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悲剧与学术的悲剧分析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尼采悲剧的诞生》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探讨了悲剧的起源和发展,对于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悲剧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尼采在《尼采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悲剧的诞生是出于音乐”的观点,他认为悲剧是由音乐和舞蹈结合而成的,是一种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生命力的体现。
尼采认为,悲剧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艺术形式。
在悲剧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可以超越个体的痛苦和困境,体验到一种更高级别的存在。
尼采对悲剧的理解深刻而独特,他认为悲剧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是一种通过艺术表达出来的生命力的体现。
在悲剧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可以超越个体的痛苦和困境,体验到一种更高级别的存在。
这种对生命的赞美和肯定,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启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困难和痛苦所困扰,但是通过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我们可以超越这些痛苦,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从而获得内心的力量和安慰。
尼采在《尼采悲剧的诞生》中还探讨了悲剧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他认为古希腊的悲剧是最纯粹的形式,它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生命的力量和美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悲剧逐渐失去了这种纯粹性,变得越来越虚假和空洞。
尼采认为,要重拾悲剧的纯粹性,需要重新审视古希腊的悲剧,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这种对悲剧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的思考,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启发。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会感到现代艺术形式的虚假和空洞,但是通过重新审视古希腊的悲剧,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重拾悲剧的纯粹性,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
总的来说,《尼采悲剧的诞生》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的著作,它对悲剧和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探讨,对于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悲剧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拾悲剧的纯粹性也有了新的思考。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尼采哲学思想浅析一、叔本华及尼采尼采所处的时代人们高扬理性关注物质生活,认为理性和科学技术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
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在遇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开始瓦解,叔本华将世界本质看做是生命意志,每个个体都被生命意志支配,个体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整个生命受伟大的生命意志的控制,于是摆脱生命意志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结束生命。
叔本华自身的学术观点不够彻底,但是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就以亲身经历贯彻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自杀了。
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也是悲观的,但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虚无主义。
缥缈消极的虚无主义是现代人在否认一切价值观念之后表现出的一种无所适从和自我沉沦的状态,一切旧传统价值遭到否认之后处于彻底的价值虚空之中,丧失信仰无人管束做什么都可以的失控儿童。
而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指在批判一切传统价值之后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在对一切旧价值感到失望之时,身处绝境却不自暴自弃,起身反抗从而克服虚无主义,这种反抗精神在尼采思想中就表现为高扬生命活力的酒神精神和权利意志。
其积极的虚无主义使他认识到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质,即能够自由运用理性思索整个宇宙的人生命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张力使人必须承认自身的悲剧性。
但同时,在认识到个人是被伟大的生命意志所控制之后,应该勇敢地面对悲剧的人生,用顽强的生命力来战胜掌控一切的生命意志,这也就是尼采与叔本华最大的区别所在。
