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病中医辨治初探

合集下载

中医对体育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中医对体育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中医对体育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之而来的体育运动损伤也是不可避免的。

幸运的是,中医在体育运动损伤的治疗和康复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讨论中医在处理体育运动损伤方面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措施。

一、中医诊断与治疗1.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体育运动损伤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是观察病患的面色、舌苔等症状;闻诊是闻取病患的呼吸和体味;问诊是询问患者主观症状和病程;切诊是针对患者的脉搏情况进行判断。

通过这些方法,中医能够综合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确立正确的诊断。

2.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体育运动损伤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的损伤类型,中医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汤浴、推拿等。

其中,针灸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经络,针灸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促进损伤部位的康复。

3. 中医药物应用中药是中医治疗体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药物主要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炎镇痛、调节气血等作用来促进损伤部位的康复。

常用的中药有巴豆、熟地黄、红花等。

此外,中药还可以外用于药膏和药粉等形式,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

二、中医康复措施1. 中医理疗中医康复强调整体治疗,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帮助他们恢复身体的平衡。

通过中医的推拿理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

此外,中医还会使用一些特殊的康复技术,如拔罐、刮痧等。

2.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体育运动损伤康复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推拿手法,可以调节经络气血,促进损伤部位的新陈代谢和康复。

此外,推拿还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3. 中医运动疗法中医运动疗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特定的运动动作来促进体育运动损伤的康复。

这些运动动作包括柔韧性训练、力量训练和平衡性训练等。

中医运动疗法能够加强肌肉和关节的稳定性,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耐力。

总结:中医在体育运动损伤的治疗和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辨治在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观察

中医辨治在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观察
科 便 秘 的治 疗 必须 要受 到医 学研 究 者 的重 视 和关 注 。而 在 此类 患 者 的 便秘 治 疗 中 , 由于 患 者其 自身 身体 机 能较 差 ,在 用 药方 面具 有 较 多 的 限制 ,因此在 治 疗 中具 有 较大 的困难 。中 医认 为便 秘 多 因大 肠 积 热 ,或 气 滞 ,或 寒 凝 ,或 阴 阳气 血 亏 虚 , 导 致 大肠 的传 导 功 能 失 常所 致 0 。现代 药 理 研究 指 出 ,大 黄 中 含有 具 有 致 泻作
2 结果 对 照组 患 者 中 ,3 例 患者 为 治愈 ,l 0例 患 者为 好 转 ,1 2 例 患
者 为 无 效 ,治 疗 有 效 率 为 5 2 . 0 %( 1 3 / 2 5 ),观察 组 患 者 中 ,8 例 这种 治疗 方法 不仅 治疗 简单 、 安全, 无 不 良反 应 ,并且 价格 低廉 , 患者 为 治愈 ,1 6例 患者 为 好 转 ,1 例 患 者 为无 效 ,治 疗 有效 率 为 易为 大多 数 患者接 受 。 9 6 . 0 %( 2 4 / 2 5) , 两组经 统计 学 比较 , 差异具 有 显著 性 ( P< 0 . 0 5 ) ; 在本 次 研 究 中 ,对 照 组患 者 中 ,3 例 患 者 为 治愈 ,1 0 例 患 者
X P 1 1 . 3 0 2 0 O 01
为好 转 ,1 2例 患者 为无 效 ,治 疗 有效 率 为 5 2 . 0 %( 1 3 / 2 5 ),观 察 组患 者 中 ,8 例患 者为 治愈 ,1 6 例 患者 为好 转 ,1 例 患者 为无效 ,
治 疗 有效 率 为 9 6 . 0 %( 2 4 / 2 5 ),观 察 组疗 效 更 佳 ;在 治 疗过 程 中 两 组 患者 均 无 1 例发 生 不 良反 应 。这 与 其他 相 关研 究 结 果具 有 一

中医药辨证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1例

中医药辨证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1例

毛果芸香碱是一种M 受体兴奋剂,能激动汗腺的M 受体,使其分泌量增加。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刺激支配右前肢汗腺的正中神经,在对侧皮肤可记录到1个电位变化,其幅度约为(014075±0109)mV ,可使汗腺分泌。

给予发汗药毛果芸香碱后,由于汗腺分泌量明显增加,所记录到的电位变化的幅度明显增加,在用药后15min 、30min 达到高峰,其电位幅度升高达0.621±0.26mV ,与用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 <0101)。

随着时间延长,发汗药作用减弱,电位也逐渐降低,60min 后,基本同用药前。

这一电位幅度变化的规律,同毛果芸香碱的药效动力学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同时我们的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也证实,在电位变化最明显时,其皮肤汗腺分泌变化也最明显。

