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维生素1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

调和罐头加工不易破坏。维生素A易被氧化破坏,长 时间的高温、特别是在有氧和紫外线照射的条件下损 失明显,脂肪酸败可使其严重破坏。
食物中的磷脂、维生素E或其他抗氧化剂有提高维 生素A和胡萝卜素稳定性的作用。Βιβλιοθήκη .5 维生素1.5 维生素
1.5.2 水溶性维生素 5.叶酸
叶酸对热、光线、酸性溶液均不稳定,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 对热稳定。食物中的叶酸经烹调加工后损失率可高达 50%~90%。
叶酸有助于胎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有助于红细胞 形成。作为体内生化反应中重要的辅酶。参与合成DNA、RNA, 参与氨基酸代谢,参与血红蛋白等的合成。
1.6 矿物质
除碳、氢、氧和氮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存在外, 其余的存在人体内的元素统称为矿物质 (或无机盐或 灰分)
按在体内的含量和膳食中的需要不同,可分为常量 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常量元素又称宏量元素。体内含量较多,每日膳食 需要量在100mg以上的元素。包括钙、磷、钠、钾、 镁、氯和硫等7种元素。
2)吸收与代谢 在空肠被动吸收。在体内吡哆醛和吡哆胺可以互相转变。食入 的维生素B6,约70%氧化后由尿中排出,也可经粪便排出。
1.5 维生素
1.5.2 水溶性维生素 3.维生素B6
3)缺乏与毒性 可在人体肠道内少量合成,一般不易缺乏。缺乏可致眼、鼻
与口腔周围皮肤脂溢性皮炎。可见有口炎、舌炎、唇干裂。 从食物中获取过量的维生素B6没有副作用,通过补充品长
1.维生素A(视黄醇)与类胡萝卜素 4)参考摄入量与来源 •膳食VA的供给量都是以视黄醇当量(RE)表示。 •我国VA的每日推荐摄入量(µgRE):儿童500~
06维生素和矿物质概述

各种食物含有的元素不同,绝大多数蔬菜、水 果、豆类中以钠、钾、钙、镁等金属元素为主, 在体内氧化生成碱性氧化物,属于成碱食品; 大部分肉、鱼、禽、蛋等动物性食品含有丰富 的硫,米、面及其制品含磷较多,属于成酸食 品。如各种食品搭配不当,则易引起酸碱不平 衡。成酸食品过多,可增加钙、镁等碱性元素 的消耗,导致人体缺钙,需引起注意。
维生素E的来源
维生素E主要有来自植物油以及它们的产品,麦胚和
大豆是维生素E的很好来源。
畜肉、动物脂肪,奶脂或肉中的脂肪几乎不含维生素
E。
维生素K (叶绿醌) 维生素K是来自植物的一种维生素,参与血液凝固 的某些蛋白的合成需要维生素K,和维生素D共同促进 骨骼的生长 维生素 K也可以从非食物获得,即肠道细菌可以合
鸡肝:10414 g RE/ 男:每天800gRE; 女:每天700gRE。 安全量UL 3000gRE 苋菜:352 g RE 生菜:298g RE 荷兰豆:80 g RE 芒果:150 g RE 苹果:3 g RE 西瓜:75g RE
猪肝:4972 g RE
牛奶:24 g RE /
响它的吸收和利用?
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疾病:
夜盲症:在未发生夜盲症之前,先出现暗适应障碍,
暗适应是指在黑暗处眼睛经强光照射刺激后,当强光去除 后,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才能看清东西的生理现象。当发生 暗适应障碍时,恢复时间长。严重的就是夜盲症。
干眼病:维生素A缺乏发展到已超过夜盲症阶段时会出
现角蛋白的积累,该角蛋白分布在眼睛角膜上。这种情形
维生素和矿物质概述
概述
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虽 然不同,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 即不是构成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也 不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 代谢的调节 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但一旦缺 乏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 大多数必须通过食物中获得
第06章 发热 ppt课件

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高(>0.5℃)
ppt课件
8
Q:体温升高一定是发热吗?
