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内属蒙古、外藩蒙古与驻防大臣的关系比较

合集下载

从《蒙古游牧记》透析清王朝与外藩蒙古的关系

从《蒙古游牧记》透析清王朝与外藩蒙古的关系

作者: 邵骏
作者机构: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45页
主题词: 张穆;《蒙古游牧记》;外藩蒙古;盟旗制度;满蒙联姻
摘要: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成为晚清学术领域里的一门“显学”,涌现出了一大批边疆史地学者和著作,时人张穆及其著作《蒙古游牧记》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蒙古游牧记》是一部反映外藩蒙古地区的历史地理著作,著作中详细介绍了清王朝对外藩蒙古王公的笼络和利用,通过盟旗制度、联姻政策控制外藩蒙古。

该制度、政策的实施保持了清王朝北徼边疆的安全稳定。

对于明清如何处理和游牧民族的关系的对比

对于明清如何处理和游牧民族的关系的对比

对于明清如何处理和游牧民族的关系的对比上,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明修长城清修庙”。

意思是说明代化了很多的资源去修建长城,但没能挡住清的入关。

而清代没有修建长城,而是在承德修建了外八庙,通过与游牧民族的安抚和结盟的政策,顺利的控制了草原地区。

清代如何能通过控制草原而不是通过修建长城的方式消除草原部落对农耕去的威胁?
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1是从北方进入中原,其在入主中原之前就控制了草原上的蒙古各部,因此有统治草原的“know how”,对草原部落的弱点看的很清楚、
2洲人和蒙古人的关系是介于臣属和盟友之间,满清对中原的统治其实是满蒙联合统治;
3,清代时火炮等热武器开始,而这使得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不复存在;。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学案第六单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考点22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本节学习重点:1、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基本特点;2、明朝蒙古族分裂后两部名称;3、明朝修缮长城的目的和鞑靼俺答汗与明朝修好的影响:4、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成三部的名称和清政府对蒙古的方针;5、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和回部贵族叛乱的皇帝、叛乱者以及设置的统治机构、管辖范围;6、土尔扈特部所属民族和回归祖国的原因、首领;7、明朝对西藏的称呼以及统治西藏的两个措施、最高僧官;8、清朝加强对西藏统治的三个措施及其内容、意义;9、明朝统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10、明朝“改土归流”的概念和开始地区;11、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的策略、作用;12、清朝“改土归流”的皇帝和意义;13、清政府进攻台湾的将领和设置台湾府的时间、意义;14、清朝前期的疆域;15、清朝的省级行政区域和理藩院的职能。

本节学习重点: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和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政策;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最远到达的地区、意义及其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3、华侨形成的时间;4、倭寇的形成和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对戚继光的评价;5、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的经过;6、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及其打败的殖民者;7、领导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清朝皇帝及其目的、时间;8、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间、性质、意义。

●考点扫描——自建知识网络【参考答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前期鞑靼瓦刺永乐瓦刺长城俺答汗顺义王封贡互市漠南漠北漠西联蒙制汉漠南蒙古准噶尔噶尔丹天山北路乌里雅苏台科布多1771 土尔扈特渥巴锡大小和卓兄弟1762 伊犁将军乌思藏僧官制度法王五世达赖五世达赖达赖喇嘛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驻藏大臣宣慰司土知府土司制度贵州流官改土归流三藩之乱改土归流1683 施琅郑克塽1684 台湾府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台湾的开发祖国的海防葱岭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太平洋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18 5 2 25 蒙古盟旗理藩院闭关自守主动权海外诸国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1405 1433 30 红海非洲东海岸主动外交航海史半个多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不计经济效益元末明初戚继光台州九战九捷俞大猷15531661 1662 荷兰雅克萨尼布楚捍卫边疆自卫反击战1685 1686 1689 尼布楚条约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1.如何认识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2023届重庆市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3届重庆市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重庆市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历史测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所示为周朝部分诸侯国国君的姓氏与初始爵位。

