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展经济学第二讲自由与发展大纲

研发展经济学第二讲自由与发展大纲
研发展经济学第二讲自由与发展大纲

研究生发展经济学讲义二教学大纲:

第二讲自由与发展

本讲以阿玛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为基本阅读材料,重点研究民主、自由与发展的关系,发展过程里一些重大社会政策的目标及其制定方法。这些研究属于规范性研究,对进一步进行的所谓实证性研究具有端正研究方向,提供路径的意义。

本书的逻辑思路是:(1)现代经济发展没有政府的参与是不可能的,社会保障体系总要由政府出面才能建立起来;(2)政府主持下制定、推行的公共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关键;(3)合适的公共政策必须尽可能符合全体国民的意愿,才能有效动员国民的积极性、主动性;(4)只有在政治自由、政治民主的情况下,政府才能制定出体现全体国民意愿的公共政策;(5)因此,经济发展与自由密切相关,以自由看待发展具有逻辑上、理论上、经验上的合理性。

本书论证、澄清了以下一些重要的问题:第一,造成贫困的表面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获得收入的能力,而最关键问题在于个人缺乏某种基本的自由。

第二,社会保障、社会应急制度、体系的建立体现了基本的社会公平,也是国民得到基本自由的保障。这与发展阶段无关,也与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的国民的价值观无关,即自由、民主对人类发展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社会保障、社会应急制度、体系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第四,强调社会保障、社会应急制度、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培植社会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保证他们的基本自由。责任以自由为条件。

第五,承认人类理性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大部分是由那些自私自利动机的个人,通过有意识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无意识产生的结果。

第六,反对因为认识到自由可以衍生出某种对社会发展来说是有意义的能力而尊重自由的观点,应该尊重自由本身及其固有的价值。

第七,和上述第六议论相似,在强调人力资本培植方面,社会不应该仅仅关注

第八,发展并不应该聚焦于人均产出的增长,而应该更多地聚焦于人的实质性自由的增长。实质性自由的增长不仅体现在发展结果方面,更重要地体现在发展过程方面,即积极参与发展过程的机会的更加均等。

之所以提出“以自由看待发展”这一命题,和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的观念一样,森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就根本意义上讲,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经济需求与政治民主

1993年,在维也纳人权会议上,若干国家反对这样的提法——在全球范围内赞同基本的政治与公民权利,特别反对把这些权利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具体理由有三:(1)基本政治与公民权利等自由权利会阻碍经济增长与发展。(2)如果让穷人在满足基本需求和得到自由权利之间进行选择,他们会选择前者。(3)强调政治自由与公民权利是西方的价值观,与亚洲价值观相冲突。

森逐一批驳了上述说法,藉此展开了关于自由、民主与发展关系的理论。

民主与经济增长

任何严肃的研究至今未能证明,权威主义政府对基本的政治与公民权利进行压制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就导致东亚经济成功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如对外开放、运用国际市场与国际条件、提高识字率、提高就学率、进行土地改革,以及对资本、出口和工业化进行公共支持等,发现所推行的政策没有一项是与更多的民主、更多的自由,绝对不相溶的,也无法证明这些政策只有在权威主义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按照森的观点,民主和政治自由的社会环境对公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潜在能力(可行能力,Capabilities)的发挥有更大的影响,而公民之潜在能力发挥得越好,政府实际上承担的发展责任,面临的发展压力就越小。说得再通俗一些,这就是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充分利用一个积极性,还是利用两个积极性的问题。

穷人对民主和自由的态度

没有根据的。正如森所说,在普通民众几乎没有政治机会表达个人意见、看法,更无法与当局进行辩论的情况下,上述命题根本无法检验。

没有理由说明政治、民主权利不符合亚洲价值观

仅从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动物这一特征看,断言个人不要求参与政治、社会活动,不珍视参政、议政的权利,既不符合逻辑,也是绝对不合理的。特别是在现代环境,政治自由不仅仅是个人的权利,而且实质上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对政府官员不可缺少一种政治激励因素。就这个意义讲,民主自由既是目的,也是工具——约束政府随意性,保持公共选择的有效性、可靠性的工具。

政治自由、民主的工具性作用

政治自由、民主的工具性作用集中体现在公开对话,公开讨论、辩论等公共过程形式上。大量事实说明,权威主义国家政府的许多重大政策难以推行。或者即使勉强推行而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政政策制定的公共过程。

另外,许多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与传统观念冲突,为此权威主义国家政府不得不采取强制的办法推行某些政策,这种政策成本是极高的。事实上,通过公开对话,公开讨论,一些新观念能够迅速形成,并有助于新政策的推行。

现在看来,为什么权威主义国家往往采取强制性办法,主要是低估了自由民主在形成公共政策中的巨大作用,也低估了国民对政治自由、民主的渴望程度。更坏地讲,权威主义的政府就不希望出现民主政治的萌芽。

二、自由与发展的基本联系

森的发展定义

阿玛蒂亚·森认为,狭义的发展观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和个人消费改善方面,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现代化、工业发展、GDP增长等实际上属于经济增长研究的范畴。在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1之所以“自由在发展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他论证:(1)通过发展,实现人的自由的主体地位;

