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2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节课官方笔记目录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二、本章/教材结构图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四、配套练习题五、其余课程安排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课件内容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一)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中国领土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尚书·禹贡》篇。
(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如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式建筑,长江流域的干栏式结构建筑。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燕齐地区神仙崇拜、明清晋商的盛行、扬州的繁华等都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国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如桐城以文章扬名,桐城派的方苞、姚鼐(nài)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清朝时期浙东一代重史学,受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代崇尚经术,受戴震的影响。
还有“吴学”、“扬州之学”等,都与典范人物有关,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二十四正史中,较为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在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一书中的《货殖列传》。
(二)先秦时期的几个重要文化区域1、四大基本经济区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将天下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
传统文化的背景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智”; 亚洲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 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 沦为
奴隶。希腊人“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 健旺,所以永保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 的发展。”孟氏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创立了 精于思辩的佛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 们不好动,终日坐在屋里或树荫下冥思苦想。
自河北,山东,安徽,河南,也以陇海铁 路为中心点。山东产生了吴佩孚,张宗昌
孙传芳,卢永详;河北产生了齐燮元……; 河南产生了袁世凯;安徽产生里冯玉详, 段祺瑞。江苏不出大将,而产生了几位 出色的旅馆侍者。五十年前,中国中部 湖南省出了一位曾国藩,这个好象是例 外,但适足以证明上述之定律:因为曾 国藩是一位第一流的学者,同时也是第 一等大将,但他既系出生于长江之南, 是以食米者而不是啖馍馍者,从而他的
北面修建了长城,加之长期处于文明中心, 隔绝了与世界的联系。天然地理屏障,既 保护了我们,也封闭了我们。
对文化的影响:
1、文化自生,延续不断,文化中心观 念(孟子曰“吾闻由夏变夷,未闻变于 夷者也”,宋代石介《中国论》),封 闭内倾,民族性格稳健。与古希腊对比, 富于开放、冒险、进取精神等。
命运注定应为显贵大臣,而不能为中华民 族开创一新的皇朝,因为开创帝业这种工
作,需要一种北方典型的粗砺豪放的态度, 要具备一种淳朴而令人可爱的无赖汉之 特性,要爱好战争,不厌劳动而善于自 利的天才——藐视学问与孔教伦理,直 至大局底,南面称皇,那时孔教的尊皇 思想始有用于他,然后大模大样大讲其 尊孔之道。(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 骚客、商人;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 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四野)
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

一、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1、地理背景:大陆型国家●海洋城邦国家,国土狭小,以商业贸易立国,则具贸易的精神、商业的性格。
●领土国家,幅员辽阔,以农业立国,则具耕作的精神、农业的性格。
2、经济背景:以农为本孟子(儒家)重农思想核心3、政治背景: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尊卑长幼权力和财产的分配与继承制度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4、科技背景:实用科技+直觉思维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黑火药--唐末印刷术--宋毕升造纸术--汉蔡伦司南--黄帝时期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大陆环境,决定了时空意识的封闭性;2、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变异观上的保守性3、“宗法”、“集权”政治,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倾向,也就是政法理念的伦理性4、实用性、技艺性的科技背景,决定了文化的“了悟”特色,也就是科技观或世界观上的直觉性。
三、多元文化与多重性格1、诸子百家儒家:文化人的学派。
道家: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兵家:战争谋略研究。
墨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法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名家阴阳家2、孙老韩辩证法与国民理性趋利避害的“利害理性”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哲学思想。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古人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五行生克”表示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及变化方式,即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
这是一对矛盾,矛盾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于是有:“我生”、“生我”、“我克”和“克我”四种变化。
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及涵义●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资源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以及后来的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3、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
●儒学——教化百姓;道学——修身养生,理学——规范天下;佛学——安抚民心。
仁的具体内容第一,孝悌为仁之本第二,忠恕为仁之道第三,“恭、宽、信、敏、惠”实现仁的五种品德。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表达总体体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名词解释〕△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阔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四分法:1、生产生活文化2、制度文化3、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4、语言文字文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广阔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广济河3、金水河4、惠民河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新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特征:1、原始农业的出现2、陶器的制造3、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仰韶文化后时期〔公元前5000-前3000〕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新石器时代三大文化成就:农业〔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弄呀〕、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三皇五帝传说:五帝的谱系:黄帝、颛顼、高辛、尧、舜▲夏、商、西周文化进程:〔尚忠夏〕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夏文化特点: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商代始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文化特征:尊神、事鬼,先鬼后礼;西周的历史功绩: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各组的族性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国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西周的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复习资料二四、名词解释1.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2.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3.地缘:此地线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五、简答题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
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
②寒暖交错期。
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
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
④仪器观测期。
