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实验
幼儿园奇妙科技:探索简单机械原理实验

幼儿园奇妙科技:探索简单机械原理实验幼儿园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步,科技教育也应该从这个阶段开始,而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一种很好的科技教育方式。
1. 介绍简单机械原理简单机械原理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包括了杠杆、轮轴和斜面等。
通过观察这些基本的机械原理,幼儿可以了解到物体的平衡、力以及简单机械的作用原理。
在幼儿园,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幼儿理解这些原理。
2. 实验一: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装置,它可以用来放大力的作用效果。
在幼儿园的实验中,可以用一个平衡木、一个小物体和一个支点来展示这个原理。
通过移动小物体的位置,幼儿可以观察到平衡点的变化,进而理解到不同位置的力对于平衡点的影响。
3. 实验二:轮轴原理轮轴是另一个简单机械原理,它可以用来减小力的作用效果。
在幼儿园的实验中,可以用一个简易的滑轮装置来展示轮轴的原理。
通过手动转动滑轮,幼儿可以感受到需要的力减小了,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到轮轴的作用。
4. 实验三:斜面原理斜面也是简单机械原理的一部分,它可以用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在幼儿园的实验中,可以用一条倾斜的板子和一个小车来展示斜面的原理。
通过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幼儿可以理解到力在斜面上的分解和合成,以及斜面的作用。
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的实验,幼儿可以初步了解简单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并且可以在玩乐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这些实验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科技教育方式。
希望在今后的教育中,能够进一步拓展这方面的教育内容,让幼儿在玩耍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具有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科技人才。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幼儿科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在幼儿园的阶段,孩子们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科技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事物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幼儿园注重科技教育,为孩子们的科学启蒙打下良好的基础。
机械原理实验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一、实验目的1.对运动副、零件、构件及机构等概念建立实感。
2.培养依照实物机械绘制其机构运动简图的能力。
3.熟悉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用具1.牛头刨床模型,抛光机模型等各种机构模型2.学生自备:圆规、分规、有刻度的三角板(或直尺)、铅笔、橡皮及草稿纸等。
三、实验要求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和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熟悉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要求,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实验时根据给出的机构模型,仔细观察和分析后,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要求每位同学画出3~4个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机构自由度,把计算结果与实际机构进行比较,验证其有无错误。
四、基本原理机构的运动与机构中构件的数目、运动副的类型、数目及运动副的相对位置有关,而与构件的外形、组成构件的零件数目及固联方式、运动副的具体结构等无关。
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撇开构件的复杂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简单的符号来代替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即可表明机构中运动传递的情况。
五、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1.了解要绘制的机械的名称及功用,认清机械的原动件及工作构件(执行机构)。
2.缓慢转动原动件,细心观察运动在构件间的传递情况,了解活动构件,运动副的数目及其性质。
在了解活动构件及运动副数时,要注意到如下两种情况:1.当两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很小时,易误认作为一个构件;2.由于制造的不精确,同一构件各部分之间有稍许松动时,易误认作为两个构件,碰到这种情况,要仔细分析,正确判断。
3.要选择最能表示机构特征的平面为视图平面;同时,要将原动件放在一适当的位置,以使机构运动简图最为清晰。
4.按GB138-74中规定的符号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在绘制时,应从原动件开始,先画出运动副,再用线联接属于同一构件的各运动副,即得各相应的构件。
原动件的运动方向用箭头标出。
在绘制时,在不影响机构运动特征的前提下,允许移动部分 的相对位置,以求图形清晰。
物理实验简单机械原理

物理实验简单机械原理简介:本文旨在介绍物理实验中的简单机械原理,通过实践感受机械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方法。
实验一:杠杆原理材料:杠杆、小石块、测力计、支架、载物挂钩步骤:1. 将杠杆置于支架上,杠杆的一段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悬空。
2. 将载物挂钩挂在杠杆的悬空端。
