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苏洵、苏辙散文三篇13六国论(苏洵)》1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六国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一、相关背景介绍1. 作者介绍: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2. 写作背景: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
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虚弱。
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
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要挟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承诺每一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此刻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一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一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宋朝这样一再向仇敌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仇敌的财富,减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非能换得和平。
苏洵虽然不睬解秦国那时已经具有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仇敌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衰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咱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课文解析1. 字词解析: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 )攻取之外,小.( )则.( )获邑,大.( )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其实..( )百倍..( );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024版《六国论(苏洵)》教学课件

目录•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六国论中思想观念探讨•知识拓展:战国策士文化及影响•跨学科联系:历史、政治、文学角度审视•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战国时期六国概况01六国的地理位置分别位于今天的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互相接壤,形成所谓的“战国七雄”。
02六国的政治制度以分封制为主,各国君主掌握国家大权,设立官僚机构进行治理。
03六国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商业和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各国之间贸易频繁,形成了较为繁荣的市场。
苏洵生平及文学成就苏洵的生平生于北宋时期,自幼好学,精通经史百家之言。
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
后致力于学术研究,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苏洵的文学成就他的散文纵横恣肆,气势磅礴,语言简练生动,善于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比喻来表达深刻的思想。
他的代表作《六国论》通过对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教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写作背景与目的写作背景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外部则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苏洵深感国家危亡在即,因此写下了《六国论》这篇政论文,希望通过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来警醒当政者。
写作目的苏洵在《六国论》中通过对六国灭亡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教训。
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引起当政者的重视和反思,推动国家进行改革和图强。
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文本解读与赏析引言简述六国灭亡的背景及作者写作意图。
论点提出阐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论据展开通过对比、举例等方式,详细分析六国赂秦的弊端。
论证深入探讨六国未能坚持合纵抗秦的原因,进一步揭示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作者对于六国灭亡的见解和启示。
文章结构梳理关键语句解读“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揭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采取了错误的对外政策——赂秦。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苏洵、苏辙散文三篇13六国论(苏洵)》1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自己预习,弄懂生僻字音、形、意,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语虚词。
3.掌握本文的文体知识“论”——以论证为主。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论证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建议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积极抗战以维护国权。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六国破灭之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之后,今年又出了一部吸引人心的穿越剧《相爱穿梭千年》,看来近几年穿越盛行哦。
上课之前咱们也来穿越一下,请大家回到北宋,与我一同赴一场满汉全席。
时间: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人物:苏轼(时年20岁)地点:北宋都城开封事件:苏轼进京赶考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席间大家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六国论(苏洵)》教学课件(共32张PPT)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议文,从秦亡的教训“过 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 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秦亡的教 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借 古讽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
积威:蓄积的力量
劫:胁制 从:跟随
故事:旧事
六 国 论 (宋 苏洵)
四、课文分析
第一段(1):全文纲领。提出中心论点 , 评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2):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正论)
第三段(3):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 (反论)
第四段(4、5):作出小结,提出告戒。旨 借古讽今。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
状语
•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 C、义不赂秦
奉 “义”,用作状语:坚持正义
•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 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 草芥。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苏洵,积累、梳理并归纳文言知识。
2.理解并掌握本文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及借古讽今的写法。
3.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和对比手法。
2、学习文言字词和固定句式。
【学习难点】1、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2.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注意读正字音、读清文意、读出感情。
一、激趣导入,培养兴趣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
高中语文《六国论》苏洵PPT(综合)公开课优秀课件全面实用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 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 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 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 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 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 ,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 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 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 (接受诸侯的贿赂),(不打 仗)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 获得城市。把秦国受贿赂得到 的土地,与战胜得到的土地比 较,它实际多到百倍。把六国 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地, 与战败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 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 想要的,就是六国诸侯最担心 的,(这样,)本来就不通过 战争来决定(胜负)。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与。
状语后置句,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赵尝于秦五战”
再:两次。
却:使……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 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 续击退了它。
语文教案六国论

语文教案-六国论-教学教案教学目的1.领会苏洵关怀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精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言语特色。
教学过程第—课时一、导入我们上学期曾学习过贾谊的(过秦论),作者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总揽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杜牧就秦国总揽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
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作者苏洵这位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又在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二、解题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
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着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举他。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
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1〕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幻灯〕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②秦灭六国时间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方法的变化,各诸侯国都开始进行改革,众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根底。
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六国论》教学设计一、导入北宋中期的诗坛,虽然缺乏像唐诗那样光彩四溢的诗歌作品,但一大批优秀散文家的涌现,使散文创作进入了韵味无穷的成熟阶段。
其中,苏洵的《六国论》就是一篇见解新颖、立意高远、说理透辟、论据精辟的优秀散文。
二、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他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而且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后人合称他们为“三苏”。
三、写作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对外软弱,对内残酷剥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先后爆发,国家日益衰弱。