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
中国地理的整体牲是什么?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
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遗产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那边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这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器”九州:对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
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尽地利之教: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对土地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由政府监督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开封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河)、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气候变化大势著名学者竺可桢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的四个时期:1、温暖期(前3000-前1100)2、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3、寒冷时期(1400-1900)“方志时期”4、“仪器观测期”(1900-现在)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存在地理通道的优势。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乡土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经典巨著,它以地理和人文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民间文化和社会生活。
每一章都涉及到各种知识点,让我们来一起整理一下。
第一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本章介绍了中国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特征等。
重点了解中国地貌分类、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地理特征。
第二章: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包括中国古代历史、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的特点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和重要事件,如夏、商、周等朝代,以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符号。
第三章:中国家庭和婚姻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家庭和婚姻的传统及现代变化,包括家庭结构、家庭角色、婚姻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家庭和婚姻传统的特点,如三从四德、夫妻恩爱等。
第四章:中国的宗教信仰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宗教信仰的种类,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以及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读者需要了解中国的宗教信仰的发展历程,以及宗教信仰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中国的节日和民俗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六章:中国的音乐和舞蹈本章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包括京剧、昆曲、民族音乐、民族舞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七章:中国的饮食文化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各种不同地区的菜系和特色小吃。
读者需要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饮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八章:中国的文艺和文学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文艺和文学,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内涵。
第九章:中国的工艺和美术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工艺和美术,包括陶瓷、漆器、织锦、书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青藏高原:号称 “世界屋脊”。 居住人群:吐蕃,羌 人
真题: (2010,10)2.南 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 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 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 族是( B ) A.羌 B.吐蕃 C.鲜卑 D.回纥
(2012年10月) 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 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被称为 ( D) A.西夏 B.西戎 C.西狄 D.西羌
原因:1、 中原文明必 须长期面对 一个由草场、 山地、沙漠、 戈壁构成的 辽阔的地域, 和以游牧为 基本特征的 文化区域。
2、这个与中原 发生关系的 “前台” —蒙古高原上生 存着许多民族, 从最早的猃狁 (Xiǎnyǔn),到 北狄、匈奴、 鲜卑、突厥、 契丹、党项、 金、蒙古、满 族。
3、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是在前一个民族迁 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 进,充当着新的高原主人。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 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 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 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 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 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着。 4、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 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上述 的情况就重复一次。反复多次。
简述文化传统的内涵P43
内涵: A、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是在传承 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 B、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 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比如裹脚
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 件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 失
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 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 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 1、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 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 民族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2、中国历史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 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了南北不 同的历史景观。 3、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 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1.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 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2011)
(1)、这个地区有黄河和海河 水系,东部还有泰沂山地,是汉 民族的聚集区,在很长一段时间, 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2)、华北平原直接与气候湿 润,湖泊众多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相连,这一地区是古代重要的农 业区,唐宋以后还是中国的经济 中心。
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 次的区别是什么? P41
)(1)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2)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 拥有的文化。 (3)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 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4)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 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 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 相补充。