3. 将小石块分别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4. 使用测力计测量不同位置的杠杆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原理:杠杆原理是指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杠杆两侧所受力的乘积相等。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力的平衡与不平衡条件下的杠杆运作过程,进而理解杠杆的力学原理。
实验二:滑轮原理材料:滑轮、绳子、载物挂钩、载物步骤:1. 将滑轮固定在支架上,并将载物挂钩挂在滑轮上方。
2. 将绳子绕过滑轮,一端用力拉动,另一端与载物挂钩连接。
3. 观察载物的升起和下降的过程,并记录所需的力的大小。
4. 分别改变滑轮的数量,重复步骤2和步骤3。
原理:滑轮原理是指通过改变绳子和滑轮的组合方式,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滑轮的作用,并探索不同滑轮的组合对力的传递所带来的影响。
实验三:斜面原理材料:斜面板、小车、测量器具步骤:1. 将斜面板固定在桌面上,并将小车放置在斜面板上。
2. 调整斜面板的角度,观察小车滑下斜面的情况。
3. 使用测量器具测量小车滑下斜面的速度和距离。
4. 改变斜面角度和小车质量,重复步骤2和步骤3。
原理:斜面原理是指利用斜面减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影响,从而减小物体在斜面上的摩擦力。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斜面的作用,以及改变斜面角度和物体质量对物体滑动过程的影响。
实验四:力的分解原理材料:示波器、振动传感器、托盘、质量块步骤:1. 将示波器和振动传感器固定在托盘上。
2. 将质量块放置在托盘上方,并通过振动传感器测量作用力。
3. 将质量块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力,测量两个方向上的作用力。
4. 改变质量块的位置和大小,重复步骤2和步骤3。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探索简单机械原理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探索简单机械原理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索一下简单机械原理。
简单机械是指那些利用物体的形状和力的原理来减轻人的工作量的工具。
通过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我们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
这些实验既能让幼儿有趣地学习科学知识,又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简单机械原理吧!实验一:斜面上的小车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个关于斜面的实验。
我们将用一个小车测试斜面对物体的作用。
下面是实验过程:材料准备•一个小车•一个斜面•几个小物体(如书、球等)实验步骤1.将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让它沿着斜面向下滚动。
2.用一些小物体放在斜面上,观察小车向下滚动的速度和力的变化。
当斜面上没有任何物体时,小车能够迅速滚下来并且速度很快。
当我们放置一些物体在斜面上时,小车的速度变慢了,需要更多的力来推动它。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斜面能够减轻物体下滑的速度和力。
当斜面的角度更大时,物体下滑的速度越慢,需要的力越小。
这是因为斜面能够将物体的重力分解为垂直向下的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力。
平行于斜面的力越大,物体下滑的速度越慢。
实验二:杠杆的原理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个关于杠杆的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杠杆的作用原理。
材料准备•一根长木棍或铁棍•一个小物体(如石块)•一根木棍或铁棍作为支点实验步骤1.将长木棍或铁棍平放在两个支点上。
2.将小物体放在长木棍的一端。
3.观察小物体的位置和杠杆的倾斜角度。
当小物体放在杠杆的一端时,杠杆的另一端会上升。
当我们将小物体移到离支点更远的位置时,杠杆的倾斜角度增加,需要更大的力才能平衡。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杠杆能够通过力的乘积实现力的平衡。
当杠杆的一边离支点更远时,需要的力更小,因为较小的力能够实现通过较大的力乘积来平衡。
实验三:滑轮的力量最后,我们来进行一个关于滑轮的实验。
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装置,通过它我们可以体验到力的改变。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大全

机械原理实验项目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一)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测试常见机械传动装置(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在传递运动与动力过程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及机械效率等,加深对常见机械传动性能的认识与理解。
(2) 通过测试由常见机械传动组成的不同传动系统的机械参数,掌握机械传动合理布置的基本要求。
(3) 通过实验认识机械传动性能综合实验台的工作原理、提高计算机辅助实验能力。
二、实验设备机械传动性能测试综合实验台。
三、实验内容机械传动性能测试是一项基于基本传动单元自由组装、利用传感器获取相关信息、采用工控机控制实验对象的综合性实验。
它可以测量用户自行组装的机械传动装置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与机械效率,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输出结果数据与曲线等功能。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台的逻辑框图变频 电机ZJ 扭矩 传感器ZJ 扭矩 传感器工作载荷扭矩测量卡转速调节机械传动装置负载调节工控机扭矩测量卡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二)慧鱼机器人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慧鱼机器人、机电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组装设计,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
2)利用“慧鱼模型”组装机器人模型,探索机器人各个功能的实现方法,进行机电一体化方面的训练。
二、实验设备1)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包; 2)计算机一台;3)可编程控制器、智能接口板; 4)控制软件。