生理性体温
体 温
发热: 多数
升
(体温=调定点)
高 病理性体温
(>0.5℃)
过热:少数 (体温 > 调定点)
ppt课件
9
过热的概念
(Concept of Hyperthermia)
二、正常体温的调节过程:
ppt课件
5
温度感受器
T>37℃
传入N
POAH 37℃
T<37℃
传出N
传出N
散热
(汗腺、皮肤血管、
呼吸)
产热
(骨骼肌、肝、 甲状腺、肾上腺)
体温恒定
ppt课件
6
三、正常体温
腋窝:36~37 .4 C
☺舌下:36.7~37.7 C
直肠:36.9~37.9 C
ppt课件
7
发热的概念
ppt课件
17
发热 激活物
体温
产EP 细胞
体温 调定点
EP
?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ppt课件
18
㈡ 致热信号进入中枢的可能机制
1、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
(Direct Entry through Blood-Brain Barrier)
2、通过刺激迷走神经 (Via Stimulation of Vagus Nerve)
一、体温上升期 (Effervescence Period )
二、高温持续期(Persistent Febrirvescence
课后练习题 第06章生物氧化

9. C。复合体Ⅱ即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脱氢经 铁硫蛋白使Q还原为QH2。复合体II不是质子泵、不是氧 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Cyt a、Cyt a3为复合体Ⅳ成分, Cyt bL、Cyt bH 为复合体Ⅲ成分。
10. B。Q循环中,复合体Ⅲ的Q1位上的Q接受由Q0 位的QH2经Cyt bL、Cyt bH 传递来的1个电子生成Q· , 所以B为正确答案。Q循环存在于复合体Ⅲ中,循环中 先后把4个质子释出脱间隙,有质子泵作用。复合体Ⅲ 横跨内膜,仅在膜中有限移动,不能在内膜外表面移 动。质子通道(proton channel)是由通道蛋白构成的 使质子能顺浓度差通过的膜通道,平时为关闭状态,
14. ATP合酶的组成是
A. 核心酶和ζ因子
B. 酶蛋白和辅助因子 C. 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
D. 结构域F0和F1
E. 小片段和大片段
15. 在ATP合酶中,能引起β-亚基发生变
构的是
A. α亚基 B. δ亚基 C. γ亚基 D. a亚基
E. b亚基
16. 使氧化磷酸化增快的最主要物质是
A.. Cyt bH
B. Cyt bL
C. 2Fe-2S D. CuA2+ E. 血红素
8. 脱下的氢可从复合体Ⅰ进入氧化呼吸链的
底物有 A. 琥珀酸 B. 线粒体内的α-磷酸甘油 C.苹果酸
D. 脂酰CoA
E. 黄嘌呤
9. 复合体II
A. 可把质子由线粒体基质泵出到膜间隙
2. 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是 A. 由氧和碳直接结合生成
B. 受加双氧酶催化
C. 同时伴有H2O2生成 D. 在氧化呼吸链递电子过程中产生 E.从代谢产生的有机酸上脱羧生成
3. 参与生物氧化最主要的酶类是
06章 铁的吸收解析

第一节 铁载体 第二节 运铁蛋白 第三节 运铁蛋白受体 第四节 储铁蛋白 第五节 铁的生物学调控
第一节 铁载体
植物、微生物的生存,要求环境中铁浓 度足够高,方能满足其DNA合成、血红素 生成所需要的铁。为了能与氢氧根等有效地 竞争铁离子,细菌、真菌和植物种子会分泌 一些对铁(III)具有高度亲和力的复杂有机物, 使难溶的铁活化。这些有机物可与铁(III)形 成非常稳定的八面体配合物。
三、运铁蛋பைடு நூலகம்构象变化
构象变化是运铁蛋白结合和释放金属过 程中伴随的重要特征之一。金属结合,运铁 蛋白金属键合狭缝由开放到关闭变化;相反, 金属释放,狭缝由关闭到开放变化。诱发蛋 白质构象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pH、盐桥 以及第二配位层等因素比较重要。
第三节 运铁蛋白受体
血清运铁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经血液循 环由小肠、肝及网状细胞等部位将铁转运 到生长和发育需铁的组织,运铁蛋白受体 在运铁蛋白定向释放铁(III)的过程中起关 键作用。
成年人的铁含量为4.5~5.5 mg/kg,其中 60%~70%以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10%以 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含铁酶等存在;储铁 蛋白形式的铁为铁总量的20%~30%;以运 铁蛋白形式存在的铁仅为0.1%(3 mg)。
人体的成熟红细胞寿命约为120天,衰 老的红细胞在血红素氧化酶作用下,血红素 分解代谢的铁(III)进入血浆。血浆中运铁蛋 白与铁(III)结合,并通过血液循环将铁(III) 输运到需铁部位(组织细胞),输运率达30 mg/24h。因此尽管运铁蛋白含铁量很少,但 在铁的调控中它是最重要的铁源。
第二节 运铁蛋白
与微生物不同,哺乳动物可以吸收的铁 有两类: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由于肠绒 毛有血红素受体,血红素可以直接进入肠黏 膜,在黏膜内血红素氧化酶使血红素以铁(II) 形式释放。因此血红素铁因其高生物利用度 而成为从食物中吸收铁的重要来源。
06.生理学题库(第六章-消化系统)doc

第六章消化系统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基本电节律2.胃肠激素3.胃粘液屏障4.胃容受性舒张5.胃排空6.胆盐肠肝循环7.小肠分节运动二、填空1.胃排空的动力是________,食物进人十二指肠后通过肠胃反射使胃的排空_______。
2.大肠内细菌能利用某些物质合成维生素________和维生素________。
3.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是________,小肠特有运动形式是________。
4.十二指肠方面抑制胃排空的负反馈作用有_______和_______。
5.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为________,胃蛋白酶最适pH为________,当其pH为_______时,酶完全失活。
6.促胰液素可使胰腺分泌大量的_______和_________。
7.激活胃蛋白酶原的物质是_______,胰蛋白酶原可被_______和________激活。
8.内因子是胃腺_______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其作用是促进________在回肠内吸收。
9.胃特有一的运动形式是______,它可使胃更好地完成食物_______的功能,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_______.10.混合食物的胃排空时间约为_____小时。
11.胃液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2.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它促进小肠内________的消化和吸收。