(2)发展程度的评价要以人们拥有的自由之增进程度为标准;(3)自由也是发展的手段。阿玛蒂亚指出:“人们可以成功地实现什么受经济机会、政治自由、社会权力、促进良好健康的条件、基础教育以及对于开创性行为的鼓励和培养等等因素的影响。提供这些机会的制度性安排,又取决于人们对其自由的实施,即人们是否运用其自由来参与社会选择、参与促进这些机会发展的公共政策。”2

三、为何经济发展关注自由

关于发展的视角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话:“财富显然不是我们追求的东西,因为它只是有用,而且是因为其他的事物而有用。”3有些人把发展等同于财富增长,作为一种发展观,实际上就表现为仅仅关注财富的工具性。

但是,财富有其局限性——最大的局限性就是,无论拥有多少财富,你也不可能长生不老。就这个意义而言,人们希望发展与追求财富增长并不是等同的事情。

森发现,“扩展我们有理由诊视的那些自由,不仅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不受局限,而且能使我们成为更加社会化的人,实施我们自己的选择,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交往并影响它。”4

通过不自由论证发展、自由的意义

虽然“李光耀命题”认为,集权管制有助于经济发展,但是国际比较证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更多地与友善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而不与严厉的政治管制相一致。森指出,就经验观察看,越是民主、自由的国家,集体的贫苦、生存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低。对此,森解释说,稳妥的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要求社会保障系统、社会应急机制同步发展,而社会保障、社会应急等,被认为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则取决于政治选择性质。

按照森的看法,即使人们享受较好的物质生活,但是如果没有,或被剥夺了,自由、特别是政治自由,也就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了限制,甚至是压迫性的限制。在森

2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页。

3转引自,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看来,人要求全面发展,人要求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而这两项重要要求都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自由状况,也是判断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

自由的含义与一般意义

自由(Liberty),在哈耶克理论中主要是指否定性自由,即具有规则禁止以外的一切都许可之含义;而自由权(Liberties),则是指肯定性自由,即具有规则许可外都禁止之含义。在哈耶克理论中,Liberty 和Freedom往往不加区别地使用。在他看来,“自由”是指个人免于强制的自由,摆脱他人专断的自由;而免于、摆脱……的自由,在英语中通常被表述为“freedoms from……”。

关于个人自由,哈耶克讲:“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亦常被称为‘个人’自由或‘人身’自由的状态;……”“自由意味着始终存在着一个人按其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的可能性;此一状态与一人必须屈从于另一人的意志的状态适成对照。” 5

关于政治自由,哈耶克认为:“所谓政治自由,乃是指人们对选择自己的政府、对立法过程以及对行政控制的参与。”6哈耶克接受了阿克顿勋爵的思想,认为自由不是达到最高政治目标的手段,而其本身就是最高的政治目标。

在定义自由时,哈耶克认为,个人是否自由并不取决于他个人可选择范围的大小,仅取决于他个人是否能够按照自己现有的意图形成自己的行动途径。换言之,在除了对上级惟命是从外毫无其他选择情况下,就是绝对地失去了个人自由。

关于个人自由的基本价值和意义,哈耶克指出,由于所有人都必须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对于实现个人目的及福利所赖以为基础的众多因素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在个人方面则表现为无知)。“为了给不可预见的和不可预测的事项提供发展空间,自由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之所以需要自由,乃是因为我们经由学习而知道,我们可以从中期望获致实现我们诸多目标的机会。”“……文明的发展、甚至维系,都取决于我们是否能为未知事象(或偶然之事象)的发展提供最多的机会。”7因此,以此为依据,社会保护这种个人自由就是必要的,对社会发展是有巨大裨益的。

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在安排各种事物时,应该尽量运用社会的自发力量,

5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5年,第4页。

6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5年,第6页。

二尽可能少地借助于强制。后来,这一基本原则成为经济自由主义的根本原理。

弗里德曼关于个人、国家、自由的观点

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自由人既不问自己的国家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也不问自己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他只会问,自己,作为公民,和其他所有公民能够通过政府做些什么。于是,得出自由人的最重要的理想和目标:第一是“保护我们的自由”,第二是如何使自己为保护自由建立的政府不会成为无法控制的怪物。

弗里得曼指出,“对自由最大的威胁是权力的集中。”8因为,为了保护自由建立政府是值得的,但是权力集中在政府(当权者)手里,即使最初的动机是良好的,也会因为权力的吸引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政府官员,反过来成为对自由的威胁。为了从政府那里获得好处,而又避免受到政府存在对自由的威胁,他认为坚持美国宪法中体现的关于政府的两大原则是最重要的。这两大原则,一是“政府的职责范围必须具有限度”。二是“政府的权力必须分散”,即不同层次的政府结构比单一高度集权的政府结构要好,有制衡的政府结构比独裁的政府结构好。

限制政府权力的意义:经验上,人类的成就,特别是巨大的成就无一来自集权的政府,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永远做不到象个人行动那样的多样化和差异的行动。……政府会用停滞代替进步,它会以统一的平庸状态代替使明天的后进超过今天的中游的那个试验所必须的多样性。”9

自由社会中的政府作用

按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的理解:“市场基本上政治制度,市场使人们互相自愿地发生交往,不须国家(政府)细致监督”。所以,在市场经济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政治制度,在这一政治制度条件下,通常可以要求政府只按照“一般原则”来管理社会经济活动。其特点在于,在一般情况下政府不能,也没有必要具体地向其公民分配任务,只是通过法规形式告诉人们什么是他们的责任范围就可以了。