二、尼采对理性的批判尼采对理性批判的靶子首先对准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他强烈地批判苏格拉底以来欧洲历史上的理性主义。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这句话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开端,这里知识就是理性的代表,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才能得出对人类有用的知识。
弗里德里希_威廉_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哲学家资料简报

►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在认识 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 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
► 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God is dead)”——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 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 杀的。
► 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 要是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 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 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 然。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 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 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 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 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 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 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 学”(Philosophy of Action) ,一种声称要使 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 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 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 要原因。 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Trends of Dissolving)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 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
►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 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 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 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 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 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 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 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 他的伦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
► 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 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 在尼采看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一样,都有强弱之 分,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历史与文化是少 数强者创造的,他们理所当然的统治弱者。尼采推 翻了神的等级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
尼采简介

尼采生平年表1844年 10月15日诞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Sachsen)的洛肯镇(Lutzen)。
好几代的祖父与父亲皆为路德教派的牧师。
1849年 5岁 7月30日,父亲是脑软化症病逝。
1850年 6岁举家迁往塞尔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
1858年 14岁 10月起,在南姆堡近郊普尔塔高等学校读书。
1864年 20岁 10月,进波昂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文献学。
1865年 21岁 10月,转入莱比锡大学。
初次获读叔本华的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1866年 22岁开始与李契门下厄尔温·罗德(ErvinRohde)交往。
1867年 23岁 10月,被征召入南姆堡炮兵联队。
从马上摔下,胸骨受重伤。
1868年 24岁 4月,因伤退伍。
11月8日初识年格纳。
1869年 25岁 2月,受聘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文献学的额外教授。
4月,脱难普鲁士国籍,成为瑞士人。
5月17日初次访问琉森(Luzern)近效托里普森的瓦格纳家。