三、实验内容“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是工程技术型模型,能够实现对工程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等的模拟仿真。
模型是由各种可以相互拼接的零件所组成,由于模型充分体现了各种结构、动力、控制的组成因素,并设计了相应的模块,因此,可以拼装成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模型,可以用于检验学生的机械结构和机械创新设计与控制的合理可行性。
慧鱼机器人实验二室自动步行车 学生创新实验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三)PLC控制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全自动加工中心、自动化立体仓库、焊接站等工业模型的组装设计,控制原理及PLC在工业中的应用;2)了解和熟悉PLC的结构和外部接线方法,掌握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3)掌握顺序功能图的绘制,掌握以顺序控制梯形图的设计方法与调试。
机械原理实验

机械原理实验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和机械结构的设计原理。
在机械原理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机械原理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简单机械实验。
1.杠杆原理实验。
杠杆原理是机械原理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它研究杠杆在平衡条件下的力和力臂的关系。
在杠杆原理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力臂和力的大小,观察杠杆的平衡条件,验证杠杆原理的成立。
2.轮轴原理实验。
轮轴原理是研究轮轴在转动运动中的力和力矩关系的原理。
通过轮轴原理实验,我们可以验证轮轴原理的成立,了解不同大小力矩对轮轴转动的影响,加深对轮轴原理的理解。
二、复杂机械实验。
1.齿轮传动实验。
齿轮传动是机械中常用的一种传动方式,它通过齿轮的啮合传递力和运动。
在齿轮传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组装不同齿轮传动装置,观察齿轮传动的速度比和力比,验证齿轮传动的原理和规律。
2.连杆机构实验。
连杆机构是机械中常见的一种机构,它通过连杆的连接传递运动和力。
在连杆机构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组装不同形式的连杆机构,观察连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传递方式,加深对连杆机构原理的理解。
三、机械原理应用实验。
1.简易起重机实验。
起重机是机械中常见的一种机械装置,它通过杠杆、轮轴、齿轮传动等原理实现货物的起升和运输。
在简易起重机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组装简易起重机,观察各种原理在起重机中的应用,加深对机械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理解。
2.简易发动机实验。
发动机是机械工程中的重要装置,它通过燃烧能源转化为机械能。
在简易发动机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组装简易发动机,观察燃烧、气缸、活塞等部件的工作原理,加深对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机械原理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参与机械原理实验,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为未来的工程实践做好准备。
初一物理教案简单机械原理实验

初一物理教案简单机械原理实验实验目的:通过简单机械实验,帮助初一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机械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1. 弹簧测力计2. 力量表3. 斜面4. 牛顿秤5. 木块6. 线轮7. 客观镜8. 计时器实验一:斜坡上滑动的物体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测量物体在斜坡上滑动的情况,了解物体受到的力对滑动有何影响。
实验步骤:1. 将斜面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固定好。
2. 在斜面上放置一个小木块。
3.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受到的重力。
4. 将木块轻轻推向上斜面,观察木块的滑动情况。
5. 记录木块滑动时所受到的力的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斜面的角度越大,木块滑动的速度越快。
2. 斜面的摩擦力对物体的滑动速度有一定影响。
3. 在斜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分解成两个分力:与斜面垂直的法向力和与斜面平行的摩擦力。
实验二:线轮实验实验目的:通过线轮实验,了解线轮的原理,观察线轮对力的作用。
实验步骤:1. 将线轮固定在合适的位置。
2. 在线轮上绕上一根绳子,并在绳子的一端加上适当的重物。
3. 用牛顿秤测量绳子上的拉力。
4. 慢慢拉起绳子,观察线轮的转动情况。
5. 记录绳子拉起的长度和所受到的力的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当施加力作用于绳子上时,线轮会转动。
2. 线轮可以改变施加在绳子上的力的方向。
3. 在线轮上加上适当的重物,可以使得所需施加的力减小。
实验三:平衡杆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平衡杆实验,了解力矩和平衡杆的原理,观察平衡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步骤:1. 放置一根细长的木杆在水平桌面上。
2. 定点在杆的中间位置,制作一个活动的平衡点。
3. 用客观镜观察杆的平衡情况。
4. 在杆上适当位置加上不同质量的物体,观察平衡杆的平衡情况。
5. 记录各位置所添加的质量和平衡杆平衡的状态。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平衡杆在水平桌面上平衡时,左右两边所受的力矩相等。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实验一,杠杆原理。
本实验旨在验证杠杆原理,通过测量不同力臂和力的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计算力矩的大小来验证杠杆原理。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个木制的杠杆,上面有两个固定的滑块,分别位于杠杆的两端。