因此,通过比较电位幅度的变化幅度即可推算出汗液的分泌量。

这种方法可定量测定出汗量的大小,而且该方法简单,易于掌握,重复性好,适合于动物发汗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1 沈映君1麻黄桂枝(药对)发汗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J ]1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6,9(1):312 原田正敏1麻黄的药理[J ]1现代东洋医学,1980,1(2):33 从芳摘译1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患者的交感皮肤反应[J ]1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8,18(3):1334 柏树令主编1系统解剖学[M ]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90(收稿日期:2001204222)作者简介:任蓉,男,1954年7月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精神疾患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辨证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1例任蓉(成都市公安局安康医院,四川成都 610031)关 键 词: 迟发性运动障碍;辨证论治;病案分析中图分类号: R59514;R97114;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0668(2001)0320036201 迟发性运动障碍(TD ),系精神病人长期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特殊而持久的锥体外系反应[1]。

中医辨证施治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施治运动损伤之中医辨证应用运动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对于身体健康有着多种积极的影响。

然而,运动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可能导致各种损伤。

在运动损伤的治疗中,中医辩证施治的方法融合了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以个体化的方式提供了针对运动损伤的综合治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一、中医辩证理论中医辨证施治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认为疾病是由外界环境、情志变化以及体质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失调状态。

中医辨证施治通过对患者的整体评估,辨别疾病的具体病机,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有助于中医师全面了解人体的生理状况,揭示了疾病发生与个体平衡失调之间的关系。

二、中医施治运动损伤的辨证要点在运动损伤的辨证过程中,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诊、脉诊等信息,辨别疾病的具体病机。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要点:1. 外感风寒辨证:病症表现为寒性疼痛,患处可能出现肿胀和瘀斑,舌苔白腻。

2. 湿热病邪辨证:病症表现为红肿疼痛,可能伴随湿疹、溃疡等,舌苔黄腻。

3. 痰湿停滞辨证:病症表现为肿胀酸痛,可能伴随关节变形与功能障碍,舌苔白腻或黄腻。

辨证施治时,中医师通常采取多种疗法综合应用,包括草药汤剂、针灸、拔罐、刮痧等。

具体的治疗计划将根据患者辩证而制定,针对个体不同的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三、中医辨证施治的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运动损伤的中医辨证施治案例示例:患者女性,26岁,爱好长跑,近期因长时间跑步导致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检结果,得出了辩证的结论,认为该患者属于湿热病邪的侵袭导致的运动损伤。

治疗计划如下:1. 草药汤剂:中医师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结果,开具了清热解毒、化湿软坚的草药方剂,建议患者连续服用一周。

2. 针灸疗法:中医师对患者进行了针灸治疗。

选择了一些痛点和相关穴位进行针刺,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疼痛。

中医针灸治疗运动疲劳病例分析

中医针灸治疗运动疲劳病例分析

中医针灸治疗运动疲劳病例分析Simone roos (**籍),女,20岁,初诊日期2009年8月3日。

主诉:神疲肢倦、不能完成日常的运动训练2月。

病史:患者是奥地利奥林匹克中心的马拉松运动员,2月前开始不能完成日常的运动训练量,神疲肢倦,气短乏力,反复发作上呼吸道感染,脱胀纳呆,夜寐差,小便可,大便酒薄,特别是每天训练结束后腹泻。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舌淡苔花剥,脉濡细。

西医诊断:运动疲劳中医诊断:虚劳证候诊断:脾气虚证治疗原则:补益气血。

中药:以益气补血为治则,拟八珍汤治疗。

针灸取穴:关元、中脱、天枢、足三里(双)、脾俞(双)、胃俞(双)、肝俞(双)。

治疗经过:常规消毒,采用0.35 mmχ25〜40 mm,上述诸穴,毫针刺入1〜1.5寸,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法1分钟,关元、中脱、天枢和足三里加温针灸,留针30min0每日针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

治疗结果:治疗4次后院胀纳呆症状好转;10次后夜寐差、气短乏力症状好转;20次便滤腹泻症状好转。

经过20次治疗后神疲肢倦和气短乏力消失,进食量恢复正常。

后随访患者每日运动训练量逐渐增加,训练后不再腹泻,睡眠明显好转,晨起后精力充沛。

治疗后第二个月,参加环博登湖马拉松比赛,圆满跑完全程,并获得较好成绩。

按语:运动员高强度的训练后产生疲劳,一些学者把它划分为肌肉疲劳、内脏疲劳、神经疲劳、心理疲劳4个方面。

若不能及时消除, 会影响运动员比赛成绩。

根据它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劳倦”、overstrain;overfatigue; on syndrome “虚劳”COnSUmPtiVe disease 的范畴。