据表可知,西周分封制表1A.抑制了功臣集团扩张B.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C.深化了华夷之辨理论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2.东晋时期,佛教净土宗慧远大师曾在庐山讲授《仪礼·丧服》。

南朝梁武帝时,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丧服》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

”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B.三教合流渐成趋势C.佛道思想日益本土化D.儒家文化颇具影响3.有学者研究发现,北宋时期,江浙地区开始出现一年两熟的稻麦轮作或兼种种植方式。

这在南宋前中期较为普遍,但南宋末年,一年两熟的稻麦轮作区域逐渐缩小,双季稻种植范围扩大。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江浙地区逐渐以种植小麦为主B.农作物种植深受政局影响C.江浙地区的饮食习惯逐渐趋同D.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4.清代前期,官府对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采取限制和利用相结合的不同的管理体制。

内属蒙古的札萨克盟拥有兵权,而外藩蒙古的札萨克盟则没有兵权。

这可以说明,清朝前期对蒙政策A.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B.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C.以权力的掣肘为根本D.保证了民族的和睦共处5.表2所示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主要中文报刊概况。

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的中国表2A.舆论的自主性较弱B.逐步融入世界体系C.近代报刊业尚未出现D.践行西学为用思想6.1937年,在党中央把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后,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蒙古八旗(清朝公主格格远嫁蒙古名单)

蒙古八旗(清朝公主格格远嫁蒙古名单)

蒙古八旗(清朝公主格格远嫁蒙古名单)蒙古八旗清代的蒙古地区划分为盟、部落、旗、佐,将各游牧部落纳入统一的行政体系之中。

明清之际的蒙古原以部落(艾马克)为单位,部落首领为“部长”(鄂拓克)或“汗”。

清朝依照八旗的形式,将蒙古部落编为旗分,是为蒙古的基本行政单位。

旗下设“佐”,即苏木,相当于乡。

清代蒙古又分为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

内属蒙古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员治理,与内陆的府、县无异,如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等。

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处于半自治状态。

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为一盟,设正、副盟长,掌管会盟事宜,并对各旗札萨克进行监管。

外藩蒙古又按其归附清朝的先后分为内札萨克蒙古与外札萨克蒙古。

内札萨克蒙古即内蒙古,于天命至康熙初年陆续归附清朝,不但政治地位较高,还保留了一定的兵权。

康熙中期以后陆续归附的各部称为外札萨克,无兵权,隶属于当地的将军、都统、驻扎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

外札萨克蒙古中的喀尔喀四部后来成为外蒙古。

察哈尔察哈尔亲王旗:后金灭察哈尔部后,封林丹汗之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为贝勒,后晋爵和硕亲王,其所部被安置于义州(今辽宁义县一带)。

崇德元年(1636年)编为旗。

至于原察哈尔部总共被编为几旗、是否为札萨克旗,则无定论,有一旗、四旗、八旗之说。

察哈尔八旗:康熙十四年(1675年),额哲之孙布尔尼起兵反叛,不久败亡,其族遂绝嗣。

于是察哈尔部众被改编为八旗,各旗设总管,游牧于宣化、大同边外,成为内属蒙古部落。

其牧地“东至克什克腾界,西至归化城土默特界,南至太仆寺牧厂及山西边界,北至苏尼特及四子部落界”。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察哈尔都统统辖察哈尔八旗。

镶黄旗察哈尔正黄旗察哈尔镶红旗察哈尔正红旗察哈尔镶白旗察哈尔正白旗察哈尔镶蓝旗察哈尔正蓝旗察哈尔内蒙古内蒙古即内札萨克蒙古或内札萨克,始于清太宗时编旗。

至康熙年间,共有二十五部,编为五十一旗[3]。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撤由归化城蒙古部落世袭的归化城都统一职,归化城土默特二旗改归绥远城将军管辖,成为内属部落。

曾经的内蒙和外蒙同属一族 那你知道内蒙是怎么看待外蒙的吗

曾经的内蒙和外蒙同属一族 那你知道内蒙是怎么看待外蒙的吗

曾经的内蒙和外蒙同属一族那你知道内蒙是怎么看待外蒙的吗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本是一族、彼此好奇、平淡无奇、互看不惯”。

