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一上《乘车》ppt课件
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乘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乘车》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4页、45页“乘车”。
教学目标: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培养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运算顺序,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利用乘车和看马戏表演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加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乘客?”通过加法计算2+3+2,让学生理解连加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研究加减混合
出示课件和录音,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现在车上有多少名乘客?”通过小棒或画圆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列式解决问题。
三、拓展应用
出示更多情境,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四、归纳总结
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掌握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培养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乘车》教案1(完美版)

《乘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另外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计算,在学习中提高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重点(难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与含义。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师出示一些小贴画,用来送给上课特别棒的小朋友和表现最好的小组,大家想得到吗?2、请大家仔细看一段视频(公共汽车上)人员上下车的情况。
3、指名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人上车,有人下车,车上的人员在发生变化)4、请大家谈谈乘车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师小结:你们说得都对,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遇到老人我们要主动让座,还不能把头伸到车窗外,要注意乘车安全。
其实乘车也有许多学问,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创设情境,模拟演示,探索新知。
1、导入。
师:教学王国里淘气和笑笑小朋友的邀请,我们今天要到数学王国去做客,去数学王国的路比较远,所以得乘车去,可是这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让我们跟他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但在上车之前,司机叔叔想看看我们有没有资格去数学王国,所以要考我们10道口算题,大家有没有信心通过?(出示课件)10-2=6+3=0+4=7-3=8-0=3+7=4+5=8-4=5+4=10-5=2、探索连加。
师:淘气和笑笑2人坐着公共汽车来接你们啦(课件演示图1),三家店站到了,先上了3个人,还有2个小朋友在后面边跑边喊:“等等我,等等我。
”最后他们终于没被丢下,都上了车。
谁能把到站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完整地说一说?生:原来车上有2人,到三家店站后,先上了3人,又上了2人,现在车上有7人。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乘车》教学课件ppt

先加后门上车的2人,再加前门上车的3人 2 +2+3 = 7 4 7
新知探究
这样的算式叫做连加,计算时,先把前 两个数相加,再把得数和第三个数相加
新知探究 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车上有 8人
车上原来有8人,从前门下去1人, 后门下去4人,还剩下3人
新知探究
列式计算
先减3
合唱队第一排有 4人,第二排有3 人,第三排有2 人:4+3+2=9
巩固练习 一共有多少人?
3 +3 + 3 9
巩固练习 看图填算式
9 -1 -2 6
巩固练习 还有几只鸟?
7 +3 -2 8
巩固练习
10 5
2 5
6 2
巩固练习
学校有5只白兔,4只灰兔,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4=9(只)
应用题要添加单位和书写答语。
新知探究
列式计算
先加前门上车的1人,再减后门下车的5人, 9 +1 -5 = 5
10
5
新知探究
这样的算式叫做连续加减,计算时,先把 前两个数相加或者相减,再把得数和第三 个数相加或者相减
新知探究
你有什么启发?
上车用加法, 下车用减法
两步计算的要 按照从前到后 的顺序计算
新知探究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合唱队有4名男生, 5名女生:5+4=9
单位要加括号,答语另起一行,
答:一共有9只兔子。 把多少换成答案,问号改成句号。
拿走了3只,还剩下几只? 9-3=6(只) 答:还剩下6只。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学会了上车用加法 计算,下车用减法。 还学会了连加,连减, 连续加减的计算方法
7 3
新知探究
列式计算
先减后门下车的4人,再减前门下车的1人 8 -4 -1 = 3 4 3
《乘车》(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乘车》(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三章《有趣的图形》展开。
具体包括对简单图形的认识、分类和组合,以及图形的对称、旋转等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识别和分类常见的基本图形,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图形的特征,难点则是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模型、对称和旋转的动画演示等教具,同时要求学生准备自己的学具,如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和识别各种基本图形。
2. 基础知识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基本图形的特征,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的对称和旋转。
例如,剪出两个相同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它们的对称和旋转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尝试做一些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用学具创作出具有对称和旋转特点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基本图形的名称、对称和旋转的定义和特点等。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观察它的对称和旋转特点。
2. 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这是基于我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
我发现,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物品,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同时,这个环节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基础知识讲解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基本图形的特征。
这是因为我深知,一年级的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帮助他们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基本图形。
《乘车》的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乘车》的数学一等奖说课稿《《乘车》的数学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乘车》的数学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我叫xxx,来自xxx,我的说课内容是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12节的《乘车》一课,《乘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属于初步的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它也是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的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另外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计算,在学习中提高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4、教学重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与含义。
5、教学难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6、对教材的处理:教师通过对教材的了解后,将教材中的`内容编排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理解算式本身的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
二、教法学法: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带学生去老师家做客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课文和复习及练习课件