劳倦是指劳力、劳神、房劳过度而言,劳力包括肌肉疲劳,内脏疲劳,是由于运动员长期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所致。

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

劳神即神经疲劳与心理疲劳,是由于运动员长期参加训练、比赛、思想、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神经系统又处于应激状态。

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探析

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探析

作者单位:10110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中医科(杨春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脑病科(闫杨杨)作者简介:杨春霞(1977-),女,硕士,主治医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脑病㊂E⁃mail:ycx163com@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探析杨春霞 闫杨杨【摘要】 运动神经元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脾肾亏虚,湿浊㊁瘀血㊁气郁是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临证治疗以补肾填精,健脾益气以治其本,清化湿浊㊁活血通络㊁调摄情志以治其标,并结合艾灸疗法温通督脉,疏通跷脉之气机,经治疗,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㊂【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补益脾肾; 重视奇经; 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 R744.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7.019 运动神经元病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属于世界性的疑难病症,目前西医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唯一经FDA 批准用于治疗本病的抗谷氨酸类药物力如肽因其不良反应较多,价格昂贵而难以得到普遍应用㊂中医采用辨证论治在缓解临床症状㊁延缓生命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一定疗效,笔者跟从脑病专家高颖教授出诊2年余,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治疗体会整理总结如下,以资同道共同学习㊂1 补益脾肾治其本1.1 补肾填精现代医学认为运动神经元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脑及脊髓,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中精气充盛,则髓海得养,肾精亏损必脑髓空虚,精气亏损无以化生气血可见肌肉萎缩㊁肢体软弱无力之气血不足之虚象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曰 脑为髓海,乃聚髓之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灌注于脑”[1],描述了肾脏化生精气㊁充养脑髓的病机㊂肝肾同居下焦,精血同源,肾阴亏虚必累及肝血,肝血虚损而致 肝风内动”,故患者临床表现为肌肉跳动,有的患者疾病后期可伴有舌肌震颤㊂因此,补肾填精亦为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大法㊂肾中阴阳为机体正气之本,现代药理研究提示补肾药物对机体的免疫机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㊂补肾药多温燥㊁滋腻,临床应选择温而不燥㊁补而不滞的药物平补肝肾,阴阳双补,刚柔并济则肾脏功能得以恢复,精髓化生充盛[3]㊂应慎用刚温燥烈之品,以免劫伤阴液㊂临床选用熟地黄㊁山药㊁山茱萸㊁枸杞子㊁女贞子㊁黄精等药以滋补肾阴,巴戟天㊁肉苁蓉㊁淫羊藿㊁桑寄生等温补肾阳,以上药物性多温润,具有温而不燥㊁滋而不腻㊁阴阳双补的特点㊂根据患者病情亦多选用紫河车㊁龟板㊁鳖甲㊁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阴阳并补,此类药物含动物胶和蛋白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疲劳[4]㊂另外补肾之药多滋腻碍胃,勿忘同时加用健脾运化之药,如熟地黄常与砂仁作为对药,以佐治熟地黄的滋腻碍胃,利于药物的吸收㊂1.2 健脾益气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临床以四肢肌肉无力㊁萎缩为主要表现,归属于中医 痿病”的范畴,在‘素问㊃太阴阳明论篇“记载 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㊂脾胃居于中焦,运转全身上下气机,统领阳明经脉㊂脾胃虚弱则阳明经亏衰,失却奉养先天肾经精髓之功效,亦不能通行气血㊁营养阴阳㊁滑利关节㊁濡润筋骨,故发为痿症,因此健脾益气是治疗运动神经病的重要大法㊂‘素问㊃痿论篇“亦提出了 独取828 环球中医药2015年7月第8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15,Vol.8,No.7阳明”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 各以其时受月”的治疗原则㊂李东垣亦说: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㊂”应用大剂量的黄芪等补气之药,加党参㊁茯苓㊁白术以健脾益气,乏力症状较重者可以人参代替党参,伴有阴虚症状者,可以太子参㊁西洋参替代党参㊂脾气健旺,后天之本得养,则脾 