三、单选题1.引起胆囊收缩的主要体液因家是A.胃泌素B.促胰液素C.胆囊收缩素D.胆盐E.盐酸2.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A.胆盐B.胆色素C.胆固醉D.脂肪酸3.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A.脊髓腰骶段B.脊髓胸段C.延髓D.脑桥4.具有消化三大营养成分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胃液C.胰液D.胆汁E.小肠液5.三类食物由胃排空的速度是:A.糖>蛋白质>脂肪B.糖>脂肪>蛋白质C.脂肪>糖>蛋白质D.脂肪>蛋白>糖E.蛋白质<糖<脂肪6.胆汁的主要作用是.A.激活胰蛋白酶元B.促进淀粉水解C.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D.中和胃酸、E.杀菌7.与脂肪消化、吸收都有关的消化液为A.唾液B.胰液C.胆汁D.胃液E小肠液8.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A.口腔B.胃C.小肠D.回肠E.结肠9.正常时胃蠕动的起始部位在A.贲门部B.胃底部C.胃体中部D.幽门部10.特殊动力效应最高的食物是A.糖B.脂肪C.蛋白质D.混合食物11.激活糜蛋白酶原的物质是A.酸B.胰蛋白酶C.组织液D.肠致活酶E.糜蛋白酶12.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A.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却比较少B.少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也比较少C.少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但是酶的含量很丰富D.大量的水分,而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却比较少E.大量的碳酸氢盐,水分和酶的含量也丰富13.胃肠道平滑肌的紧张性和自动节律性要依赖于A.交感神经的支配B.副交感神经节支配C.壁内神经丛的作用D.平滑肌本身的特性E.食物消化产物的刺激作用14.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管的运动功能是在下列哪一水平整合的A.壁内神经从B.中枢神经系统C.粘膜下神经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D.肠肌神经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E.壁内神经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15.以下各因素中,不能引起胃泌素分泌的是A.刺激迷走神经B.扩张刺激幽门部粘膜C.肉汤灌注幽门部粘膜D.盐酸灌注幽门部粘膜E.食物刺激小肠上段粘膜16.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A. Cl-B. Na-,C. K+D. HClE.内因子17.胃遥动的之多点伎子A.胃大弯中部B.胃大弯上部C.胃底部D.胃幽门部E.胃小弯18.关于食管一胃括约肌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该部位平滑肌增厚B.其内压力比胃内高0. 67-1. 33kPa(5-l0mmHg)C.食物经过食管时可反射性舒张D.胃泌素可刺激其收缩E.防止胃内容物逆流人食管19.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A.胃肠运动抑制B.胆囊收缩C.奥狄括约肌舒张D.各种消化液分泌20.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活动最适宜的PH值是:( )A. 2.0-3.0B. 4.0-5.0C. 6.0-7.0D. 8.0-9.0E. 12.0-13.021.胃肠内容物通过消化道时,停留最长时间的部位是A.胃B.空肠C.回肠D.结肠E.直肠22.胃容受性舒张是通过下列哪一途径实现的A.交感神经兴奋B.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酞胆碱C.迷走神经末梢释放某种肤类物质D.壁内神经丛兴奋E.迷走神经引起胃粘膜释放前列腺素23.关于胆汁的生理作用,下列错误的是A.胆盐可乳化脂肪B.胆盐可促进脂肪的吸收G.胆汁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D.肝胆汁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麦E.胆囊胆汁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25.胃肠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多起源于A.环行肌层B.斜行肌层C.纵行肌层D.粘膜层E.浆膜层26.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A.壁细胞分泌盐酸B.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D.幽门腺分泌粘液E.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27.对胰酶分泌促进作用最强的是A.生长抑素B.胃泌素C.胆囊收缩素D.促胰液素E.胰岛素28.胃蠕动的频率为每分钟A. 1次B. 2次C. 3次D. 4次E. 5次29.关于胃酸的生理作用,错误的是A.激活胃蛋白酶原B.使蛋白质变性C.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D.促进胰液分泌E.促进钙和铁的吸收30.胆盐吸收的主要部位是A.十二指肠B.空肠C.回肠D.空肠和回肠E.大肠31.下列不属于胃肠激素的是A.促胃液素B.促胰液素C.抑胃肤D.乙酞胆碱E.胆囊收缩素32.引起胆囊收缩的最重要体液因素是A.胆盐B.促胃液素C.内因子D.胆囊收缩素E.促胰液素33.促胰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A.胰腺分泌大量水分和HCO3B.胰腺分泌大量消化酶C.胃液分泌增加D.胃蠕动增加E.肝胆汁分泌减少34.大肠内细菌合成的维生素主要是A.维生素AB.维生素BC.维生素CD.维生素DE.维生素E四、多选题1.对于胃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 pH为0.9-1.5B.每日分泌量为1.5-2.5LC.胃液的酸度主要取决于游离酸D.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E.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2.关于胃排空,正确的是A.指食物由胃排人十二指肠的过程B.食物人胃后5分钟即开始排空C.混合食物排空时间2-3小时D.流体和固体食物排空时间相同E.胃排空是间断的3.对于促胃液素,正确的是A.促进胃酸分泌B.促进胃蛋白酶分泌C.促进胃蠕动D.蛋白质分解产物刺激其分泌E.胃酸对促胃液素分泌有抑制作用五、问答题1.试述胃液的各成分的分泌及胃酸的作用。
第06章第5节果子狸

(四)产仔
1.产仔期
60天前后就会产仔 5~6月份,即妊狸到了60天前后就会产仔. 6月份,即妊狸到了60天前后就会产仔.