所谓“一般原则”是指政府在经济过程中的权力仅限于使其国民普遍地知道并接受这样的一种认识---个人可以做,或者不可以做的事情,希望别人去做,或者希

8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引书馆,1999年,第4页。

望别人不去做的事情,不取决于你个人的活动的结果,而取决于一种一开始便已经为大多数人所遵守的市场活动规则。

除了制定游戏规则并充当游戏裁判外,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防止经济垄断,特别要防止政府带来的经济垄断(如因公共生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政府企业或类似的经济活动),(2)解决私人经济活动带来的外在性(即“邻近影响”),(3)对不负责的社会成员10(如神经病患者、儿童等)采取家长式的管理。这些政府干预之所以必要,主要是因为市场本身无力解决在上述方面产生的问题。

森的工具性自由

森认为,经济发展既是为了扩大人们的真实性自由——发展的目的,又要以不断扩大的自由为主要手段——发展的根据。为此,提出根据性自由的概念。所谓工具性自由,就是那些能够直接、间接帮助人们按照自己的合意方法生活的自由,这些自由相互关联,而且互相促进。

这些工具性自由,也可以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1)政治自由,参与社会选择的权利,具体表现为选举权、公民权、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等。(2)经济条件,享有为生产、消费、交换而运用自己的、社会的经济资源的机会的权利。(3)社会机会,获得社会教育、公共卫生以及其他社会安排提供的各种利益的权利。(4)透明性保证,要求各项经济制度、法律条例等的贯彻都必须以公开形式进行的权利,这种透明性保证有助于所有社会成员有一样的预期环境并有效防止政府官员的腐败。(5)防护性保障,要求所有社会成员同样有效地获得社会生活安全网的利益的权利。

讨论题一

2003年6月23日《学习时报》刊登春江撰写的专稿“钱三强的最后一次谈话”,作者回忆1991年5月与钱先生的一次谈话内容。“什么是西方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民主、自由。民主自由的中心内容,就是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尊,个人的解放,个人的物质享受。这些内容,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是一种进步。现在已经进入20世纪90年代,也应该承认这些观点仍然有一定道理。因为它反映了人的自然

天性,具有不可忽视的科学性。但是把这些内容强调到过分的程度,这就违反了科学。这就相对地削弱了作为人对社会、对人类、对国家的责任感。削弱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崇高追求。”

四、发展政策优劣之判断标准

判断国家推行的某种发展政策是否有效,是否合适,基本方法就是观察该政策是否有碍与个人自由(或可行能力)和违背社会正义。于是,建立发展政策之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实质上就是确定自由与正义的基础。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者认为,如果现行社会状态存在“效用总量损失”而不去改变它,就是社会“非正义”;如果在社会状态A的“效用总量”高于社会状态B的情况下,选择社会状态B而不选择社会状态A,也属于社会“非正义”。所以,把功利主义观念作为个人自由、社会正义的基础,就必须社会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社会政策的制定、选择。

一般认为,在功利主义看来,强调某种社会政策造成的结果比强调政策制定过程、方法、程序选择以及具体内容更重要,而且唯一地关注福利状态和强调政策的结果也是一致的。这是功利主义原则应用于社会政策选择上的长处。但是,功利主义也有缺陷:(1)对福利分配公平性注意不够,它强调某种社会政策导致社会福利总量最大化同时,不甚关注个别社会成员实际福利下降问题。(2)忽视权利、自由以及其他非效用因素的客观价值。极端的例子,如果奴隶制对社会福利增加有益,权利、自由就要在社会状态选择中居于次要地位。(3)按照个人对现行社会状态的满意程度,即按照个人对幸福或满足的心理状态来评价社会福利,在方法并不可靠。因为,在长期剥夺状态,人们的满足现状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要求改变现行状态,是一种所谓“麻木”状态下的“满足”,属于适应性行为——力求保住现行状态,而不敢企望可能获得另外一种状态。

罗尔斯的自由权优先

通常社会要赋予其社会成员一些基本权利,主要是个人的自由权,包括基本的政治权和公民权。自由权优先理论认为,在社会政策与这些个人自由权发生冲突时,后者有绝对优先性,即任何出于经济、社会、原因而削弱个人优先权都是不允许的。

自由权优先的提发具有保障社会底层居民利益的作用,因为它是保护个人基本利益的最后屏障。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自由权优先与其他社会、经济目标不可能避免冲突,这就遇到一个实际的难题。妥善处理经济利益和自由权冲突,重要的是处理好这样的几种关系:(1)每个人的自由权具有同等重要性,不能在坚持某些人的自由权时破坏其他人的自由权。(2)对自由权重要性的评价不应按照个人坚持这种权利所能够得到的经济利益为标准,而应该对坚持这种权利的社会意义建立共识。

诺齐克的自由至上主义

按照诺齐克的观点,社会规定了个人的权利,就要认可个人通过这种权利的行使所获得的任何结果。即使该结果可能非常糟糕,但是,除非遇到“灾难式道义性恐慌状态”外,也不应该否定初始制定的自由权利结构。诺齐克的自由至上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的重点几乎相反,前者认为程序公正,后果必然公正;而后者则要求依照结果判断过程的公正性。