主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且气血相生,互根互用,血随气生,气血充盛,化生精气,精能生髓,可使脾健肾充,肝血充满,肢体能用㊂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党参㊁黄芪含有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衰老作用,且实验研究发现补气中药黄芪㊁甘草中含有大量类似于雌激素的单体成分,能保持神经突触细胞及神经元的完整性[5]㊂覃小兰等[6]经过临床观察,发现应用大量补益脾气的药物可以改善一些患者肌肉萎缩㊁肌力减退的进程,延长病人生存期㊂2 活血㊁化浊㊁理气治其标2.1 清化湿浊湿浊内蕴是运动神经元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素问㊃生气通天论“曰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指出湿热既是主要病机要素之一,亦是病理产物㊂湿热产生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长期居于潮湿之地,‘素问㊃痿论“中指出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居处向湿,发为肉痿”,此是指外湿;(2)疾病至晚期时,患者肌肉萎缩㊁无力症状明显,医师应用大剂量的补药,滋腻碍胃,壅塞气机,使脾胃呆滞,进一步产生湿热,此是指内湿;(3)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症状不典型,诊断不明确,部分患者失治误治,服用大剂量激素,而激素易助阳化热,此也是内湿产生的重要原因㊂临床部分患者舌象为黄腻苔㊁滑腻苔㊁白腻苔,亦是支持湿浊内蕴的证据之一㊂湿浊内蕴,一则可使脾胃呆滞,运化失常,影响药物的吸收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疗效;二则湿与寒热相合好比油与面合,胶结难去,使疾病缠绵,迁延不愈㊂临证时应重视清化湿浊,临床常用:四妙丸㊁三仁汤㊁平胃散等加减,并于方中加萆薢㊁羌活㊁砂仁㊁荷叶㊁荷梗㊁泽泻等渗湿升清行气之药,可以祛除湿浊㊁痰瘀等有形病理产物的堆积,以减轻三焦气机的阻滞,降低病情的顽固性,同时亦为进一步的健脾补肾提供条件㊂2.2 活血通络运动神经元病病机复杂,病程较长,迁延难愈,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疾病后期,湿㊁毒㊁瘀㊁虚互结,胶结于络脉,壅堵阻塞全身气机,而致脉络不通,从而形成毒损络脉的病理环节,最终形成络病㊂络脉网络全身,内及五脏六腑,外及周身肢体关节皮毛,交错纵横,是全身气血津液聚集交汇之处,也是邪气客居盘住之地,亦是病邪发展传导的道路㊂络脉壅堵失畅或络脉空虚,沿络及督,督脉病变损及脑络,髓海受累,失却其主宰脏腑的功能,从而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和,最终导致气机逆乱,神机失守,因此活血通络是临证时常用大法,正如叶天士所云 大凡络虚,通补最宜”,络脉通畅,气血得以流通,肌肉得以濡养,四肢肌肉关节百骸功能才能正常发挥㊂临证时以当归㊁赤芍养血活血,威灵仙㊁豨莶草㊁桑枝等通经活络㊂叶天士说: 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者,气可宣通㊂”前人云 如油入面,非用虫蚁搜剔不克为功”㊂临床见患者舌质暗,舌下络脉瘀滞者予全蝎㊁蜈蚣等虫类药,搜风通络可祛除络脉瘀血痰浊之胶结,可引导诸药通达四肢百骸,亦可使填精㊁益髓㊁补助督络之药更好地发挥疗效㊂2.3 调摄情志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病情缠绵难愈,长期以来心境抑郁,对治疗失去信心㊂患者常常会产生恐惧㊁惊恐㊁焦虑㊁烦躁等不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速病情的发展,使患者更加恐惧㊁焦虑㊁烦躁,形成恶性循环㊂且肝气郁结日久伤及肝阴,导致肝阴亏虚,进而肝风内动,加重患者肌肉跳动㊁舌肌震颤等肢体症状,古有 百病参郁”和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之说㊂临证时强调调摄情志对于疾病的缓解至关重要,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嘱患者把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做为治疗养生的原则,并于方中加郁金㊁香橼㊁佛手等药物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怡情悦志,从而有利于疾病的痊愈㊂3 重视奇经奇经为十二正经的有益补充,起着联系经脉,盈溢气血等作用,其功能与循行均与脑髓关系密切㊂吴以岭[7认为奇经八脉可以调节全身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若奇经八脉的的功能受损,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痿病㊂王雪飞等[8]认为奇经亏虚㊁八脉失养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延髓麻痹的病机之本,临床治疗时尤其重视督脉㊁跷脉与运动神经元病的关系㊂督脉为诸阳之会,为阳脉之海,主阳主气,起于下极之俞,行于身后,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㊂循行路线在脊髓与脑,与运动神经元病病位相吻合㊂督阳在推动气血运行㊁温煦濡养筋脉中具有重要作用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曰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若督脉空虚或瘀血浊毒损及督脉,统领全身阳气的功能减弱,肌肉筋膜关节四肢百骸失于阳气温煦濡养,临床则可见肢体酸软无力㊁肌肉萎缩等临床表现㊂阴阳跷脉皆起于跟中,行于下肢内外侧㊁身体前后而终达于脑,阳跷主持阳气,阴跷主持阴气,其流通充溢之脉气,内可灌溉五脏六腑,外可濡润肌肤腠理,主司肢体运动,可统领调和分布于下肢内㊁外侧的阴经和阳经㊂若跷脉气机受阻失畅,则脏腑失濡,腠理失养,肢体肌肉拘急,活动异常,可表现为肌肉拘挛及功能活动受限㊂阴阳跷脉同入脑主脑中阴阳,因此,跷脉功能失常,则可能导致脑中阴阳失衡而引起神志异常,‘千金方“说 