一、中国地理简要 的概况。 1、中国地形地势及 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 的欧亚中国处于 世界最大的欧亚 大陆的东部,东 临浩瀚的 ( A)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地理环境(2011,11):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 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 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 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理解: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2008,10)3.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 制于它的( c ) A.气候条件 B.经济条件 C.地理条件 D.国际条件
古埃及发生于:尼罗河。 希罗多德:“埃及是 尼罗河的赠礼。”
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 各地理单元有着很大的独立性。
(2013,1)2.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的发 生,相同的特点是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 溉。古埃及文明发生于( B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 C.底格里斯河 D.幼发拉底河 (2007,10)4.古埃及文明发源于 ( B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 C.底格里斯河 D.幼发拉底河
(2009.10)简述中国文 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 形势”。
答:(1)山西高原的 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 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 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 路; (2)太行山脉中某些 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 北地区。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 居住以狩猎和耕种为生 的民族。 鲜卑、契丹、金人、满 族。 通过狭窄的辽西走廊与 华北平原接壤。
(2006,10)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 汉时期,便进入了( B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2006,1)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东汉、三国 直到南北朝,是( B ) A.第一个寒冷期 B.第二个寒冷期 C.第三个寒冷期 D.第四个寒冷期
(2009,10)3.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 争而是(D ) A.威胁与恐吓 B.和亲与共存C.吞并与兼并 D.联合 与融会
(2010,10)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 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C ) A.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2012,10)27.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功是依靠( BC ) A.和平 B.联合 C.融会 D.谦让 E.战争 (2009,10)5.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的独特 文明形态和(D ) A.文化体系 B.文化内涵 C.文化结构 D.文化方向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然是黄河流域,但不 同于前面的几大文化的的是,它所依赖的 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的众所支流所 形成的湿润地区。
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 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P51 在中国战争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 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 向。
1、(2012,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 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D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2、(2009,1)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 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期 上起西周,下迄(D ) A.秦末 B.两汉 C.唐末 D.元 中 3、 (2010,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1400年—1900 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即寒冷时期。著名学 者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 C) A.“纪传时期” B.“编年时期” C.“方志时期” D.“纪事本末时期”
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 相连
(2011,1) 26.长江中 下游平原的 构成有 ( ABE ) A.江汉平原 B.鄱阳湖平 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E.长江三角 洲平原
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 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 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 交通的便利。 真题:(2012.1)古地理专家认为,与渭水、黄河、 济水这条东西交通线相交的南北交通线共有( C )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 化方向。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 走向统一,地域决定中国是一个人 群林立、多族群的世界。
地势分布:三个阶梯。西高东低。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历史上许多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原因?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属于温带气候,旱灾,洪灾,蝗灾 四个大的时期: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占主导。 如何理解“大一统”:P51
1、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 念已经十分清晰。 2、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 同的政治策略,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 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以后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 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 3、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算短,但追求统一始 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 4、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 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是第二阶梯。
最南:云贵高原,是古代的“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北部是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
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 北面大巴山:古巴人。氐(dī )人、羌人。 盆地中央是成都平原:富饶,汉人。
往北越过秦岭就是黄土高原。
历史上许多王朝在这里建都的原因?
1、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 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可谓表里 山河。 2、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 退可守,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2011,10)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 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D ) A.和睦 B.团结 C.和平 D.统一 (2008,10)5.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 载,到西周时,已经十分清晰的相关观念则是( C) A.“天” B.“地” C.“天下” D.“地上” (2009,10)2.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 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 是( B ) A.和睦 B.统一C.和平 D.友好
气候变迁:由暖变冷。 P50
真题:竺可桢先生在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 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 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 变化分为( D ) A.一个大的时期 B.二个大的时期 C.三个大的时期 D.四个大的时期
四个时期: 1)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温暖期。 商末。黄河中下游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公元前1100——公元1400,寒暖交错期。 (西周到明初) A。西周前期,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 牛马冻死,江汉结冰。 B。春秋至西汉,第二个温暖期。北方收获两季, 蜀汉江陵有橘树。 C。东汉、三国至南北朝,第二个寒冷期,淮河结冰。 贾思勰 《齐民要术》:黄河以北的桃花开, 比现在晚十天到半月。 D。隋唐至北宋,第三个温暖期。柑橘。 E。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第三个寒冷期。荔枝树冻死。 F。南宋中期到元中期,第四个温暖期。杭州不见冰雪。 3)公元1400——1900,寒冷时期,方志时期。 4)1900——仪器观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