2.产仔预兆
临产前,妊狸焦燥不安,常在笼舍中转圈,四处张望,出入窝箱频繁, 临产前 , 妊狸焦燥不安, 常在笼舍中转圈 , 四处张望, 出入窝箱频繁 , 嘴将乳头附近的毛拨下絮窝.从拨毛絮窝开始,36小时内开始分娩. 嘴将乳头附近的毛拨下絮窝.从拨毛絮窝开始,36小时内开始分娩. 小时内开始分娩
第五节 果子狸的养殖
一、生物学特性 (一)分布 果子狸,又称花面狸,属于食肉目、灵猫科、果子狸属。 果子狸,又称花面狸,属于食肉目、灵猫科、果子狸属。 花面狸 果子狸养殖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其毛皮称为青猺皮,可 果子狸养殖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其毛皮称为青猺皮, 用于制裘。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用于制裘。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所喜爱的山珍 野味。 野味。 果子狸在我国分布很广,广泛见于我国西南、华南、华北、 果子狸在我国分布很广,广泛见于我国西南、华南、华北、 西南 西北及东南各省,尤以广西资源最丰富。 西北及东南各省,尤以广西资源最丰富。 国外见于印度、缅甸、苏门答腊和波罗洲。 国外见于印度、缅甸、苏门答腊和波罗洲。
3.提高受胎率的方法
在配种结束后,用手轻轻拍打雌狸的臀部,使雌狸受惊,其全身肌肉收 在配种结束后 用手轻轻拍打雌狸的臀部,使雌狸受惊 其全身肌肉收 用手轻轻拍打雌狸的臀部 子宫颈也随之收缩,精液被吸入子宫内 可提高受胎率. 缩,子宫颈也随之收缩 精液被吸入子宫内,减少精液外流 可提高受胎率 子宫颈也随之收缩 精液被吸入子宫内,减少精液外流,可提高受胎率
(二) 饲 料
人工饲养条件下,除喂一些水果外还可以用玉米、 果子狸属杂食性动物 人工饲养条件下,除喂一些水果外还可以用玉米、 黄豆、米糠、 大米以及蔬菜类饲料来喂果子狸, 黄豆 、 米糠、 麦 麸 、 大米以及蔬菜类饲料来喂果子狸, 并且经过一段时 间适应后,果子狸也很爱吃,可以成为人工饲养果子狸的主要食物, 间适应后, 果子狸也很爱吃 , 可以成为人工饲养果子狸的主要食物, 并占 其日粮的80 左右。在植物性饲料中,还应包括10 的青绿多汁饲料, 80% 10% 其日粮的80%左右。在植物性饲料中,还应包括10%的青绿多汁饲料,如 菠菜、油菜、萝卜、南瓜、红署,以及一些次等水果等。此外, 菠菜 、 油菜、 萝卜 、 南瓜 、 红署 ,以及一些次等水果等 。此外 , 果子狸 还需要补充一些动物性蛋白饲料,一般不超过日粮的15 15% 各种鼠类、 还需要补充一些动物性蛋白饲料,一般不超过日粮的15%,各种鼠类、蛇 禽蛋、鱼杂及其他肉类或屠畜的下脚料, 肉 、 禽蛋 、鱼杂及其他肉类或屠畜的下脚料, 均可作为果子狸动物性饲 料的主要来源。 料的主要来源。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饲料添加剂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畜用多种维生素、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 饲料添加剂是必不可少的, 包括畜用多种维生素、 骨粉、钙粉、食盐、微量元素以及土霉素钙盐等。 骨粉、钙粉、食盐、微量元素以及土霉素钙盐等。 可先将麦麸 玉米粉、米糠及各种打碎的瓜果、 饲料投喂方式 可先将麦麸、玉米粉、米糠及各种打碎的瓜果、薯类 混合,加水煮熟成糊状,再加入切碎的菜叶。待糊状饲料冷却后, 混合, 加水煮熟成糊状, 再加入切碎的菜叶。 待糊状饲料冷却后 , 可按比 例加入饲料添加剂投喂。也可以按比例将多种干料如玉米、黄豆、 例加入饲料添加剂投喂。也可以按比例将多种干料如玉米、黄豆、麦麸、 大米炒至微黄,粉碎成粉状备用,用时兑水拌和再加上饲料添加剂投喂。 大米炒至微黄,粉碎成粉状备用,用时兑水拌和再加上饲料添加剂投喂。 各种肉类及野果单独投喂。 各种肉类及野果单独投喂。
生化第06章习题

第六章酶一、选择题(一)A型题1. 关于酶的辅基的正确叙述是()A. 是一种结合蛋白质B. 与酶蛋白的结合比较疏松C. 由活性中心的若干氨基酸残基组成D. 决定酶的专一性,不参与基团传递E. 一般不能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与酶蛋白分开2. 全酶是指()A. 酶-底物复合物B. 酶-抑制剂复合物C. 酶蛋白-辅助因子复合物D. 酶-别构剂复合物E. 酶的无活性前体3. 符合辅酶概念的叙述是()A. 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B. 不能用透析法与酶蛋白分开C. 不参与活性部位的组成D. 决定酶的特异性E. 参与化学基团的传递4. 决定酶的专一性的是()A. 酶蛋白B. 辅酶C. 辅基D. 催化基团E. 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5. 酶的活性中心是指()A. 整个酶分子的中心部位B. 酶蛋白与辅酶结合的部位C. 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部位D. 酶分子表面具有解离基团的部位E. 酶的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集中形成的一个区域,能与特定的底物结合并使之转化成产物6. 关于酶的活性中心的错误说法是()A. 活性中心可处在一条多肽链上B. 活性中心可跨越在两条多肽链上C. 活性中心就是酶的催化基团和结合基团集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区域D. 酶的必需基团就是酶的活性中心E. 酶的活性中心与酶的空间结构有密切关系7. 酶作为典型的催化剂可产生下列哪种效应()A. 提高活化能B. 降低活化能C. 减少反应的自由能D. 提高产物的能量水平E. 降低反应物的能量水平8. 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区别是()A. 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进行的反应B. 