面对这种现实,作者借古讽今,认为六国的灭亡是它们不联合抗秦的结果,委婉地劝告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而要“礼天下之奇才”,共谋抵抗北方的强敌契丹和西夏。
四、整体感知1. 音读:正音。
2. 意读:学生齐读全文。
讨论并明确文章大意。
3. 美读:体会文章抑扬顿挫、刚柔相济的文风。
五、赏析第一段1. 学生齐读。
2. 提问思考: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3. 学生讨论交流。
4. 师生共同明确:文章起笔不凡,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文章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观点一目了然。
5. 提问思考:作者既然要论述“弊在赂秦”的观点,为什么开头却从“兵”、“战”两方面落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学生讨论交流。
7. 师生共同明确:从“兵”、“战”两方面落笔,为下文的展开铺设了广阔的舞台。
在这样一个舞台上,“赂秦”则处处被动,“不赂秦”则处处主动,前者只能走向灭亡,后者终将走向兴旺发达。
文章从开头就已将双方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让读者明白了作者要论述的是“弊在赂秦”,而不是其他。
8. 提问思考:“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与“弊在赂秦”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9. 学生讨论交流。
10. 师生共同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与“弊在赂秦”是因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
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
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
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
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概括介绍本文。
教师指出: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
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
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
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
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便可以看出,赵、魏两国统治者对秦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问:试据《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说说赵魏两国对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赵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则实行妥协。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赵的策略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问: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
(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
)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问:三国赂秦而另三国不赂秦,作者却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命题,这就变得全面了)。
问:由此可见,“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包含着两个分论点,请说说是哪两个?(“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文中哪一段是论证“赂秦而力亏”的?(第2段。
)哪一段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第3段。
)二者的顺序能颠倒吗?(不能。
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
)问:第4段该是结论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积威之所劫”是什么意思?(长时期积累下来威势,即长期优势,这里是说“不要被敌方的长期优势所挟制”。
)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是个别结论(针对六国而言)还是一般性结论?结束语:正因为是一般性结论,由此又引出第5段,但此段涉及当时北宋的历史背景,留到下节课再说。
现在我们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练习背诵了。
二、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①停顿:“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语气:破灭之道也(肯定判断)③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
“互丧”,先后相继灭亡。
④“率皆赂秦耶”:设问兼反问。
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赵、燕三国未赂秦。
⑤“盖失……”两句,用解释语气读。
2.诵读练习及检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钟(包括检查),因为前面正对此段的理路作过分析。
3.归纳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三、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①“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
以,同“于”(让学生从旧课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中的“以”)。
以,当释为“在”,课文注为“用、凭着”,误。
②“较秦之所得……其实亦百倍”——“较”,直贯全句。
“所得”,指受赂得地。
“百倍”,极言其多,不是确数。
全句意即秦受赂得地为攻战得地之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为战败失地之百倍。
③厥——同“其”。
先秦典籍中用得较多,以后不常用。
作者这里是有意用古字。
④“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是形象的描述。
秦在六国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
⑤然则——承上发下语,这里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当。
⑥判——形声兼会意。
半,物中分。
⑦理固宜然——按理说,本当如此,即俗语“理所当然”。
⑧古人云——古人,指苏代。
这话是对魏安釐王说的,当时魏安釐王接二连三地以地赂秦,苏代不同意这种做法。
(2)找出本段中的论断(“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问:哪一个是主要的?(后一个。
)说明理由。
(照应开头“赂秦而力亏”。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跟这个论断是什么关系?(推论。
)问:引古人语有什么作用?(旁证。
)2.分层练习诵读及检查。
①开头至“固不在战矣”。
提示:注意排比句式。
行文先说事实后作论断。
“则”,相当于“可见”。
②“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
提示:议论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绘。
对比“先人”与“子孙”,包含着对赂秦政策的严厉批评。
“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繁;“五城”“十城”极言割地之多。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
提示:注意对偶句式、比喻写法。
3.归纳本段大意;论证“赂秦而力亏”的论点,指出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原因。
四、留作业。
1.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2.细读第3段,从中找出跟首段“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相照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
迁灭即灭亡。
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②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
斯,代词,这。
④“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
封牧为武安君。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
……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
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
赵忽军破,颜聚亡去。
以王迁降。
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
”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
再,两次。
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
(按:“秦实行郡县制。
)⑤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
(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2)层次分析教师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
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五国既丧”。
)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度?(从“与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问: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有赞扬,有批评。
)赞扬什么?(以武力对抗的政策。
)批判什么?(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
)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这两句话是照应上文哪一句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小结:可见,作者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作者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三国各爱其他……良将犹在”。
)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是不可能办到的。
)注意“或未易量”一语,它说明什么?(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
)这告诉我们下判断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
2.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要求读出语气,如:“齐人未尝赂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换“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也”不能删。
“齐亦不免矣”中,“矣”有讽刺意。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中,“也”有感叹意。
“且燕赵处秦”中,“且”表推进一层之意。
“向使……,则……”,要读得语意连贯。
3.归纳本段大意:指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三、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1)句意辨析①“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A秦人欲吞灭六国而不能B秦人惶恐之极,寝食不安(A以“之”为代词,代六国,用比喻写法;B以“之”为结构助词,无义,全句写实。
)小结:B正确,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说“井力西向”,对秦造成极大威胁。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从《过秦论》中找一段话来解释。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弱国入朝。
)(2)层次分析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各领出一层意思。
)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问: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上段句末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后一层有什么作用?(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问:《“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诵读练习并检查诵读指导:注意读出文势,抑扬分明(教师可以作示范诵读)。
四、留作业。
1.流畅地背诵前四段,准备诵读第5段。
2.试拿苏辙的同题文章与本文做比较,说说苏氏父子在六国问题上的见解有什么异同。
附:苏辙《六国论》(全文印发,但只要求读懂划线部分)尝读《六国世家》(指《史记》),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以上第一段,“不知天下之势”为一篇纲领。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出入要道),而蔽(护)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