森反对这种自由与正义基调整础,因为自由至上主义未必真正保障个人实质性享有应该享有的权利、自由。例如,在自由权不受侵犯情况下,因为各种非人为原因陷入贫困的社会成员,社会也不能放任不管,即不提供任何必要的公共援助。

合适的发展政策的基本取向

森提出了著名的人的生活质量函数

“发展政策”的焦点则是人的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变化通常具体反映为经济社会中“个人的能力变化”,和“个人的状态变化”。于是,人的生活质量函数可以表=f(Doing,Being),

达为:Q

f

Doing,反映人能做什么,怎样做,独立决策状态如何,自由选择状态如何;而Being,则反映人的精神状态、营养状态、心理状态等等,以及个人Doing对个人状

发挥状况,属于自变量。它们决定了用个人福利状况衡量的人的生活质量。个人福利改善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消费方面,更重要地还体现在,作为人所独有的,对个人“可行能力(Capabilities)”——指人也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即doings——和“自由选择”要求的实现程度方面。

人的“可行能力”的高低既取决于个人掌握的私有财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公有财(社会性的保健、医疗、教育设施等)的可用程度,还取决于自由选择程度和范围。后者受经济增长和社会制度的双重约束,提高人们自由选择的程度和范围不仅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而且与社会改革有关。个人“可行能力”和“自由选择”要求的不断实现,无疑会大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11

五、贫困等社会问题的研究

按世界银行的定义,贫困可以定义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贫困与收入不平等问题有关,但不是同一问题。收入不平等指社会收入分配上的巨大差异——少数人占有较大份额的国民收入,这不仅是穷国的特殊现象,而且也普遍地存在于富国。当然,收入平等也并不总是意味着贫困问题的解决,有些情况下,收入平等而人人皆穷的现象也会存在,如70年代的中国。

按照可行能力被剥夺情况来判断贫困

森在研究贫困问题时指出,不仅仅因为收入低或分配不平等导致贫困问题,而实质性的贫困表现为人的可行能力的被剥夺。换言之,他要求按照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夺情况,来判断各国不同社会阶层实际的贫困状况。

按照可行能力被剥夺情况来判断个人实际的贫困状况有重要理由:

第一,按照收入情况判断贫困,注意力集中在个人发展手段方面,而非集中在个人的实质重要性方面。

第二,不仅收入减少会导致可行能力被剥夺,导致外在表现的贫困,其他许多因素也影响可行能力的被剥夺。单纯注意收入变化,可能会忽视导致贫困的其他因素。

第三,低收入和低可行能力之间的关系不确定,在不同国家、不同家庭,不同

个人之间是会发生变化的。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考察收入方面的不平等与可行能力方面的不平等两个视角,来分析问题,研究效率。一般来说,缘于可行能力的贫困是一种相对于自由而言的贫困,这种贫困可能会发生在收入较多的个人身上。所以,研究贫困、不平等问题就要涉及收入以外的因素。

可见,发展过程要解决在可行能力被剥夺方面存在的多样性问题,这些问题决不是单纯增加收入,或仅仅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所能解决的。按照森的说法,这里需要公众的参与,要有民主过程,要在民主框架下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

饥荒与其他危机

同一般贫困一样,饥荒、其他危机不仅与一般生产、或具体产品有关,更与整个经济体的运作有关,与政治和社会安排的运行有关。

按照森的建议,只要经济社会处理好以下关系,饥荒等人道主义危机是可以避免的。第一,缩小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疏离程度,即他们之间的政治距离。

第二,发展生产,特别是多样化经营,这些均有助于增加个人、国家的经济实力。个人经济实力扩展可以减少对社会保障的依赖,而国家经济实力的扩展有助于为提高权益保障提供更多的资源。

第三,通过公共过程创造应急就业,使受到经济冲击的国民重新获得创造收入的机会,恢复收入创造的能力。

第四,民主政治不仅创造对政府可以进行公共批评的空间,而且创造政治激励机制,这种机制有助于把因防范灾荒不力的责任及时转移给政府承担。

市场与国家在解决贫困中的作用

市场本身提供了人们实现交易自由的场所,交易自由可能是各类自由中最重要的一种,只要否定这种自由,会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

森特别注意研究劳动市场及有关自由,认为自由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自由选择就业的发展,是历史研究中受到高度评价的事件。但是,时至今日,就一些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看,就业自由问题并没有解决好。“必须把广泛使用市场与扩展社会机会结合起来……。”12于是,政府要对此负责——建立并维护社会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转,

特别是要保证基本教育、医疗保健设施以及其他重要的公共物品的提供。以下一些结论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公共政策创造社会机会,提高国民通过自由选择取得他自己认为满意的结果的几率。(2)对于政府扶持活动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积极的消极的,森进行了分析这里涉及到各种扶持活动的成本、范围、管理问题、以及政府财政政策的制定等重大问题,大部分都应该,也可以通过公共过程进行公开讨论予以制定。(3)政府不应该借口提供公共援助或保持社会机会而持续推行他反对采取赤字财政方法,因为这会导致包括政府机构膨胀,通货膨胀等在内的许多问题。(4)按照传统理财思想进行的政府预算活动仅仅是形式约束,更重要地在于不要把公共资源用于那些社会利益远不清楚的目标上。

