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实验一植物
高中生物实验材料---藓类

苔藓
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的高等植 物,没有真根和维管组织的分 化,多生于阴湿环境中。
苔藓植物在不毛之地和受干扰后 的次生生境中担当重要的拓荒者 角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北温带和高山生态系统的水土维持方面有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泥炭藓等种类在园艺和微缩景观设计有着巨 大价值; 也是广泛用于监测空气污染和作为科学研究 上的模式植物。
因此,其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CO2 的固 定和森林更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
苔藓植物对水分、矿质营养等特殊的体表吸收方式,利用孢 子进行远距离传播的能力和多样化的营养繁殖方式,使其能 广泛地分布于除海洋以外的地球上绝大部分生境中。
实验:用高倍显微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实验材料:藓类叶片(或者 菠菜叶、番薯叶),新鲜的 黑藻叶
藓类的叶片为单层 叶肉细胞
制作临时装片,低倍镜观察
注意事项:临时装片中的叶 片不能放干了,要随时保持 有水的状态。
实验:制作生态球

3.若管内多增加些生产者,减少消费者,能否使 该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时间更长些?
若试管内多增加一些生产者,减少一些消费者, 并不能使生态系统较长时间地保持稳定。因为 消费者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 原料,增加生产者、减少消费者会使该生态系 统中的物质循环失衡。
【实验过程】
1.取3 支大试管,分别编号。
2.在1号试管内加1株健壮的水草;在2号试管 内加2颗健康的活螺蛳;在3号试管内加1株 健壮的水草和2颗健康的螺蛳。然后向3支 试管灌池水,直至液面离管口2厘米处,塞 紧橡皮塞,并在瓶口涂凡士林,以防漏气。
3.把装配好的3支试管插到试管架上,放到光 线良好的地方,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后 每天定时观察一次,自己设计表格并记录试 管中水草的生活状况、颜色变化及螺蛳的活 动情况。2~4周后,小结各试管中生物的活 动现象。
4.如何可以使生态球持续稳定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间更长一些?
一方面可适当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如适当增加生物种类),另一方面提供、保 持合适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条件(如合适的温 度、充足的光照等)。
1.许多同学都设计制作过各种小生态瓶。 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A ) A. 生态瓶维持稳定的时间长短 B. 生态瓶中生物数量的多少 C. 生态瓶中有机物的积累速度 D. 整个生态瓶的美观程度
2.实验室里有一个封闭状态的生态球,已经维持
了一年多,各类生物一直生活良好,后来仅仅
移动了一下位置,生物就全死了,它原来是放
在-----------------------------------------------( B )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浙江林学院生态学科二○○七年一月目录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2)实验二不同树种的比叶面积测定 (4)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6)实习一森林群落调查实习之一——样方法 (8)实习二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二点一象限法 (18)实习三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三——样线接触法 (22)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在上述同样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大气温湿度的测定:(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的数值(见表1-2)。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生物种植花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视日益增加。
种植花草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
本实验旨在通过种植花草,观察其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并探讨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
2. 观察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掌握种植花草的基本技能。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1. 植物材料:草本植物(如:紫罗兰、长春花)、灌木(如:茉莉、桂花)。
2. 用具:花盆、土壤、肥料、水壶、剪刀、尺子、温度计、湿度计。
四、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了解其生长习性和对环境的要求。
- 准备花盆、土壤、肥料等种植材料。
- 测量土壤的酸碱度、肥力等指标。
2. 种植阶段- 将植物幼苗按照一定间距种植在花盆中。
- 施入适量的肥料,确保植物生长所需养分。
- 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3. 观察阶段- 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株的高度、叶片颜色、花朵开放情况等。
- 使用温度计、湿度计等工具,测量环境温度、湿度等指标。
- 观察环境因素(如:光照、水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数据记录与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生长情况- 观察到草本植物和灌木均能正常生长,叶片颜色鲜艳,花朵开放良好。
- 部分植物在光照充足、水分适宜的环境中生长速度较快。