阳跷主卧惊,视如见鬼,百邪癫狂”㊂而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多伴有情绪抑郁㊁焦虑㊁失眠等症,部分患者稍遇刺激则哭笑不能自制,或强哭或强笑,此亦与跷主神志异常相关㊂阴跷脉与任脉通过手太阴肺经㊁足少阴肾经的联属关系,与位于胸腹正中线的任脉直接相通合于肺环球中医药2015年7月第8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15,Vol.8,No.7829系㊁胸膈㊁咽喉,故可治咽喉㊁失语等病变㊂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后期多因延髓麻痹而出现吞咽困难㊁饮水呛咳㊁构音不清,重则不能言语,亦与跷脉病变相关,可考虑从跷脉论治㊂因此督脉㊁跷脉与运动神经元病相关性很大㊂临证时嘱患者以艾灸疗法温通督脉,疏通跷脉之气机,尤其是照海穴,为阴跷脉穴位,属足少阴肾经,其经脉循喉咙,挟于舌根;与阴跷脉气相通,通贯五脏,主持诸里,系阴气会归之所,可治疗咽喉及神志异常的病变㊂临证时常于方药之中加入鹿角胶㊁龟板胶㊁紫河车㊁狗脊等入督脉之品,督脉㊁跷脉功能得以恢复,则四肢百骸能得阳气之温煦,人的神气旺盛㊁行动矫健有力㊂4摇典型病例患者,男,65岁,初诊:2013年5月9日㊂主诉:四肢无力进行性加重4年余㊂患者2009年出现双下肢乏力,2011年出现双上肢无力,进而出现四肢肌肉萎缩,就诊于协和医院㊁北医三院㊁301医院,诊断为 运动神经元病”㊂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㊂先后服用力如肽㊁甲钴胺等药物,未见明显好转㊂近半年来病情加重,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加重,言语不清,饮水不呛,无胸闷气短,肉跳明显,纳眠可,二便调㊂舌暗红㊁苔黄厚腻,脉沉细㊂现代医学诊断:运动神经元病㊂中医诊断:痿病㊂辨证:脾气亏虚,湿浊内蕴㊂治法:先拟芳香化湿,益气健脾㊂处方:杏仁10g㊁白豆蔻10g㊁生薏苡仁30g㊁萆薢15g㊁羌活6g㊁石菖蒲10g㊁郁金10g㊁白芷10g㊁苍术15g㊁泽泻15g㊁荷梗10g㊁川芎10g㊁丹参15g㊁炒麦芽15g㊁肉桂6g㊂14付,每天1付,水煎服,早晚温服㊂二诊:服用上方14付,患者腹胀减轻㊁食纳较前好转,其余症状无明显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㊂继以益气补肾,养血活血为法㊂处方:生黄芪30g㊁党参15g㊁生白术15g㊁茯苓15g㊁当归15g㊁白芍15g㊁山茱萸10g㊁熟地黄20g㊁巴戟天10g㊁肉苁蓉30g㊁淫羊藿15g㊁鹿角胶12g㊁紫河车15g㊁萆薢15g㊁羌活10g㊁肉桂6g㊁制附子9g㊂20付,用法同上㊂三诊:服用上方20付,患者肉跳较前好转,双下肢无力症状改善不明显,易疲劳,四肢乏力,纳眠可,大便可,小便频,量多,舌暗苔薄白,脉沉细㊂以前方加龟板10g㊁鳖甲10g㊁狗脊10g㊁鹿角粉0.5g㊁生黄芪加至40g,去鹿角胶㊂20付,用法同上㊂四诊:服用上方20付,病情相对平稳,肉跳缓解,腰酸㊁背痛症状好转,头发颜色变黑,纳眠可,二便调㊂舌暗,苔薄白,脉沉细㊂前方调整如下:淫羊藿加至20g㊁鹿角粉冲服1g㊁山茱萸12g㊁熟地黄加至30g㊁砂仁后下6g㊂20付,用法同上㊂五诊:服用上方20付,病情平稳,无肉跳,双下肢肌肉萎缩无变化,纳可,无口干口苦,小便频数,大便正常,腰背部疼痛较前好转,发色较前变黑,可服轮椅自行行走,步态较平稳,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㊂前方加黄精20g㊁黄芪加至45g㊂20付,用法同上㊂六诊:服用20付,患者病情平稳,无进一步加重㊂守原法继服,继续调治㊂按 患者诊断 运动神经元病”明确,首诊时临床症状除了肌肉萎缩㊁无力㊁跳动的典型表现外,伴有腹胀㊁纳差㊁舌质暗红㊁苔黄厚腻等特点,辨证为脾气亏虚,湿热内蕴,先以清利湿热为主,使邪去则正安,脾胃的功能得以恢复,亦是为进一步温阳补肾㊁培元固本㊁扶助正气提供前提㊂故首诊以三仁汤加减,方中加萆薢㊁泽泻㊁菖蒲㊁荷梗㊁白芷等清灵化湿之药,分清泌浊,使湿邪无处藏匿,并以羌活气雄而散,味薄上升,与诸沉降之品配伍,可通利三焦,使清气上升,则浊气下降㊂患者病情较长,久病入络,加之舌质暗红,必有瘀滞,故予川芎㊁丹参活血通络,使胶浊黏附于络脉的湿邪得以清除㊂患者服药后湿邪得清,纳差㊁腹胀㊁舌苔等均好转,继以益气补肾,养血活血为法,黄芪㊁党参㊁白术㊁茯苓补益脾气,熟地黄㊁山茱萸㊁巴戟天㊁淫羊藿㊁肉苁蓉益精填髓,阴阳双补,并于方中加萆薢㊁羌活等清灵升散之品,拨动三焦壅塞之契机,使清气上升,则浊气下降,防止健脾补肾之滋补药呆滞壅塞,使之灌溉渗透全身上下㊁肢体关节,直达病所㊂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仍自感乏力,故加大补气之药,并加龟板㊁鳖甲㊁狗脊等壮督脉之品,熟地黄加至30g,为防止滋腻,配以砂仁行气㊂患者病情平稳,带病延年㊂参考文献[1]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王云凯,杨医亚,李彬之,校点.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3.[2] 杨宁,高敏,高聪.地黄合剂对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及脑脊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4):304⁃306.[3] 刘时觉.补肾益髓法治疗脑病的体会[J].中医研究,1991,4(3):25⁃28.[4] 陈金亮,王殿华,周顺林.肌萎灵注射液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7927⁃7929. [5] 张博生.含雌激素中药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7740⁃7741.[6] 覃小兰,杨志敏,何德平,等.重用补气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31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1,33(8):12⁃13. [7] 吴以岭.从奇经论治运动神经元病探讨[J].中医杂志,2001,42(6):325⁃328.[8] 王雪飞,吴以岭.从奇经和络病理论论治肌萎缩侧索硬化延髓麻痹[J].疑难病杂志,2007,6(7):418⁃420.(收稿日期:2014⁃06⁃16)(本文编辑:董历华)。