六、自由、人权与社会选择

关于自由

在自由问题上:第一,自由本身就值得尊重,就值得珍爱。大部分人认为,自由有助于人们采取行动,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方法,最终取得自己满意的,或认可的结果。

第二,要求社会为摆脱普遍贫困负起责任,并不是一般性地把个人责任也自由地推给社会,或其他人。

第三,只有在社会成员能够为自己的福利承担责任情况下,他们就能够自由地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可行能力。只有到那个时候,人们才不再是发展过程的利益接受者,而是成为发展过程的利益创造者。

关于人权

人权具有普遍的意义,但应该澄清了三种质疑:第一,即使一般情况下,权利来自于立法,但是承认人权先于立法并不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二,权利与提供权利保障的机构要一致,那么承认人权,政府就要落实之,否则权利没有保障就等于无权,权利就是空洞的。

社会选择

由于个人追求经济福利最大化往往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状态,所谓最佳的社会经济状态就是可以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效用或福利最大化的那种状态。为此,福利经济学要找到评价不同社会状态优劣的标准,进而研究改善社会状态的经济措施。逻辑上讲,如果知道个人对可以预见的各种社会状态按照其自身的价值标准进行的偏好排列,即个人序关系;那么,试图建立一种社会序关系就是可能的;而如果因此建立起来的社会序关系成分反映全体社会成员的要求,经济社会就进入了最佳的福利状态。

社会状态,在福利经济学里被定义为:社会总产品和劳务在社会成员间的配置,以及总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间的分配和活动方式的确定。人类社会可能发生的社会状态是无限多样性的,对此,个人之间,基于个人价值标准,对不同社会状态的偏好排列必然也是多样性的,即因人而异。这就是说,个人的序关系具有多元性特点,而特定时期的社会状态则只能有一种,因此特定时期的社会序关系则以单一性为其特征。

个人序关系差异性与社会序关系单一性的矛盾如何解决,一直是经济学中的难题。如果认为个人序关系与社会序关系毫无相干,那么无异于是说世界上存在着一个不取决于社会成员愿望的好的社会目标,即理想的社会状态可以独立于社会成员的愿望而存在。柏拉图的理想主义即如此,但现在无人相信社会可能会如此。边沁等人的功利主义强调社会利益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不可分离性,指出社会利益不能脱离个人利益、愿望而独立存在。边沁的思想最终成为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的依据。福利经济学力图找到这样的一个“社会福利函数”---社会选择的顺序安排,使得每组不同的个人序关系都产生对应的合适的社会序关系,以此来解决个人偏好相互冲突情况下社会偏好的确定问题。

按照边沁的思想,阿罗最为深入地研究了这个问题,他指出这样的“社会福利函数”最低要具备5个前提条件,建立了他的社会选择理论中最著名的“一般可能性定理”。这5个条件是:

(1)无论在怎样的选民偏好结构下都能够产生一个有效社会选择结果,即社会选择机制不会因为选民中存在的多峰型偏好而失去决策功能。

(2)社会选择能够按照个人偏好的相对重要性标准安排所有可能产生的决策结

都选择A而不选择B时,社会的选择也必须是A而不是B。

(3)在任何给定的环境中作出的选择都与该环境外存在的选择对象无关。

(4)要保证社会成员能够按照个人的价值判断在可行的选择对象中进行选择。

(5)绝对地排除独裁决策,社会偏好决不反映唯一一个人的偏好。

不过,阿罗发现,满足(1)的只能是独裁决策,而(4)、(5)又排除了独裁决策。所以,符合这些条件要求的“社会福利函数”(即完全理想的社会选择、公共决策规则)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阿罗的“一般可能性定理”实际上被证明为“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的研究暗含着社会选择中市场调解的相对效率高于其他方式的调解。所以,公共选择理论借此进一步证明了公共选择中的确存在这的效率不高的问题。

森认为,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就某一具体事件完全地达成共识是不现实的。他认为:“……被认可的社会安排和适当的各个政策,并不要求一个惟一的、对所有可供选择的社会可能状态完整地排列出高低的‘社会排序’。根据局部的共识也能够筛选出可以接受的方案(以及剔除不可接受的方案),可行的解决办法可以建立在有条件地接受某些条件的基础上,而不需要完整的社会共识。”13在森看来,对社会正义的判断并不需要把某一指标(如税率)精确到百分之几。其实,人们只要对那些明显不公平现象,严重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产生共同看法,就能够在处理方法达成一致意见。

讨论题二

2003年7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一篇题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辨证思考”(作者:吴远、郝文清),该文提出三个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类的全面发展的辨证统一,(2)人的前面发展是人、社会、自然发展的辨证统一,(3)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与过程的辨证统一。

论文中指出:(1)实现第一个辨证统一的条件是消除所有制和阶级对立。(2)从历史经验看,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以个人的发展牺牲为代价,如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最大限度牺牲个人求得发展的。(3)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人的

发展的基本东西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4)人的发展内涵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是个过程,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其他讨论题

穷人愿意以自由换食品说法的欺骗性(1000字)