2. 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光照:植物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叶片颜色鲜亮,花朵开放时间提前。
- 水分:适量浇水有利于植物生长,但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会影响植物生长。
- 土壤:肥沃、透气性好的土壤有利于植物生长。
3.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光照、水分、土壤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有显著影响。
- 在种植花草时,应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环境要求,合理调整种植条件和环境因素。
科学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长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通过科学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以及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解释和理解。
一、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在进行实验观察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适合实验观察的植物种子,如豌豆、小麦、向日葵等。
其次,准备一些透明的花盆或容器,用于种植植物。
还需要准备一些土壤和水,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此外,需要记下日期和实验条件,以便准确记录观察结果。
2. 种植过程首先,将适量的土壤倒入花盆或容器中,确保土壤湿润。
然后,在土壤表面均匀撒播植物种子,并轻轻覆盖一层薄土。
之后,给植物浇水,保持土壤的湿润程度。
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定期给植物浇水,以保持适当的湿度。
3. 观察和记录在进行观察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观察的目标和内容。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幼苗出土时间、叶子的生长速度、根系的发育情况等。
可以使用一把显微镜来观察植物的细节结构。
同时,我们需要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可以用图表或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
二、观察结果与解释1. 幼苗出土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植物的种子在土壤中发芽出土。
我们可以观察到幼苗从土壤中钻出,正向阳光和空气生长。
这个过程称为幼苗出土。
幼苗出土时,可能会伴随着幼苗叶片的展开和色素的合成。
这是因为种子在发芽过程中,通过水分和光合作用开始生长,从而实现自身的能量供应。
2. 叶子生长随着植物的生长,幼苗逐渐长出叶子。
我们可以观察到幼苗的叶片由小到大,颜色也逐渐变得鲜绿。
叶子的生长是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通过叶子表面的气孔进行呼吸和水分蒸发。
叶片的生长速度与光照、温度、水分和养分供应等因素有关。
充足的光照和养分会促进叶片的茂盛生长。
3. 根系发育除了地上部分的生长,植物的根系也在不断发育。
一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植物的根、茎、叶的特点

一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植物的根、茎、叶的特点植物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生物群体,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植物的根、茎、叶是植物体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记录一年级科学实验中观察到的植物的根、茎、叶的特点。
首先是植物的根部。
根是植物的一个重要部位,主要用于固定植物在土壤中的位置,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在实验中,我观察到植物的根通常呈现与茎相连的状况。
根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一般生长在土壤中,有的植物的根可以形成细长而有分支的根状体,有的则生长成比较粗短的块茎状。
2.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养分,大多数的根有很多细小的根毛,这些根毛可以提供更大的表面积来吸收水分和养分。
有的根上也可以长出空气根,专门用于植物的呼吸。
3.根一般颜色较暗,通常是灰色或棕色,这有助于减少植物在土壤中过热和损失水分。
4.根的形状、长度和分支程度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和生存环境而有所不同。
接下来是植物的茎部。
茎是植物体上从地面向上生长的部分,通常起到支撑、输送水分和养分、光合作用等多种功能。
在实验中,我观察到植物的茎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茎一般直立,向阳生长。
茎可以是圆形、方形、扁平或是其它形状。
2.茎可以分为主茎和分枝茎。
有的植物茎上可以长出形状各异的侧枝和顶端的花朵。
3.茎的内部一般由细胞组成,细胞之间形成管状结构,用于水分和养分的输送。
这些管状结构通常被称为木质部和韧皮部。
4.茎的外部通常呈现绿色,这是由于茎上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最后是植物的叶部。
叶是植物体中非常重要的部位,主要用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植物所需的能量。
在实验中,我观察到植物的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叶一般生长在茎的顶部或茎的侧面,生长方式主要有对生、互生和轮生等。
有些叶生长在茎上较长的部分,形成叶片,而有些叶则形成了茎的鳞片。
2.叶的形状和大小因植物种类而异,有些叶子是圆形、椭圆形,有些叶子则是长条形、心形或是针形。
