17课 晚明科技群英课时作业 岳麓版选修4-岳麓版高二选修4历史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第5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17课晚明科技群英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4一、选择题1.李时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经过27年持续不懈的努力,终于写成《本草纲目》一书,右图体现了李时珍的什么思想( )A.“医者贵在格物”B.“望、闻、问、切”C.生物进化思想D.生命在于运动【解析】图片反映了李时珍通过实践去探求医术,体现了其“医者贵在格物”的思想,B项为扁鹊的医学思想;C项虽然为李时珍的思想,但是与图片内容无关;D项为华佗的思想。
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2.英国留学生卡尔到中国来学习中医,他想先全面学习中医典籍,但时间很紧迫,你会优先向他推荐( )A.《唐本草》 B.《黄帝内经》C.《本草纲目》 D.《神农本草经》【解析】《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纠正了许多前人的错误。
全书收载药物1 892多种,新增临床效果较好的新药材374种,记载药方11 096个。
它运用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首创按照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便于人们学习和辨认。
【答案】 C3.李时珍自小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他向父亲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时珍弃文从医的原因有( )①科举制僵化,不能选拔博学人才②李时珍对医学的热爱③李时珍刚直纯真,淡泊名利④欲以大爱唤起民众对医学重视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没有体现李时珍“欲以大爱唤起民众对医学重视”,所以本题中④不正确,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 B4.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曾亲自去江河湖泽,终于弄清了苹、莼、莕三种水生植物的区别。
为了弄清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他不顾危险,亲口尝服曼陀罗酒,亲笔记下感受。
作文素材李时珍事迹

作文素材李时珍事迹回答1:Li Shizhen (1518-1593), also known as the "Medicine King," was a renowned Chinese physician and pharmacologis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His monumental work,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As a young boy, Li Shizhen showed a keen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he began studying herbs and their medicinal properties from a very early age. His passion and dedication to the field led him to become a prominent fig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李时珍(1518-1593),也被称为“药王”,是明朝时期著名的中医和药理学家。
他的巨著《本草纲目》被视为中国医药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在他还是个年轻的少年时,李时珍就展现出对传统中医的浓厚兴趣,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研究草药及其药用特性。
他对这一领域的热情和专注使他成为了中国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Li Shizhen's meticulous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of thousands of materia medica, as well as his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ir properties and uses, revolutionized the study of pharmacology in China. His work not only contribu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also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pharmacology.李时珍对成千上万种药材的细致研究和系统分类以及对它们性能和用途的详细描述,彻底改变了中国药理学研究的局面。
李时珍从易水理论释仲景学说