浅谈中医辨证施治在运动创伤中的运用

浅谈中医辨证施治在运动创伤中的运用
展 起 来 的一 门新 的学 科 , 运 动 医学 的重 要组 成 部 是
界限 , 临症时要根据伤情予以施治。
31 早期 治疗 .
分 。其含义有两个方面 , 一是指在运动中发生 的损 伤 即非运动技术伤 ; 一指运动性损伤即运动技术性 伤病。运动创伤与一般创伤不同, 有其 自 身特点和 规律 , 同运动项 目都有各 自的“ 不 多发损伤” 有明 , 显的规律性。它有两个潜在因素决定 : 某一部位的 解剖弱点 ; 某一运动项 目的特殊要求 。掌握运动创 伤的发病规律 , 结合运用 中医药 的方法 , 能最大 就 限度地减少 和治疗运动创伤 , 保证运动训练和 比赛 的正常进行 。运动创伤 中的软组织、 骨骼伤即是 中 医的筋伤和骨伤。 1 中医药 对 于运 动伤病 的治 疗原 则 在运动创伤治疗 中 , 除了整复、 固定 、 按摩 和功
损伤后3 6 ~ 周内 , 经过前两周 的治疗 , 血瘀气滞 渐消除 , 疼痛肿胀 明显减轻 , 体温恢复正常 , 但肿胀
还 未 消尽 , 时 改用 中期 的各种 治 法 。常 用 的有 和 这
营止痛法 、 续筋接骨法等 , 进一步调和气血 , 达到祛 瘀生新 的 目的。( ) 1和营止痛法 : 损伤中期 , 气滞血
损伤经早 、 中期治疗后 , 瘀血祛 除 , 筋骨续接 , 远近愈合 , 但是筋骨尚未坚强 , 还常有外邪侵袭 , 还 有气血虚 , 筋骨萎 软无力 , 关节孪缩 、 屈伸不利 等 症。治疗应以调养气血、 补益脾胃、 补益肝肾等治法 为主。( ) 1调养气血法 : 为补益气血濡养筋骨之法 ,
瘀症状 尚未完全消除 , 以调和营卫 , 促进组织 的修 复 。代表 方 有 顺 气 活 血 汤 、 营止 痛 汤 、 痛 活 血 和 定