植物分布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规律,掌握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测定方法,分析植物种群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植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指植物个体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
根据植物个体在空间上的排列特征,可以将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本实验主要研究植物种群的集群分布。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取校园内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如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2. 实验方法:(1)样地设置:在每个植物群落中设置若干个样地,样地大小为10m×10m。
(2)样地调查:在样地内,采用样方法进行植物个体调查。
具体操作如下:a. 在样地内随机选取一个起点,以1m为间隔,沿对角线方向设置样线。
b. 在样线上,每隔5m标记一个点,作为调查点。
c. 在每个调查点,调查植物个体的种类、数量、胸径、高度等特征。
d. 记录样地内所有植物个体的信息。
(3)数据分析:根据调查数据,采用以下方法分析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a. 集群指数:采用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分别对样地内植物个体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
b. 集群分布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绘制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图。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集群指数分析通过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乔木层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集群分布为主,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2)灌木层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随机分布为主,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
(3)草本层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集群分布为主,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2. 集群分布图分析根据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绘制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图,如下:(1)乔木层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图显示,植物个体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群分布特征,且分布范围较广。
幼儿园小小科学家:植物实验及生态探索教案

知识专题:幼儿园小小科学家文章标题:植物实验及生态探索教案植物实验及生态探索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的实践,体验植物生长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本教案将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植物实验及生态探索活动,旨在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一、活动目的1.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2. 让幼儿感受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爱护植物的意识;3.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科学,让他们明白科学无处不在,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二、活动内容及步骤1. 种子发芽实验材料:豆子、湿纸巾、透明塑料袋步骤:1)取一枚湿透的纸巾,将豆子放在纸巾上,然后再用一枚湿纸巾盖住豆子;2)将包着豆子的湿纸巾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并关闭袋口;3)将装有湿纸巾的塑料袋放在室温处,每天观察湿纸巾的湿润程度;4)等到豆子发芽后,让幼儿观察发芽的过程,并跟他们一起讨论为什么豆子能发芽。
2. 植物生长实验材料:豆子、小花盆、泥土、水壶步骤:1)将泥土倒入小花盆中,然后在泥土上开一个小洞,将豆子放入小洞中;2)用水浇透泥土,让豆子充分吸收水分;3)放在室外或阳台上,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可让幼儿用尺子测量植物的高度,让他们亲自感受植物生长的速度。
3. 野外生态探索材料:放大镜、水桶、纸杯步骤:1)带领幼儿一起到校园或者公园进行野外生态探索;2)提醒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植物,不要随意摘取花果;3)使用放大镜观察野外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发现花草树木的形态和结构,并用纸杯采集一些昆虫或者植物标本,回到教室后进行一些简单的观察;4)组织幼儿展示他们在野外探索中发现的有趣的事物,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三、教学心得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幼儿在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对植物生长有了深刻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在活动中,老师不是传授知识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和尊重,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名:齿叶冬青地点:南山阳明书院门口 生长情况:叶片小圆深绿,叶密集。