“李光耀命题”的反动性(1000字)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人口占全球(3/4),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 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年提出。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 (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 ②生产效率低下; (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 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 (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 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 (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 ⑥生态环境恶化 ⑦市场体系不健全; (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 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 2、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 答:经济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制度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升级、变迁和广大民众素质能力的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①增长是发展的物质前提,这里的增长必需是全民参与的增长,否则增长不一定导致发展; ②发展反过来为增长创造新的机制条件; ③增长的目的是增加供给,发展的目的是增加有效需求,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各种能力; 3、“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的经济学教授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源是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收入低下只是贫困的表现。”请结合第七个填空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这句话是正确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真正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得以根本的改观和不

发展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发展经济学: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 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发展中国家: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 (1)一般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 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 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 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 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经济增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经济发展: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二者关系: 区别: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随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联系: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 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给予成人识字率2/3权数,入学率1/3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来表示(即人均GDP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这三个指标是按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在算出每个指标的等级后,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一个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 主要的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的概念:建立一种生产要素以新的组合来替代生产要素久的组合的过程 创新的主体:企业家 企业家具备的条件: 1.对新技术的发明和新资源的发现引起高度的重视 2.对新资源、新技术的经济潜力具有正确的审度的天资 3.新技术和新资源等在投入使用后能够不断加以完善 罗斯托起飞理论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群众高额消费阶段——

发展经济学课程统一命题大纲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发展经济学”课程统一命题大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应考者获得高等教育学历的国家考试,命题是确保考试质量的核心工作。为做好经济学(独立本科段)专业“发展经济学”(0141)课程全国统一命题工作,特制定本命题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考试目标 1.课程性质 “发展经济学”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它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观点为指导,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主要从理论、策略和政策的高度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发展经济学”课程的任务是:使自学应考者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政策和策略以及发展途经的学习、研究和分析,丰富经济理论,开拓分析思路,进一步掌握经济分析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经济理论,联系世界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经济分析和研究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较好地理解我们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做好各类经济工作。 2.考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试,要求考生: (1)掌握发展经济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要在弄清其产生、发展和变化脉络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把握其内容,理解其内涵。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并有目的地深入学习一些重点章节。 (2)把了解历史背景和学习特定的发展理论与战略结合起来,把经济理论学说的逻辑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结合起来。考生应当了解发展经济学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背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docx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11个问题提示进行认真复习。 K 简述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经济发展思想的区别。 斯密的经济发展思想强调的是人口、分工、资本三个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强调分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强调资本积累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三、强调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四、强调必须为促进财富的增长和发展,创造经济自由的社会条件; “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要增加一国的财富, 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完全的,充分的自由。总体来说,斯密的思想是乐观的。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但李嘉图更进一步的指出了国民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数量,而使其劳动的牛产效率增大。他认为资木积累的扩大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在对外面贸易上,李嘉图也提出了比较成本优势,发展了大卫的绝对成本优势。但是李嘉图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积累的扩大,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他根据报酬渐减规律视为约束经济增长的自然法则,从而得出利润率必然下降,经济增长必然停滞,社会静止状态必然出现的结论。 李嘉图的经济发展理论观点是悲观的。 2、简述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与保护关税学说思想,对当今发 展中国家发展民族工业有何启示? 李斯特提出: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吋期、农工业吋期、农工商业时期五个阶段。他认为国际贸易的自由与限制, 对于国家的富强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是随着时期的不同而变化的。关税保护是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贸易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政策。而关税保护的企业必须是具有自力前途优势的产业;保护关税的目的是使保护的对象提高竞争能力;保护关税的时期不能是无限度,只要保护到能与別国同行业产品竞争时, 即可取消保护关税政策。李斯特反对盲目的保护主义,正如反对盲目的自由贸易一样。 3、简析熊彼特经济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熊彼特在经济史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他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格局(即所谓的静态的循环流转)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力量來自企业家的“创新”。企业家职能就是要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止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上的新组合引入生

发展经济学试题A及答案

1.新古典主义: 2.发展经济学: 3.隐蔽失业: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 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 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 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2.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3.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 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 四、论述题(30分): 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

1.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2.发展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3.隐蔽失业: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发达国家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失业”。因为在这些国家里,人口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自给经济环境里的。由于大家庭制度的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许多在工资体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对发展的定义多种多样, 目前,托达罗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广为流行。托达罗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其中有三个基本方面或者核心观念: 首先,人类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这些需要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护。这些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可以称为“绝对不发达”。全部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无非是向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 其次,第二个公认的基本元素是自尊——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感觉,一种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他人实现其目的工具的感觉。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社会都在寻求某种基本形式的自尊。这种自尊的性质和形式可能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一旦社会流行的观念将物质福利当作美好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质上欠发达的人们要感到有尊严就变得困难了。发展因此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获得尊严的途径。