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C. 缩短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D. 具有高度专一性E. 能降低活化能9. 在形成酶-底物复合物时()A. 只有酶的构象发生变化B. 只有底物的构象发生变化C. 只有辅酶的构象发生变化D. 酶和底物的构象都发生变化E. 底物的构象首先发生变化10. 哪一项叙述符合酶的诱导契合学说()A. 酶与底物的关系犹如锁和钥匙的关系完全适配B. 酶的活性部位有可变形性,在底物的影响下空间构象发生一定的改变,才能与底物进行反应C. 酶对D型和L型旋光异构体的催化活性相同D. 底物的结构朝着适应活性中心的方面改变E. 底物与酶的别构部位的结合改变酶的构象,使之与底物相适应11. 对活化能的描述哪一项是恰当的()A. 随温度而改变B. 是底物和产物能量水平的差值C.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程度与一般催化剂相同D. 是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过渡态时所需要的能量E. 活化能越大,反应越容易进行12. 酶原的激活是由于()A. 激活剂将结合在酶原分子上的抑制剂除去B. 激活剂使酶原的空间构象发生变化C. 激活剂携带底物进入酶原的活性中心D. 激活剂活化酶原分子的催化基团E. 激活剂使酶原分子的一段肽水解脱落,从而形成活性中心,或使活性中心暴露13. 乳酸脱氢酶是由2种亚基组成的X 聚体,可形成Y种同工酶,其X、Y的数值依次是()A. 2,3B. 3,4C. 4,5D. 5,6E. 6,714. 酶浓度与反应速度呈直线关系的前提是()A. 底物浓度不变B. 酶浓度远远大于底物浓度C. 底物浓度远远大于酶浓度D. 与底物浓度无关E. 与温度高低无关15. K m值是()A. 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B. 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酶浓度C. 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温度D. 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抑制剂浓度E. 以上都不是16. 一个简单的酶促反应,当[S]<<K m时()A. 反应速度最大B. 反应速度不变C.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D. 增加底物,反应速度不变E. 增加底物,反应速度降低17. 底物浓度-酶促反应速度图呈矩形双曲线的条件是()A. 酶浓度不变B. 最适温度不变C. 最适pH值不变D. K m值不变E. 以上都不是18. 当K m值等于[S]时,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的()A. 70%B. 75%C. 80%D. 85%E. 90%19. 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程度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 作用时间B. 底物浓度C. 抑制剂浓度D. 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E. 酶与抑制剂亲和力的大小20. 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属于()A. 反馈抑制作用B. 底物抑制作用C. 竞争性抑制作用D.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E.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21. 哪一种情况可用增加[S]的方法减轻抑制程度()A. 不可逆性抑制作用B. 竞争性抑制作用C.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D.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E. 反馈性抑制作用22. 符合竞争性抑制作用的说法是()A. 抑制剂与底物结合B. 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C. 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D. 抑制剂使二硫键还原,破坏酶的空间构象E. 抑制剂与辅酶结合,抑制全酶的组装23. 磺胺药的作用机理是()A.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B. 反馈抑制作用C.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D. 竞争性抑制作用E. 使酶变性失活24. 催化乳酸转化为丙酮酸的酶属于()A. 裂解酶B. 合成酶C. 氧化还原酶D. 转移酶E. 水解酶(二)B型题A. pHB. 酶浓度C. 反应速度D. 底物浓度E. 反应时间25-26. 请在下图的括号内填入上列适当选项编号A. K+B. Hg2+C. Mg2+D. Cu2+E. Cl-27. 能抑制巯基酶活性的是()28. 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是()29. 细胞色素氧化酶含有()A. 可逆性抑制剂B. 不可逆性抑制剂C.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D.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E. 竞争性抑制作用30. 有机磷化合物是一种()31. 仅与酶和底物形成的复合物结合的抑制作用属于()32. 抑制剂不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而是与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使酶的构象改变而失活,这种抑制为()A. 