我们在滑块上分别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并通过移动滑块的位置来调整力臂的长度。
然后,我们使用一个测力计来测量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力臂较长时,需要施加较小的力才能使杠杆达到平衡。
而当力臂较短时,则需要施加较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平衡。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力矩的计算公式,M = F d,其中M表示力矩,F表示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d表示力臂的长度。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杠杆原理,即力矩的大小与力臂的长度成反比。
这也为我们理解和应用杠杆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实验二,轮轴原理。
本实验旨在验证轮轴原理,通过测量不同半径的轮轴上所施加的力和输出力的大小,以及计算力矩的大小来验证轮轴原理。
我们准备了两个不同半径的轮轴,分别在轴上施加相同大小的力,并测量输出的力的大小。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轮轴原理的计算公式,F1 d1 = F2 d2,其中F1和F2分别表示施加在轮轴上的力和输出的力的大小,d1和d2分别表示轮轴的半径。
实验结果表明,当轮轴半径较大时,输出的力较小;而当轮轴半径较小时,输出的力较大。
这与轮轴原理的预期结果一致,即输出力与轮轴半径成反比。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轮轴原理,为我们理解和应用轮轴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结论。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验证了杠杆原理和轮轴原理,并得出了它们的计算公式。
这些实验结果为我们理解和应用机械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也为我们今后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机械原理的实验报告到此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一、实验目的
1.对运动副、零件、构件及机构等概念建立实感。
2.培养依照实物机械绘制其机构运动简图的能力。
3.熟悉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用具
1.牛头刨床模型,抛光机模型等各种机构模型
2.学生自备:圆规、分规、有刻度的三角板(或直尺)、铅笔、橡皮及草稿纸等。
三、实验要求
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和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熟悉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要求,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实验时根据给出的机构模型,仔细观察和分析后,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要求每位同学画出3~4个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机构自由度,把计算结果与实际机构进行比较,验证其有无错误。
四、基本原理
机构的运动与机构中构件的数目、运动副的类型、数目及运动副的相对位置有关,而与构件的外形、组成构件的零件数目及固联方式、运动副的具体结构等无关。
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撇开构件的复杂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简单的符号来代替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即可表明机构中运动传递的情况。
五、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
1.了解要绘制的机械的名称及功用,认清机械的原动件及工作构件(执行机构)。
2.缓慢转动原动件,细心观察运动在构件间的传递情况,了解活动构件,运动副的数目及其性质。
在了解活动构件及运动副数时,要注意到如下两种情况:
1.当两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很小时,易误认作为一个构件;
2.由于制造的不精确,同一构件各部分之间有稍许松动时,易误认作为两个构件,碰到这种情况,要仔细分析,正确判断。
3.要选择最能表示机构特征的平面为视图平面;同时,要将原动件放在一适当的位置,以使机构运动简图最为清晰。
4.按GB138-74中规定的符号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在绘制时,应从原动件开始,先画出运动副,再用线联接属于同一构件的各运动副,即得各相应的构件。
原动件的运动方向用箭头标出。
在绘制时,在不影响机构运动特征的前提下,允许移动部分 的相对位置,以求图形清晰。
初步绘制时可按大致比例作图(称之为机构示意图)。
图作完后,从原动件开始分别用1、2、3……标明各构件,再用A 、B 、C ……标明各运动副。
5.仔细测量机构的各运动学尺寸(如转动副间的中心距,移动副导路的位置等),对于高副则应仔细测出高副的轮廓曲线及其位置,然后以一适当比例尺μ1作出正式的机构运动简图。
六、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对于平面机构其自由度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h l P P n F --=23
式中:n ——机构中活动构件的数目; l P ——机构中低副的数目; h P ——机构中高副的数目。
在计算中要注意机构中出现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等特殊情况。
若计算的机构自由度与实际自由度不一致时,应找出错误原因,加以纠正。
七、思考题
1.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为什么必须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2.一个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应说明哪些内容?
3.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原动件取在不同位置,会不会影响简图的正确性?
4.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对测绘机构运动简图有何帮助?