中医典籍对运动障碍的认识及解析

中医典籍对运动障碍的认识及解析

中医典籍对运动障碍的认识及解析
中医典籍对运动障碍的认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1. 病因分析:中医认为,运动障碍是由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塞等引起的。

常见的病因包括气血不足、阳虚阴盛、湿热内蕴、痰湿阻滞等。

2. 辨证施治:中医典籍中对于运动障碍的辨证施治非常重要。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分为风病、瘀病、寒病、湿病等不同的证型,并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利风活络、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湿化痰等。

3. 经络理论:中医典籍中强调经络的重要性,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若经络阻塞或不通,就会导致运动障碍。

因此,中医治疗运动障碍时常常采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手法刺激经络,以促进气血的顺畅流动。

4. 草药治疗:中医典籍中还记载了许多用草药治疗运动障碍的方剂。

常用的草药包括桑枝、川芎、白芷、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医典籍对于运动障碍的认识是综合的,包括病因分析、辨证施治、经络理论和草药治疗等方面。

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以及刺激经络和使用草药等方法来治疗运动障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刘霁 , 翟双庆・ 心主神的含义及启示 [ ] 北京 中医药大学 学报 , J.
2o ,1 4 :2 2 7 0 8 3 ( ) 2 5— 2 ‘
[ 1 石松超. 1] 中医 “ 理 论与 临床研 究综 述 [ ] 中 国社区 医师 , 神” J. 20 08

1 (5 :4— 5 02 )6 6 .