5月28日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任讲演,讲题为“荷马与古典文学”。
布克哈特(Jacob Buckchardt)缔交。
1870年 26岁 3月,升为正教授。
8月,普法战争爆发,志愿从军担任卫生兵。
罹赤痢与白喉。
10月退伍,返巴塞尔大学。
与神学家奥瓦贝克(Franz Overbeck)开始交往。
1871年 27岁执笔《悲剧的诞生》。
1872年 28岁 1月,出版《悲剧的诞生》。
2月——3月,在巴塞尔大学演讲,发表《德国教育设施之前瞻》(殁后作为遗著初次出版)。
四月华格纳家迁离托里普森。
5月在贝鲁特祭剧场的开工典礼上,与华格纳重晤。
1873年 29岁《季节的深思》第一篇出版。
发表《希腊人悲剧时代的哲学》中之部分文字(殁后作为遗稿初次出版)。
1873年 30岁发表《季节的深思》第二篇、第三篇。
初读法国作家斯汤达尔的小说《红与黑》,如受电击。
1875年 31岁 10月,初识音乐家彼德·卡斯特(ReterGast,本名HeinrichKoselitz)。
解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解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德国乃至欧洲最疯狂的哲学家,反基督教传统的斗士,以一句“上帝死了”作为终结道德评判的标志口号闻名于世。
尼采自己和多数研读尼采的后人,都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作尼采的哲学代表作,视为其最主要、最本真的文章,其影响也的确最大。
然而,尼采在书中是自己说话吗?不,是查拉图斯特拉在说。
尼采是查拉图斯特拉吗?难讲。
尼采可以说,书中的话都是查拉图斯特拉、而不是尼采“如是说”。
他仅仅是纪录者,像柏拉图写的对话,不是柏拉图在说,而是“他的角色”苏格拉底及其学生在说(施特劳斯)。
查拉图斯特拉难道不会是一个角色?出身于路德宗牧师家庭的尼采,极为欣慕路德在德语方面的历史功绩和影响力,将路德作为自己在德语上要达到的目标。
然而,尼采在德语诗作方面的努力失败了。
〔3〕这并非因为,尼采之前,歌德(尼采最敬佩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Holderlin)、诺瓦利斯(Novalis)、毕希纳(Buchner)、克莱斯特(Kleist)在德语诗言方面撒尽才性,而是因为尼采自己作为诗人的才性天生不足。
要是尼采真有盖世诗才,像里尔克(Rilke)或者特拉克尔(Trakel),要在德语诗言史上占据超人地位,并非没有可能。
尼采的诗同海德格尔的诗一样,让诗人笑掉牙;尼采的散文和格言文体,至多与荷尔德林、施勒格尔(Fr.Schlegel)、诺瓦利斯持平,风格不同而已。
尼采是哲人,而不是文人。
他的所谓“诗化”或格言文体,仅仅作为哲学文章,才显出其超人气象。
即便这种哲学文体,也不是尼采的独创。
熟悉席勒、荷尔德林、诺瓦利斯、施勒格尔的人都知道,无论哲学的所谓“诗化”还是格言体,都是德国浪漫派的成就。
即便这种成就也不是德国浪漫派的独创,不过是亚理士多德之前、尤其是柏拉图之前文体的复活。
如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最具叙述特色、个性才情的文章,这种个体独特性是什么?问题仍然是:尼采是谁?既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哲学著作,作为西方的哲学著作,叙说者的名字竟然是一个非西方传统中人,既非尼采心仪的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不是《悲剧的诞生》中迷拜的希腊神人狄奥尼索斯。
尼采《悲剧的诞生》

尼采的悲剧中文师范0901 3091002023 23号翟秋林论文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将日神与酒神两种倾向并列为希腊悲剧艺术的基础,从两方面对悲剧的诞生进行了溯源,其中,又以强调个体自由、忘我超越的酒神精神作为整个悲剧艺术的内在核心。
本文试图从尼采该书的主要观点出发,结合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基本形式,在人物的命运、品质和行动中揭示酒神的存在,从而诠释酒神本质在悲剧人物身上的折射效果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日神、酒神、悲剧正文:《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著作,这本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
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成果,尼采的这一著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一直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
写《悲剧的诞生》的时候,尼采还只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然而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
也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始。
在这本书里尼采开门见山的解释了希腊悲剧产生的原因。
尼采指出,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
即日神和酒神。
我觉得要理解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对这两种思维的阐述和偏向。
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腊人的神话所寓指的观念。
日神作为伦理之神,其要求的那种提倡适度和个体界限,并将自高自大和过度视作“怀有敌意的恶魔”的日神式思维。
日神在尼采眼里,成为不折不扣的批驳对象。
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倾向的典型表现,一种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让任何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艺术。
这种艺术能使人在毁灭中遗失个体的概念,在集体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
这种悲剧的魅力源于对生命的忠诚,对原始欲望和恐惧最真切的体悟和承认,悲剧里弥漫的酒神思维让人敢于直视痛苦,并在痛苦中获得快慰。