酶的比活力B. 活化能C. 酶促反应速度常数D. K mE. 酶活性单位33. mol/L可用于表示()34. J/mol可用于表示()35. μmol/分可用于表示()A. 活化能B. 酶活性国际单位C. 酶的比活力D. K m值E. 酶促反应速度常数36. 在最适条件下,25℃、1分钟内催化μ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为1个()37. 1mg酶蛋白具有的酶活性单位为()38. 反应速度达到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为()(三)D型题39. 全酶的两个组成部分是()A. 酶蛋白B. 结合基团C. 催化基团D. 活性部位E. 辅助因子40. 对酶的正确叙述是()A. 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只限于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B. 其本质是含有辅酶或辅基的蛋白质C. 催化热力学上不能进行的反应D. 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E. 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应41. 在催化剂的特点中,酶所特有的是()A. 加快反应速度B. 可诱导产生C. 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D. 对作用物的专一性E. 在反应中本身不被消耗42. 有关酶的论述哪两项有因果关系()A. 酶的催化效率极高B. 酶对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C. 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D. 许多不同结构的酶具有相同的催化活性E. 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并无催化活性43. 酶催化效率高的机理是()A. 极大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B. 酶与底物至少有三点结合在一起C. 酶的活性部位与底物分子的大小,形状和化学性质互补D. 酶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E. 酶可提高活性部位的底物有效浓度44. 下列有关酶与底物关系的叙述中,酶催化效率极高的理由是()A. 酶与底物如同锁与钥匙的关系B. 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分子之间至少是通过三点进行结合及相互作用的C. 酶可提高活性部位的底物有效浓度D. 酶使底物功能基团定向排列E. 乳酸脱氢酶只能催化L-乳酸起反应而不能催化D-乳酸起反应45. 能激活胰蛋白酶原的两种物质是()A. 胃蛋白酶B. 胰蛋白酶C. 胰凝乳蛋白酶D. 肠激酶E. 羧基肽酶46. 同工酶()A. 是由不同基因编码的多肽链B. 是由等位基因编码的多肽链C. 是酶基因翻译后经修饰生成的多分子形式D. 可以存在于不同种属的生物细胞E. 同一类型的同工酶在不同组织中的比例是相同的47. LDH()A. 是由5个亚基组成的多聚体B. LDH1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中C. LDH5主要分布在肝细胞中D. 电泳迁移率从LDH1→LDH5加快E. 其各种同工酶对乳酸的亲和力相同48. 关于同工酶,哪些叙述是正确的()A. 是由不同亚基组成的多聚体B. 对同一底物具有不同的专一性C. 对同一底物具有不同的K m值D. 在电泳分离时,它们的迁移率相同E. 免疫学性质相同49. 关于K m值的正确叙述是()A. 对某一特定酶来说是个常数B. 与反应温度无关C. 与反应pH无关D. 与酶的底物种类无关E. 与酶的浓度无关50. 磺胺类药物能抗菌抑菌是因为()A. 抑制了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B. “竞争对象”是谷氨酸C. 属于非竞争性抑制作用D. 抑制了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E. “竞争对象”是对氨基苯甲酸51. 关于有机磷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的机理()A. 与酶分子的苏氨酸残基的羟基结合,解磷定可解除它对酶的抑制作用B. 这种抑制属于反竞争性抑制作用C. 与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的羟基结合,解磷定可解除它对酶的抑制作用D. 这种抑制属于不可逆性抑制作用E. 与酶活性中心的谷氨酸或天冬氨酸的侧链羧基结合,解磷定可解除它对酶的抑制作用52. 在口腔中协同参与淀粉水解的两种物质是()A. 唾液淀粉酶B. 胰淀粉酶C. Cl-D. Na+E. Ca2+(四)X型题53. 以金属离子为辅助因子的酶,金属离子的作用是()A. 作为活性部位的组成成分B. 将底物和酶螯合形成络合物C. 稳定酶蛋白活性构象D. 传递电子E. 决定酶催化的专一性54. 关于酶的正确叙述是()A. 酶是生物催化剂B.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C.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 酶只能在细胞内起作用E. 酶催化效率极高,故反应速度与酶的浓度无关55. 有关酶的活性部位的正确叙述是()A. 所有的酶都有活性部位B. 具有三维结构C. 所有酶的活性部位都有辅酶D. 酶的必需基团都位于活性部位E. 由催化基团和结合基团组成56. 酶原没有活性是因为()A. 酶蛋白肽链合成不完全B. 缺乏辅酶C. 酶原是普通的蛋白质D. 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E. 酶原是未被激活的酶的前体57. 有关同工酶的正确叙述是()A. 