李时珍从易水理论释仲景学说·李时珍从临床实践出发,根据张元素“脏腑议病”理论,从脏腑经络角度判断病情,力排众议,而倡肺卫同病之说,认为太阳表证,虽属膀胱、小肠,实与肺、脾相关。
·李时珍在脏腑辨证中还有一个特点,即抓住脾胃,突出元气,如其治疗泄泻及对麻黄升麻汤证的理解,即从升清阳入手,这种认识源于李东垣。
张仲景学说虽然自宋以后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重视,但到明代仍尚未超越诸家而上升到医圣的地位。
如明·王纶《明医杂著》中有“仲景、河间、东垣、丹溪‘四子大全论’”,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有“仲景张机、首真刘完素、东垣李杲、丹溪朱震亨‘四大家论’”。
但张仲景是方书之祖,兼伤寒、杂病而能之,其学说临床实用价值颇大。
张元素对此亦深有体会,尝说:“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
”李时珍亦非常重视对张仲景学说的研习运用,《本草纲目》多处引用张仲景书中条文方药。
但李时珍深受易水学说的影响,并通过切身的临证实践体会,在学术上服膺易水学派张元素,其解释发挥张仲景学说,多从张元素脏腑议病、李东垣内伤脾胃出发。
探讨六经本质《伤寒论》的卓越贡献,体现在三阳三阴辨证体系的创立。
但六经的实质,并不是机械的六经经络证候,往往涉及其他脏腑和经络。
历代随文释义,论说纷纭,难以定夺,义理难明,至今争论不休。
历代医家论太阳病皆从腠理营卫,很少联系脏腑的变化,论太阳统营卫,主一生之大表,为诸经之藩篱;而手太阴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亦主表。
拘于经络六经之说,以至于提出“伤寒传足不传手”“足经赅全身”“伤寒从皮毛而入,温病从口鼻上犯”等似是而非的荒谬观点,纷呶不休,影响至今。
而李时珍从临床实践出发,根据张元素“脏腑议病”理论,从脏腑经络角度判断病情,力排众议,而倡肺卫同病之说,认为太阳表证,虽属膀胱、小肠,实与肺、脾相关。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麻黄》中说:“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
李时珍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李时珍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者:猗猗来源:《醒狮国学》2018年第10期追溯远古,炎帝神农以他伟大的历史功绩,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中医药始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
为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曾涌现出无数杰出又举世闻名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传承人,他们或在中医药理论上有所建树,或在临床实践中疗效卓著,或以医药经典巨著嘉惠后世,或以高尚医德为人民所称颂。
其中有一位在中国医药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的医林之圣,这就是明朝的李时珍。
中医药文化不仅仅包含着有关疾病和健康的理论与经验,还是实践医学、哲学、文学、自然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一个对中医药文化没有很好认知度的人,是难以在中医药事业上取得成就的。
学习中医药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贯穿于李时珍的大半生。
一、勤奋学习。
认知中医药文化之魅力李时珍自幼勤奋攻读,思维敏捷。
公元1531年,他14岁便考取了秀才。
在幼年的学习生涯中,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把所读经史子集等书籍中与医学有关的内容摘录出来,在读书中已注意到了医学与多学科的关系。
公元1540年,他23岁时,在第三次乡试失败后,便弃仕从医。
为了掌握更多的医药学理论知识,当好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他更是博览群书,遍读古今经史百家书籍。
《白茅堂集》中说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
《薪州志》中也说他:“刻意读书,十年不出户阙,上自坟典,下及子史百家,罔不该治”。
因医术高超,李时珍经常出入薪州荆王府,公元1551年至1559年間,先受聘于武昌的楚王府后被推荐至国家最高医疗机构北京太医院任职。
皇家王府都设有专门的藏书室,李时珍在内多年,攻读诸家本草典籍,钻研历代医学名典,记录大量珍贵资料,成了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草纲目》自序中记载“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