酒神思维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壮,如同为人类取火不惜受秃鹰撕啄之苦的普罗米修斯,又如同解开斯芬克斯谜语却难逃弑父娶母命运的俄浦狄斯,他们的个体毁灭的悲剧成就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壮美。
尼采悲剧的诞生名词解释

尼采悲剧的诞生名词解释尼采悲剧的诞生:深入解析悲剧的概念在欧洲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对于悲剧的诠释更是具有独特的见解。
尼采悲剧的诞生是他在1872年出版的一本书名,通过这本书,尼采试图重新诠释和定义悲剧的概念。
本文将深入解析尼采对于悲剧的理解和他提出的一些关键术语的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尼采对悲剧的定义。
尼采认为悲剧是一种超越人类生活琐碎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融合悲伤和欢愉的元素,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生活的苦难和矛盾。
尼采认为悲剧是通过艺术创作抒发个体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矛盾,以达到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激发。
尼采在书中提到了许多术语,其中最重要的是“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
阿波罗代表理性、秩序、和谐,而狄奥尼索斯则代表狂热、欲望和混沌。
尼采认为,悲剧的诞生是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在尼采看来,悲剧的诞生源于个体内部的痛苦和矛盾。
他认为,人类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无法解决的矛盾,而悲剧正是通过这种痛苦和矛盾的表达来帮助人们超越现实。
悲剧的主人公通常是被命运束缚和摧毁的人,他们经历了苦难和痛苦,但却能找到一种超越人生苦难的力量和勇气。
通过这种体验,观众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人生困境和苦难。
除了个体内部的痛苦和矛盾,尼采还提到了艺术家的角色。
他认为,悲剧是艺术家对于人类生活的一种回应和诠释,而艺术家则是富有洞察力和创造力的人。
艺术家通过创作悲剧,将个体的痛苦和矛盾转化为普世的审美体验,从而帮助人们理解并赞美生活的困境。
尼采的悲剧理论与他对现代文化的批判和担忧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商业化和功利主义使人们失去了对于生活本质的感知和欣赏。
尼采希望通过悲剧这种艺术形式,重新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于痛苦的理解。
他认为,悲剧可以帮助人们从现实生活的盲目追求中解放出来,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尼采悲剧的诞生是对于悲剧概念的一次重要的重新诠释。
十大世界经典哲学书籍

十大世界经典哲学书籍十大世界经典哲学书籍推荐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者:叔本华简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全面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主要研究服从充足根据律的表象、经验和科学的客体,它们构成了一个表象的世界;二是“世界作为意志初论”,主要研究意志的客体化,它构成了一个意志的世界;三是“世界作为表象再论”,内容是关于理念和艺术的客体,它构成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四是“世界作为意志再论”,主要研究生命意态的肯定和否定,它构成了一个伦理的世界。
这四部分内容体现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到艺术论,再到伦理学的演变过程。
2、《社会契约论》作者:卢梭简介:《社会契约论》(法文:Du Contrat Social,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出版的政治著作。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
《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革命运动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3、《悲剧的诞生》作者:尼采简介:《悲剧的诞生》(德文原名《悲剧从音乐精神中诞生》)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创作的哲学著作,写于1870—1871年,首次出版于1872年。
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尼采所表达的悲剧艺术观念:第一、艺术是对梦境的模仿,悲剧艺术代表希腊人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第二、艺术欢乐源于酒神狂醉的忘我体验。
人们在悲剧合唱队里获得个体生命消失的体验,实现了对终极命运的消解。
第三、希腊悲剧是阿波罗形象与狄俄涅索斯精神的结合物,阿波罗形象是希腊悲剧的舞台形式,狄俄涅索斯精神则是希腊悲剧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第四、悲剧的功能在于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获得暂时的解脱。
4、《理想国》作者:柏拉图简介:《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的悲剧与学术的悲剧吴先伍2013-04-08 09:57:53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京)2008年4期内容提要:德国的庸人们由于坚持一种世俗的标准,对尼采的创造性思想进行评判,结果将尼采看成一个怪物,从而最终导致尼采走向疯狂。
而中国采取了一种类似德国的违背创新规律的学术体制。
中国的学者不愿意像尼采那样因为学术创新而走向疯狂,结果他们就将尼采的悲剧变为学术的悲剧,放弃了学术的创新。
关键词:尼采悲剧学术体制创新作者简介:吴先伍,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芜湖 241000)学术创新乃是学术的第一生命,没有创新的学术不过是没有源头的一潭死水,无法为人类社会持续高效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所以,进行学术创新乃是当代学人必须承担起来的社会责任。