[ 2 孙天福 1]
浅析心胆神合论 [ ] 河南中医 , o , ( 0 : 9 J. 2 42 1 )8— . 0 4
‘ 。
[院 竺纪 金( ):脾4 ・ 关 理 研 [・ 建 医 [3青包 祖 解 中 学 身 ”] 史 献2 , 学 ,5,5 中48— 脑 的 论 究J 福 中 学 1( ) , .读 医 人 之神[. 文 ,88 报 0 1・医 与 立 2 相 ] 39 小 田 。 J医 o2 o 20 9
1 病 因病机
运 动刺 激超 过 了前 庭 系统 的耐 受 阈 限 , 而耗 费 了 因
大量体能 , 其危害与“ 五劳” “ 、 七伤” 相似 , 能劳伤气 血, 逆乱全身气机。经云: 阳气者 , “ 烦劳则张” 《 ,类 证治 裁》 : 头 为 诸 阳之 会 , 劳 伤 阳 , 云 “ 烦 阳升 风 动 , 上扰 巅 顶 , 目乃 清 空 之 窍 , 阳旋 沸 , 眩 晕 作 耳 风 斯
水 饮 内停 、 阳不 展 的病理 表现 。 清
20 ,3 1 ) 13 2—13 4 071 (1 : 4 4 . [ 江妙 津, 9] 余瀛 鳌.“ 肾藏精 , 精舍 志”的现代 观 [ ] 浙江 中医杂 J. 志,0 84 ( ) 1 20 ,3 1 :8—1 . 9 [0 贾耿 论神的性质与实质 [ ] 中医药学 刊 ,0 5 2 4) 69一 1] J. 2 0 .3( :0 60 1
作 , 由元 气 亏乏 , 阴盛 阳衰 而起 ” 阳气 不 足 , 必 及 , 水 谷不 运化 为气 血而 生成水 饮 , 饮停 胃 、 水 胃气 不和上
逆, 故见 恶 心 、 吐 、 涎 。眩 晕 、 睡为 阳虚 气 弱 、 呕 流 嗜
上属于脑, 后出于项中。 《 ” 伤寒论》 又以 目眩为少 阳 主症之 一 , 知 , 可 眩晕 的发 病 机 制是 精 气 空 虚 , 肝 挟
因于两方 面 病 理 属 性 , 是 阳气 突然 耗 损 : 阳 者 , 一 “
中医学虽然没有运动病这一病名 , 杂病广 但《 要》 载有“ 但运而不眩 , 发则伏地 昏昏, 顷乃苏 , 食 此 由荣卫错行 , 气血浊乱 , 阳气逆行 , 上下相隔 , 气复通 则 苏 , 虚 大 而 涩 , 之 气 运 。 与 运 动 病 发 病 情 况 脉 谓 ” 相 近 , 可将本 病归 为 眩晕病 范畴 。 故
1 1 病位 . 经 云 :上 气 不足 , 为 之 不 满 , “ 脑 目为 之 眩 ” 又云 : 诸 风 掉 眩 , 属 于 肝 ” 《 病 源候 论 》 , “ 皆 ,诸 云 :风头 眩者 , “ 由血 气 虚 , 风邪 入 脑 而 引 目系故 也 , 五脏六 府 之精气 , 皆上 注 于 目, 气 与 脉并 于 目系 , 血
【] 2 强世平. 心主神志与西 医学心脑 特性之 间的联系 [ ] 中医药学 J. 刊 ,0 52 ( ) 10 5—106 20 ,3 6 : 7 7 . [] 3 徐雅 , 李澎涛 , 李卫红, 等.再论 “ 主神明” 脑 主神明”[ ] 心 与“ J. 中医杂志・0 9 5 ( ):6 2 0 2 0 ,0 3 2 8— 7 . [] 4 孙广 仁. 医藏 象 生理 学 [ . 中 M] 北京 . 国医 药科 技 出版 社. 中
文献标识码 : A
运 动病 又称 晕 动病 , 是晕 车 、 船 、 晕 晕机 等 病 证 的总称 , 任何人 接受 的运 动 刺 激 超 过其 前 庭 系 统 耐 受 阈 限时 , 乎都会 出现 运动 病 , 几 临床表 现 主要有 自 主神经 系统 反 应 : 色苍 白 、 汗 出 、 心 , 吐 ; 面 冷 恶 呕 以
可 以出现 失 能 。对 于某 些 职 场 人 员 ( 飞 行 员 、 如 海 员 、 动员 、 运 驾驶 员 ) 运 动 病不 仅 影 响 工作 绩 效 , , 也 损 害了其身 体健 康 。笔者 长 期 在 疗 养 院工 作 , 常 经 接触 飞行员 空晕 病 易感 者 , 运 动 病 的 中医 辨 治 与 对 预 防形 成 了粗浅认 识 , 现介绍 如 下 , 以供参 考 。
焉 。 由此 可知 , ” 运动 病 乃 阳气 骤 然 耗损 , 气 空 虚 , 精 挟 肝胆 之气 上逆 , 现眩晕 等症 状 。 而 13 病性 . 运 动病 患 者 常 见 面 色苍 白 、 汗 出 、 冷 淡 漠、 眩晕 、 涎 、 心 、 吐等 症状 , 流 恶 呕 这些 症 状 主要 归
卫 外而 为 固也 。 阳气 骤 伤 , ” 不荣 于表 , 外 不 固 , 卫 故 见 面色苍 白 、 冷汗 自出 ; “ 又 阳气 者 , 则 养 神 , 则 精 柔
养筋 ” 阳气骤 耗 , 神失养 , , 脑 故见 淡 漠、 嗜睡等症 状 。二是 水饮 内作 , 胃腑 不 和 : 天 士 云 : 痰 饮 之 叶 “
江西中医药 2 1 00年 9月第 9期总 4 卷第 3 3期 1 3
运 动病 中医 辨 治 初 探
★ 郭建 生 陈士伟 ( 空军杭 州航 空 医学鉴定 训 练 中心 杭州 3 0 0 ) 10 7
关 键词 : 动 病 ; 运 中医 ; 证 论 治 辨
中 图分 类号 : 5 .3 R8 2 3
胆 之 邪 , 使邪 随 目系入 于 脑 , 脑 转 , 转 引 目系 致 则 脑 急, 目系急则 目眩 以转 , 因此 , 动病 的病位 在头 , 运 与
肝 胆脾 ( 肾密切 相关 。 胃)
12 病 因 .
运动病 是 由运动 引发 的统反应 : 嗜睡、 抑郁 、 淡漠 、 头痛 , 甚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