他还虚心向有知者求教,比如拜他父亲的好友顾日岩为师,学习理学、诗词等知识。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贡献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贡献李时珍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他这一生都在为医药贡献,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李时珍脉学的贡献,希望对你有帮助!李时珍脉学的贡献李时珍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其不喜权势,一心为百姓解决疾病之痛苦,历经数十年编造了《本草纲目》这一伟大著作,虽然在这个花费时间之长,但是李时珍临床经验丰富,常年为患者医治,且李时珍喜好医术,所阅读的医学书籍种类也很广泛,因此李时珍在脉学上也颇有见解,于是李时珍关于脉学的书籍便出了三本。
一本是《濒湖脉学》,其中是根据李时珍父亲所编写之书《四诊发明》为依据,还有向很多名医学家的探讨,集中他们对脉学的精华而编造的关于脉学的书籍。
李时珍会出这本书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流行的关于脉学的《脉诀》有漏洞,加上脉学对中医学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门基础,便出书修复原来的漏洞,还提出自己的新发现。
李时珍将脉络中出现的病症都相互对应,编成歌诀易于北宋,是初学者或者感兴趣的人必读的一本书。
一本是《奇经八脉考》,这是关于十二经脉之外旁支的脉络,不仅给出奇经八脉的循环路线还给出会得的疾病和症状,结合这个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是医生靠诊脉诊断的一种依据。
第三本便是《脉诀考证》,这本书就只是李时珍记录与各家医学家根据脉学的不同见解,主要是以李时珍那个时代盛行《王叔和脉诀》书籍为主要探讨对象,李时珍在这本书中总结各家观点,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本书便成为李时珍与当代的医学家们的学术讨论之地。
对李时珍的评价李时珍是历史上杰出的名医,是大明时期的圣医,李时珍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医学研究,他对医术的态度是非常认真严谨的,他认为药材的可贵之处是可以治愈,但是也能害人,因此要仔细观察记载,不可有一分的差池。
李时珍也被世人称为“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编修中,耗时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行遍万里路,询问了无数个人,亲尝了百草,才编修完这样一部造福人类的巨作。
李时珍用了他毕生的精力完成了这样一件事,期间即使是翻山越岭,出入深山老林,李时珍都没有因为路途艰难而放弃,当时李时珍的年龄也不小了,迈着年弱的双脚,他永不放弃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他的弟子和儿子。
李时珍水疗法浅议

现代取水或冰霜,或是雨露,必须在一洁净无染的环境中,才能保证所取之物无菌无毒。
水是生命的源泉。最原始的生物,在海水里聚合,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津液也”,水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物质。李时珍集水之疗病之先河,足以后学师法。
冰雪霜雨露是水的变化形态,水在形成冰冻霜雪露时“挤”掉了很多杂质,从而赋予了不少新的、对生命大有益处的特性物质。如咸苦的北冰洋水中的冰山,其性味却是淡的。科学家们注意到,人和一切生物体内充满了水。过去人们常认为,构成生命的主要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等,都是大分子聚合物,不过是大分子之间的填充物。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正是大分子聚合物吸引着水分子,以严格的一定顺序排列在大分子的表面,形成冰晶冰的水层,而细胞质的组织液体,则含有大量的“冰粒”,这就表明生物体内的水,非此寻常,而冰雪霜露所产的水,对生命有相当大的益处,它是“生命之水”。
甘澜水:此水临床运用相当广泛。气味甘平无毒。其制作十分简单,先取千里水(指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水)或东流水(是指流向东方的河水)。用大勺或大碗将其抛扬泛荡,反复高扬千百遍,水中“有沸珠”即可(又称“扬泛水”“劳水”),名医陈藏器称:“病后虚弱,扬之万遍后,煮药禁神最验。”取水之际也有讲究。江河之中,水可分为顺流水、逆流水、缓流水、洄澜水。其水形态不同,功用亦有不同,如顺流水杨之,“顺流水性顺而下流,故治下焦腰膝之症及通利大小便之药用之”“取急流水扬之”“急流水湍上峻急之水,其性急速下达,故通二便,风痹之药用之。”取逆流水、洄澜水扬之,“逆流水、洄澜水其性逆流而倒上,故发吐痰饮之药用之。”此外,李时珍指出:逆流水还可主治“上风、卒厥、头风、疟症、咽喉诸病,宜吐痰饮”,更强调指出此水“主五劳七伤,肾虚脾弱,阳盛阴虚,目不能瞑,及霍乱吐痢伤寒后欲作奔豚。”
李时珍对植物学的贡献

李时珍对植物学的贡献
李时珍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草药学家,他对植物学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著有《本草纲目》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草药学著作,它收录了超过1万种植物和动物的药用性质和用途。