历史上的内外蒙古同属蒙古族,你知道内蒙古人怎样看待外蒙古?这是内外蒙古人之间数十年来相互看法的变化过程。

内外蒙古人同属蒙古族,与内蒙古相比,外蒙古的发展相对缓慢,仅有乌兰巴托几个城市比较繁华。

内蒙古的情况要好很多,经济发达且大中城市很多。

早在八百年前,成吉思汗就统一了蒙古诸部落,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元末。

在北元灭亡之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按所居住的地域逐渐形成了三大部落。

即漠南蒙古科尔沁部、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和漠西蒙古卫拉特部(明朝称瓦剌)。

有明一朝,蒙古部落对明境的侵袭从未停止,直到后金努尔哈赤的崛起。

漠南蒙古首先成为后金藩属,接着察哈尔被征服,使蒙古各部落纷纷归降。

在准噶尔部被平定后,土尔扈特部选择内附。

至此,蒙古各部基本归附大清。

历史上的内外蒙古同属蒙古族,你知道内蒙古人怎样看待外蒙古?雍正年间,漠北蒙古由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也就是现今的蒙古国。

清朝灭亡后,在沙俄的操纵下,漠北蒙古逐渐走向独立,形成了现在内外蒙古之状。

内外蒙古人虽是同源,但历史上却属于不同的部落。

在内蒙古人眼里,外蒙古人虽然也是蒙古族,说着基本相同的语言,但却是具有西方意识的外国人。

外蒙古毕竟是一个国家,很多制度都比较西式,让内蒙古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尽管外蒙古受北方邻国的文化影响比较大,但传统文化比内蒙保留的好。

在感情上,外蒙古人对北方邻国中的蒙古人要比内蒙古人亲近。

在内蒙古人看来,外蒙古人要比内蒙人真诚不少,外蒙纯朴的游牧文化的虚情假意很少。

历史上的内外蒙古同属蒙古族,你知道内蒙古人怎样看待外蒙古?由于文化教育的差异,内蒙古人很欣赏外蒙古传统的社交文化,他们比外蒙人更会打圆场,脑袋更加灵活。

这些都使外蒙古人在无形中产生了不少隔阂。

外蒙古的西式文化比较浓烈,常常将民族和国家视为一体。

在内蒙古人看来,这种认识很是奇怪,他们既会为成吉思汗而自豪,也会为中华民族而自豪。

《清代蒙古王公袭职制度研究》范文

《清代蒙古王公袭职制度研究》范文

《清代蒙古王公袭职制度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清代蒙古王公袭职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探讨其形成背景、具体内容、执行情况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文章旨在深入理解清代蒙古地区王公世袭制度的历史价值,以及其对于今日民族关系和历史研究的意义。

一、引言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其统治时期蒙古地区王公袭职制度在封建政治体制中具有特殊地位。

该制度是封建王朝对于蒙古各部进行政治、军事和社会管理的手段之一,它反映了清政府与蒙古王公间的权力分配和相互关系。

因此,对于这一制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清代蒙古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情况。

二、清代蒙古王公袭职制度的形成背景(一)历史渊源蒙古王公袭职制度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朝时期,历经明代的演变,至清代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

(二)政治因素清朝建立后,为了稳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便是确立了王公袭职制度。

这一制度通过世袭的方式,使得蒙古各部族首领得以保持其政治地位和权力。

三、清代蒙古王公袭职制度的具体内容(一)世袭原则王公袭职遵循“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原则,确保了权力的平稳过渡。

(二)继承资格继承者需满足一定的条件,如血统纯正、年龄等因素,才具备继承资格。

(三)程序与规则继承过程中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则,包括上报朝廷、封爵等环节。

四、执行情况与特点(一)执行情况王公袭职制度的执行情况在清代各时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得到了较好的执行。

朝廷对继承者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了制度的公正性。

(二)特点该制度具有明显的封建性、等级性和世袭性特点,体现了封建王朝对蒙古地区的统治方式。

五、影响与评价(一)社会影响王公袭职制度对于当时蒙古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权力分配和资源配置更为集中。

