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合集下载

全国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进到“文化”,人们常常引用“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此语出自( )A.《论语》B.《易》C.《荀子》D.《礼记》2.在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翰的( )A.大西洋B.印度洋C.太平洋D.北冰洋3.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 )A.人文环境B.地理环境C.生活环境D.自然环境4.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我国重农主义观念起于( )A.西周B.东周C.汉朝D.明朝5.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是在(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D.隋唐两宋6.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A.黄帝B.高车部C.鲁班D.伏羲7.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8.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将郡县制度推向全国的是( )A.西周B.战国C.秦朝D.唐朝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 )A.郑国子产《刑书》B.魏国李悝《法经》C.《秦律》D.汉《九章律》10.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中,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 )A.老子B.庄子C.墨子D.孔子11.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 )A.《论语》B.《孟子》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12.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本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少数民族达到( )A.24个B.20个C.16个D.12个13.在近代否定汉字的主潮中,明确提出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主张的学者是( )A.章炳麟B.吴稚晖C.鲁迅D.钱玄同14.“五四”以后的20年代,主张“儒学复兴论”的代表人物是( )A.贺麟和冯友兰B.梁赖溟和熊十力C.唐君毅和牟宗三D.余英时和杜维明15.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A.宗法制B.监察制度C.科举制度D.法律制度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PPT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PPT模板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特点表现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经济基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内地的自然 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从古至今的农耕经济。
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 成熟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延续 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地理环境促进了文化的延续。中国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 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 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 础。其他地方的文化影响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对却无法动摇 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这就促进了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三、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通 常用来表示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结构是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 济结构、文化结构互相耦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
社会结构的停滞性和大一统王朝的周期性更替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最基本特点。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系统。这种社会结 构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周期性震荡。正是 这种超稳定系统,保持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延续,使社会结 构呈现出巨大的稳定性,其浓厚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伦理型范式,其典型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型 范式。宗法一体化则表现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是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其次农耕经济的多 元结构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再次农耕经济 的早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再其次农耕经济弱化了理 论逻辑推理和实验性研究。最后农耕经济对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 念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1.水稻种植与水资源: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中国广袤的江河湖泊以及丰富的降水资源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条件。

而水稻种植也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稻田的灌溉系统和湿地的保护。

2.秦岭与华山:秦岭是中国的分水岭,北面是黄河流域,南面是长江流域。

秦岭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关中和陕西地区的发源地,陕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而华山则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是陕西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3.长江与文化: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陆河流。

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比如三峡、古代城市和文化名人故居等。

4.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聚居地之一,这里孕育了古代中国伟大的文化与文明,比如良渚文化、夏商周文化等。

5.雅鲁藏布江与西藏文化: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西藏地区的母亲河。

西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有着独特的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雅鲁藏布江的壮丽景观和丰富的水资源为西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6.长城与边塞文化:长城是中国古代的边防工程,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长城沿线有许多与边塞文化相关的景观和遗迹,比如敖包、塔、关城等。

这些景观和遗迹见证了中国的边防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文化交流的特点。

7.苏州园林与水城文化: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园艺文化的瑰宝。

苏州的独特水城文化和富饶的水资源为苏州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8.汴京与国际贸易:汴京是中国古代的首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汴京位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这里有丰富的农产品和商业资源,加上北方的交通优势,使得汴京成为了商业和文化的中心。