实验七 渐开线齿轮范成原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原理,观察齿轮渐开线齿廓及齿根过渡曲线的形成过程;
2.了解齿轮轮齿的根切现象,产生和原因和发生根切后齿形; 3.了解应用变位法避免根切及变位后所范成的齿形; 4.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二、实验设备及用具
1.齿轮范成仪(齿条刀:m=10,α=20°)、剪刀; 2.图纸A 3一张、铅笔、圆规、三角板。
(学生自备) 三、基本原理
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或齿轮齿条)互相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的原理来加工轮齿的一种方法。
加工时其中一轮(或齿廓条)为刀具,另一轮为毛坯,它们保持固定的速比关系,完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或齿轮齿条)在啮合的传动一样。
同时刀具还一面作径向进给运动(直至全齿高),另一面沿轮坯的轴线作切削运动,这样所切制的齿轮的齿廓就是刀刃齿廓各个位置线的包络线。
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的齿廓,可以证明其所包络出来的齿廓也为渐开线。
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包络出齿轮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实验来表现这一过程。
在实验中所用的齿轮范成仪相当于用齿条型刀具加工齿轮的机床,待加工齿轮的纸坯与刀具模型都安装在范成仪上,由范成仪来保证刀具与轮坯的对滚运动(待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线速度与刀具的移动速度相等)。
对于在对滚中的刀具与轮坯的各个对应位置,依次用铅笔在纸上描绘出刀具的刀刃廓线,每次所描下的刀刃廓线相当于齿坯在该位置被刀刃所切去的部分。
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观察到刀刃廓线逐渐包络出待加工齿轮的渐开线齿廓,形成轮齿切削加工的全过程。
在范成过程中,轮齿的齿根过渡曲线是用刀具的齿顶尖角(齿条插刀)或齿顶圆角(齿条插刀)加工出来的。
为了能形成被加工齿轮的径向间隙。
刀具的齿顶高应加高,即
25.1)(**
=+=m C h h a a m 。
四、齿轮范成仪的构造
齿轮范成仪的结构简图如图11所示,所用刀具为渐开线齿条刀2,刀具用螺母7固定在溜板3一道在导轨内左右移动。
圆盘4相当于被加工的毛坯,并绕着固定铰链01回转,为保持齿条刀和被加工齿轮间的固定速比关系(齿条刀的移动速度=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线速度),圆盘4和溜板3之间用二条钢带6来传动。
O1
图11
齿条刀具的主要参数(图1)
m=10mm ,α=20°,00.1*
=a
h ,25.0*=C
图12 被加工齿轮的主要参数:
m=10 (mm),α=20°,z =17,.1*
=a h =1
,25.0*=C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1.标准齿形的绘制:
(1)计算被加工齿轮的齿数Z ,齿顶圆直径d a ,基圆直径d b 。
需在图纸上画出齿轮顶圆、分度圆、基圆、齿根圆,并按齿顶毛圆φ200剪出;
(2)将图纸装在圆盘4上,注意对准中心,用压板5压紧; (3)调整齿条刀的位置,使齿条的中线与轮坯的分度圆相切; (4)将溜板3移至一极端位置,然后向另一端缓慢移动溜板。
(注意只能向一个方向移动,不得来回移动,否则由于间隙将会影响到所绘制齿廓的精确性),每移动一个小距离后,即用削尖的钢笔或圆珠笔紧贴齿条刀的齿廓在图纸上绘出刀刃位置线。
如此继续进行,直至溜板移至另一极端位置为止。
这时在图纸上形成2~3个完整的轮齿。
最后按齿顶圆剪去多余的毛边。
在绘制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轮齿齿廓和齿根曲线的形成过程,并观察有无根切现象。
2.正变位齿轮的绘制
(1)按下式计算齿轮的最小变位系数 17
17*
min Z
h x a
-= 取齿轮的实际变位系数min x x =或稍大于m in x (消除根切) 本实验取x=0.5
(2)计算齿轮的齿顶圆(不考虑齿顶削减))22(*
x h Z m d a a ++=。
图纸上画出齿顶圆、分度圆、基圆、齿根圆,并按齿顶毛圆φ210剪出;
(3)将图纸装在圆盘4上,注意对准中心,用压板5压紧;
(4)调整齿条刀的位置,使齿条的中线从轮坯的分度圆外移动x ·m 距离(即作正变位); 其余操作步骤同前。
3.负变位齿轮的绘制与正变位类同。
六:要求:
(1)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
(2)计算好标准、正变位、负变位三种齿形的齿顶圆、齿根圆、分度圆和基圆直径并且把各圆画在毛圆φ200的图纸上(如图A 、B 缩小图所示三等分);
以上二项必须在进实验室以前完成。
七、思考题
1.什么叫正变位?什么叫负变位?
2.齿条刀具的齿顶和齿根高为什么都等于m C h a )(**
+?
3.正变位、负变位过大的齿轮会出现哪些不良现象?
4.为什么齿条刀具能切出齿轮的渐开线齿廓?
5.通过实验、说明你所观察到的根切现象是怎样的?是由于什么原因?根切现象发生在基圆内还是发生在基圆之外?避免根切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