李时珍的这部巨著堪称中国草药学宝库,对后来草药学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时珍精通植物学和医学,他不仅熟知草药的生长环境和性质,还深入研究草药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他在《本草纲目》中详细介绍了每种草药的产地、形态、组成、功效、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当时草药学的最新成果。
在书中,李时珍还提出了药物的质量检验和药效评定的方法,为药物研究和制造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还运用自身医学实践经验,对药物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评估,为人们正确使用药物提供了指导。
总之,李时珍对植物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对草药学的系统总结和创新,更在于他将植物学和医学紧密结合,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 -。
李时珍《濒湖脉学》对中医脉学的传承与发展

的诊 断方法, 是 中医认识和判断病和证的重要手段 。中国杰 出的 医药学家李时珍继承 了前人传统的脉 学思想, 结合 自身的, 床 实践经验 , 在 明・ 嘉靖甲子年 间著成《 濒湖脉学》 一书, 成为中医脉学的经典著作 , 为 中医脉 学的 继承 与发展做 出重要贡献。本文通过 归纳和总结《 濒湖脉学》 对《 黄帝内经》 、 《 难经》 和《 脉经》 中脉 学思想的继
论 进行 了继 承 和发 扬 。如对 浮脉 “ 三 秋 得令 知 无 恙 ” 的论 述 , 阐明 了常 人 在秋 季 出现 浮脉 为 正 常 的生 理 变 化; 数脉有“ 肺病 秋 深 却 畏之 ” 的论 述 , 是 表 明数 脉 主 有热邪 , 而秋 季 燥 气 最盛 , 与体 内热 邪共 同为 患 , 愈 发 耗伤 阴液 , 可 令 患者病 情 加重 ; 洪脉“ 若 在春 秋冬 月分 , 升 阳散 火 莫 狐疑 ” 的论 述 , 确 立 了治疗 原 则 以指 导 临
引起 的疾病做了论述 。 《 素问・ 脉要精微论》 有言 : “ 四变 之动 , 脉 与 之上 下 , 以春 应 中规 , 夏应 中矩 , 秋 应 中衡 ,
冬应 中权 ” 。 《 灵枢 ・ 禁服》 有言 : “ 春夏人迎微大 , 秋冬 寸 口微 大 ” _ 2 _ 。 李时珍《 濒湖脉学》 对《 黄帝内经》 “ 脉应 四时” 的理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 ★思路与方法
李时珍《 濒 湖脉 学》 对 中 医脉 学
的传 承 与发 展 六
赵方舟 , 刘明芸 , 陈家旭
( 北京 中医药 大学 基础 医学 院 北 京 1 0 0 0 2 9 )
摘 要 : 脉诊 是 中 医四诊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是在 历 代 医 家不 断 的临床 实践 中逐 步形 成 的独 具 中 医学特 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4月/19日/第004版
学术与临床
李时珍对易水之学的继承与发展
湖北省鄂州市中医院朱祥麟
李时珍在编著《本草纲目》的过程之中,搜罗百氏,其于医药学理论方面独重易水张元素、李东垣之学。
本文就李时珍对易水之学的继承与发挥分4个方面予以讨论。
继承与发展元素医药学理论
易水学派之开山祖乃金元时期的张元素。
李时珍认为张氏医药学观点深得《内经》奥旨。
张氏继《灵枢经》、《中藏经》、《千金要方》之后,受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的影响,创立以脏腑为中心辨明寒热虚实的病机辨证学说。
李时珍说:“欲疗病,先察病源,先候病机。
”从《本草纲目・百病主治》看,每病皆以脏腑结合寒热虚实或风湿气血等进行辨证选药,可见他是十分赞同张元素的脏腑病机辨证理论的。
张元素对药学理论有相当成就,对此,李时珍极力推崇。
张元素从药物气味厚薄中分辨阴阳,讲究药物升降浮沉之性,发明药物归经之说,强调制方引经报使,本《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在泉之治法,随证制定新方,皆发前人所未发。
在《本草纲目》的编著中,李时珍于序例部分,摘引了包括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四时用药例、五运六淫用药式、六腑五脏用药气味补泻、五脏五味补泻、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引经报使等张元素的主要药物学理论及观点。
李时珍说:“元素……深阐轩岐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
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他认为张元素的药学理论是对《内经》药物气味阴阳理论的重大发展,于临床实用价值颇大,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
同时,李时珍认真总结了元素、东垣等人运用药物的经验。
如李东垣说用芩连等苦寒药时,常“以火酒二制为使,引苦甘寒药至巅顶,而复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
李时珍进一步发挥说:“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