同时,该制度也维护了清朝的统一和稳定。

(二)历史价值从历史价值的角度看,该制度是研究清代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清朝外藩蒙古王公

清朝外藩蒙古王公

清朝外藩蒙古王公外藩蒙古王公外藩蒙古王公是清朝外藩蒙古的王公。

清朝入八分公也在外藩蒙古实行。

外藩蒙古爵位分为六等,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此六等以下还设有台吉、塔布囊,又分为四等,台吉、塔布囊的爵位相同,土默特左翼旗、喀喇沁三旗称塔布囊,其余旗称台吉。

在外蒙古等处还设汗,地位高于和硕亲王,但无塔布囊而只设台吉。

汗以下各等爵位有在职和闲散两种,在职者为扎萨克。

一般封爵皆可世袭罔替。

本条目收录爵位在多罗郡王(含郡王品级多罗贝勒)以上的王公。

标有符号*的为闲散亲王(郡王),其余为扎萨克亲王(郡王)。

内扎萨克蒙古[编辑]哲里木盟[编辑]•科尔沁右翼中旗土谢图亲王•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亲王•科尔沁右翼后旗卓哩克图亲王*•科尔沁左翼后旗博多勒噶台亲王•科尔沁左翼前旗冰图郡王•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萨克图郡王•科尔沁郡王*卓索图盟[编辑]•喀喇沁右翼旗杜棱郡王昭乌达盟[编辑]•敖汉左翼旗郡王•敖汉右翼旗郡王•巴林右翼旗扎萨克郡王•翁牛特左翼旗杜棱郡王•奈曼旗达尔罕郡王锡林郭勒盟[编辑]•乌珠穆沁右翼旗车臣亲王•阿巴噶左翼旗卓哩克图郡王•阿巴噶右翼旗郡王•苏尼特左翼旗郡王•苏尼特右翼旗杜棱郡王•浩济特左翼旗额尔德尼郡王•浩济特右翼旗郡王乌兰察布盟[编辑]•喀尔喀右翼旗达尔罕亲王•四子王旗达尔汗卓哩克图郡王伊克昭盟[编辑]•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外扎萨克蒙古[编辑]外蒙古[编辑]土谢图汗部[编辑]•土谢图汗•土谢图汗部右翼左旗亲王•土谢图汗部左翼中旗郡王•土谢图汗部中右旗郡王赛音诺颜部[编辑]•赛音诺颜部旗亲王•赛音诺颜部中左翼末旗亲王•赛音诺颜部中右旗郡王•赛音诺颜部右翼右后旗郡王车臣汗部[编辑]•车臣汗•车臣汗部左翼中旗亲王•车臣汗部中右旗郡王扎萨克图汗部[编辑]•扎萨克图汗•扎萨克图汗部中左翼左旗贝勒西套蒙古[编辑]•阿拉善旗亲王•额济纳土尔扈特旗郡王科布多[编辑]•杜尔伯特汗•杜尔伯特前旗亲王•杜尔伯特中旗郡王•新土尔扈特右旗弼哩克图郡王青海蒙古[编辑]•和硕特汗•和硕特部前头旗郡王•和硕特部西前旗郡王•和硕特部前左翼头旗郡王新疆蒙古[编辑]•旧土尔扈特卓哩克图汗•北路旧土尔扈特旗布延图亲王•东路旧土尔扈特右旗毕锡勒图郡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第12期2016年1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Vol. 37N o.l2Dec. 2016清代内属蒙古、外藩蒙古与驻防大臣的关系比较张爱梅(集宁师范学院思政部,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摘要: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在清代有着很大的差别,清廷对他们的统治政策也不大相同,这种政策 也表现在驻防大臣与内属蒙古、外藩蒙古的不同关系上。

内属蒙古虽有管旗都统、副都统、总管等管旗官 员,但没有直接上奏权,遇事亦无决断权,所有军事、政治、经济权利掌握于驻防大臣一身,驻防大臣俨然内 属蒙古盟旗的最高长官。