实用文库汇编之发展经济学重点

实用文库汇编之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末至1960s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入学考试发展经济学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入学考试《发展经济学》大纲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考)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发展经济学是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专业硕士生必考的专业课。其考试要求达到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50分钟 (三)考试题型比例及要求: 名词解释题:20%左右 判断分析题:25%左右 简答题:40%左右 论述题:15%左右 (四)参考书目: 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张培刚、张建华主编,发展经济学,2009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发展经济学导论 发展经济学的广义论与狭义论;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起源,发展经济学在西方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建立;发展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二、发展的目标与度量 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现代化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经济增长与增长的阶段性,经济起飞,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绝对贫困,贫困人群的经济特征;收入的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收入分配差别及其度量,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及其检验,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贫困加权指数,减少贫困和收入不均的政策选择。 三、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现代经济增长的性质、特征;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性质与特征,经济落后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后发优势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及特征,自然方面的限制因素,社会方面的限制因素;经济发展的发动因素及其作用,中国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四、制度与经济发展 制度的定义及构成;制度的功能;交易费用,集体行动,制度的需求分析,制度的供给分析;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诱导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市场制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 五、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政府及其关系,政府作用的有效性,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作用的经验教训;政府行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政府失效及其问题,寻租的实质;发展中国家的寻租及其治理;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 六、人口、资源与环境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题型不一定准确,可以参考,老师说答案整理的马马虎虎。 名词解释 1.原始工业化: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家庭为经济单位、产品是为区域外甚至是国际市场生产的手工业大发展,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 2.交易成本(250页):在信息不完全的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3.滴落效应: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 填空 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2.霍夫曼系数 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 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 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3.外延型增长:主要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外延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人财物)投入、扩大生产场地、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 4.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条件 阶段:(1)传统社会 (2)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 (3)起飞 (4)成熟 (5)大众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条件:起飞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1)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 (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5.交易费用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5.什么是千年发展目标?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资源经济学考试大纲(附答案版)

导论: 1.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 理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1)可再生资源也成为“非耗竭性资源”,指可以再一定程度上循环利用且可以更新的水体、气候、生物等资源;包括:太阳辐射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质能资源(木材、秸秆等)、森林资源、渔业资源…… 2)不可再生资源也称为“耗竭性资源”,是指储量有限且在人类时间尺度上不可更新的矿产资源。包括:化石燃料(煤、天然气、石油)、金属矿产资源(可循环利用)…… 3)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区分主要是是否存在一个“注入流”。 3.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全新的综合概念? 首先,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增长。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最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1章 自然资源市场 1.替代资源和互补性资源的价格变化对该自然资源需求的影响 1)替代资源价格的高低:两种资源x 和y 高度相关,成为互相替代的资源时,一种资源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另一种资源的需求量。X 价格升高,会引起X 需求量的减少,从而会增加Y 的需求量。 2)互补性资源价格的高低:当一种资源价格下降时,同时也增加了另一种资源的需求,这两种资源就成为互补性资源。 2.理解引起自然资源需求曲线的移动变化的因素 1)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价格变化引起) 2)需求曲线的位移(价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变动,包括相关资源的价格变化、价格预期等) 3.外部性对于资源市场均衡的影响。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 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非市场性,是指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性是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费用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低效率的现象,它将导致市场失灵。 外部性的存在导致资源配置中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出现差异。 外部性分为两类: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负的外部性的例子如工厂所施放的污染 正的外部性的普通例子是研究和发明(R&D) 负的外部性所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率 MR 为为边际收益;MSC 为社会边际成本;MPC 为私人边际成本。 4.影响自然资源供给的因素: 价格;其他用途的竞争; 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自然的变化 ; 交通条件 ;政府政策 ;资源发现或资源枯竭 第2章 自然资源经济评价 1. 贴现率的含义: 贴现率就是将未来的资金贴现为现在资金的比率 P Q P s P p MSC MPC E E’ Q s Q p MR

发展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末至1960s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发展经济学常考试题及答案

1.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全力解决经济科学中一个重要且令他人困惑的主题:增长的根本原因。它的出现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这一融合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地跨国差异,为长期经济增比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图景。 2.人类贫困指数:人类贫困指数(HPI-1)主要用来描述那些在贫困指标以下的人群的基本发展态势:这个指数包括能否过一个长寿而健康的生活,是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否拥有体面的生活水平,这个指数主要用于衡量发展中国家人类贫困状况。 3.相对收入假说:是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同年,莫迪利安尼在所著的《储蓄一收入比率的波动:经济预测问题》一文中,也独立地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它是早期较有影响的一种消费理论。该假说间接的说明了消费对于经济周期稳定的作用。 4.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人力资本价格模型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5.洛伦茨曲线: 也译为“劳伦兹曲线”。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6.技术转移:又叫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从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向使用部门(企业和商业经营部门)的转移,也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 7.技术创新: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问答题 1.简述新增长模型及其经济学含义(Y=AK) 1.AK模型:假设不变的外生储蓄率和固定的技术水平,可以解释消除报酬递减后将如何导致内生增长。 2.研究与开发模型:强调是知识积累而不是资本积累导致了增长,通过建立传统部门与研究开发部门的两部门模型解释增长的来源。 3.干中学模型:强调知识积累不是有意的,而是传统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即经验的积累的结果。它是研究与开发模型的一个变种模型。 4.人力资本模型:强调资本积累是增长的关键,但资本的含义更加宽泛,包括了教育与人力资本。 5.扩展模型:内生储蓄与上述模型的结合。 AK生产函数及其性质