练一练
4.说一说。
有5块西瓜, 小女孩吃了1 块,还剩4块。
有5个足球, 小熊踢到球门里1 个,还剩4个。
有5个圈,划 掉1个,还剩 4个。
练一练
5.
321
练一练
6.
5
4
3
2
1
练一练
7.
2+2=4 5-1=4
5-4=1 1+4=5
5-3=2 4-2=2
3-1=2
课堂小结
1.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 用减法计算。
课堂小结
1.已知两部分求总和用加法计算。 2.已知总数与一部分求另一部分,
用减法计算。 3.把7分成两部分有8种分法。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6课时 跳绳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178 17
探究新知
628 26
1+4=5 2+3=5 3+2=5 4+1=5 5+0=5
探究新知
想一想,填一填。
134 431
314 413
练一练 1.还有几个 ?
5
14
22
20
练一练 2.
1 45 5 14 或4+1=5
5-4=1
练一练 3.
3
1
3
4
5
1
1
0
0
0
0
0
练一练
4.说一说。
差1个杯子,差2把勺子。
课堂小结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5课时 背土豆
探究新知
52 7
《乘车》第一课时(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2课时乘车(1)·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学生在本单元的前面课时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再此基础上进行初步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它为进一步学习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使学生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在上、下车的情境中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完了10以内的加减法,现在要来测试看,小朋友们掌握得如何了。
1.接着算一算。
1+2=___+2=___+1=___+4=___10-2=___-2=___-3=___-1=___7+3=___-6=___-4=___+8=___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依次回答,教师可通过计时比赛的形式,对第一名给予奖励。
师:小朋友们都坐过公交车吗?在公交车到站时,是不是有人下车,也有人上车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乘车的游戏吧。
(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比赛,一方面以游戏比赛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的记忆,实现在乐中学。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连加算式的意义与计算方法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情境图)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图中的故事?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原来车上有2人,到三家店站时,前门上车3人,后门上车2人。
现在一共有多少人?师:先用圆片代替小朋友摆一摆,再用一个算式表示人数的变化。
学生在组内用圆片摆一摆,并列出式子。
汇报:2+3+2师: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有三个数相加,还有两个加号。
师小结:像这样有几个数连续相加的算式就是连加算式。
提问:怎样计算它的结果呢?与同伴说说看。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乘车》加与减PPT课件(第1课时)

知识讲解
现在车上有多 少人车?上有9
人。
原有9 - 后门下5+前门上1 列式:9 -
人人
人
原有9+前门上1- 后门下5
列式:59++11-
人人
人
5
知识讲解 这两个算式中既有加法又
有减法,这样的算式就是
9 -= 加9减+混合1=算式。
54+ 15
-1 55 按照从左往右的顺
上下车15人后
上下0车15人后 序计算。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
乘车 第1课时
> 12 3
激趣导入
车上有2 人。
现在车上一共有多 少人?
知识讲解
现在车上有多
少人?
+ + 原有2 前门上3 后门上2
人人
人
车上有2 人。
列求就加式车 要 。:2+5上 把+现 这32有 三=7的 部人分2+4数相+,
2= 37
2+3+2
=7 读作:2加3再加2等
2=+72+像3这于读样7作,:在2加一2道再加加法3等算式
里,于有7 3个或3个以上的数
知识讲解
现在车上有多 少人车?上有8
人。
原有8 - 前门下1 - 后门下4
列人式:8 -人1 -
人
或8-4-
像这样4,一个数连续1减去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就
就要从总数8人里 去掉下车的1人和4 人。
知识讲解
谢谢观看
8 -= 17- 43
8-4-= 41 3
怎样计算 呢?
先再求下 又车 下车1
先再求下又车下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