相比较而言外藩蒙古盟旗旗务则由蒙古扎萨克王公直接管辖,驻防大臣只管辖与 边务、军务有关的事务。

驻防大臣统管外扎萨克蒙古盟旗的军权,却不掌内札萨克蒙古盟旗的军权。

这种政 策上的不统一使得蒙古盟旗内部地位不平,蒙古王公之间因为权力地位相互争斗,对清廷统治蒙古地区非 有利。

关键词&清代;内属蒙古;外喀尔喀蒙古;军事驻防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15-03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 金”,为战胜明朝,随后开始了对蒙古的拉拢和征 服。

蒙古在满洲人主中原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蒙古铁骑也为满洲的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从 一开始满洲就很重视对蒙古部族的控制。

从1633 年开始,满清逐渐将归附的蒙古编人八旗,在蒙古 部族内设旗编佐加以统治。

而当清朝统治稳固后,蒙古却成为清廷离不开又不放心的力量。

清廷 ,“众建以分其势”的思想将蒙古各部族分为互不统 属的盟旗,而在互不统属的盟旗中其政策也有很大 差别。

一部分早期归附满洲的蒙古部族归属于八旗 建制之下,称为八旗蒙古;一部分归附的蒙古部族首领被封为可以世袭的 ,管理本旗事务,其所属盟旗称为扎萨克蒙古。

蒙古盟旗为外札萨克蒙古,漠南如科尔沁部落等则为内札萨克 蒙古。

还有一 征服的蒙古部族不设世袭,由清廷派员进行直接管理,称为内属蒙古。

这样的 不仅将蒙古部族分割成若干股分散的力量,还在蒙古部族内部分了三六九等,使蒙古王 公难以团结成为一股紧密的力量,从而加强了清廷 对蒙古部族的统治。

内属蒙古盟旗 蒙古盟旗最主要的差别就在旗内是否设有世袭扎萨克。

《清会典》记载:“旗 各建其长曰扎萨克,而治其事。

(之众曰阿尔巴图,其治皆统于 。

),则系于将军,若都统,若大臣,而辖之。

”®对于不设 的各内属蒙古 明确,:“不设扎萨克者,土默特辖于绥远城将。

察哈尔,及附察哈尔旗之 巴尔呼、喀尔喀、额鲁特,辖于察哈尔都统。

达什达 瓦之 ,辖于热河统。

呼伦贝尔之 、新巴尔呼,辖于呼伦贝尔副都统,打牲之索伦、达呼 尔、鄂伦春、毕拉尔,辖于打牲处总管,皆统于黑龙 江将军。

伊犁之 、察哈尔,辖于伊犁将军。

塔尔巴哈台之额鲁特、察哈尔、哈萨克,辖于塔尔巴哈 台参赞大臣。

……唐努乌梁海辖于边左副将军。

科布多之明阿特、额鲁特、扎哈沁、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辖于科布多参赞大臣,统于定 边左副将军,西藏、木蒙古辖于驻藏大臣。

”®由此 可见各内属蒙古盟旗分别由就近将军、都统、大臣 管辖,这种管辖到底与清廷在外藩蒙古的管辖有哪 些不同,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对内属蒙古的管辖对后来的边疆行政管理有什么影响等,这些问题都 值得我们对清代内属蒙古、外藩蒙古驻防大臣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深究和比较。

收稿日期$2016-09-11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代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军事驻防政策比较研究”(2014C 118)_、旗务管理方式的不同外札萨克蒙古旗务的管理权归世袭扎萨克,具 有相对独立性。

在《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乾隆四十 九年十一月甲申谕旨说:“乌里雅苏台将军,系办理 边疆、巡察四部落台卡之职。