都是单体酶B. 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C. 酶蛋白的分子结构不同D. 免疫学性质不同E. 理化性质相同58. 同工酶的不同之处有()A. 物理性质B. 化学性质C. 专一性D. 等电点E. 米氏常数59. 关于LDH1和LDH5的正确叙述是()A. 两者在心肌和肝脏含量不同B. 两者均含有H和M两种亚基C. 两者酶蛋白相同D. 两者可用电泳法分开E. 均催化可逆反应,但主要方向不完全相同60. 对于某个酶的同工酶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同工酶的亚基数相同,但亚基的种类不同B. 对底物的特异性不同,对辅助因子的要求也不同C. 对底物的亲和力不同D. 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电泳,其迁移率相同E. 催化同一个化学反应61. 关于酶促反应的正确叙述是()A. 底物浓度低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B. 底物过量时,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C. 底物浓度与酶浓度相等时,反应达到最大速度D. 底物浓度为米氏常数一半时,底物浓度等于K mE. 底物浓度极大时,反应速度等于米氏常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 量 270 210 72 5
10 17 7 1 10 11 117
蔬 菜 类
种 子 与 谷 类
Hale Waihona Puke 水果类种 类 胡萝卜 莴苣 土豆 菠菜 萝卜纓 苹果 香蕉 葡萄 橙 桃 梨
3、维生素的分类
脂溶性维生素(liposoluble vitamins)
种类: VA(视黄醇)、VD(钙化醇)、 VE (生 育 酚)、VK(凝血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water soluble vitamins) 种类:VB1(硫胺素)、VB2 (核黄素)、 VPP(尼克 酸,烟酸)、 VB6(吡哆醇)、 VB12(钴胺素)、 VC(抗坏血酸)等。 类维生素:生物类黄酮、肉碱、肌醇、辅酶Q等
(2)维持上皮细胞正常生长分化与结构的完整: 体内 VA 缺乏会出现上皮组织萎缩,皮肤干燥,脱 屑,毛囊角化,汗腺皮脂腺萎缩。 (3) 免疫功能:可调节细胞和体液免疫提高免疫功 能(提高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 (4)抗氧化作用:类胡萝卜素能捕捉自由基,猝 灭单线态氧,提高抗氧化防御能力。 (5) 维护骨骼和牙齿的正常发育。VA或胡萝卜素可 促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骨细胞的分化。
第三节
理 生
化 理
性 功
质 能
维生素
VA、VD、VE、VK
缺乏症与毒性
DRIs 与食物来源
VB1、VB2、VB6、V12、 VC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概念 掌握主要维生素的基本生理功能 了解维生素缺乏及中毒症状 掌握各种主要维生素的供给量标准
一、 概述
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细胞内特异代谢反应所
3、生理功能
抗氧化作用:氧自由基的清道夫。与SOD、GP 构成体内抗氧化系统,保护生物膜及其它蛋白质 免受自由基攻击。 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睾丸萎 缩、上皮细胞变性,孕育异常)。影响性器官成 熟及胚胎发育(预防畸形胎形成)。
预防衰老:减少细胞中中脂褐质的形成,改善 皮肤弹性,提高免疫和运动能力。
缺乏维生素E缺乏在人类很少见,主要见于疾病和某 些特殊原因如脂肪吸收不良等。
缺乏:引起视网膜退变、蜡样质色素积聚、溶血性贫 血、肌无力、神经退行性病变、小脑共济失调。
毒性较低 大量引起短期的胃肠道不适,干扰维生素A和维生素K 的吸收(>1200mg/d)。干扰维生素的代谢
5、DRIs 与食物来源
(1)食物来源
α-生育酚广泛的分布于动植物 组织中,但和VA不同,并不主要 存在动物的肝脏中,它的良好来 源多存在于植物组织中,如麦胚 油、棉籽油、玉米油以及各种坚 果食物中,几乎所有绿叶植物都 含有VE,但含量较少,还存在于 奶油、鱼肝油及肉、蛋中。
植物性食物的α-生育酚含量(mg/g)
硬 果 类
种 类 杏仁 榛子 花生 核桃
维生素缺乏
缺乏原因 (1)维生素摄入量不足(选择食物不当或加工破坏) (2)人体吸收利用率低(老人或肝胆病患者)
(3)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相对增加(妊娠和哺乳、 儿童生长、特殊工作和病人恢复)
维生素缺乏的分类 (1)原发性缺乏:膳食供应不足,生物利用率低。 (2)继发性缺乏:生理或病理影响消化、吸收。
(2) 促进牙齿和骨骼的正常生长,利用Ca、
P的沉着促进骨组织的钙化,使Ca、P成为
骨质的基本结构。
(3)细胞的分化、增值和生长:可促进干细
胞向破骨细胞分化,抑制成纤细胞、淋巴
细胞及肿瘤细胞增值,促进皮肤细胞的分
化并阻止其增值,对皮肤病有潜在的治疗 作用。
(1)缺乏病 :导致肠道吸收钙、磷减少;肾小管对钙、 磷重吸收减少,影响骨钙化。 人群:婴幼儿、孕妇、乳母和老 年人 原因:日光照射不足,膳食摄入不足 表现:缺钙的临床表现
必需的一类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在体内含量极少,对机体有重要生理作用。 种类很多,理化性质各不相同,有共同特点。
1、特点
存在于天然食物中,人体不能合成(VD除外),
必需由食物供给; 不提供能量,不构成机体组织原料,主要承担 特殊的代谢功能; 以辅酶和或辅基的形式参与酶的组成,在物质 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三、 维生素D (Vitamin D)