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明确指出药物能人为地改造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又如在药物归经方面,张氏认为黄连入手少阴经泻心火,黄芩入手太阴经泻肺火,知母入足少阴经泻肾火,白芍入足厥阴经泻肝火等等。
李时珍说:“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炒;治气分温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炒。
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
”这是李时珍对张元素引经报使说的具体运用与发挥。
药物虽各归其经,方力专效宏,但补泻在物亦在人,黄连随引经药的不同而起到泻诸脏腑之火的作用。
这显然是李时珍在深入研究易水之学后于临床上的重要发明。
遣方用药注重胃中元气
李时珍于临床遣方用药特别注重胃气乃本张李之说。
李东垣乃张元素高足,在张元素脏腑病机辨证的启示下,独创脾胃学说,而成为补土派之中坚。
张元素曾指出,在制方时必须注意“使苦药不能伤胃”。
李东垣进一步阐明脾胃为元气之本,认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指明“诸苦药皆沉,泻阳气之散浮”,凡“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之病”,必须慎用。
李时珍对于张李注重胃气之说是深得其旨的。
如他说:“黄连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生发冲和之气乎?”又说龙胆草能泻肝胆之邪热,“但大苦大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
李时
珍认为过服苦燥,损伤胃阴,故有反从火化之虞。
同时,他又举例说:“牵牛治水气在脾,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肿胀,及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虚弱而痞满者,则不可取快一时,及常服暗伤元气也。
”白茅根“治黄疸水肿,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
唯事苦寒之剂,致伤冲和之气”。
黄柏于“阴虚火动之病须之,然必少壮气盛能食者用之相宜,若中气不足而邪火炽甚者,久服则有寒中之变”。
此即谓过用苦寒,致伤冲和之气。
因寒伤胃阳,故有寒中痞满之变。
此论影响于后世亦颇深远。
如吴鞠通减味乌梅丸法,即于仲景乌梅丸中减去黄柏等刚药,以顾阳明阳腑之阳,而有“过用苦寒,致伤胃阳。
亦间有少用刚者”之论。
李时珍是从胃阴与胃阳两个方面来考虑慎用苦寒之药。
无疑这对易水之学是一大发展,其于临床有着极大指导意义。
运用李东垣理论阐释药理
李时珍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升麻、柴胡引阳明、少阳清气上行的说法显系易水张李的观点。
由于时珍对易水之学相当娴熟,故常常采用他们的理论来阐释药理。
如东垣在阐述元气的生化及功能时曾说:“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
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
”说明胃中清阳之气上达充养头面五官,则九窍通利。
李时珍在阐明辛夷主治“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的药效原理时说:“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
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
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其体轻浮,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九窍之病。
轩岐之后,能达此理者,东垣李杲一人而已!”李时珍指明胃中清阳之气由足阳明之脉上行至面挟鼻,及由脾输肺,再上达于头这两条经络而输布充养头面五官之窍。
辛夷辛温能助胃中清阳上通于天,即由肺至头,故能治头面目鼻九窍之病。
解释透彻,不仅是赞同东垣之论,而且是大大发挥了东垣之论,可见李时珍运用脾胃理论已是达到左右逢源的境地。
运用东垣升降理论指导临床
李东垣认为脾胃乃气机升降的枢纽,若脾胃损伤,则升降失常,“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并强调在升降这对矛盾之中,脾胃元气上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说:“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
”
李时珍对这种理论是体会殊深的。
故能灵活地用以指导临床。
如谓“升麻葛根汤,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也。
时珍用治阳气郁遏,及元气下陷诸病,时行赤眼,每有殊效。
神而明之,方可执泥乎?”因为李东垣常用升麻、葛根等为升阳风药,故李时珍即用以治阳气郁遏及元气下陷诸病。
若时行赤眼,李东垣常用升阳和血泻火等法,如芎辛汤、归葵汤等。
时珍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用升麻葛根汤治之,亦收升阳举陷、散风和血之效。
真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