……今将军参赞既不 管理游牧事务……四部落盟长向例会盟办事,属下 科派马匹牲畜钱粮等项种种浮费,请嗣后如有必须 会盟者,俱先报理藩院,,余则概令停止。

一贼盗人命等案,该扎萨克呈该盟长报院定夺。

如 有不秉公办理、或被人控告、或经将军等参奏,照例 治罪。

至扎萨克亦请交四部落盟长善为约束。

倘有 扰累,该盟长亦据实奏办,以示惩儆。

”®这里 的旗务包括政治方面的会盟、司法,经济方面的钱粮 马匹。

《大清会典》%-外藩札萨克 命旗内官员,只需上报理藩院备案,不必引见。

”®可见旗内人事 管理权亦在扎萨克手中。

驻防大臣对蒙古旗内事务 不具体管理,但可监督,可参奏。

内属蒙古的旗务则归朝廷派遣的流官管理,与 蒙古部族世袭王公贵族无关,驻防大臣掌握实权。

以典型的土默特蒙古为例,《圣武纪》载,内属蒙古 归化城土默特旗“乾隆中,,旗务则掌之将军,副都统。

世爵一,不理事。

并设同知、通判,理旗民赋讼,与京师内八旗蒙古相等*。

$ 这种旗制在嘉庆朝《大清会典》中被解释为“游牧内 属者*,%即后来人们所称 属蒙古旗。

其特点是:其旗事务“辖以都统等官,而总隶于理藩院典属 司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

&旗不设扎萨克,以总管统领,总管之 和副都统,直接归理管辖。

和副都,均由理藩院会同兵部择在内(京师)八旗蒙古或通满蒙文义的旗员充任。

护军校、总 管下官,则由都统选,咨院引见补,除个别世袭佐 领,一般选用京员。

"乾隆三十一年十月甲辰谕曰%-蒙古伊什策楞争控施舍庙宇地亩一案,朕因集福始由归化城副都统来京,命军机大臣询问。

”据集福称伊什策楞如何在将军前呈控,及将军何办理之处,俱未闻知。

将军行文达部亦未由归化 城转行。

此系土默特蒙古事体,自当与归化城副都 统一同商办。

今嵩椿一人专主,不令副都统与闻,甚属非是。

嵩椿如此行事,集福亦当询问,或即行 闻。

乃佯为不知,听其所,亦属非是。

”®,内属土默特蒙古地区事物 将军管辖,即便有副都统状告至京,清廷的意思是凡遇事管旗副都统不可“与将军争执妄为”,虽将军协同管旗副都统一体办 事,然将军大权独。

这里所有内属蒙古旗内事务 处理均未提到旗内世袭王公们,也即内属盟旗旗务 部 派 理。

将军 将旗 事务均管旗副都统还会受到朝廷斥责。

乾隆三十五年四月 丙辰,常青奏归化城土默特命案,将军并不亲审,惟 归绥道等咨报部请,嗣后将军 归化城审讯。

所奏尚是,归 五里,不独土默特命案将军自 ,即拣选官员、兵丁皆当身亲其事。

诺伦仅委之副都统等办理,殊属非是。

后务 办,不 常 伊 归 ,之不 。

常 不 因朕 伊 ,一当和衷办公。

将此传谕诺伦、常青知之。

*乾隆元年,部 在-清 、,办 事务笔帖式各一员,管理开垦田亩,办理地方事务。

应给 与衙署、人役、、图记*。

+该员亦隶绥远城将军,即将军实 管 旗经济事务。

由此可见,外藩蒙古旗务归扎萨克王公管辖,大 不参 旗 事务 理。

外 蒙古盟旗只要负责按时纳贡、服兵役即可。

遇有涉及盟旗 之间或跨越出一旗之外的事务,驻防大臣才会参与。

而内属蒙古则无论政治、经济、司法等各方面的 事务 大 均 参 ,甚 主 责任。

内属蒙古与驻防大臣之间的关系比外藩蒙古与 大 之 系 。

二、军事管理权归属不同军事 是一个 机 ,是。

蒙古部 清 始 有 大军事 ,在清 前后是清军前 ,在权稳固之后,这支军力却需要良好的控制,免其 不成不稳定因素。

清廷除了驻军防范之外,对蒙古 各部族军事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

《圣武纪》%“凡外札萨克之兵各统以将军大臣,喀尔喀四 部之兵统于定边左副将军,杜尔伯特、新土尔扈特、和硕特之兵统于科布多参赞大臣,旧土尔扈特、和 硕特之兵统于伊犁将军,青海各部之兵统于西宁办 事大臣。