然而,纵观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学术创新一直是中国学术研究的一个软肋,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少之又少。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本文拟从尼采悲剧出发,探讨中国的学术体制对于中国学术创新不足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1 尼采的悲剧尼采疯了是学术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学术史上的一个悲剧:一个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天才思想家由于疯狂,从这个世界上凋谢了。
也正是因为有了尼采,疯狂似乎就成了那些具有卓越创造天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以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有人将满脑子奇思妙想的哲学家称为“疯子”。
尼采是如何变疯的?答案似乎是确定的:由于生理上的疾病。
著名的尼采研究者、存在主义大家雅斯贝尔斯说,“这样一种病态只是作为精神病才突然爆发的,它同官能性大脑疾病有关,极有可能同渐变性脑软化有关。
”[1]93著名的尼采传记作家哈列维,甚至有意在《尼采传》中提及尼采的父亲“患了头痛症和神经质的毛病”,以暗示尼采后来变疯具有家族遗传因素[2]1。
而中国的尼采专家陈鼓应则猜测,“他的病,也许和他在1870年普法战争时短期的军中生活有关”[3]28。
由于这些研究都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也是确实可信的。
不过在笔者看来,仅仅从生理上分析尼采变疯这个悲剧是片面的、不充分的。
虽然尼采悲剧的发生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但尼采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什么样的人应当归属于疯子一类?在日常生活当中,并不是那些具备了所谓疯子必备的繁杂的病理性特征的人,而是那些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不太正常的人。
当我们说尼采或一个哲学家疯了的时候,我们并不关心尼采或那个哲学家是否具备了疯子所必备的病理性特征,而是看尼采或那个哲学家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是否与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相同。
如果相同,他们就是正常人;如果不同,他们就是不正常的人,甚至是疯子。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的思想方式、言行方式符合常规,与普通大众保持着高度一致,那么这个人就是正常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方式、言行方式不合常规,与普通大众迥然不同,一旦超出人们所能接受或容忍的范围,那么他就会被看成是不正常的,甚至会被冠以“疯子”之名。
实际上,这种人并不是病理上的疯子。
譬如耶稣,在基督教征服西方之后,他就被当成了人类的英雄、智慧的顶峰,但在耶稣走上十字架的时候,由于他的行为超出常人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外,而被时人看成是不正常的、彻头彻尾的疯子,“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是这个世界的耻辱,在当时人们的眼中他是愚昧与疯癫的体现”[4]71。
当然,耶稣可以不顾世人的讥讽而从容地走上十字架,因为他会用复活来教育世人,使人们对他做出重新认识与评价。
但对于一个凡胎肉身的人来说,他永远也无法预测什么时候能够从别人的冷嘲热讽、鄙夷不屑当中摆脱出来,他将会因此而蒙上巨大的心理阴影,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
所以,当一个正常人因为世人的不理解而被冠以“疯子”之名以后,这种心理上的压抑很有可能转化为生理上的疾病,将他由一个“所谓的”(行为不合公众标准)疯子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具有生理疾病)疯子。
而尼采悲剧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不符合众人的口味,不符合公众的标准。
毋庸置疑,尼采是一个难得的富于创造性的天才,他在青年时代就显示出了过人之处,其老师李奇尔由衷地发出赞叹:“39年来,我亲眼目睹了有这么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但我还从未见到有一个年轻人像这位尼采一样如此早熟,而且这样年轻就已然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长寿,我可预言他将来会成为第一流的德国语文学家。
他如今24岁,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身心俱很顽强……他是莱比锡这里整个青年语文学家圈子里的宠儿……您会说,我这是在描述某种奇迹,是的,他也是个奇迹”,“无论什么,只要他想做,就能做到”[1]28。
他能在24岁的时候就在精英云集的巴塞尔大学担任教授,就是其创造性天才的明证。
然而问题在于,尼采是个创造性的天才,而当时的德国思想界则是由因循守旧的“庸人”构成的,这就决定了尼采与世人之间具有无法跨越的鸿沟。
尼采对此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我“高出于人类和时间六千英尺”,“我是从高处下来的,而这个高处高到连飞鸟也飞不上去;我认识那些人类足迹从未到过的深处”[5]44,73。
庸人与天才之间这种巨大的差距,决定了庸人从那些保守的思想观点出发,永远也无法理解尼采这个天才的创造性思想。
然而问题在于,在一个由庸人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尼采及其思想都必须接受庸人根据陈旧的思想观念所制定出来的是非标准的检验,结果在这些标准面前,尼采由于“出生得太早了”,“我的时代也还没有来到”,其思想也因此而显得“不合时宜”,有点不正常、有点疯狂[5]40,56。