发展经济学最新整理重点

经济发展的含义:(包括自由与发展) 第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其结构变化主要包括1;投入结构的变化。2;产出结构的变化。3;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4;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5;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 第二;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获取更多知识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经济增长作为基础,只有经济增长,才有可能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 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经济发展,即使带来了经济发展,也不一定大致发展和人类发展(自己论述)。实际上来讲,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与人类增长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增长能够促进人类发展,而且人类发展也能促进增长。(如;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自由与发展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标,自由也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作为发展手段的自由,按照森的分类有五种;1,政治自由。2;经济机会。3;社会机会。4;透明性保证。5;保护性障碍。(自己论述五种分类方法) 将自由作为发展的手段提出来意味着自由不仅仅理解为最终实现的目标,而且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五个方面的自由,从自由中产生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过程应该被看做是人们权利发展的过程。 赠送补充: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确定了8项发展目标,这8项目标的实现情况却是喜忧参半,它与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低收入国家全面实现这些目标存在很大的困难,中等收入国家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实现起来相对容易。这说明要实现人类的发展,首先还是要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其他目标也是难以达到。 索洛模型与哈德罗—罗马增长模型 实在不好整理,具体请见武大出版社郭熙保的书P38-P41 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含义 ? I (t ) = S (t ) ? K (t+1)=(1-δ)K(t) +I(t) ? S (t ) = s Y (t ) ? K (t)= θ Y(t) ? θ Y (t+1)=(1-δ) θ Y (t) + s Y (t ) ? g=国民收入增长率=储蓄倾向除以资本-产出比,再减去资本存量折旧率。 ? 4.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及含义 ? Y=F (K,L )= K α L 1-α 其中0<α<1 ? 方程两边同除以L ,即得到一个人均生产函数 y=k α ? 公式中,y=Y/L, k=K/L 。因为假定α<1,即资本边际报酬递减。 产出是资本的增函 数,但以递减的比率增加。 ? K sY dK ?=-;/n L L =?;()k sy n d k ?=-+ (1)()()Y t Y t s g Y t δθ+-==-

发展经济学试题2000—教学内容

发展经济学试题2000—2008

兰州大学2000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招生专业: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考试科目:发展经济学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2、中性技术进步; 3、外贸乘数原理; 4、平衡增长战略; 5、高级进口与出口替代战略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政策意义; 2、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从“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角度,说明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从分析“市场失败”入手,指出发展中国家加强政府经济计划与干预的必要性; 5、分析发展中国家农业相对重要性下降的原因; 6、说明促成发展中国家进行调整、改革的国际环境因素。 三、论述 1、在论述为什么说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也成为南北关系中一个新焦点的基础上,阐明持续发展概念提出的意义; 2、在指出“两缺口分析”中心思想的前提下,论述“两缺口分析”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以及它的缺陷。

兰州大学2001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招生专业: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考试科目:发展经济学 一、解释 1、自然资本 2、城市化 3、适用技术 4、人口陷井 二、简答 1、结合我国实际,说明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2、试分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区别以及他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简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4、怎样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5、试分析当代经济发展中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作用。 三、论述 1、结合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说明我国的西部地区应如何实现经济发展? 2、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助于经济起步。西部地区应怎能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1.比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它可以是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所致,也可以是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增长以外,还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文化法律结构的根本变化。 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增长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健康、和谐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发展包涵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涵经济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不断涌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导致“无发展的增长”出现,经济发展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 2.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和特点如何? 含义: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学科,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条件、路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过程、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发展战略等。 研究方法:(1)发展经济学主要考察系统不均衡的形态、形成原因及变化趋势和原理,是动态角度(2)侧重结构分析(3)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4)较多的应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5)重视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任务:研究分析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的发展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渡,即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特点:(1)更注重长期的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2)更注重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3)更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 3发展中国家有那些基本特征?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1)生活水平低下(2)生产率水平低下(3)人口增长率高和赡养负担沉重(4)失业率高(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突出(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8)对国际经济的依赖、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GDP在世界上的名次较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同时,社会领域的发展也比较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4.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首先,发展必须转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转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转变必须改革。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第三,改革未有穷期。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六

发展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马工程 高教出版社

考试科目:发展经济学 一、释意 1.贸易条件 2.工业化模式 3.肤浅的金融战略 4.可持续发展 5.属性知识 6.教育的收益 7.幼稚工业论 8.绿色革命 9.发展经济学 10.吉尼系数 11.配第—克拉克法则 12.充分就业 13.深化的金融战略 14.信息问题 15.出口替代 16.配第一克拉克法则 17.可持续发展 18.诱导性技术变革 19.进口替代 20.自由贸易区 21.经济全球化 22.隐蔽失业 23.人力资本 24.创新 25.贸易条件 26.中间技术 27.可持续发展 28.资本形成

29.发展级 30.进口替代 31.诱致性技术变革 32.联系效应 33.收入的功能分配 34.国家创新体系 35.库兹涅茨倒U曲线 二、简答 1、罗斯托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起飞”阶段,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凯恩斯就业模式为什么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3、简述赫斯曼的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4、从经济上解说发展中国家“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原因。 5、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技术进步,必须要建立激励机制。与激励机制相配合所需要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哪些? 6、简述发展经济学中涉及论证工业化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本理论。 7、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发展经济学家们为什么特别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 1.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有哪些? 2.怎样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认识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 3.国家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人口增长过快在哪些方面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为什么工业化未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6.简述两缺口分析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7.两缺口分析的主要内容。 8.工业化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9.简述发展中国家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 10.教育成本的主要涵义是什么? 1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