有事听将军、大臣奏调,视内札萨克之兵即 统于各部汗王者不同。

*"即便是外藩蒙古,军权 所属 有不 ,外札萨克蒙古 兵权 于清 所派 驻防大臣,内札萨克蒙古兵权掌于各部落扎萨克。

清廷对外札萨克蒙古军事力量统管的严格。

《大清 高宗纯皇帝实录》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甲申谕:“寻议:一、乌里雅苏台将军,系办理边疆、巡察四部落 台卡之职。

除寻常事件听喀尔喀盟长自行办理外,至事关紧要,及调发兵马诸务,该盟长、副将军、扎 萨克、应统遵将军节制,违则参究。

二、四部落副将 军及王公扎萨克等,每年轮班驻劄乌里雅苏台。

向例副将军承办四部落事件,呈报将军参赞。

今将军 参赞既不管理游牧事务,其四部落轮派驻劄之王公 扎萨克。

除照旧派驻外,所有驻劄之副将军,应仍听 乌里雅苏台将军、参赞、调拨兵马。

及巡察部落、接 设台卡等务,不必办理游牧。

”®亦即凡军务归驻防 大臣管理。

驻防大臣虽不兼管喀尔喀四部落蒙古王 公,然而巡查、监督、上奏的权力还是很大的。

札萨克蒙古之兵权由其旗内扎萨克统辖,然 而清廷也明确规定了其相应的军事义务。

首先,内札萨克蒙古有守边职责。

乾隆朝《理藩院则例》(康 熙十五年)又定:“军兵有犯边者,王、贝勒、、公、台等,管 不管 ,将 ,一率领合属兵丁,速赴侵犯之处,一面行文邻近旗分,兵公 ,。

之不速赴集,及 之王等奉调不即领兵赴援者,。

”#其次,内札萨克蒙古有随时派兵应征之。

“国初定:兵规避者,王等罚马百匹,扎萨克 、、公 ,台。

所均不往者,按军 ”。

®,内札萨克蒙古有准备军械之。

“康熙十三年定:扎萨克、贝勒等不整 理军器,至会盟之处,察出何旗兵丁器械残毁恶劣,即将本该管旗扎萨克罚俸六月”,®每年由盟长查 看。

内属蒙古部族的世袭王公贵族完全没有兵权,土默特军队辖于绥远城将军。

察哈尔,及附察哈尔 旗之巴尔呼、喀尔喀、额鲁特兵权归属察哈尔都统。

达什达瓦之额鲁特兵权归属热河都统。

呼伦贝尔之 额鲁特、新巴尔呼兵权归属呼伦贝尔副都统,打牲 之索伦、达呼尔、鄂伦春、毕拉尔兵权归属打牲处总 管,皆统归黑龙江将军。

伊犁之额鲁特、察哈尔归属 伊犁将军……'驻防大臣掌管着内属蒙古兵的训练、调遣、升迁等一切事务。

清代外藩蒙古和内属蒙古之间的差别很大,与 当地驻防大臣的的关系也很不一样。

外藩蒙古的权 利虽然在诸多方面受到限制,受清廷统治,但旗内 事务具有相对独立性。

内属蒙古虽与内地有一定差 异,但较外藩蒙古而言基本上没有任何自主性,几 乎 八旗蒙古。

外藩蒙古、内属蒙古与驻:臣之间的这种不同的关系加明确地体现出清廷对蒙古部族的统治除“众建 其”之外,部地 参差不 ,有 ,其 部 在一定利益争夺,成一股统一的强大力量。

注释:①②⑰《清会典•光绪朝》卷六十三《理藩院•尚書侍郎•职掌》。

③⑬《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118,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甲申。

④《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140,《理潘院•旗籍清吏司》。

⑤魏源%圣武纪•国朝绥服蒙古记(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4.⑥《清会典•嘉庆朝》卷五二《典属清吏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