10.大运河与南北文化交融: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连接了南方的江河湖泊和北方的黄河,促进了南北地区的贸易和人员流动,推动了南北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智”; 亚洲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 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 沦为
奴隶。希腊人“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 健旺,所以永保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 的发展。”孟氏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创立了 精于思辩的佛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 们不好动,终日坐在屋里或树荫下冥思苦想。
自河北,山东,安徽,河南,也以陇海铁 路为中心点。山东产生了吴佩孚,张宗昌
孙传芳,卢永详;河北产生了齐燮元……; 河南产生了袁世凯;安徽产生里冯玉详, 段祺瑞。江苏不出大将,而产生了几位 出色的旅馆侍者。五十年前,中国中部 湖南省出了一位曾国藩,这个好象是例 外,但适足以证明上述之定律:因为曾 国藩是一位第一流的学者,同时也是第 一等大将,但他既系出生于长江之南, 是以食米者而不是啖馍馍者,从而他的
北面修建了长城,加之长期处于文明中心, 隔绝了与世界的联系。天然地理屏障,既 保护了我们,也封闭了我们。
对文化的影响:
1、文化自生,延续不断,文化中心观 念(孟子曰“吾闻由夏变夷,未闻变于 夷者也”,宋代石介《中国论》),封 闭内倾,民族性格稳健。与古希腊对比, 富于开放、冒险、进取精神等。
命运注定应为显贵大臣,而不能为中华民 族开创一新的皇朝,因为开创帝业这种工
作,需要一种北方典型的粗砺豪放的态度, 要具备一种淳朴而令人可爱的无赖汉之 特性,要爱好战争,不厌劳动而善于自 利的天才——藐视学问与孔教伦理,直 至大局底,南面称皇,那时孔教的尊皇 思想始有用于他,然后大模大样大讲其 尊孔之道。(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 骚客、商人;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 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四野)

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

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

一、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1、地理背景:大陆型国家●海洋城邦国家,国土狭小,以商业贸易立国,则具贸易的精神、商业的性格。

●领土国家,幅员辽阔,以农业立国,则具耕作的精神、农业的性格。

2、经济背景:以农为本孟子(儒家)重农思想核心3、政治背景: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尊卑长幼权力和财产的分配与继承制度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4、科技背景:实用科技+直觉思维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黑火药--唐末印刷术--宋毕升造纸术--汉蔡伦司南--黄帝时期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大陆环境,决定了时空意识的封闭性;2、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变异观上的保守性3、“宗法”、“集权”政治,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倾向,也就是政法理念的伦理性4、实用性、技艺性的科技背景,决定了文化的“了悟”特色,也就是科技观或世界观上的直觉性。

三、多元文化与多重性格1、诸子百家儒家:文化人的学派。

道家: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兵家:战争谋略研究。

墨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法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名家阴阳家2、孙老韩辩证法与国民理性趋利避害的“利害理性”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哲学思想。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古人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五行生克”表示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及变化方式,即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

这是一对矛盾,矛盾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于是有:“我生”、“生我”、“我克”和“克我”四种变化。

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及涵义●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资源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以及后来的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3、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

●儒学——教化百姓;道学——修身养生,理学——规范天下;佛学——安抚民心。

仁的具体内容第一,孝悌为仁之本第二,忠恕为仁之道第三,“恭、宽、信、敏、惠”实现仁的五种品德。

中国的文化地理和文化多样性

中国的文化地理和文化多样性

中国的文化地理和文化多样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地理和文化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国的文化地理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旅游等方面的影响。

一、文化地理概述中国的文化地理是指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和特点。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包括了不同的地貌、气候和资源分布等因素,导致了其文化的地理差异。

1.1 北方文化地理北方的文化地理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要特征。

在北方地区,农业文化的发展为这里的经济、社会和宗教文化奠定了基础。

例如,北方的传统农耕文化体现在丰富的农田景观和农耕节庆活动中。

1.2 南方文化地理南方的文化地理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特征。

由于南方地区气候湿润且温暖,这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以水稻农耕文化为中心。

南方的文化地理特点还体现在地方戏曲、饮食、建筑和服饰等方面。

1.3 西南和西北文化地理西南和西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地理。

例如,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多样,如藏族、彝族和壮族等;而西北地区的文化地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丝绸之路的交流和西部边疆的多民族文化。

二、文化多样性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是中国文化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种不同的文化、民族和地域背景形成。