1、概念 维生素D:具有钙化醇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以 D2、D3最常见 由维生素D原经紫外线激活形成。 人体内主要有两种形式(D3,D2):
7-脱氢胆固醇(体内)
紫外线
维生素D3(胆钙化醇)
麦角固醇(酵母菌、麦角) 紫外线 维生素D 2(麦角钙化醇
2、理化性质:
3. 维生素A 缺乏
眼部的损害与症状
(1)暗适应(darkadaptation)能力下降与夜盲症
(nightblindness) (2) 干眼病(xerophthalmia)为结膜、角膜上皮组织 的退行性病变。 表现:A 结膜干燥(conjunctival xerosis) B 毕脱氏斑(Bitot’s spot) C 角膜干燥(xerosis corneae)与角膜软化
5、VD缺乏病与过剩中毒
佝偻病
婴幼儿,低血钙、骨骼病变和
牙齿萌出延迟;
骨质软化:婴儿“弓形腿”,小儿“鸡胸”; 孕妇、乳母和老年人; 骨质疏松 骨矿物质密度丢失,骨小梁变细减少、
骨质变松变薄,老年人多见;
手足搐搦症 肌肉抽搐、痉挛及惊厥等
(2)VD过多症(中毒)
血Ca增高,毛发脱落,四肢麻痹,肾小管及其
四、 维生素E
1、结构
是指含苯并二氢吡喃结构
α -T 的活性最高
2、理化性质
光热及Fe3+, Cu2+下,维生素E氧化为氢醌或醌, 在酸性溶液中或无氧情况下较稳定。 酯式比游离式稳定,市售产品多为维生素E酯。 烹调加工,食用油精制,面粉漂白过程中都有破 坏,食物经辐射也有损失,但在低温度或真空下 进行可减少损失。 (1) (2) (3) (4) 容易被氧化, 油脂酸败破坏维生素E 油炸时易损失 对碱不稳定
中性和碱性溶液中耐热,不易被氧化但在
酸性环境下会逐渐破坏。一般烹调加工不
易破坏
3、吸收与代谢
1)吸收后需在肝、肾中分别进行一次羟化 才能形成具有活性的Vit D2或Vit D3
2) Vit D的储存器官主要是脂肪、肝组织
4、生理功能
(1) 与甲状旁腺激素共同作用,维持血钙水平的稳定 和调节钙磷代谢。在心脏、肌肉、大脑、造血、 造血和免疫器官参与细胞代谢或分化的调节。 促进小肠钙吸收 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促进骨与软骨的骨化
抗癌作用:可保护生命大分子DNA免遭破坏、 抑制诱变剂的形成(可阻止亚硝胺的形成)和修 复生物膜,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调节血小板的粘附力和聚集作用:VE 缺乏时血 小板聚集和凝血作用增强,增加心肌梗塞及中风 的危险性。 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 (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限 速酶,降胆固醇)
4、缺乏或中毒
每日生理需要量(仅以mg或μg计)很少,但不能缺少,
缺乏任何一种都能引起疾病,但有些过量会引起中毒。
存在同系物(结构相近、生物活性相同),如维生
素A1与维生素A2,维生素D2和D3,吡哆醇、吡哆醛、
吡哆胺等。 理化性质不稳定。 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有一定积累,水溶性维生素极 少存在于人体组织中。
维生素缺乏首先影响新陈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
2、命名
字母命名 维生素A 维生素D 维生素E 维生素K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素B3 维生素PP 维生素B6 维生素M 维生素H 维生素B12 维生素C 化学结构或功能命名 视黄醇,干眼病维生素 钙化醇 生育酚 叶绿醌,凝血维生素 硫胺素,抗脚气病 核黄素 泛酸 尼克酸、尼克酰胺 吡哆醇(醛、胺) 叶酸 生物素 钴胺素、氰胺素质 抗坏血酸 英文名称 netinol calciferol Tocopherol phylloquinone thiamin riboflavin panto thenic acid niaciamide pyridoxine, pyridoxal, pyridoxamine folic acid folate biotin cobalamin ascorbic acid
3. 生 理 功 能
(1)维持正常的视觉,参与构成视杆细胞内视紫 红质,维持正常暗视觉。
11
CHO 弱
12 亮
11
12
CHO
全-反视黄醛
(稳定,不与视蛋白结合)
11-顺视黄醛
+
视蛋白 视紫红质(视物,感光物质)
暗适应:人从亮出到暗处,视紫红质消失,看不清物体, 经过一段时间视紫红质再生到一定水平逐渐恢复视觉的过程。
脂溶性维生素特性
溶于脂肪及脂溶剂; 随脂肪经淋巴系吸收,从胆汁少量排出。脂肪
吸收不良时,吸收减少;
能在体内积存,缺发时症状出现缓慢,过量摄
入能引起中毒。
水溶性维生素特性
经血液吸收,主要从尿中排出;
一般不在体内积存,缺乏时症状出现较快;
过量摄入很快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几乎无
毒性, 但能干扰其它营养素的代谢。
二、 维生素A(视黄醇 retinol)
维生素A:指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的物质。 膳食中视黄醇存在形式有两种: VA: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 胡箩卜素: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有些 胡箩卜素在体内能转化为VA称为VA原。 α-胡萝卜素 β-隐黄素 β-胡萝卜素 γ-胡萝卜素
1.结构
视黄醇
CH 2OH
它软组织Ca化,肾功能减退,动脉硬化,如摄
入量再大,甚至会引起死亡。
6、DRIs 与食物来源
(1)食物来源 内源性→人体中产生作用的VD 主要来自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前体 在紫外线照射下转化而来的。
膳食中VD1多与鱼肝油共存,外 源性VD→鱼、肉中有一些,奶油、 蛋黄、肝中都存在有VD。 (2)RNI 5 µ g(16岁以上成人) UL(最大安全剂量) 10 µ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