地径1厘米 植物百科:多枝常绿灌木,高可达5米;树皮灰黑色,幼枝灰色或褐色,具纵棱角,密被短柔毛,较老的枝具半月形隆起叶痕和疏的椭圆形或圆形皮孔。
,叶片革质,倒卵形,先端圆形,钝或近急尖,基部钝或楔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叶面亮绿色,干时有皱纹,除沿主脉被短柔毛外,余无毛,背面淡绿色,无毛,密生褐色腺点,主脉在叶面平坦或稍凹入,在背面隆起,侧脉3-5对,与网脉均不明显;托叶钻形,微小。
植物名:麦冬地点:阳明书院前路口 生长情况:叶呈针形深绿,叶尖枯黄。
丛生密集 植物百科:百合科沿阶草属根较粗,中间或近末端常膨大成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小块根;小块根长1-1.5厘米,或更长些,宽5-10毫米,淡褐黄色;地下走茎细长,直径1-2毫米,节上具膜质的鞘。
茎很短,叶基生成丛,禾叶状,长10-50厘米,少数更长些,宽1.5-3.5毫米,具3-7条脉,边缘具细锯齿。
植物名:蔓长春花地点:阳明书院前路口 生长情况:叶呈椭圆形苍绿,丛生密集。
植物百科:夹竹桃科蔓长春花属 蔓性半灌木,茎偃卧,花茎直立;除叶缘、叶柄、花萼及花冠喉部有毛外,其余均无毛。
叶椭圆形,长2-6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下延;侧脉约4对;叶柄长1厘米。
花单朵腋生;花梗长4-5厘米;花萼裂片狭披针形,长9毫米;花冠蓝色,花冠筒漏斗状。
我国江苏、浙江和台湾等省栽培。
原产欧洲。
植物名:女贞地点:田径场旁 生长情况:叶片椭圆,翠绿,丛生密集。
地径3厘米。
植物百科:灌木或乔木,高可达25米;树皮灰褐色。
枝黄褐色、灰色或紫红色,圆柱形,疏生圆形或长圆形皮孔。
叶片常绿,革质,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6-17厘米,宽3-8厘米,先端锐尖至渐尖或钝,基部圆形或近圆形,有时宽楔形或渐狭,叶缘平坦,上面光亮,两面无毛。
产于长江以南至华南、西南各省区,向西北分布至陕西、甘肃。
植物名:鸡爪槭地点:南山田径场外大道路口 生长情况:目测树高1.5米,胸径5厘米。
树叶新绿,像鸡爪,树皮较光滑。
树干较直 种植密度:两棵树间隔两米,共3棵 植物百科:落叶小乔木。
树皮深灰色。
小枝细瘦;当年生枝紫色或淡紫绿色;多年生枝淡灰紫色或深紫色。
叶纸质,外貌圆形,直径7-10厘米,基部心脏形或近于心脏形稀截形,片长圆卵形或披针形,先端锐尖或长锐尖,边缘具紧贴的尖锐锯齿;裂片间的凹缺钝尖或锐尖,深达叶片的直径的1/2或1/3;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
产山东、河南南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等省。
植物名:垂丝海棠地点:南山实验楼侧边草地 生长情况:目测树高1.7米,胸径3厘米。
树叶深绿较圆,枝叶较少,长粉红色花朵。
属树木幼期种植密度:两棵树间隔3米,有3到4棵。
植物百科:落叶小乔木,嫩枝、嫩叶均带紫红色,花粉红色,下垂,早春期间甚为美丽,各地常见栽培供观赏用,有重瓣、白花等变种。
小枝细弱,微弯曲,圆柱形;叶片卵形或椭圆形至长椭卵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边缘有圆钝细锯齿。
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并常带紫晕;叶柄长5-25毫米,幼时被稀疏柔毛,老时近于无毛;托叶小,膜质,披针形,内面有毛,早落。
产江苏、浙江、安徽、陕西、四川、云南。
植物名:无患子地点:南山篮球场旁大道两边 生长情况:目测树高4到5米,胸径20厘米。
树叶翠绿,树冠茂盛,树干较粗直。
种植密度:两棵树间隔两米,单侧8、9棵树 植物百科:落叶大乔木,高可达20余米,树皮灰褐色或黑褐色;嫩枝绿色,无毛。
叶片薄纸质,长椭圆状披针形或稍呈镰形,长7-15厘米或更长,宽2-5厘米,顶端短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稍不对称,腹面有光泽,两面无毛或背面被微柔毛。
果的发育分果近球形,直径2-2.5厘米,橙黄色,干时变黑。
花期春季,果期夏秋。
我国产东部、南部至西南部。
各地寺庙、庭园和村边常见栽培。
植物名:迎春花地点:南山田径场旁大道路口 生长情况:目测树高1.5米,胸径3厘米。
树叶翠绿,叶片小,枝条交错。
植物百科:落叶灌木,直立或匍匐,高0.3-5米,枝条下垂。
枝稍扭曲,光滑无毛,小枝四棱形,棱上多少具狭翼。
叶对生,三出复叶,小枝基部常具单叶;叶轴具狭翼,叶柄长3-10毫米,无毛;叶片和小叶片幼时两面稍被毛,老时仅叶缘具睫毛;小叶片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顶生小叶片较大,花单生于去年生小枝的叶腋,稀生于小枝顶端;苞片小叶状,披针形、卵形或椭圆形。
植物名:红花檵木地点:南山田径场旁大道两边 生长情况:目测树高0.8米,胸径3厘米。
树叶翠绿或紫红,叶片小而密集。
植物百科:灌木,有时为小乔木,多分枝,小枝有星毛。
叶革质,卵形,长2-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尖锐,基部钝,不等侧,上面略有粗毛或秃净,干后暗绿色,无光泽,下面被星毛,稍带灰白色,侧脉约5对,在上面明显,在下面突起,全缘;叶柄长2-5毫米,有星毛;托叶膜质,三角状披针形,长3-4毫米,宽1.5-2毫米,早落。
分布于我国中部、南部及西南各省。
植物名:海桐地点:南山田径场旁大道两边 生长情况:目测树高0.8米,胸径4厘米。
树叶翠绿,叶片呈花瓣状,钝圆而密集。
植物百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米,嫩枝被褐色柔毛,有皮孔。
叶聚生于枝顶,二年生,革质,嫩时上下两面有柔毛,以后变秃净,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4-9厘米,宽1.5-4厘米,上面深绿色,发亮、干后暗晦无光,先端圆形或钝,常微凹入或为微心形,基部窄楔形;花白色,有芳香,后变黄色;萼片卵形。
分布于长江以南滨海各省,内地多为栽培供观赏。
植物名:杜鹃花地点:南山田径场旁大道两边 生长情况:目测树高0.6米,胸径3厘米。
树叶翠绿,顶端翠绿,叶片呈花瓣状散开,顶端叶嫩绿,老叶翠绿密集。
灌木。
植物百科:木本植物,灌木或乔木,体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绿,少有半常绿或落叶;有具芽鳞的冬芽(主产非洲的欧石南亚科除外)。
叶革质,少有纸质,互生,极少假轮生,稀交互对生,全缘或有锯齿,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鳞片,或无覆被物;不具托叶。
花单生或组成总状、圆锥状或伞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两性,辐射对称或略两侧对称;花瓣合生成钟状、坛状、漏斗状或高脚碟状,稀离生,花冠通常5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