2.1 汉族文化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文化在中国有着广泛影响力。

汉族文化包括了汉字文化、汉服、汉绣、汉韵等多种方面。

汉族文化的特点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2.2 少数民族文化中国还拥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体系。

少数民族文化以其独特性和多样性为人们所熟知。

辽阔的版图让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如藏族的藏传佛教文化、哈萨克族的民俗文化等。

2.3 地域文化由于中国地域之大,不同地域也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例如京剧、湖南花鼓戏、广东粤剧等各具特色的戏曲文化;鲁菜、川菜、粤菜等多种地方风味的饮食文化;以及丽江古城、北京故宫等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

三、文化地理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文化地理和文化多样性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旅游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复习资料二四、名词解释1.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2.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3.地缘:此地线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五、简答题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

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

②寒暖交错期。

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

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

④仪器观测期。

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

中国地理的整体牲是什么?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

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遗产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那边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这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器”九州:对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

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尽地利之教: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对土地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由政府监督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开封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河)、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气候变化大势著名学者竺可桢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的四个时期:1、温暖期(前3000-前1100)2、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3、寒冷时期(1400-1900)“方志时期”4、“仪器观测期”(1900-现在)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存在地理通道的优势。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资料二四、名词解释1.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2.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3.地缘:此地线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五、简答题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

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

②寒暖交错期。

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

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

④仪器观测期。

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

中国地理的整体牲是什么?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

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

因为自中国的气候转人寒暖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

据统计,从西汉开始到1936年共2142年的时间里,灾害总数高达5150次,平均每4个月就有一次。

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荒疾病主要是旱、涝、蝗、风、雹、瘟疫等。

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么始于元明清时期?答:因为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像宋金时期那样,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而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悯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但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重小农经济的,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策略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使南北对峙,变成了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

所以说,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是从元明清时期真正开始的。

6.简述中国古代九州的地理划分?答:《尚书禹贡》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荆山(今湖北南漳县)以南、衡山(在湖南)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陕西、山西之间的黄河)以西、墨水(具体所指不清楚,大致为陕、甘、青交界地带的河流)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流经河北平原的黄河)以西为冀州。

7.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是哪些区域文化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干的?答:先秦时期主要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它们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答: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

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一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9.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是什么?它体现出劳动人民的什么精神?答: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L,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

它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智藏的体现。

10.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答: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主要有: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

⑥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色类繁殖。

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是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

⑧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

⑥由政府提倡和领导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⑧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六、论述题试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关中地区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是沃野千里,山河表里。

而且此地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的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如周、秦、汉、唐等朝代,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之上,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

谷地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曾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

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人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什么说地理通道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答:中国的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

由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了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的新乡,都有仰韶和龙也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

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从中原向西南、东北也都有着可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条件。

这些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

因此我们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的范围及交流者之间差异越大,则对文化的发展就越有利。

中国地域的人群融合为什么不同于西亚古国?答:因为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城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据说在夏禹的一次朝会上,执玉帛的诸侯有上万之多,商场时这样的诸侯还有三千,到周武王伐纣时,《史记》记载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

有专家指出,这些所谓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大大小小的部落族长。

那么,如何将这众多的来源不同文化的人群转化为文化整体呢f它和西亚古国的人群融合有什么不同呢?根据历史记裁,在西亚古国,人们经常看到的是族群为争夺沙漠世界的生存地,而进行的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的残酷征服。

但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汇。

西亚文明基本上是消亡了,但中国文明却获得了成功。

它的文明道路既不同于古埃及、巴比伦,更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天下一大统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答:天下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统治者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的。

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

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则已十分清晰。

大体从商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赂。

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

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则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经起过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为什么和地缘牲相关联?答:因为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是狂狁,之后北狄,秦汉以后裔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等。

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

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徒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人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

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

隔一二百年哉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

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为什么说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答:我们知道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城,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

因为,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因此每当北方进人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商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黄河流城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7.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是什么?答:形成中国区域文化主要有四个因素:①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

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城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