或许正是出于对当时德国思想界的这样一种认识,尼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天才思想——“上帝死了”,是借助于疯人之口表达出来的。
尽管尼采在学术上是个天才,但尼采毕竟也是一个社会当中的人,他同样需要密切的人际交往来获得感情上的慰藉。
根据记载,在现实生活中,尼采非常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广交朋友,并且在朋友面前尽力表现得谦虚谨慎、举止得体,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抹平由学术所造成的自己与别人之间的距离,从而将自己很好地融入到他所生活的社会当中去。
有时为了保持与朋友(如瓦格纳)之间的友好关系,尼采甚至会放下自己桀骜不驯的天性去屈尊逢迎。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尼采并没有因为他的谦虚谨慎和对他人的友好态度,得到社会的接纳,庸人们由于无法理解尼采的新颖思想而将其视为怪物、疯子,并纷纷与他分道扬镳,离他而去。
尼采感叹自己在一个由庸人构成的世界里,无法找到一个能够理解自己、与自己一起思考人类未来的志同道合的友人,“凡我所研究的、所关心的、强调的东西,我都未寻找到知情人与友人”,“我摔倒在你们的平庸之岸上,就像一层汹涌的波浪不由自主地渗透进沙土之中”[1]90。
世人的疏远使尼采成了孤家寡人,他开始感受到心灵上可怕的孤寂,“我需要人们,我寻求人们——我找到的始终只是自己——而我已不再需要自己”,“我很少还能听到友人们的声音。
此时我形影相吊,荒谬地形影相吊……多年来没有一点儿振奋精神的事情,没有一丝人情味,没有一丝爱的气息”[1]90-91。
这种状况对于尼采是一个极大的精神摧残,他开始逐渐变得阴沉忧郁,甚至有点厌倦生命,“当我们孕育了自己的想法时,却根本没人支持我们,在艰难的分娩时刻也没人帮助我们:这种时刻是那么的阴沉和忧郁。
我们只能将那些还很沉重和不成形的思想产生在某个黑暗的洞穴里。
友谊的阳光永远不会照耀到它们的身上”[2]53,“爱我的人都没有活下来,我怎么还能热爱生命呢!”[1]91然而问题在于,尼采并没有因为世人的离去而改变自己的学术观念,而是在庸人的冷嘲热讽中艰难地承担着自己的学术使命。
当尼采由于创造性彻底崭露而导致朋友全部离他而去时,他的情感创伤最终将他引向疯狂。
尽管尼采拒绝承认自己精神失常,但他还是被疯狂所击中,并最终因此而丧命。
因而对于尼采而言,造成其悲剧的社会根源则在于他所生活的社会没有一套正确评价独创性思想的体系,也没有为创造型思想家提供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
2 学术的悲剧当然,尼采悲剧是学术史上的一个极端事例,现在可能没有人会因为其独创的学术思想而被逼上疯狂的绝境,但尼采悲剧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因为尼采是一个创造的天才,是进行思想创新的学术典范,我们可以从尼采天才陨落的悲剧中获得如何对待创造性思想的有益教训,以便更好地为学术创新服务。
众所周知,缺乏学术创新一直是困扰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问题。
虽然近年来各级部门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鼓励学术创新,但成效甚微,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性学术成果都难觅其踪,“作为科学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生命科学类的‘优秀论文总量仍不到世界的百分之一’,‘有些当代科学重要研究方面,中国达不到世界的千分之一’,学术创新成果之少可见一斑”[6],代表着学术最高成就的诺贝尔奖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有人将责任归咎于学术研究主体,认为当今中国的专家学者存在着“底蕴不深、眼光不敏、胆力不足、治学不勤”等等先天不足[7]。
不过在笔者看来,人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同是中国人,为什么有些人在国外就做出了大量的具有重大价值的创新成果,获得诺贝尔奖的也不乏其人,而在国内的就创造力全无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学术环境、学术体制,而这与尼采悲剧发生的根源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正如前文所述,尼采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用一些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作为标准去对尼采的思想观念进行评价,结果尼采的独创性思想就成了疯人呓语、精神失常之人说出来的胡话。
虽然我们不能说中国的学术体制使用的是一套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但我们可以说它所使用的是一套与学术创新格格不入、至少也是一套不适合于学术创新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学术创新的抑制作用贯穿于学术研究过程始终。
选题是学术创新的第一步。
对于我国的学者来说,选题不取决于有所创新,而在于能否立项,因为选题被立项就意味着名利双收。
且不说“跑项目、买项目、卖项目”(何祚庥语)的普遍情况严重损害了立项的公正性,而这种立项本身就严重妨碍了学术创新。
为了能够立项,学者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术领域,去追逐一些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且不说自己对这个热点并不熟悉,而且追逐热点本身就已经意味着在炒别人的剩饭了,那么,去研究这样的项目还能有什么创新可言。
另外,项目都是规划性的,有些规划可能要长达几年的时间。
实际上,任何一个真正的学术创新都不是“规划”出来的。
邹承鲁院士在谈到自然科学研究时说:“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但是又有它的不可预见性。
具体的发展途径,哪一项突破在什么领域、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
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突破,以百年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获奖者从本人的兴趣出发而进行工作的,有的是工作中偶然的发现,是原先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